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节光合作用(知识点+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节光合作用(知识点+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节光合作用(知识点+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节光合作用(知识点+练习)

五、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发现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DNA ,多种酶、核糖体等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 (蓝绿色)3/4

叶绿素 吸红光和蓝紫光

(3/4) 叶绿素B (黄绿色)1/4

3.过程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实现物质转变,将CO 2和H 2O 合成有机物,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②调节大气中的O 2和CO 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③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

注: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光合速率是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影响因素包括植物自身内部的因素,如处在不同生育期等,以及多种外部因素。

(1)单因子对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分析

①光照强度(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

释放CO2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

AB段表明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

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而到B点时,细胞呼吸

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

度,称B点为光补偿点(植物白天的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称C点为光饱和点。

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如上图虚线所示。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冬季温室栽培避免高温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

②光照面积(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

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

光合作用叶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

大,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

遮挡,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下。OB段表

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

A点以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呼吸量(OC段)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BC段)。

应用: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②CO2浓度、含水量和矿质元素(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CO

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矿质元素直接或间

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O2、水和矿质元素越多,

光合作用速率越快,但到A点时,即CO2、水、矿质元素达

到饱和时,就不再增加了。

应用:“正其行,通其风”,温室内充CO2,即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的方法.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速率,增加光合作用速率。

③温度(如图所示)

曲线分析:光合作用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一般植物在10~35℃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AB段(10~35℃)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B点(35℃)以上光合酶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开始下降,50℃左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应用: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温室栽培可适当

降低温度。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晚

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有机物的积累。

(2)多因子对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分析(如图

所示)

曲线分析: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

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着因子的不断

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

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的方法。

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充加CO 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温度或增加CO 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速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6、总结: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①提高农作物产量: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 , 改变植物种植方式:轮作、间作、套作

②提高光合作用速度

使用温室大棚 使用农家肥、化肥 “正其行,通其风” 大棚中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补充人工光照

7、计算

① 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作用速率

CO 2

CO 2②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解析:制造的就是生产的总量,其中一部分被储存起来,就是积累的,另一部分被呼吸消耗

③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解析:光合作用利用CO 2的量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界吸收的,另一个是自身呼吸放出的,二者都被光合作用利用。

六、比较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作用

=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五、化能合成作用

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

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

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例如:硝化细菌、

硫细菌、铁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下图为硝

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 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都是自养型生物;而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

命活动的生物是异养型生物。

◎ 3. 光合作用

◎ (2013新课标卷II )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都含有镁元素

◎ B .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 C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 D .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 【答案】D

◎ 【解析】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 正确;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进行光合作用,B 正确;叶绿素a 比叶绿素b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 正确;植物主

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 错

误。

◎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 (2013重庆卷)6.题6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

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B.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答案】D

◎【解析】水的光解、O2释放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基质,A项错误;t2→t3,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此时光照充足且恒定,若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项错误;t3→t4,暗反应增强,一定程度上加快ATP和ADP的转化,同时促进了光反应,C项错误;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甚至停止,类囊体薄膜上ATP合成受阻,A TP含量减少,ADP和Pi含量升高,被还原的C3化合物减少,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光照、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考生的理解能力,选项迷惑性强,具有一定难度。

◎(2013江苏卷)5.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 B. 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 C. 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 次

◎ D. 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答案】B

◎【解析】过滤主要是将滤渣和滤液分开,要用吸水性差的纱布而不能用吸水性强的滤纸过滤研磨液,A错误;干燥处理定性滤纸是为了让层析液能够更快的上升,使色素更好地分离,B正确;画滤液细线,要等一次画完干燥后才能重复,防止滤液细线过粗,C错误;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的,要用无水乙醇溶解,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着重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注重细节,难度不大。

◎(2013海南卷)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呗破坏

◎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答案】C

◎【解析】菠菜绿叶富含叶绿素,可用作提取叶绿素的材料,A项正确;加入碳酸钙可避免研磨过程中液泡中的有机酸等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B项正确;用乙醇提取到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项错误;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提取实验相关操作和注意事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海南卷)10.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 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

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

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没

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A.a、b和d

◎ B.a、c和e

◎ C.c、d和e

◎ D.b、c和e

◎【答案】B

◎【解析】植物叶片黄白色区域的叶肉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中a、e,c处叶肉细胞中尽管含有叶绿体,但被锡箔纸遮住部位不能接受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均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加碘液不会变蓝,故选B项。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及考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2013全国卷大纲版)31.某研究小组测得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吸收

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释放CO2的速率。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照条件下,图形A+B+C的面积表示该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光合作用,其中图形B的面积表示,从图形C可推测该植物存在另一个的途径,CO2进出叶肉细胞都是通过)的方式进行的。

◎(2)在上述实验中,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则图形(填“A”或“B”)的面积变小,图形(填“A”或“B”)的面积增大,原因是。

◎【答案】(1)固定的CO2总量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量释放CO2 自由扩散(2)

A B 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增强

◎【解析】(1)根据坐标图分析,A为叶肉细胞吸收外界的CO2,而B+C的总和则是

植物自身产生CO2的量,两部分的CO2都会被植物的叶肉细胞所吸收,即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遮光之后,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根据遮光后平稳段的直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推出B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而C段则表示植物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CO2。CO2属于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2)题干中提到适宜条件是针对光合作用,所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都会使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的面积会变小,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高,所以提高问题会增大呼吸作用的速率,而光照的改变对呼吸作用无影响,所以B的面积会变大。【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图形处理能力,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卷Ⅰ)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答案】(1)苏丹Ⅲ(Ⅳ)橘黄(红)(2)O

◎(3)一定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解析】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的基本知识。但是对知识的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的客观公正。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主题。

◎(1)属于记忆类。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 d时最大。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再进一步转化为糖类,才能供胚利用。脂肪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

◎一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要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过程如下:

◎脂肪(甘油三酯)+3H20 脂肪酶甘油+3脂肪酸

◎脂肪水解后得到的甘油和脂肪酸的总质量增加了,增加的质量主要来源于H20的“O”。

◎二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酸和甘油会大量转变为糖,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具体途径如下:

◎脂肪(甘油三酯)+3H20 脂肪酶甘油+3脂肪酸

◎甘油→α-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磷酸→果糖-1,6-二磷酸→葡萄糖等

◎脂肪酸β氧化乙酰辅酶A 乙醛酸循环糖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组成脂肪和糖的化学元素都是C、H、O,所不同的是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而氢的含量更多,由此推知,脂肪转变为糖需要增加较多的“O”。◎(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的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2013北京卷)29.(16分)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 TP和__ _,在__ 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 _。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____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1)[H]/NADPH 叶绿体基质

◎(2)逐渐下降28

◎(3)淀粉和蔗糖的含量输出量

◎(4)抑制

◎(5)未遮光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

◎【解析】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 TP,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根据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图1中去除棉铃的百分率为“0”时,为空白对照,植株的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的相对值是28。

◎(3)由图2可知,去除掉棉铃后,植株中的蔗糖和淀粉等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输出量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根据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图2则说明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叶片中积累,所以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

◎(5)去除掉棉铃以后并对部分叶片进行遮光处理是自变量,因变量是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降。遮光处理的目的是为未遮光的叶片合成的有机物提供一个转移的场所,避免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如果此时检测到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则说明未遮光的叶片的有机物运输到遮光的叶片中去了,反面证明了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基本过程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知识,另涉及实验设计的部分知识,难度适中。

◎(2013浙江卷)30.(14分)为研究某植物对盐的耐受性,进行了不同盐浓度对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注:相对电导率表示处理细胞与正常细胞渗出液体中的电解质含量之比,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

◎请据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对应的最小光强度称为_____________。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__________,原因是CO2被还原成______的量减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机物分解增加,________上升。

(2)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_____ 升高。同时,根细胞周围盐浓度增高,细胞会因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盐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_______增加,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1)光饱和点减少三碳糖呼吸速率

◎(2)根相对电导率渗透

◎ (3)脱落酸

◎ 解析:(1)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此时再增大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的速率也不再增加; 高浓度条件下植物为保水关闭气孔光合作用强度减弱,CO 2被还原成的三碳糖减少,但是呼吸作用在增强。

◎ (2)根据题干信息电导率越强细胞受损越严重,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浓度,

细胞会由于渗透作用失水。

◎ (3)细胞失水脱落酸浓度升高,有利于细胞保水。

◎ (2013四川卷)8.(11分)将玉米的PEPC 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

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 ◎ ◎ ◎

◎ ⑴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

是 。

◎ ⑵CO 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

光反应提供 。

◎ ⑶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 ·m -2·s -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是 ;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 ·m -2·s -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

◎ ⑷分析图中信息,PEPC 酶所起的作用是 ;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 的环境

中。

◎ 【答案】(1)叶绿体 叶绿素a

◎ (2)C5 [H]和ATP

◎ (3)光照强度 实际利用CO2的量没有改变

◎ (4) 提高气孔导度和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速率 光照强度较强

◎ 【命题思路】本题借“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创设情

境,考查《分子与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含量、物质变化和影响因素,以此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属基础和能力双重立意的综合运用题。

◎ 【解析】因为叶绿素a 含量最多,所以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 。 ◎ 因为光照强度增加,气孔导度下降但是光合速率没有改变,则说明暗反应速率没

有改变,所以实际利用CO2的量没有改变。

◎ 图1直接可以看出PEPC 酶可以提高气孔导度,图2可以看出PEPC 酶能够提高CO2

的固定能力,由于和原种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说明转基因水稻适合光照强度较强的环境

◎ (2013江苏卷)28.(7分)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天然虾青素含量最光照强度(×102μmol·m -2·s -1) 气孔导度 (m o l ·m -2·s -1)

0.8 0.6 0.4 0.2 0 转基因水稻 原种水稻

光合速率 (μm o l ·m -2·s -1)

高的物种之一。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色泽鲜红,因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着色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培养雨生红球藻以获得虾青素,科研人员研究了A、B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雨生红球藻和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发生的场所不同,前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2)B的浓度从0.1 mg/L提高到0.5 mg/L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是。

◎(3)与B相比,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4)两种生长调节剂中,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5)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进行比较,虾青素和其中的分子结构最相似。

◎(6)在本实验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选用A、B时首先应考虑的浓度分别为。

◎【答案】(1)叶绿体

◎(2)增加

◎(3)上升较快,下降较快

◎(4)A

◎(5)叶黄素

◎(6)0.5mg/L,0.1mg/L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相关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1)雨生红球藻是真核生物植物中的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中;◎(2)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1mg/L时,干物质增加量为119.7%,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8.5%,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8.5/119.7;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5mg/L时,干物质增加量为41.7%,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3.9%,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3.9/41.7;由于8.5/119.7<3.9/41.7,可知B的浓度由0.1mg/L增加到0.5mg/L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的含量在增加;

◎(3)由表中数据A的浓度由0.5mg/L增加到0.5mg/L时,虾青素的含量增加量由57.1%

增加到137.8%,当A的浓度增加到5.0mg/L时,虾青素的含量减少到-95.4%,说明A 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

◎(4)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的分裂,从表中数据随A浓度的增加细胞数也增加,所以A的功能与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更相似;

◎(5)从题干可知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

◎(6)要考虑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应选取表中A、B分别对虾青素增加量最大的相应浓度,由表中数据可知,A为0.5mg/L,B为0.1mg/L。◎【试题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生物知识应有所了解,比如应知道叶黄素为类胡萝卜素;更主要的是要理解题目所问内容,并从所给资料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进行解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查方向,应加强学生从陌生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

◎(2013海南卷)26.(10分)

◎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阳光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组是组,原因是。

◎(2)观察叶片颜色,出现黄化现象的是组,其主要原因是。

◎(3)该实验探究了环境因子中对小麦的影响。

◎(4)若将甲组置于红光下,乙组置于绿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是甲组,原因是。

◎【答案】(1)甲甲组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乙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2)乙在黑暗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降解,且无叶绿素合成

◎(3)光照光合作用

◎(4)甲组吸收的光能多,光合作用强;乙组吸收的光能少,光合作用弱。

◎【解析】(1)甲乙比较,因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植物生长长大,故甲将增重。

◎(2)叶绿素的合成必须有光照,乙因放置于无光下,故会出现叶片黄化现象。

◎(3)本实验考查对考生对实验设置的理解,这里强调单因子变量以及光照有无植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4)植物叶绿体内含量最多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而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橙、蓝紫光,植物在红橙、蓝紫光下光合作用也较强,从而积累有机物较多。故甲乙对照,甲组增重较大。

◎【试题点评】本题为实验考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实验设置。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滤纸条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结果

B.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结果不明显

D.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2.绿叶中的色素能够在滤纸上彼此分离开的原因是:()

A. 色素提取液中的不同色素已经分开

B. 阳光的照射使各种色素能彼此分开

C.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丙酮使色素溶解并且彼此分离的扩散速度不同

3.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纸层析装置(a一铅笔画线;b一滤液细线),正确的是 B

4.如图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而获得的色素带,层析结束后立即在暗室中用红光照射,此时可以看到较暗的位置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甲、乙两图分别是( )

A. 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B.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C. 叶黄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D. 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6. 科学家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用通过三棱镜的单色光照射水绵,结果是( )

A.细菌均匀分布在水绵周围

B.细菌均匀分布在水绵带状叶绿体的周围

C.细菌集中分布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照射的水绵段周围

D.细菌集中分布在黄绿光区照射的水绵段周围

7.普利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却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 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 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

D. 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

8.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参与暗反应必需的物质是( )

A.H2O、CO2、ADP B.CO2、[H]、ATP C.H2O、CO2、ATP D.[H]、H2O、ADP

9.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A.CO2的固定

B. 叶绿素吸收光能

C.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 ATP的形成

10.一位科学工作者用含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其转移的途径是( )

A.CO2→叶绿素→ATP B.CO2→三碳化合物→ATP

C.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D.CO2→叶绿素→葡萄糖

11.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传递的途径是:

A. 光能 ATP 葡萄糖

B. 光能叶绿体 ATP

C. 光能叶绿体水

D. 光能葡萄糖淀粉

12. 对某植株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10min,(乙)光照5s再暗处理5s,连续交替进行20min。若其它条件不变,则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A. 甲多于乙

B. 甲少于乙

C. 两者相等

D. 无法确定

13. 将单细胞绿藻置于25℃适宜的光照,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培养,经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绿藻体内三碳化合物含量突然上升,这是由于( )

(1)暗反应停止,由于没有[H]和ATP供应,三碳化合物不能形成糖类等物质,积累了许多C3。

(2)暗反应仍进行,CO2与C5结合继续形成C3

(3)光反应停止,不能形成[H]和ATP。(4)光反应仍进行,形成[H]和ATP。

A. (4)(3)(2)

B. (3)(2)(1)

C. (4)(2)

D. (3)(2)

14.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15. 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O2浓度过低

B.O2浓度过高

C.CO2浓度过低

D.CO2浓度过高

16. 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和B点相比较,叶肉

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A. 升、升、升、升

B. 降、降、降、降

C. 降、升、升、升

D. 升、升、降、降

17.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D.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18.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则细胞内三碳化合物与糖类生成量的变化是( )

A.C3突然增加,(CH2O)减少 B.C3与(CH2O)都减少

C.C3与(CH2O)都增加D.C3突然减少,(CH2O)增加

19.生长于较弱光照下的植物,当提高 CO2浓度时,其光合作用并未随之增强,主要限制因素是()。

A. 呼吸作用和暗反应

B. 光反应

C. 暗反应

D. 呼吸作用

20.在室温条件下,下列措施中,哪一项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A. 适当增加空气温度

B. 适当增加 CO2的浓度

C.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D. 延长光照时间

21.若白天光照充足,下列哪种条件对作物增产有利( )

A.昼夜恒温25 ℃

B.白天温度25 ℃,夜间温度15 ℃

C.昼夜恒温15 ℃

D.白天温度30 ℃,夜间温度25 ℃

22. 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那些与光合作用有关:

①适时播种、套种②合理密植、间作

③施用有机肥料④及时松土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在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不需要酶,暗反应需要多种酶B.光反应消耗ATP,暗反应还原CO2

C.光反应固定CO2,暗反应还原CO2 D.光反应消耗水,暗反应消耗ATP

24.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25.关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异养生物有关②都能将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③都属自养生物的营养方式④合成作用所利用的能量相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6.下图表示“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据图作答

(1)图①放入研钵内的物质:A.__________10 mL;作用是__________;B.__________少许,作用是研磨得更充分;C.__________少许,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糨糊状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中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__________。

(3)③剪去两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层析操作过程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析的原理是__________;加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色素带最宽的是__________,扩散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

答案:(1)无水乙醇溶解色素二氧化硅碳酸钙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2)单层尼龙布(3)防止两边色素层析时扩散过快细、浓、直(4)层析液不要触及滤液细线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防止层析液挥发叶绿素a 胡萝卜素

27.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A表示__________阶段,B表示_________阶段。(2)写出图中①----⑤所示物质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3)C和D的化学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过程需要色素参与,这些色素分布在。

(6)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有、等。

(1)光反应暗反应

(2)氧气、还原氢、ATP、二氧化碳、糖类

(3)

(5)类囊体的薄膜上

(6)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28.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这种情

况下,可以认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此时光合作用的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是植物生长的,出现CD段的原因是。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28. (1)光照强度光反应(2)温度暗反应

(3)最适温度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图 (5)如图

选择题答案

1-5CCBCB 6-10CABBC 11-15ABBBC 16-20CCABA 21-25BDDBC

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相关考点总结 知识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在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方法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菠菜叶2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和→加入5→迅速研磨→过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塞严) ②制备滤纸条: ③画滤液细线: ④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到,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3)结果分析: ●无水乙醇的用途是,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滤纸条上的细线要求画得细而直,目的是保证层析后分离的 色素带;便于观察分析;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层析装置要加盖的原因是 _; ●是否可以用滤纸代替尼龙布过滤; 叶绿素主要吸收和利用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基粒和类囊体增大了受光面积。 (2)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酶和色素,利于光反应的顺利进行。 (3)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2.色素的分布与作用 (1)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2)作用:色素可吸收、传递光能 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 (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3)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等必需元素,缺乏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光条件光、色素、酶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B.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 B.a>b+c C.a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测试题含答案资料综合有难度资料全

2014-2015上嘉惠中学高一生物第五章检测 班级号数 一、单项选择题。(2×30=60分)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的原因是 ( ) A.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D.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下列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按研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②酒精发酵需要活细胞的参与③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④人们认识到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⑤用不含酵母菌的酵母提取液进行发酵获得成功,证明生物体的催化反应也可在体外进行 A.④②⑤①③B.③④⑤②① C.①⑤④②③D.③④①②⑤3.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 ( ) A.淀粉酶B.蛋白酶 C.脂肪酶 D.肽酶 4. “飞人”博尔特在百米赛场上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在百米冲刺阶段,其肌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 ) A.葡萄糖B.脂肪 C.腺苷 D.三磷酸腺苷 5..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左右,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 ATP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TP 虽在人体细胞中普遍存在,但含量不多 B . ATP 在人体细胞中普遍存在,含量很高 C .它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D .当它过分减少时,可由 ADP 在不依赖其他物质的条件下直接形成 7 .绿色植物细胞的下列结构或部位中,不能产生 ATP 的是()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细胞质基质 8 .30 个腺苷和 60 个磷酸基最多能组成 ATP () A . 10 个 B . 20 个 C . 30 个 D . 60 个 9.人体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 A. 肺泡 B. 细胞质基质 C. 线粒体 D.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0.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精选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练习题 1.(2008·宁夏高考)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2.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对此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溴甲酚紫指示剂在pH减小的环境中变为黄色 B.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由于金鱼藻呼吸作用释放出CO2 C.这个实验可表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释放O2 D.实验操作3~5表明光合作用吸收CO2 3.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B.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过程 4.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5.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水参与C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B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C.A中产生的O2,参与C的第二阶段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完整版)光合作用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主要知识点回顾 1、色素分类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保护叶绿体免受强光伤害) 2、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注意事项: ⑴、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⑵、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⑶、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⑷、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⑸、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光合作用作用过程(重点)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条件:一定需要光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 2和能量 光反应阶段 过程:(1)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H]和O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形成ATP :ADP+Pi+光能?→?酶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阶段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 2的固定:1分子C 5和CO 2生成2分子C 3 (2)C 3的还原:C 3在[H]和A TP 作用下,部分还原 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 5 能量变化: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5、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光照长短、光的成分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 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 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6、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⑴、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⑵、控制温度的高低;⑶、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 浓度;⑷、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⑸、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⑹、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⑺、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⑻、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7、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制造有机物。 光 合 作 用 的 过 程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 详细答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B.a>b+cC.a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1-2节(知识点+练习)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 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 .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 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温和性-易变性-特异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

解 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 因 素固定的条件 下,酶促反应的速 度与酶浓度成正 比。 在S 在一定范围内,V 随S 增加而加快,近乎 成正比;当S 很大且达 到一定限度时,V 也达 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 使再增加S,反应几乎不 再改变。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V 随T 的 升高 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 一种酶在 某一温度时活力最 大,称最适温 度;当温度升高 到一定限度时,V 反而随温度 的升咼而降低。 二、ATP (三磷酸腺苷) ◎ ATP 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 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 .结构简式 A — P ?P ?P / I \ 2. ATP 与ADP 的转化 腺苷普通化学键 高能磷酸键 磷酸基团 (13.8KJ/mol ) (30.54 KJ/mol ) 放能 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质) Pi Pi 糖类一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一一散失 氧化分解 蛋白质一能源物质之一 I 化学能一一ATP ◎ ATP ADP + Pi 呼吸作 (线粒体"、 ADP 合成酶 水解酶 丄 台匕卓 + 冃匕 量 水解酶 动态平衡 A 太阳光能 脂肪一主要储能物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精选练习题及讲解

2.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对此相关 A. 溴甲酚紫指示剂在 pH 减小的环境中变为黄色 B. 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由于金鱼藻呼吸作用释放出 C. 这个实验可表明呼吸作用释放 C02,光合作用释放 D. 实验操作3?5表明光合作用吸收 CO 2 3?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 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r..i> I II J 、贰、4 —1—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练习题 1.(2008宁夏高考)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 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 A.光照、 有空气、 临时装片中无 B.光照、 无空气、 临时装片中有 C.黑暗、 有空气、 临时装片中无 D.黑暗、 无空气、 临时装片中有 ( ) NaHCO 3稀溶液 NaHCO 3稀溶液 NaHCO 3稀溶液 NaHCO 3稀溶液 A. B. C. D. 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光合作用过程中[H ]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 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 [H ]、ATP 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②、④过程中产生 ATP 最多的是④过程 C3的还原 4.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T 电能T 化学能 在图示结构上 NAIIP NAI1PTI D.产生的ATP 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5.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水参与C 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 B 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C. A 中产生的02,参与C 的第二阶段 LHJ-Kh D.X 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b 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02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第三单元之—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叶绿体是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由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包围而成,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3、每个基粒都有许多个类囊体构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以及光反应所需的酶,是光反应的场所。 4、基质中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5、光合色素的相关知识。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叶绿素a 叶绿素(3/4)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1/4) 叶黄素 (2)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4种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量的叶绿素a把光能转为电能) (4)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①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例如韭黄,蒜黄)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秋末)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③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

(5)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经过色素吸收后,光谱出现两条黑带。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6)叶绿体色素的性质:易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叶绿素的性质不稳定,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性质相对稳定。 (7)植物叶片的颜色与所含色素的关系: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原理解读: ①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 ②色素的分离原理: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分离。 (2)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3)过程:省略。 (4)结果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总课时: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至第五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1-5章)测试题 第Ⅰ卷 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DNA ,这也说明了细胞结构具有统一性 B .乳酸菌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动植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D .噬菌体能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2. A .基因中不含甲类化合物 B .肺炎双球菌中有乙类化合物 B .叶绿体中不能形成丙类化合物 D .丁类化合物只存在细胞核中 3.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N 是构成酶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B .Mg 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C .由I 参与组成的甲状腺激素,是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 .P 是磷脂、ATP 、[H]等多种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4.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军事上常将这种毒素用于生化武器。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该毒素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B .由结构图可知,肉毒类毒素由氨基酸组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图中该片段由5种单体组成,有4个肽键 D .高温下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主要原因是高温首先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5.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要节约使用,以备下次再用 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滴 C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 液与B 液与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浓度可以相同 D .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Ⅳ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将脂肪染成红色 6.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 ,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据图可推测该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R 基上的氨基 有15个 B .该肽链水解时,水中氢的去向是形成 氨基 C .控制该蛋白质合成378的mRNA 中至少含有个密码子 D .GFP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并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同时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7.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下关于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都是蛋白质 B .抗体都是蛋白质 C .动物激素都是蛋白质 D .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8. 下列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 B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的碱基有 C 、G 、A 、T 、U C .人体内的酶都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 D .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9. 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肽键的是 ①胰岛素 ②雄性激素 ③酶 ④Na + 载体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④ 10. 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 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A .该化合物应是蛋白质 B .该化合物应该是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 C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D .该化合物应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2. 下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3.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 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上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

褐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 6. 如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 A、用酒精除去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叶 B、有白斑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全绿色的叶 7.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8. 下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9. 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 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2019-11-16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 ——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 b ——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光能 CO2 + H2O ——→ (CH2O)+ O2 叶绿体光能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 他产物,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 一、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 2、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酪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实验假设 1. 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 2. 无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酒精 (三)实验用具(略) 1、NaOH的作用是什么? 2、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 3、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作用? 4、如何说明CO2产生的多少? 5、如何控制无氧的条件? (四)实验结果预测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2、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 液发生灰绿色显色反应。 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要多 (五)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放置在25-35 ℃、环境下培养8-9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 (3)分别滴加0.5毫升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混匀.A试管密封,B试管不密封.(六)观测、记录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与详细答案.doc

精品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 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 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2.5 ×10 8 kJ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 2.5 ×10 6 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 .①③B.②④C.只有② D .只有① 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 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 ~ 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 4 .某个池塘有生产者( 浮游植物 )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 ) 、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 )、 分解者 (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的能量依次为 b 、c、 d ,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 = b +c+ d B. a>b + c C. a

A . 1161 kJ B. 2322 kJ C. 2870 kJ D . 5740 kJ 6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a)) , G 为 植物, H 为植食性动物, C 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 和 C 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 G 到 H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 H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 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 7 .在一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产生了6a mol的氧气,当生产者固定的这 些能量传递到次级消费者被利用时,转移到ATP 中的能量最多是() A . 46.44 a kJ B. 232a kJ C. 9.328a kJ D . 11.61a kJ 8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 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 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 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 量利用百分率为() A . 0.05%B. 0.5%C. 0.25% D . 0.025% 9 . (2012 ·海南高考, 19)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练习及复习资料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选择题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其原因是() A.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D.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3.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ATP与ADP之间时刻发生相互转化 B.骨骼肌剧烈运动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 C.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D.ATP中含有的元素是C、H、O、N、P 6.让实验动物小白鼠吸入混有18O2的空气,该小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 A.CO2B.H2O C.C2H5OH D.C3H6O3 7.下列反应既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能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O2→H2O 8.有一种酶催化反应P+Q→R。右下图中实线表示在没有酶时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图中表示此反应进行过程的曲线是()([P]、[Q]、[R]分别代表P、Q、R的浓度)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9.右图的四条曲线中,能够表示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和长跑结束后血液中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10.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此过程不.生成() A.ATP B.乳酸C.三碳化合物 D.CO2 1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12.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A.在4 ℃条件下易变性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D.含有羧基 13.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 A.淀粉酶、纤维素酶、溶菌酶 B.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题

1、如图是真核细胞内呼吸作用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物质X是_______,它可以通过植物的_______作用产生。 (2)物质Y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________。②和⑤过程中物质Y产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 (3)人体内不能进行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成________。 (5)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________(填序号)过程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________的吸收。 2、某研究小组想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分别以20粒萌发的种子和4条蚯蚓为材料,每隔5 min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结果如表1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表1 (1)装置图中的Y溶液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后保持注射器的活塞不移动,有色液滴将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

(3)另一组该实验装置每隔5 min测量时,将注射器活塞往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活塞移动距离可测出气体的变化量,其中以小麦为材料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分析数据可知该段时间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________,在此过程中,有氧呼吸的强度越来越________。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记忆口诀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记忆口诀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记忆口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反应暗反应)光暗交替同步行;(光反应为暗反应基础,同时进行)光暗各分两不走,(光反应暗反应都包括两步)光为暗还供氢能;(光 反应为暗反应还原c3化合物提供氢和能量)色素吸光两用途,(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分解水释放氧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氢) adp变atp,光变不稳化学能;(光能转变成atp中不稳定的化学能)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在光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暗反应,先固定co2再还原 c3)二氧化碳由孔入,c5结合c3生;(co2由气孔进入,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化合物)c3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又需氢;(c3化合物的还原需要酶能量还原剂氢,经历多步反应)还原产生有机物,能量储存在其中;(c3化合物被还原生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c5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不曾停。(c3化合物被还原,分离出c5化合物,继续固定co2)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对于理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这样说,这种情况下你的高中生物是根本学不好的。如果你指望生物考前背背就可以考高分,那是天方夜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高中尤其是在生物考试中,你也很难取得高分,更何况你考前背背呢。生物学习方法小经验1、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和必修三第一、二章。试卷上有50道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50 分,其中包括实验设计一道2、复习注意:首先是下功夫,扎实细致地进行 复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能反映在成绩上的。其次是注意生物复习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