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柳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咏柳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咏柳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咏柳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贺知章《咏柳》赏析

原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柳树是文人尤其是诗人的宠物,自古以来咏柳的诗文浩如烟海,难计其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在《枯树赋》中借大司马桓温之口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唐代诗人李白有“风吹柳花满店香”,王维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杜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刘禹锡有“杨柳青青江水平”,宋代陆游有“沈园柳老不吹绵”,吴文英有“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送瘟神二首》里有“春风杨柳万千条”等等描写柳树的优美诗句。更有甚者,清朝有一位名叫李青的诗人一口气就写下了咏柳诗一百首!而在这众多的诗文中,唐代贺知章的《咏柳》诗并未淹没在这咏柳诗的浩瀚诗海里,它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咏柳诗的星空依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贺诗咏的是早春二月的柳树。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柳树,到了诗人笔下,可就是另一番景象。诗人挥动的仿佛就是五彩之笔,或者就是一根无所不能的魔棒,他用来轻轻一点,能赋予一切无生命之物以生命,赋予一切无意识之物以精神以情感,能让石头唱歌,能让海水倒流,能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能上天揽月摘星,能下海擒鲸降龙······一棵柳树,在樵人眼里,可用来砍柴烧火;在画家眼里,可用来临摹作画;在木匠眼里,可做各种家具;若在诗人眼里,它就不仅仅是一棵柳树,它可以是一片绿云,它可以是一抹乡愁,它可以是一团烟雾,它可以是一位娴静的少女。若不信,你看贺知章就这样写。他把柳树不但看成一位少女,而且还看做一位绝代佳人!他的名诗《咏柳》即是如此。咏,即用诗的形式描述。在此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把柳树写成一位心灵手巧的丽人,用来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

出的勃勃生机。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吟诵时很美,解释时很难。单说“碧玉”就有多种解释。一是矿物名,青绿色的玉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二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三是乐曲名。四是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五是古代美女名。古代以“碧玉”命名的著名美女,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晋代汝南王司马义妾,另一个是唐代乔知之妾,乔知之妾,又名窈娘。六是由第五项又引出该项,即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说起古代两位名唤“碧玉”的美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先说晋代汝南王的妾司马义刘碧玉。司马义为讨得刘碧玉的欢心,特请孙绰作《碧玉歌》。其歌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难,回身就郎抱。”破瓜:指女孩十六岁,俗话说的年方二八。因篆字“瓜”很像两个“八”字叠在一起,故名。再说唐朝的孙碧玉。孙碧玉从小能歌善舞,擅长女红,被左司郎中乔知之看中,收养在府中。时间久了与乔知之相爱,但是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中,后为武承嗣所夺。乔知之愤而成疾﹐作《绿珠篇》以讽。孙碧玉得诗﹐悲惋自杀。因此,后代常常将“碧玉”比作美女。

在南朝时,有一名大臣张绪,风流可爱,深受皇帝宠信。一次,在益州任职的刘悛,给齐武帝献了几株蜀地的柳苗,枝条很长,形状犹如丝缕。当时旧宫芳林苑刚刚建成,武帝把这些柳苗栽在太昌灵和殿前,十分喜爱,看到柳树,就想到张绪。因此,常常感叹道:“这些杨柳风流可爱,很像张绪当年的样子。”这里齐武帝把柳树看作风流可爱的大臣,把柳条说成“绿丝绦”,贺知章把柳树比作美女碧玉,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文学史上,被描写的美女之多,不可胜数,故有美人如云之说,仅“洛阳”就有“无限红楼女”。具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中国四大美女更是妙绝天下。为什么贺知章都不用来比作春柳,甚至连一般的“大家闺秀”都不用,而偏偏选了一位“小家碧玉”?“碧玉”不仅仅因为人美,而且碧玉本身作为一种青绿色的玉石就已经够美了。再加上“碧”字,其色彩和柳树的颜色又非常接近,所以用“碧玉”来比喻初春的柳树就更多了一层含义,这是其他美女所不具备的。

诗文在描写美女时常常用杨柳细腰来形容其身材苗条,用柳叶形容其双眉美

丽。如《西游记》中描写白骨精化装成绝色佳人时,便用以下诗句描写其俊秀:“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这里就用了“柳眉”。在各类诗文中用柳叶或省掉叶字来描写女子的眉毛实在是举不胜举:如:柳眉杏眼,柳眉如烟,弯弯的柳叶眉,细长的柳叶眉,弯月般的柳叶眉,新月般美丽的柳眉,远山般的柳叶眉,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等等。

把这些概念理清之后,再来欣赏贺知章的《咏柳》就比较容易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这一意象解释为“青绿色的玉石”或美女都很恰当,而以美女为最。若将柳树仅仅喻为一方绿色宝石,在形则可,在神则无。若将其喻为美女,则形神兼备,姿色尽显,境界全出。“妆成”,打扮成。“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繁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这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的柳条就像无数条绿色的丝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面前这株翠柳俨然就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绝代佳人头顶青丝,腰系罗裙,丝带低垂,梳妆后更显俏丽。

佳人春日凝妆,亭亭玉立;绿柳婀娜多姿,依依临风。两种意象慢慢贴近,又渐渐重叠为一。

由“碧玉”,想到美人;由美人,想到“绿丝绦”;由“绿丝绦”,想到“细叶”,由“细叶”,想到“剪刀”;由“剪刀”想到“谁裁出”、想到手把剪刀的纤纤玉指(李白诗为证:“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由纤纤玉指,又令人想起美人,再令人想起美人碧玉、绿树春柳。这美人可不是一般的美人,而是像千手千眼佛一样,巧借春风,挥动神剪,将一片片柳叶裁出。这一片片细叶,分明就是一道道弯弯纤眉,一只只水灵灵的眼睛。不然的话,它不能惹得后来者如唐玄宗在日夜思念贵妃杨玉环而不得见时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唐玄宗为什么见柳垂泪,因为一片片细细的青青的柳叶,太像杨贵妃化妆后的的蛾眉了。这是一层意思。

再一层意思就是把无形的春风写成有形的巧手。由于这个拟人手法用得十分新鲜巧妙,所以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

诗歌的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时,诗人又把两种形象叠合在一块写,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宋代曾巩也有一首和贺知章《咏柳》题目相同但立意完全不同的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抓住柳树的特征,同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隐喻某一类人,诗中的“柳”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第二句在动态上拟人,第三句和第四句在心态上拟人,点出了这种势利小人想用飞絮蒙住天地日月,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他的,却不知灾难暗涌,随时便会大难临头。读过曾巩的《咏柳》,再回头品味贺知章的《咏柳》,就会发现两首诗虽说立意迥异,但都各臻其美。

诗贵立意,由此可知。诗唯创新,才有生命。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咏雪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 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 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 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 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 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 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咏柳》教学设计

《咏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两首《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设计理念: 1、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 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 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前预习搜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 一首诗,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 会写“垂、咏”两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 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 极性。通过查找资料积累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4、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其他诗人笔下的描写柳树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走进诗人——感知美。 1、图片导入:师:同学们,看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棵什么树?(柳树)小眼睛真厉害!那大家知道吗?柳树是春的信使,每当早春二月,万物都还在沉睡之中,柳树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在春风的召唤下,柳树热情地伸出修长的双臂,拥抱春天的气息。千万条柳枝随着微风飘扬,一个个鹅黄的嫩芽在蓝天的映衬下,流动着绿色的光彩。多美的春天,多惹人爱的柳树啊! 师:在古时,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吟咏柳树的诗词,其中有一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流传至今,名垂千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师板书课题。 2、解诗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 (生:咏鹅) 师:咏鹅的意思就是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 (这里最好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 3.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根据自学提纲,自学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想象意境,展示交流 1.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的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的自己被一遍。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三年级语文:贺知章的《咏柳》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贺知章的《咏柳》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贺知章的《咏柳》教学反思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 “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

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把握古诗教学的度。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了解诗句内容”的前面,加上了“大体”两个字。这两个字,值得我们

公开课《咏雪》教案公开课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设计 授课班级:七(2)班 授课教师:陈芳 授课日期:2021年10月1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

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

古诗两首《村居》《咏柳》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村居》和《咏柳》都是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寥寥数语,勾画出两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赞春图”。本课教学,坚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理念,重点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1.话题引入: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都喜欢做哪些活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他们当时的心情。 4.引出课题: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5.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农村居住。)

咏柳教学设计3篇

咏柳教学设计3篇 引导语: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咏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柳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 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 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 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 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歌颂,赞美柳树。

《咏柳》教学反思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咏柳》教学反思当教学完成后,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应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 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

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6、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雪》教案设计(详案)

《咏雪》教案 一、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

《咏柳》教学设计说明

《咏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咏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作者通过描写春天柳树的样子,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生活在农村,对柳树的枝、叶以及整体形象比较熟悉,这对学习理解本首古诗有很大帮助。 【设计理念】 依靠多媒体展现出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即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让学生边看图像,边读每一个诗句,将形象描述与抽象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层层递进,把古诗理解透彻,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感受到古诗词精炼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理解课文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柳树的美丽,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的意境,图文结合,了解柳树的样子,并在读中感受柳树的美和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古诗,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碧玉、一树、万条、丝绦”等词,体会它们在描写柳树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芽的图像,将学生引入美的意境。 2、教师泛读古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咏鹅”这个题目,思考“咏柳”的含义。(“咏”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三、品读赏析,感受柳树的美。 1、品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妆”:装饰、打扮;“一树”在这里表示一棵树吗?(不是)“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一树”就是指整棵树、满树。“高”写出了柳树婷婷袅袅的样子,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柳树比作美女。 2、品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万条”是一万条吗?不是,是指柳树枝条很多。“百”“千”“万”并不是具体的数字,在古诗中经常泛指“多”的意思。“丝绦”是什么意思?(丝带)“垂”写出了“柳枝”在风中摇摆的样子,突出了轻柔之美。 3、品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叶”是什么意思?“细叶”:指柳树新萌发出来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

《咏柳》教学设计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 新密市实验小学陈景明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会5生字,能正确读写细叶、碧玉等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重点:理解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感,读出感情。 学法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展开想 象,开拓思维。 知识链接: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代表作有:《采莲诗》《回乡偶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柳树发芽了,吐绿了,细细的叶子编成柔嫩的柳条,随风轻拂,跳起了婀娜的舞蹈……真美呵!古往今来有许多大诗人来赞美柳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有名的一首古诗——贺知章的《咏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读自学 3、小黑板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诗句的字音读正确,认记生字"咏、绦"。 (2)自己画出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 (3)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 4、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咏碧妆裁剪 (2)指名(或小组)朗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 5、我会填 ()一树高, 万条垂下()。 不知()谁(), 二月()似()。 四、、合作探究:

1、指名朗读诗句,并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结合课件上的图片,理解诗句意境。 教师提示: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将插图与诗句结合起来,你感觉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3、小组交流,汇报意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诗句意境。 (1)小组内互读诗句 (2)交流汇报1.2句: 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 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 (3)提示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 (4)“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5),用自己的话说出1.2句诗的意思。 (6)学生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1.2句。 (7 ) 交流汇报3.4句: 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 后两句的意思: (8)提示思考: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9)“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10)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 (1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注意把握节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五、拓展 1.出示描写春光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春风还剪出了…… 2.写一写 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 提示: 在和暖的春风里,远远地看见了一排柳树,那柳树…… 走近一看…… 六、当堂检测: 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组词: 咏()碧()妆()裁() 泳()臂()装()栽() 3.《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通过描写初春二月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_____。

幼儿园大班教案《咏柳》

幼儿园大班教案《咏柳》 大班教案《咏柳》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初步理解古诗《咏柳》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咏柳》,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咏柳》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咏柳》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咏柳》,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柳条及用柳条装扮成的两棵柳树。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柳树姑娘》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柳树姑娘有长长的辫子,随着春风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给柳树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就象许多绿丝带在风中飘动。这些细细的叶子,不知道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把这些叶子剪得这么漂亮。(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这首散文真的好美啊! 古时候的有一位诗人名叫贺知章看到这么美丽的柳树,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咏柳》)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咏柳》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风一吹让柳树如此的美丽,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又会使什么带来变化呢?(春风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变绿了;春风像嘴,在树梢说了悄悄话,树儿就变绿了;春风像腿,跑去亲了亲花,花儿就开了。)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着进行朗诵古诗。 附: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①碧玉:形容柳色翠绿,如青绿色玉石。②妆成:打扮成。③绿丝绦:比喻柳条如绿丝线织成的带子。④裁:裁剪。 【译文】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

咏柳 优秀教学设计

咏柳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歌颂,赞美柳树。 4.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提示“咏”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咏雪》教案(详案)

《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

《咏柳》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教学反思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咏柳》教案【省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咏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咏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咏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妆”这两个生字,会写“柳”“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熟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对诗意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主题。 师: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设计意图:优美的春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唐朝诗人贺知章,仅用了短短2句话,就把这春天美好的一切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一找春的气息吧!(游戏找春天)(设计意图:课件制作书中主题图,画面由“燕子”“柳树”“两个小朋友”构成,在找春天环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每找到一处春天的景色,就诵读古诗的某个句子) (设置意图:以游戏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观察。)1.简介作者。 2.听配乐诵读录音,伴有春天柳树图片,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垂下,在春风里摇曳着。(感受柳树的美) (设计意图:运用幻灯片图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师把整首诗的停顿画出,学生按停顿自由读诗,并正确、流利认读“咏、妆”二字。(第一句中“一”读二声,可读重些,“绿”可读重。) 4.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5.指名读,其他学生正音。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目标明确,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由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得有层次, 逐步加深要求。)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1.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句。 放柳树从远处看的图片,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的柳枝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1)借助课件出示的“碧玉、妆、万条、丝绦”词语的解释,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2)课件出示“碧玉”和绿色丝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两样与柳树的相似之处。加深理解第一句。 (3)第一句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共同探讨。 (4)教师指导读,指读。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

咏柳(两课时)_教学设计

《咏柳》(两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交流\欣赏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向来以诗为自豪,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唐代的诗歌成就最高, 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多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

简介作者:教参14页. 理解题目。用赞美的语气读题目。 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词句,感悟诗意 1.初读古诗,圈出生字。 2.理解词语。(结合书下注释或查工具书,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碧玉妆绿丝绦裁 学生交流。 把柳树说得像玉石一样绿,仿佛是碧玉装扮的美女,谁来读读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万条真是有一万条吗?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婀娜多姿多姿的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 你认为是谁的功劳呢?所以书上说(二月春风似剪刀)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4.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5.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古诗。 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找一名同学读这首诗,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闭眼倾听,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人把柳树写得如此之美,那么是谁给了柳树婀娜多姿的身姿?(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不能不让人惊叹,那么,诗人是借赞美柳树来赞美谁呢? 再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呢?(表演,为柳树或春天写几句话,画画,朗读) 四、总结全诗,回忆学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比喻,写出了柳树的美,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让我们不禁想到大自然这位能功巧匠,也让我们体会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首诗的妙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