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体液免疫应答

第13章体液免疫应答

第13章体液免疫应答
第13章体液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B细胞识别的抗原包括T细胞依赖抗原(TD-Ag)和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与其BCR结合的抗原,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而活化的Th细胞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上CD40结合,又可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有所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②BCR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特异性抗原传递的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与特异性抗原的表位结合,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但由于BCR重链胞浆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需由与mIg组成BCR 复合物的Igα/Igβ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活化Blk、Fyn或Lyn等酪氨酸激酶后使Igα/Igβ胞浆区的ITAM模体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募集并活化Syk (类似于TCR信号转导中的ZAP-70),进而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最后经PKC、MAPK及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NF-κB、AP-1和NFAT等),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图13-1)。

2.B 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 在成熟B 细胞表面,CD19与CD21、CD81以非共价键形式组成B 细胞活化共受体复合物。CD21能识别结合于抗原的补体成分C3d ,虽然CD21分子本身不能传导信号,但可通过共受体中的CD19向胞内传递信号。结合抗原的补体成分C3d 与CD21的结合使CD19/CD21交联。CD19的胞浆区有多个保守的酪氨酸残基,能募集含有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包括Lyn 、Fyn 、Vav 、Grb2、PI-3激酶、PLC-γ和cAB1等。共受体中的CD81分子为4次跨膜分子,其主要作用可能是连结CD19和CD21,稳定CD19/CD21/CD81复合物。CD19分子传导的信号加强了由BCR 复合物传导的信号,明显降低了抗原激活B 细胞的阈值,从而大大提高了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图13-2)。

(二)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 细胞的第二活化信号也是由多种黏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所提供,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 。CD40主要表达在B 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D

C 表面;CD40L 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 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表面。静息T 细胞不表达CD40L ,活化T 细胞迅速表达CD40L ,CD40L 与B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向B 细胞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

(三)T 、B 细胞相互作用与B 细胞免疫应答

B 细胞对TD 抗原的应答需要T 细胞的辅助,这一协助需要T 、B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一方面,B 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 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 细胞可以提供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IL-4等细胞因子协助B 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图13-3)。Th 细胞在生发中心暗区的形成,B 细胞克隆性扩增和B 细胞分化成生发中心细胞,在抗体类别转换,以及记忆性B 细胞的生成中均起重要作用(详见下文)。

三、B 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被TD 抗原诱导活化的B 细胞迅速进入细胞周期,大量增殖,并进一步分化,最终形成浆细胞和记忆性B 细胞。在B 细胞激活、增殖与终末分化过程中,均需Th 细胞的辅助。活化的Th 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B 细胞。Th1细胞分泌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Th2细胞则分泌IL-4、IL-5及IL-6等细胞因子。不同的细胞因子在诱导B 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Th 细胞对B 细胞的辅助作用发生于外周淋巴器官的T 细胞区和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血循环中的B 细胞穿过高内皮小静脉进入T 细胞区,抗原特异性B 细胞与抗原特异性Th 细胞在这一特定的部位相遇,B 细胞在Th

细胞辅助下活化后进入淋巴小结。进入

淋巴小结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在这里,B 细胞进一步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或分化成记忆性B 细胞。

四、B 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在外周淋巴器官的T 细胞区激活的部分B 细胞进入初级淋巴小结,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在抗原刺激后一周左右形成。生发中心里的B 细胞每6~8小时分裂一次,这些分裂增殖的B 细胞称生发中心母细胞(centroblast )。生发中心母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的子代细胞体积小,称为生发中心细胞(centrocyte )。随着生发中心细胞增加,生发中心可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暗区(dark zone ),分裂增殖的生发中心母细胞在此紧密集聚,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很少;另一个为明区(light zone ),生发中心细胞在此聚集不甚紧密,但与众多的FDC 接触(图13-4)。

DC 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C3d 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 树突上,或结合于FDC 树突上的Fc 受体,聚集在一起,成串珠状,称为串珠样小体(iccosome )。B 细胞可内化iccosome ,加工后把抗原提呈给Th 细胞。活化的Th 通过表达的CD40L 与B 细胞表面的CD40分子结合,向B 细胞提供必不可少的协同刺激信号,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B 细胞。

生发中心中绝大多数B 细胞发生凋亡,部分B 细胞在抗原刺激和T 细胞辅助下继续分化发育,在生发中心中完成Ig 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最终形成浆细胞及记忆性B 细胞。

(一)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 亲和力成熟

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 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 区基因中大约每1000bp 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的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 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一起,导致BCR 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在抗原诱导下发生。在初次应答时,大量抗原的出现,可使表达不同亲和力BCR 的各种B 细胞克隆被选择和激活,产生多种不同亲和力的抗体。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高亲和力的BCR ,仅仅使相应B 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 )。

(二)Ig 的类别转换

B 细胞在Ig V 区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Ig V 区基因,但Ig

C 基因(恒定区基因)的表达在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B 细胞开始时一般均表达IgM ,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 ,但随后可表达IgG 、IgA 或IgE

,而其

Ig 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或同种型转换(isotype switching)。类别转换的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在C基因的5’端内含子中含有一段称之为转换区(switching region, S 区)的序列,不同的转换区之间可发生重组(图13-5)。

Ig的类别转换在抗原诱导下发生,而Th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则直接调节Ig转换的类别。如在小鼠,Th2细胞分泌的IL-4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1和IgE,TGF-β诱导转换成IgG2b和IgA;Th1细胞分泌IFN-γ诱导转换成IgG2a和IgG3。

(三)浆细胞的形成

浆细胞又称抗体形成细胞(antibody forming cell,AFC),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浆细胞胞质中除了少量线粒体,几乎全部为出现大量粗面内质网,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同时表面的BCR表达减少。与初始B细胞不同,浆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分泌大量抗体,而不能再与抗原起反应,也失去了与Th相互作用的能力,因为浆细胞表面不在表达BCR

和MHC II类分子。生发中心产生的浆细胞大部分迁入骨髓,并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产生抗体。

(四)记忆性B细胞的产生

生发中心中存活下来的B细胞,或分化发育成浆细胞,或成为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 Bm),大部分记忆性B细胞离开生发中心进入血液参与再循环。记忆性B细胞的大小与静息B细胞相似。记忆性B细胞不产生Ig,但再次与同一抗原相遇时可迅速活化,产生大量抗原特异的Ig。记忆性B细胞表达CD27,并较初始B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D44。有关记忆性B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记忆细胞为长寿细胞,尚不清楚是什么因素维持记忆B细胞的存活。

第二节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某些抗原,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属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能激活初始B细胞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根据激活B细胞方式的不同,TI抗原又可分为TI-1抗原和TI-2抗原两类(图13-6)

(一)B细胞对TI-1抗原发生的应答

TI-1抗原不仅能与BCR结合,还能通过其丝裂原成分与B细胞上的丝裂原受体结合,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TI-1抗原又常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如LPS。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抗原激活,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高浓度TI-1抗原经丝裂原受体与B细胞结合,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殖和分化;低浓度TI-1抗原能激活抗原特异性B细胞。由于无需Th细胞预先致敏与克隆性扩增,故机体对

TI-1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应答发生较早,这在抗某些胞外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及记忆性B细胞形成。

(二)B细胞对TI-2抗原发生的应答

TI-2抗原多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具有高度重复的结构。TI-2仅能激活成熟的B细胞。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主要是B-1细胞。由于人体内B-1细胞至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故婴幼儿易感染含TI-2抗原的病原体。

TI-2抗原通过其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使B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而被激活,但mIg过度交联会使成熟B细胞产生耐受。因此,抗原表位密度在TI-2抗原激活B细胞中似乎起决定作用:密度太低,mIg交联的程度不足于激活B细胞;密度太高,则导致B细胞无能。

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大多数胞外菌有胞壁多糖,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B细胞针对此类TI-2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并且有利于巨噬细胞将抗原提呈给特异性T细胞。

TI-2抗原可以直接激活B-1细胞,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增强此类B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发生抗体类型转换,可产生IgM及IgG。T细胞在TI-2抗原的应答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显然,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应答有着多方面的不同(表13-1)。

表13-1 TD抗原和TI抗原的异同

TD抗原TI-1抗原TI-2抗原诱导婴幼儿抗体应答+ + -

刺激无胸腺小鼠产生抗体- + +

无T细胞条件下的抗体应答- + -

T细胞辅助+ - -

多克隆B细胞激活- + -

对重复序列的需要- - +

举例白喉毒素、PPD、

病毒血凝素细菌多糖、多聚蛋白、LPS 肺炎球菌脂多糖、

沙门菌多聚鞭毛

第三节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重要的体液免疫作用。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或称回忆应答(anamnestic response)。

(一)初次应答

在初次应答中,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可依次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潜伏期(lag phase)指抗原刺激后至血清中能测到特异抗体前的阶段。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时间长短取决于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所用佐剂类型及宿主的状态等。

2.对数期(log phase)此期抗体量呈指数增长,抗原剂量及抗原性质是决定抗体量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3.平台期(plateau phase)此期血清中抗体浓度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较高水平。到达平台期所需的时间和平台的高度及其维持时间,依抗原不同而异,有的平台期只有数天,有的可长至数周。

4.下降期(decline phase) 由于抗体被降解或与抗原结合而被清除,血清中抗体浓度慢慢下降,此期可持续几天或几周。

(二)再次应答

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由于初次应答后免疫记忆细胞的存在,机体可迅速产生高效、特异的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比较,再次应答时抗体的产生过程有如下特征:①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有时可比初次应答高10倍以上);③抗体维持时间长;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⑤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图13-7)。

再次应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间隔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再次刺激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间隔太长则反应也弱,因为记忆细胞只有一定的寿命。再次应答的效应可持续存在数个月或数年,故在很多情况下机体一旦被病原体感染后,可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防御该病原体的免疫力。

小结

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由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所执行的免疫功能。B 细胞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免疫应答始于BCR(mIg)对TD抗原的识别,所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向胞内传导。BCR共受体复合物加强第一活化信号的传导。Th

细胞藉与B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CD40/CD40L等)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辅助刺激信号)。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后,在抗原刺激下,迁移进入初始淋巴小结,进一步形成生发中心,并在生发中心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抗原受体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最后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B细胞在周围淋巴器官的发育分化大致可分为活化、增殖和终末分化三个阶段。B细胞对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的免疫应答一般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

思考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何特点?

2.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答有何异同?

3.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4.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参考文献

1.陈慰峰主编. 医学免疫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高晓明编著. 免疫学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 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4.Peter Parham. The Immune Syste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Science, 2004

5. 周光炎主编. 免疫学原理. 第一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 C. Janeway. Immunobiology. 6th Edition. Garland Science, 2004

7. Abul K. Abbas, Andrew H. Lichtma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Fifth Edition. 北京: 北京大学医

学出版社, 2004

(吴长有)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B.Th细胞C.CTL细胞D.NK细胞E.B细胞2.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IL-3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C.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3.表达FcεR的细胞为 A.T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4.发育早期的NK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A.CD3分子B.IKAROS基因 C.CD16分子D.CD56分子 E.CD15分子 5.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A.KIR B.KAR C.CSF D.TCR E.CDR 6.NK细胞主要存在于 A.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脾脏 B.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肝脏 C.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肾脏 D.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肌肉 E.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皮下 7.NK淋巴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为 A.10%~15%B.5%~10% C.5%~15%D.10%~20% E.15%~20% 8.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A.树突状细胞B.B细胞C.T细胞D.造血干细胞E.NK细胞 9.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A.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和APC 10.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A.内皮细胞B.NK细胞C.Kupffer细胞D.APC E.肥大细胞11.活化巨噬细胞表达的膜分子是 A.KAR B.BCR C.TCR D.CR E.FcεR 12.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A.分泌特异性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13.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含有嗜天青颗粒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13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三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以下哪一个分子与BCR交联后传入抑制性信号 A.TCR B.FcμR C.FcγRⅡ-B D.CD19 E.CD21 2.抑制TH2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IL-6 B.IL-4 C.IL-5 D.IL-10 E.IFN-γ 3.抑制TH1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IL-2 B.IL-I C.IFN-γ D.IL-10 E.IL-7 4.活化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是: A.CTLA-4 B.CD94/NKG2A C.TCR-CD79 D.FcεR-Ⅰ E.IL-2R 5.介导AICD的细胞是: A.活化的T细胞 B.活化的Mφ细胞 C.活化的NK细胞 D.活化的中性粒细胞 E.肿瘤细胞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CTLA-4 B.CD28 C.TCR D.IL-1R E.IL-2R 7.关于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 B.抗原在体内耗尽,免疫应答将停止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性质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无关 8.下列哪项不是独特网络的特点? A.多层次级联 B.独特型级联 C.闭合型网络D.依赖于NK细胞参与 E.周期性循环 9.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的本质是 A.Ag与Ab形成复合物 B.妨碍致敏T细胞与抗原的结合 C.使免疫应答处于稳定状态 D.使抗体不受抑制地产生 E.使NK细胞明显激活 10.关于免疫复合物(IC)免疫调节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IC引起B细胞的BCR与FcR交联,抑制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B. IC(抗原量多,抗体量少时)与APC表面的FcR结合,增强APC的功能 C. 免疫应答后期,IgG类抗体形成的IC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D. 免疫应答初期,IgM类抗体形成的IC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E. 免疫应答后期,IgG类抗体形成的IC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11.抗原抗体介导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是通过B细胞表面 A.BCR与FcγRⅠ交联产生的 B.BCR与FcγRⅡB交联产生的 C.BCR与FcγRⅢA交联产生的 D.BCR与FcγRⅢB交联产生的 E.BCR与FcαR交联产生的 12.能使B细胞表面BCR与FcγRⅡB交联的抗体是 A.抗γ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B.抗δ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C.抗μ链独特型IgM类抗体 D.抗μ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E.抗γ链独特型IgM类抗体 13.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可识别 A.HLA-I类分子 B.HLA-G分子 C.HLA-E提呈的抗原肽D.HLA-B提呈的抗原肽 E.HLA-C提呈的抗原肽 【B型题】 A.Th1细胞 B.Th2细胞 C.NK细胞 D.Tc细胞 E.Tr细胞 1.介导体液免疫起辅助作用 2.主要产生IL-2和1FN-γ 3.主要产生IL-4、IL-5和IL-10 4.介导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 A.FcεR-Ⅰ B.CTLA-4 C.CD16 D.CD94/NKG2A

第十章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本过 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应答 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 C.巨噬细胞 D.DC细胞 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征是 A.IgM显著增高 B.IgG显著增高 C.IgD显著增高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一、填空题 1.细胞免疫效应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__?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 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5.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指________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包括_______细胞的直接杀伤和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的免疫作用。 6.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另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前者由________细胞来完成,后者由?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来完成。 7.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阶段,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8. TD-Ag需要有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的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9.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是_____,它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该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________。 10. Th细胞激活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TCR与____________结合产生的,信号2是______________信号,如CD28与B7相互作用产生,B 细胞激活也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_______与抗原结合产生,信号2是由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产生。 11. CD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其中在介导DTH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和T细胞介导的两种类型。 13.抗原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4.抗原既诱导细胞免疫和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5.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等外周免疫器官。 16.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和。 17.T细胞应答的效应细胞是和。 18.T细胞双识别指的是、。 19.M 与Th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Tc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 20.刺激T细胞转化的丝裂原是和。 21.T细胞的生长因子是。 22.IL-1主要由细胞产生。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4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四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调节涉及到、、及水平。 2.能与B细胞表面及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分子超变区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称为抗体。3.抗独特型可使B细胞表面与交联,由介导产生抑制信号。 4.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其和分别与B细胞表面BCR和FcgR 结合,使Fcg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 5.免疫细胞表达两类功能不同的受体酪氨酸基序是和。 6.C3b-Ag-Ab复合物与FDC 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 7.Ag-C3d分别和B 细胞表面及交联,通过分子活化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促使B细胞激活。 8.由启动B细胞旁路活化途径,可明显促进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 9.B7分子与结合提供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而与结合发出抑制信号。 10.免疫细胞均可表达和,后者通过ITIM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二、多选题 [A型题] 1.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BCR识别 A.MHC分子B.独特型决定基C.FC受体 D.白细胞分化抗原E.补体受体 2.抑制Th2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 B.IFN-γC.IL-4 D.IL-5 E.IL-10 3.抑制Th1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IL-10 B.IFN-γ、IL-4 C.IL-4、IL-7 D.IL-8、IL-10 E.IL-10、IL-4 4.Ts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 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 B.杀伤T细胞和B细胞引起免疫抑制 C.抑制APC呈递抗原 D.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 E.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免疫应答 5.抗BCR可变区抗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为 A.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负反馈调节 B.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正反馈调节 C. 独特型免疫网络调节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KIR B.KAR C.TCR D.IL-1R E.IL-2R 7.可促进Mf抗原呈递作用的细胞因子 A.TGF-βB.IL-2

第13章体液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B细胞识别的抗原包括T细胞依赖抗原(TD-Ag)和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与其BCR结合的抗原,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而活化的Th细胞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上CD40结合,又可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有所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②BCR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特异性抗原传递的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与特异性抗原的表位结合,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但由于BCR重链胞浆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需由与mIg组成BCR 复合物的Igα/Igβ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活化Blk、Fyn或Lyn等酪氨酸激酶后使Igα/Igβ胞浆区的ITAM模体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募集并活化Syk (类似于TCR信号转导中的ZAP-70),进而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最后经PKC、MAPK及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NF-κB、AP-1和NFAT等),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图13-1)。

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每日一练(2015.5.24)

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每日一练(2015.5.2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按急救顺序对机械性损伤患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 ) A.重点检查 B.抢救生命 C.包扎伤口 D.输血、止血 E.固定和搬运 2、毒蛇咬伤后为降解伤口内蛇毒,可用于伤口外周作封闭的是( ) A.糜蛋白酶 B.胰蛋白酶 C.淀粉酶 D.脂肪酶 E.蛋白酶 3、预防狂犬病的主动免疫应注射 A.狂犬病疫苗 B.破伤风抗毒素 C.抗狂犬病血清 D.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E.抗生素 4、25% C. 5、换药用过的器械处理应( ) A.先清洗后浸泡再灭菌 B.先清洗后灭菌 C.先浸泡后清洗再灭菌 D.先浸泡后清洗 E.先灭菌再清洗 6、挤压综合征主要合并 A.呼吸困难 B.休克 C.心力衰竭 D.肾功能衰竭 E.昏迷 7、下列哪项不属于闭合性损伤( ) A.挫伤 B.扭伤 C.裂伤 D.挤压伤 E.爆震性 8、竹叶青蛇咬伤后局部主要表现( )

A.无明显炎症反应 B.轻微刺痛 C.麻木感 D.红肿、疼痛剧烈 E.肌抽搐 9、男性,42岁,前臂外伤手术缝合后5天,局部伤口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T39℃,伤口换药时哪项不妥 A.及时拆除缝线,充分引流 B.伤口应每天换药一次 C.正确应用抗菌药及引流物 D.清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 E.伤口应每2—3天换药一次 10、不属于化学性损伤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毒气 D.昆虫咬伤 E.磷烧伤 11、5 D.一般为1:l E.广泛深度烧伤为 12、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低血容量休克 B.感染 C.肾衰 D.呼衰 E.高钾血症 13、腹部挫伤可能并发严重的损伤是( ) A.腹壁血肿 B.腹肌纤维断裂 C.腹部内脏损伤 D.皮下组织出血 E.急性尿潴留 14、25% C. 15、伤口清创的最佳时机( ) A.伤后12h内 B.伤后12~24h内 C.伤后6~8h内 D.伤后10h内 E.伤后18h内 16、伤口清创的最佳时机( ) A.伤后12h内 B.伤后12~24h内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 NK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及吞噬细胞 E. 抗原提呈细胞 2.吞噬细胞包括有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 C.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D. 巨噬细胞和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E.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借助巨噬细胞的哪种特性,可将之与淋巴细胞分离开来★ A. 吞噬 B. 粘附 C. 提呈抗原 D. ADCC作用 E. 趋化性 4.感染时,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单核细胞 E. T细胞 5.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 Th细胞 B. Tc细胞 C. TCRαβ+细胞 D. NK 细胞 E. Ts 细胞 6.具有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是: A. Tc细胞 B. NK细胞 C. T DTH细胞 D. 巨噬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7.大颗粒淋巴细胞是指:★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MPS D. NK细胞 E. TIL 8.关于NK细胞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无SmIg B. 来源于骨髓 C. 表达IgFc受体 D. 具有吞噬作用 E. 无TCR 9.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 生成补体 B. 释放活性氧 C. 分泌溶菌酶 D. 参与ADCC E. 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10.同时具有CD56分子和CD16分子的细胞是:★ 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 D.中性粒细胞E.Th1细胞 11.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有: A. T细胞 B. B细胞 C. APC D. 巨噬细胞 E. 粘膜上皮细胞 12.皮肤粘膜上皮细胞的物理屏障作用表现除下列哪项均正确? A. 致密的上皮细胞具有机械屏障作用 B. 上皮细胞的更新 C. 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纤毛可做定向摆动 D.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冲洗作用 E.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抗菌作用 13.以下关于巨噬细胞错误的是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非特异性抗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调节和效应阶段也起重要作用。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1.物理屏障: 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黏膜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黏膜上皮细胞的迅速更新、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及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这些抗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 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的作用方式,或通过分泌某些杀、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例如:正常菌群可对局部细菌的生长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因消化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杀伤或抑制,致使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而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 菌性肠炎;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 2O 2 ,对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具有杀伤 作用;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二)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此种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血-胎屏障

12免疫应答的调节解读

免疫应答的调节 一、填空题 1.免疫调节涉及到、、及水平。 2.能与B细胞表面及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分子超变区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称为抗体。 3.抗独特型可使B细胞表面与交联,由介导产生抑制信号。 4.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其和分别与B细胞表面BCR和FcγR 结合,使Fcγ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5.免疫细胞表达两类功能不同的受体酪氨酸基序是和。 6.C3b-Ag-Ab复合物与FDC 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 7.Ag-C3d分别和B 细胞表面及交联,通过分子活化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促使B细胞激活。8.由启动B细胞旁路活化途径,可明显促进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 9.B7分子与结合提供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而与结合发出抑制信号。 10.免疫细胞均可表达和,后者通过ITIM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二、多选题 [A型题] 1.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BCR识别 A.MHC分子B.独特型决定基C.F C受体 D.白细胞分化抗原E.补体受体 2.抑制Th2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 B.IFN-γC.IL-4 D.IL-5 E.IL-10 3.抑制Th1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IL-10 B.IFN-γ、IL-4 C.IL-4、IL-7 D.IL-8、IL-10 E.IL-10、IL-4 4.Ts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

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 B.杀伤T细胞和B细胞引起免疫抑制 C.抑制APC呈递抗原 D.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 E.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免疫应答 5.抗BCR可变区抗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为 A.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负反馈调节 B.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正反馈调节 C. 独特型免疫网络调节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KIR B.KAR C.TCR D.IL-1R E.IL-2R 7.可促进M 抗原呈递作用的细胞因子 A.TGF-βB.IL-2 C.IL-4 D.IFN-γ E.IL-8 8.与B细胞表面CRl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的分子A.C1 B.C2a C.C3a D.C3b E.C4 9.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由APC和Th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B.由APC和Ts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C.由Th和Ts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D.由Th和B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免疫应答》案例1

德江一中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第2节《免疫应答》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的内容,免疫应答的内容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概念、淋巴细胞的发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概念、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四是生理过程抽象。 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 本节内容与前面人体的稳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体生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以及生物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生物基础不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免疫应答过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主要是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效果的粗浅认识,而对免疫应答过程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缺乏具体系统的知识,但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生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因此,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并不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阐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概念,抗体的概念;描述抗体的结构;概述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组阅读与分析教材P21小字部分,并各组讨论得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处理信息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的获得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流程图,并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关注免疫应答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在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流程图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最新5节免疫应答汇总

5节免疫应答

第五节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基本过程(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通过免疫应答机体及时地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加抗感染和抗肿瘤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伤害,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复杂,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感应阶段(抗原提呈、识别阶段) 该阶段包括抗原提呈细胞 ( APC)提呈抗原和T、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抗原两个步骤。(1) APC提呈抗原: APC摄取抗原,在细胞内将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抗原肽与细胞内的MHC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在APC细胞的表面表达,供Th淋巴细胞受体识别结合。

(2) T、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抗原: B淋巴细胞通过表面的抗原受体(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T淋巴细胞需要双识别,先是T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CD4或CDS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膜上的MHC-Ⅱ或Ⅰ类分子,然后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才能识别 MHC Ⅱ或Ⅰ类分子上的抗原肽,即 MHC限制性(图 3-14)。 ---为什么终生不再患此病呢? 人类感染了某些传染病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疾病就会痊愈,身体就会

康复,也有可能终生不再患。这是为什么呢? 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的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效应T细胞和抗体能对抗病原微生物。记忆细胞寿命长,再遇到相应病原微生物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抗体的速度更快,所以有可能终生不再患此病。图 3-14 T淋巴细胞的双识别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阶段) 指 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和分化的阶段。T淋巴

补体和抗体帮助调节免疫应答

补体和抗体帮助调节免疫应答 在微生物中固有免疫机制通常是第一个事件,由补体激活其他途径将导致C3b和C3d 的积累。C3d的表面抗原通常由B细胞识别,B细胞受体和CD21补体受体相交联,与信号转换因子CD19相关联,增强B细胞的活化(图10.3a)IgM和IgG3(许多免疫应答中在相对早期通过类别转换产生的)在补体依赖的方式中也可以增强抗体的应答,因此据推测通过相同的机制但参与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其它IgG的亚类也可以增加抗体的产量和CD4+T细胞的应答,通过与免疫复合体的结合来活化FcγR,例如FcγRI,FcγRIIA和FcγRIII,导致抗原的增长并且通过树突状细胞的递呈。IgE抗体也可以增加产物在所有类型的抗体并且促进CD4+T细胞的应答。这里的机制包含FcεRII(CD23),与IgE受体的相似性很低,也能依赖B 细胞抗原递呈的增加。 自相矛盾地是IgG的所有亚类不仅能够刺激也抑制抗体的应答。BCR和FcγRIIB的交联是发生在大多数IgG亚类的一个机制,抑制酪氨酸磷酸化递呈负信号。然而,小鼠IgG3没有被FcγRIIb识别,同时抑制抗体的产生。此外,抑制物可以通过用多克隆IgG的F(ab’)2片段获得并且可以在基因敲除FcγRIIb缺陷的小鼠中检出。因此,它似乎是通过抗体掩蔽了表位,也通过识别在抗原上的相关表位来保护B细胞抑制抗体应答。如果最初特异性抗体对刺激反应的浓度和亲和力很低那么它确实合乎逻辑,但随后过量的抗体由于表位掩蔽结合,并且通过吞噬作用和消化下调的反应负反馈与抗原一起消除。综合考虑,包括抗原的浓度,抗体的亲和力,表位的特异性,亚类的分布和FcγR相关的表达水平,也许取决于在一个免疫过程中IgG是否起刺激或抑制角色。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一、基本概念 (一)免疫应答概念 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发挥以清除抗原为主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或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概念机体在遇到病原体后,迅速发动的非特异性 的具有初级防御作用的免疫应答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针对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参与 细胞 吞噬细胞、NK、DC T/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三)免疫应答的过程 基本过程识别阶段:抗原处理和抗原提呈后进行 活化阶段: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效应阶段:效应分子和效应细胞将抗原物质清除 发生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例题】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 A.识别、活化、效应三个阶段 B.识别、活化、排斥三个阶段 C.识别、活化、反应三个阶段 D.识别、活化、增殖三个阶段 E.识别、活化、应答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A 二、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 1.模式识别受体(PRR)(附表) 指存在于固有细胞表面和血清中,可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共有分子结构的受体。如: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 2.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 是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如G-菌脂多糖(LPS)、热休克蛋白

(HSP)等。 膜型 PRR TLR2与TLR6/TLR1 CD14与TLR2 TLR3(胞内器室膜上) TLR5 TLR7/TLR8(胞内器室膜)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分泌型PRR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CRP)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二)固有免疫分子包括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抗菌肽和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等。组织屏 障 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等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CSF感染,孕妇风疹病毒易感染胎儿)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NKT、γδT、B1、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三)固有免疫的功能(A1型) A.非特异性抗肿瘤、抗感染,人体第一道防线。 B.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唯一能启动初始T细胞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C.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D.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概念T、B淋巴细胞经TCR、BC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表位后,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分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三)特点:个体差异大,有特异性;发生较晚;对抗体有记忆性,有放大效应;体内维持时间较长。 适应性免疫应答三阶段 1.识别阶段:T、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递呈细胞(APC)来递呈。 2.活化增殖阶段: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CTL)、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基本过程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知识点+练习+答案

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突触小体 神经末梢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 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 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 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 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 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3)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轴突→细胞体或轴突,不能反向) (5)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1.(08上海生物)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十章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是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可被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应答的过程 表4-16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经典例题】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 A.识别、活化、效应三个阶段 B.识别、活化、排斥三个阶段 C.识别、活化、反应三个阶段 D.识别、活化、增殖三个阶段 E.识别、活化、应答三个阶段 【答案】A 二、固有免疫应答 (一)概念 固有性免疫应答(天然免疫应答),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机体遇到病原体后,迅速发动的具有重要防御作用的、抗原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二)固有免疫识别 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在感染后0~4h内。 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在感染后4~96h内。 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阶段发生在感染96h后。 (三)组成 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组织屏障的作用是防止微生物侵入体内和从血液进入重要器官。①皮肤黏膜屏障;②血-脑屏障;③血-胎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K细胞、T细胞和B1细胞。 3.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补体系统:①溶菌作用;②补体活化片段的趋化和致炎作用。 (2)细胞因子: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产生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3)防御素: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包膜的病毒有杀伤作用。 (4)溶菌酶:溶解G+菌胞壁。 (5)乙型溶素:非酶性破坏G+菌胞壁。 ★★★★【经典例题】关于固有免疫应答,错误的是 A.人人生来就有 B.受遗传控制并能传给后代 C.不能识别自我和非我 D.无抗原特异性 E.不产生免疫记忆 【答案】B (四)效应 1.执行迅速而初级的非特异性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