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巨灾保险,路在何方

中国巨灾保险,路在何方

中国巨灾保险,路在何方
中国巨灾保险,路在何方

中国巨灾保险,路在何方

——从保险制度和流程配置角度分析

(合众人寿保险广东分公司,彭祥东)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频发各类大型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财产等带来了巨大危害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而后期的灾区重建工作和经济损失补偿问题也给当地政府增加了极大的压力。本文笔者尝试通过探讨商业保险参与巨灾风险的投保与理赔,寻找适合我国当前现状的巨灾保险模式。

关键词:巨灾保险制度流程理赔

巨灾,联合国定义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它在大范围内造成人类、物质和环境损害,这种损害已经超出了社会依赖自己的资源承受的能力1。其不仅包含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也包含恐怖主义袭击、环境污染等人为灾祸。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对由于突发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核污染、恐怖主义袭击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保险给予切实保障的风险分散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民政部门统计,

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而保险公司支付赔款仅47.6亿元,赔偿金额不足损失总额的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36%2。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商业保险参与巨灾事件的救灾和经济补偿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主动投保率低,保险渗透性差。二是巨灾造成损失巨大,往往超出单个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需要分保和再保分摊风险,另外也缺乏完善的费率精算基础和相对应的巨灾保险产品。如何解决好这两大问题,对我国未来巨灾保险的发展起到催化和推动作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分析。

一、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无规不成方圆,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妥善处理好巨灾保险的系列工作相当困难。

(一)国外巨灾保险制度情况。1、美国地震保险。1994年洛杉矶地震造成超过200亿美元的损失,直接导致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1996年加州会议审核通过成立加州地震局(CEA),并向公众出售地震保险保单。2、美国洪水保险。1956年美国通过《联邦洪水保险法》后,1968年又制定实施了《全国洪水保险法》以及1994年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改革法案》(NFIP)等法律,重申了1973年的强制性洪水保险,规定洪水风险资助的申请者未参加保险计划将无法获得联邦政

府的直接援助等等。3、日本地震保险。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早于1944年就实施了国家地震保险。1966年日本颁布《地震保险关联法》,该法先后经历了1980年、1991年、1996年的三次修订。新的地震保险将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分开,两者采用不同的保险政策,其中家庭财产保险主要由政府(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JER)和私人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而企业财产则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

(二)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现状。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地貌和环境气候复杂,各类灾害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的巨灾,更加凸显我国巨灾保险迫在眉睫。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南方大面积的冰冻雪灾,直接给我国带来了近4000亿元的经济损失和约7万人的死亡和失踪,损失非常惨重。其实,我国早于多年前就已经构想和论证各种适合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能性。

1、2008年由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风险管理论坛”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08》发布会上就指出: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GDP的3%以上,因此及早的建立国家巨灾保险制度,完善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我们再次呼吁及早的建立国家巨灾保险制度,以进一步提升保险业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课题。2009年7月,由罗忠敏教授领衔‘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保险在巨

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国际视角和中国的现实选择》项目报告中,就通过比较国外先进做法和剖析我国巨灾保险现状,阐述我国现阶段开展巨灾保险制度应遵循“广覆盖、小保额、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非盈利”等基本原则,同时对巨灾保险的经营机制、保险条款的设计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对应的研究3。

(三)我国巨灾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政府制定各类巨灾相关法律法规。对比国际的一些成熟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当局政府机关均颁发了相应的灾害法律法规,如:地震法、洪水法等,给巨灾保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保险监管部门联合司法部门出台相对应的巨灾强制性保险条款。通过统一行业巨灾保险条款格式及内容,把巨灾保险纳入国家强制性保险制度,例如车辆的交强险。3、成立巨灾保险基金会。由政府牵头,启动巨灾宏观统筹管理机制,落实组织架构与人员编制。

梳理巨灾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完善两核机制。

二、梳理巨灾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完善两核机制。

二、

巨灾保险不同于普通标的的保险事故,由于其损失是巨大的,牵涉面是广泛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导致了损失预估非常困难,赔付范围也往往涵括多方面。这给保险公司前期核保、费率精算、灾情预防、理赔清算等等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妥善平衡处理合同双方的权益,对我国巨灾保险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厘定科学合理的巨灾保险费率。巨灾事件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偶然性等特点,其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单凭部分历史

数据可以预估。因此,科学合理的费率厘定,需要足够多的过往灾情数据统计支持,需要更多的有关部门参与精算研讨,分不同灾情类型、地区差异、当地经济状况等因素予以区别确定。

(二)建立有秩序的投保渠道和承保机制。巨灾保险属于标的巨大,保额超高的复合型保险,其保额往往会超过单个保险公司注册资金的20%,从承担风险角度看,单独一家商业保险公司很难独立承保,也不符合风险管控规程。巨灾保险应纳入政府公共管理项目,通过公开发标与招标,筛选优质的保险方案予以承保,避免恶性业内竞争和价格战。

(三)分保与再保机制。巨灾保险由于其涉及灾后的赔付风险极大,极容易把承保公司赔付率拉高,导致亏损甚至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这是不利于巨灾保险发展的。如何有效的开拓风险分保和再保险渠道,对风险分摊和控制赔付状况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平衡保险行业稳定和发展。我国有学者曾通过研究农业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出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调再保险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重要方式,文中指出原保险公司在确定风险自留额后,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4。

(四)灾情防控与减损机制。风险无处不在,保险也不是万能的。能否最大程度发挥保险保障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专家托马斯.勒斯特认为,2002~2005年的自然灾害主要是与天气有关的灾害,其中许多是极端

天气。他认为,2004年98%的损失和近100%的保险方面的损失都是由天气因素造成的5。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天气预告准确度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给巨灾预警和提前干预提供了方向和时间。保险公司应当设立专门岗位和专员,对接各类自然灾害疫情报道,及时响应。在巨灾发生前,做好相关防灾防损措施,将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制定保险赔偿范围及标准。巨灾保险不同于普通的标的,其价值及灾后重建(购置价)价格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商业保险公司也不可能承担全部的损失赔偿责任,其角色定位应当是与政府、社会募捐一起共同承担灾区的重建和损失补偿。另外,商业保险公司赔偿限额,应当参考国际过往数据,设置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应当以恢复灾区基础生活设施和人们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为标准。2008年中国保险协会会长金坚强曾在第二届中国风险管理论坛会上说到:发达的保险市场实践表明,保险赔偿通常能占到巨灾损失的30%到40%的水平,并且是灾害救助和灾害恢复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6。

客观认识巨灾保险,亟待社会各方支持。

三、

三、客观认识巨灾保险,亟待社会各方支持。

巨灾保险在我国势必是未来保险改革的趋势,但现状仍属于探索尝试阶段,机制尚未成熟。其发展还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调整,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以致能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的。因此,在尝试阶段,商业保险公司无论在流程还是细节上,或多或少会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社会各

方的合理看待和支持。

(一)公益宣传与大众普及。巨灾保险不完全等同于个人保险,其附带有民生和社会公益属性。巨灾保险的被保对象不仅是人民财产与健康,还包含基础建设、环境重建等基础设施。多年来国、内外实践证明,单独依赖政府财政划拨,很难实现快速的全面灾区重建和补偿工作。国外成功数据证明,保险公司介入承保巨灾保险,对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和抗击巨灾是成功的。因此,巨灾保险要发展,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维,认识到保险是防灾的必需品,而非国家的全部责任。

(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支持。巨灾保险非商业保险公司单方面能发展和壮大,其牵涉到立法及国家强制管理。这不仅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的参与研讨和决策,共同研究制定相关的巨灾保险法律和制度,落实配套的监管机制和编制。另外,企、事业单位也应清楚认识到巨灾保险所带来的保障必要性,积极主动投保,配合保险公司做好有关的防灾减损工作,共同抗击巨灾。

(三)防范道德风险。巨灾保险属于国家强制型保险机制,其经营理念应以收支平衡为基准。据国外有关报道,在灾情发生后,曾出现人为的恶意扩大损失、甚至虚假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行为。这严重损害了其他真实发生灾情、急切需要帮助的灾民利益,违背巨灾保险的初衷和宗旨。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条规,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减少不良赔款的支出,切实维护灾民利益。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重建。巨灾往往会造成人民家园摧毁、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等悲惨事实。受灾人们在心灵上承受巨大的创伤,这也许是经济补偿无法弥补的。保险公司应当成立相关的心理安抚队伍,专门对灾区人民进行一对一心理关爱和疏导,帮助灾民重新开启新生活的信心和态度,凸显商业保险价值的延伸和人文关爱。

巨灾保险在国外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但在我国由于保险发展的历史客观原因,暂时还属于探索起步阶段,当然也有个别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在售少量的单险种产品。发展巨灾保险,将是保险业与国家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关乎民生的安居乐业与当地的劳动生产。国外的成功经验未必就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结合当局的社会体制、经济建设、自然气候状况、保险发展水平等因素,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巨灾保险制度和产品。(完)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环境状况和政策回顾:1972-2002》[G].2002

[2]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J].《西部金融》.2009年第05期

[3]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研究课题组.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国际视角和中国的现实选择,[M].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项目.2009.07

[4]王红珠.论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第02期

[5]祝燕德、胡爱军、何逸、熊一鹏.经济发展与天气风险管理[R].气象与经济关系专题研究讲座.2007.10

[6]金坚强.保险业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优势[C].和讯保险网.http://www.hexun. com/,2008.04

中国再保险_中再集团2013校园招聘大礼包_笔试面试经验汇总@大街网@应届生校园招聘 制作

2013校园招聘大礼包 —— 大街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7483593.html, 倾情奉献 中再集团校园招聘公共主页 https://www.doczj.com/doc/7c7483593.html,/ 大街网校园招聘频道 https://www.doczj.com/doc/7c7483593.html,/ 大街网校园招聘微博 https://www.doczj.com/doc/7c7483593.html,/yjsxyzp

中再集团2013校园招聘简介: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中国再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1996年1月成立)基础上组建的中国唯一一家国有独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于1999年3月18日正式成立,于2003年8月在原中国再保险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保险集团公司,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9亿元。 2007年10月10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自获得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0亿美元注资之后,已完成整体改制,公司以361.49亿元注册资本金在再保险行业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五。中再集团是目前内地最大再保险公司,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占有近80%的份额。该公司的业务渊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至今已有50多年从事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经验,与我国境内所有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境外100余家保险、再保险公司均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业务拓展与合作渠道十分广泛。 中再集团2012校园招聘回顾:启动于2011年10月18日进行网申,并分别于11月3日、11月7日、11月8日、11月11日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召开了校园宣讲会。经过简历筛选、笔试、一轮面试、二轮面试等流程。招聘职位包括金融保险类、财务管理类、工程技术类、法务控制类、信息技术类、外语类等。要求为2012年全日制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 欲了解中再集团2013最新校园招聘信息,请关注中再集团2013校园招聘公共主页 相关公共主页 此次大街网推出了中再集团2013校园招聘大礼包供同学们备战。 此外,我们会随着2013年度各名企校园招聘项目的进度,适时地为同学们提供中再集团2013校园招聘第一时间上线通知、网申攻略图解、HR官方答疑、 应聘笔试面试指导等各种求职信息,助你在面试路上披荆斩棘,通关获胜。 让我们·赢在2013!

所谓的中国人寿分红保险

二零零六年,我经同村的一个卖保险的长辈介绍,给我的孩子买了一份国寿鸿鑫两全保险。分五年存的,每年存3千8百多。他告诉我每三年有九百元的保底利息,每年都有分红。五年后就可以把本金取出来了。我暗自高兴,反正钱也没有急用,让保险公司帮我理财也不错。五年后一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前些天,偶然听了邻居说,那些分红保险是骗局,买分红保险不如存银行。更有甚者说有人的本金都被保险公司黑吃了。说有人因为伤残去理赔,保险公司的人竟然以对方没有死,不给予理赔。听到这些,我当时还只是半信半疑。不过在家人的劝说下,我还是决定去退保——反正保险也已经满期了。 今天,我去了一趟保险公司,要求退保,才真的确信我是被骗了。五年了,我交了一万九千多得保费,最终拿到手的只有一万六千多。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震惊过后,更多的是愤怒!问起原因,竟然说我的合同没有满期,扣除违约金几千块。他妈的,当初明明不是说五年就可以取了么?“那什么时候满期?”我满是疑惑和愤怒地问,结果却得到了一个更令人吐血的回答——等我的孩子80岁的时候才满期。也就是说在我的孩子80岁之前,我要想取回我的本金,就得扣我的违约金。我算算,我肯定是活不到那个时候了,我的孩子也许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了,那保险公司这个强盗就得明目张胆地用我的钱,然后扣我的钱。我再想想,即便是我活到那个时候,那么,那个时候我的本金的一万多元钱,还能算是钱么?那我只能祈求老天,不要通货膨胀,让钱越来越值钱吧。这简直就是让我白白地

把钱给他们用70几年,然后再还给我到那时已经不能称得上钱的本金,说:“你看,这些年你靠我们赚大发了。”可是即便是钱越来越值钱,我那时候还用什么凭证去取我的本金呢? 他妈的,简直就是愚弄老实人!高级骗子!强盗!我火冒三丈,立马和这些骗子吵了起来。这时貌似大堂经理的人,来企图跟我解释:“大姐,你等我给你解释后,你再决定要不要退保。”我于是耐着性子听他的解释:“。。。。。。。你不退保的话,每三年就有保底利息900,每年还有红利分,多好。。。。。。”“那你给我看看,这五年来我到底分了多少红利?!”“五百元。。。。”他妈的,这就是分红?加上保底利息,加上分红,接近两万块的本金,得到的利息每年才四百块!——比存银行还不如!这个分红保险还叫什么分红保险?叫分赃保险还差不多!说是理财保险,还不如叫亏财保险!我算算,我不退保,他们用我的钱一辈子,我得亏一辈子;我退保马上得亏几千(如果加上银行利息来回就是六千多)。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保,总比亏一辈子,把本金都亏没了好!我心理真是不痛快,骂了他们好一阵。 经过此事,我终于明白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有的话,那你得小心馅饼砸伤你的脑袋;保险公司是最大的高级骗子,我们的钱,拿去保的不是自己,而是保险公司自己才对;卖保险的都是赚的黑心钱,良心狗肺,火葬场开后门——专烧熟人;买理财性保险的都是傻瓜,我就是其中一个。算了,当我的钱被狗吃了! 在此奉劝各位卖保险的不要弄得众叛亲离,不敢出门,人要靠良心做人,否则就是禽兽。再奉劝各位买保险的深思慎行。

在中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在中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背景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都受到各种巨灾风险的威胁。中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东部和南部,这些地区每年都遭受洪水的侵袭,同时东南部沿海地区每年都受到台风的影响,而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则处于地震多发地带。近十年来,这些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而包括生产中断、救灾救济在内的经济损失就更为巨大。 中国的保险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正在经历高速增长。从2001年以来,其年复合增长率为25%。但是,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仍不充分。2007年中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约为2000亿元,而仅汶川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很可能超过5000亿元。据估计,中国只有不到5%的财产投了保,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商业和工业财产,私人住宅投保自然灾害保险的据估计仅不到1%。显然,中国目前的财产保险市场不能满足国民的巨灾风险保障需求。而且,就当前的保险深度水平而言,中国保险市场还难以凭自身的力量发展出覆盖广泛的巨灾保险体系。 中国的巨灾保险目标 为了应对巨灾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以及财政风险,中国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国家巨灾保险体系,把灾害风险保险以及减灾和降低风险的努力结合起来。这个体系可能有许多可选的模式,但是最终都应当实现下面这些目标: 1)向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负担得起的巨灾保险产品,降低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的 经济风险; 2)通过给私人财产提供巨灾保险,由私人保险市场分担过去完全由政府承担的灾 后补偿责任,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给政府带来的财政风险; 3)通过基于风险设计的保险条款和与保险配合的灾害风险管理计划,鼓励居民和 中小企业积极采取减灾措施,提高居民房屋和中小企业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为地方政府提供紧急灾后资金支持,用于救助受灾贫困人口和支持关键基础设 施的灾后重建; 除了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外,建立这个体系客观上还可以帮助促进国内保险产业的发展。 中国巨灾保险政策 既然中国对于灾害保险的需求明显存在,而商业保险市场凭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国家巨灾保险方案——中国巨灾保险共保基金。建立这个共保基金的技术细节还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是现在可以先描绘出他的整体政策轮廓: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 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XX年,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XX年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XX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

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分红保险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分红保险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分红保险自XX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XX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代理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代理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

邮政在代理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代理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代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XX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 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代理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

中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发展

华北科技学院 论巨灾保险的的现状与 发展 ——中英两国的巨灾保险发展史及共同之处 作者:张磊王冰王凯佳 2016/4/23 个人负责项目:王凯佳中国的巨灾保险发展史 王冰英国的巨灾保险发展史 张磊中英两国巨灾保险的共同处

论中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发展 ——张磊王冰王凯佳我国的巨灾保险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保障面窄,而且社会对巨灾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透过南方发生的冰冻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可以看出,保险业在我国巨灾风险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有限,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中国又自然灾害频发,在现今中国面临的主要巨灾风险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霜冻、泥石流、滑坡、沙尘暴等。其中地震、洪水、干旱是全国性的巨灾,台风等多是区域性巨灾,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永远都显得渺小,每次灾难过后,统计出来的损失永远是个天文数字,虽然说损失不可避免,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及时的补偿,此时,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研究我国巨灾风险的损失分担机制、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迫在眉睫。 就论现今中国的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可看出,如果要拿自己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比较的话,就显得还远远不够成熟,各个方面和领域都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巨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发生更频繁的还是生活中的人为灾害,这些人为灾害虽然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因为发生的数量太多,最后合计起来也快成为一个天文数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年发生在中国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

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7483593.html, 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芳芳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应对和防范巨灾风险日益复杂,传统的保险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转移分散巨灾风险。保险监管机构构建出各种能够模拟巨灾风险事件损失分布及其赔付参数的巨灾指数保险。虽然实践中的国际巨灾模型公司已经开发出各类巨灾指数保险,但是由于巨灾指数保险产生发展时间短,对它的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把巨灾指数保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巨灾指数保险发展现状对策 一、巨灾指数保险的定义 巨灾指数保险是指以特定的巨灾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为基础,并由保险公司对其进行赔付的保险,以历史记载的灾情统计资料和灾害预防数据为基础,以及保险标的的风险损失和物理属性为分布特征,将灾害方面的数据、为防灾减灾投入资源方面的数据、易损性数据以及价值分布方面的数据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能够充分反映出风险损失总体分布、防减灾资源投入的情况、灾后重建恢复效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相对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巨灾指数保险与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在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的损失补偿型保险,发生保险事故后,通常核算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根据实际损失的金额来进行赔偿或给付。而巨灾指数保险,则是依据一些客观的可以观察预测的指标,并且要求这些指标与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二、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对巨灾指数保险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对我国巨灾指数保险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约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一无所知;约百分之三十二的被调查者对巨灾指数保险略有所知,而对巨灾指数保险熟悉或者稍微熟悉的被调查者仅占受访对象的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对于中国未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和即将取得的预期效果,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看好,其中约百分之三十六的受访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的风险管理形势下,不需要编制巨灾指数保险,约百分之三十七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否应该编制巨灾指数保险还要依情况而定,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被调查者支持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指数保险。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___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 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

我的就业困惑

我的就业困惑 作为大三的学生,我们的学习即将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对就业就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困惑一:没有工作经验 现在不少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何来工作经验 在学校中只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暑期实习来增加自身的经验,不能与社会上的其他应征者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困惑二:优势不明有点自卑 在学校中,大家习惯性地把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分为学霸和学渣两类,殊不知在这学校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中等者。很不幸,我就存在于这样一个非学霸也非学渣的群体之中,学习不好不坏,成绩不高不低,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困惑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身边会有同学在讨论毕业后是先选择就业,还是先选择择业先选择就业的同学认为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至少在毕业后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不用继续向家中伸手要钱。先选择择业的同学认为就业的环境以及公司的规模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所以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有时就会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困惑四:证书是否越多越有利于就业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当然,与我们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证书也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有工作年限的限制,作为学生的我们只能观望,不能参加考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我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应对(doc 6页)

我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应对(doc 6页)

我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应对 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尚难以满足社会的保险需求,尤其是保险补偿过低,满足不了社会巨灾保障需求。我国保险业发展滞后表现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这不仅与保险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保险业发展趋势及发挥作用严重不符。此外,我国保险业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保险业整体实力不强,承保能力较弱 自1980年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29.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25% ,高于15.9%的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与密度都以较快速度大幅度提高,财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人增加到2005年的94.06元/人,财险深度从1980年的0.10%提高到2005年的0.67%。但总体而言,我国原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仍非常有限。

险种不断减少,保费收入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5亿元,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0.6%。说明我国低收入阶层受到的保险保障程度低,也削弱了保险业在农村自然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巨灾风险的管理水平低,技术不成熟 目前,我国保险业尚未建立完备的风险数据库,灾害信息发布和统计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够实现共享,对各类灾害事故的认识不足,客观限制了保险业防灾抗灾的能力,不利于保险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不利于对防灾防损工作的指导。我国保险公司在扩展保险业务时,在承保前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单纯注重保费收入增长,而防灾防损工作相对薄弱,特别是防灾技术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此外,我国尚未建立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险制度,政府和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直接影响到保险业发挥灾害管理作用。当前我国巨灾保险业务是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但由于巨灾保险风险较高,各家保险公司受偿付能力的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以规避经营风险。由于巨灾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没有巨灾保险保障,对我国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隐患。通过建立政策性家庭巨灾保险制度,确立社会成员、政府和保险机构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压力,转变目前

我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应对

我国巨灾保险的现状与应对 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尚难以满足社会的保险需求,尤其是保险补偿过低,满足不了社会巨灾保障需求。我国保险业发展滞后表现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等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这不仅与保险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保险业发展趋势及发挥作用严重不符。此外,我国保险业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保险业整体实力不强,承保能力较弱 自1980年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29.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25% ,高于15.9%的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与密度都以较快速度大幅度提高,财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人增加到2005年的94.06元/人,财险深度从1980年的0.10%提高到2005年的0.67%。但总体而言,我国原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仍非常有限。

市场供给能力是整个保险市场最大能够承保的风险总量。为保证偿付能力,各国一般都要求保险公司的最大自留保费为资本金加公积金的一定倍数。因此,一国保险市场的资本金总量可以用来衡量一国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而2001年我国财险市场前9家主要公司的最大自留承保能力仅为693.67亿元人民币,约合不到90亿美元,而2001年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最后的一家财产保险公司——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一家的营业收入就达 到了113.06亿美元。可见,我国财险市场的供给能力非常有限。 我国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大、财富集中程度上升,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使本已紧张的国家财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保险这种社会化的风险损失承担机制在管理巨灾风险方面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保险保障不足,给灾后群众的生活和重建造成极大困难。在广大农村,常年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等袭扰,全国平均每年成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0.7%,成灾率为40.3%,严重影响农业的丰收和农民的生活。尽管损失严重,但由于对低收入的农民来说,为不可预见的灾害事故购买保险是一项十分奢侈的支出,因此,他们很少通过购买保险预防灾害事故,享受不了相应的保障。近几年来,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缺乏经营积极性,导致农业保险逐年萎缩,险种不断减少,保费收入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5亿元,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农村保险己不适应新形势,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 1.3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需要独白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在我国停办了24年的农业保险终于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也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1982年至1995年间,随着农业保险的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曾一度出现繁荣状态,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到了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农业保险由其中的中保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构调整,停办了一些亏损的险种,从此,农业保险的规模逐年呈现负增长。由一于损失率高,如果保费按照损失率来制定,农民保不起;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低工资就业: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宁愿选择“低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换明天”。 据了解,“低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毕业生则以低报酬工作为交换条件。这种“低工资”就业只为找工作时多一些实践经验。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

分红保险起源

分红保险 一分红保险的起源 随着分红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媒介一般将我国寿险公司过去销售的保险统称为传统保险,而将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保险这些新推出的保险称为非传统保险。这种分类方式并不十分准确。分红保险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当时是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风险而设计推出的。1776年,英国公正生命保险社建立十五周年进行 决算时,发现实际责任准备金比将来保险金支付所需的准备金多出许多,于是将已收保费的10%返还给投保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寿险分红。它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因此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寿险公司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开发。 分红保险在保证保单保险利益的基础上,客户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使客户有机会分享到保险公司的大部分经营成果,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多盈利的空间。正是这一点,使它受到了同时注重保障和投资的客户,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客户的青睐,因此在东南亚地区发展得十分迅速,现已成为该地区寿险市场的主力险种之一。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前几年,利率调低对保险市场产生冲击 时,不少专家曾呼吁尽快推出分红保险产品。如今,经过保险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国内已出现具备经营分红保险产品能力的保

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另一方面在市场发展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客户,已产生了与保险公司“风险同担、利润共享”的愿望和心理准备。无论从海外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当前国内寿险市场的需求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分红保险将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分红的形式主要有累计生息、现金返还、抵缴保费、增加保额和付清保费等四种。在此,我们借用美国寿险业发展历史来说明分红保险的起源。 在商业寿险发展初期,美国出现过两类寿险公司,一类是相互寿险公司(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另一类是股份寿险公 司(Stock Life Insurance company)。相互寿险公司的拥有者是客 户,股份寿险公司的所有者是公司股东。相互寿险公司的客户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公司的客户也是公司的所有人,既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享受公司的利益分配。因此,相互保险公司都销售参与分红保险(Participating),即客户参与红利分配的保险。股份寿 险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股东赚取利润,股东在分享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经营风险。早期的股份寿险公司都销售“保证成本和不参与分红保险”(Guaranteed-cost,Non-participating)。这类保险的 客户在保险期间内交纳的保险费、享受的保险金额,以及保单现金价值等要素在投保时就固定,无论寿险公司承保后是否有利润,无论将来的市场环境是否与计算保险费时的假设相一致,都与客户无关。 从寿险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国的相互寿险公司成立早于股

我国巨灾保险的困境及发展历程

我国巨灾保险的困境及发展历程 一、我国巨灾保险的立法困境 我国巨灾保险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现行《保险法》对巨灾保险没有做出任何规定或指导性意见,在其他法律中也仅有两部提到了巨灾保险。1998年,我国颁布的《防震减灾法》里面规定了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巨灾保险,这就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提及到巨灾保险制度。2007年,我国又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第35条规定了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只不过上述规定均属原则性的规定,关于巨灾保险的性质、承保范围、投保方式、费率标准、监管方式等很多实质性的问题依旧没有专门性的立法予以规定。同样在一些巨灾频发的领域,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巨灾保险立法的影子。例如《防洪法》里面第47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防震减灾法》里面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抗旱条例》第57条规定国家鼓励易旱地区逐步建立和推行旱灾保险制度。此外《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里面也有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的社会保险机制的类似规定。尽管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方式较为简单,并且大都是一般性的原则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和基本立法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将来对巨灾保险立法。 从目前能搜集到的涉及巨灾保险的相关规定来看,原则性规定过多,无论是《防震减灾法》还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巨灾保险的规定都过于笼统,仅表明国家对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支持,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相关的配套性规范缺失,对如何构建和规范巨灾保险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

往往一事一议,针对具体的灾害事件来制定临时性的规定,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对保险业在此次灾后重建中的工作做了明确的指示。此种方法尽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具体性问题,但其缺乏长效性和普适性,对于其他地震灾害中保险公司应如何运作缺乏指导性的价值,不利于我国巨灾保险机制体系化,反映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在立法上的缺失。 二、对我国巨灾保险立法的几点思考 (一)政策上的可行性 引进巨灾保险制度,借助市场化、国际化的风险分散方式,凭借保险公司的专业性和风险管理能力,可以提高被保险人以及所在地区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保证大灾之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指导性意见。2003年,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了保监会提交的《建立我国财产巨灾保险研究报告》,并且要求深入研究巨灾保险方案,加快推进震灾保险体系建设。2004年,保监会提出了中国巨灾保险的三步走规划。2006年,国务院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体系。2007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里也规定了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体系。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里而也指出了建立国家支持的巨灾和巨灾保险体系。2011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首次提出了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保险研究 2009年第2期三农保险I NSURANCE STUD I ES No.2 2009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① 黄英君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的梳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全方位研究,从国家层面来研究和探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变迁与创新。通过这种制度分析,形成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一个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探索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其制度创新的特定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 农业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06(2009)02-0052-0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业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农业保险作为防范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以规避农业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我国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正当其时。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的保护,W T 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协议将农业保险列为“绿箱(Green Box)”政策为各国广泛采用,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保护与国际接轨。农业生产自身的弱质性和弱势性,以及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农业保险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直以来,农业保险发展时断时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管理功能。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的探讨因而成为必要。 一、国家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没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也不能真正完成关于产权的理论,“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最终是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②。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国家提供宪政秩序、法律制度等基本的制度安排。国家作为一种垄断性的制度安排具有其他的竞争性制度如市场、企业所不具有的特征的优势。国家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长期制度变迁中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由于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因此,国家属于自然垄断的范畴,国家具有强制性、垄断性以及规模经济的天然优势。虽然国家不能决定一个别度如何工作,但正如穆勒所论,它却有权力“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将存在”。③所以,国家一旦形成,就能利用其优势干预和推动制度变迁,对制度变迁发挥着独特的、举足轻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金融保险制度的产生是为了降低、节约交易费用和增进资源配置效率。赵学军、吴俊丽(2004)认为④,世界上开展农业保险的国家普遍实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农业保险的理论来源于保险市场存在着失灵、垄断性或有限竞争性。我国保险市场同样存在市场失灵,农业保险市场更是如此(庹国柱、王国军,2002;冯文丽,2004;黄英君,2007b等)。政府干预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必要和必须,而更多地应体现为一种财政补贴和税收支持,促进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农户保险意识,扩大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国家的强制性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其在保险制度及其变迁中的特定地位 [作者简介] 黄英君,经济学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重庆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RC I SS)主任。

谈大学生的就业观

敬业乐业勤业——谈大学生的就业观 院系:电子系 作者: 学号: [引言] 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梁启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强调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一、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112、140、212、240、280、340万人,5年间增长两倍多。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这是公认的现状。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发展观、人才观,培训他们的求职技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 保监发〔2007〕50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各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国再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会制定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九日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自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彻底取消了法定分保,全面实行商业分保,再保险市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接保险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将在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方面,为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与保障。科学规划和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构建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与直接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强我国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保险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特制定《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政策措施,引领我国再保险市场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再保险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保险市场主体稳步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