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一、建立新理念

《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心灵关怀,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更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

生获得心灵的快乐、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可能性》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摸球环节,采用了学生两小组摸球竞赛的形式。摸球的两个口袋中,一个有红球,另一个没有红球,比赛是以摸到红球多的小组获胜。很多教师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而实际上,这样的方式让没有摸到红球那队的学生心里特别不舒服,他们会认为老师明知那个口袋里没有红球还让他们去摸,这样的行为带有欺骗性质,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后来我把这一设计进行了修改,改成我与一组学生进行摸球比赛,没有红球的口袋给老师来用。以期让学生动用动脑实践操作,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的《找规律》时,遇到一列数,11、13、15、17、19、21、23、()、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前面一个数加2就等于后面一个数。()里填23。讲到这里这个

题目做完了,但我并没有让孩子停住思维的脚步,而是进一步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请学生给这一列数来取名,并引导学生:像这样,一些数排成一列,我们给它取个名,两个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数排,有的说数列。我告诉孩子们数学家统一叫他们数列。这样一来,我在小学一年级就向孩子们渗透了数列思想。接下来,我又利用学生尝试计算这一列数的和的过程,向学生渗透了“高斯算法”和“小数配大数”的方法,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方法的妙用。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例如:

☆+☆+☆+△+△=54 ☆=()

☆+☆+△+△+△=56 △=()

这道题我引导他们去观察、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发现了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以后,结果就多了2,说明一个△比一个☆多2,得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