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应用价值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应用价值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应用价值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应用价值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年第25卷第2期Geriatr Health Care,2019,Vol.25.No.2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应用价值

石川1,何薇2,曲新凯1

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040;

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200040通信作者:曲新凯,电子信箱:qxkchest@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何薇:电子邮信箱:heweixu@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 )是通过对机体代谢和氧的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来满足心肌细胞的需要[1]。Gould 等[2]揭示了随着冠状动脉的逐渐狭窄,静息血流量一开始没有发生变化,但注射血管扩张剂后达到的最大血流量却逐渐减少。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 )是指最大扩张状态时MBF 与静息MBF 的比值。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CFR 逐渐减低,当狭窄超过85%时,静息MBF 才减低。CFR 作为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的指标,反映了冠状动脉血流增加的能力,可在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没有发生异常之前早期探测血管和微血管功能的异常改变。正常的CFR 一般为4~5,如果CFR<2.0则认为异常,有可能引起缺血的冠状动脉病变。

它同时受到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微循环功能的双重影响[1,3]

CFR 是一个新型的生理性影像标志物,以半定量灌注评估冠状动脉疾病(coron aryartery disease,CAD)严重程度。近来已成为可以准确诊断冠心病多支病变,评价微血管病变,进行冠心病的危险度分层,评价疗效和预后估测的影像学标志物。但CFR 也受到冠状血管舒张功能、心率、心肌收缩力、右心房压力、弥漫性的冠脉狭窄、冠脉阻力和冠脉侧枝循环的影响

[4-5]

CFR 的检测手段多样。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测定CFR 的金标准,然而由于其有创性以及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6]

。其次还有有创的温度稀释法。

无创的方法有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doppler echocardiogram,TTDE )和动态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 ),但TTDE 对于后降支和回旋支的检查成功率低,易漏诊微血管的功能障碍;而CMR 检查时会因扭曲的冠状动脉和心肺运动影响结果分析,对于细小的微血管效果仍不理想,且存在体内磁性金属物体也是绝对禁忌。正电子发射显像技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 )由于有更高的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及可进行组织衰减校正等优势,利用具有生理学特征的血流灌注显影剂,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无创性测定CFR 的金标准,可以定量绝对血流储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 )则是以半定量相对血流储备来证明缺血和识别显著的冠脉狭窄[7]。近年来,新型的心脏专用半导体晶体SPECT 逐渐进入临床应用,采用固态碲-锌-镉(cadmium-zinc-telluride,CZT )晶体为探测器,高速高效,图像质量高,接近PET,灵敏度高,辐射剂量低,同步多核素效果好,满足高灵敏动态扫描,血

流定量分析,CFR 测定[4,8]

。无创的CFR 评估可能为改善诊

断、预后、最终的治疗,以及对所有的缺血性心脏病表型(如多支血管阻塞的CAD 到弥漫性心肌微循环障碍)提供临床见解。极低的CFR 和无阻塞性CAD 可能提示一些人群如妇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9]、代谢综合征、心脏肿瘤并发症、炎症相关疾病等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潜在风险[5]。本文的目的就是报告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多种无创技术在评估CFR 方面的最新进展,阐明其应用价值。1心肌核素显像测量CFR 1.1PET 心肌灌注显像测定

CFR PET 是目前评价MBF

和CFR 最可靠的无创方法。无创量化MBF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更好地了解冠状动脉生理学的一种手段。心肌摄取血流灌注同位素显影剂的量与局部MBF 成正比。因此,根据不同显影剂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计算心肌摄取显影剂的量占动脉血中显影剂总量的比例,即可获得心肌不同部位的MBF 和总的MBF。

临床上应用冷加压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测定负荷MBF。药物负荷试验中,腺苷、潘生丁、三磷酸腺苷、多巴酚丁胺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药物都可以通过降低冠状动脉的微血管阻力,从而使MBF 增加,再次通过PET 动态采集负荷时血流和显影剂交换的图像,计算药物负荷最大血流量时的MBF 与静息MBF 的比值,从而得到CFR。其系统评估了整个冠状动脉血管床的完整性,而不是通常评估了心外膜血管中的阻塞性病变。

15

O-H 2O,13N-NH 3,82

Rb 和18F-flurpiridaz 已被用于这些

检测,由于不同显影剂的心肌摄取分数和动力学,它们的结果也不可互换。对于CAD 的评估,绝对MBF 定量的价值已经超出了MPI,因为MPI 只能显示心肌中相对的显影剂浓度。而检测MBF 最主要的好处在于对CAD 严重程度的分

·综述·

247··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

FFR---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 在冠心病介入领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被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金标准”。然而当我们遇到一些临界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复杂情况时,治疗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性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我们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手术中评价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使支架植入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995年,Pijls等首次提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为狭窄冠脉支配区域心肌最大血流量与理论上同一支冠脉无狭窄时处心肌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的比值。临床上利用特殊的压力导丝精确测定冠脉内某一段的血压和流量,以评估冠脉血流的功能性评价指标。FFR简化后的公式为FFR=Pd/Pa,它利用精确测定的冠脉狭窄前后的冠脉血压,两者的比值即为FFR。因此,FFR 是一个0~1的分数。FFR理论正常值为1.0,当FFR<0.8是其定义心肌缺血的界值,提示该病变具有临床干预意义。若FFR>0.8则提示该病变不引起明显心肌缺血,则无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冠心病支架植入的患者来说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合理。 FFR不受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压、心率以及心肌收缩力等)的影响,可以用于多支血管病变且重复性较好,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FFR应用的适应症有: 1.临界病变的评价 由于冠脉造影检查本身的局限,无法对临界病变进行更为有效地评估。研究显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与无创缺血评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对于临界病变,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优于包括运动平板实验、负荷心肌核素检查以及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在内的无创评价。2009年ACC/AHA/SACI PCI指南更新中建议,对于临界病变,FFR可以替代无创性功能检查在心导管室快速指导决定治疗策略。 2.多支血管病变的策略选择 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的制定往往为经验性,而FFR测定理论上可以更好的进行功能评价,以作出合理的策略选择。FAME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通过对1000多例共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造影指导组和FFR指导组。仅对FFR≤0.8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与造影指导组相比,FFR 指导组不仅在支架数量、对比剂用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同时也减少了长期主要MACE、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进一步支持了FFR在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中重要的临床意义。 3.左主干病变的评价 左主干病变由于其解剖位置的重要性,对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往往非常慎重。由于冠脉造影技术本身的局限,往往无法准确评估狭窄程度及其对心肌血供的影尽管IVUS等有创影像技术可以更为准确的评估狭窄程度和斑块负荷,但仍不能明确其功能学意义,因此FFR可能在左主干病变的评价中提供更多的信息。

第4章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第4章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作为影像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包括:解剖形态学、心脏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心肌受体和组织定征等。单就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核素显像而言,其仪器常用的有单光子发射型断层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与其他影像学不同的是,核素显像是一种显示生物体内生理、病理和生化功能与代谢过程的无创性功能性显像检查方法。 国内绝大多数心肌灌注显像剂是适用于单光子发射型断层(SPECT)的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 Tc-MIBI),少数单位使用正电子类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PET),如15O-水、13N-氨(13N-NH3)等。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心肌存活的检测技术手段。存活心肌是心脏血流灌注与功能均降低,但代谢仍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冠状动脉再通后,心肌功能异常可得到改善或恢复,包括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和重伤心肌。心肌顿抑是指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后遭受严重缺血的打击,引起左心室功能急剧下降的心肌,在血流灌注后,这些心肌功能在数十分钟至数周后可自行恢复。心肌冬眠是心肌结构无改变但心肌代谢维持在低水平,一旦血流灌注改善后,心脏舒缩功能可即刻恢复,可能是侧支形成及残余血流维持心肌存活,使心肌细胞维持在低水平状态。重伤心肌是指缺血持续数小时后,出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这种梗死区域心肌不完全致死、可逆性不完全的状态,再灌注时,重伤心肌功能可部分恢复。在临床上,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及重伤心肌可同时存在,有时很难严格区分。准确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对其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均十分重要。 存活心肌的最可靠标志是代谢活动的存在,而一定量的血流灌注则是保证代谢活动的基础。因此反映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的两种显像剂均可以判定心肌细胞的存活性。存活心肌的特征是:①具有代谢功能;②具有完整的细胞膜;③有血流灌注;④有收缩期储备即对正性肌力药有收缩增强反应。存活心肌的判断方法很多,主要从心肌代谢、心肌血流灌注、心室壁运动及解剖、形态等方面来判断,最常见的是:SPECT、PET、超声心动图、MRI 及多层螺旋CT(MSCT)等。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核素显像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SPECT心肌显像和PET心肌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剂静脉注射后,在心肌内的初始分布取决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随后心肌对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摄取与清除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呈现“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剂在心肌内的聚集量与局部心肌血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局部心肌血流灌注的绝对降低,或者在运动试验或药物负荷试验时,正常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而有病变的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相对少于正常的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2015-04-22 来源:医脉通 患者由于胸痛就诊,被送至导管室;确诊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CAD),但不足以支持诊断为阻塞性CAD。针对这些患者的传统治疗方案是治疗已经出现的各种症状。然而,通常认为这部分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不会比没有CAD的患者高。最近,有研究表明这种思路是错误的:患有非阻塞性CAD 的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要高于没有CAD的患者。 “过去,患者因胸痛就诊,虽然负荷测试异常,但血管造影可能显示正常,医生会据此告诉患者:没什么大问题,不用担心。”斯坦福医疗中心介入心脏病学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William F. Fearon说道,“我们发现这些患者会可能出现血管异常,但在血管造影片中看并不明显;如果进行深入的检查,特别是侵入性的负荷、血流量和其他冠状动脉循环异常情况的检测,就能够找出胸痛的确切原因,然后指导治疗策略”。尽管如此,这些检查程序还没有纳入临床指南,大部分医生在临床中也未采用。 “现在,在包括梅奥诊所在内的几个CAD研究中心,倾向于更加全面地评估冠状动脉生理机能,但是最初的进展来自欧洲心脏病学会,他们在指南中规定,对不明原因的胸痛患者,必须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梅奥诊所胸痛部主任、首席研究员Amir Lerman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此外,也缺少对此类患者预防和治疗最佳方案的研究。目前面对此类患者,医生必须依靠自己的临床判断。 “能够明确的是,大多数非阻塞性CA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十年风险升高,且大大高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估算的人均十年风险预期。” 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C. Noel Bairey Merz教授指出。在3月的2015ACC年会中Merz指出,“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我推荐非阻塞性CA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如果他们有症状,则建议进行抗心绞痛和抗心肌缺血治疗。需要在非阻塞性CAD人群中,开展研究预防性疗法的作用的临床试验。” 行动的依据 第一个引发非阻塞性CAD争议的研究是女性缺血综合征评估(WISE)研究。结果表明,患有非阻塞性CAD的女性与没有CAD的女性相比,心肌梗死(MI)风险升高,而且使用常规的诊断方法容易漏诊非阻塞性CAD。 2014年发表的VA CART研究(N = 37674;%患有非阻塞性CAD),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该研究主要针对2007-2012年在退伍军人事务部卫生保健系统中接受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退伍军人。VA CART研究副主任、科罗拉多大学奥罗拉医学院副教授Thomas M. Maddox等发现,经过调整,随着CAD 的增加,1年心肌梗死发生率出现上升;参与研究的退伍军人中单支血管非阻塞性CAD(HR= 2;95%CI )、双支血管非阻塞性CAD(HR = ;95% CI,)和三支血管阻塞性CAD(HR = ;95% CI,),与那些没有明显的CAD的受试者相比,在1年内发生MI的可能性更高。 “很长一段时间,心脏研究只包括阻塞性病变患者,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那些非阻塞性病变患者的具体情况。”Maddox指出,“当我们观察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

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95例分析

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95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静息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判定梗死部位,指导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考虑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锝-甲氧异晴(99mTc-MIBI)静息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论:静息核素心肌显像对于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ting myocardial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arct location determined, the value of guiding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Methods: 95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considered to give Tc - methoxy different Ching (99mTc-MIBI)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Conclusion: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has an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99mTc-MIBI; resting 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本文通过对临床考虑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99mTc-MIBI静息门控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以探讨静息门控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95例曾发作过持续胸疼超过15分钟不缓解及心电图有缺血、梗死变化的可疑表现,临床拟诊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核素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年龄48~79岁,平均58.4岁,男59例,女36例。 1.2方法99mTc-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fina Hawkeye 4 SPECT显像仪,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采用右前斜45度至左后斜45度,探头旋转180度。受试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隔不超过2周,停用心脏药物12h,当日晨禁食,静脉注射99m-Tc-MIBI 25 mci后1.5h行心肌断层显像,取心脏垂直长轴、水平长轴、短轴三个层面。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是以心电图R波触发采集不同心动周期时段的心肌灌注图像。将每个心动周期相应时段的放射性计数叠加起来,形成收缩期、舒张期不同时段的心肌灌注图像,利用电影显示、半定量法,可同时观察心肌灌注、左室壁运动、并可测量左室功能,包括EF值与容量测定。心肌静息门控显像对异常表现:(1)可逆性放射性减低、缺损。(2)不可逆性放射性缺损。(3)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4)不可逆放射性减低。(5)反向再分布。 2结果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20)要点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20)要点 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为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CCTA 已成为冠心病首选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阴性预测值高,被认为是ICA 的“看门人”。常规ICA和CCTA主要提供解剖信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难以从功能学角度评价狭窄对心肌血供的影响,鉴别缺血特异性病灶。血流储备分数(FFR)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生理功能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且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基于CCTA影像数据应用高级计算流体力学及深度学习等方法获得的FFR(CTFFR)能在单次检查期间同时提供冠状动脉的解剖和生理学信息,成为临床研究和应用的新热点。 一、FFR简介 冠状动脉循环由心外膜血管和心肌内微循环小血管组成。FFR即指的是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血管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与同一区域理论上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之比,简化定义为心肌最大充血状态下狭窄远端冠状动脉内平均压与冠状动脉口部主动脉平均压的比值。有创的FFR需使用压力导丝在狭窄病变的远端进行有创测量,理论正常值为“1”。目前临床应用中推荐0.80为阈值。FFR≤0.80的

病变为缺血特异性病变,FFR>0.80病变不会诱发心肌缺血。FFR除可评估冠心病功能性缺血之外,还能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与基于ICA指导的临床决策相比,基于FFR指导的血运重建策略对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均有明显改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二、CT-FFR技术简介 1. 技术原理和工作流程: 2. CTFFR分析软件: 3. 比较影像学优势: 三、CT-FFR应用注意事项 1. 优化CCTA影像采集: 【推荐意见】:推荐CCTA检查至少在64排探测器以上的CT设备上完成;严格遵守心血管CT指南的扫描规范,控制CCTA的影像质量,使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达到优秀标准,提高CT-FFR的成功率和准确度。 2. 选择CT-FFR的测量位置: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林叶 综述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芜湖241000) ProgressinPathogenesisof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 ZHANGLinye (DepartmentofCardiology,WuhuSecondPeople'sHospital,Wuhu241000,Anhui,China) 文章编号:1004-3934(2015)03-0356-04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5.03.032 摘要: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一种由于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认为男性、吸烟、肥胖、高血尿酸水平、糖耐量异常、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小板功能和形态异常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微血管功能失调及障碍、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内皮活化及炎症、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机制;内皮细胞;炎症 Abstract: 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CSFP)isakindofmicrovascularfunctiondisordercausedbyendothelialdysfunction.HighriskfactorsforCSFPincludesmoking,obesity,highblooduricacidlevelandabnormalglucosetolerance,highplasmahomocysteinelevels,andabnormalplateletfunctionandform.CSFPmaybeasingleclinicalpresentationofasystemicdisease,however,thepathogenesisofCSFPhasnotyetbeencompletelyunderstood.SeveralmechanismshavebeenproposedforCSFPsuchasmicrovasculardysfunction,im-pairedendothelialcells,endothelialactivationanddysfunction,inflammation,andgeneticvariation. Keywords: 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pathogenesis;endothelialcell;inflammation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CSFP)于1972年由Tambe等[1]首次报道,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普及,CSFP逐渐被心脏介入医生所熟悉。但目前国内外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出现的临床危害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治疗亦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就目前对CSF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1 定义、流行病学及判断标准 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成型术后、CAG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外,在CAG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临床中,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因胸痛行CAG患者中1%~7%的患者证实存在CSFP[2-3]。 目前CAG仍是诊断CSFP的唯一有效手段,采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4]计数来诊断。CTFC是计算靶血管近端有造影剂染色起至该血管末梢显影所用曝光帧数,采集速度校正为30帧/s,冠状动脉内预先给予硝酸甘油。CTFC第一帧的判定:造影剂完全或近乎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起始部并接触到血管壁的两侧,能见到造影剂开始前向运动;最后一帧的判定:造影剂进入到靶动脉末梢的标记性分支。计数时前降支和回旋支选右前斜加足位,右冠状动脉取左前斜加头位。因前降支较长,将前降支的帧数除以1.7,即为CTFC。正常造影剂全段染色计数帧数为14~28帧,如CTFC>40帧为慢血流现象。 2 冠状动脉慢血流病因 研究提示CSFP患者有多项独立危险因素,主要致病的高危因素有多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与男性、肥胖者相关性大[5],大部分有吸烟史,吸烟增加了 CSFP的发生[6];男性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7-8],且可能为CSFP的预测因子。多项研究证实尿酸水平增高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形成的危险因素;Binak等[9]对28例CSFP患者分析 作者简介:张林叶(1972—),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冠心病及高血压防治研究。Email:zhanglinye1791@163.com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冠脉FFR)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性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IVUS以及OCT等影像技术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狭窄程度的判断、病变性质的评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但仍未能从功能上对病变血管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上述原因,一项新的技术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就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FFR是利用特殊的压力导丝精确测定冠脉内某一段的血压和流量,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对心肌灌注所造成的影响,属于冠脉血流的功能性评价指标。大量研究表明,通过FFR检测以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可是患者获得更大的临床益处。 二、冠脉FFR的基本原理 冠脉FFR是通过精确测定的冠脉狭窄病变两端的压力,再用后者与前者的值相比,其比值即为FFR。FFR不仅仅是压力的比较,也真实反映了通过存在狭窄病变的血管向远端所能提供的最大血流,与没有病变的理想血管所能提供的最大血流的比值。因此,是对冠脉血流的功能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三、冠脉FFR系统的组成 FFR系统主要由压力导丝(PressureWire)和Xpress机器组成。可用来测量FFR、CFR和温度。FFR是标准配置,CFR和温度是可选配的。 四、冠脉FFR的特征 3.1 FFR理论正常值为1;且在评价病变的功能意义时有清晰的阈值; 3.2 FFR测量重复性高,且因为它是一个比值,因此不受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3 FFR不仅能把侧枝循环的影响考虑在内,还能评价狭窄程度与所支配灌注区的面积是否相关; 3.4 FFR可以实时的反映血管的功能性狭窄情况,因此在行冠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时,可以实时的反映其效果。 3.5 FFR不能提供斑块性质、纤维帽的厚薄及斑块负荷等信息。 五、冠脉FFR测量的必备条件 1、压力导丝(压力感受器)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压力导丝有瑞典Saint Jude Medical Systems公司产的PressureWire和美国Volcano公司产的PrimeWire两种。压力导丝直径0.014',其性能类似于PCI导丝,并可用于PCI操作[3-6]。导丝近头端3cm的透X线与不透X线连接处镶有压力感受器,能感知血管内压力信息的变化,可以测量FFR、CFR和温度。压力导丝必须与专用界面相连接,界面上的荧光屏可以显示压力曲线和FFR值。(见附图)

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191 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6月 第28卷 第3期(总第181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June,2013,Vol. 28 No.3(Serial No.181)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 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张凌,郑平,张晓丽,孙晓昕,郭风,魏红星,徐莹颖,田月琴,何作祥 摘要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70例行腺苷负荷试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单光子断层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腺苷负荷试验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静息时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LVEF 降低≥5%组(n =16)和LVEF 降低<5%组(n =54)。图像分析采用17节段半定量评分法,得到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灌注总评分及心肌缺血总评分。应用QGS 软件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结果:LVEF 降低≥5%组患者的静息时LVEF 明显大于腺苷负荷试验后LVEF; 与LVEF 降低<5%组相比,LVEF 降低≥5%组的负荷灌注总评分及心肌缺血总评均显增加,病变范围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腺苷负荷试验后LVEF 较静息时明显降低(≥5%)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证据。 关键词 腺苷负荷试验;门控单光子断层显像;左心室功能;冠心病 ·冠心病研究·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I11B02)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核医学科(张凌、张晓丽、孙晓昕、郭风、魏红星、徐莹颖、 田月琴、 何作祥), 超声科(郑平) 作者简介:张凌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核医学方面的研究 Email:zhangl527@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通讯作者:田月琴 Email:tianyueqin@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何作祥 Email:zuoxianghe@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13)03-0191-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3.03.011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Changes With Adenosine-Induced Vasodilator Stress by Gate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ZHANG Ling, ZHENG Ping, ZHANG Xiao-li, SUN Xiao-xin, GUO Feng, WEI Hong-xing, XU Ying-ying, TIAN Yue-qin, HE Zuo-xiang.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and Fu Wai Hospital, CAMS and PUMC, Beijing (100037), China Co-Corresponding Author: TIAN Yue-qin, Email: tianyueqin@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and HE zuo-xiang Email: zuoxianghe@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eft ventricular (LV) functional changes with adenosine-induced vasodilator stress by gate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were studi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rest and adenosine-induced stress SPECT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According to their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changes between the rest and after stres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LVEFrest-LVEFado≥5% group, n =16, and LVEFrest-LVEFado<5% group, n =54. The imaging was analyzed with 17 segment semi-quantified assessment for summed total scores of stress perfusion, rest perfusion,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respectively. QGS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LV functional parameters of LVEF, LVEDV and LVESV respectively. Results: In LVEFrest-LVEFado ≥5% group, the patients’ LVEFrest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t after LVEFado. Compared with LVEFrest-LVEFado<5% group, the patients in LVEFrest-LVEFado ≥5% group presented higher summed total scores of stress perfusion,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severer coronary stenosis with more lesions, P <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LVEFado reduction≥5%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evidence for CAD diagnosis. Key words Adenosine vasodilator stress test; Gate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2013,28:191.)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机制与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作者:李建平2010-12-21 冠状动脉造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性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尤其当我们遇到临界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情况时,治疗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时单纯冠脉造影检查无法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证据。随着IVUS以及OCT等影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狭窄程度的判断、病变性质的评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更为准确和合理,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这些检查无法评价病变的功能意义,换言之即无法评价冠脉狭窄病变是否引起明显心肌缺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术中评价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冠脉血流储备的评估逐渐浮出水面,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基于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介入策略的选择,可以使患者更为明显的获益。本文从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以及临床进展向大家进行介绍。 1 血流储备分数的基本原理 首先,为了更好的理解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我们先简单复习一下冠脉的循环系统。冠状动脉系统可以被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直径为数毫米到400um的较大冠脉,又被称为“传导血管”,其对血流的阻力非常小;另一组成部分为分支成树枝样的较小冠脉及直径< 400um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又被称为“阻力血管”。顾名思义,其对心肌血流灌注起到显著的控制作用(见图一)。冠脉循环的两个特征对理解狭窄病变的功能检测十分必要,即正常情况下压力传导的恒定性和微循环的可调控性。根据Ohm’S定律,心肌血流量(Qmyo)等于跨心肌压力阶差(Pd—Pv)与跨心肌阻力(Rmyo)的比值,即Qmyo=(Pd—Pv)/Rmyo。Pd为病变远段压力,Pv是中心静脉压力,非狭窄冠脉的病变远段压力等于冠脉口部压力(Pa)。在生理状况下,中心静脉压力等于或几乎等于0,跨心肌阻力取决于大的冠脉阻力和微循环阻力,正常冠脉对跨心肌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跨心肌阻力主要取决于微循环的功能状态,即心肌最大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微循环的扩张能力。当大的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时,因产生黏滞摩擦、层流、湍流和微涡流而增加冠脉阻力,使Pd降低致灌注压下降,进而降低心肌血流量。在此原理下,1974年Gould等首次提出了冠脉血流储备的概念,即冠脉最大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但由于其无法区别大的冠脉狭窄和微血管阻力对血流量的影响,故不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特异性参数,且测量结果易受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室负荷异常的影响,因此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1995年,Pijls等首次提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被定义为狭窄冠脉支配区域心肌最大血流量与理论上同一支冠脉无狭窄时处心肌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的比值,即FFR=QSmax/ QNmax = (pd-pv)/Rs÷(pa-pv)/Rn。当使用某些药物(如腺苷),诱发最大充血状态,也就是使微循环阻力降到最低时,Rs=Rn,而由于Pv 相对于Pa和Pd来说可疑忽略不计,因此,上述公式就被化简为FFR=Pd/Pa。理论上,冠脉血流储备分数,不受血流动力学因素(如血压、心率以及心肌收缩力等)的影响,可以用于多支血管病变且重复性较好,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 血流储备分数的检测和判读 从上述FFR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评价取决于狭窄近、远端压力的测量和最大充血状态的诱发。压力导丝的操作性能类似于PCI导丝,其头端3cm 处镶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管内压力的变化,并可用于各种PCI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在压力感受器出导管口1~2mm处时,校正压力使Pa=Pd,而后将导丝通过靶病变使感受器至少在病变远段3~5cm处,此时常用腺苷或三磷酸腺苷诱发最大充血状态,分别记录稳态的基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 舒张功能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与尼可地尔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尼可地尔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测fmd、apn、hscrp的水平。结果尼可地尔组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显著增加csf患者fmd,改善内皮功能。 [关键词] 冠脉慢血流;尼可地尔;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3-12-02 effects of nicorandil on endothelial-dependent 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 wang tao1 li yuan2 xiao wenliang1 jiang zhian1 zhang xiaoguang1 yin hongshan1 zhao shujian1 zhou chunxia1 zhang song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ird hospital of heibei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050051,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for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导管室三大紧急情况及处理

导管室三大紧急情况及处理 血压降低及处理 心律失常及处理 心室颤动及处理 血压降低常发生情况 (1)迷走神经反射性血压降低: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大多数发作短暂。由于过度紧张血管极度收缩,使血压突然降低。多发生于女性、老年患者,术前及射频消融中放电刺激等。同时伴有心动过缓出现。 (2)晕针:这部分病人在打麻药时,进针刺激即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脸色苍白,大汗,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多发生年轻人和体质弱、女性患者。 (3)冠脉开口处病变,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断病变,多支血管病变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时容易出现低血压。病人的主干开口处有较严重狭窄的病变时,使用正常的造影或指引导管直径对比偏大,插入时阻塞了相关血管,直接影响血流灌注,也会造成血压急骤降低。压力曲线成单峰或心室化。 (4)冠脉开口异常:这种情况日常工作中很多见,因心脏病患者多伴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使主动脉根部增宽,冠联动脉开口随之移位变形,使用常规导管己不能与其开口同轴,术者操作时要反复调整,有时在调整过程中会使导管深插,导管超选,发生堵塞血管,影响瞬

间血流灌注,动脉压力急骤降低。抽出导管便可恢复,这种情况发生不需给药物治疗。配合术著更换合适导管材料。避免超选即可继续手术。 (5)冠脉急性血栓:通常是发生在PCI或急诊PCI手术时,靶病变血管或临近靶病变部位的血管出现急性血栓,使其发生闭塞后,直接影响血管的灌注,血压急骤降低。情况发生后快速及时配合使用动脉溶栓如尿激酶、欣维宁、升压药物及血栓抽吸导管。 (6)冠状动脉慢血流,无血流:国际上己将TIMI—0级称为无再流,TIMI 1称为慢血流,也有将TIMI0—l称为无再流,而将TIMI II称为慢血流。明确的说,只要冠脉PCI术中无血流或慢血流直接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就会使血压急骤降低,心动过缓等急症发生。 (7)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出现穿孔是PCI术中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后由于部分血液和造影剂流入心包,形成心包填塞,压迫心脏,使其充盈受限,射血减少,血压随之降低。随着病情加重,血压会出现更不良的改变。 (8)急性过敏性休克:介入治疗手术中发生急性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病人大多数是使用对比剂碘过敏而引发的。一些患者早期症状,皮疹,粘膜水肿,眼结膜充血,鼻涕,流泪,随之血压开始降低。严重者没有早期症状,术中无其它原因血压下降,用升压药物作用不明显,应准确判定,及时脱敏,纠正血压 (9)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出汗过多,又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低血压。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招标技术要求

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招标技术要求 一、功能要求 1.可以配有线或无线压力导丝,实时测量FFR(血流储备分数)数值。 2.动脉生理检测仪轻巧简便,便于在几个导管室之间移动使用,至少能支持4间导 管室手术。 3.动脉生理检测仪需配备触摸屏,也可以使用遥控器操作。 4.动脉生理检测仪需有USB端口,方便数据的导出和在电脑上进行分析。 5.动脉生理检测仪需有视频输出端口,方便手术转播。 6.压力导丝直径0.014英寸。 7.压力导丝远端要求有亲水涂层,近端要求有疏水涂层,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压力导丝需有聚合物保护套,可以保护内部的线缆和电子设备,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二、技术参数 压力要求: 1.操作压力范围:-30至300 mmHg 2.压力导丝精确度: +/-1 mmHg, +/- 读数的1%(在压力范围-30至50mmHg 内),+/-读数的3%(在压力范围50-300mmHg内) 3.主动脉压精确度:+/-1 mmHg或0.5%,以较高者为准 4.频率响应:0-25Hz 5.分辨率:≦0.2 mmHg 电路要求: 1.操作电压:100-240V,50-60 Hz 2.额定电流:0.2A(230 VAC),0.35A(110 VAC) 3.额定功率消耗:20W 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B:版本 2.0,能支持高速通讯

5.连接器:A类,插座 6.以太网:10/100 Mbit/s a.连接器 RJ45 7.DVI:屏幕分辨率 1280x800 8.频率 60Hz 9.满足输出要求,连接器 DVI-I(集成-数字和模拟) a.使用标准VGA电缆和DVI连接至VGA适配器(模拟信号) b.使用DVI连接至VGA电缆(模拟信号) c.使用DVI-D电缆连接(数字信号) d.使用DVI连接至HDMI电缆(数字信号) 10.供电单元中的电源连接器:标准插头IEC 320-C8 11.无线发射:频率范围 2.4000-2.4835 GHz(ISM-band) i.类型跳频扩展频谱 环境条件适应: 1.相对湿度操作:30-75% 2.操作环境压力:525-795 mmHg 3.运输和储存温度:-40°C至±70°C 4.运输和储存相对湿度:10%至95% 5.运输和储存环境压力:375-795 mmHg(500-1060 mbar)

冠脉微血管病变进展

[12]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10,46(6):65-70. [13]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水平时空分布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工程2009级博士毕业学 位论文,2009:33-35. [14]崔立船.浅析海滨城市空气中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 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595-596. [15]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绿染青岛市南区[J]. 国土绿化,2012(2):26-27. [16]赵小宇,马轶,孙克南.浅谈森林浴与森林浴场设计 [J].河北林业科技,2014(3):47-49. [17]李博,聂欣.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 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75-76. [18]李卿,贺媛.森林浴对健康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 学杂志,2011,5(4):229-231. [19]Sandra C Blass,Hans Goost,Christof Burger,et al.Extra- cellular micronutrient levels and pro-/antioxidant status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wound healing disorders: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Nutrition Journal,2013(12):157. [20]廖忠友,李学威,韩振宇,等.峨眉山疗养地环境质量 分析及疗养因子研究现状[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 (4):453-454. (收稿日期:2015-01-16)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何勤武常芬 【摘要】本文就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常见的表现类型心脏X综合征、冠脉慢血流现象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微血管病变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心脏X综合征;慢血流现象;无复流现象 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益成熟,冠脉微血管病变(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引起广泛关注,它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预后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300μm)、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μm)和微静脉(<500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1]。其中微动脉属于肌性动脉,在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无固定狭窄时,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灌注,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研究提示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失调、炎性反应、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等等。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表现类型有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inon,CSFP)(亦称Y心脏综合征)和无复流现象。各个表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目前均无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 1.1临床特点心脏X综合征[2]也称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缺血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脉血流储备降低的一组症候群。容易在压力下发生,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女性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心脏X综合征占心绞痛总数的10%~15%。 1.2病理机制多通过微血管功能不良、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机制引起[3]。冠脉血流储备降低是其发生机制的特点之一。研究发现,虽然该类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狭窄,但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后,冠状动脉血流量无相应增加,提示其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量与基础血流量之比下降。冠脉前小动脉收缩异常、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以及心理和精神因素均是其重要机制。 1.3治疗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因其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控制症状[4]。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该类患者的内皮功能[5]。雌激素治疗可使绝经后的患者减少发作频率,可能与雌激素减弱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内皮相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6]。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疗效均不肯定。 2慢血流现象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7]逐渐引起了人们注意。CSFP是指除外严重的冠脉狭窄、痉挛、气体栓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冠脉微血管的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小于50%,而冠脉内前向血流缓慢,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8]。其诊断标准为TIMI血流2级,即冠脉造影时,造影 文章编号:1005-619X(2015)07-0692-04 DOI编码:10.13517/https://www.doczj.com/doc/7d16490648.html,m.2015.07.008 作者单位: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部通迅作者:武常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