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在《醉花阴》中的“愁”情。

2.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醉花阴》中“愁”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鉴赏《醉花阴》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内容】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

..。

..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

....,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

...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三、文段分析思考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6.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

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8、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9.《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10.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11.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13、探讨: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14、探讨:有人说,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思考下列词语与菊有什么联系。

【课后习题】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báo)雾重(chónɡ)阳暗香盈(yínɡ)袖

B.东篱(lí) 戚戚(qī) 乍(zhà)暖还寒

C.将(jiǎnɡ)息相(xiānɡ)识三杯两盏(zhǎn)

D.憔悴(cuì) 堪摘(zhāi) 玉枕(zhan)纱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①这首词前两句写,后三句写。

②从风格上看,这首词属于。

③写梦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扩展阅读】.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1~5题。

甲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乙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两首词均写愁苦,一为流离失所之苦,一为羁旅之愁,但开头表达又有所不同,甲是;乙是。

2.高明的诗人往往巧妙的点出季节,如甲中的“”就说明是春寒料峭时节;而乙中的“”也表明是肃杀的秋季。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表达的是:;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则是从对方角度设想,形象的刻画出妻子(或女友)的心情。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含义是:、“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与上片的关系如何?

答: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的抒情立足闺阁内,乙的抒情置身搂头栏杆旁,但由于写的是自己亲历的生活,故情词俱佳,感人至深。 B.“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C.甲乙两词中的“愁”都是抒情主人公惆怅愁苦的心境,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D.两词景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而拟人的运用,又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感,拓宽了词的意境;此外,乙中比喻的使用,也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可感了。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 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 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 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 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课导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2课时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温故知新,风采展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管辖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和(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管辖西藏: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热闹的庙会:北宋开封,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的各种表演。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鹏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热闹的瓦子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的圈子,称为“”。 娱乐活动: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商业活动:瓦子里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杂居 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形成:形成于。元朝建立以后,元杂剧在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烧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二宋词 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山红》《蝶恋花》等。 形成和发展:在唐朝时依旧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 。 内容: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完成日期课型新授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 生活 主备人使用日期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 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知识链接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三种人? 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多少年?掌握哪些生活技能? 3、右图是哪种人?遗址位于哪里?距今约多少年? 掌握哪些生活技能?学会用火的意义?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是? 5、右图是哪种人?遗址位于哪里?距今 约多少年?掌握哪些生活技能? 第二步: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3分钟):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都是靠采集、狩猎为生,但是这种获取食物的方法,会导致食物来源不充足,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那么如何才能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呢,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答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认识其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质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 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 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制 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的。(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房玄龄 D.魏征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3.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 (1)含义: (2)我国的政体: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体现. 2.我国政体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1)含义: (2)具体表现:①②③(见课本P59-60)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2)地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决定因素: 2.基本内容 3.意义: 4.优越性: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5名。其中,工人代表551名,知识分子代表631名,解放军代表268名。这三类代表共1450人,占代表总数的48.5%。 材料二近年来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议案分别交由有关国家机关负责办理。 材料三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审议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温故知新】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2.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开通了 3.隋朝时期,创立的某项制度,成为历朝历代的选官标准,这个制度是 4.618年,在江都被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自主学习】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____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_____,建立唐朝,定都______,他就是_____。 2、626年,____即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________。 3、唐太宗吸取______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______,他被成为唐太宗的一面____。任命善于谋略的_______,敢于决断的______,人称_______。 4、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1)在政治上: ①进一步完善_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_____,减省刑罚; ②增加_____,鼓励士人报考,______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③严格考查______。 (2)在经济上,减轻_____,鼓励_______。 (3)先后击败________,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 1、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_______,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_______,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______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后来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她得统治被称为______,______。 三、开元盛世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 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 2.知道我们作为公民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 3.培养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能力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学习难点:增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 学法指导: 首先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重点句、关键词并标示知识点。 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 一、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并在课本的相应处划线表示) 1.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⑴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____________,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_________ 、”的社会氛围。 ⑵维护国家的,当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 ⑶主动为国,勇担,与国家。 ⑷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青少年肩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________________成为现实。 2.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_____________、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价值在中得以提升。 二、合作探究:B 1.阅读教材第22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回答课后问题。

归纳总结:材料说明了什么? ⑶作为一名外企员工,怎样做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三、展示交流: 1.分组分别展示课前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第二部分展示内容是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总结归纳: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五、达标检测: 1.在当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赋予新的内涵,他要求我们() A.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才要负起救国的责任 B.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合作 C.心中只有国家和社会利益,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 D.应该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关爱社会的责任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一节电池烂在地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设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2、掌握唐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走向,认识唐前期连续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原因。 3、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学习,认识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这一时期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盛世经济的繁荣”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导入新课】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做“唐 人”,把中国人聚居的地区称为“唐人街”, 这是为什么呢? 【自主学习】 一.唐朝建立 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二.“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三、贞观遗风

1.称帝: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改国号为__ __。她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2.举措: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 __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评价: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开元盛世” 1.皇帝:。 2.举措: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合作交流】 请回答以下各位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 阶段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立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制 【达标训练】 选择题 1.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晋阳起兵”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晋阳起兵”后建立唐朝的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2.猜一个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是()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五课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A级) 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C级)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 (3)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思维比拼】 1、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3、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重、难点解析】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导学案教师用

高一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第三框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学案 一、学习目标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2)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民主权利) A、法律资格:。 B、含义:。 C、意义:。 ②政治自由 A、包栝:。 B、重要意义: 。 ③监督权: A、监督对象:。 B、监督方式:、、、、。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②。 ③。④ 3、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怎样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含义 ②具体表现 A、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的,二者不可分离。 A、权利与义务在上是相对应而存在,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公民在法律上既是的主体,有是的主体。的实现需要的履行,的 履行需要的实现。 ②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A、。 B、。 (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关系:。 ②怎么办:A、国家 B、公民 4、我们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2)参与。 (3)参与。最根本的是坚持、

和的有机统一。 (4)关注。 三、知识拓展: 1、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解释: (1)选举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本上的是狭义的选举权。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事业单位领导人、政府部门领导人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属于广义的选举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包括公民可依据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人大代表。 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而不是直接行使。人民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3、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1)自由是相对的,它要受到法律的限制。(2)自由离不开法律,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指在法律的实施上的平等,特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2)平等不是同等、同样,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3)是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理论上的平等,现实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5、(1)权利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无时间上的先后之分,不能认为“要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或先履行义务后享有权利。(2)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但义务是不能放弃的。(3)并非公民所有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合法的权利才受法律的保护。 6、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于政治上的概念。 7、人民与公民的区别:人民是政治概念,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公民是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其范围比人民要大。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公民。 四、自主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p8图片(图1公民投票选举、图2公民应征入伍、图3抗议示威游行、图四各种人民共植“团结树”、图五通过网上电子举报信箱进行举报、图六奥运健儿获金牌)回答,在这一组图片中,哪些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什么权利、什么义务? 图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图2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图3行使游行自由的权利图4履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图5行使监督权图6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探究二:判断修改并说明原因: 1、选举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我国拥有选举权的主体空前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属于下列情况的公民没有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这里的选举权是狭义的选举权,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并不是选举其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3、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绝对的。(×)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4、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 5、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 这里的“平等”是司法、执法以及守法等方面的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立法主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有答案)

2021届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学考学案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考点要求] 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 2.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作用。 3.掌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知识梳理]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必要性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 2.创新与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的过程。 (4)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对待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1)正确态度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 不同民族文化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2)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的两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拒绝接受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推根本否定的倾向。 2.坚持正确方向,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 (3)发扬中华民族,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4)在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时间、地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房屋等)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 3.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边自主预习,边在书上画出这些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__半坡村一带。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_。 2.生产生活情况: 1)住______ _房屋,过定居生活。 2)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3)农业:半坡人还制造、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_____。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5)手工业: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如: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如:陶埙。会纺线、织布和制衣;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地点:_________流域_______________的河姆渡遗址。距今时间:______________。 2.生产生活情况: 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还发现了木结构,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农业:种植______,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 3)畜牧业: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4)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_______、玉器和原始乐器。还运用等技术,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的种植、饲养的出现,、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三、【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1框 让友谊之树常青导学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让友谊之树常青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树立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会呵护友谊,能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冲突,能用智慧来维护友谊。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建立友谊,如何呵护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友谊。 难点:呵护友谊。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3.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地去关怀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4.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人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要学会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对所有人以诚相待。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建立友谊 探究一:教材P49运用你的经验,P50探究与分享及方法与技能 (1)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你的回答是________。 (2)交朋友,任何时候都需要主动吗? (3)交朋友,怎样做才算是主动? (4)我采取主动,但是对方不理我,这是不是很尴尬? (5)小强一直内向又安静,他能不能交到朋友? (6)学生分享教材P50有助于建立友谊的方法。 答案提示:交朋友,需要开放自己,需要主动一些,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不必难过尴尬,不要气馁,只要真诚待人就总有找到朋友的机会。 知识模块二呵护友谊 探究二:教材P51上面探究与分享 (1)你以为哪种方式能够使小鹏和朋友的友谊更长久? (2)如果你要对朋友好一点儿,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1)我认为倾听他的烦恼,关心支持他,帮助他学习能够使小鹏和朋友的友谊更长久。 (2)我会关心、理解、支持、帮助他等。因为朋友之间应真诚相待、相互帮助,这样的友谊才会更才久。 探究三:教材P51下面探究与分享 (1)“我”该怎么做呢? (2)朋友之间需要保持距离吗? 答案提示:(1)“我”应该尊重他,他不愿说的事,自己就不要问,同时“我”会暗中观察,尽自己之力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