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及课程设置

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及课程设置

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及课程设置
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及课程设置

河北省课程实施方案以及课程设置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年级设道德与法治课,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1.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

2.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4.1-6年级设体育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图文稿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专业资料

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专业资料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

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

2018--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 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 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 : 00 ,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 : 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 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 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 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

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 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 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 续、 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 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晨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由学校在学校自主学时内安排。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应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及选择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

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综合性原则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

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0修订)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有关说明 一、1至8年级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上课按33周时间计算。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内容由于课程名称较长,不便于在课表上体现全称,所以,以下课程名称在相关年级课表上体现简称: 1. “劳动技术与技术教育”简称为“劳技”(3-9年级); 2.“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称为“研学”(3-9年级); 3. “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简称为“专题”(1-9年级); 4. “班团、文体活动”简称为“班队”(1-6年级)和“班团”(7-9年级);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课程包含内容: 1.“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包含写字书法(3-6年级每周1课时) 2.“班团、文体活动”包含环境教育(1至9年级每学期6课时)、健康教育(小学1-9年级每学期6课时,包含卫生保健、垃圾分类、艾滋病预防<7-9年级>每学期3课时、青春期教育含性健康教育<5-9年级>)、禁毒教育(5-9年级每学期2课时)等,课程表上须备注说明上述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 四、小学1-6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1-6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1-6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根据体育课授课内容。如标注为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体育2:即足球课。同时在课程表上备注说明体育1、体育2的具体内容,并注明心理健康课放在双周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的第几节。 初中“体育与健康”每周3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7-9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7-9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添加备注,说明每周每一节体育课授课内容,如单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第3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双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第3节为心理健康课。 五、为使小学阶段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至6年级道德与法治2节用于教学,1节放在班团、文体活动课中,结合学生特点、时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 、课间(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含大课间、第3套系列广播体操和学校安排的跳绳、啦啦操、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体育活动)主要用于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七、晨(夕)会每天20分钟,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安排晨(夕)会,也可以不安排晨(夕)会,严禁将晨(夕)会上成早自习(早读)。 八、中小学校每周按5天时间安排课程。每节课时,一至六年级为40分钟,七至九年级为45分钟。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探索、试验长短课结合或适当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必须报当区教育局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不得增加课时的总时间或改变各门课程时间的基本比例。 九、文件依据:黔教基发〔2009〕62号 《遵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2011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得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与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 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得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得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与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得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得周学时数与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与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得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得开设与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

排。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得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 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39周得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得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得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第七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得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第八条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得时间与空间.晨会、班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一、背景 20世纪后半期至今,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多样化又成为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作为学校,不仅承担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任务,也挑起了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责任。 课程的开发,就是把教育方针的落实当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点,就是把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当作办学的动力。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情境化和体验性。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课程的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个性中,实现因材施教和因趣选学,课程设置也可以形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结构,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小学的老师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的文本。自主设计编写,不仅仅追求文本出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在设计编写中,让学生亲近现在、融入生活。 (一)文本的确立 1、文本的范围 (1)走向特色——凸现学校特色教育。学校的特色教育要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学校特色多多少少是由校本课程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的一种具体保障。而小学在历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排球这一特色,同时,也形成了人人打排球这一传统,因此,为了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学校确定了排球这一校本课程。 (2)崇尚科学——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

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 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 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2001]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