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复习

毛概复习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备注:(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设置此题,重在引导大家思考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解析:

概括起来,关于此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任选一个方面分析均可):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重大:(1)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2)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3)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4)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从学习目的上看(见导论二教案),(1)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角度:(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需要),(2)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培养接班人的需要),(3)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从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看,从广义上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主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1、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0世纪20 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弄清两者关系。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 、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参考课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主题: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观看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及阅读与毛泽东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谈谈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学习了第一章第二节—课件—学习活动2、3中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内容之后,大家有何感想呢?在你看来,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伟人?在毛泽东这位伟人身上,你学到了些什么?而其晚年的错误又带给了你哪些思考?请围绕上述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 对毛泽东评价的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大家可以从功绩、过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

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的功绩: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具体有:

一是缔造了一个新中国。

二是开辟了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道路)

三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至少是两大奇迹。(遵义会议后的红军长征、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陕北)

四是铸造了光耀世界的三度辉煌业绩(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解放战争时期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的辉煌)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简单讲有 5 点

·1. 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 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 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大家可以从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两方面进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伟人?在毛泽东这位伟人身上,你学到了些什么?而其晚年的错误又带给了你哪些思考?”来构思一篇课程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辨析题1: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又不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正确。(1)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理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且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的阵线上说,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理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有区别:A.所属范畴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

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范畴。B.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C.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目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即新民主义革命不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辨析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基本分析思路:(1 )“新式的、特殊的”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 2 )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有区别(见课件)。

( 3 )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了解到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特点。

( 4 )结论:命题正确。

2. 参考答案:正确。因为: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阵营:世界无产阶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革命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分析论述题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你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

1. 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2. 参考答案:上述三种观点都不客观不正确,宣扬殖民侵略有功,夸大了其积极作用。需要正确看待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云课堂—学习主题—第二章—课件资源—活动3:主题发言)

( 1 )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如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但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不应盲目夸大其积极作用。

( 2 )从主观上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防止出现一个摆脱它们控制以至与他们竞争的新型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 3 )帝国主义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

本原因。

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回首前苏联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铭记?解析: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探索,揭示了实事求是地把握本国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是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的关键。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我们必须吸取前苏联的教训,把握好我国的基本国情,否则会葬送我们的事业。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解析: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96-9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97第二段表述)。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解析: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96-9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97第二段表述)。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邓小平也强调,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那么,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或者: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98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00或我的课件)——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正确把握这一点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

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根本区别(参见教材P97-98)。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9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联,请查阅十八大报告第二点。

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所属范畴

请大家注意教材P35 第2-3 段的表述。在理解时请注意:

( 1 )就近代中国国情所决定的革命任务及对象(反帝反封)而言,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应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资产阶级领导还是无产阶级领导均是如

此。

( 2 )以“五四”为界,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五四以来中共领导的革命,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全称应叫做“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又叫社会主义革命)。请注意,中共在这一阶段的革命中不仅不反资,反而还提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纲领。

( 3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时代背景下,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划归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精神上,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精英分子对中国发展前途走向的思考;实践上,中共的成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而且革命过程中也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指导及物质援助。所以,在身边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影响下,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被确立为“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综上,十月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简称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 1 )帝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正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 2 )以官僚资本主义为革命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3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与动力

( 1 )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应重点掌握。教材与课件上均有详细分析。

( 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 3 )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小私有者,而非资产阶级(他们不剥削别人劳动,而是自食其力),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 4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需要既联合又斗争。

4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重在把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把握新民主义革命的前途,则重在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一问题的解析参见教材P42 第 4 点以及课件、教案上的相关分析。

5 、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部分,请重点把握纲领的内容以及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问题。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具体参见教材P45 第2 段的分析。注意:分析时需分别对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1 )“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具有双重性质,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

( 2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因此,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形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属于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因此,就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3 )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1924 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28 年10 月和11 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1938 年11 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确立依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近代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这决定了中国革命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利用议会来争取权利,甚至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只能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农村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军阀割据)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3)农民是近代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这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才能使革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革命和根

据地建设的有力保障。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三条最重要原则:(1)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 )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

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 、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二十多年革命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国家的国体即阶级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

( 1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

( 2 )中国革命中的理论创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意义:

( 1 )在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 2 )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巨变,完成了中国人民第一个历史任务

( 3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进行革命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主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1、自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解析: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随之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定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理解,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大家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 1 )界定1949-1956 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 2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 3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 4 )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大家可以参考教材第一节第一点

及我的课件。

主题: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2、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见第三章第一节-扩展资源-推荐视频),了解从1949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期间的那段激情岁月;自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点,阅读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见第三章第一节-课件资源—教学活动4-主题发言),把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内容特点。

思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基本分析思路:(1)在自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点及阅读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2)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国际条件。

解析: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15-20 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资源孙代尧: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本解析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3、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解析:

基本分析思路:(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第一节教案)。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联系实际稍作展开分析即可)。

(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主题: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及经验总结

4、自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同时阅读云课堂中的相关资源。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

解析:

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 1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 2 )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66-68 ),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

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 3 )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 4 )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68 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

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

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启示: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 世纪50 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1. 试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设想。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如下:

①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经验。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③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基本上与农业改造相同。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如下:

①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1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 年到1956 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6% ,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 ,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 年同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 上升到53.4% ,公私合营经济由0.7% 上升到7.3% ,个体经济由71.8% 下降到7.1% ,资本主义经济由6.9% 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建立起来。

( 3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己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社会己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 世纪中国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造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

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

第一,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第二,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把公有化程度作为衡量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而非生产力作为标准。

第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总之,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4.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视频:改造的力量)

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团结。

意义: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 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 、毛泽东思想是指毛泽东对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解析:本题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中只有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注意:本题主要考察大家对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认识。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解析:

(1)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为依据,该命题正确。理由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以党的十七、十八大报告为依据,该命题错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只是这一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参见教材P7 第三段的表述。

注意:本题主要考察大家对党的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界定的认识。

主题: 我们眼中的社会主义

在第五、六章中,我们将一起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本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与认知。请大家畅谈一下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吧。在你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社会主义不应该怎样?

解析:

从第五、六章内容来看,实质上是从一般意义上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即与资本主义存在本质区别的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与此相适应,讨论题:一方面是提醒同学们关注和理解邓小平在中国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另一方面是试图引导大家自己对这一问题进行开放性的思考。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解,教材P113-114 已有较为详细的分析,网上也可以找到许多相关资料,在此不再赘述,把握不准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教材教案。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同学觉得,这个问题“大而空”,“已经有太多专家论述过”,或者“根本让人无从着笔”。其实,我并不指望大家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对于一个开放性问题而言这几乎是无法办到的;我只是认为,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我们的一切都与“社会主义”这个特定的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我们回避不了,同时也觉得无比混乱的话题。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着“社会主义”教育,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成天弘扬(或被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然而,大多数人内心想的实际上是“管他什么主义,只要对我有利就是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走‘资本主义’的路”。我觉得,正是这种价值观上的混乱严重地扰乱了我们的内心,进而导致了信仰迷失、精神困惑、缺乏凝聚力——而这也是当下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我们不喜欢“被灌输”,那么就得自己去思考和探寻:结合中国背景、历史由来以及借鉴形形色色的专家认识来重新梳理自己对社会制度设计、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社会理想的认知,并藉此来探寻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和信仰——也许,这就是我们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自己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

从历史渊源来看,社会主义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和运动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提倡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而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则主要以推翻现实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为运动目标,并强调在一国革命的基础上最终掀起世界革命,以便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得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已存在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要远比社会主义充分。例如,在制度特征上,它以私营经济为主,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它在价值观上较注重个人利益,弘扬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等等。

我们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它在推动经济效率递增方面的魔力。美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这种魔力源于资本主义内在的超强的创新能力。他将健康运转的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一个兼容并包、自下而上的有机体,它能让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有机会相互竞争从而得以发展,幸运的话,还能在市场中得到应用。这个“发现过程”让资本主义具有比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或社团主义等制度更强的创新能力;后者过于官僚化,不利于了解来自下层的想法,而那些得以传递到上层的想法,也不太可能获得其所有社会伙伴的首肯。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是否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健康运转呢?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在自由市场模式下,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等的创新潜力,也并非每个投资主体每时每刻都能理性地做出最佳投资选择,事实上,人的逐利冲动往往会导致种种短期决策的出台并最终毁掉自身。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上世纪以来,各种市场失灵如污染、食品安全、保健医疗制度缺乏、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公等等,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曾一一出现。而本世纪初,即便是已逐步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各项制度较完备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面对让他们头疼的金融危机。更何况,世界上发达国家只有十几个而已,还有众多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发展速度没有中

国快,问题却一点不比中国少。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少数国家人均收入较高、社会福利较好就简单地判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十全十美,适合一切国家的社会制度。如果说当年“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是因为列强入侵、战乱频仍等内外因素影响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出于国情(实际)的考量,更不能简单地选择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拉大、政治腐败严重、道德沦丧等问题的出现是否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呢?在我看来刚好相反。恰恰是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薄弱的背景下迂回曲折地过度借鉴了私有制、自由市场模式等资本主义要素的结果。人性自利的一面与物质利益至上的市场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这事实上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的意义所在。

由此再来看社会主义,结合历史和现实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在某种程度上,“社

会主义”实质上是我们社会理想的反映。( 2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我们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伴相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等制度设计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端以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从1516 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这种思潮至今已存在了将近500 年的时间。它一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如火如荼),还曾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初期建设成功示范的背景下影响了东欧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发展轨迹。这些事实均可证明,与资本主义内在弊端的客观存在一样,社会主义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毕竟还只产生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种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在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东方环境中生根发芽,并孕育出了的“苏联模式”式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种种极左行为,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自身的优越性,相反却招来了许多诟病。对于这种社会主义,邓小平曾评价说,虽然说我们搞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管理等等),但其实不够格。事实的确如此。而要想让社会主义变得够格,就必须不断努力为其创设“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一基本前提,所以我们开始“补课”,甚至于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要素来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与资本主义的清晰界限,甚至导致了价值观层面的一些混乱,但却实属在发展路径上不能不做的选择。

因此,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的产生归因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因,而应被当作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来看待。为使结果产生,我们更应该思考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些什么。在我看来,当下的中国假如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树立能凝聚人心的社会理想,而是简单地倒向对西式制度的效仿,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利益诉求不一所导致的政治动荡以及人们在固有信念被一朝摧垮后的精神迷失,必将纷沓而至,那未必是我们所乐见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由理想出发来批判现实很重要——实质上社会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批判或质疑,而是应当在批判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们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理想落于实地?为了逐步推动现实社会向我们的社会理想不断靠近,我们青年一代需肩负哪些责任?——希望大家有所思考。

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怎样理解“不够格”?

1. 基本分析思路:(1 )什么是够格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

“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 2 )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比较。

2. 参考答案:

“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

“不够格”也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从同学们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认真研读教材、教案及课件,了解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但有少数同学忽略了将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

主题:关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谈谈你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社会发展事例或个人生活体会论述一下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点评:

本讨论题是针对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提出,就参与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能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整体把握情况比较理想。

1 、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以人为本,意味着发展的价值取向。值得说明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词所描述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有意义时,才是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只有能满足人不同层次需求的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发展,也才是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那么,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对“人”做以下三个层次的区分:( 1 )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个体。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彰显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人”(个人)为本,就需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为我们创设能实现上述目的的环境(例如:教育环境的改善)。

( 2 )作为“群体”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不可能独自为生,而是生来就归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群体。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由这一层次的“人”的需要出发,需要关注的是各个不同群体的和平共处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以“人”(人群、社会)为本,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努力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城乡关系、东中西区域关系等),同时实现群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 3 )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整体”的人——人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我们需要关注人类文明的传承,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以“人”(人类)为本,就需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可持续发展,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上述任何一个层次出发,都可以联系实际举例,结合对于“如何才能弘扬个性”,“怎样实现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及“如何保障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等问题的思考,来说明“以人为本”的落实举措。(注意:上述分析并非固定答案,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其他划分,只要分析层次清晰即可)

主题: 关于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从大家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能充分利用资源,关于发展这一话题均有自己的见解!但需要注意高度概括和总结。

主题:我们的中国梦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你有怎样的中国梦?靠什么来实现你的中国梦?请大家就此主题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解析:

关于此讨论题也许让许多同学有些困惑——为什么老师会给出一个如此宏大的话题?这个话题与我们所学内容有何关联?

回到第五、六章的内容,这二章主要是要引导我们认清中国的现实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懂得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去确立发展目标和社会理想(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国梦),并围绕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三步走”发展战略),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才有实现的可能。

作为现阶段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中国梦”,正如有的同学所说,它“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它可以有变化,但总会朝着一个光明的方向变化,如实现经济发展,实现教育文化提高等等。总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追逐的一个目标,像一面旗帜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也曾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然而,这种凝聚力在以自由、利己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艰难博弈,以及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困惑着,也迷惘着。对于生于90 后的我们来说,所面对的是飞速发展的90-00 年代,这个时代“将所有人都甩下了,没有梦想,没有未来,没有形而上,只有埋头为生活而奋斗,因为我们要房子,要汽车,要在变化中立足,而不是被它所淹没。——整代的理想主义,最终被发展所裹挟了,我们埋头在跑,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开始对“民族”、“国家”、“集体”等高大上的字眼嗤之以鼻;一些人为个人琐事忙碌得迷失了自我,根本无暇顾及思虑社会理想;而很多人在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却越来越找不到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具体回答。但我总觉得,有梦想的人会更幸福。这种梦想可以是“个人梦”,实际上反映着我们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憧憬;它也可以是我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期许,因为那是孕育并实现个人奋斗目标所必需的土壤与环境。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的筹码”;“无数个小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终端就是中国梦的实现”。在论坛的回帖中,看似出现了许多“雷同”的答案,但这正好意味着,尽管我们个性十足,但骨子里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却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这也再次印证了:每个人的个人理想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一句话,我就是中国,而中国,就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

分类整理:同学们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及两者关系

2 、现实与理想的背离

3 、怎样才能梦想成真

主题:改革的意义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举例说明改革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提示:(1)将改革与革命对比,具体思路见课件或第七章第一节新建学习活动中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两次革命的共同点

第三,特点一致:两者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第一,目的和功能一致: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作用一致:两者都是特定社会历史

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同:内容和对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和手段不同

革命改革

条件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到极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内容根本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基本制度不变的具体制度的调整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形式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自下而上的群众阶级斗争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上而下的进行

手段暴力革命依靠群众

(2)举例说明(事例很多,略)

从同学们回帖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把握得不错。

解析:

这一话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正确评价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全面的改革。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做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也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而是在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全面的改革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此,许多同学指出,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对自己来说“印象最为深刻”。但同学们同时也关注到,除了“中国富强了”之外,更深刻的变化是以“人的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为特征的“思想观念的解放”。正是因为思想的解放,“中国人终于不再沉溺于天朝的美梦,而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接受不同的思潮,开阔视野,勤于思考,敢于发声”。

总之,30 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的确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在承认发展成就和社会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高度关注在社会发展的若干层面仍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政治改革稍显滞后等等)。

关于这一方面,我的课件中有一个粗略的概括(参见平台第七章第二节课件第六张幻灯片),可以为大家的思考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不过,在回答问题时,不提倡大家面面俱到,而是建议大家精选一到两个有思考深度的侧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稍加展开即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n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n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n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n产业:结构不合理

n发展方式:粗放型

n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n社会矛盾:多而复杂

n作风:“四风”严重,反腐形势严峻

主题:改革的作用

2、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提示:

关于此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1)从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谈改革开放的作用。(2)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方面谈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3)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怎样得到体现来谈改革开放是一重要途径,如此等等。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第七章第一节新建学习活动中课堂讨论“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相关资源。

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3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45 亿元跃升到2012 年的近52 万亿元。1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 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 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 年的1.8%

提高到2012 年的11.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 年的190 美元上升至

2012 年的5680 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917 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分别比1978 年增长10.5 倍和10.8

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的2.5 亿人减少到2010 年的2688 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 万人。2011 年我国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按照2010 年不变价计算)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将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2 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671 亿美元,比1978 年增长186 倍,货物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位。

2012 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7 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净额878 亿美元,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 亿美元。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35 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根本启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使我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而且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启示和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35 年来的改革开放就是不断摸石头、找规律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大国,重大改革不能出现根本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所以改革必须试点先行,在实践中摸规律。比如,当前财税体制改革领域正在推进的“营改增”,就是在上海先行试点,然后再扩大试点范围,条件成熟了在全国全面推开。习近平同志还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我们要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国国情复杂,地区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层次特征,这就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到实践中去“摸石头”、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整体推进,才能防止顾此失彼。回顾35 年来的改革历程,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农村改革,还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推动城市改革,再到今天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改革行政体制,都是循着从局部到全局、从重点到整体的路径推进的。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让亿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就需要联动推进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又比如,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也需要配套推进财税、国企、资源等领域的改革。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