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织概论》纬编部分复习题

《针织概论》纬编部分复习题

《针织概论》纬编部分复习题
《针织概论》纬编部分复习题

第一篇纬编

第一章

1、何为纬编?纬编针织物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2、什么叫机号?机号中规定长度是多少?

3、确定加工纱线细度下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什么叫路数?

5、圆纬机的进线路数如何表示?若针筒直径为18英寸,每一英寸安装1.5路时,试计算可安装几路成圈系统?

第三章

6、纬编针织物的主要物理机械指标有哪些?他们各自的定义、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是什么?

7、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8、试述线圈横列、线圈纵行、圈距与圈高的含义。

9、如何区分单面针织物的正面和反面?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各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10、针织物与梭织物主要区别有哪些?

11、怎样近似地计算和测量线圈长度? 为什么说线圈长度是针织物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

12、什么叫纬编针织物的横密?什么叫纬编针织物的纵密?它们与圈距、圈高的关系是怎样的?

13、表示纬编针织物稀密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表示?

14、针织物的脱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5、针织物的卷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6、影响针织物勾丝和起毛起球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

17、纬编使用的织针有几种?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18、纬编针织物形成的方法有哪些?请写出具体过程。

19、纬编成圈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阶段?

20、纬编组织的表示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容易理解?

第七章

21、纬编的基本组织有哪些?哪种属于双面织物?哪种属于是单面织物?单面织物和双面织物使用的针织机有和区别?

22、纬平针组织中一个结构单元由哪些部分组成?试述纬平针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特点。

23、何谓编织图?画出2+1罗纹和双罗纹组织的编织图。

24、试述纬平针织物的卷边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卷边方向,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25、罗纹织物为什么具有较大的横向弹性?其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6、罗纹织物的横向延伸性为什么大于纵向延伸性?

27、画出编织1+l,2+2,3+2罗纹组织的上、下针配置图。

28、什么叫双反面组织?是否有2+2,3+3双反面组织?

29、分别用编织图和三角配置图表示罗文组织和双罗文组织。

30、请分别绘出2+2罗文组织和2+2双罗文组织的编织图。

31、双罗纹组织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试述双罗纹组织的特性。

32 、画出双罗纹组织的上、下针配置图。并叙述其编织原理。

33、抽条棉毛组织是怎样形成的?绘出2+2抽条棉毛组织图。

第八章

34、花色组织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

35、什么叫提花组织?提花组织是如何分类的?

36、提花组织有何特点?

37、提花组织中线圈指数是如何定义的?线圈指数增加对织物外观有何影响?

38、什么叫集圈组织?集圈组织的编织与提花组织的编织有何不同?

39、集圈组织能够使织物形成哪些不同的外观效果?

40、各种不同的集圈组织是如何命名的?你认为哪类集圈组织能够形成网眼和凹凸效果?为什么?

41、什么叫畦编和半畦编组织?试画出它们的编织图,并叙述其特点。

42、什么叫添纱组织?花色添纱组织有几种?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43、什么叫衬垫组织?衬垫组织有哪些特点?有何用途?其结构单元是什么?

44、衬垫组织和添纱衬垫组织有什么区别?

45、根据衬垫比例不同和衬垫方式的不同,试设计一种花式衬垫组织织物。

46、什么叫毛圈组织?单面毛圈组织和双面毛圈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47、利用毛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可以设计什么效果的毛圈组织织物?

4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产品使用的是长毛绒组织织物?

49、菠萝组织和纱罗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50、对比织物效果细说明纱罗组织的移圈方式有几种?

51、请分别画出米拉诺罗文组织、瑞士式点纹组织和法式点纹组织的编织图。

第九章

52、编织花色组织的选针方式有哪些?

53、叙述多针道变换三角选针机构的工作原理。花宽与花高如何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加设计花纹的宽度?

54、在四针道变换三角针织机上,设计两色规则提花组织,其进线路数M=16,

意匠图如图4所示。

要求:(1)在意匠图中找出一个完全组织,并标记出来;

(2)编排上机图 (即织针排列图和三角配置);

(3)排色纱。

55、通常设计花纹宽度和花纹高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6、设计两色提花织物反面,外观呈“小芝麻点”效应。

57、在四针道变换三角针织机上,织针排列顺序为ABCBCBDBCBCB,三角排列如图所示:

A ∧∧︹︹︹︹∧︹∧∧∧∧

B ∧︹∧∧∧∧∧—∧∧∧∧

C ∧—∧∧∧∧∧︹∧∧∧∧

D ∧—∧∧∧∧∧∧︹︹︹︹

路数/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请绘出其花纹意匠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 "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暴力。 (3)屈:使...屈服。 3、翻译课文。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教学设想:这两篇短文的注解也很丰富,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大致疏通文意。基于教材特点,我想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来品味排比、句式整齐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难点语句的文意和了解作者的主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理清“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违.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以 ..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然后 ..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此之.谓大丈夫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 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60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于.市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相与步于.中庭 C.孙叔敖举于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