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公开课优质PPT课件(1)

最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公开课优质PPT课件(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备课偶得——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再证明 王贵林 皖南陵县烟墩镇烟墩中心初级中学 24131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长的半。 关于它的证明方法,课本上给出了一种证法。笔者在备课中发现它的证法有8种之多,而且非常有趣,这里写出来与同仁共享,企斧正。 已知:如图1,△ABC 中,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求证:D E ∥BC 且 证法一、(构造法)如图2,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结AF 、CF 、 DC ∵E 为AC 中点 ∴AE=CE ∵EF=DE ∴四边形ADCF 为平行四边形 ∴CF AD ∵D 为AB 中点 ∴AD=BD ∴BD CF ∴四边形DBCF 为平行四边形 ∴DF BC ∴DE=EF ∴DE ∥BC 且 证法二、(构造法)如图3,过CF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F ,则 ∠A=∠ACF ∵E 为AC 中点 ∴AE=CF ∴△AD E ≌△CFE (ASA ) ∴CF=AD ∵D 为AB 中点 ∴AD=BD ∴CF=BD ∵CF ∥BD ∴CF BD ∴四边形DBCF 为平行四边形 ∴DF BC ∴△ADE ≌△CFE ∴DE=EF ∴D E ∥BC 且 证法三、(同一法)如图4,过D 作D E ′∥BC ,交AC 于E ′,过E ′作E ′F ∥AB ,交BC 于F ,则 ∠B=∠ADE ′=∠E ′FC ,∠AE ′D=∠C 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E ′F=BD ∵D 为AB 中点 ∴AD=BD ∴E ′F=AD ∴△ADE ′≌△E ′FC (AAS ) ∴AE ′=CE ′即E ′为AC 中点 ∵E 为AC 中点 ∴E 与E ′重合即DE ∥BC ,△ADE ≌△EFC ,四边形DBFE 为平行四边形 ∴DE=CF DE=BF 即 ∴DE ∥BC 且 图1 B C A D E 图2 B C A D E F 图3 B C A D E F C 图4 B A D E F E ′ 图5 B C A D E 1 2 DE BC =1 2 DE BC =1 2DE BC =12 DE BC =1 2DE BC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知识讲解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2. 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形成规律.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角形的中位线 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全等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 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1 2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 面积的1 4 . (3)三角形的中位线不同于三角形的中线. 要点二、顺次连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 (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要点诠释:新四边形由原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 (1)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新四边形是矩形. (2)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新四边形是菱形. (3)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且相等,则新四边形是正方形.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三角形的中位线 1、(优质试题?北京)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 (1)求证:BM=MN; (2)∠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 【思路点拨】(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MN=A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得BM=AC,由此即可证明.

新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4三角形的中位线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4 三角形的中位线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重点) 3.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 ,已知点E ,F 分别是边AB ,A 的中点,量得EF =5米,他想把四边形BFE 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 【类型一】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 线段的长 如图,在△AB 中,D 、E 分别为A 、 B 的中点,AF 平分∠AB ,交DE 于点F 若DF =3,则A 的长为( ) A 错误! B .3 .6 D . 9 解析:如图,∵D 、E 分别为A 、B 的中点,∴DE ∥AB ,∴∠2=∠3,又∵AF 平分∠AB ,∠1=∠3,∴∠1=∠2,∴AD = DF =3,∴A =2AD =2DF =6故选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 【类型二】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 角 如图,、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 ∠E =30°,∠1=110°,则∠2 的度数为( ) A .80° B .90° .100° D .110° 解析:∵、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

∴D 是三角形EAB 的中位线,∴D ∥AB ,∴∠2=∠ED ,∵∠1=110°,∠E =30°,∴∠ED =∠2=80°,故选A 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出平行关系,所以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 【类型三】 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进行证明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D 中,A =BD ,E 、F 分别为AB 、D 的中点,A 与BD 交于点O ,EF 分别交A 、BD 于M 、N 求证:∠ONM =∠OMN 解析:图中有两个中点,但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取AD 的中点P ,连接EP 、FP ,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可证明. 证明:取AD 的中点P ,连接EP 、FP ,则EP 为△ABD 的中位线.∴EP ∥BD ,EP = 错误!BD ,∴∠PEF =∠ONM ,同理可知PF 为△AD 的中位线,∴FP ∥A ,FP =错误!A ,∴∠PFE =∠OMN ,∵A =BD ,∴PE =PF ,∴∠PEF =∠PFE ,∴∠ONM =∠OMN 方法总结:在三角形中,若已知一边 的中点,常取其余两边的中点,以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题. 【类型四】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解题 如图所示,在△AB 中,AB =A ,E 为AB 的中点,在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BD =AB ,求证:D =2E 解析:直接找D 与E 之间的数量关系较困难,可取A 的中点F ,间接找D 与E 之间的数量关系. 证明:取A 的中点F ,连接BF ∵BD = AB ,∴BF 为△AD 的中位线,∴D =2BF ∵E 为AB 的中点,AB =A ,∴BE =F ,∠AB =∠AB ∵B =B ,∴△EB ≌△FB ∴E =BF ,∴D =2E 方法总结:恰当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是解决线段倍分关系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性质1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性质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定理 2证明 3逆定理 1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 三角形的中位线 2证明 如图,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 求证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方法一:过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G点。 ∵CG∥AD ∴∠A=∠ACG ∵∠AED=∠CEG、AE=CE、∠A=∠ACG(用大括号) ∴△ADE≌△CGE (A.S.A) ∴AD=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为AB中点 ∴AD=BD ∴BD=CG 又∵BD∥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G∥BC且DG=BC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 方法二:相似法: ∵D是AB中点 ∴AD:AB=1:2 ∵E是AC中点 ∴AE:AC=1:2 又∵∠A=∠A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E=∠B,∠AED=∠C ∴BC=2DE,BC∥DE 方法三:坐标法: 设三角形三点分别为(x1,y1),(x2,y2),(x3,y3) 则一条边长为:根号(x2-x1)^2+(y2-y1)^2 另两边中点为((x1+x3)/2,(y1+y3)/2),和((x2+x3)/2,(y2+y3)/2) 这两中点距离为:根号((x2+x3)/2-(x1+x3)/2)^2+((y2+y3)/2-(y1+y3)/2)^2 最后化简时将x3,y3消掉正好中位线长为其对应边长的一半 方法4: 延长DE到点G,使EG=DE,连接CG ∵点E是AC中点 ∴AE=CE ∵AE=CE、∠AED=∠CEG、DE=GE ∴△ADE≌△CGE (S.A.S) ∴AD=CG、∠G=∠ADE ∵D为AB中点 ∴AD=BD ∴BD=CG ∵点D在边AB上 ∴DB∥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2] 方法五:向量DE=DA+AE=(BA+AC)/2=BC/2[3] ∴DE//BC且DE=BC/2 3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BC,DE=BC/2,则D是AB的中点,E是AC的中点。 证明:∵DE∥BC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AB/2,AE=AC/2,即D是AB中点,E是AC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是AB的中点,DE//BC,则E是AC的中点,DE=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取AC中点E',连接DE',则有 AD=BD,AE'=CE' ∴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DE'∥BC 又∵DE∥B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优秀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认知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定理,重点是熟悉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个定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本节课利用几何画版平台,动态演示了例题几何图形的多种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的动与静、变与不变这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定理的实质和定理的应用。 难点: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思路及应用分析 导读 1.概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 2.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注意: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C B A E D C B A E D 对比: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它们组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一点。 C B A E D C B A E D F F 特别强调了本节课的制作特色是动态演示,学习方法是探索研究。 这里用动态连结并配上音 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这里的三条中位线和三条 中线使用闪烁的手法,加 强对比的效果。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定理表达式 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结CF 。 演示:打开几何画板 1.依次拖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注意DE 和 BC 长度的变化,观察它们的数量关系。 2.自点 D 作 BC 的平行线 FG ,再拖动三个顶点,观察 DE 与 BC 的位置关系。 定理表达式更能清楚地反 映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较多,因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里只选用了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直接证法。 也可以先演示再证明,通过 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以及位置关系。 说明:关闭几何画板时,选择“不保存”。 本例题选自课本,证法一与课本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连辅助线。 C B A E D A B C D E F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公开课

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谈话讨论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三角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二)情境引入 现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要把它分成4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蛋糕,该怎么分?(三)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3条) [问题2]下列各图中的D、E是各边的中点,哪条是中线?哪条是中位线呢? [问题3]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有什么区别?(端点不同) 2.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1).猜想:观察图形,猜想DE与BC有何位置关系,有何数量关系? (2).度量:度量一下你手中的三角形,看看是否有DE=1/2BC? (3).证明:(你是如何验证DE∥BC,DE=1/2BC?) 将△转化为(展示过程) (4).归纳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表格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与过程目标: 借助动手操作及动画变换等形式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猜测、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尺、剪刀、三角形纸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基本学具、导学案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设计故事和问题情境导入,以学案导学,变静态、封闭型课堂为动态、开放性的知识互动交流和探究。借助动手操作演示,配合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的动态辅助演示,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习题练习又易到难,梯度递升,贯穿了转化、一题多解、方程、倍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知识点回顾(笔记) 证一证 如图,在△ABC 中,点D,E 分别是AB,AC 边的中点. 1 .2 DE BC DE BC =求证:∥, 证法1: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AF 、CF 、DC . ∵AE=EC ,DE=EF , ∴四边形ADCF 是_______________. ∴CF ∥AD ,CF=AD , ∴CF_____BD ,CF_____BD , ∴四边形BCFD 是____________ ∴DF_____BC ,DF_______BC , 12 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证法2: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FC . ∵∠AED=∠CEF ,AE=CE , ∴△ADE_____△CFE .(全等) ∴∠ADE=∠_____,AD=_______, ∴CF______AD,∴BD______CF. ∴四边形BCFD 是___________________. ∴DF_______BC. 12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类型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及运用 例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C、BC的中点,AF平分∠CAB,交DE于点F.若DF=3,求AC的长. 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BD的中点,∠ABD=20°,∠BDC=70°,求∠PMN的度数. 类型2中位线辅助线的构造 例3如图,在△ABC中,AB=AC,E为AB的中点,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BD=AB,求证:CD=2CE. 例4. 如图,在△ABC中,AB=AC,CD是AB边上的中线,延长AB到点E,使BE=AB,连接CE.求 证:CD= CE。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 康园中学张瑜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

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 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小组合作法以达到教学目的。(三)学法指导 据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我确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分钟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3分钟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5分钟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12分钟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18分钟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问题1:某地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B、C两个地方被倒塌的楼房隔开了,为了测量B、C间的距离,一名测量人员另选了一个点A,使A、B、C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AC、AB边上分别找到它们的中点E、D,测量ED后,这位测量者认为2ED就是BC,你认为这位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教学设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合奇县同心中学 王全才 课题:§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一、教材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p47—49页,§18.1 平行四边形中§18.1.2 平行四边形的 判定中的第3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条 重要线段,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采用由 特殊的点——“中点”入手来研究,显示了其独到之处. 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的证明更是与三角形的全等紧密相连,作为一种暗线贯穿于整 个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解决直线平行和线段 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证题思路.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位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掌握它的性质,几何语言的表述,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定理的探索、得出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方法;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1)猜想结论,实践探究,动手操作的效果与意义; (2)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思维拓展与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几何辅助线的添加画法。 六、难点的突破: (1)实践性的用动手剪,拼,度量以达验证; (2)证明思维中的拓展以联系平行四边形性的探讨方法,一题多解。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三角尺、学生作的三角形、学生用剪刀、彩 色粉笔。 八、教学方法:猜想法、动手演示实验法、类比法、归纳法、应用举 例法、自主探究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1]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 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边画边回忆,同时为引入新知铺垫,通过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及点评(获奖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课题: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3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一个学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两部分。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又一条重要的线段,要注意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揭示了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线段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这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中阶段的几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融合三维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能辨析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异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索的过程中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推广过程获得猜想,并进一步验证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 3、利用剪纸拼接活动,直观感悟、类比出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辅助线的作法,体会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在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

三、学生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在学生学完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判定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其深化所引出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相关知识是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环节的基础,是体会“转化”数学思想的关键。 本节课中,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简单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证明等,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均能掌握。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获得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关系的猜想后,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一时很难想到怎样添加辅助线来将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中,着重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中位线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证明,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探索及适当添加辅助线的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创设情境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演示—测量数据—动画演示”等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个的帮助学生得出猜想。通过动手操作“拼一拼”体会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获得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在此过程中,注重获得猜想的过程和辅助线的添加过程,以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图所示,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聪想用绳子测量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怎么办呢? 一位同学帮他想了一个办法:先在地 面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连 接AC和BC.并且分别找到AC和BC的中点 M、N.如果能测出MN的长度,也就能知道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逆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下面整理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逆定理,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证明: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求证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过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G点。 ∵CG∥AD ∴∠A=∠ACG ∵∠AED=∠CEG、AE=CE、∠A=∠ACG(用大括号) ∴△ADE≌△CGE (A.S.A) ∴AD=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为AB中点 ∴AD=BD ∴BD=CG 又∵BD∥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G∥BC且DG=BC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 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DE∥BC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AB/2,AE=AC/2,即D是AB中点,E是AC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取AC中点E',连接DE',则有 AD=BD,AE'=CE' ∴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DE'∥BC 又∵DE∥BC ∴DE和DE'重合(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E是中点,DE=BC/2 注意:在三角形内部,经过一边中点,且等于第三边一半的线段不一定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备课时间:4.8 授课时间:4.10 教研组审签: 教学目标: 教学札记知识与技能 通过画图,亲身体验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掌 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渗透数学学习中的转 化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的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 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体会学习的乐 趣,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 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何添加辅助线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一、情境导入 问题:A、B两点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点距离呢?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2、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画出△ABC中所有的中位线。 (2)、沿着对角线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剪成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 探究(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观察猜想 中位线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归纳命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验证命题 利用量角器和尺子在三角形纸片上验证上面的命题。( 4、证明命题。(先自学,后交流) (1)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自学课本48页证明过程。 (3)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讲解如何证明。 (5)教师点拨。 5、归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用符号语言表述。 6、练习:(见课件) 三、精讲点拨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1、让生自学例题,合作完成证明 (1)让生口述解题思路 (2)随机提问说说这一步用到和知识点。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并引导生纠正不足。 3、教师板演,规范解题过程。 4、从例1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解决问题(见课件) 让生解决情境引入的问题 五、回顾拓展(见课件)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后心得 及反思 A B C D E F H G

三角形中位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及教案说明 顺德养正学校孙瑞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省养正学校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本节课是北师大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三》的第三课时容。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容的应用和深化,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由于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由于本节课学生需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及应用的全过程,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背景:通过两次公开课的上课、评课过程,我感觉教材中有三个地方需要稍加处理,才更适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设计困惑:①课堂上解决“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过于费时,学生很多想不到,就算是做出来也不明白为什么。 ②教材中给出的定理证明方法为中位线倍长法,难度相当大,学生基本上都无法理解。 ③中点四边形的证明如何作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作辅助线学生感到很困难。 (2)教材处理:①我校正在开展协同教育课题研究,学生是通过我校协同平台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于是我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登陆协同平台完成我发布的作业,通过三个问题作铺垫:学 生很快就搞定了。 ②通过动画演示及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中位线倍长法与旋转法、平行法的联系。 ③通过教具演示,加上温馨提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作辅助线的奥妙了。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及其应用。 (3)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本质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新增) (二)能力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及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猜想及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及应用”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 的作用,同时渗透化归思想。 2、学生实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比较强 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比较喜欢一些更有深度的严格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4、教学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及其应用。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本质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新增) (3)培养学生适当添加辅助线的能力。(新增) 5、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先预习本节课的容,上网查找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并 进行百度搜索。让学生登录协同平台,完成老师发布的课前准备课件。 ①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②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后拼成一个三角形? ③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后拼成一个四边形? ④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2)教师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多功能演示器及协同平台上传资料和课件。

浅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法

浅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法 康园中学校 张瑜 摘要:华师大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中,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 明方法我与学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了十种类型的方法,下面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这些证法与大家共同分享。共有十种不同的类型:动手操作法、相似法、倍长法、平行法、翻折法、作高法、构造法、旋转法、同一法、反证法。 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二十八种不同的证法。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已知△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两边中点。求证:DE ‖BC ,DE= 21 BC 。 一、类型一:动手操作法 方法1:度量法 华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即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说理验证),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即严格地利用定理进行证明)。因此运用合情推理,可以采用度量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首先用 直尺分别量出DE 、BC 的长,看是否满足DE=2 1 BC ,再用量角器分别量出∠ADE 和∠B 的度数,看是否相 等,从而判断是否平行。 二、类型一:相似法 方法2:相似法一 根据AD=21AB ,AE=2 1 AC ,∠DAE=∠BAC ,从而得到△ADE ∽△ABC 。于是∠ADE=∠ABC , DE:BC=AD:AB=1:2。轻松得到DE ‖BC ,DE=2 1 BC 。 方法3:相似法二 过点D 作DF ⊥AC 于F ,过点B 作BG ⊥AC 于G ,则DF//BG ,于是△ADF ∽△ABG ,得到DF=2 1 BG ,AF=FG 。 因为AE=EC ,所以FE=2 1GC 。根据DF:BG=FE:GC ,∠DFE=∠BGC=900 ,得到△DFE ∽△BGC ,从而命题得证。 三、类型三:倍长法 方法4:中位线倍长法一: 这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北师大教材中使用的方法。延长DE 至F ,使EF=DE ,连接FC ,则△ADE ≌△FEC , A B C D E A B C D E F G A D E B C F A D E B C F A D E B C G F A D E B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 杂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制作的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灵活应用. 一知识链接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哪些?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动手操作: 1.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2.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共同探究,传授新知 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是什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它和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 2.猜想:下图(1)中的中位线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 3.验证猜想:(小组讨论,共同探究) 已知:如图6-20(1),DE是△ABC的中位线. 1BC 求证:DE∥BC,DE= 2 (提示:证明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是关键,本题可以通过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来证明。)

4.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几何表示:∵ DE是△ABC的中位线 1BC ∴ DE∥BC,DE= 2 5.解决悬疑: (1)一个三角形被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全等吗?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吗? (2)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占整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周 长是大三角形的周长的几分之几? (3)练一练: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 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 cm,面积为 cm2,为原三角形面积的。四灵活运用,自我检测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 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 AB、CD、AC、BD的中点。四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课时:1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若干张三角形纸板,彩色油性笔,剪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本节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3课时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 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 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 为了测量广场上的小假山外围圆形的宽(不能直接测量) 在平地上选一点A ,再分别找出线段AB 、 AC 的中点D 、E ,若测出DE 的长,就可以求出宽BC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 问题是一切学习探究的先父,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突破。这里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在这里教师不急予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得新知,先让学生动手做以下一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活动。 (二)概念学习(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1、 @ 2、 动手实践探索 。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 1、找出三边的中点 2、连接6点中的任意两点 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 B 】 A C D E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供参考)

4.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 2、课时:1课时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2张三角形纸,剪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 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动手实践探索 (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 1、找出三边的中点 2、连接6点中的任意两点 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有3条是已经学过的中线,有3条是没有学过的。最终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这样做,既让学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区分了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中位线 (二)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 、EF 、DF 是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 跟踪训练: ① 如果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那么DE 为△ABC 的 ; ② 如果DE 为△ABC 的中位线,那么 D 、E 分别为AB 、AC 的 。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为了及时的使学生加深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印象,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设 立了以上两道简单的抢答题,让学生学会及时的从图中找出信息。 (三)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1、整个的拼图游戏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 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二:猜想得出平行四边形后,简述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这个时候学生会拿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进行反复剪拼,并交流。这样处理教材是为了分散难点,中位线定理证明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为后面猜想三角形中位 C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