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

表2: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840.6 —1842.8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济开始解体。组织编译《四洲志》《各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西方的影响。“洋

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 天京变乱、1864 天京陷落)

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

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1842 年8 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

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

布”“洋装”渐渐进入中

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1840 1912 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时

期(1840

年—19 世

纪60 年

代)

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

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

“半殖民地”特征,由

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天朝

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

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

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

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

式学堂等。

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

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1842 年,魏源编

《海

国图志》。这是

绍西方历史地理

的专著。魏源在

言中,阐述了“

技以制夷”的思

的新思潮萌发。

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加深了。

1858 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允许外国

资料

..

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

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 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

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

赔款各增至800 万两白银。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19 世纪六十年代,洋务

代,洋务运动兴起,以派提出“中体西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

“自强”和“求富”为“师夷长技以自强”思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

旗号。想。

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

晚清(1840——1912)

深。为了镇压太平天

国,

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公开

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

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

...

勾结起来,中外基本上

维持“和局”。清朝统

治集团中分化出洋务

派,他们以“中体西

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

场“师夷长技以自强”

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

的加深

(1864—1894

年)

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

国走出了“器物变革”

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内容:在经济上主张发展

..

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局面。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

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自19 世纪70 年代起,陆

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

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

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

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

情。完整的理论。

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

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

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

设立电话公司。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894.7 —1895 年初,甲午中日战争。19 世纪90 年代初,维新变法思想发展,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

晚清(1840——1912)

义得到初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关条约》的签订是帝

1895 4年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

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原因:甲午战后,列强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标

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志。这一时期,列强

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完全沦为半殖民经济侵略转向以资本

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源,解决财政危机,放

地半封建社会

输出为主,同时在政

(1894—1901 年)

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

1894 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

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的狂潮。《辛丑条约》

兴中会。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1898 年,戊戌变法。

谭嗣同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

主张“断发易服”“废

建社会。在此期间, 中

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

内容:政治上,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

资料

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编制国家的婚姻制度。危机的加深,民族资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

产阶级登上政治舞设立大中小学堂和专门学堂,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翻译

台,传播资产阶级维外国书刊;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

新思想,进行了戊戌

意义:爱国救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启蒙。

变法。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年9 月,《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

共4.5 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合计9.8 亿两,以

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

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

成。

1905 年8 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

以《辛丑条约》的签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订为标志,清政府成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民族矛盾与

阶级矛盾合流,清政

1911 年10 月10 日,辛亥革命爆发。

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高潮(1901—1912 年)府成为一切矛盾的焦

点。晚清最后十年,

清政府进行了“新

政”和“预备立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历史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宪”。与此同时,资

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产阶级组建革命政

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党,传播民主革命思

想,进行了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条件。

国,实现了20 世纪中

1912 年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国第一次历史性巨

变。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

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

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

生效。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

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 年2 月12 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912——1919 年,民族工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

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内容:

天”。原因: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

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中国,政治黑暗,政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动荡,军阀混战,民不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知识聊生;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

中华民国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没落

(1912—1919

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

走到尽头。经济上,一

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

想文化上,激进民主主

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

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表现:轻工

业发展得快,纺织业和面

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

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8 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

始传入中国。后相继发表《庶民

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1912——1949)北洋政府时期

义者进行新文化运动,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

利》等文章(1912—1928)

使人们的思想思想得学熙、荣氏兄弟。辛

到空前的解放,马克思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

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民

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

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

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

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历史意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

1919 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 年)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

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

底地不妥京—天津

航线开通。

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

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

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

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

20 世纪20 年代以后,中

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成熟

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 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

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揭开了序幕;国共第一

次合作进行了国民大

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

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

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资料

..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

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

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

的开端。1921年7 月中共“一大”

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

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

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

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

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

田”的政策。从中共

创建到大革命(1921 ——1927),毛泽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

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

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

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

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

为书记。1923 年,中共“三大”

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1924—1927 年,国共两党第一次

合作。1925 年,广州国民政府成

立。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1927

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成

1927 年4 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大革命失败后(1927——1936),立并逐步在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

毛泽东提出中华民国国共十年对峙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1912——1949)国民政府时期南昌起义。1927 年9 月,毛泽东领

时期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7—1949)(1927—1937 导秋收起义。1927 年10 月,井冈山

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

年)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

革命根据地创建。1931 年,日本制

的革命思想,

农村,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

造九·一八事变。1931 年冬,中华

移到北方;随着日本对中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行于大城市中。在

资料

..

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0—40 年代,诞生了一

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

盾。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

片。1927 ——1936 年,等理论。

到较快的发展。思想上,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原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因:国民政府基本完成

员会主席。1934—1936 年,红军长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初步国家统一;开展“国民

征。1935 年1 月,遵义会议召开。

形成。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经济建设运动”,鼓励

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运输业。表现:无论是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

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

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

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展;制成的碱除满足国

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

和朝鲜半岛;国民生产

总值逐年增长,增长速

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

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跟

日本帝国义进行斗争。经

济上,由于日本野蛮的经

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

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和官

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

日益萎缩。思想上,毛泽

东思想最终形成,并被确

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

1937 年8—11 月,淞沪会战。1937

年12 月,南京大屠杀。1940 年下

半年,百团大战。1942 年初—1945

年初,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

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一

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

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资料

..

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

得到提高。

续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945 年,重庆谈判,《双十协1949 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

定》签署。陷入绝境。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

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

1946 年,全面内战爆发。

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

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

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苛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捐杂税增加,通货膨胀。

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948 年秋,开始辽沈、淮海、

政治上,国共内战,新平津三大战役。

1949 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

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中华民国

(1912——1949)国民政府时期

(—

)1927

1949 人民解放战争

时期

(1945—1949

年)

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

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

市。经济上,民族工业

陷入绝境。思想上,毛

泽东思想得到发展,开

1949 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

1949 年4 月,渡江战役。

1949 年4 月23 日,解放军占领

国家学说。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

始探讨社会主义革命

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和建设的问题。

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

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

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

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

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资料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

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

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

东思想的胜利。

时期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调整”),科技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 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7 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

1965 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

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文革”后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1967 年1 月,王洪文等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1969 年,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71 年10

月,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2 年2 月,尼克松访华。1972 年秋,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文革”后两年里(1968 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徘徊时期(1976——1978)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

1978 年5 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 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衣食

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科技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后(1978

——)经济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政治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进

展,对外关系上致力

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国

际地位空前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显著,先后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从1979 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1982 年,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会谈。

1984 年12 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79 年,我国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3 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 年,中国开始为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党和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学生用

2014年天津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知识点梳理: 一.争取民族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的鸦片走私:①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③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的禁烟运动:①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②林则徐禁烟的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③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 国侵略的坚 强决心。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经过:①爆发:1840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②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 ③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④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南京下关,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①1856年爆发;②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年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外国侵略 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 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 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②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①爆发: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战役, 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内容: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四 一、温故知新 、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 时期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 产生 发展 打击 顶峰 危机 复兴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

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 著作 主张 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

条约? 时间 条约名称 842 843 844 88 860 89 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 时间 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 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1) 第六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2、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张师夷长技。初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期以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运动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1、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机关报《中外纪闻》。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1、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 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著作主张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条约名称 1842 1843 1844 188 1860 189 1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时间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1912年春,孙中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法宝。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哪几条统一战线?起了什么作用? 1924—1927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19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