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一个不陌生但是也不太熟悉的名词。

不陌生,是因为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不太熟悉,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和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做什



1.我们整体的青年应热爱我们的民族。有一句话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学习西方是为了让我们的民族的东西更好地宣扬与发展,而不是做一个只会copy其他民族优秀成果的人。

2.我们要学会在批判中吸收,不管是自己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只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多多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宣传革命精神,而不是改革精神。须知,社会的进步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3.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注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积极学习,是自己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要多向政府文化部门提建议,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职能。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5.设立校园传统文化日,当天校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讨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

6.鼓励学生多成立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或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7.定期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来校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营造大学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术氛围,直接或间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8大学生自己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礼义廉耻、仁爱孝悌。比较经典的书籍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应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其实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 20.37%11票 “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并未被动摇 35.19%19票 是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渐渐取代 18.52%10票 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