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与答案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与答案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与答案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与答案

第一部分:摊余成本概念的理解及实例

一、相关概念

(一)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即: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二)实际利率法的产生的原因

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时,大多数的人都更愿意去购买此债券进行投资。如果大家都去争相购买,按照价值规律,债券发行商此时就会适当抬高价格(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1010元卖出),只要折算的实际利率仍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购买者有利可图,则债券仍然可以顺利地溢价发行;反之,如果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家都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其它的投资,导致该项债券无人问津,债券发行商只能折价发行才会有人购买(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950元卖出)。正是由于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事实的存在,才导致债券发行后存续期内的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产生差异。

(三)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

(四)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举例说明:

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可以把“摊余成本”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应该按取得债券的面值(既1250元)记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的借方上,把实际支付的1000元记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的贷方。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取得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支付的1000元)*实际利率(如10%)=投资收益100元”,“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100元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如6%)=75”,这得到的75元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25元的差额,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

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

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

二、采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有关资产(或负债)后续计量的一般步骤

(一)金融资产(或负债)

1、计算出实际利率,即:某项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2、计算各期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本期摊销额,以表格形式列示。

3、根据上述计算得出的数据,进行相应会计处理,详见后述各示例。

(二)分期付款购买资产业务、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融资租赁业务等其他业务均可参考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处理方法。

三、实际利率法与摊余成本计量示例

(一)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案例1: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0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

假如第一年底收入的59万,按照实际利率R折合成现值为P,则:

1、计算实际利率R:

59×(1+R)-1+ 59×(1+R)-2+ 59×(1+R)-3+59×(1+R)-4+(59+1250)×(1+R)-5=1 000万元,由此得出R=10%

*数字四舍五入取整

**数字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数

案例2:

假定在20×2年1月1日,甲公司预计本金的一半(即625万元)将会在该年末收回,而其余的一半本金将于20×4年末付清。遇到这种情况时,甲公司应当调整20×2年初的摊余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注1:(625+59)×(1+10%)-1+29.5×(l +10%)-2+(625+29.5)×(1+10%)-3=1138万元(四舍五入)

注2:尾数倒挤得出。 案例3:

假定甲公司购买的债券不是分次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此时,甲公司所购买债券的实际利率R

计算如下:

(59+59+59+59+59+1250)×(1+R )-5=1000,由此得出R≈9.05%

注1:本例中“本期摊销额”系本期应计票面利息和利息调整数之和。注2: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2.85万元。

第二部分: 摊余成本练习题

一、【单选题】:

◎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A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10 560.42万元,债券面值为1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半年票面利率3%,半年实际利率2%.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10年1月1日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是()万元。

A. 10 471.63

B. 10 381.06

C. 1 056.04

D. 1 047.16

二、【单选题】:

2012年1月1日,乙公司从债券二级市场按面值购入丙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1 000万元,剩余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3%,每年末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另发生交易费用20万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定乙公司初始确认该债券时计算确定的债券实际利率为2.5%。乙公司2012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为(1)万元。2013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为(2 )万元。

供选择的答案:

(1) A.1 000 , B.1 015.5 , C.1 020 , D.995

(2) A.1 000 , B.1 015.5 , C.1 024.5 , D.1010.89

三、【单选题】:

(2012年考题)20×1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乙公司当日发行的4年期分期付息(于次年年初支付上年度利息)、到期还本债券,面值为1 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支付价款为1 050万元,另发生交易费用2万元。甲公司将该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每年年末确认投资收益,20×1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35万元。20×1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为()。

A.1 035万元

B.1 037万元

C.1 065万元

D.1 067万元

四、【单选题】:

甲公司于2012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于2011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该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1月5日支付上年度的利息,到期日为2013年12月31日,到期日一次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购入债券时的实际年利率为4%.甲公

司购入债券的面值为1500万元,实际支付价款1593.36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10万元。假定按年计提利息。则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1592.49

B.1514.49

C.1528.36

D.1528.30

五、【单选题】:

2012年1月1日,甲银行发放给B公司4年期贷款4000万,实际支付的款项为3746.37万元,期限为3年,合同年利率为8%。甲银行初始确认的实际利率为10%。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该项贷款在2013年年末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3426.37

B.4121.01

C.3801.01

D.3861.11

六、【单选题】:

甲公司于2012年1月1日发行3年期,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公司债券,债券面值为1 5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4%,发行价格为1 541.63万元,甲公司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该债券2012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为()万元。

A.1 500

B.1 528.30

C.1 618.72

D.1 603.30

第三部分:练习题答案

【单选题答案一】(本题为注册会计师《会计》练习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1、表格计算法:

2、公式计算法:

(1)2009年6月30日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 560.42×2%=211.21(万元)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0 000×3%=300(万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00-211.21=88.79(万元)

(2)2009年12月31日

实际利息费用=(10 560.42-88.79)×2%=209.43(万元)

应收利息=10 000×3%=300(万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00-209.43 =90.57(万元)

(3)2010年1月1日摊余成本=10 560.42-88.79-90.57=10 381.06(万元)

【单选题答案二】(本题为注册会计师《会计》练习题):

(1)【答案】B

【答案解析】:

1、表格计算法:

2、公式计算法:

(1)、2012年12月31日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年实际利率)-票面额*票面年利率

=1 020×(1+2.5%)-1 000×3%=1015.5(万元)。

(2)、2013年12月31日摊余成本=上期摊余成本*(1+年实际利率)-票面额*票面年利率

=1015.5×(1+2.5%)-1 000×3%=1010.8875 (万元)。

【单选题答案三】(本题为注册会计师《会计》练习题):

『答案』B

『答案解析』20×1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债券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 050+2)-溢价摊销(1 000×5%-35)=1 037(万元)

【单选题答案四】(本题为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试题):

【答案】B

【答案解析】:该证券2012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所以从2011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这个年度的按年计提利息为0。

1、表格计算法:

2、公式计算法:

【解析】2012年1月1日,甲公司该项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1593.36-1500×5%+10=1528.36(万元)。

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项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1528.36×(1+4%)-1500×5%=1514.49(万元)。

【单选题答案五】(本题为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试题):

【答案】D

【答案解析】:

1、表格计算法:

2、公式计算法:

【解析】2012年年末摊余成本=3746.37×(1+10%)-4000×8%=3801.01(万元);

2013年年末摊余成本=3801.01×(1+10%)-4000×8%=3861.11(万元)

【单选题答案六】(本题为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试题):

【答案】B

【答案解析】:

1、表格计算法:

2、公式计算法:

【解析】该债券2012年应当确认的利息费用=1 541.63×4%=61.67(万元),2012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摊余成本=1 541.63-(1 500×5%-61.67)=1 528.30(万元)。

说明:本篇内容是对网上检索到资料的整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在百度里发私信!!!

(完整word版)计划成本法习题答案-

【单选】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超支45万元;当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85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 A.502.5 B.570 C.630 D.697.5 答案:B 解析:本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45-85)/(250+550)*100%= -5%,则当月

生产车间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节约差异为600*-5%= -30万元,则当月生产车间领用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为600-30=570万元。 【单选】某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万元,成本差异为超支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10万元,计划成本为12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万元。 A.超支5 B.节约5 C.超支15 D.节约15 答案:A 解析:[20+(110-120)]/(80+120)×100=5(超支)

某企业原材料计划成本为100元/千克、月末一次结转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根据以下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5日从A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480千克,专用发票注明价款50 000元,增值税8 500元,货款通过银行支付,材料未入库。 (2)6日预付B公司10 000元,用于购买原材料。 (3)10日从B公司购入的原材料160千克已运到并验收入库,同时收到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5 000元,增值税2 550元,用银行存款补足货款。 (4) 20日从C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600千克,专用发票价款60 000元,增值税10 200元,款已支付,但材料未到。(5)25日,上述(1)中从A公司购入的原材料运到。 (6)28日,从D公司购入原材料材料30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发票到月末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解摊余成本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 解摊余成本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摊余成本—这样更好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是:摊余成本就是企业资产或负债确认计量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成本法等。就是说你手里这项资产或负债应该往报表计入多少才是合适的。举个例子:你花10块买个杯子,这个杯子入账10块钱,做分录借:杯子,贷:现金10块。假如你花110万买别人发行的债券,该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是5%,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入账呢按债券面值,还是你付出的钱入账呢 请往下继续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解方法: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就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实际上,你把未来的折现到现在,就是摊余成本的初始计量。然后以摊余成本为基础,按照复利的思路,计算利息。实际上每期支付的票面金额,是包括利息和部分摊余成本(本金)的。实际利息作为利息的部分,每期支付的金额减去这部分利息,就是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至于是调+还是调-,你看是溢价还是折价,总之目的就是把摊余成本调整到未来值。也就是面值。那么溢价,肯定就是调减了,折价,就是调加。 摊余成本简单点就是不要以被人为基准,就以你自己为基准,该项资产或负债值多少钱,即未来还有多少价值在里面 我认为摊余成本就是资产的帐面价值,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吧,一级科目的余额就是摊余成本。

管理会计白玉芳第五章作业成本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作业成本法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作业、作业的类型有哪些? 答: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发生的各项活动,是汇集资源耗费的第一对象,是连接资源耗费和产品成本的中介。作业的类型包括: (1)投入作业,即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有关作业。包括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招聘和培训员工;购买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 (2)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3)产出作业,即与顾客相关的作业。包括销售活动;收账活动;售后服务;送货等。 (4)管理作业,即支持前三项作业的作业。包括人事、工薪、数据处理、法律服务、会计和其他管理。 2、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3、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来对多种产品合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直接费用的处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是一致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对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的发生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并且间接费用的变动与这些数量标准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说,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作业成本计算通常对传统成本计算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进行改进,采用作业成本动因为标准,将间接的制造费用分配于各种产品,这也是作业成本法最主要的创新。作业成本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4、生产作业有哪四种类型? 答: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生产作业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位水平作业、批量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能力水平作业。 (1)单位水平作业反映对每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工作。 (2)批量水平作业由生产批别次数直接引起,与生产数量无关。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三)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1.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 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流转,在企业内部一般包括购进、销售、储存几个环节。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种类、规格繁多,批发零售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较为复杂。 根据是否对库存商品同时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核算,以及库存商品是按售价还是进价核算,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数量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既进行数量核算,又进行金额核算。又分为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2)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只进行金额核算,不进行数量核算。又分为进价金额核算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 各种核算方法均具有其适用范围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售价金额核算法。 2.售价金额核算法 (1)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使用范围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在实物负责的基础上,只以售价为计量单位记账,控制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主要是适应商品零售企业“服务对象广,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金额小,规模小,经营品种繁多”的商品流通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核算方法。 (2)账户设置售价金额核算法下,仍然要使用“材料采购”、“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账户,但是,“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账户是按售价计价。除此之外,上述所有账户的核算内容与使用方法,均与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 为适应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要求,还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库存商品”账户的备抵账户。它核算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时,商品的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贷方登记企业购进、销货退回以及加工收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借方登记月末分摊已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所有库存商品尚未摊销的进销差价。该账户应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余额与“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贷方余额之间的差额,即为库存商品实际占用的资金数额,即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 (3)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账务处理 购进商品的账务处理。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进价贷记“材

摊余成本-深度理解

摊余成本 深度理解(I) 触及了本质(权责发生制),但初学者无法理解。如果你有幸看到此答案,你将会对摊余成本这个概念,有一个完全感性认识。 首先,你对摊余成本理解的困难首先来源于这个词本身的中文表达。国内将amortization翻译成摊余成本造成了理解困难。你一看到成本两字肯定先想到利润表科目。如果我们换个表达---净负债,你就明白它属于负债类。 第二,净负债是哪个科目的负债呢实际来说,涉及好几个科目。为了从简,取“应付债券”这个科目单一说明。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交易:假设存在一个企业A,向市场卖100元的债券,B投资者有意购买,但考虑到A企业的债券收益偏低,希望以90元价格购买,A企业同意此项交易。第三,这项交易结束后,A企业应付债券100元,但实际收到只有90元。10元差价,我们称之为折价摊销。这里折价摊销的意思指的是,将10元分配在整个债券偿还期中。 第四,债券需要支付利息,a企业需要定期给b投资者利息。我们将a企业给b投资者的利息,称之为票面利息,其利率为票面利率。我们假定票面利率为1%。即每期应付利息为1元。现在,a企业向b投资者支付5期的利息,总共5元。5期债券满期后,a企业须向b投资者总共支付 100+5元。 第五,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b投资者总共收益为15元。从a企业方面来看这15元相当于90元的借贷成本。现在我们将这15元分配在5期内(这里15元并非平均分配在5期内)。每期分配额成为实际利息,这个实际利息5期内不固定,但对应实际利息固定。原因来自下面等式: 每期票面利息+每期折价摊销=每期净负债×实际利率=每期实际利息 每期票面利息即前面的1元,实际利率为计算得出(未来需偿还现金105元折现到期初90元的利率);其他未知变量为每期计算得出,但我们知道期初的净负债90元。 期初净负债90元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a企业开始只拿到了90元现金,这相当于开始时的负债,也就是说期初这张债券只值90元,净负债表示负债的账面净值。但是企业我们最后要给b投资者100元面值+5元票面利息。 因此,我们知道:面值-折价=净值 100-10=90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的理解、例题、练习及答案

第一部分:摊余成本概念的理解及实例 一、相关概念 (一)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即:某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 (二)实际利率法的产生的原因 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时,大多数的人都更愿意去购买此债券进行投资。如果大家都去争相购买,按照价值规律,债券发行商此时就会适当抬高价格(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1010元卖出),只要折算的实际利率仍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购买者有利可图,则债券仍然可以顺利地溢价发行;反之,如果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大家都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或进行其它的投资,导致该项债券无人问津,债券发行商只能折价发行才会有人购买(比如面值1000元的债券按950元卖出)。正是由于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事实的存在,才导致债券发行后存续期内的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产生差异。 (三)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 (四)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举例说明: 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可以把“摊余成本”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应该按取得债券的面值(既1250元)记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的借方上,把实际支付的1000元记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的贷方。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取得该债券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 000

计划成本法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核算例题: 资料:1.某企业属一般纳税企业,2008年9月份有关会计账户期初余额如下: 原材料账户:168000元;低值易耗品账户;46800元;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余8600元;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账户:借余184元。 2.本月发生采购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一批,买价90000元,增值税15300元;运输费4000元、装卸费80元,共计款项109380元,采用转账支票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92000元)(2)购入低值易耗品一批,买价12800元,增值税2176元;运输费800元,共计款项15776元,采用商业汇票结算,签发并承兑为期3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一张交供货方。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15600元) 3.本月末已根据领发料单汇总发出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计划成本如下表: 项目生产成本制造费 用管理费 用 合计 基本生产辅助生产 原材料计划成本85000 5000 10000 3000 103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低耗品计划成本20000 11000 31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要求:1、根据资料2作购入存货的会计分录; 2.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和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率。(列式计算)3.计算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将计算 结果直接填入“发出材料汇总表”中) 4.根据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例题答案: 1.(1)借:材料采购——原材料 93800 [90 000+80+40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580(15300+280) 贷:银行存款 109380 借:原材料 92000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 1800 贷;材料采购 93800(实际成本)(2)借: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 [12800+8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32(2176+56) 贷:应付票据 15776 借:低值易耗品 156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低耗品成本差异 2056 2.计算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8600+1800)÷(168000+92000)×100%=4% 低耗品成本差异率=[184+(—2056)]÷(46800+15600)×100%=—3% 3.计算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

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

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 (2012-01-07 14:08:30)转载▼ 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 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 - 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 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 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 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所以呢,其实摊余成本就好象是利滚利,好比是假如我们这个钱不是买对方的债券,而是用来投资其它的东西,我们一开始的10000,实际利率10%算到一年后我们有多少钱呢,然后对方支付给我们的利息就好比是我们在这一年中,收回的钱,所以最后,摊余成本又得把这部分扣除,算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年末的本金和。 8、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9、债券折价,每年付的息不够还实际产生的利息,利息未还清的部分追加本金,下年计息基础增加;债券溢价,每年付的钱大于按照市场利率实际产生的利息,相当于将利息都还了,多余的部分还了本金,下一年的计息基础也减少。

第13章习题(作业成本法)

第13章习题(作业成本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十三章作业成本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业成本法把企业看作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 )的集合。 A 契约 B 作业 C 产品 D 生产线 2.在现代制造企业中( )的比重加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直接人工 B 直接材料 C 间接费用 D期间费用 3.作业消耗一定的( )。 A成本 B时间 C费用 D资源 4.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注重成本信息对决策的( )。 A可靠性 B有用性 C可比性 D一致性 5.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是( )。 A成本动因 B产品级作业 C批次级作业 D单位级作业 6.( )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 A产品 B 作业链 C 作业 D 价值链 7.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首先要确认作业中心,将( )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A资源耗费的价值 B直接材料 C直接人工 D价值管理工作 8.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是采购次数()。 A采购次数 B采购数量 C采购人员 D采购价格 9.()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服务中的标准,也是将作业耗费与成本标的相联结的因子。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成本动因 D价值动因 10.()它是将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反映了作业与资源的关系。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成本动因 D价值动因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它包括()。A货币资源 B材料资源 C人力资源 D动力资源 2.成本动因的分类有很多依据,其中根据一般的分类,即将成本动因分为()。 A资源动因 B作业动因 C人工费用 D直接材料 3.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上转移到()上。 A产品 B间接费用 C人工费用 D作业 4.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它包括()。 A订单处理 B材料处理 C机器调试 D质量检查 5.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去的标准,它可以是()。 A机器小时 B机器准备次数 C产品批数 D收料次数 6.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产品成本分为()。 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期间费用 7.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大体可以分为()。 A作业 B作业中心 C资源 D时间 8.沿用卡普兰等人的观点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水平的不同,分为()。 A单位级作业 B批次级作业 C产品级作业 D管理级作业 9.作业成本法的一般适用范围()。 A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小 B产品种类繁多,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C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环节较多 D会计电算化程度高; 10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相比较,它体现了()优越性。 A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 B成本动因追溯

期初摊余成本

期初摊余成本=上期期末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收入(按实际利率计算)-现金流入(按票面利率计算)。 实际利率的算法,就是要根据票面利率、面值和实际支付款算。 比如1000块买了面值1250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4.72%,那么假设实际利率r,我们列出等式(括号后面的-1-2-3-4-5是次方,不是减一。。。): 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0)*(1+r)-5=1000,然后用插值法带,试试那个是就行了。 插值法,就是把一个一个值往里面插,试着来,看哪个是正确的,说白了就是试算法,但是有一定技巧,一般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会给一个,实际支付款与面值都会给,这时候看实际支付价款比面值低还是高,比如给了票面利率,求实际利率,要是实际支付比面值高,说明是溢价发行,那么实际利率肯定比票面利率低,那么插值的时候就找比票面利率低的往里试,能省一半时间 一般在利率、年数、年金或复利系数三者中已知两个求第三个。假设求利率i,则根据利率i下的系数,找出其临近的大小系数各一个,用这两系数对应的利率求出i的方法。 给你道例题看看吧 59*(P/A,I,5)+1250*(P/F,I,5)=1000 第一个(P/A,I,5)是年金现值系数 第二个(P/F,I,5)是复利现值系数 一般是通过插值测出来 比如:设I=9%(查表可知它所对应的系数)会得一个答案A,大于1000;设I=11%(查表可知它所对应的系数)会得另一个答案B,小于1000 则会有(1000-A)/(B-A)=(X-9%)/(11%-9%) 解方程可得X(A、B都以求出),即为所求的实际利率 当然这种方法求出来的数值是一个近似值 插值法的意思是求近似值。 在一条曲线上描出两个点,连接这两个点的是一条曲线。这时,假设这条曲线是一条线段。比如地球是圆的,则地面肯定是有弧度的,但量取10米时,你可以

作业成本法计算题.doc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 本章练习题 五、综合实务题 1.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900件,乙产品300件,其作业情况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十四章作业成本法综合实务题

资料:某制造厂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A、B两种产品2004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元 产品名称产量(件)单位产品机器小时直接材料单位成本直接人工单位成本 A 100 1 50 40 B 200 2 80 30 2.该厂每月制造费用总额为50,000元,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元)作业动因数 质量检验检验次数4,000 A:5 B:15 合计:20 订单处理生产订单份数4,000 A:30 B:10 合计:40 机器运行机器小时数40,000 A:200 B:800 合计:1,000 设备调整准备调整准备次数2,000 A:6 B:4 合计:10 合计————50,000 ——————— 请问:(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1、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乙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200*15+100*10+40*800+200*4=36800 单位作业成本:36800/200=184 单位成本:80+30+184=294 2、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1000=50 甲产品分配成本:50*200=10000 单位制造费用:10000/100=100 单位成本:50+40+100=190 乙产品分配成本:50*800=40000 单位制造费用:40000/200=200 单位成本:80+30+200=310

关于摊余成本的通俗解释

关于摊余成本的通俗解释 有人问摊余成本,我一般都会发这个——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比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比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

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 “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https://www.doczj.com/doc/7b13907131.html,/forum-2-5/topic-1079747 .html 16#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24#实际上,你把未来的折现到现在,就是摊余成本的初始计量。然后以摊余成本为基础,按照复利的思路,计算利息。实际上每期支付的票面金额,是包括利息和部分摊余成本(本金)的。实际利息作为利息的部分,每期支付的金额减去这部分利息,就是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至于是调+还是调-,

计划成本法习题

某企业原材料计划成本为100元/千克、月末一次结转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根据以下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1)5日从A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480千克,专用发票注明价款50 000元,增值税8 500元,货款通过银行支付,材料未入库。(2)6日预付B公司10 000元,用于购买原材料。 (3)10日从B公司购入的原材料160千克已运到并验收入库,同时收到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5 000元,增值税2 550元,用银行存款补足货款。 (4) 20日从C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600千克,专用发票价款60 000元,增值税10 200元,款已支付,但材料未到。 (5)25日,上述(1)中从A公司购入的原材料运到。 (6)28日,从D公司购入原材料材料30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发票到月末尚未收到,货款未付。 (7)31日,上述(6)中从D公司购入的材料发票帐单仍未收到,按计划成本30 000元暂估入账。 (8)期末结转本月购入材料的计划成本,并结转材料差异。(9)“发料凭证汇总表”所列本月发出原材料如下:生产领用200 千克,产品销售领用150千克,管理部门领用5 0千克,委托加工发出300千克。 (10)假设期初库存原材料360千克,“材料成本差异”贷方差异2 000元,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并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1)5日:借:材料采购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8 500 贷:银行存款58 500 (2)6日:借:预付帐款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 (3)10日:借:材料采购15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2 550 贷:预付帐款17 550 借:预付帐款7 550 贷:银行存款7 550 (4)20日:借:材料采购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10 200 贷:银行存款70 200 (5)25日:可暂不作分录,待月末一起结转原材料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 (6)28日:未收到发票帐单不作分录 (7)31日:借:原材料30 000 贷:应付帐款—暂估应付款30 000 (8)31日本月入库材料共计640千克(480+160),实际成本65000元。不包括未收到发票帐单暂估入账材料 借:原材料64 000 材料成本差异 1 000 (节约差) 贷:材料采购65 000 (9)发出材料时按计划成本入账 借:生产成本20 000 销售费用15 000 管理费用 5 000 委托加工物资30 000 贷:原材料700 000 (10)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2000-1000)/(36000+64000)= 1% 借:生产成本 2 000 销售费用 1 500 管理费用500 委托加工物资 3 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7 000

-以摊余成本计算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

第十四章-以摊余成本计算的金融资产后续 计量 第十四章金融工具 知识点3: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 1.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应当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确定: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2018年1月1日: 借:债权投资-成本1000 贷:银行存款950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50 2018年12月31日: 投资收益为实际投资额×实际利率=950×10%=95(万元) 借:应收利息80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15(例挤) 贷:投资收益95 2.企业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一般原则)。利息收入应当根据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这里的“账面余额”与“摊余成本”不是一个概念,账面余额应理解为实际的投资额或经调整后的实际投资额,投资收益=实际投资额×实际利率。 在不存在减值准备的情况下,账面余额与摊余成本相同; 存在减值准备的情况下,账面余额-减值准备=摊余成本。 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后续期间,按照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其利息收入。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3.实际利率法,是指计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以及将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分摊计入各会计期间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计存续期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或该金融负债摊余成本所使用的利率。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如提前还款、展期、看涨期权或其他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估计预期现金流量,但不应当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教材例改】2018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95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XYZ公司3年期债券,面值1000万元,票面年利率8%,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支付80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甲公司将该金融资产分类为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

如何计算摊余成本

如何计算摊余成本 (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联系 摊余成本的概念应用于金融资产(负债),在金额上等于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或账面价值均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5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区别在于:摊余成本运用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体现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动态过程,表示在每期摊销后的余额;账面价值注重各资产或负债相关账户与备抵账户在某一时点的数量关系。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用于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金额上等于其账面价值。实际上,在金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面值计入“面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此时,计算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即实际利率。在持有投资期间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假设不考虑本金的收回以及资产减值因素,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计利息调整摊销额,也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余额(贷方余额以“-”列示)+“应计利息”借方余额,即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将“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余额摊销至零。可见,摊余成本的第一项调整是对“成本”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二项调整是对“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三项调整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调整,摊余成本在数量上等于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

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它是典型的"脚踏两条船",在 采用摊余成本核算时,还要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其实在本质上它是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算,在资产计量上还是按照公允 价值进行的.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1.股票投资:不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账面余额=一级科目结余的金额,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2.债券投资:由于溢价、折价或者交易费用计入了“利息调整”明细科目,需要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涉及摊余成本的计算。摊余成本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债券类涉及到摊余成本的问题,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的差异主要在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数),因为公允价值的变动是 不影响摊余成本的,但影响账面价值。简单的说,如有分录中“资本公积”数还有差额,那么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就不等,差额就是资本公积的数,如果资本公积都 转出了,余额为0了,那么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就会相等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比较特殊,它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损益,所以在价值大幅贬损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以便把这个大幅的价值贬损额反映到利润表中去。 可供出售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不一回事。因为这个时候帐面价值要考虑一般的公允价值变动,而摊余成本就不考虑了。因为他们隶属不同的计量属性。谨记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应是在摊余成本基础上调整至公允价值,且只适合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只有公允价值。2.初始计量通常只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类。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摊余成本是不考虑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部分的账面价值,如果真正发生减值了,那么此时账面价值就是它的摊余成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余成本四类金融资产包括:(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账款;(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是为了与当期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的,而摊余成本则是为了衡量投资收益的。所以,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需要 考虑摊余成本。

如何简单和通俗地去理解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这样更好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是:摊余成本就是企业资产或负债确认计量的一种方式,其他有成本法等。就是说你手里这项资产或负债应该往报表计入多少才是合适的。举个例子:你花10块买个杯子,这个杯子入账10块钱,做分录借:杯子,贷:现金10块。假如你花110万买别人发行的债券,该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是5%,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入账呢?按债券面值,还是你付出的钱入账呢? 请往下继续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解方法: 如果你借钱,摊余成本就是你目前还要还多少钱给人家。 如果你投资,摊余成本就是人家目前还欠你多少钱没还。 就拿“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就是投资者在初期购入债券时的实际支付额,比如支付了1000元购买面值是1250元的债券,这个1000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从字面来看比较难理解,但“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即账面余额清为0. 在以后每期计算利息时,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如10%)=投资收益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这样计算得到的就是投资者真正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而按“面值(1250)*票面利率(如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25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75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100元的,说明还有25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25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1000元加上25元=1025元了,这个就是专业术语“摊余成本”的实质。 涉及到摊余成本的还有“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发行债券、分期销售等”,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就可以了。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销售”也相当于借钱给对方;比如“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例题】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2010年4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下: “材料采购”科目余额:218万元; “原材料”科目余额:980万元;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余额20万元(贷方余额); 材料计划单价每公斤5万元。材料验收入库时,材料成本差异即时结转。本月发生下列有关业务: (1)5日购进材料100公斤,价款500万元、进项税额85万元;运杂费5万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经支付。 (2)10日购进材料一批,账单已到,价款300万元,增值税为51万元,签发并承兑商业汇票,票面金额351万元,材料尚未到达。 (3)15日,购入材料60公斤,已验收入库,当日未收到结算凭证。 (4)20日,月初在途材料全部到达共计44公斤,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于上月支付。 (5)30日,根据领料凭证汇总表,共领用320公斤,其中产品生产耗用220公斤,车间一般耗用100公斤。 (6)30日,本月15日购入60公斤材料结算凭证仍未到达,按计划成本暂估料款入账。 (7)30日,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正确答案』 (1)借:材料采购(500+5)50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 贷:银行存款590 借:原材料 500 贷:材料采购500 实际成本505-计划成本500=5(万元)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5 贷:材料采购 5 (2)借:材料采购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 贷:应付票据351 (3)不编制会计分录。

(4)借:原材料(44×5)220 贷:材料采购220 实际成本218-计划成本220=-2(万元)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2 贷:材料成本差异 2 (5)借:生产成本 220×5=1 100 制造费用 100×5=500 贷:原材料 1 600 (6)借:原材料 3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300 (7)30日,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20+5-2)/(980+500+220)×100%=-1% (注意:分母不含暂估料款金额) 借:材料成本差异16 贷:生产成本 11 制造费用 5 【例题计算题】 甲公司当月月初结存L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万元。成本差异为超支3.074万元。 (1)甲公司购入L材料100公斤,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单位成本为3万元,增值税额51万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单位成本为3.2万元,合理损耗1公斤,其余材料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2)甲公司采用汇兑结算方式购入Ml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20万元,增值税额3.4 万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18万元,材料尚未入库,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3)甲公司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支付方式购入M2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万元,采购费用1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52万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4)甲公司购入M3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未到,月末应按照计划成本60万元估价入账。 (5)月末,甲公司汇总本月已付款或已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6)甲公司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某月L材料的消耗(计划成本)为: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200万元, 辅助生产车间领用60万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25万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5万元。 要求:编制相应会计分录并计算差异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