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高二化学研究性学习说起燃料电池,我首先想到氢燃料电池。

2015年将是国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化的时间节点,奔驰、通用、丰田、现代等8大汽车公司届时都将推出商用车,售价5万美元/辆。在家用发电方面,日本2009年5月宣布1千瓦家用燃料电池进入商业化阶段,至今已销售6000余台。而在我国,虽然距2015年只有2年,但还未形成氢能利用的国家规划。

实际上,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2009年公布的新能源公共服务用车补贴标准中曾提出“燃料电池轿车补贴25万元/辆,公共汽车补贴60万元/辆”的政策。但至今有价无市,无用武之地,氢能到底是不是离我们很远的“未来技术”?

近几年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取得了进展,特别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水平较低。发达国家都已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建成,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动力。我国应集中研究力量,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还有如新型储能电池、固体聚合物型电池等。

氢和氧气是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气和氧化剂。此外,CO等一些气体也可作为MCFC与SOFC 的燃料。从长远发展看,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巨大来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诱人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

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代发电方式[1],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

1,中国燃料电池技术的进展

“燃料电池技术”是我国“九五”期间的重大发展项目,目标是,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从高起点做起,加强创新;在“九五”期间,使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接近国际水平。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技术”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三大项目[2],其中,用于电动汽车的“5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开发的重点。此项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及部门所属若干研究所承担。所定目标业已全部实现。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方面,我国研究开发的这类电池已经达到可以装车的技术水平,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可以并且有能力占有一定比例[1]。我国自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以后,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池材料与电池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继组装了多台百瓦、1kW-2kW、5kW、10kW至30kW电池组与电池系统。5kW电池组包括内增湿部分,其重量比功率为100W/kg,体积比功率为300W/L。

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方面,我国已经研制出α和γ型偏铝酸锂粗、细粉料,制备出大面积(大于0.2m2)的电池隔膜,预测隔膜寿命超过3万小时。在进行材料部件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组装和运行了千瓦级电池组。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方面,已经制备出厚度为5-10μm的负载型致密YSZ电解质薄膜,研制出一种能用作中温SOFC连接体的Ni基不锈钢材料。负载型YSZ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4 W/cm2, 负载型LSGM薄膜基中温SOFC 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8W/cm2。这些技术创新为研制千瓦级、十千瓦级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外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猛

燃料电池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最佳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大公司的极大重视。美国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时代》周刊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列为21世纪10大高技术之首;日本政府认为燃料电池技术是21世纪能源环境领域的核心;加拿大计划将燃料电池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国外政府和企业在燃料电池方面的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为开发燃料电池,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一家近年来每年就投入10亿美元,丰田公司的年投

资额超过50亿日元[4]。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且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PEMFC技术已发展到实用阶段,使得燃料电池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上。2MW、4.5MW、11MW成套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已进入商业化生产,用于国防、航天、汽车、医院、工厂、居民区等方面;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成,其中,国际燃料电池产业巨头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筹资3.2亿美元,建成的燃料电池厂已于2001年2月正式投产。美国和欧洲将成批生产低成本的家用供电-供暖燃料电池作为最近的开发计划。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快速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

目前,车用氢燃料电池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技术开发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世界6大汽车公司在开发氢燃料电池车上的开发费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5]。1997年至2001年,各大公司研制出的车用燃料电池就达41种。

3,我国开发燃料电池技术相对乏力

我国研究燃料电池有过起落。在20世纪60年代曾开展过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用于空间技术的燃料电池研究,其后研究工作长期停顿。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重新重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很大进展。特别在PEMFC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我国对燃料电池的组织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发以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高温型MCFC和SOFC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MCFC、SOFC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要实现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尽管国家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资金却极为有限,年度经费仅为千万元量级人民币,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且研究力量分散,缺少企业的介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以形成产业化趋势。从表1所列国外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情况看,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大多是以公司企业为主在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而且规模很大,例如,仅加拿大的Ballard一家公司的资产就达10亿美元。

4,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势在必行

从世界燃料电池迅猛发展的势头看,本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等都将取得重大突破。预计燃料电池系统将在洁净煤燃料电池电站、电动汽车、移动电源、不间断电源、潜艇及空间电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潜在市场十分巨大。可以预料,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是我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不得不正视的课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场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机遇,毫不迟疑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计委在1997年提出的中国洁净煤技术到2010年的发展纲要中,已把燃料电池列为煤炭工业洁净煤的14项技术重点发展目标之一[6] 。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燃料电池技术被列为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7]。

鉴于世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发展迅猛、市场广阔的前景和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应该联合制订我国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发展规划,既要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攻关,更要引导国家电力公司、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及汽车、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热情参与,集中力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急起直追,共同推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高起点起步,整机引进国外的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可先引进规模较小的电池堆。在努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掌握高技术,有利于加快我国燃料电池电站技术的发展。

另外,MCFC和SOFC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我国近期应选好整体技术的突破点,加强多孔、薄膜电极过程动力学理论、新型关键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多相复杂界面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燃料电池客车发展情况与技术发展趋势

燃料电池客车发展情况及技术发展趋势一、燃料电池汽车政策分析 《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方的通知》(财建(2015)134号)中明确:“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明确了国家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态度。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应用。 在财政补贴层面,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整车补贴、加氢站补贴、免征购置税以及运营补贴等。其中,整车补贴额度从20万到50万每辆不等,一个加氢站则补贴400万元,运营补贴中,燃料电池客车补贴为6万元/辆/年。 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概述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有轨电车)等环节。 氢气制造一般是通过将化石原料、化工原料、工业尾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水等经过处理来获取,每种获取途径其成本和环保属性都不同。中国目前主要通过工业尾气处理以及电解水来制氢。长河认为,对于燃料电池来说,现在配套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以及行业机构以及专家尽快推进立法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规。

长河表示,制氢的方法和方案比较多,而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最大瓶颈和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加氢站。据其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加氢站只有228座,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真正投入商业化、用于燃料电池的加氢站只有两座,仅仅限于国比较大的城市,就是和,处于示运营阶段,与国外说的氢高速公路,也就是一条高速公路有多个加氢站相比,差距比较大。 在整个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氢燃料经过发动机转化为电能应用到终端。长河表示,目前制约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瓶颈,就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虽然国有不少高校和相应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在就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展开相应研究和示性运营应用,但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技术,这两年通过评估,能够达到产业化或者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膜材料科学与技术 令狐采学 课程作业 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任课教师:陈鹏鹏老师 姓名:鲜开诚 学号:C61114012 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鲜开诚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 230601) 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被广泛应用。离子交换膜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元件,同时起到分隔燃料和氧化剂,传导质子的双重作用。本文简介了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其工作原理;介绍了现有的几种质子交换膜的结构与性能及最新研究状况;展望了质子交换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聚合物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for Fuel Cells Xian Kai-che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Anhu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is being widely used as a new gener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y.Ion exchange membrane,as a core component of PEMFC,is of the ability of separating fuels and oxidizing agent as well as conducting protons.In this pape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and its operating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kinds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as well as their recent study are reviewed; outlook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olymer 1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其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方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高效电装置,其能量转换率高,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能源。 燃料电池的种类很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其中的一种,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在室温附近工作,而且电池启动快,能量转换率高,它不仅可以替代普通的二次电池,而且可以作为汽车的动力源,从而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质子交换膜在燃料电池中所

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分析正文目录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汽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和“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分别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及相应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强调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清洁汽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科学技术部共同向社会公布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同样也强调要“研究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都把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技术研究列入科技计划,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都设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科研课题。“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电动汽车专项”将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要内容,国家投人近9亿元。“十一五”国家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 在技术现状方面,1998年,清华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其燃料电池由北京富源燃料电池公司提供;1999年北京富源燃料电池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出燃料电池乘用车;2001年,北京绿能公司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合作,研制出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出租车、客车和12个座位的公共汽车;2004年,国家甲醇燃料汽车示范工程在长治正式启动并通过了国家验收;2005年,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绿色燃料电池游览车投入试运,总行驶里程达1.2万公里,无故障运行时间达2000小时;2006年,由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超越三号”燃料电池轿车在第八届“比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中表现抢眼,四项比赛评分均为“A”,并在两个单项比赛中获得第一。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研发采用了与国际同领域权威单位不同的技术路线,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能量混合型和功率混合型两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具有电——电混合、平台结构、模块集成的技术特征,燃料经济性高于国外同类样车特别是纯燃料电池驱动模式样车,轿车和客车两种车型节氢效果均十分显著,现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构型。新一代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平台也已经基本建立。 在产业化目标方面,我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产业化目标是,2006~2010年期间,通过示范运行,找出薄弱环节,攻克技术难关,实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小批量试制;2010~2020年,争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2020~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整体技术水平要基本与国际电动汽车水平相当,并且实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大批量生产。 在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应用方面,我国于2003年与2007年分别启动了两期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中国政府、全球环境基金(GEF)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支持的项目,由科技部、北京市、上海市共同组织实施,目的是为了降低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的成本,借助在北京和上海两市进行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和供氢设施的示范,加快其技术转化。北京市、上海市各采购6辆燃料电池公共汽车,进行示范运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基于上海大众领驭平台的燃料电池轿车作为我国首款燃料电池轿车进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20辆领驭燃料电轿车为奥运会提供交通服务,运行总里程超7.6万km。

新能源大作业 燃料电池的发电技术

题目名称: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机电工程学院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摘要: 介绍了各种类型燃料电池( 碱性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的技术进展、电池性能及其特点。其中着重介绍了当今国际上应用较广泛、技术较为成熟的磷酸燃料电池。对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并对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有多种类型, 按使用的电解质不同来分类, 主要有碱性燃料电池(A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磷酸燃料电池( PAFC)等。 燃料电池的发展过程: 1889:L.Mond和https://www.doczj.com/doc/7d13867716.html,nger以多孔非传导材料为隔膜,组装出采用氢气-氧气的燃料电池,接近现代的FC 1923:A.Schmid提出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1950:培根(Francis Bacon)研制成功碱性燃料电池,并被NASA确定为其太空计划的动力源. ——成功作为60年代Apollo登月飞船的主电源 1960:美国通用电气研制出采用聚苯乙烯磺酸膜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且于1960年10月首次用于双子星座(Gemini)飞船的主电源 ——由于膜的降解,缩短了电池寿命,污染了宇航员的饮用水 1962:杜邦(Du Pond)公司开发成功全氟磺酸膜,并被通用组装成长寿命(57000h)的PEMFC,并在卫星上做了小电池的搭载实验。解决了以上问题 ——因价格原因,未能中标美国航天飞机电源,导致PEMFC研究停滞 ——让位于石棉膜型碱性氢氧燃料电池 1970年代:其它燃料电池陆续面世——磷酸(Phosphoric Acid) PAFC、溶融碳酸盐 (Molten Carbonate) MCFC、固体氧化物(Solid Oxide) SOFC 1983:Ballard在加国防部支持下,研制成功新型全氟磺酸膜,实现“电极-膜-电极”三合一组建(MEA) 各种燃料电池发展状况 1. 1 碱性燃料电池(AFC) 20 世纪50 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对碱性燃料电池进行研究, 并在60 年代中期

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香山科学会议第59次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8月24~27日举行。会议主题是“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会议执行主席路甬祥与王佛松院士主持了会议。42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全国高校及公司等25个单位的燃料电池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以及发展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大计。 会议综述报告及中心议题讨论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1)燃料电池的总体评价;(2)目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3种类型燃料电池的评价;(3)我国发展此技术应采取的战略与策略。 一、燃料电池的技术评价 燃料电池(Fuel cell缩写FC)是将气体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连续发电装置。电池电化学基本反应:H2十l/202=H20和CO十1/202=C02。自150余年前被发明以来,现已发展了6种形式。它们分别为碱性(AFC)、磷酸(PAFC)、熔融酸盐(MCFC)、固体氧化物(SOFC)、聚合物离子膜(PEMFC或SPFC)及生物燃料电池(BEFC)。 概括而言,燃料电池具有以下优点:(1)能量转换效率高达45—60%。而火电和核电为30一40%;(2)有害气体SO x、NO x及噪音排放很低;CO2排放因能量转换效率高而大幅度降低;元机械振动;(3)燃料适用范围广,凡能

转化为H2和CO燃料均可使用;(4)积木性强;规模及安装地点灵活;规模小(数十千瓦级)影响能量转换效率不明显。 现PAFC在发达国家已商业化;AFC在60年代末即用于航天器。其它方面的应用不如PEMFC更具优势;BEFC尚处于实验室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阶段。目前各国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MCFC、SOFC和PEMFC上。 1.MCFC运行温度650℃,燃料适用范围广,电催化剂为非贵金属,余热可为燃气轮机所利用,适用于固定式发电电站。在各国对燃料电池的经费投入中,MCFC所占比例最大。现国外(美、日、西欧)已有100kW级发电系统的运行,预计美国2000年实现商业化,日本计划2005年实现商业化。目前MCFC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1)阴极(NiO)溶解,这是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2)阳极蠕变;(3)熔盐电质对电池双极板的腐蚀;(4)电解液流失。 2.SOFC作为运行温度最高的燃料电池(800—l000℃),功率密度高,采用全固体结构,无腐蚀性液体,燃料适用范围广,天然气可不经重整直接使用。其尾气温度高达900℃,可为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所用,发电效率可达70%,如加上余热利用其燃料利用率可达90%,可用于大中小型电站,作为运载工具的驱动电源也有应用前景。目前SOFC研究十分活跃,电池模块的制备规模在美、日、德三国已达20一30kW。2000一2010年间可实现商业化。目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员移动性增强,全球汽车需求 量快速增长,迄今世界上的汽车保有量达到创纪录的10 亿 辆以上且还在不断大幅增长,使得基于传统的内燃机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汽车的轻量化与节能减排等技术进步难以降低汽车燃料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020 年之前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 排放在1990 年水平基础上下降20% 的任务日益艰巨。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公路交通运输车辆的GHG 温室气体排放将会持续不断增长。通过研讨纯电动汽车(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Fuel Cell Vehicles ,FCVs ;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 ,FCEVs )等多种类型的电动汽车( Electric Vehicle ,EV )技术[3-5]有望明确实现节能减排 的理想途径。自1966 年通用汽车推出了世界上第1 款燃料电池电动汽车GMC Electrovan ,尤其是本田在1999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1 台商用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X-V4 以来,世界上EV 电动汽车型号不断丰富和租赁销售量明显增长,太、北美和欧洲成长为全球EV 电动汽车重要的新车研发制造和租赁销售市场,2014 年全世界的EV 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34.6 万辆以上,年增长率达到86% 。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电化学发电装置,近年来 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成为最被看好的可用于替代汽油和柴 油等传统的 ICE 内燃机发动机技术的先进新能源汽车技术。 日本政府希望其到 2020 年的 FCVs 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达到 500 万辆,再通过 10 年的研发推广实现全面普及 FCVs 燃 料电池汽车。 美国政府在 2003 年投入 12 亿美元大力推进氢 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就是美国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 DOE )在北加州、南加州、密歇 展的氢技术和基础实施验证与示范综合工程,吸引了 Hyundai-Kia/Chevron 、 DaimlerChrysler/BP 、 Ford/BP 和 GM/Shell 等多家汽车制造 /能源供应商参与。 美国能源部大力推进氢经济和燃料电池技术,尤其是商 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比如目前高容量和低容量 燃料电池制造成本分别为 55 美元 /kW 和 280 美元 /kW[6] , 汽车燃料电池 2014 年的制造成本自 2006 年下降 50% 并自 2008 年以来进一步下降 30% 以上(基于高容量电池制造) 这必将带动创造工作岗位、投资机会和可持续、安全的能源 供应。为了在 2020 年前争取把欧盟建立成一个具有全球领 先水平的燃料电池 (Fuel Cell ,FC )系统和氢能源 (Hydrogen Energy ,HE ) 经济的巨大市场,欧盟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技术 和氢能源技术并把之视作能源领域的战略高新技术大力推 根州东南部、大西洋区中部和佛罗里达州中部等 5 个区域开 f It 步

燃料电池发展现状研究报告进展资料

应用电化学论文作业 题目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制药134班 郭莹莹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持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燃料电池的优点,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现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燃料电池转换装置应用发展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燃料电池( Fuel Cell,FC) 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电解质分类,燃料电池一般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Fuel Cell,MCFC) 等。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主要部件包括: 膜电极组件(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 、双极板及密封元件等。膜电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部件,由阴阳极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电解质隔膜两侧分别发生氢氧化反应与氧还原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反应产物为水。额定工作条件下,一节单电池工作电压仅为0.7 V 左右。为了满足一定应用背景的功率需求,燃料电池通常由数百个单电池串联形成燃料电池堆或模块。因此,与其它化学电源一样,燃料电池的均一性非常重要。燃料电池发电原理与原电池类似( 见图1) ,但与原电池和二次电池比较,需要具备一相对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及电控等子系统,其工作方式与燃机类似。理论上只要外部不断供给燃料与氧化剂,燃料电池就可以续发电。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应用电化学 论文作业 题目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制药134班 姓名郭莹莹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持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燃料电池的优点,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现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燃料电池转换装置应用发展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燃料电池( Fuel Cell,FC) 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电解质分类,燃料电池一般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Fuel Cell,MCFC) 等。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主要部件包括: 膜电极组件(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 、双极板及密封元件等。膜电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部件,由阴阳极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电解质隔膜两侧分别发生氢氧化反应与氧还原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反应产物为水。额定工作条件下,一节单电池工作电压仅为0.7 V 左右。为了满足一定应用背景的功率需求,燃料电池通常由数百个单电池串联形成燃料电池堆或模块。因此,与其它化学电源一样,燃料电池的均一性非常重要。燃料电池发电原理与原电池类似( 见图1) ,但与原电池和二次电池比较,需要具备一相对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及电控等子系统,其工作方式与内燃机类似。理论上只要外部不断供给燃料与氧化剂,燃料电池就可以续发电。 图1 PEMFC 基本原理 燃料电池从发明至今已经经历了100 多年的历程。于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

《燃料电池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毕业论文解读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燃料电池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 系部现代制造工程系 专业名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班级新能源汽车 11201 班 姓名* * 学号201210388 指导教师王诗平 2014 年09 月25 日

浅析燃料电池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汽车的发展,传统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压力。改变汽车动力系统已成为必然之势,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则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背景入题,综合介绍了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全面发展的优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分析。 关键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汽车结构;节能环保

目录 1前言 (1) 2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原理 (3) 2.1 燃料电池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 2.2 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6) 2.2.1 燃料电池单独驱动汽车动力系统 (7) 2.2.2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 (8) 2.3 典型的燃料电池汽车结构 (10) 3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分析 (15) 3.1 国外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 (15) 3.1.1 美洲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 (16) 3.1.2 欧洲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 (16) 3.1.3 亚洲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 (17) 3.2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现状 (17) 3.3 国内外技术现状的对比分析 (19) 3.3.1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技术 (19) 3.3.2 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技术 (20) 3.3.3 高压储氢系统技术 (22) 3.4 燃料电池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对比分析 (22) 4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趋势的分析 (23) 4.1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优势 (23) 4.2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3) 4.3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24) 5 总结 (27) 致谢 (28) 参考文献 (29)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应用电化学 论文作业题目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制药134班 姓名郭莹莹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持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燃料电池的优点,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现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燃料电池转换装置应用发展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燃料电池( Fuel Cell,FC) 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电解质分类,燃料电池一般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Fuel Cell,MCFC) 等。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主要部件包括: 膜电极组件(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 、双极板及密封元件等。膜电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部件,由阴阳极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电解质隔膜两侧分别发生氢氧化反应与氧还原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反应产物为水。额定工作条件下,一节单电池工作电压仅为0.7 V 左右。为了满足一定应用背景的功率需求,燃料电池通常由数百个单电池串联形成燃料电池堆或模块。因此,与其它化学电源一样,燃料电池的均一性非常重要。燃料电池发电原理与原电池类似( 见图1) ,但与原电池和二次 电池比较,需要具备一相对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及电控等子系统,其工作方式与内燃机类似。理论上只要外部不断供给燃料与氧化剂,燃料电池就可以续发电。 图1 PEMFC 基本原理 燃料电池从发明至今已经经历了 100 多年的历程。于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点问题。近20 年以来,燃料电池这种高效、洁净的能量 转化装置得到了各国政府、开发商及研究机构的普遍重视。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便携式电源、分散电站、航空及水下潜器等民用与军用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电站及便携式电源等均处于示范阶段,在商

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转贴) --2010年世界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时代序幕早已拉开 2010-04-15 11:59 关键字: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车燃料电池技术 当前在可用于替代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技术中,最被看好的是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具有安静、高效和零污染(或低污染)排放的特点,同时续驶里程完全可以和内燃机汽车相媲美,具有结束内燃机汽车百年统治地位的潜力。但各国政府在对研发燃料电池技术上也存在分歧,在支持力度上也各不相同。 (下图:通用为宜家制造的“氢动3号”燃料电池示范车)

在日本,日本经济产业省前几年就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与推广制定了时间表,其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日本使用的燃料电池汽车达到500万辆;到 2030年,要全面普及燃料电池汽车。近期,日本又计划在 5 年内斥资 2090 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 在美国,燃料电池电动车曾被美国前总统布什作为“氢经济”论的“法宝”大肆宣传,但2006年2月他已改变了腔调,承认燃料电池电动车“不是近期的解决方法,也不是中期的解决方法,而确实是远期的方法”。在布什第二任总统任期的后3年里,“氢经济”论在美国已气息奄奄,燃料电池的研发重点已转向了基础性研究。2009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支持燃料电池电动车的研发。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FreedomCAR协作计划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FreedomCAR协作计划是美国政府 于2002年初提出的一项由美国能源部与美国汽车研究理 事会(USCAR)合作开发经济上可承受的氢气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相关氢气供应基础设施技术的合作研发项目。美国

燃料电池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燃料电池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摘要: 介绍了各种类型燃料电池( 碱性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的技术进展、电池性能及其特点。其中着重介绍了当今国际上应用较广泛、技术较为成熟的磷酸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对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并对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有多种类型, 按使用的电解质不同来分类, 主要有碱性燃料电池(A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磷酸燃料电池( PAFC) 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EMFC) 等。 1 各种燃料电池发展状况 1. 1 碱性燃料电池(AFC) 20 世纪50 年代起美国就开始对碱性燃料电池进行研究, 并在60 年代中期成功地用于Apollo 登月飞行。AFC 的优点在于除贵金属外, 银、镍以及一些金属氧化物都可以作电极催化剂, 它的阴极性能也比酸性体系要好, 而且电池的结构材料也较便宜。缺点在于对CO2 和N2 十分敏感, 故不适用于地面。在国外, 将AFC 用于潜艇及汽车的尝试已不再继续, 目前AFC 主要用作短期飞船和航天飞机的电源。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58 年就开始研究培根型燃料电池。60 年代初开展碱性石棉膜型燃料电池的研究, 1968 年承担航天用碱性石棉膜型燃料电池的研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60 年代初也开始研究碱性石棉膜型燃料电池。70年代初承担了航天用碱性石棉膜型燃料电池的研制, 研制成两种类型的电池。80 年代初, 研制了潜艇用20kW的大功率碱性石棉模型燃料电池样机。 1. 2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CFC) MCFC 的电解质由Li2CO3 和K2CO3 组成, 工作温度在650 e 左右, 阴极、阳极电化学反应快, 无需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在较高温度工作, 可以对天然气、煤炭气化燃料进行内部重整, 直接加以利用。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外重整设备。另外, 燃料转换效率高, 余热利用效率也较高。但MCFC 在高温下长期工作时电解质损失造成的电池失效、隔板腐蚀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以及镍电极缓慢溶解所造成的性能下降都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由美国能源研究公司(ERC) 建造, 使用内部重整的2MWMCFC 装置已经安装在加利福尼亚并入电网运行了720h, 供电1710MWh, 1997 年3 月停运,为建造和运行这类电站提供了宝贵经验。日本熔融碳酸盐研究协会在日本月光计划和新日光计划的支持下, 一个1000kW系统正在组装以评价此技术。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于90 年代初开始研究MCFC, 在LiAlO2 微粉的制备方法和利用金属间化合物作MCFC 的阳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连化学物理所从1993 年起在中科院资助下开始研制, 自制LiAlO2 微粉制造的MCFC 单体电池性能已达国际80 年代初的水平。 1. 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SOFC 工作温度高达1000 e , 反应速度快, 不需要贵重金属做催化剂, 不存在电解质腐蚀金属问题。碳氢化合物燃料可自动在燃料电池内部重整, 并迅速地在电极上被氧化, 燃料中杂质对电池的性能、寿命影响均很小。其燃料转换效率高, 高温余热可很好利用, 从而提高燃料的总利用效率。SOFC 可以与燃气轮机相结合, 即用燃料电池的动力代替燃气轮机的燃烧段, 总效率可望达到60%~ 70% 。SOFC 的主要问题是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所用的陶瓷材料脆性大, 目前仍很难制造出大面积的固体电解质膜, 这严重制约了建造大功率SOFC。另外, SOFC 还存在诸如电流密度小、电压降高、制造工艺复杂、成膜设备昂贵等问题。

浅析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燃料电池行业最前沿技术简析 在碳中和目标下,汽车产业的能源革命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与锂电池相比,氢能更清洁。氢燃料电池的产业链很长,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无论是在被誉为“终极环保”的氢能领域,还是包括车用、备电、热电联供、叉车、无人机、船用和分布式发电等在内的下游应用端。同时,在动力总成与关键零部件方面也有相应的技术攻关。在技术的成熟度和先进性方面,车用领域是走在最前面的。由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储氢系统、DC/DC、动力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的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系统已经趋于成熟。不论是在燃料电池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国际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商业化示范运营,效果很好。燃料电池车将会在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中脱颖而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会是氢能驱动的美好未来。 在应用方面,燃料电池车辆零污染、零排放、低噪音,起步瞬间相比传统动力车辆更加迅速。在大家关注的续航里程方面,相比于纯电动,加注一次氢气能运行500公里,并可以通过增大储氢量进一步延长续时里程,整车一次氢气加注时间约为10分钟,远远优于纯电动充电时间,还可实现低温冷启动,已经具备了规模化量产的条件。

二、国内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2016年以来,中国氢燃料电池实现了高速发展。2020年9月,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以奖代补”的政策,将加快燃料电池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商业化、推动燃料电池产业链发展。该政策将示范期暂定为四年,在这四年政策窗口期,技术落后、成本过高的企业将进一步被淘汰,优势资源更加集中,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培育龙头企业。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和客车方面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锂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也更适合低温环境,适合重卡、物流车等距离长、载重大的商用车辆使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从小型物流车到中重型卡车的全覆盖。 以重卡为例,国内单系统最大功率可以达到110kw以上,系统的使用寿命也逐步在提高,可以满足增程式商用车使用需求。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几年的示范运行,人们的接受度也已经逐渐提高。 供应链方面,近几年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目前除了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碳纸三个基础材料和部分传感器外,正在进行国产材料的验证,其它核心零部件如电堆、空压机、氢循环系统、DCDC、储氢瓶等,国产化率已经非常高。 三、中国氢燃料电池的短板在哪里? 一是燃料电池的基础材料国产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国内的基础材料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尚需提高,

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现状及未来发 展 关于《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几年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水平较低。发达国家都已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建成,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动力。我国应集中研究力量,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

应用工作。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还有如新型储能电池、固体聚合物型电池等。 氢和氧气是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气和氧化剂。此外,CO等一些气体也可作为MCFC与SOFC的燃料。从长远发展看,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巨大来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诱人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代发电方式[1],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

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 香山科学会议第59次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8月24~27日举行。会议主题是“燃料电池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会议执行主席路甬祥与王佛松院士主持了会议。42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全国高校及公司等25个单位的燃料电池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以及发展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大计。? 会议综述报告及中心议题讨论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1)燃料电池的总体评价;(2)目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3种类型燃料电池的评价;(3)我国发展此技术应采取的战略与策略。 ?一、燃料电池的技术评价 ?燃料电池(Fuel cell缩写FC)是将气体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连续发电装置。电池电化学基本反应:H2十l/202=H20和CO十1/202=C02。自150余年前被发明以来,现已发展了6种形式。它们分别为碱性(AF C)、磷酸(PAFC)、熔融酸盐(MCFC)、固体氧化物(SOFC)、聚合物离子膜(PEMFC或SPFC)及生物燃料电池(BEFC)。 概括而言,燃料电池具有以下优点:(1)能量转换效率高达45—60%。而火电和核电为30一40%;(2)有害气体SO x、NO x及噪音排放很低;CO2排放因能量转换效率高而大幅度降低;元机械振动;(3)燃料适用范围广,凡能转化为H2和CO燃料均可使用;(4)积木性强;规模及安装地点灵活;规模小(数十千瓦级)影响能量转换效率不明显。? 现PAFC在发达国家已商业化;AFC在60年代末即用于航天器。其它方面

的应用不如PEMFC更具优势;BEFC尚处于实验室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阶段。目前各国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MCFC、SOFC和PEMFC上。 1.MCFC运行温度650℃,燃料适用范围广,电催化剂为非贵金属,余热可为燃气轮机所利用,适用于固定式发电电站。在各国对燃料电池的经费投入中,MCFC所占比例最大。现国外(美、日、西欧)已有100kW级发电系统的运行,预计美国2000年实现商业化,日本计划2005年实现商业化。目前MCFC 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1)阴极(NiO)溶解,这是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2)阳极蠕变;(3)熔盐电质对电池双极板的腐蚀;(4)电解液流失。? 2.SOFC作为运行温度最高的燃料电池(800—l000℃),功率密度高,采用全固体结构,无腐蚀性液体,燃料适用范围广,天然气可不经重整直接使用。其尾气温度高达900℃,可为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所用,发电效率可达70%,如加上余热利用其燃料利用率可达90%,可用于大中小型电站,作为运载工具的驱动电源也有应用前景。目前SOFC研究十分活跃,电池模块的制备规模在美、日、德三国已达20一30kW。2000一2010年间可实现商业化。目前SOFC研究的重点在工程化和降低制作成本。 3.PEMFC以纯氢(CO<10ppm)为燃料,低温下运行,便于起动,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无污染物排放,元腐蚀及电解流失问题,功率密度高达0.5—1.5W/cm2,适合作为移动电源,尤其用于汽车和潜艇的驱动电源目前最具吸引力。美、德、加、日等国投入巨资进行此方面的研究。降低成本主要从降低离子膜的成本和减少Pt的用量入手。PEMDC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膜、系统的水热平衡和燃料储存与处理上。??二、主要学术观点

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洁净的能源转化装置,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和青睐。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广泛的应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燃料电池应用发展前景 引言 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有两大弊病:一是储存于燃料中的化学能必需首先转变成热能后才能被转变成机械能或电能,受卡诺循环及现代材料的限制,在机端所获得的效率只有33~35%,一半以上的能量白白地损失掉了;二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给今天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和噪声的污染。燃料电池(Fuel Cell)是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可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和空气分别送进燃料电池,电就被奇妙地生产出来。 一、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与分类 1.分类 目前,燃料电池按电解质划分已有4个种类得到了发展,即磷酸型燃料电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MCFC)、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固体聚合物燃料电池(Solid Polymer Fuel Cell,SPFC,又称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按工作温度它们又分为高、中、低温型燃料电池。工作温度从室温到373K(100℃)的为常温燃料电池,如SPFC;工作温度在373K(100℃)~573K(300℃)之间的为中温燃料电池,如PAFC;工作温度在873K(600℃)以上的为高温燃料电池,如MCFC和SOFC。 2. 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氢气的燃烧反应。它与一般电池不同之处在于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只是起催化转换作用。所需燃料氢(或通过甲烷、天然气、煤气、甲醇、乙醇、汽油等石化燃料或生物能源重整制取)和氧(或空气)不断由外界输入,因此燃料电池是名符其实的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几种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1)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 这种燃料电池所需燃料氢由煤气、天燃气或甲醇重整制取,由多孔质石墨构成电极,工作温度在200℃左右,磷酸为电解质,常用铂作催化剂。 (2)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这种燃料电池是由多孔陶瓷阴极、多孔陶瓷电解质隔膜、多孔金属阳极、金属极板构成的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是熔融态碳酸盐。该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温电池(600~700℃),具有效率高(高于40%)、噪音低、无污染、燃料多样化(氢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近况及应用

新能源汽车A 版 收稿日期:2010-07-27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近况及应用 王瑞敏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海 200438)张颖颖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 266001) 摘要 针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 M FC )的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了各国政府和企业致力于DM FC 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Abstract For the i n vesti g ati o n of direct m ethano l fue l ce ll (D M FC )deve l o pm ent cond ition,th is paper presen ted the situati o n of deve l o p m ent and applicati o n on research DMFCS what governm ents and enterprises dedicated to . 主题词 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 甲醇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连续不断地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就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高新技术竞争中的热点之一。我国政府对燃料电池的研发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能源、交通、电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急需开拓的尖端高技术。本文针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 M FC )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别从D M FC 的关键技术发展状态、主要生产商发展状态、在便携式电源中的应用、DMFC 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D M FC 的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发 展状况 目前广泛研发的燃料电池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 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碱性燃料电池(AFC )、磷酸盐型燃料电池(PAFC )、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等。其中,PE MFC 因其不经过燃烧直接以电化学反应连续地把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 直接转换成电能,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一般都在40%~50%,而内燃机仅为18%~24%)、无污染、启动快、电池寿命长、比功率及比能量高等优点,成为应用最广的一类燃料电池,尤其是在汽车用燃料方面,PE MFC 的应用接近该市场的100%。各种燃料电池应用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各种燃料电池的应用情况 1.1 D M FC 的工作原理 在阳极区,负极活性物质甲醇水溶液经阳极流场板均匀分配后,通过阳极扩散层扩散并进入阳极催化层中(即阳极电化学活性反应区域),在碳载铂钌电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生成质子、电子和CO 2。产生的质子通过全氟磺酸膜聚合物电解质迁移到阴极,电子通过外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