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步进梁式加热炉)

姓名:任思员

班级:仪0842

学号:081844088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日期:2011、12、25 组员:倪飞跃、年栋栋、秦富、任思员、阮培

一、加热炉工艺流程及控制简介

● 1.1 设计目标

以钢铁企业常见的“步进梁式加热炉”为对象,采用DCS 为控制系统硬件,围绕工艺要求,完成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1.2加热炉工业流程及要求

(1)步进梁式炉为两面供热步进式炉,活动梁和固定梁上都安设有能将钢坏架空的炉底水管。在钢坯的上部炉膛和下部炉膛都设置烧嘴,因此炉底强度较高,适用于产量很高的板坯或带钢轧前加热。

在钢铁企业中,轧钢系统的各种加热炉是能源消耗大户,如何满足轧机对钢坯温度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这是当前加热炉专业及加热炉控制专业的一个共同课题。

国内某钢铁公司的步进式加热炉主要用来给碳素结构钢加热,炉子全厂56740mm,有效炉长为50000mm,炉宽12600mm,最大产量400t/h(最长板坯、冷装料),步进梁的步距为200/500mm,步进周期为45s。燃料为混合煤气,板坯加热温度可达1250度。

一般情况下,加热炉沿炉膛长度方向分为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进料端为预热段,炉气温度较低,其作用在充分利用炉气热量,给进炉板坯预热到一定温度,以提高炉子的热效率。加热段为主要供热段,炉气温度较高,以利于实现板坯的快速加热,保证板坯加热到要求的目标温度。均热段位于出料端,炉气温度与金属料温度差别很小,保证出炉料坯的断面温度均匀。

钢坯加热是热轧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其生产过程如下:对于步进式加热炉,钢坯的移动是通过固定梁和移动梁的周期运动来实现的。钢坯位于固定梁上,移动梁反复地进行上升、前进、下降、后退的矩形运动移动梁的每一个循环运动带动钢坯在炉内前进一步,而且保证钢坯没有任何滑动。传动机构的上下运动和前后运动分别有独立的机构完成。步进梁的进后运动多采用油压传动方式,上下运动可以采用油压传动也可以采用电动方式。钢坯被送到加热炉外的上料辊道上,经过测长后,从装料炉门进入炉内,然后在悬臂辊道上进行对中定位,通过移动梁步进机械的周期运动,一步步的前进。当钢坯被输送到出炉位置,且已达到所要求的出炉温度,当接到允许出钢信号时,钢坯加热结束,由出料悬臂辊道从出料炉门送出,送往轧机经行轧制。

(2)加热炉控制系统结构

加热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现场设备(L0)、基础自动化系统(L1)、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L2),如下图:

(3)加热炉燃烧控制系统由许多模块组成,实现了钢坯加热过程中有关参数测控和管理的集中化。整个燃烧控制系统分为以下模块:炉温选择控制、煤气/空气燃烧控制、炉压控制等。

二、控制模块

2.1 炉温控制

加热炉各段炉温控制采用PID控制,过程值来自于选定的热电偶的测量值。2根热电偶检测的温度偏差回路实时监视偏差值,温度偏差高时将报警提示操作工。炉温控制器有自动、手动两种控制方式。当煤气/空气调节阀输出达到60%以上而煤气/空气的流量过程值低于20%时,煤气/空气显示故障并停段。

加热炉分三段实现炉温自动控制,包括预热段、加热段和均热段。每段炉温各自独立控制,每段取炉顶和炉侧2点温度为测量值,正常情况以炉顶测量温度为控制目标值,当炉项处热电偶出现故障时,以炉侧测量温度为控制目标值。加热一段炉温控制范围:1 1 00-1 200℃,加热二段温度控制范围: 1200-1300℃,均热段温度控制范围:1240-1260℃。三段炉温采用相同的温度控制方案,炉温自动控制是以炉温控制为主环,煤气流量调节为副环的串级回路控制,下面以均热段为例说明炉温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

2.1.1串级控制简介

所谓串级控制系统就是由两台控制器串联在一起,控制一个控制阀的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3.1所示。

串级控制系统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由于在系统结构上多了一个副回路,因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改善了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可以使系统的响应加快,控制更为及时;

(2)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可使振荡周期缩短;

(3)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

(4)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串级控制系统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具有许多特点,其控制质量较高,但是所用仪表较多,投资较高,调节器参数整定较复杂。所以在工业应用中,串级控制并不是任何场合都适用,往往应用于以下场合:

(1)用于克服被控过程较大的容量滞后:

(2)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纯滞后:

(3)用于抑制变化剧烈而且幅度大的扰动;

(4)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非线性。

2.1.2炉温一煤气流量串级控制

由于加热炉炉温过程是一个具有大惯性、非线性和多扰动等特点的过程,根据串级控制系统的特性,本文采用炉温一煤气流量串级控制方案来实现加热炉炉膛温度的自动控制。在此串级控制系统中,将变化较剧烈的煤气流量等扰动包含在副环回路中,利用副环回路的优良特性来抑制这些扰动对被控量即炉膛温度的影响。同时,利用串级控制系统可以改善被控过程动态特性和具有较强自适应能力的特点,来克服加热炉炉温过程的较大的容量滞后以及非线性等问题。

在图3.2中,炉温控制器为主控制器,它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即煤气流量控制器的设定值,而由煤气流量控制器的输出去控制煤气的调节阀,调节阀采用气开式,炉温控制器和煤气控制器均采用反作用方式。在稳定状态下,炉温控制器和煤气控制器的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值,煤气调节阀也相应地处于某一开度上。如果稳定状态被破坏,炉温控制器和煤气控制器的串级控制开始作用。

第一种情况:煤气流量发生变化。当煤气流量变送器检测出流量值与

设定值进行比较,当实际流量值高于设定值4000 Nm3/h时,煤气流量控制器输出减小,通过执行器调整煤气流量,直至达到设定值。所以对于煤气流量的小变化,经过煤气流量控制器这一控制的结果,将不会引起炉温的变化;对于煤气流量的大变化,也将会大大削弱它对炉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煤气流量变化对炉温的影响将显示出来。炉温发生变化,炉温控制器开始工作,不断改变控制输出,直到炉温重新回到设定值为止。

第二种情况:炉温发生变化。假定当实测炉温高于1280℃,根据炉温控制器的反作用,控制输出减小,即煤气流量的设定值减小。由于此时煤气流量并没有变,即测量值暂时没有变化,又根据煤气流量控制器的反作用,其控制输出减小,调节阀应减小开度,煤气流量减小,炉温逐渐下降,直到炉温回到1200℃~l 280℃为止。炉温降低时,其调节过程相反。

第三种情况:假定炉温和煤气流量同时发生变化。这时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温度、煤气流量同向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形是温度、煤气流量反向发生变化。对于第一种情形,以炉温升高、煤气流量增大为例进行分析。这时,炉温控制器输出应减小,即煤气流量设定值减小。同时,煤气流量测量值增大,两方面作用一综合,这样流量控制器的输出应大幅度的减小,调节阀将大幅度关小开度,煤气流量大幅度减小,炉温很快回到设定值。对于第二种情形,以炉温升高、煤气流量减小为例进行分析。这时,炉温控制器输出应减小,即煤气流量设定值减小。同时,煤气流量测量值减小,两方面的作用结果,比较煤气

控制器的输入是正偏差还是负偏差,然后经煤气控制器的作用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使炉温回到设定值。

2.2 煤气流量一空气流量双交叉限幅控制

在燃烧负荷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流动管道与煤气流动管道特性间的差异,各阀门的响应速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不同,会带来缺氧燃烧现象和过氧燃烧现象的发生,此时若仍采用煤气流量一空气流量的双闭环比值控制将无法保证燃料与空气之间的最佳动态配比关系。当负荷增加时,燃料系统所需的煤气流量和空气流量理论上同时上升,但由于空气管道和煤气管道的特性的不同(通常空气流量滞后的比较大),双交叉限幅使煤气流量的增加速度受到空气流量实际值的限制,即煤气流量的设定值应大于等于出现过氧燃烧的煤气流量的低限并且同时小于等于出现缺氧燃烧的煤气流量的高限(高限和低限是决定于当前的空气流量设定),这样,煤气流量的设定值的增长幅度受限,防止了缺氧燃烧现象的发生:同理,当负荷减少时,煤气流量的设定值的减少幅度受限,防止了过氧燃烧现象的发生。

综上,在燃烧负荷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本文采用双交叉限幅控制策略来保证燃料流量和空气流量之间的最佳配比关系。炉温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5所示。

双交叉限幅燃烧控制采用煤气流量和空气流量的实测值来分别对副回路控制器的空气流量和煤气流量的设定值进行限幅,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负荷变化很快时出现煤气或空气的过渡过剩。通过双交叉限幅,副回路控制器在主回路的输出、以及防止燃烧系统出现过氧和缺氧燃

烧的上下限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值给副回路控制器作为设定值,这样,煤气流量和空气流量会严格地按照一个合理的比值交替地上升,使实际的空燃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双交叉限幅燃烧控制系统的优点:双交叉限幅燃烧控制方式能有力地限制空气过剩率的实际值,克服了传统的串级控制系统的不足,从而保证了空气过剩率不至于远远地偏离设定值,保证燃烧同工作在最佳燃烧区内,减少了缺氧燃烧和过氧燃烧带来的损失,并且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黑烟以及NOx和SOx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2.3炉压控制

炉压控制不当是造成工业炉燃料浪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炉内负压使得冷的空气通过炉门、炉衬裂缝以及其它开口进入炉内。这些漏入的冷空气必须被加热到炉温以后才能排出,这样会造成燃烧系统的额外负担并浪费大量燃料。另外,如果炉膛内炉压太高,会大大降低加热炉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炉膛口的高压将使炉门往外喷火,同样会浪费大量的燃料。所以,为保证安全生产和节能燃烧,我们有必要对炉压实现自动控制,以确保炉膛内压力的微正压。加热炉的炉膛压力控制,包括加热一段、加热二段、均热段炉膛压力控制。加热段的炉膛压力控制是通过对排烟温度的自动控制来间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加热段中,没有压力检测点,所以只能通过对排烟温度的控制来间接实现稳定炉膛压力的目的。由于在均热段炉顶有压力检测点,因此,均热段炉压采用直接控制方式。

2.3.1加热一段和加热二段炉压自动控制

加热段炉压自动控制,是利用加热段排烟阀进行排烟温度调节,排烟阀通过控制排烟流量来调节排烟温度,从而间接实现加热段炉膛压力的稳定。控制合适、相对平稳的排烟温度对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和为加热炉提供温度稳定的预热空气,维持加热炉的炉内气氛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排烟温度不能低于1 20℃,否则说明蓄热效果差,达不到节能的目的,也影响预热煤气和空气的质量;另外,排烟温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排烟温度中将带走很大的一部分热量,加热炉的热效率就不高,排烟温度过高,会烧坏阀门等非耐热部件,因此需要对排烟温度进行控制。当该段排烟温度过高时,应适当地减小该段排烟阀的开度,减少烟气的流通量。当任何一个排烟温度有高高报警时(一般排烟温度大于180℃时),采取应急措施,将排烟阀强行关闭;只有当高高报警消除时,才重新将该排烟阀打开。实际上,整段排烟被禁止时,对炉膛内的温度场影响很大,不应该使该排烟阀长时间地处于关闭状态。一般当一组换向装置的排烟温度有高报警时,该换向装置就会以定温方式换向,只要一换向,通过热交换的方向改变,排烟温度会很快得到控制,烟温也不大可能会有高高报警。

本加热炉设计中,加热段的排烟阀控制方法是一样的。每个加热段上有4个铂热电阻测其排烟温度,当该段的4个排烟温度没有烟温高高报警信号时,取该段的4个排烟温度的平均值作为其受控量,调节其平均排烟温度在设定的要求范围之内(1 20℃一180℃)即可。受控量的选择是4个排烟温度的平均值,没有选择单个烟温或者它们中的最大和最小值,这是由于各个蓄热体安装并不能完全一样,而且各个排烟

温度跟蓄热体的安装位置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同一加热段的各个排烟温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排烟温度的波动起伏比较大,如果选择单个烟温,则控制器将会有震荡现象,因此,4个排烟温度的平均值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加热段通过排烟温度间接调节炉压的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7所示。

3.3.2均热段炉压自动控制

均热段的炉膛压力过高时,炉膛内的热气从出钢口往外喷,造成很大的一部分热损失:炉膛压力也不能过低,尤其是当出现负炉压时,冷空气从炉膛口进入炉膛,这会大大浪费燃料能源。因此,必须保证均热段炉膛压力的稳定。由于在均热段炉顶有压力检测点,因此,均热段炉压采用直接控制方式。但是,如果排烟温度过高,蓄热室温度也高,若达到蓄热体的耐热极限,将会影响蓄

热体的寿命,所以在加热炉烟温过高时,炉膛压力波动就变成了次要矛盾,而烟温过高成为了主要矛盾,所以必须尽快将烟温回复到正常范围。综上,本文设计了均热段炉膛压力和排烟温度的选择性控制系统,来满足工艺过程对炉膛压力及排烟温度的要求。在烟温正常情况

下,选择性控制系统将选择炉膛压力控制器来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实现炉膛压力的稳定:烟温超高时,选择性控制系统将选择烟温控制器来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使烟温能够尽快回复到工艺允许的范围。均热段炉膛压力和排烟温度的选择性控制系统功能如下:(1)排烟温度正常时,选择性控制系统将选择炉膛压力控制器来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实现炉膛压力的稳定;

(2)排烟温度较高(超过烟温警戒线)时,选择性控制系统将选择烟温控制器来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使得烟温能够尽快回复到工艺允许的范围;

(3)排烟温度有高高报警(超过1 80℃)或换向出现故障时,为保护蓄热体,控制系统将立即强制关闭排烟阀;

(4)不起作用的控制器需要跟踪正在工作的控制器的输出,以实现控制器之间的无扰切换。

均热段炉压与排烟温度的选择性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8所示。

烟温控制器和炉压控制器共用一个调节阀。其中,在烟温正常时炉压控制器工作,烟温控制器处于备用状态,两个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同时送至选择器,选择器选择炉压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送给调节阀实现对炉压的自动控制。当烟温不正常时,选择器选择烟温控制器取代炉压控制器工作,直到烟温恢复正常,然后通过选择器的自动切换,再由炉压控制器来控制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见,均热段炉压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在烟温正常的情况下克服外来扰动对于压力的影响,实现平衡操作,而且还可以在烟温偏高的情况下克服对加热炉蓄热体的影响,延长加热炉寿命。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大神版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题目:燃油炉装置温度控制系统 班级:测控二班 学号:2 姓名:刘朔 同组人员:林波、刘登洲、刘忠昌 任课教师:张虹 完成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绪论-------------------------------------------- - 1 - 二、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 - 2 - 三、对象的动态特性分析------------------------------- - 3 - 四、方案设计 ---------------------------------------- - 6 - 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9 - 六、控制系统仿真 ----------------------------------- - 10 - 七、结论------------------------------------------- - 12 - 八、设计心得 --------------------------------------- - 14 - 九、参考文献 --------------------------------------- - 15 -

一、绪论 过程控制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许多的重要概念和方法需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掌握。 通过仿真研究各种控制系统和复杂控制算法,简单快捷。 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就是以过程数学模型为基础,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实验、分析、评估和预测研究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MATLAB的控制系统相关工具箱及Simulink的问世,给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已成为风行国际的、有力的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工具。 Simulink是一个交互式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图形环境,提供一个建立控制系统方框图,并对系统进行仿真的环境。 本文将以“燃油炉装置温度控制系统”为例,完成在Simulink基础上的仿真。

机电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JIANG SU UNIVERSITY 机电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模块化生产教学系统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机械学院 班级:机械 (卓越14002) 姓名:张文飞 学号: 3140301171 指导教师:毛卫平 2017年 6月

目录 一: MPS系统的第4站PLC控制设计 (3) 1.1第四站组成及结构 (3) 1.2 气动回路图 (3) 1.3 PLC的I/O分配表,I/O接线图(1、3、6站电气线路图) (4) 1.4 顺序流程图&梯形图 (5) 1.5 触摸屏控制画面及说明,控制、信息软元件地址表 (10) 1.6 组态王控制画面及说明 (13) 二: MPS系统的两站联网PLC控制设计 (14) 2.1 PLC和PLC之间联网通信的顺序流程图(两站)&从站梯形图 (14) 2.2 通讯软元件地址表 (14) 三: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8) 四:设计的收获和体会 (19) 五:参考文献 (20)

一:MPS系统的第4站PLC控制设计 1.1第四站组成及结构: 由吸盘机械手、上下摆臂部件、料仓换位部件、工件推出部件、真空发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通讯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气缸组成,主要完成选择要安装工件的料仓,将工件从料仓中推出,将工件安装到位。 1.吸盘机械手臂机构:机械手臂、皮带传动结构真空吸嘴组成。由上下摆臂装置带动其旋转完成吸取小工件到放小工件完成组装流程的过程。 2.上下摆臂结构:由摆臂缸(直线缸)摆臂机械装置组成。将气缸直线运动转化为手臂旋转运动。带动手臂完成组装流程。 3.仓料换位机构:由机构端头换仓缸带动仓位装置实现换位(蓝、黑工件切换)。 4.推料机构:由推料缸与机械部件载料平台组成。在手臂离开时将工件推出完成上料。 5.真空发生器:当手臂在工件上方时,真空发生器通气吸盘吸气。 5.I/O接口板:将桌面上的输入与输出信号通过电缆C1与PLC的I/O相连。 6.控制面板:完成设备启动上电等操作。(具体在按钮上有标签说明)。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解析

学号:0121018700306 课程设计 题目组合机床加工过程PLC自动控制设计 学院物流学院 专业物流工程 班级行政1001班 姓名徐宏华 指导教师徐沪萍 2013 年 6 月29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徐宏华专业班级:物流行政1001班 指导教师:徐泸萍工作单位:物流学院 题目: 组合机床加工过程PLC自动控制设计 初始条件: 1.编程环境:Step7v5.5软件 2.PLC型号:西门子公司S7系列,S7-300 3.机电传动的相关资料指导书 4.仿真环境:S7-PLCSIM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液压滑台式组合机床在原位启动后,快速向前到设定的位置时转为慢速前进,到达攻丝进给位置时停止前进,转为攻螺纹主轴转动,丝锥能向前攻入,打到规定深度时,主轴快速制动。接着攻螺纹反转退出,回到原位时快速制动,同时滑台能快速退回原位,并在原位停止。 时间安排:十八周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0第一章基本知识介绍 ------------------------------------------------------------------------ 1 1.1 设计的任务要求--------------------------------------------------------------------- 1 1.2 组合机床概述------------------------------------------------------------------------ 2 1.2.1 组合机床部件分类 --------------------------------------------------------- 2 1.2.2 组合机床的特点 ------------------------------------------------------------ 2 1.3 PLC控制系统 ----------------------------------------------------------------------- 3 1.3.1 PLC简介 --------------------------------------------------------------------- 3 1.3.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4 1.3.3 PLC控制系统的一般步骤 ------------------------------------------------ 4第二章总体方案选择和控制方式选择----------------------------------------------------- 6 2.1 总体方案选择------------------------------------------------------------------------ 6 2.2 控制方式的选择--------------------------------------------------------------------- 6第三章电路图的设计 -------------------------------------------------------------------------- 6 3.1 主电路的设计------------------------------------------------------------------------ 6 3.2 PLC的I/O地址分配--------------------------------------------------------------- 8第四章控制程序的设计 --------------------------------------------------------------------- 10 4.1 顺序功能图的设计---------------------------------------------------------------- 10 4.2 梯形图的设计---------------------------------------------------------------------- 11 4.3 语句表的设计---------------------------------------------------------------------- 15 第五章调试及结果分析 ------------------------------------------------------------------- 21 5.1 硬件组态---------------------------------------------------------------------------- 21 5.2 仿真结果分析---------------------------------------------------------------------- 21 感想----------------------------------------------------------------------------------------------- 25 参考资料书-------------------------------------------------------------------------------------- 26

过程控制课设.

辽宁工业大学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论文)题目:苯酐配料成分控制系统的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测控技术与仪器Array 注:成绩:平时20% 论文质量60% 答辩20% 以百分制计算

摘要 苯酐是化工重要的生产原料,被广泛用于增塑剂的制造。但在苯酐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空气与邻二甲苯的成分可能有变化,故其配比比不固定。本设计通过对苯酐的生产工艺、系统要求等分析,最终实现对苯酐成分的控制系统设计。 本设计是通过对苯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选用特定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对空气的输出量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对邻二甲苯的输出量采用单回路比值控制系统,并针对本设计的系统进行MATLAB软件仿真,最终实现了对苯酐配料成分的控制。本设计的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控制灵活等特点,进一步缓解了化工对苯酐的需求量。 关键词:苯酐;单回路比值控制系统;MATLAB仿真;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背景概述 (1) 1.2 苯酐概述 (1) 第2章方案论证 (2) 2.1 苯酐生产工艺类型 (2) 2.2 控制方案的选择 (3) 2.3 工艺流程图及系统方框图 (4) 第3章各仪表的设计选择 (6) 3.1 传感器的选型 (6) 3.2 控制器的选型 (7) 3.3 执行器的选型 (8) 3.4 其他仪器的选型 (10) 3.5 调节器正反作用及控制规律的确定 (11) 第4章 PID算法 (12) 4.1 PID控制概述 (12) 4.2 比值系统系数的计算 (13) 第5章系统仿真 (14) 5.1 空气控制单元的仿真 (14) 5.2 邻二甲苯控制单元的仿真 (15) 5.3 整个系统仿真 (17) 第6章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电气综合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综合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院系: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级:2013建电1班 学号: 姓名: 同组成员: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25日

目录 概述 (1) 一、PLC的分类及特点 (1) 二、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三、S7-200 PLC的硬件组成及指令系统 (2) 四、常用低压电器介绍 (3) 第一部分 (6) 课题一电动机带延时正反转控制实操模拟 (6) 课题二天塔之光控制模拟 (10) 课题三机械手控制模拟 (15) 第二部分 (20) 课题一电动机点动控制 (20) 课题二电动机自锁控制 (22) 课题三两台电动机顺序起、停控制 (24) 课题四三台电动机顺序起动控制 (26) 总结 (28)

概 述 一、PLC 的分类及特点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在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 )颁布的PLC 标准草案中对PLC 做了如下定义:PLC 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 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PLC 的分类:按产地分,可分为日系、欧美、韩台、大陆等;按点数分,可分为大型机、中型机及小型机等;按结构分,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按功能分,可分为低档、中档、高档三类。 PLC 的特点: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2.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3.易学易用,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3.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4.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二、PLC 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PLC 的结构:PLC 的类型繁多,功能和指令系统也不尽相同,但结构与工作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由主机、输入/输出接口、电源、编程器扩展器接口和外部设备接口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式PLC 的组成框图 PLC 的工作原理:PLC 是采用“顺序扫描,不断循环”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即在PLC 运行时,CPU 根据用户按控制要求编制好并存于用户存储器中的程序,按指令步序号(或地址号)作周期性循环扫描,如无跳转指令,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执行用户程序,直至程序结束。然后重新返回第一条指令,开始下一轮新的扫描。在每次扫描过程中,还要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采样和对输出状态的刷新等工作。 接触器电磁阀指示灯电源 电源 限位开关选择开关按钮

卧式镗床(T68)-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班:学号:姓名: 一、课程设计课题某型号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二、课程设计工作自至 三、课程设计技术说明和控制要求 1、设备机械部分运动说明 某型号卧式镗床主要有床身、前立柱、镗头架、工作台、后立柱和尾架等部分组成。其运动形式有三种:镗轴与花盘的旋转运动为主运动;进给运动包括镗轴的轴向进给、花盘上刀具的径向进给、镗头的垂直进给、工作台的纵向与横向进给;辅助运动为工作台的旋转、后立柱的水平移动、尾架的垂直移动及各部分的快速移动。 2、设备电气控制要求及技术参数 1)主运动与进给运动由同一台双速电动机M1拖动,各方向的快速运动由另一台电动机M2拖动 2)主轴旋转和进给都有较大的调速范围 3)要求M1能正反转,能正反向点动,并带有制动,各方向的进给都能快速移动,正反向都能短时点动 4)必要的保护环节、连锁环节、照明和信号电路 5)电动机的功率 M1:5.2KW M2:3KW

四、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分析设备的电气控制要求,制定设计方案、绘制草图; 2、进行电路计算,选择元器件,并列出元器件目录表,绘制电气原理图(包 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3、通电调试、故障排除、任务验收,编写设计说明书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六、主要参考资料 1、齐占庆. 机床控制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邓星中主编. 机电传动控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齐占庆. 王振臣主编. 电器控制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陈远龄. 机床电气自动控制.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5、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张万奎主编.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PLC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一摇臂钻床简单介绍 钻床是一种专门进行孔加工的机床,主要用于钻孔,扩孔,铰孔和攻丝等。钻床得主要类型有台式钻床,立式钻床,卧式钻床,深孔钻床和多轴钻床等。摇臂钻床是立式钻床中的一种,具有操作方便灵活,应用范围广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单件或批量生产中带有多孔大型零件的孔加工,是一般机械加工车间常见的机床。 图1 摇臂钻床示意图 1—内外立柱;2—主轴箱;3—摇臂;4—主轴;5—工作台;6—底座;SB1—主电动机停止按钮;SB2—主电动机启动按钮;SB3—摇臂上升按钮;SB4—摇臂下降按钮;SB5—松开按钮;SB6—夹紧按钮 二电气控制要求 (1) 主要控制电器为四台电机:主电动机、摇臂升降电动机、液压泵电动机、冷却泵电机。 (2)主电动机和液压泵电机采用热继电器进行过载保护,摇臂升降电动机、冷却泵电机均为短时工作,不设过载保护。

(3)摇臂的升降,主轴箱、立柱的夹紧放松都要求拖动摇臂升降电动机、液压泵电动机能够正反转。 (4)摇臂的升降控制:按下摇臂上升起动按钮,液压泵电动机起动供给压力油,经分配阀体进入摇臂的松开油腔,推动活塞使摇臂松开。同时摇臂升降电动机旋转使摇臂上升。如果摇臂没有松开,摇臂升降电动机不能转动,必须保证了只有摇臂的可靠松开后方可使摇臂上升或下降,可使用限位开关控制。 当摇臂上升到所需要的位置时,松开摇臂上升起动按钮,升降电动机断电,摇臂停止上升。当持续1~3s后,液压泵电动机反转,使压力油经分配阀进入的夹紧液压腔,摇臂夹紧,同时液压泵电动机停止,完成了摇臂的松开—上升—夹紧动作。 (5)摇臂升降电动机的正转与反转不能同时进行,否则将造成电源两相间的短路。 (6)因为摇臂的上升或下降是短时的调整工作,所以应采用点动方式。 (7)摇臂的上升或下降要设立极限位置保护。 (8)立柱和主轴箱的松开与夹紧控制:主轴箱与立柱的松开及夹紧控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由开关SA2和按钮SB5(或SB6)进行控制。SA2有三个位置:在中间位置(零位)时为松开及夹紧控制同时进行,扳到左边位置时为立柱的夹紧或放松,扳到右边位置时为主轴箱的夹紧或放松。SB5是主轴箱和立柱的松开按钮,SB6为主轴箱和立柱的夹紧按钮。 (9)主轴箱的松开和夹紧为的动作过程:首先将组合开关SA2扳向右侧。当要主轴箱松开时,按下按钮SB5,经1~3s后,液压泵电动机正转使压力油经分配阀进入主轴箱液压缸,推动活塞使主轴箱放松。主轴箱和立柱松开指示灯HL2亮。当要主轴箱夹紧时,按下按钮SB6,经1~3s后,液压泵电动机反转,压力油经分配阀进入主轴箱液压缸,推动活塞使主轴箱夹紧。同时指示灯HL3亮,HL2灭,指示主轴箱与立柱夹紧。 (10)当将SA2扳到左侧时,立柱松开或夹紧。SA2在中间位置按下SB5或SB6时,主轴箱和主柱同时进行夹紧或放松。其他动作过程和主轴箱松开和夹紧完全相同,不再重复。 (11)机床要有照明设施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2010级) 题目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学院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永忠/刘伟峰 完成日期2013年7月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 ——锅炉汽包水位三冲量控制系统仿真1.1 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的一般方法,深入了解反馈控制、前馈-反馈控制、前馈-串级控制系统的性能及优缺点,实验分析控制系统参数与系统调节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过程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的方法。 1.2 设计原理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的操作变量是给水流量,目的是使汽包水位维持在给定的范围内。汽包液位过高会影响汽水分离效果,使蒸汽带水过多,若用此蒸汽推动汽轮机,会使汽轮机的喷嘴、叶片结垢,严重时可能使汽轮机发生水冲击而损坏叶片。汽包液位过低,水循环就会被破坏,引起水冷壁管的破裂,严重时会造成干锅,甚至爆炸。 常见的锅炉汽水系统如图1-1所示,锅炉汽包水位受汽包中储水量及水位下汽包容积的影响,而水位下汽包容积与蒸汽负荷、蒸汽压力、炉膛热负荷等有关。影响水位变化的因素主要是锅炉蒸发量(蒸汽流量)和给水流量,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就是通过调节给水量,使得汽包水位在蒸汽负荷及给水流量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稳定状态。 图1-1 锅炉汽水系统图

在给水流量及蒸汽负荷发生变化时,锅炉汽包水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分别对应的传递函数如下所示: (1)汽包水位在给水流量作用下的动态特性 汽包和给水可以看做单容无自衡对象,当给水增加时,一方面会使得汽包水位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给水温度比汽包内饱和水的温度低,又会使得汽包中气泡减少,导致水位降低,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加上给水系统中省煤器等设备带来延迟,使得汽包水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因此,汽包水位在给水流量作用下,近似于一个积分环节和惯性环节相串联的无自衡系统,系统特性可以表示为 ()111()()(1)K H S G S W S s T s ==+ (1.1) (2)汽包水位在蒸汽流量扰动下的动态特性 在给水流量及炉膛热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当蒸汽流量突然增加时,瞬间会导致汽包压力的降低,使得汽包内水的沸腾突然加剧,水中气泡迅速增加,将整个水位抬高;而当蒸汽流量突然减小时,汽包内压力会瞬间增加,使得水面下汽包的容积变小,出现水位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上述现象称为“虚假水位”。虚假水位在大中型中高压锅炉中比较显著,会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虚假水位”现象属于反向特性,变化速度很快,变化幅值与蒸汽量扰动大小成正比,也与压力变化速度成正比,系统特性可以表示为 222()()()1f K K H s G s D s T s s ==-+ (1.2) 常用的锅炉水位控制方法有:单冲量控制、双冲量控制及三冲量控制。单冲量方法仅是根据汽包水位来控制进水量,显然无法克服“虚假水位”的影响。而双冲量是将蒸汽流量作为前馈量用于汽包水位的调节,构成前馈-反馈符合控制系统,可以克服“虚假水位”影响。但双冲量控制系统要求调节阀具有好的线性特性,并且不能迅速消除给水压力等扰动的影响。为此,可将给水流量信号引入,构成三冲量调节系统,如图1-2所示。图中LC 表示水位控制器(主回路),FC 表示给水流量控制器(副回路),二者构成一个串级调节系统,在实现锅炉水位控制的同时,可以快速消除给水系统扰动影响;而蒸汽流量作为前馈量用于消除“虚假水位”的影响。

南理工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随机切换系统

随机切换系统的仿真

目录 摘要 (3) 1 引言 (4) 1.1 切换系统概述 (4) 1.1.1 切换系统工程背景 (4) 1.1.2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4) 1.1.3 切换系统的特点 (4) 1.2 问题描述与准备 (5) 2 一般随机线性切换系统 (5) 2.1 切换系统模型 (5) 2.1.1 模型形式 (5) 2.1.2 反馈控制律 (6) 2.2 仿真实例 (7) 3 对随机切换系统性能的研究 (8) 3.1 线性切换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8) 3.2 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 (9) 4 随机切换系统的有趣现象探索 (10) 4.1 切换函数的选取 (10) 4.1.1 切换函数依赖状态变量 (10) 4.1.2 切换函数为随机数 (11) 4.2 系统结构的选取 (12) 4.3 时延函数的选取 (12) 4.4 多个子系统切换探究 (13) 4.2.1 改变初值 (14) 4.2.2 改变切换函数 (15) 5 总结和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本文研究了随机切换控制系统的分析和仿真问题。首先介绍切换系统的发展背景、特点、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以及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随机切换系统的一般模型,用实例分析了切换系统的运动特性;第三部分简析了切换系统性能,并结合实例说明切换函数的存在对于稳定性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改变系统参数、不同切换函数等情况,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给出了仿真程序、系统状态曲线,试图从各个系统状态曲线的不同现象的特点和系统性能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对随机切换系统进行展望。 关键词:随机切换系统simulink仿真状态响应曲线分析有趣现象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 一、目录 引言 2 设计说明相关内容 (一)、课程设计题目 3 (二)、设计目的及要求 3 (三)、设计内容 4 一、控制方案设计 4 二、线路设计 4 三、控制电路的设计 6 四、元件的选取 6 五、柜体设计 8 六、结束语 11 七、参考文献 12

二、引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机电一体化人才所需电知识结构的躯体。在学习《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的时候,我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其重要性。作为机械类专业本基础教材,本课程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内容与机械类课程现代控制理论相衔接。本书所讲内容突出机电结合,电为机用。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简化理论分析,加强反映了当前机电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加强实例的分析、设计,力求做到内容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以利于我们开拓思路、深化知识。《机电传动控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列的教材之一,可以作为机械类专业及与之相近专业的同学们学习和研究。本课程不仅在于它是一门系统理论基础课程,是我们掌握控制论的基础知识,解决机械工程中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呵护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建明阐述,使我们学会用控制理论观点,系统论方法,分析、处理机械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启迪和发展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现代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将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设计的课程设计实践,可以激发我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我们初步掌握系统性能分析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本次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报告书 课设小组:第四小组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及说明 (2) 1.1课程设计题目 (2) 1.2 课程设计容 (3) 1.2.1 设计前期工作 (3) 1.2.2 设计工作 (4) 第二章设计过程 (4) 2.1符号介绍 (4) 2.2水箱液位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 (6) 2.3压力定制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 (7) 2.4串级控制系统被控对象动态分析 (7) 第三章压力 P2 定值调节 (8) 3.1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原理图 (8) 3.2 压力定值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8) 第四章水箱液位L1定值调节 (9) 4.1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原理图 (9) 4.2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9) 第五章锅炉流动水温度T1调节串级出水流量F2调节的流程图 (10) 5.1串级控制系统原理图 (10) 5.2串级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11)

第六章控制仪表的选型 (12) 6.1 仪表选型表 (12) 6.2现场仪表说明 (13) 6.3 DCS I/O点位号、注释、量程、单位、报警限及配电设置表 (14) 第七章控制回路方框图 (15)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摘要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是过程控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题目、控制方案的选择、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基础设计和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完成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已学的有关过程控制和DCS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法、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熟悉和掌握DCS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工程性设计步骤,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设计DCS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控制系统数字仿真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应达到的目的 1、通过Matlab仿真熟悉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及传递函数的构造; 3、掌握控制系统性能的根轨迹分析; 4、学会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2.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设计要求 1、进行系统总体设计,画出原理框图。(按给出的形式,自行构造数学模型,构造成1 个零点,三个极点的三阶系统,主导极点是一对共轭复根) G(s)=10(s+2)/(s+1)(s2+2s+6) 2、构造系统传递函数,利用MATLAB绘画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分别得 到闭环和开环的零极点图)参考课本P149页例题4-30 clear; num = [10,20]; den =[1 3 8 6]; pzmap(num,den) 3、利用MATLAB绘画根轨迹图,分析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并估算超 调量=16.3%时的K值(计算得到)。参考课本P149页例题4-31 clear num=[10,20]; den=[1 3 8 6]; sys=tf(num,den); rlocus(sys) hold on jjx(sys); s=jjx(sys); [k,Wcg]=imwk(sys)

set(findobj('marker','x'),'markersize',8,'linewidth',1.5,'Color','k'); set(findobj('marker','o'),'markersize',8,'linewidth',1.5,'Color','k'); function s=jjx(sys) sys=tf(sys); num=sys.num{1}; den=sys.den{1}; p=roots(den); z=roots(num); n=length(p); m=length(z); if n>m s=(sum(p)-sum(z))/(n-m) sd=[]; if nargout<1 for i=1:n-m sd=[sd,s] end sysa=zpk([],sd,1); hold on; [r,k]=rlocus(sysa); for i=1:n-m plot(real(r(i,:)),imag(r(i,:)),'k:'); end end else disp; s=[]; end function [k,wcg]=imwk(sys) sys=tf(sys) num=sys.num{1} den=sys.den{1}; asys=allmargin(sys); wcg=asys.GMFrequency; k=asys. GainMargin;

自动控制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根据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和串联校正方法的原理,编写MATLAB程序,要求针对被校正系统的特点以及校正目 标,实现串联校正装置结构的选择以及相应参数的计 算 1)在频域内进行系统设计,是一种间接设计方法,因为设计结果满足的是一些频域指标,而不是时域指标。然而,在频域内进行设计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在伯德图上虽不能严格地定量给出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却能方便地根据频域指标校正装置的参数。 2)频域设计的这种简便性,是由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与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有关。开环频域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复杂性和噪声抑制性能。 3)因此,用频域法设计控制系统的实质,就是在系统中加入频率特性形状合适的校正装置,使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形状变为所期望的形状:低频段增益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一般为-20db/dec,并占据充分的频带,以保证具备适当的相角裕度;高频段增益尽快减小,以消弱噪声影响。 4)串联校正就是将校正装置G(s)与待校正系统在主调节回路里串联连接。控制环节的设计的实质就是,当系统的静态、动态性能指标偏离要求时,在系统的适当位置加入适宜的特殊机构,通过调节它们的参数,从而使系统的整体特性发生改变,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性能指标。

1 算法实现流程图

2 伯德图超前校正的设计 2.1 伯德图超前校正设计的方法 1)超前校正环节的两个转折频率应分别设在系统截止频率的两侧。因为超 前校正环节相频特性曲线具有正相移,幅频特性曲线具有正斜率,所以校正后系统伯德图的低频段不变,而其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比原系统的大,这说明校正后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2)然而,这两者是一对矛盾,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总是顾此失彼。一般, 我们在选用超前校正时,以提高截止频率为主要目的。 3)利用系统频率响应性能可以试凑地解决超前滞后类校正器的设计问题, 但这样很耗时,有时还不能得出期望的结果。本次本人用基于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和相位裕度设定的算法来设计超前校正。 2.2 超前校正设计的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调用伯德函数可以轻松求出。 3) 根据幅值关系计算出α。 由超前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可知,在最大相角处,幅值增益为10lg α由此 可算出α。 4)计算零、极点z 、p 的值 由 c m ωω=== 得p ω=、/z p α= 5)得出校正网络传递函数、并作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得相角裕度。 2.3 超前校正设计的程序 [mag,phase,w]=bode(sys0); m1=spline(w,mag,wc);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设计报 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引言 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30年来,可编程控制器从无到有,实现了工业控制领域接线逻辑到存储逻辑的飞跃;其功能从弱到强,实现了逻辑控制到数字控制的进步;其应用领域从小到大,实现了单体设备简单控制到胜任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集散控制等各种任务的跨越。今天的可编程控制器正在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流控制设备,在世界各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个人计算机(简称PC)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也为了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现在,仍常常将PLC简称PC。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在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的PLC标准草案中对PLC做了如下定义:“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特别是顺序控制中的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无法取代的。

1 PLC控制系统设计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种控制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被控对象的工艺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在设计PLC控制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 2.C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3. 力求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 4. 适应发展的需要 PLC机型选择 随着PLC的推广普及,PLC产品的种类和型号越来越多,功能日趋完善。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的PLC产品及国内厂商组装或自行开发的PLC 产品已有几十个系列。上百种型号。其结构形式、性能、容量、指令系统,编程方法、价格等各有不同,适用的场合也各有侧重。因此,合理选择PLC产品,对于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在可靠性上都是过关的,机型的选择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如何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浪费机器容量。PLC的选择主要包括机型选择,容量选择,输入输出模块选择、电源模块选择等几个方面。 1、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I/O点数估算 I/O点数是衡量可编程控制器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总点数,选择相应规模的可编程控制器并留有10%~15%的I/O 裕量。估算出被控对象上I/O点数后,就可选择点数相当的可编程控制器。如果是为了单机自动化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选用小型机,如果控制系统较大,输入输出点数较多,被控制设备分散,就可选用大、中型可编程控制器。 2、内存估计 用户程序所需内存容量要受到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内存利用率;开关量输入输出点数;模拟量输入输出点数。 (1)内存利用率用户编的程序通过编程器键入主机内,最后是以机器语言的形式存放在内存中,同样的程序,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把程序变成机器语言存放时所需要的内存数不同,我们把一个程序段中的接点数与存放该程序段所代表的机器语言所需的内存字数的比值称为内存利用率。高的利用率给用

机电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机电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模块化生产教学系统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机械学院 班级:机械 (卓越14002) 姓名:张文飞 学号: 指导教师:毛卫平 2017年 6月 目录 一: MPS系统的第4站PLC控制设计 (3) 1.1第四站组成及结构 (3) 1.2 气动回路图 (3) 1.3 PLC的I/O分配表,I/O接线图(1、3、6站电气线路图) (4) 1.4 顺序流程图&梯形图 (5) 1.5 触摸屏控制画面及说明,控制、信息软元件地址表 (10) 1.6 组态王控制画面及说明 (13) 二: MPS系统的两站联网PLC控制设计 (14) 2.1 PLC和PLC之间联网通信的顺序流程图(两站)&从站梯形图 (14) 2.2 通讯软元件地址表 (14) 三: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8) 四:设计的收获和体会 (19)

五:参考文献 (20) 一:MPS系统的第4站PLC控制设计 1.1第四站组成及结构: 由吸盘机械手、上下摆臂部件、料仓换位部件、工件推出部件、真空发生器、开关电源、可编程序控制器、按钮、I/O接口板、通讯接口板、多种类型电磁阀及气缸组成,主要完成选择要安装工件的料仓,将工件从料仓中推出,将工件安装到位。 1.吸盘机械手臂机构:机械手臂、皮带传动结构真空吸嘴组成。由上下摆臂装置带动其旋转完成吸取小工件到放小工件完成组装流程的过程。 2.上下摆臂结构:由摆臂缸(直线缸)摆臂机械装置组成。将气缸直线运动转化为手臂旋转运动。带动手臂完成组装流程。 3.仓料换位机构:由机构端头换仓缸带动仓位装置实现换位(蓝、黑工件切换)。 4.推料机构:由推料缸与机械部件载料平台组成。在手臂离开时将工件推出完成上料。 5.真空发生器:当手臂在工件上方时,真空发生器通气吸盘吸气。 5.I/O接口板:将桌面上的输入与输出信号通过电缆C1与PLC的I/O相连。 6.控制面板:完成设备启动上电等操作。(具体在按钮上有标签说明)。 1.2气动回路图

反应釜温度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课题: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 系另I」: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彭俊峰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 李晓辉_____________ 河南城建学院 2016年6月15日

反应器是任何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决定了化工产品的品质、品种和生产能力。釜式反应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反应器,广泛的应用于化工生产的各个领域。釜式反应器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过程参数,如:进料流量(进料流量比)、液体反应物液位、反应压力、反应温度等等。对于这些参数的控制至关重要,其不但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由于非线性和温度滞后因素很多,使得常规方法对釜式反应器的控制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以带搅拌釜式反应器的温度作为工业生产被控对象,结合PID 控制方式,选用FX2N-PLC 调节模块,同时为了提高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报警和紧急停车系统,最终设计了一套反应釜氏的温度过程控制系统。

1系统工艺过程及被控对象特性选取 被控对象的工艺过程 本设计以工业常见的带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为过程系统被控对象。 反应器为标准3盆头釜,反应釜直径1000mm,釜底到上端盖法兰高度1376mm, 反应器总容积,耐压。为安全起见,要求反应器在系统开、停车全过程中压力不超过。反应器压力报警上限组态值为。反应器的工艺流程如图1-1所示。 S8Q A a珑厲娜口 图1-1釜式反应器工艺流程图 该装置主要参数如表1-1所示。各个阀门的设备参数如表1-2所示,其中,D g为阀门公称直径、K v为国际标准流通能力。 表1-1主要测控参数表

智能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 (2) 1 意义与要求 (2) 1.1 意义 (2) 1.2 设计要求 (2) 2 设计总体方案 (2) 2.1 设计思路 (2) 2.2 总体设计方框图 2.3 完整原理图 (4) 2.4 PCB制图 (5) 3设计原理分析 (6) 3.1 气敏传感器工作原理 (7) 3.2 声光报警控制电路 (7) 3.3 排气电路工作原理 (8) 3.4 整体工作原理说明 (9) 4 所用芯片及其他器件说明 (10) 4.1 IC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电路图 (11) 5 附表一: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电路所用元件 (12) 6.设计体会和小结 (13)

有害气体的检测、报警、抽排 1 意义与要求 1.1.1 意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煤气或者其他有毒气体泄漏的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及时检测出人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气体并将其排除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本人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联系实际,设计出一套有毒气体的检测电路,可以在有毒气体超标时及时抽排出有害气体,使人们的生命健康有一个保障。 1.2 设计要求 当检测到有毒气体意外排时,发出警笛报警声和灯光间歇闪烁的光报警提示。当有毒气体浓度超标时能自行启动抽排系统,排出有毒气体,更换空气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抽排完毕后,系统自动回到实时检测状态。 2 设计总体方案 2.1 设计思路 利用QM—N5气敏传感器检测有毒气体,根据其工作原理构成一种气敏控制自动排气电路。电路由气体检测电路、电子开关电路、报警电路、和气体排放电路构成。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QM—N5检测到有毒气体,元件两极电阻变的很小,继电器开关闭合,使得555芯片组成的多谐电路产生方波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间歇发光;同时LC179工作,驱使蜂鸣器间断发出声音;此时排气系统会开始抽排有毒气体。当气体被排出,浓度低于气敏传感器所能感应的范围时,电路回复到自动检测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