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备战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及详细答案

精选备战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及详细答案

精选备战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复习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

1.一列火车有n 节相同的车厢,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的前端,当火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

A .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时的速度之比是1:2:3:L :n

B .每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1):(3-2):L :(n -1n -)

C .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节数之比是1:2:3:L :n

D .如果最后一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时的速度为v ,那么在整个列车经过观察者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v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 2=2ax ,x 为每节车厢的长度,知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时的速度之比为123n L

∶∶∶,故A 错误。

B 、每节车厢的长度相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时间之比为1:(2-1):(3-2):L :(n -1n -),故B 正确。

C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L ∶(2n-1),则在相等时间里,通过观察者的车厢节数之比为1:3:5L (2n-1),故C 错误。

D 、如果最后一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时的速度为v ,那么在整个列车经过观察者的过程中,根据匀变速运动的推论,平均速度为2

v

,故D 错误。 故选:B

2.图中ae 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l10m 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 段的时间为t ,则通过ce 段的时间为

A .t

B 2t

C .(22)t

D .2) t

【答案】C 【解析】 【详解】

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 ,经历bc 段、ce 段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212ab x at =

, 211()2ac x a t t =+,2121

()2

ae x a t t t =++,解得:

22()2t t =-,故C 正确,A 、B 、D 错误;

故选C 。

3.一质点在连续的6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 内位移为12m ,最后一个2s 内位移为36m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 2 B .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18m/s

C .质点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

D .质点在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位移差公式x 3-x 1=2aT 2可求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1s 末的瞬时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速度和位移. 【详解】

A 项: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加速度a=3m/s 2,故A 正确;

B 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3221x x x x -=-,解得:

224x m =,所以质点在第2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24122m

m s

s =,故B 错误;

C 项: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v 1=6m/s ,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故C 错误;

D 项: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22111

6131 4.522

x v t at m =-=?-??=,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aT 2

,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能灵活运用.

4.完全相同的三块木板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 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穿过第三块木块后子弹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刚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块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正确的是( )

A .v 1:v 2:v 3=3:2:1

B .v 1:v 2:v 3=32:1

C .t 1:t 2:t 3=32:1

D .t 1:t 2:t 3= 123

【答案】B

【详解】

AB .采用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2v ax =

知,从开始到

经过第3个木块,第2个木块、第1个木块所经历的位移之比为1:2:3,则射入第3个木块、第2个木块、第1个木块的速度之比为123::,所以子弹依次刚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1v :2v :33v =:2:1,A 错误B 正确.

CD .因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2132--:,则子弹通过每块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

32211--::,CD

错误.

5.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O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 、b 、c 、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质点由O 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t a :t b :t c :t d =1:2:3:2

B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v a :v b :v c :v d =1:2:3:2

C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 =v b

D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

d

v v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可知,质点依次通过各等分位移点的速度大小之比为:v a ∶v b ∶v c ∶v d =1∶∶∶2,故选项B 正确;依次到达各位移等分点所用时间之比为:t a ∶t b ∶t c ∶t d =1∶∶

∶2,故选项A 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

可知,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故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的应用问题,属于中档题.

6.某人在t =0时刻,观察一个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现只测出该质点在第3 s 内及第7 s 内的位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B .不能求出任一秒内的位移

C .不能求出第3 s 末到第7 s 初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D .能求出该质点的加速度 【答案】D

【分析】

【详解】

设测出该质点在第3s内的位移为x3,第7s内的位移为x7,由逐差法可得:x7-

x3=4at2,t=1s,可得质点运动的加速度a,故D正确.

根据第3s内的位移,得出第3s内的平均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求出第2.5s末或6.5s末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v=v0+at,可以求出质点的初速度v0,从而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任一秒内的位移,当然也能求出第3s 末到第7s初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故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及推论掌握和灵活运用,通过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两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通过逐差法求得加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得初速度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一颗子弹沿水平直线垂直穿过紧挨在一起的三块木板后速度刚好为零,设子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恒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1∶2∶3

B.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则三木板厚度之比为3∶2∶1

C.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弹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1∶1∶1

D.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则子弹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B.将子弹的运动看成沿相反方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位移公式

得:若子弹穿过每块木板时间相等,三木板厚度之比为5:3:1,故AB错误。

C.D.若三块木板厚度相等,由位移公式,通过三块、后边两块、最后一块的时

间之比为则子弹通过穿过木板时间之比为,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因此解题方法:1、末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直线运动,可以看出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几个比例式。

8.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多次测量出铜球运动位移S对应的时间t,增大斜面的倾斜角度θ,重复以上实验,通过计算,从而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实验思想是

A .铜球沿斜面运动时加速度较小,速度的测量比较容易

B .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S 1∶S 2∶S 3∶…=1∶4∶9∶…

C .如果铜球做匀加速运动,则

=

=

D .通过实验将斜面的倾斜角逐渐增大到90°,得出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和铜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更有说服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当时的试验条件,速度的测量是不容易的,选项A 错误;由运动学公式可知,X=

12at 2.故22x

a t

=,故三次下落中位移与时间平方向的比值一定为定值,伽利略正是用这一规律说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为匀变速直线运动,C 正确,B 错误;伽利略设想斜面的倾角越接近90°,铜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D 错误;故选C .

考点:伽利略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物理学的发展史要了解,特别是一些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史的贡献更应当了解,要注意体会伽利略研究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x 1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x 2到达B 点,则物体( ) A .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12

2x x T + B .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21

32x x T

- C .运动的加速度为1

22x T D .运动的加速度为12

2

+x x T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2

21x x aT =-得,加速度21

2

x x a T

-=

,故C 、D 错误;A 点的瞬时速度

122A x x v T +=

,故A 正确;B 点的速度21

32B A x x v v aT T -+==,故B 正确.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名师点睛】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A 点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B 点的速度.

10.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 被分成四个等长的部分,一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

B .物体从A 点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

C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

D .物体从A 到

E 的平均速度

【答案】ABD 【解析】 【详解】

根据运动学公式v 2-v 02=2ax ,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v 0=0,所以有v 2=2ax ;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故A 正确;根据运动学公式x =得:

,

物体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则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

t E =2t B =

t C =

t D ,故B 正确;因

,则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

量不等,故C 错误;由于v E =2v B ,物体从A 到E 的平均速度,故D 正确;故

选ABD 。 【点睛】

本题对运动学公式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运动学公式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熟练,要灵活,基本方法就是平时多练并且尽可能尝试一题多解.

11.几个水球可以挡住子弹?《国家地理频道》实验证 实:四个水球就足够!四个完全相同的水球紧挨在一 起水平排列,子弹在水球中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恰好能穿出第四个水球,则可以判定( )

A.由题目信息可以求得子弹穿过每个水球的时间比

B.子弹在每个水球中运动的时间相同

C.子弹在每个水球中速度变化量相同

D.子弹穿过每个水球过程中,速度变化量依次增大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子弹运动的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末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应用逆过程,相当于子弹初速度为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来解决此题.

【详解】

设水球的直径为d,子弹运动的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末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应用逆过程,相当于子弹初速度为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通过最后1个、最后2个、以及

后3个、全部4个的位移分别为d,2d,3d和4d,根据x=1

2

at2知,所以时间之比为

1:2:3:2,所以子弹在每个水球中运动的时间不同;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子弹依

次穿过4个水球的时间之比为:(2-3):(3?2):(2?1):1,故A正确,B错误;子弹在水球中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受力是相同的,所以加速度相同,由△v=at可知,运动的时间不同,则速度的变化量不同;由于子弹依次穿过4个水球的时间依次增大,则子弹穿过每个水球过程中,速度变化量依次增大,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

【点睛】

本题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应用,只要能掌握运动情景及正确应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即可顺利求解.

12.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BC=CD=DE,一物体从A 点由静止释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1:2:3:4

B C D E

v v v v=

B.物体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232

B C D E

t t t t=

C .物体从A 运动到E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C v v <

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B A C B D c

E D v v v v v v v v -=-=-=-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推论:t B :t C :t D :t E =1,,根据

v=at 可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为1,故A 错误,B 正确;物体从A

运动到E 的全过程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

B C v v v =<,故C 正确;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所用时间不同,故其速度增量不同,故D 错误;故选BC .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速度位移公式v 2-v 02=2ax ,以及知道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13.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当列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时( )

A .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

B .每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

C .经过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时,车厢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21:4:9::n ???

D .在连续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1:3:5::21n ???-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每节车厢长度为L ,列车加速度为a

A 、一节车厢通过:2

12v aL =,n 节车厢通过22n v anL =,得到1n v =,则每节车厢末

端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A 正确. B 、第一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时1212

L at =,前(n -1)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时211(1)2n n L at --=;

前n 节车厢通过2

12

n nL at =

;由数学知识得到n t =,1n t -.则第n 节车厢通

过时间1n T t =.所以每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

1:1)::???;故B 错误.

C 、由速度公式v at =可知,经过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时车厢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1:2:3:4…;故C 错误.

D 、据初速度为零匀加速运动的推论,在相等时间里物体位移之比1:3:5:…,则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1:3:5:…;故D 正确. 故选AD . 【点睛】

本题的技巧是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推导的一些推论,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解选择题时加以运用,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14.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 、B 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AB 位移中点速度为v 3,AB 时间中点速度为v 4,全程平均速度为v 5,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A .物体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B .经过AB 位移中点的速度大小为

C .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则

D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定有

【答案】BD 【解析】 【详解】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中点速度为:,时间中点速度为:,

平均速度为:,不论匀加速直线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v 3>v 4=v 5,因为质

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为匀加速直线v 1v 2,故BD 正确,AC 错

误.故选BD.

15.如图所示,质量不等的木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当水平力F 作用于左端A 上,两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 、B 间作用力大小为F 1.当水平力F 作用于右端B 上,两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 、B 间作用力大小为F 2,则( )

A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B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2F F F +<

C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2F F F +=

D .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1

22

F m F m = 【答案】AC 【解析】 【详解】

两次作用过程,对整体分析,整体的加速度为:12

a F

m m =

+,故A 正确;隔离分析,第

一种情况,A 对B 的作用力为:21212

m F

F m a m m ==

+,第二中情况,A 对B 的作用力为:

12212

m F

F m a m m ==

+,则有:F 1+F 2=F ,故B 错误;C 正确;以上数据可知,1221F m F m =,故D 错误.

2010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11电磁感应

第11单元电磁感应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感应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规律。 本单元涉及到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画图的方法将题目中所叙述的电磁感应现象表示出来。能够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直流电路的问题;能够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问题;会用图象表示电磁感应的物理过程,也能够识别电磁感应问题的图像。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不准确;空间想象出现错误;运用楞次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操作步骤不规范;不会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处理,综合运用电路知识时将等效电路图画错。 例1在图11-1中,CDEF为闭合线圈,AB为电阻丝。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AB因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AB中的电流是增加的。当线圈CDEF中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AB中逐渐增加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再由右手定则可知,AB中的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从而判定电源的上端为正极。 楞次定律中“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所述的“磁通量”是指穿过线圈内部磁感线的条数,因此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位置一般应该选在线圈的内部。 【正确解答】 当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它在线圈内部产生磁感强度方向应是“×”,AB中增强的电流在线圈内部产生的磁感强度方向是“·”,所以,AB中电流的方向是由B流向A,故电源的下端为正极。 【小结】 同学们往往认为力学中有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忽略了电学中也有选择研究对象的问题。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 例2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圈,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的OO′轴以恒定的角速度ω旋转,设t= 0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则此时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分别是[ ]

中考物理复习功和机械能问题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问题 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绳子的末端缠绕在电动机上,电动机转动将下方钩码匀速提起。如果加快电动机的转速,则后一次提升与前一次相比() A.功率增大、机械效率增大B.功率增大、机械效率不变 C.功率不变、机械效率不变D.功率不变、机械效率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前后两次的滑轮组是同一个滑轮组,则做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不变,则机械效率不变;加快电动机的转速,则物体提升的速度增大,若两次提升高度相同,则后一次所需要 的时间小于前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根据 W P t 可知,功率变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019年5月1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运载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增大 B.运载火箭加速升空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北斗卫星绕轨道运行时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D.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变小,机械能守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在太空中,卫星绕地球运动时,没有阻力作用,没有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守恒。 【详解】 A.火箭上升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 .火箭升空时向后喷出高温气体给空气一个向后的力,空气给火箭以反作用力,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火箭入轨后做圆周运动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故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所以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北斗卫星在地球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所以机械能守恒,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一块水泥板质量为 0.5 t ,起重机在 5 s 内把它匀速提高 2m , 此过程中(g =10N/kg )( ) A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为 1×104J B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为 1×103J C .起重机提升水泥板的功率为 2×102 W D .起重机提升水泥板的功率为 5×102 W 【答案】A 【解析】 【详解】 AB .水泥板的质量 0.5t 500kg m == 水泥板受到的重力 500kg 10N/kg 5000N G mg ==?=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的功 45000N 2m 110J W Gh ==?=? 故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 CD .起重机对水泥板所做功功率 43110J 210W 5s W P t ?===? 故C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4.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沿同一水平木板滑动,如图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块两次具有的动能一样大 B .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C .木块第一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D .第一次拉力对木块做功的功率较大 【答案】D

完整word版初三物理中考易错题汇总

初三物理中考易错题汇总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如图所示的电路,开关S闭合,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电流表示数突然减小但不为零。用电压表检测,当电压表接a、b两点时,电压表有示数;接b、c两点时,电压表无示数,则故障是 () A.开关S接触不良B.ac导线断路 D.R断路.CR断路21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发现,闭合开关以后,灯泡不亮,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的指针明显偏转,无论怎么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 的位置,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且均为电源电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电流表烧坏B.灯泡被短路 D.滑动变阻器连接错误C.灯泡处开路3.如图所示电路,当开关S闭合后,灯L能发光,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过了一会儿,灯不亮,电压表无示数,则可能发生的故障是() A.L断路B.L短路C.R断路D.R短路 4.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电压表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没有明显偏转,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第1页(共9页)

R发生了断路R发生了断路B.A.21C.R发生了短路发生了短路.RD12.小刚晚上做作业时,把台灯的插头插入插座,闭合台灯开关后,他家所有的照明灯都突5)然熄灭,检查发现总开关已跳闸,故障可能是( .台灯灯座处出现了短路A.台灯插头处出现了短路B.插座处出现了短路DC.台灯开关内短路 处,氖管发光,则发生的故障可能不亮,用测电笔测试cS后灯L6.如图所示,闭合开关)是 ( d之间某处断路BA.火线与零线短路.a、的灯丝烧断C.b、c之间某处断路.灯LD均发光,再闭合、L闭合时,灯泡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L211)S时,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开关S时,两灯仍发光。则再闭合开关22 .两灯都变亮BA.两灯都变暗变亮变暗,灯变亮,灯C.灯LL变暗.灯LLD2211向右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将滑片pS8.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是( 92第页(共页) L将会变亮,电压表示数变大A.灯泡L的功率变大,电流表示数不变B.灯泡.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将变大C.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乘积将变大D伏的电220L两个灯泡串联在L和“220V60W”的9.如图所示,将标有“220V40W”的21)路中,闭合开关则

高一物理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第四季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 ,两 底角为α和β.a 、b 为两个位于斜面上的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已 知所有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 、b 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不 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 A .Mg mg + B .2Mg mg + C .(sin sin )Mg mg αβ++ D .(cos cos )Mg mg αβ++ 例题1: 【答案】A 【解析】本体最好以整体的方法受力分析,直接就可以得到N F Mg mg =+ 下面我们用隔离的方法来解决一下: 取a 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则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设大小为1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sin mg ma α= ?1sin a g α= 同理,b 的加速度也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sin a g β=. 将1a 和2a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a 、b 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分别为 2212sin sin y y a g a g αβ== 再取a 、b 和楔形木块的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仅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桌面支持力N 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2(2)sin sin N M m g F mg mg αβ+-=+ 又o 90αβ+=,所以sin cos αβ= 则(2)N M m g F mg +-= ? N F Mg mg =+ 【例2】 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 定点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 作用于A 球上,此时三根轻 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 轻绳的长度之比为::3:4:5OA AB O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 B 绳中的拉力小于mg B .OA 绳中的拉力大小为53 mg C .拉力F 大小为45mg D .拉力F 大小为43 mg 例题2: 【答案】BD 易错:先分析B 球,根据平衡应该知道AB 绳子是不受力的,而不是受到三个力。 【解析】由于A 、B 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且OB 绳中的拉力等于mg ,AB 绳中的拉力为零,此时,A 球受重力、 拉力F 、OA 绳拉力T F 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据平衡条件可求得5/3,4/3T F mg F mg = =,故B D 、正确. 【例3】 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1F 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1l ;改用大小为2F 的力拉弹簧, 平衡时长度为2l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2121F F l l -- B .2121F F l l ++ C .2121F F l l +- D .2 121F F l l -+ b a β α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7热学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七单元:热学 令狐文艳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训练-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练习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1.如图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 重50N ,物体B 重30N ,动滑轮重10N ,物体B 在匀速下降了40cm 的过程中,拉动物体A 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忽略绳重及滑轮轴上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 移动了20cm B .绳子拉力对物体A 做的功是8J C .物体A 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30N D .若对物体A 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使物体B 可以匀速上升,则力F 的大小为40N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有两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物体 B 下降了40cm ,则A 移动的距离为 2240cm 80cm=0.8m S h ==?= 故A 错误; B .物体B 重30N ,动滑轮重10N ,忽略绳重及滑轮轴上的摩擦,则拉动A 的力的大小为 'B 11()(30N 10N)20N 22 F G G =+=+=动 绳子拉力对物体A 做的功为 '20N 0.8m 16J W F S ==?= 故B 错误; C .物体A 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和向右的拉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为 '20N f F == 故C 错误; D .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 拉动物体A ,则A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F 、向右的物体B 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物体B 匀速上升,物体A 也匀速移动,这时物体A 受到平衡力,则拉力为 '20N 20N=40N F f F =+=+ 故D 正确。 故选D 。

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力学(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力学(含解析)及解析 一、力学 1.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手对弹簧的拉力B.墙对弹簧的拉力 C.弹簧对手的拉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 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即弹簧的弹力,施力物体为弹簧,因为是手拉弹簧,受力物体是手,故ABD错、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弹力的概念,明确弹力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关键。2.如图是打台球时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用球杆击球时,台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是由于受到球杆施加的力 B. 台球被击出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向前的力 C. 水平桌面上运动的台球没有受到摩擦力 D. 水平桌面上做减速运动的台球,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 【答案】A 【解析】【解答】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当用球杆击球时,台球受到球杆施加的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球离开球杆后,就不再受到向前的力的作用,能继续运动是由于球有惯性,B不符合题意;水平桌面不是绝对光滑,在上面运动的台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慢慢停下,C不符合题意;水平桌面上做减速运动的台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处于非平衡状态,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如图所示,物体沿斜而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高一物理下册 圆周运动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六章 圆周运动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水平盘上,沿半径方向放着用细线相连的物体A 和B ,A 和B 质量都为m .它们分居在圆心两侧,与圆心距离分别为R A =r ,R B =2r ,A 、B 与盘间的动摩擦因数μ相同.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圆盘转速加快到两物体刚好还未发生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绳子张力为T =3mg μ B .此时圆盘的角速度为ω2g r μC .此时A 所受摩擦力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外 D .此时烧断绳子物体A 、B 仍将随盘一块转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C .A 、B 两物体相比,B 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较大,当转速增大时,B 先有滑动的趋势,此时B 所受的静摩擦力沿半径指向圆心,A 所受的静摩擦力沿半径背离圆心,故C 正确; AB .当刚要发生相对滑动时,以B 为研究对象,有 22T mg mr μω+= 以A 为研究对象,有 2T mg mr μω-= 联立可得 3T mg μ= 2g r μω= 故AB 正确; D .若烧断绳子,则A 、B 的向心力都不足,都将做离心运动,故D 错误. 故选ABC. 2.如图,质量为m 的物块,沿着半径为R 的半球形金属壳内壁滑下,半球形金属壳竖直放置,开口向上,滑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v ,若物体与球壳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在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块对轨道的压力为2 v mg m R + B .受到的摩擦力为2 v m R μ C .受到的摩擦力为μmg D .受到的合力方向斜向左上方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2 N v F mg m R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 N N v F F mg m R '==+ A 正确; BC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 2 N ()v f F mg m R μμ==+ BC 错误; D .水平方向合力向左,竖直方向合力向上,因此物块受到的合力方向斜向左上方,D 正确。 故选AD 。 3.如图所示,两个啮合的齿轮,其中小齿轮半径为10cm ,大齿轮半径为20cm ,大齿轮中C 点离圆心O 2的距离为10cm ,A 、B 两点分别为两个齿轮边缘上的点,则A 、B 、C 三点的( ) A .线速度之比是1:1:2 B .角速度之比是1:2:2 C .向心加速度之比是4:2:1 D .转动周期之比是1:2:2 【答案】CD 【解析】 【分析】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4动量

第四单元: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动量、冲量、反冲等基本概念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冲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一段时间的结果,动量是描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某一时刻的状态量,物体受到冲量作用的结果,将导致物体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加、减运算都遵守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维的矢量运算方法,其中包括动量定理的应用和动量守定律的应用,由于力和动量均为矢量。因此,在应用动理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要首先选取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的力或动量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而不能只关注力或动量数值的大小;另外,理论上讲,只有在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才守恒,但对于某些具体的动量守恒定律应用过程中,若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内力,则也可视为系统的动量守恒,这是一种近似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只注意力或动量的数值大小,而忽视力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列方程就出错;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中各速度均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认识不清。对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值不加分析,盲目地套入公式,这也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例1 、从同样高度落下的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打碎,而掉在草地上不容易打碎,其原因是:[ ] C.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快,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慢 D.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相互作用时间短,而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间长。 【错解分析】错解:选B。 认为水泥地较草地坚硬,所以给杯子的作用力大,由动量定理I=△P,即F·t =△P,认为F大即△P,大,所以水泥地对杯子的作用力大,因此掉在水泥地上的动量改变量大,所以,容易破碎。 【正确解答】设玻璃杯下落高度为h。它们从h高度落地瞬间的 量变化快,所以掉在水泥地上杯子受到的合力大,冲力也大,所以杯子 所以掉在水泥地受到的合力大,地面给予杯子的冲击力也大,所以杯子易碎。正确答案应选C,D。 【小结】判断这一类问题,应从作用力大小判断入手,再由动量

(完整)九年级物理经典易错题答案

初中物理经典错题-----密度部分 1.盛氧气的钢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6kg/m3, ,工人使用氧气进行焊接用去了1/3,瓶内氧气的密度为( ) A 6 kg/m3, B 12kg/m3, C.4 kg/m3, D 无法确定 2.一个铜球在酒精灯上烧了一会,铜球的质量和密度将( ) A 不变、变大 B、不变、变小 C 不变、不变 D 变小、不变 3.一个瓶子能装下1kg的盐水,它一定能装下1kg的( ) A 水银 B 水 C 煤油 D酒精 4.三个质量相等的实心铅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水的相同的量筒中,三只量筒中水面最高的是( ) A.三水面一样高 B.放入铅球的量筒 C.放入铝球的量筒 D.放入铁球的量筒 5.三个同样大小、质量相等的空心球,它们分别由铝、铁、铜制成,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最小的是( ) A.铝球 B.铁球 C.铜球 D.一样大 6.有三个质量和体积均相同的小球, 一个为铜球,一个为铁球,一个为铝球,则 _________一定为空心球。可能为空心球. 7.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人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 方案二:(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人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4)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 (1)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一:;方案二:; (2)你准备选择方案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 。 压力、压强部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 B.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 C.压强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D.在压力相同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 2.有三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比为m1:m2:m3=2:3:5,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则水平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 A. 2:3:5 B.5:3:2 C.1:1:1 D.15:10:6 3、重为100牛的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1米2,现用一个大小为20牛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 A.一定是200帕 B.可能是1000帕 C.可能是800帕 D.可能是200帕 4.质量为7.9kg的正方体铁块放置在面积为0.5m 2的水平面桌面上,它对水平桌面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ρ铁=7.9*103千克/立方米) 5.将一重100N,边长为20cm的均匀正方体,放置在水平的边长10cm桌面正中,则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

高一物理必修一精题易错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精题易 错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1.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m2的两个小球(m1> m2),原来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B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 D.无法确定,因为不知小车的运动方向 2.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A.mg B. C. D. 【解析】 要使相机受力平衡,则三根支架竖直向上的力的合力应等于重力, 即3Fcosθ=mg; 解得F=mg; 3.如图所示,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斜面对这个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为F.下面哪个图中表示的F是正确的( D ) 4.如图所示,人重600N,木板重400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现在人用水平拉力拉绳,使他与木板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BC ) A.人拉绳的力是200N

B.人拉绳的力是100N C.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5.如图1-4所示,物体M通过与斜面平行的细绳与小物块m相连,斜面的倾角θ可以改变,讨论物块M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则一定有(D) A.若物块M保持静止,则θ角越大,摩擦力越大 B.若物块M保持静止,则θ角越大,摩擦力越小 C.若物块M沿斜面下滑,则θ角越大,摩擦力越大 D.若物块M沿斜面下滑,则θ角越大,摩擦力越小 6.如图所示,A、B两棒长均为 L=1m,A的下端和 B的上端相距 s=20m.若 A、B同时运动,A做自由落体、 B做竖直上抛,初速度v0=40m/s,求: (1) A、 B两棒何时相遇; (2)从相遇开始到分离所需的时间. (1)(2) 7.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和球面支持力N怎样变化 T减小, F N不变。解析: 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1分) 由于小球缓慢移动,故小球受力合力为零 由数学知识可得△ABC与△01A0相似(2分) 有 010/G=L/T (1分) 因010、G大小不改变 L减小所以T减小(1分) 有 010/G=R/FN (1分) 因010、G、 R大小都不改变所以F N不变(1分) 8.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F1=10N,F2=6N,这两个力的合力F与 F1的夹角为θ,则θ可能为( A B ) A.0 B.30° C.60° D.120°

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热学

热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 —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

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错解一是没有全面考虑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温度低只表示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而不表示势能一定也小,也就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一定也小,所以选项A是错的。 实际上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同,而动能不仅与速度有关,也与分子质量有关,单从一方面考虑问题是不够全面的,所以错解二选项B也是错的。 错解三的原因是混淆了微观分子无规则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分子的平均动能只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而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内所有分子

中考物理复习电路类问题专项易错题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电路类问题 1.图甲是身高、体重测量仪,当体检者站在台面上时,能自动显示身高和体重.电路原理如图乙所示,电压表、电流表分别显示身高和体重的大小,压敏电阻R 的阻值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滑片P 随身高增高而上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身高越高电压表示数大B.身高越高通过R0流越小 C.体重越大电流表示数越大D.体重越大压敏电阻两端电压越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B.由电路图可知,R与R0并联,电压表测滑片P下方电阻丝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压敏电阻R支路的电流,因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所以,人的身高变化即滑片移动时,R0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不变,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各支路 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由I=U R 可知,通过R0的电流不变,故B错误;当身高越高 时,滑片上移,滑片P下方电阻丝的阻值变大,由U=IR可知,滑片P下方电阻丝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A正确; C D.当体重越大时,压敏电阻受到的压力越大,由压敏电阻R的阻值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可 知,R的阻值越大,由I=U R 可知,通过R的电流越小,即电流表的示数越小,故C错误; 压敏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仍等于电源电压,故D错误. 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标有“10 Ω 0.4A”字样;R2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箱,在保证电路安全的情况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路中电流的最大值可达到0.6A B .电压表的示数不能小于2V C .可以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4Ω D .可以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10Ω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定值电阻1R 与电阻箱2R 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与电阻箱2R 并联,测电阻箱2R 两端的电压,由题意知允许通过1R 最大电流是0.4A ,允许通过电阻箱2R 的最大电流为1A ,电流表量程为0~0.6A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可得电路中电流最大为0.4A ,故A 错误; B .当电阻箱阻值最小,电路总电阻最小,电路中电流最大为0.4A 时,定值电阻1R 两端电压最大为 1U 大=1I R ?大=0.4A 10Ω?=4V 电源电压6V ,根据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可得,电阻箱2R 两端电压最小为 2U =小6V -4V=2V 即电压表的示数不能小于2V ,故B 正确; C D .电阻箱2R 两端电压最小为2V ,电路中电流最大为0.4A ,由I = U R 可得电阻箱2R 的最小阻值 2R 小=2U I 小 大=2V 0.4A =5Ω 电压表量程0~3V ,则电阻箱2R 两端电压最大为3V ,此时电路中电流最小为 I 小=11U R 小=6V 3V 10Ω -=0.3A 电阻箱2R 的最大阻值 2R 大=2U I 大 小=3V 0.3A =10Ω 即电阻箱2R 的阻值范围是5Ω~10Ω,所以不可以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4Ω,可以将电阻箱的阻值调到10Ω,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BD 。 3.关于如图所示的课堂小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中考物理经典易错题解析电学部分

中考物理经典易错题解析—电学部分 以下是2019中考物理经典错题解析: 例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可能带负电 B.只可能带正电 B.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 [解析] 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说明箔片上正电荷减小,而金属球上的正电荷增加,显然这是导体的异种电荷吸引的结果。这说明导体是不可能带正电的,导体带负电是可能的。但如果导体不带电,靠近带正电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导体的近端会出现异种电荷──负电荷,远端会出现同种电荷──正电荷,这种感应电荷也会对金属球的正电荷有吸引作用,使箔片上的正电荷减小,所以完整的答案是:带负电或不带电都可能。正确答案为C。 例2.一个灯泡的铭牌上标着PZ220──100,在室温下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1,后在正常工作时再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2=48.4欧,发现R2比R1大10倍以上,这是由于( ) A.前一次测得的阻值必定是错的 B.后一次测得的阻值是错的 C.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属于这种导体 D.不论什么导体,都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解析] 此题是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正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灯丝在不同条件(温度)下的电阻值不同,加深学生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截面积、材料以及温度有关,大部分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除外)。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欧,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电阻很小,所以正确的说法是C。 例3.把一个1.5欧的电阻与一个用电器串联后接到电压是7伏的电源上,要想使用电器消耗的功率是8瓦,则这个电源供给用电器的电流可能是( ) A. 2安 B. 3.5安 C. 2.67安 D. 2.31安 [解析] 本题将用电器消耗功率P限定为8瓦,其所加电压U、通过电流I和自身电阻R 均不知,用电器是与1.5欧的电阻串联在7伏电源上的,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和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相同,I1=I2,即,解得用电器的电阻分别为R=2欧和R=1.125欧,代入可得电流强度的可能值为I=2安和I=2.67安。正确选项为A、C。 例4. 一盏电灯接到220V的电源上使用时,功率为100W,如果将这个电源连上长导线, 再接这盏灯使用,它的功率为81W,求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 灯光电压U=220V时的功率P=100W,功率为时的电压为U,且灯泡电阻不变。根据P=U2/R,得:P/P=U2/U1,所以 。这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灯=I灯R灯=4849/22=198V。这时,加在导线上的电压为:U导=U-U灯=220V-198V=22V。则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是P导/P=IU导/IU(灯

高一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3 ~ 4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3 s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且运动方向改变 C .0 ~ 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 2 m/s 2 D .6 s 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 8 m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矢量的负号,只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所以3 s ~4 s 内质点的速度负方向增大,所以做加速运动,A 错误,3s 质点的速度为零,之后开始向负方向运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 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所以0~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s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 2,C 正确,v-t 图像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所以6 s 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0,D 错误, 考点:考查了对v-t 图像的理解 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v-t 图像的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负面积表示负方向位移, 2.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1 s 内与第5 s 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B .第1 s 内的加速度大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 C .OA 、AB 、BC 段的加速度大小关系是BC OA AB a a a >>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第1s 内与第5s 内的速度均为正值,方向相同,故A 错误; B .第1 s 内、第5 s 内的加速度分别为: 2214m/s 2m/s 2 a == 22504m/s 4m/s 1 a -==- 1a 、5a 的符号相反,表示它们的方向相反,第1s 内的加速度小于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故B 错误; C .由于AB 段的加速度为零,故三段的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BC OA AB a a a >> 故C 正确;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均为正值,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正值,两者方向相反,故D 正确; 故选CD 。 3.甲、乙两辆赛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平直公路行驶。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0 s 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B .20 s 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 .甲、乙加速时,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D .40 s 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且相距90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 、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60s 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车在乙车前方,故A 正确; B 、40s 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40s 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40s 时,甲乙相距最远,在20s 时,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B 错误; C 、速度?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甲加速时的加速度小于乙加速时的加速度,故C 错误; D 、根据图象可知,40s 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都为40m /s ,甲的位移

高中物理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光学

第13单元:光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本单元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分析】错解: 如图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正确解答】 如图 13-3所示,α′为入射角,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分析】错解: r=30°3′ r=19°4′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正确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A,光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r。其次,如果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中,还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应再判断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明确有无折射现象。 例3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年中考专题复习—易错题集锦

金戈铁骑制作 乙 图3 甲 图 5 R 1 R 2 A 1 A 2 201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易错题集锦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力F 1的力臂是( ) A 、OD B 、OC C 、OB D 、OA 2、如图2所示,在轻质杠杆的B 处挂一重物G ,O 为支点,在A 端用力使杠杆在水平方向 上平衡,则此杠杆( ) A 、一定是省力杠杆 B 、一定是费力杠杆 C 、一定是等臂杠杆 D 、以上都有可能 3、小刚用50N 的力将重30N 的铅球推到7m 远处,那么小刚对铅球做的功是( ) A 、350J B 、210J C 、0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B 、机械的功率越大,机械的机械效率越高 C 、机械的机械效率越高,机械越省力 D 、机械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5、如图3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 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 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 所做的总功为W 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 、W 1 = W 2,η1=η2 B 、W 1 = W 2,η1<η2 C 、W 1 < W 2,η1>η2 D 、W 1 > W 2,η1>η2 6、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它们同时亮同时灭,那么它们( ) A 、一定是并联的 B 、一定是串联的 C 、可能是并联的 D 、以上都不对 7、教室中的两只日光灯由一个开关控制,同时亮同时灭,那么它们( ) A 、一定是并联的 B 、一定是串联的 C 、可能是并联的 D 、可能是串联的 8、在图4中,若闭合开关S ,则( ) A 、L 1、L 2都被烧坏 B 、L 1亮,L 2不亮 C 、电压表被烧坏 D 、电流表被烧坏 9、某电阻,当它的两端的电压为4V 时,通过的电流是0.2A ,当它的两端电压为2V 时,阻值为( ) A 、10Ω B 、 20Ω C 、30Ω D 、40Ω 10、在图5中,闭合开关后发现A 1、A 2的指针偏转角度完全相同,则( ) A 、U 1∶U 2=1∶5 B 、R 1∶R 2=1∶4 C 、R 1∶R 2=4∶1 D 、R 1∶R 2=5∶1 11、如图6,电源为四节干电池串联,R 1=3Ω,R 2=6Ω,当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示数是( ) A 、2V B 、3V C 、4V D 、6V 12、L 1标有“220V 、100W ”,L 2标有“110V 、40W ”,把它们并联后接在110V 的电源上, 则( ) 图1 F 1 A B O F 2 D C 图2 O A G R 1 R 2 V 图6 图 4 L 1 L 2 A S V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