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 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文化与生活.doc第四课第一框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9-43,完成《与名师对话》P27-28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 基本含义: 表现: 学点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学点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态度: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探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佳节,世界各地华人以各种方式祭拜祖先,从最早的烧纸、上坟到今天的网络祭拜。 思考1: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一种?你如何看待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思考2: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怎么看?【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0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 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七)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情感目标:联系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 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 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47,完成《与名师对话》P31-32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点二全面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 【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从孔子热、庄子热到书画热、茶道热。然而要正确对待当前国内外的孔子热、儒学热,就必须做到既不能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述观点说明() 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B.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 例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的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4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八)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哲学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新授学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新授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时间: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 -------------------------------------------------------------------------------------------------------------------------- 【教学目标】 了解意识的含义 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案 预习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本课重点知识,将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标注并进行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在自主质疑部分。小组长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基础知识自主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物质的反应特性对人类意识的作用。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阅读课本P35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劳动和社会交往对人的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一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为什么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阅读课本P36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2.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师寄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 3.总结: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阅读课本P37正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并标记出: (1)从意识的起源看: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3)从意识的内容看: 【知识梳理】 【自主质疑】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2012年12月3日 28号教学案探究要求: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2、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1、课堂探究:P35上 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2、课堂探究:P35下 (1) 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3、课堂探究:P36上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课第一框教学案

山东省枣庄二中2013级 高二政治教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 11月 19日编号必修4-1-1-1审批人 课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1课时) 编制人刘宪锋 审核人 目标导学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重点 难点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阅读 记录 自学质疑学案 枣庄二中政治组第 1 页共 3 页

枣庄二中 政治组 第 2 页 共 3 页 请 记 录 你 的 疑 惑 点 或 自 学 障 碍 一、目标导学: 1.哲学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二、教材自学: 阅读教材P4-6两个目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 和对世界的 。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指导人们 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的任务,就是 ,在人类生活的途径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 正确地 和 。 三、媒体助学: 1.通过PPT 展示基本知识点,并起到强化的作用。 四、合作互学: 【诱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说哲学并不神秘? 【诱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注意区别:哲学与真正的哲学。 五、练习测学: 1.哲学源于 ( ) A.人们在辩论中获胜的需要 B.人们对实践的追间和对世界的思考 C.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不满 D.神对人类的启示 2.“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 ( ) A.是毫无意义的 B.不会有任何结果 C.只能由自然科学来回答 D.已经开始进入哲学思考 3.进入哲学思考的大门并不难,它要求我们①善于观察生活 ②保持好奇心 ③多问为什么 ④批判 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⑤远离常人觉得可笑的问题 ⑥敢于挑战前人的观点(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哲学的本义是 ( )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辩论术 C.关于神的学说 D.圣者之言 5.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来源于生活 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③哲学可 反思: “研讨理解”学案 知识点(研讨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 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 学生笔记 学案内容

生活与哲学第5课1框 意识的本质

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8 316 313 11.科学家的试验表明,猴子经过训练可以学会用水桶从水缸里打水浇灭燃烧着的火。但它不会就近用别的水来灭火。因为它 A.没有感觉 B.不会说话 C.没有“凡是水都能灭火”这种意识 D.没有经过进一步的训练 12.从意识的产生来看,意识更重要的是____的产物。 A .自然界长期发展 B .物质世界 C .大脑 D .社会发展 13.材料一 “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第255页。 材料二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三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 材料四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晴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全集》第6卷,第219页。 材料五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l12页。 请问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材料三、四、五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3.11.17 【预习案】 【学习目标】 把握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两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知识自主探究】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预习提示:阅读课本第35页,找出以下问题并在课本 上标明】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部分预习要求:了解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课本上表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2. 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如何理解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预习提示:阅读课本第36页,找出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明】 1.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有哪两种?其中,人所有特的是哪一种? 3. 意识就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预习提示:阅读课本第36-37页,找出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标明】 1. 阅读探究材料“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并回答问题。 2. 意识的反映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综合上述一、二、三方面的内容,我们这样来认识意识的本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内容上看,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内容看,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以及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说出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说明公民如何行使选举权2.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法制观念,培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基础梳理】

(2)积极参与选举,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行使选举权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和能力表现,在、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合作探究】 1、易错易混: ①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不如差额选举民主。() ②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一样。() 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采取何种选举方式有所差别。() ④我国目前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 ⑤间接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⑥等额选举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物质生活条件。() 2.辨析:间接选举只适用于乡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针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某县某村村民一大早就来到投票站,参加对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投票。此前,3名候选人已经进行了13场演讲和答辩,面对面地回答了村民提出的160多个问题。据此回答 6—7题 1.村民对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属于() 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这种选举有利于() ①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②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使用③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④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⑤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3.下列选举方式中属于间接选举的是() A.某班同学投票选举自己的班长 B.某村村民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 C.某镇人大代表对镇长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D.某乡镇投票选举本乡镇的人大代表 4.目前,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候选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是() A.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B.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C.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情况 D.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民的选择 5.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种竞选方式() ①可能会导致虚假宣传,夸大候选人的能力 ②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③可能发生贿赂选举的现象 ④有助于候选人向选民展示自己的管理理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差额选举”与“直接选举”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 A.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B.为选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C.能更充分地体现选民的意志 D.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 7.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相适应。人们只有在首先满足了自己基本的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包括政治参与活动。这说明() A.政治参与活动建立在其他活动的基础之上 B.提高政治参与意识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 C.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D.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公民各项活动的关系 8.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选举方式() A.领导提名、公民选举 B.间接选举 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D.直接选举 9.某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选民明确提出,不了解的候选人不选,不办事的候选人不选,不替百姓说话的候选人不选。这“三不选”表明() A.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B.选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C.我国的选举制度已经完善 D.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10.“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文盲没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据此回答1~7题。 1.2009年,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风靡全球,饱受好评。据了解,卡梅隆是在看到《指环王》以后,才敢把尘封多年的《阿凡达》剧本拿出来拍摄。他等待的是科技的进步,为了拍摄该片他又革新了3D技术。于是在《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逼真的飞流瀑布、漂浮云中的山峦、似含羞草的粉红植物、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似水母般在空气中游动的树种……这些逼真的3D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令人相信科技的进步的确会改变电影的观感。卡梅隆等待的是科技的进步,这主要说明 (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010年10月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说明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 B.人的意识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特点,能够把握世界的本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3.(2010·新课标全国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2010·北京文综)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著努力和勤奋 5.(2010·广东文综)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以,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立足于社会实践 D.大胆设想、科学论证

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备课人:陈大勇检查人:王谨业行政审核人:张永 才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含义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授内容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及政体 (1)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政体即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组织形式。 (2)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我国的国体是: _______________ 。 我国的政体是: _______________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 _______________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____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政治制度。 (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_____; (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____________,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____,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与探究】 1、“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前者在我国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区别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指行政机关(各级政府)、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2015届高三《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一框复习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3、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与任期。 4、解释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二、重点与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在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3、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如何区别这些职权? 4、人大代表如何产生?每届代表任期多长?法律地位? 5、我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 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 ) 说明: 2.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 说明: 3.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 说明: 4.在我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 说明: 5. 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1年高考重庆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①集体行使职权②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1年高考海南卷10)20lO年4月,某县一选区6444名选民,投票罢免了一名县人大代表。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①人大代表参加行使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②人大代表必须满足和实现选民的利益诉求

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案

第八课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对比。 同学们,我们在校园中感受到的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而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社会生活亦是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不仅丰富了文化景观,活跃了文化思想,也扩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了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但这其中有先进的、健康的,也有落后的、腐朽的以及那些不是令人很舒服的文化现象,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困惑,一起走出阴影,拥抱阳光。阳光下有阴影,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阳光指的是什么(先进文化),那阴影指的就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推进新课: 第一篇章:《火眼金睛辨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多媒体展示:微视频《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通过视频展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也知道了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危害、存在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那么,面对这些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注意文化的选择,提高辨别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认识成果吧。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用火眼金睛辨一辨下列文化现象。(展示一组图片)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请同学们就刚刚我们通过火眼金睛辨一辨的文化现象总结归纳出为什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呢? 教师总结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有其历史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这也导致了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化类型多样,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面对当前这种文化形势,我们应该发展和追求哪些文化呢? 引导学生回答:共同奏响文化生活的主旋律。 第二篇章:《文化激荡看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文化生活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的今天,我们要分清主次,把握其中的主流和主旋律。今天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多媒体展示:微视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其特有的魅力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文化生活里面有“阳光”也有“阴影”,我们应如何拥抱阳光,驱走阴影呢?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你参与过的、或者是观看过的文化活动,谈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作为文化活动的管理者(政府): ①政府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文化生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考点导航 1.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考点梳理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这,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文化也不可能实现任何新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注意】 (1)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辨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是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