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Hadoop MapReduce云计算模型研究

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2014年01月02日

理工大学

Hadoop MapReduce云计算模型研究

1.引言

Hadoop[1]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由Apache基金会开发。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高速运算和存储。简单地说来,Hadoop是一个可以更容易开发和运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软件平台。其包括两个部分:HDFS[2]和MapReduce[3]。

DFS即HadoopDistributedFileSystem(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具有高容错性,并且可以被部署在低价的硬件设备之上。HDFS很适合那些有大数据集的应用,并且提供了对数据读写的高吞吐率。HDFS是一个master/slave的结构,就通常的部署来说,在master上只运行一个Namenode,而在每一个slave 上运行一个Datanode。HDFS支持传统的层次文件组织结构,同现有的一些文件系统在操作上很类似,比如你可以创建和删除一个文件,把一个文件从一个目录移到另一个目录,重命名等等操作。Namenode管理着整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对文件系统的操作(如建立、删除文件和文件夹)都是通过Namenode来控制[4]。

MapReduce是由Google提出的一种并行分布式编程模型[5-7]。用以进行大

数据量的计算。对于大数据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处理手法就是并行计算。至少现阶段而言,对许多开发人员来说,并行计算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东西。MapReduce就是一种简化并行计算的编程模型,它让那些没有多少并行计算经验的开发人员也可以开发并行应用。MapReduce的名字源于这个模型中的两项核心操作:Map和Reduce。也许熟悉FunctionalProgramming(函数式编程)的人见到这两个词会倍感亲切。简单的说来,Map是把一组数据一对一的映射为另外的一组数据,其映射的规则由一个函数来指定,比如对[1,2,3,4]进行乘2的映射就变成了[2,4,6,8]。Reduce是对一组数据进行归约,这个归约的规则由一个函数指定,比如对[1,2,3,4]进行求和的归约得到结果是10,而对它进行求积的归约结果是24。

2.MapReduce的基本原理

MapReduce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为并行系统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一个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型集群的系统能在大数据集上进行并行工作,并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运算。

Divide and Conquer”是Mapreduce的核心思想[8]。面对一个规模庞大的问题,要处理是以TB计的数据,Mapreduce采用“输入”------“分解”------“解决”------“聚合”------“输出结果”的基本过程。

在MapRedcue 模型中用户只须指定一个map函数来处理一个输入的key/value对,产生中间结果key/value对集,再通过一个由用户指定的reduce 函数来处理中间结果中具有相同key值的value。适合用 MapReduce 来处理的数据集(或任务)有一个基本要求: 待处理的数据集可以分解成许多小的数据集,而且每一个小数据集都可以完全并行地进行处理[9-10]。

MapReduce通过把对数据集的大规模操作分发给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实现可靠性;每个节点会周期性的把完成的工作和状态的更新报告回来。如果一个节点保持沉默超过一个预设的时间间隔,主节点(类同Google File System中的主服务器)记录下这个节点状态为死亡,并把分配给这个节点的数据发到别的节点。每个操作使用命名文件的原子操作以确保不会发生并行线程间的冲突;当文件被

改名的时候,系统可能会把他们复制到任务名以外的另一个名字上去。(避免副作用)。

化简操作工作方式很类似,但是由于化简操作在并行能力较差,主节点会尽量把化简操作调度在一个节点上,或者离需要操作的数据尽可能近的节点上了;这个特性可以满足Google的需求,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带宽,他们的部网络没有那么多的机器。

在Google,MapReduce用在非常广泛的应用程序中,包括“分布grep,分布排序,web连接图反转,每台机器的词矢量,web访问日志分析,反向索引构建,文档聚类,机器学习,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值得注意的是,MapReduce 实现以后,它被用来重新生成Google的整个索引,并取代老的ad hoc程序去更新索引。

MapReduce会生成大量的临时文件,为了提高效率,它利用Google文件系统来管理和访问这些文件。

3.框架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Mapreduce框架的主要程序分为三种即Master,Map和Reduce。Master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任务的分割和任务的调度。Master把输入文件切成许多个split,每个split文件一般为几十M。Master同时还要调度任务监视各个map worker和reduce worker的工作状态,以做出相应的安排。Master还要监视各个子任务的完成进展情况。Map的主要功能是读取经过切割split文件形成一个map任务,分析map任务,得到中间结构并且将同一类型的中间文件存放在同一个区域等待特定的reduce程序读取。另外不同的Reduce读取各个Map得到的特定的中间文件,将所有相同的中间文件整合成最后的输出文件。

其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图1.基本控制流程图

说明:1.单向箭头表示控制,双向箭头表示控制和反馈

2.某些操作中Mapworker 硬盘上的key/value 在被Reducerworker 读取之前可以有combine 操作,将相同key 的value 合并以减少读取次数

3.分散的输出文件也可以合并成一个输出文件而对于有些操作如求最大值则必须合并输出文件才能得到最终结果。

首先输入收据文件被Mapreduce库函数分割成M个split集。用户定义的程序被拷贝到机群中,其中一个是master,其它的都是worker。M个map任务和R 个reduce任务将被分配。Master负责调度任务和过程监视。随时检测worker 的工作状况,任务的完成进度。Map worker每完成一个子任务向master报告。

一个被分配了map任务的worker读取一个split集,该worker从这个split 集中分析出key/value对,然后有map函数来处理这些key/value对并得到中间key/value对,这些key/value对将最终存放在map worker的本地硬盘上。每完成一个任务报告master。

中间key/value对被存在本地硬盘的R个不同的区域中,由于可能的key值很可能不止R个,故必须利用一个分割函数来划分中间文件,常用的是散列的方法(如hash(key) mod R)。保证key值相同的key/value对被存放同一区域中,并且将位置报告给master。如果同一个key的中间文件多而小可以考虑用cmobine函数在本地进行合并。

当所有的split都被分析完成之后,reduce worker开始工作,每个reduce 根据master的安排和信息指示利用机群的部文件系统读取map worker本地磁盘中特定位置的中间文件。

Reduce开始聚合中间文件,得到自己的输出文件。在聚合的过程中由于有很多key值,一般将用到排序。Reduce worker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向master报告。

4.实验及测试

本文选取了三台Ubuntu虚拟机模拟分布式环境,搭建并完成了Hadoop自带的wordcount程序的测试。搭建环境如下:

Ubuntu10.10、Hadoop1.0.4、jdk1.6.0_30

Namenode:UB01(ip:192.168.1.106)

Datanode:UB02(ip:192.168.1.104) UB03(ip:192.168.1.107)

按如下步骤进行配置,此过程参考了文献[11]、[12]。

(1)配置NameNode和DataNode

修改每台机器的/etc/hosts(包括namenode和datanode)如下: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192.168.1.106 UB01

192.168.1.104 UB02

192.168.1.107 UB03

::1 localhost6.localdomain6 localhost6

(2) 在所有的机器上建立相同的用户

useradd peter

passwd 123456

输入密码后即可成功建立并设置peter用户和密码。

(3) SSH设置

由于启动hadoop时及任务执行过程中需要远程访问各主机,因此为了避免多次输入密码,应首先配置各主机的SSH使其能免输入的登录其他主机。配置如下:

在所有机器的/home/peter目录下

ssh-keygen -t rsa //一路回车到底

cd .ssh

然后在UB01上执行:

scp id_rsa.pub peterUB02:/home/peter/.ssh/id_rsa.pub.UB01

scp id_rsa.pub peterUB03:/home/peter/.ssh/id_rsa.pub.UB01

在UB02上执行:

scp id_rsa.pub peterUB01:/home/peter/.ssh/id_rsa.pub.UB02

scp id_rsa.pub peterUB03:/home/peter/.ssh/id_rsa.pub.UB02

在UB03上执行:

scp id_rsa.pub peterUB01:/home/peter/.ssh/id_rsa.pub.UB03

scp id_rsa.pub peterUB02:/home/peter/.ssh/id_rsa.pub.UB03

这样就把各自的密钥文件全部拷贝到每台机器上了,然后:

在UB01上执行:

cat id_rsa.pub id_rsa_pub.UB02 id_rsa.pub.UB03 >> authorized_keys

在UB02上执行:

cat id_rsa.pub id_rsa_pub.UB01 id_rsa.pub.UB03 >> authorized_keys

在UB03上执行:

cat id_rsa.pub id_rsa_pub.UB02 id_rsa.pub.UB01 >> authorized_keys 这样向其他机器发起SSH连接,只有第一次登录时需要输入密码,以后就不需要。

(4) 在所有机器上安装JDK

下载并解压jdk1.6.0_30到/usr/develop目录下,然后在/etc/profile最后追加下面容:

JAVA_HOME=/usr/develop/jdk1.6.0_30

export JRE_HOME=/usr/develop/jdk1.6.0_30/jre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RE_HOME/lib:$CLASSPATH

export PATH=$JAVA_HOME/bin:$JRE_HOME/bin:$PATH

保存退出,然后执行source /etc/profile即可。

(5) 在所有机器上安装配置Hadoop

可以首先在namenode上配置,配置后在分发到datanode上。

在这里,下载hadoop-1.0.4-bin.tar.gz,然后解压到/home/peter/hadoop/目录下。

接下来需要修改hadoop的conf文件夹下的配置信息:

修改hadoop-env.sh,加入如下语句,使得hadoop能够找到java的路径: export JAVA_HOME=/usr/develop/jdk1.6.0_29

修改core-site.xml,如下:

https://www.doczj.com/doc/7a17854507.html,

hdfs://UB01:9000

hadoop.tmp.dir

/home/grid/tmp

注意:hadoop.tmp.dir 是hadoop文件系统依赖的基础配置,很多路径都依赖它。它默认的位置是在/tmp/{$user}下面,在local和hdfs都会建有相同的目录,但是在/tmp路径下的存储是不安全的,因为linux一次重启,文件就可能被删除。导致namenode启动不起来。

修改hdfs-site.xml,如下:

dfs.replication

1

修改mapred-site.xml,如下:

mapred.job.tracker

192.168.1.106:9001

masters里写入作为namenode节点机器的IP:

192.168.1.106

slaves里写入作为datanode节点的机器的IP:

192.168.1.104

192.168.1.107

到此,hadoop的有关配置已经完成,namenode端通过如下命令把配置好的hadoop发送到各个datanode处:

scp -r hadoop-1.0.4 UB02:/home/peter/hadoop

scp -r hadoop-1.0.4 UB03:/home/peter/hadoop

注意点:关闭所有机器上的防火墙,不然会导致datanode起不来。

/etc/init.d/iptables stop

在namenode端cd到hadoop文件夹下,格式化分布式文件系统:

bin/hadoop namenode -format

下面接着在namenode端启动hadoop进程:

bin/start-all.sh

如果没有其它差错的话,hadoop可以正常启动,并能够看到如下结果:在namenode端用jps命令查看启动情况,如下:

peterUB01:~/hadoop-1.0.4$ jps

xxxx Jps

xxxx Namenode

xxxx Secondarynamenode

xxxx JobTracker

在datanode端用jps查看启动情况,如下:

peterUB02:~/hadoop-1.0.4 $ jps

xxxx Jps

xxxx DataNode

xxxx TaskTracker

然后可以通过如下地址来查看集群运行状况:

UB01:50030

UB01:50070

UB02:50060

Hadoop自带了一个MapReduce测试程序,用于统计输入文件中各个单词出现的次数。其核心代码及注释如下:

public class WordCount {

/**

* TokenizerMapper 继续自Mapper

*

* [一个文件就一个map,两个文件就会有两个map]

* map[这里读入输入文件容以" \t\n\r\f" 进行分割,然后设置word ==> one 的key/value对]

*

* param Object Input key Type:

* param Text Input value Type:

* param Text Output key Type:

* param IntWritable Output value Type:

*

* Writable的主要特点是它使得Hadoop框架知道对一个Writable类型的对象怎样进行serialize以及deserialize.

* WritableComparable在Writable的基础上增加了compareT接口,使得Hadoop框架知道怎样对WritableComparable类型的对象进行排序。

*

*/

public static class TokenizerMapper

extends Mapper{

private final static IntWritable one = new IntWritable( 1);

private Text word = new Text();

public void map(Object key, Text value, Context context

)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 ruptedException {

StringTokenizer itr = new StringTokenizer(value.toStri ng());

while (itr.hasMoreTokens()) {

word.set(itr.nextToken());

context.write(word, one);

}

}

}

/**

* IntSumReducer 继承自Reducer

*

* [不管几个Map,都只有一个Reduce,这是一个汇总]

* reduce[循环所有的map值,把word ==> one 的key/value对进行汇总]

*

* 这里的key为Mapper设置的word[每一个key/value都会有一次reduce]

*

* 当循环结束后,最后的确context就是最后的结果.

*

* author yangchunlong.tw

*

*/

public static class IntSumReducer

extends Reducer { private IntWritable result = new IntWritable();

public void reduce(Text key, Iterable values ,

Context context

)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int sum = 0;

for (IntWritable val : values) {

sum += val.get();

}

result.set(sum);

context.write(key, resul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onfiguration conf = new Configuration();

String[] otherArgs = new GenericOptionsParser(conf, args) .getRemainingArgs();

/**

* 这里必须有输入/输出

*/

if (otherArgs.length != 2) {

System.err.println("Usage: wordcount ");

System.exit(2);

}

Job job = new Job(conf, "word count");

job.setJarByClass(WordCount.class);//主类

job.setMapperClass(TokenizerMapper.class);//mapper

job.setCombinerClass(IntSumReducer.class);//作业合成类

job.setReducerClass(IntSumReducer.class);//reducer

job.setOutputKeyClass(Text.class);//设置作业输出数据的关键类

job.setOutputValueClass(IntWritable.class);//设置作业输出值类

FileInputFormat.addInputPath(job, new Path(otherArgs[0]));//文件输入

FileOutputFormat.setOutputPath(job, new Path(otherArgs[1])); //文件输出

System.exit(job.waitForCompletion(true) ? 0 : 1);//等待完成退出.

}

}

接下来,我们将hadoop目录下的conf目录作为输入,统计其下面所有文件中单词的个数。步骤如下:

1.通过hadoop的命令在HDFS上创建input目录,命令如下:bin/hadoop fs

-mkdir input

2.将conf目录下所有文件上传到HDFS的input目录,命令如下:

bin/hadoop fs –put conf/* input/

3.运行wordcount程序:bin/hadoop jar hadoop-examples-1.0.

4.jar

wordcount input output

4.查看运行结果,命令如下:bin/hadoop fs –cat output/part-*

一下是测试实验结果的截图:

在namenode上启动hadoop后执行jps命令查看是否正确运行:

图2.查看是否正确运行

在datanode上的执行结果:

图3. datanode的执行结果成功执行wordcount程序后查看输出文件:

图4.查看输出文件

通过浏览器查看任务执行情况:

图5. 任务执行情况

5.总结及评价

Mapreduce的原理很简单,通过对任务划分和分而治之的方法,使得大型问题得到迅速地解决。Mapreduce的关键贡献是各种实际问题抽象的解决过程抽象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两个主要过程,着使得程序员在解决实际问题事只要分析什么map过程什么是reduce过程,它们的key/value对分别是什么。而不用去关心Mapreduce库函数做的复杂的底层工作。Mapreduce 是典型的以空间的消耗换取时间的节省的例子。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要动用很多台机器。在机器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延迟都会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果。

这里有几个关键:一是机群部使用的文件存储系统要能高效地工作,Google 使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能达到这个要求。然后是机群中的网络通信,网络带宽和网络通信质量决定的信息传递的延迟,当大量的文件被通过网络远程读取时,网络可能会成为问题解决速度的瓶颈。另外,一个高效的调度和容错机制是非常关键的。Master必须能及时地了解全局的运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什么的方式和策略进行控制和反馈,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任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在分布式系统上各种意外事故随时可能发生,Master必须针对事故进行预处理(如将同一个任务拷贝多分,交给不同机器处理,接受最先完成的)和错误处理(启动备选拷贝任务)。大量的网络传输可能导致传输错误,采取什么样的检错和纠错机制也很重要。而且各种控制可能是矛盾的,必须协调和折中得到综合性能最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Shvachko K, Kuang H, Radia S, et al. The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C]//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MSST), 2010 IEEE 26th Symposium on. IEEE, 2010:

1-10.

[2]Ghemawat S, Gobioff H, Leung S T. The Google file system[C]//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 Review. ACM, 2003, 37(5): 29-43.

[3] Dean J, Ghemawat S. 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1): 107-113.

[4]https://www.doczj.com/doc/7a17854507.html,/docs/hdfs/current.html

[5]Luis M V, Luis Rodero Merino, Juan Caceres, Maik Lindner. A break in the clouds: toward a cloud definition.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9,39(1):50-55

[6]Grossman R L, Gu Y, Sabala M, et al. Compute and storage clouds using wide area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s[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9, 25(2): 179-183.

[7]Daniel J A. Data management in the cloud: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Bulletin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 2009,32(1):3-12

[8] Dean J, Ghemawat S. MapReduce: a flexible data processing tool[J]. Communic ations of the ACM, 2010, 53(1): 72-77.

[9] 启龙, 吴晓伟, 房明, 等. HPMR 在并行矩阵计算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 2010, 3 6(8).

[10]徐志伟, 廖华明, 余海燕, 等. 网络计算系统的分类研究 [J][J]. 计算机学报, 2008, 31(9): 1509-1515.

[11]https://www.doczj.com/doc/7a17854507.html,/blog-540233-591221.html

[12]https://www.doczj.com/doc/7a17854507.html,/blog-540233-591221.htmlss

海量数据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海量数据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当前,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现 在传统的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 海量数据快速增长,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全球 占比将达到20%,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采用分布式数 据库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处理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用户的访问速度和 可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布式数据库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海量数据;数据库系统 1.传统数据库: 1.1 层次数据库系统。 层次模型是描述实体及其与树结构关系的数据模型。在这个结构中,每种记 录类型都由一个节点表示,并且记录类型之间的关系由节点之间的一个有向直线 段表示。每个父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每个子节点只能有一个父节点。这种 结构决定了采用层次模型作为数据组织方式的层次数据库系统只能处理一对多的 实体关系。 1.2 网状数据库系统。 网状模型允许一个节点同时具有多个父节点和子节点。因此,与层次模型相比,网格结构更具通用性,可以直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也可以认为层次模 型是网格模型的特例。 1.3 关系数据库系统。 关系模型是一种使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类型及其关系的数据模型。它的 基本假设是所有数据都表示为数学关系。关系模型数据结构简单、清晰、高度独立,是目前主流的数据库数据模型。 随着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和扩展,数据存储层缺乏良好的可扩展性,难以应对应用层的高并发数据访问。过去,银行使用小型计算机和大型存储 等高端设备来确保数据库的可用性。在可扩展性方面,主要通过增加CPU、内存、磁盘等来提高处理能力。这种集中式的体系结构使数据库逐渐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越来越不适应海量数据对计算能力的巨大需求。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 新的技术和业务挑战。大数据平台和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的高可用性、高可靠 性和可扩展性是金融业的新技术选择。它们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行业的业务创新 能力和用户体验,而且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技术储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以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来逐步替代现有关系型数 据库成为最佳选择。 2.分布式数据库的概念: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由一组数据组成,这些数据物理上分布在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节点上(也称为站点),逻辑上属于同一个系统。 (1)分布性: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个地方,更准确地说,它不是 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存储设备中,这可以与集中数据库区别开来。 (2)逻辑整体性:这些数据在逻辑上是相互连接和集成的(逻辑上就像一个 集中的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的精确定义:分布式数据库由分布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计算机

数据库大作业设计题目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大作业大纲 类同卷,网上抄袭,大作业格式不正确一律0分处理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课程《数据库原理及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数据库原理及技术》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用《数据库原理及技术》的知识设计计算机应用课题的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 (4)通过课程大作业,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大作业要求的相关内容,包括: ①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Internet,收集和调查有关资料、最新技术信息。 ②基本掌握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步骤和写作方法。 ③根据课题的要求基本理解和掌握E-R图的设计方法和关系模式的转换。 ④根据课题的要求基本理解和掌握数据流图(DFD)和数据字典(DD)的设计方法。 ⑤创建数据库及各种数据库对象。 二、课程设计题目 要求: (1)任选下列一个题目,调查分析一个具体的或模拟的实例; (2)描述该实例的业务信息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3)列出实体、联系; (4)指出实体和联系的属性; (5)画出E-R图; (6)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并注明主码和外码; (7)建立数据字典; (8)创建数据库; (9)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查询、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题目: (1)学校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功能要求: ●实现图书信息、类别、出版社等信息的管理; ●实现读者信息、借阅证信息的管理; ●实现图书的借阅、续借、归还管理; ●实现超期罚款管理、收款管理; ●创建触发器,分别实现借书和还书时自动更新图书信息的在册数量;

分布式服务架构方案

高并发分布式服务架构方案 下图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架构蓝图,针对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的模块各有不同。此架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数据存储和读取,基础服务,应用层(APP/业务/Proxy),日志监控等,下面对这些主要的问题提供具体的各项针对性技术方案。 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分布式系统应该根据应用对数据不同的一致性、可用性等要求和数据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读取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可选方案: 1)内存型数据库。内存型的数据库,以高并发高性能为目标,在事务性方面没那么严格, 适合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例如开源nosql数据库mongodb、redis等。 2)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在满足并发性能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事务性,可通过 读写分离,分库分表来应对高并发大数据量的情况。例如Oracle,Mysql等。 3)分布式数据库。对于数据的高并发的访问,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提供读写分离的方案, 但是带来的确实数据的一致性问题提供的数据切分的方案;对于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传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分库分表,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后期要不断的进行迁移维护;对

于高可用和伸缩方面,传统数据采用的是主备、主从、多主的方案,但是本身扩展性比较差,增加节点和宕机需要进行数据的迁移。对于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分布式数据库HBase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适用于高并发海量数据存取的要求。 基础服务 基础服务主要是指数据层之上的数据路由,Cache,搜索等服务。 1)路由Router。对于数据库切分方案中的分库分表问题,需要解决在请求对应的数据时 定位需要访问的位置,可根据一致性Hash,维护路由表至内存数据库等方案解决。 2)Cache。对于高并发的系统来讲,使用Cache可以减轻对后端系统的压力,所有Cache 可承担大部分热数据的读操作。当前用的比较多的是redis和memcache,redis比memcache有丰富的数据操作的API,redis对数据进行了持久化,而memcache没有这个功能,因此memcache更加适合在关系型数据库之上的数据的缓存。 3)搜索。搜索可以支持应用系统的按照关键词的检索,搜索提示,搜索排序等功能。开源 开源的企业级搜索引擎主要有lucene, sphinx,选择搜索引擎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a)搜索引擎是否支持分布式的索引和搜索,来应对海量的数据,支持读写分离,提高 可用性 b)索引的实时性 c)搜索引擎的性能 Solr是基于Lucene开发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服务器,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而且目前在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应用,网站、APP等,还包括相关的业务处理的运算等。 1)负载均衡-反向代理。一个大型的平台包括很多个业务域,不同的业务域有不同的集群, 可以用DNS做域名解析的分发或轮询,DNS方式实现简单。但是因存在cache而缺乏灵活性;一般基于商用的硬件F5、NetScaler或者开源的软负载lvs在做分发,当然会采用做冗余(比如lvs+keepalived)的考虑,采取主备方式。Nginx是基于事件驱动的、异步非阻塞的架构、支持多进程的高并发的负载均衡器/反向代理软件,可用作反向代理的工具。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复习题

一、何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案: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俗地说,是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将地理位置分散而管理和控制又需要不同程度集中的多个逻辑单位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物理分布性,即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一个站点上,而是分散存储在由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多个站点上,而且这种分散存储对用户来说是感觉不到的。 逻辑整体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物理上是分散在各个站点中,但这些分散的数据逻辑上却构成一个整体,它们被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所有用户共享,并由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它使得“分布”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站点自治性,也称为场地自治性,各站点上的数据由本地的DBMS管理,具有自治处理能力,完成本站点的应用,这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多处理机系统的区别。 另外,由以上三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导出它的其它特点,即:数据分布透明性、集中与自治相结合的控制机制、存在适当的数据冗余度、事务管理的分布性。 二、简述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式结构和各层模式的概念。 分布式数据库是多层的,国内分为四层: 全局外层:全局外模式,是全局应用的用户视图,所以也称全局试图。它为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表示全局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库部分。 全局概念层:全局概念模式、分片模式和分配模式 全局概念模式描述分布式数据库中全局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性,与集中式数据库中的概念模式是集中式数据库的概念视图一样,全局概念模式是分布式数据库的全局概念视图。分片模式用于说明如何放置数据库的分片部分。分布式数据库可划分为许多逻辑片,定义片段、片段与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分配模式是根据选定的数据分布策略,定义各片段的物理存放站点。 局部概念层: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局部内层:局部内模式 局部内模式是分布式数据库中关于物理数据库的描述,类同集中式数据库中的内模式,但其描述的内容不仅包含只局部于本站点的数据的存储描述,还包括全局数据在本站点的存储描述。 三、简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分布透明性,举例说明分布式数据库简单查询的 各级分布透明性问题。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分布透明性即分布独立性,指用户或用户程序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如同使用集中式数据库那样,不必关心全局数据的分布情况,包括全局数据的逻辑分片情况、逻辑片段的站点位置分配情况,以及各站点上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等。即全局数据的逻辑分片、片段的物理位置分配,各站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等情况对用户和用户程序透明。

数据挖掘期末大作业任务

数据挖掘期末大作业 1.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进行数据挖掘。 对于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数据挖掘语言的标准化描述:标准的数据 挖掘语言将有助于数据挖掘的系统化开发。改进多个数据挖掘系统和功能间的互操作,促进其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使用。 (2)寻求数据挖掘过程中的可视化方法:可视 化要求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可以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很好的人机交互。数据的可视化起到了推动人们主动进行知识发现的作用。 (3)与特定数据存储类型的适应问题:根据不 同的数据存储类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是目前流行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问题。 (4)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KDD问题:随着 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日渐丰富,这就需要分散的技术人员各自独立地处理分离数据库的工作方式应是可协作的。因此,考虑适应分布式与网络环境的工具、技术及系统将是数据挖掘中一个最为重要和繁荣的子领域。 (5)应用的探索:随着数据挖掘的日益普遍,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如生物医学、电信业、零售业等 领域。由于数据挖掘在处理特定应用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因此,目前的研究趋势是开发针对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挖掘系统。 (6)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系统和Web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库系统和Web数据库已经成为信息处 理系统的主流。 2. 从一个3输入、2输出的系统中获取了10条历史数据,另外,最后条数据是系统的输 入,不知道其对应的输出。请使用SQL SERVER 2005的神经网络功能预测最后两条数据的输出。 首先,打开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然后在界面上右键单击树形图中的“数据库”标签,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命令,并命名数据库的名称为YxqDatabase,单击确定,如下图所示。 然后,在新建的数据库YxqDatabas中,根据题目要求新建表,相应的表属性见下图所示。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一、什么是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包含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和分布式数据库(DDB)。 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在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存储、由不同的DBMS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 操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 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在用户面前为单个逻辑数据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的连接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它的分布性表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场地。更确切地讲,不存储在同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这就是与集中式数据库的区别。从用户的角度看,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逻辑上和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一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执行全局应用。就好那些数据是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有单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一样,用 户并没有什么感觉不一样。 分布式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合作地维护全局数据库的一致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客户/ 服务器体系结构。 在系统中的每一台计算机称为结点。如果一结点具有管理数据库软件,该结点称为数据库服务器。如果一个结点为请求服务器的信息的一应用,该结点称为客户。在ORACL客户, 执行数据库应用,可存取数据信息和与用户交互。在服务器,执行ORACL软件,处理对ORACLE 数据库并发、共享数据存取。ORACL允许上述两部分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但当客户部分和 服务器部分是由网连接的不同计算机上时,更有效。 分布处理是由多台处理机分担单个任务的处理。在ORACL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处理的例 子如: 客户和服务器是位于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上。 单台计算机上有多个处理器,不同处理器分别执行客户应用。 参与分布式数据库的每一服务器是分别地独立地管理数据库,好像每一数据库不是网络化的数据库。每一个数据库独立地被管理,称为场地自治性。场地自治性有下列好处: ?系统的结点可反映公司的逻辑组织。

大型数据库_大作业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大型数据库技术》Course Project 姓名:班级:学号: 团队:1~2人一组,鼓励1人一组 期限:2016年6月17日(2人一组:2016年6月12日) 报告提交地点:课上(6月12日),学科楼6号楼541(6月17日) 题目:利用MySQL实现一个类似美团外卖的外卖订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体任务如下。 1)结合数据库系统概论的知识,设计外卖订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关系(schema),至少应该包括商户管理,商品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四部分。(注意:在商户管理中应该包括商户外卖订单收入总额字段,客户管理中应包括客户外卖订单消费总额字段。) 2)简单描述以下的具体流程场景,设计相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 a) 商户插入,修改自身信息 b) 商户插入,修改商品信息 c) 客户插入,修改客户信息 3)简述以下的具体流程场景,设计相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 多用户场景下,客户下订单,商户接订单的具体流程。(注意:需要更新商户的收入总额,客户的消费总额,不考虑订单失败的情况。) 4)简述的下列后台统计对账功能,设计相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 a)判断商户收入总额,客户消费总额是否与订单管理中相关订单中的总额一致 b)统计近一月的收入总额最多的商户,及其所有商品中订单总金额最多的商品。 (注意:可以假设一张订单只有一种商品,鼓励去除此假设。) 5)简单描述以下的具体流程场景,设计相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 如何通过触发器来实现订单管理的复制,即创建订单管理的一张镜像表。 6)简述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有对应的SQL语句,需要设计相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 a) 当订单表中数据过多时的处理策略 b) 对数据库系统的备份和恢复策略 报告内容: 报告应由6部分组成,每部分对应与上述一个任务,并附有章节目录。在每一部分需要简述本部分的需求,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流程中操作对应的SQL语句,并验证结果(模拟数据,结果截图),以及其它,如schema关系图等有利于方案说明的信息。 如果是2人一组,需要写清楚每个人的分工情况。

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

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

目录 1.行业背景 (3) 2.数据库分布式改造的途径 (3) 3.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 (4) 4.两阶段提交的问题 (5) 5.CAP与BASE的抉择 (7) 6.raft的优势 (8) 6.1. Leader选举 (9) 6.2. 日志复制 (10) 6.3. 安全性 (11) 7.分布式数据库如何实现PITR (16)

1.行业背景 银行业从最初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到金融电子化,再到现在的金融科技,可以看到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改变了金融的交易方式,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前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普惠金融使得金融的门槛降低,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金融活动中,这让金融信息系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交易所等核心交易系统都在纷纷进行分布式改造,其中数据库作为有状态的应用,成为了信息系统中唯一的单点,承担了所有来自上层应用的压力。随着数据库瓶颈的凸显,进行分布式改造迫在眉睫。 2.数据库分布式改造的途径 数据库进行分布式改造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布式访问客户端、分布式访问中间件、分布式数据库。由于其分布式能力实现在不同的层次(应用层、中间层、数据库层),对应用程序有不同的侵入程度,其中分布式访问客户端对应用侵入性最大,改造难度最大,而分布式数据库方案对应用侵入性最小,但是架构设计及研发难度最大。

3.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 其实当前市面上的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都是类似的,由必不可缺的三个组件组成:接入节点、数据节点、全局事务管理器。总体架构如下,协调节点负责sql解析,生成分布式执行计划,sql转发,数据汇总等;数据节点负责数据存储与运算;全局事务管理器负责全局事务号的生成,保证事务的全局一致性。这个架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google spanner F1论文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这几个组件在实现上有什么难点,该如何进行架构设计。

EMC Greenplum分布式数据库简介-v

EMC Greenplum数据库简介 Greenplum 是2002年开始成立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来自各个顶级数据库公司和大规模并行计算公司的资深软件架构师,例如:Oracle, Teradata, Tandem, Microsoft SQL Server, Informix。 Greenplum数据库软件是业内首创的无共享、大规模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MPP))的数据库软件产品,它包含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最新的研发成果:包括无共享/MPP,按列存储数据库,数据库内压缩,MapReduce,永不停机扩容,多级容错等等。该数据库软件被业界认可为扩展能力最大的分析型(OLAP)数据库软件。已有500多家世界级重大客户采用该软件,例如:NYSE,NASDAQ,FINRA,AIG,AMEX,CIA,德意志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支付宝,NTT-DoCoMo,T-Mobile,Skype,WalMart,中国联通,太平洋保险等。这些客户中大多数Greenplum数据仓库所管理的数据量都超过100TB,其中,全球最大的有6500TB,中国最大的有1000TB。每一天,全球有数亿级的用户在直接、间接用到Greenplum发明的数据库平台。 Greenplum 分布式数据仓库软件特性介绍 Greenplum数据仓库软件是业界首创将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应用到了数据库软件领域。该类技术同样应用在Google搜索引擎的中。

Greenplum数据仓库软件功能: 无共享/MPP核心架构 Greenplum数据库软件将数据平均分布到系统的所有节点服务器上,所以节点存储每张表或表分区的部分行,所有数据加载和查询都是自动在各个节点服务器上并行运行,并且该架构支持扩展到上万个节点。 混合的存储和执行(按列或按行) Greenplum发明支持混合按列或按行存储数据,每张表或表分区可以由管理员根据应用需要,分别指定存储和压缩方式。 基于这个功能,用户可以对任何表或表分区选择按行或按列存储数据和处理方式。这些是在建表或表分区的DDL语句中配置的,只需在建表或表分区时指定: 这个功能基于Greenplum的多态维数据存储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集中式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1.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集中存储在一台计算机上,数据的处理也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 2. 分散式数据库系统,采用了数据分散存储的办法,将数据库分成多个建立在多台计算机上,此时各个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程序是分开的并独立的,这种系统称为分散式系统。 3.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指数据库数据存放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不同场地的计算机中,每一个计算机都有自治处理能力,并完成局部应用;而每一场地也参与(至少一种)全局应用程序的执行,全局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网络通信访问系统中的多个场地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称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4.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组软件,负责分布式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复制、管理的软件。 5. 局部自治性,是指有独立处理能力并能完成局部应用。 区分一个系统是分散式还是分布式系统,就是判断系统是否支持全局。 二,分布式数据库体统的透明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位置透明性和复制透明性,使用户看到的系统如同一个集中式数据库系统。

(1)位置透明性:是指用户或应用程序员应当了解分片情况,但不必了解片段的存储场地。位置透明性位于分片视图与分配视图之间。 (2)数据复制:是指数据在每个场地的重复存储。 (3)复制透明性:即用户或程序员不必关心数据库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数据复制情况,更新操作引起的波动由系统来处理。 三,分布式数据库的特点 (1)数据的分布性。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布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 (2)统一性。包括数据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和数据在管理上的统一性。 △逻辑上的统一性指的是分散在计算机网络各个节点上的数据库构成一个在逻辑上单一的数据库,呈现给用户的如同一个统一的集中式数据库。 △管理上的统一性指的是分布式数据库是由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维护。 (3)透明性。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与使用集中式数据库一样,无需知道其所关心的数据存放的位置,存储了几次。用户需要关心的仅仅是整 个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理想的分布式数据库所具有的规则和目标 (1)局部节点自治性。 (3)能继续操作。 (4)具有位置独立性(位置透明性)。 (5)分片独立性(分片透明性)。 (6)数据复制独立性(复制透明性) (7)支持分布查询处理。 (8)支持分布事务管理。 (9)具有硬件独立性。 (10)具有操作系统独立性。 (11)具有网络独立性 (12)具有DBMS独立性。

湖南大学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课程设计 题目基于MongoDB的QQ空间模拟实现 学生姓名刘家宇 学生学号20110801126 专业班级计科一班 指导老师王永恒 完成日期 2015年1月15日

一、设计目的 QQ空间是现在大家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在QQ空间上可以自己发表说说,查看其他人的说说,也可以给其他人的留言板上留言。这些功能都丰富了我们的社交生活,因此本次用JAVA连接Mongodb来实现一个简单的QQ空间模拟实现。 二、编写环境 Eclipse+Mongodb 三、环境配置 首先要运行MongoDB服务器,然后通过在eclipse里添加MongoDB的jar包来获取关于MongoDB的java方法,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启动和操作MongoDB服务器。 在MongoDB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7a17854507.html,/downloads”下载MongoDB服务器应用包,将里面的exe文件放到一个自己设置的MongoDB文件夹中,如“F: \MongoDB” 打开CMD,在刚刚的创建文件夹的目录下,输入指令 “mongod–dbpath “F:\MongoDB\data””如下图所示MongoDB服务器连接设置成功:

四、设计实现 1、数据库设计 Mongo数据库的设计 创建一个名为:soial的Mongo数据库,然后创建一些数据集合 ①用户数据集合(userInfo):含有用户名(name)、用户密码(pwd)、用户地址(address)、用 户出生年月日(year、month、day)、用户证件号(id)和是否处于登陆状态(status)这些属性 ②个人好友数据集合(userFriend):含有好友名(friend)和个人用户名(name)属性。 ③留言板数据集合(userMassage):含有留言内容(massage)、留言人名(recipient)和对谁留 言(sender)的属性 ④说说数据集合(userSaySay):说说内容(massage)和个人用户名(name)属性。 等等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方案

1.大型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 企业数据库的数据量很大时候,即使服务器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某些复杂的查询操作都会非常缓慢,影响最终用户的体验;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对数据库的装载与导出,备份与恢复,结构的调整,索引的调整等都会让数据库停止服务或者高负荷运转很长时间,影响数据库的可用性和易管理性。 分区表技术 让用户能够把数据分散存放到不同的物理磁盘中,提高这些磁盘的并行处理能力,达到优化查询性能的目的。但是分区表只能把数据分散到同一机器的不同磁盘中,也就是还是依赖于一个机器的硬件资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布式分区视图 分布式分区视图允许用户将大型表中的数据分散到不同机器的数据库上,用户不需要知道直接访问哪个基础表而是通过视图访问数据,在开发上有一定的透明性。但是并没有简化分区数据集的管理、设计。用户使用分区视图时,必须单独创建、管理每个基础表(在其中定义视图的表),而且必须单独为每个表管理数

据完整性约束,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而且还有一些限制,比如不能使用自增列,不能有大数据对象。对于全局查询并不是并行计算,有时还不如不分区的响应快。 库表散列 在开发基于库表散列的数据库架构,经过数次数据库升级,最终采用按照用户进行的库表散列,但是这些都是基于自己业务逻辑进行的,没有一个通用的实现。客户在实际应用中要投入很大的研发成本,面临很大的风险。 面对海量数据库在高并发的应用环境下,仅仅靠提升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分布式网格集群通过数据分区把数据拆分成更小的部分,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中。查询可以由多个服务器上的CPU、I/O来共同负载,通过各节点并行处理数据来提高性能;写入时,可以在多个分区数据库中并行写入,显著提升数据库的写入速度。

(最新整理)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全部内容。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中心、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论文题目: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授课教师(职称): 曹峰() 研究生姓名: 刘杰飞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2403003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6 月 17日

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蜂窝通信、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和激增的Intranet及Internet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为了符合当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解决整个信息资产被分裂所成的信息孤岛,为孤岛联系在一起提供桥梁.本文主要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据库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也对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同时有关大数据分析的讨论正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数据信息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造成数据量庞大;同时,数据种类呈多样性,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另一方面也要求实时交互性强;最重要的是大数据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相应的对于管理这些数据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使用的软硬件之间的差异,这给开发企业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同一模块管理操作不同的数据表格,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也即对企业简单的应用实现即插即用的功能,那么就能大大地减少软件开发的维护和更新费用,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降低了企业开发的成本,提高了软件使用的回报率。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的计算机上。如何更有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概述.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概述 一个远程事务为一个事务,包含一人或多个远程语句,它所引用的全部是在同一个远程结点上.一个分布式事务中一个事务,包含一个或多个语句修改分布式数据库的两个或多个不同结点的数据. 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事务控制必须在网络上直辖市,保证数据一致性.两阶段提交机制保证参与分布式事务的全部数据库服务器是全部提交或全部回滚事务中的语句. ORACLE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结构可由ORACLE数据库管理员为终端用户和应用提供位置透明性,利用视图、同义词、过程可提供ORACLE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位置透明性. ORACLE提供两种机制实现分布式数据库中表重复的透明性:表快照提供异步的表重复;触发器实现同步的表的重复。在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对表重复的透明性。 在单场地或分布式数据库中,所有事务都是用COMMIT或ROLLBACK语句中止。 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分类: (1 同构同质型DDBS:各个场地都采用同一类型的数据模型(譬如都是关系型,并且是同一型号的DBMS。 (2同构异质型DDBS:各个场地采用同一类型的数据模型,但是DBMS的型号不同,譬如DB2、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 (3异构型DDBS:各个场地的数据模型的型号不同,甚至类型也不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异种机联网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此时依靠异构型DDBS就能存取全网中各种异构局部库中的数据。 三、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主要特点: DDBS的基本特点: (1物理分布性:数据不是存储在一个场地上,而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的多个场地上。 逻辑整体性:数据物理分布在各个场地,但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它们被所有用户(全局用户共享,并由一个DDBMS统一管理。 (2场地自治性:各场地上的数据由本地的DBMS管理,具有自治处理能力,完成本场地的应用(局部应用。 (3场地之间协作性:各场地虽然具有高度的自治性,但是又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整体。 DDBS的其他特点 (1数据独立性 (2集中与自治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3适当增加数据冗余度

数据库大作业

华南理工大学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大作业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2015春 学号: 20 学生姓名:陈亮 完成时间:

目录 目录 (2) 1、概述 (4) 2、需求分析 (6) 零售前台(POS)管理系统 (6) 后台管理系统 (7) 数据需求 (7) 3、数据库逻辑设计 (9) 概念结构设计 (9) 4、软件功能设计 (13) 逻辑结构设计 (13) 物理结构设计 (15) 完整性设计 (20) 安全性设计 (22) 5、界面设计 (24) 系统功能结构图 (24) 模块设计与实现(部分界面) (24) 6、结束语 (31)

7、参考文献 (33)

1、概述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超级市场的销售而开发的。应用超市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转变超市的工作方式,有效提高销售速度和服务水平,提高客户对超市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运用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在销售商品时实行出口一次性付款,可以实现超市内部现代化管理,能够准确把握每一种商品的销售动态,防止商品断档或过量储备,商品开发方向、进货的适时化都可通过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将手工编制好的销售账目或根据原始超市销售记录直接在系统内制作超市销售信息,同时可对输入的超市销售信息进行修改、查询等操作。这种集约化的销售管理模式既便于对超市销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又便于操作员的需求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反馈,同时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可自动分析各种商品销售变化规律,商品销售结构、居民消费变化等,从而为合理进货、经营、加工、库存、销售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对超市的进销存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实现了对超市的进货、销售和库存的科学管理。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报告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报告

目录 1案例背景 (1) 需求分析 (1) 2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2) 设计目标 (2) 总体设计目标 (2) (4)可靠性: (3) 完成方式及周期 (3)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图 (4) 物理设计施工 (5) 3 总结 (5) 4所用设备汇总 (7) 5所使用软件 (7)

成品车间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案例背景 随着成品车间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传统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缺点逐渐体现出来主要有: 1、所有数据处理、存储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一旦机器损坏或系统崩 溃数据数据很难恢复。 2、单台机器写入/查询处理能力不足,一台机器既要读取数据,又要写入数 据,遇到大批量超过单台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就会出现卡顿,在生产时 间不敢批量制造/查询数据。 3、硬件性能瓶颈,包括(硬盘、CPU、内存),使用升级硬件的方法效果有限。 4、出现故障没有备用服务器可以替代。 5、当前成品车间存在2种数据库,oracle,sql sever,交叉使用不方便管 理维护,出现问题排查困难。 6、由于数据库初期创建数据库/表比较混乱,现在对数据的统计管理需要在 两台服务器之间交叉进行,统计难度高,效率低。 需求分析 成品车间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节点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对数据系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所使用的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已经无法从容应对越来越大的数据。 成品车间生产线数据库主要有oracle和sql server两种,分别分布在2台计算机中,柔性线、自动线、三相线交叉使用两种类型数据库,主要出现的问题有; 1、一旦其中一个数据库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很大的几率导致三条线体 的某个节点或全部节点失去数据服务,导致停线。 2、数据库出现故障,必须停线,故障修复之后才可以上线使用。

CAP理论与分布式数据库

根据CAP理论,一致性(C),可用性(A),分区容错性(P),三者不可兼得,必须有所取舍。而传统数据库保证了强一致性(ACID模型)和高可用性,所以要想实现一个分布式数据库集群非常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数据库的扩展能力十分有限。而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NoSQL运动,就是通过牺牲强一致性,采用BASE模型,用最终一致性的思想来设计分布式系统,从而使得系统可以达到很高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但是,对于CAP理论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数据库大师Michael Stonebraker就撰文《Errors in Database Systems, Eventual Consistency, and the CAP Theorem》,表示为了P而牺牲C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数据库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对一致性的保证,如果我们放弃了一致性,也许NoSQL比数据库更有优势。那么,有没有可能实现一套分布式数据库集群,即保证可用性和一致性,又可以提供很好的扩展能力呢?回答是:有的。 目前,有很多分布式数据库的产品,但是绝大部分是面向DSS类型的应用,因为相比较OLTP应用,DSS应用更容易做到分布式扩展。Michael Stonebraker提到了一种新型的数据库VoltDB,它的定义是Next-Generation SQL Database for Fast-Scaling OLTP Applications。虽然产品还没有问世,但是从技术资料上来看,它有几个特点: 1.采用Share nothing架构,将物理服务器划分为以CPU core为单位的Virtual node,采用Sharding技术,将数据自动分布到不同的Virtual node,最大限度的利用机器的计算资源; 2.采用内存数据访问技术,类似于内存数据库(In-memory database),区别于传统的数据库(Disk-based database),消除了传统数据库内存管理的开销,而且响应速度非常快; 3.每个Virtual node上的操作是自治的,利用队列技术将并发访问变为串行访问,消除了传统数据库串行控制的开销(比如Latch和Lock); 4.数据同步写多个副本,不存在单点故障,而且消除了传统数据库需要记录redo log的开销。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知识点及习题

第9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9.1 基本内容分析 9.1.1 本章重要概念 (1)分布计算的三种形式:处理分布,数据分布,功能分布。 (2)C/S系统,工作模式,技术特征,体系结构,两层、三层、多层C/S结构。 (3)DDBS的定义、特点、优点、缺点和分类;分布式数据存储的两种形式(分片和分配)。 (4)DDB的体系结构:六层模式,分布透明性的三个层次,DDBS的组成,DDBMS的功能和组成。 (5)分布式查询处理的查询代价,基于半联接的优化策略,基于联接的优化策略。 (6)分布式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和恢复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机制。 9.1.2 本章的重点篇幅 (1)两层、三层、多层C/S结构。(教材P365-367) (2)分布式数据存储:分片和分配。(教材P375-377) (3)DDB的体系结构。(教材P378的图9.10,P381的图9.12) (4)基于半联接的执行示意图。(教材P389的图9.17) 9.2 教材中习题9的解答 9.1 名词解释 ·集中计算:单点数据和单点处理的方式称为集中计算。 ·分布计算: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集中计算框架,DBMS的运行环境逐渐从单机扩展到网络,对数据的处理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这种计算环境称为分布计算。 ·处理分布:指系统中处理是分布的,数据是集中的这种情况。 ·数据分布:指系统中数据是分布的,但逻辑上是一个整体这种情况。 ·功能分布:将计算机功能分布在不同计算机上执行,譬如把DBMS功能放在服务器上执行,把应用处理功能放在客户机上执行。 ·服务器位置透明性:指C/S系统向客户提供服务器位置透明性服务,用户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分布式数据库大作业 Hadoop MapReduce云计算模型研究 学院: 软件学院 专业: 软件工程 2014年01月02日 大连理工大学 Hadoop MapReduce云计算模型研究 1.引言 Hadoop[1]就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由Apache基金会开发。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高速运算与存储。简单地说来,Hadoop就是一个可以更容易开发与运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软件平台。其包括两个部分:HDFS[2]与MapReduce[3]。 DFS即HadoopDistributed(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具有高容错性,并且可以被部署在低价的硬件设备之上。HDFS很适合那些有大数据集的应用,并且提供了对数据读写的高吞吐率。HDFS就是一个master/slave的结构,就通常的部署

来说,在master上只运行一个Namenode,而在每一个slave上运行一个Datanode。HDFS支持传统的层次文件组织结构,同现有的一些文件系统在操作上很类似,比如您可以创建与删除一个文件,把一个文件从一个目录移到另一个目录,重命名等等操作。Namenode管理着整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对文件系统的操作(如建立、删除文件与文件夹)都就是通过Namenode来控制[4]。 MapReduce就是由Google提出的一种并行分布式编程模型[5-7]。用以进行大数据量的计算。对于大数据量的计算,通常采用的处理手法就就是并行计算。至少现阶段而言,对许多开发人员来说,并行计算还就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东西。MapReduce就就是一种简化并行计算的编程模型,它让那些没有多少并行计算经验的开发人员也可以开发并行应用。MapReduce的名字源于这个模型中的两项核心操作:Map与Reduce。也许熟悉FunctionalProgramming(函数式编程)的人见到这两个词会倍感亲切。简单的说来,Map就是把一组数据一对一的映射为另外的一组数据,其映射的规则由一个函数来指定,比如对[1,2,3,4]进行乘2的映射就变成了[2,4,6,8]。Reduce就是对一组数据进行归约,这个归约的规则由一个函数指定,比如对[1,2,3,4]进行求与的归约得到结果就是10,而对它进行求积的归约结果就是24。 2.MapReduce的基本原理 MapReduce就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为并行系统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一个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大型集群的系统能在大数据集上进行并行工作,并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运算。 Divide and Conquer”就是Mapreduce的核心思想[8]。面对一个规模庞大的问题,要处理就是以TB计的数据,Mapreduce采用“输入”------“分解”------“解决”------“聚合”------“输出结果”的基本过程。 在MapRedcue 模型中用户只须指定一个map函数来处理一个输入的key/value对,产生中间结果key/value对集,再通过一个由用户指定的reduce函数来处理中间结果中具有相同key值的value。适合用MapReduce 来处理的数据集(或任务)有一个基本要求: 待处理的数据集可以分解成许多小的数据集,而且每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