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

试述巴尔扎克文艺思想
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他为自己的作品共写了二十余篇序跋,是其文学论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间喜剧〉前言》(1842),其它序言如《〈驴皮记〉初版序言》(1831)、《〈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1839)、《〈夏娃的女儿〉和〈玛西米拉·道尼〉初版序言》(1839)、《〈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1841),也都是巴尔扎克阐明其理论主张和创作思想的重要著作,另外尚有论文《论艺术家》(1830)、《论历史小说的创作》(1831)等。其文论虽散见于上述作品,但概括起来,内容还是非常集中和完整的,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和创作方法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如强调现实主义小说的时代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的要求,它构成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线已为后世所公认。现以《〈人间喜剧〉前言》为主,并综合其它文章,试述其文学理论观点。
一、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史的品格。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小说家要成为时代的秘书,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时代 的面貌。但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面地描绘,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的时代。他本人即是抱着表现19世纪法国、描绘一个完整时代的广阔画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使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
既然小说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巴尔扎克在1834年把他已完成的作品汇集为《十九世纪风俗研究》,1842年又把它们统名之为《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对于小说表现“整个社会”的要求,既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气魄,没有对现实的宏观认识和细微体察,没有艺术上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匠心独具是难以驾驭规模如此宏大的作品的。
二、现实主义小说要写出事件的根源。巴尔扎克将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永远的权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应是由时代孕育好出来的,“根据事实

、根据观察、根据亲眼见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这就说明小说创作必须植根于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应描写为文学的真实,同样,文学中的全部真实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不应作一个可怜的生活模写者,止于抄袭生活中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探求事物的原因。
巴尔扎克要求小说家要探求两种法则,一为社会法则,指产生社会现象的某种基本原因和多种原因,这些原因成为推动作品中的人物种种行为的主要力量。除了探究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外,巴尔扎克还提出艺术家必须对所谓自然法则加以思索,以了解社会在什么地方离开了永恒的法则,是否离开了善与美。换句话说,艺术家不只要揭露黑暗,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巴尔扎克寄希望于文学艺术成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改造人心的元素,追求一种可以制止各种社会弊害的理想。既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宗教和王权所抱有的一定的幻想,这是巴尔扎克作为一个作家和文论家其思想复杂的一面。
三、现实主义小说要塑造艺术典型。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家的天才就在于他能运用他所掌握的材料,铸造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塑像,在最小的面积中惊人地集中大量的思想,以一个画面来概括丰富的哲理。这样的人物和画面既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环境,但又高于现实人物和环境,没有这一点谈不上艺术创作,也谈不上文学创作。
巴尔扎克要写社会风俗史,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这些人物每一个都具有典型意义,而每一个典型又被描绘为生动的个人。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巴尔扎克同样认为“也要用典型表达出来”。对于典型,巴尔扎克作了如下界说:“‘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因此,在这种或者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典型绝不是概念的产物,绝不能流入千人一面,而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塑像。
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一是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二是要善于概括和综合;三是艺术家在塑造典型时必须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到他所创造的典型中,使其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理想、更丰富,从而也更具有真实性。所以典型化的过程绝不是艺术

家一个纯客观的综合过程,而是贯穿了作者的提炼、集中、加工、虚构的过程。这样,典型又“同时是我们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的一个人格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就好比是我们的愿望的产物,是我们希望的体现。他身上的生动丰富的色彩就表现出了作家所再现的实在人物的真实性,并且还高于实在的人物。”
巴尔扎克重视表现典型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主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将生活环境的描绘不是作为一般的背景,而是作为人物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成因来对待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创作中总是不惜笔墨将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房屋家具、服装饮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历历在目,真实可信。正是基于巴尔扎克艺术创作中的上述特点,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论断,这是对巴尔扎克典型观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当然,也必须指出巴尔扎克典型理论的缺陷。他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和实证论的影响,将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同,只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看不到人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才能。谈及艺术家的创作才能,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为浪漫主义者极力推崇的想象力是否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占有一定地位。对此,巴尔扎克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虽然强调艺术家对于历史的“书记”地位,但又是极力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的。
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素材的改造和变形。巴尔扎克的名言:“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同样说明了艺术家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对客观事物不但描形绘态,而且以物传神的艺术创作特点。
既然艺术家既要忠实于现实生活,又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种绝高的境界”,使读者能够在审美的世界里领悟到更高的真实,所以巴尔扎克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观察的才能”和“生花的妙笔”以及创作天才表现的“超人的视力”。所以即使在“最简单的作品中,只要它是一部艺术作品,就必然有艺术家的劳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