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整合

第一单元: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线索脉络

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盛行——儒家主流——受到挑战——融合完善——自我批判趋势: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趋势;儒家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特点: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

预设问题:

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参考答案:具体答案视材料内容而定

(1)儒家思想的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为前提)

(2)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不断的更新、改造,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如:董仲舒吸收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形成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程朱等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政策引导(如: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汉武帝采纳“罢百独儒”,以儒学经典为课本,兴办太学;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将理学做为考试内容等等)(4)中国历史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更适合儒家思想生存(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儒学受到重视)

(5)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百家争鸣:

背景: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诸候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国家尚未统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出现文化下移。

各派主张

儒家:

创始人: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后世尊为“圣人”

政治:仁:(1)背景:A: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给人科带来无

穷灾难,社会动荡不安。

B:时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2)含义:仁者爱人:A: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

B:老百姓: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

(3)目的:调整人际系,稳定社会秩序;

(4)方法:遵循忠恕之道A:含义: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三点要求:υ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ω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5)标准:“克己复礼为仁”

(6)评价:进步性: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

和等级的界限,

局限性:A: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B:在当时无法做到的,所以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2、礼(1)背景:A:必要性:社会动荡。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

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

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

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

B:可能性:西周初年,礼乐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含义:做人要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的要求。

*何谓礼?制定者?主要内容是什么?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

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3)方法 A:“克己复礼”

B: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

过来,

(4)目的: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评价: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

为政以德——孔子的民本思想((1)爱惜民力,以德教化,(2)在以礼治国的同时,改良社会政治)哲学:伦理——中庸之道天命:敬鬼神而远之(注意力放在人类社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人性:性相近

教育:1.指导原则:有教无类:

(1)含义: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目的:培养贤者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建立大同社会。

(3)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和仁爱思想。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4)意义: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2.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含义:A:愤:学生对某个问题急于解决但又无从下手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提出问题)

B:启:教师这时要教给他怎样打开思路的行为(思考问题)

C:悱:指学生初步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却苦于无法表达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深

入思考)

D:发:教师帮助他用准确的语言加以阐述表达出来。(解决问题)

(2)意义:A: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B: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C: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含义: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4.学习态度: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与古希腊哪位哲人相似?实事求是

贡献:六经《大学》《尚书》《中庸》

影响:

对中国: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对世界:A: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C: 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儒家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正在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战国时期代表:

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主张:A:核心:仁政学说。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

仁政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重民的表现:土地、时间、减税

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B:人性论:人性本善。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的最高目标——“慎独”

慎独:“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尤加谨焉”。

C:义利观: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

的利益发生冲突。(胸怀坦荡、侠肝义胆、正义善良)

2、内容:舍生取义、浩然之气(仁义浩大),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地位:A:著作: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B:人物: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C:作用: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孟之道。

思考:仁与仁政的不同:仁:范围广,全体人;仁政:对统治者制定的政策;对象不同。

2、荀子

(1)地位: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主张:A:天命观: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世界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

凶”

②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交相胜,还相用”

B:人性论: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3)评价:A: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

B: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时期重要的家,派的创始人。

(二)代表作:

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三)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道是世界本原

A:道的含义: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的哲学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看不见的精神规律。

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

B:作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上天是否依旧存在?)因为: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有意志,有知识,能作威作福。在否定“天命”方面与老外谁相似?

C: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2)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思想。剔除了天命权威

(3)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C:转化条件: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车

到山前必有路)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1)核心:无为而治

(2)理论基础:天道自然无为:含义是什么?

(3)含义:A: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B:倡导“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C:愚民政策:方法:“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

目标: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小国寡民”当作理想的奋斗目标。

评价: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地位:A、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B、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C、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庄子

(1)地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著作:《庄子》

(3)思想:A:哲学: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人生观:“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方法: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与万物永存、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价: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C:天人关系:不相胜(人顺从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们必须顺从自然。(即:不以人助天)

(4)文学特点: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含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墨家:墨子

(1)地位: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组织特点: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巨子的指挥。

(3)思想:A:兼爱:“兼爱”即“仁”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孔子的爱不同,空想不切实际

B: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不是反对战争,是反对侵略战争) C:尚力: D:尚贤: E:节俭:

(4)著作:《墨子》自然科学知识。如《墨子》中的《墨经》介绍许多物理学知识。

(5)影响:A:阶级属性: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B:地位变化: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原因:主观上: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客观上: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发展。

法家:韩非子

(1)地位: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姓名:

(3)思想:A: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B:历史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C:政权形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D:法律:制定法律,除君主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不阿贵。

*什么是法?法治社会?

(4)评价:A: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B: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的思想基础。

产生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

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共

同构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诸子比较:

1、治国上,儒家主张:法家主张:墨家主张:道家主张:

2、人性上:孔子主张:孟子主张:荀子主张:法家主张:

3、人自然:荀子主张:庄子主张:

4、人生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法家独尊的背景:A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B、儒生攻击郡县制,是古非今。C、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内容: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影响:

必要性: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限性: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黄老盛行

构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同时兼采阴阳(五行)、儒、墨、名(逻辑学)、法等各家学说

黄老之学盛行的愿因:A、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C、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个人因素:刘邦出身于普通百姓,了解百姓的疾苦。

内容: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地位:从高祖到武帝之前的七十年,是汉政治的指导思想。

影响:A:积极性: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消极性: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确立主流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文化专制。

背景:

1、经济:经过汉初休养生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思想:(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学自身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4、人为因素:汉武帝想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新儒学:董仲舒《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法家、阴阳家和黄老之学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

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基础),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

②提出政治:“春秋大一统”(思想核心)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③提出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天谴说。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⑤施政方面:强调以刑辅德,外儒内法。

独尊儒术的影响:

1:积极: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

C、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2、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受到佛道的挑战

原因: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粗糙的天命观和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人们对此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

影响:政治上:部分帝王以佛道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经济上:出现寺庙经济

文化上:引发了儒学的危机,促使其进行自我调整,最终形成理学;

佛道的寺庙和洞窟为今天留下宝贵的遗产

融合完善——理学:儒家融合了佛道两家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与传统儒家对社会的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以天理或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被称作: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分枝。

理学兴起的原因:

必要性: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可能性: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探究问题2: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

1、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

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人们的束缚。

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继承与发展

A:继承:目的: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建立理想社会;

B:发展:天人关系:把哲学和政治学有机结合一起(哲学:回答宇宙自然的问题本原。政治: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核心:以天理或理(儒家的伦理道德——仁政和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一朱:

(2)主张:

A、世界观:①“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体现在人类社会:理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③体现在人身上:理是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气一体,理在气先)

C:行为准则:“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4)影响:国内:南宋: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朱熹编著的《》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初期或中期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国际: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5)局限:求理的方式:被动而繁琐

陆王心学:(1)人物及地位:陆:陆九渊;王:王阳明。

(2)原因:A:宋: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

B:明: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了以往的社会价值,所以要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原来是做人,现在是做官。是做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3)主张:A、世界观:理是万物渊源,只是存在的位置不同。“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心学也是理学。

B、方法论:陆九渊:发明本心,内心反省,性本善。由内心去支配行动

王守仁: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张知行合一

C、特点: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用毅力、品德、目标、理想来战胜惰性、私欲)

评价: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影响。

2、工具: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影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七、明清之际儒学的自我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士人要求摆脱传统儒家的束缚。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观点:

(1)学术上: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提倡个人判断,不唯标准论。解放思想。与中国现代史上谁相似?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吗??

(2) 强调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3)) 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主张男女平等

(4)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即阴阳二气,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A: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B:在一定程度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什么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

(1)政治: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矛盾尖锐,专制社会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腐朽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工商阶层兴起(根本原因);

(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思想上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4)民族危机日渐加深:葡、西、荷、俄等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5)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6)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2.特点:

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批判空疏学风,主张经世致用。三大思想家的观点:

(一)的思想主张

1、著作:《读通鉴论》《船山遗书》

2、观点:

(1)世界本原:“气”“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形,感觉器官;神,心理活动;物,客观规律。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实践出真知)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二)黄宗羲的思想

1、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

2、观点:(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

(1)批判君主专制,《原君》宣称:君主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强调双方的师友关系)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A.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B、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内阁、学校,以保证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学校既是监察机构又是咨询机关。(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三)顾炎武思想主张

1、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2、观点:

(1)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

(3)治学方面:经世致用思想。

三位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有哪些?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上:主张务实,强调经世致用;(以史为鉴)

影响: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思想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政治:君主批判和早期民主思想冲击了君主专制,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思想启蒙作用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产生影响,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顽固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早期民主思想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根)

(2)八股取士、文字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是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4)闭关锁国不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认识:(容易出现误区)

是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本质上还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

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的八个阶段:

1.产生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特点: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2.遭受打击:时间:秦:

表现:“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评价:必要性:残酷性:

3.确立正统:时间:西汉

特点:(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儒学者趋向官方化和制度化。

4、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5、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三教合一之风弥漫社会各个角落。

6、走向成熟:时间:宋明:

特点:(1)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不切实际的概念化,

理论严重脱离实际)

5.自我批判:时间:明清之际

特点:(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中国古代科技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前:书写材料。种类:、局限:重量;价格;

(2)发明:时间:西汉;名称:植物纤维纸;局限:质量比较粗糙;依据:地图。

(3)改进:时间:东汉;人物:蔡伦;名称:“蔡侯纸”作用:原料、质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

(4)外传:A:6世纪朝鲜;B:7世纪日本;C:8世纪阿拉伯;D:12世纪欧洲;

2、印刷术:

(1)发明历程:

A:雕版印刷术:时间:作品:佛经(《金刚经》)、诗歌、日历;说明了什么问题?

B:活字印刷术:时间:

人物:

作用:节省费用,提高效率,加速人类文明进程。

发展:活字的材质: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

(2)外传:朝鲜(13世纪中期);西域—欧洲

3、火药:

(1)发明历程:

①唐代: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唐代末年:火药用于战争

②五代和宋朝时: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2)主要火器: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

(3)外传:时间: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有何影响?

4、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

(1)发明: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外传: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1、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1)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3)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重要作用

(4)是16-18世纪西欧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性因素,促进了西欧的社会变革。

2、为何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对西方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

(1)影响:A:火药:中国,做爆竹敬神;西方,做子弹御敌

B:指南针:中国,看风水;西方,航海

(2)原因:(可以从中国和西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B: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二、天文学:

1、天象观测:

A、殷商时甲骨文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B、我国对彗星、哈雷慧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

洲早很多年。

C、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

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文学著作:A: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

星表》记载了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作者是?

3、天体测量:

(1)东汉:张衡:A:张发明水运浑象仪,

B:对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

C: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2)唐朝:A: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

B:实测子午线;

C:制水运浑象仪

(3)元朝:A:郭守敬制简仪;

B:测定黄赤交角

C:编制《授时历》

三、数学

1、计算方法:A、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B、春秋时发明度量衡

C、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D、元代出现珠算

2、数学专著:

(1)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最先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

(2)《九章算术》A:时间:东汉

B:内容: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

就;

C:地位: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计数

单位)的数学体系形成

3、数学家:圆周率:南朝祖冲之精确到7位,领先1000年,什么是圆周率???

四、农学

1、南北朝:《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内容:介绍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

地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最完整农书,

说明:重农抑商的思想

反映:民族融合的社会情况

2、元朝:《农书》作者:王祯

内容:重点在生产工具改革,附有《农器图谱》(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

转轮排字盘)

3、明朝:《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

内容:A:三主题:屯垦、水利、荒政,

B:评价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

C:总结中国历代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泰西水法》

地位:被誉为“中西近代科学先驱”。

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五、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

称为医圣

3、华佗:与张仲景同时期,擅长针灸与外科,发明麻沸散,发明五禽戏,是最早的体育保健

体操。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世界最先进的分类

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及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从内容上看: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与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从科技使用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

(二)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

障。

2、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以及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如天文方面有哪些史实??

3、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的广泛,外国先进科技的传入,也推动了中国古代

科技进一步发展。比如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有哪些史实??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三)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小农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也就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

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

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江苏08考试说明】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梳理】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②标志: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的产生程序: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下院议员;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②1832年的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作用: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贵族保守势力受到削弱。这样,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的地位,这为日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3)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疑难解惑】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123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别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第二课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江苏08考试说明】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梳理】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A、1776~1781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独立初期的美国是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B、联邦主义者和其它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2、制订: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 3、内容:①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②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③对其它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④特别提到州和联邦政府的关系。⑤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4、评价:积极意义:(1)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2)它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3)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4)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竹木简牍 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曾 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 要的书写材料。西汉刘向校定皇家 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 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 丝帛上。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