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针对不同生育时期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减产可达15%~30%[1]。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迟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时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最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发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2]。其他病虫害还有玉米绣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虫等。

2防治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用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1播期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h或50℃温水浸泡6~8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三是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的播种面积,推迟夏

02玉米自交系主要分类

玉米自交系的主要分类 玉米自交系的划分形式很多,可从来源、形状、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划分,主要有:一、全生育期和叶片数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国际通用标准,把玉米分为7种类型。 1.超早熟型植株叶片数 8~11片,生育期70~80天。 2.早熟类型植株叶片数12~14片,生育期81~90天。 3.中早熟类型植株叶片数15~16片,生育期91~100天。 4.中熟类型植株叶片数17~18片,生育期101~110天。 5.中晚熟类型植株叶片数19~20片,生育期111~120天。 6. 晚熟类型植株叶片数21~22片,生育期121~130天。 7.超晚熟类型植株叶片数≥23片,生育期131~140天。 二、遗传背景 据遗传背景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类型: 1.唐四平头自交系列自交系,以黄早四为代表。 2.旅大红骨系列自交系,以丹340为代表。 3.兰卡斯特(Lancaster Sure Crop)系列,以 Mo17为代表。 4.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系列,以 B73为代表。 5.ETO系列。 6.Tuxpeno系列。 7.Suwan系列。 8.Cateto系列。 9.Cuban Flint系列。 10.Tuson系列。 11.Caribbean Flint(Coastal Tropical Flint)系列。 12.Chandelle系列。 13.Haitian Yellow系列。 14.Perla系列。 15.其他。 三、粒色 按粒色大致可把自交系分为红、白、紫、黄、黑色、杂色等。

四、其它 1、株型:紧凑型、较紧凑型、较平展型、平展型。 2、粒型:长、短、圆、扁、大、小 3、株高:高秆、中秆、矮秆 4、配合力:高、中、低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是柘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 5.33万hm2左右,随着各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实,近几年单产、总产持续增高,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发现部分群众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对各种病虫害症状辨别不清等现象,为帮助广大农民识别玉米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现将柘城县发生较为普遍的几种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主要病害及防治危害夏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粗缩病、褐斑病、 茎腐病等 [1] 。 1.1粗缩病 近几年来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大蒜茬、玉油菜 茬发生较为严重。病株在 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在防治时要适时 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在玉米出苗前后,用 2.5%联苯菊酯 2 500 倍液或 10%吡虫啉 1 500倍液喷雾防 治 1? 2 次,并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 [2] 。 1.2褐斑病 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茎秆都可受到褐斑病危害。染病后先在

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集中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病斑白色透明,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黄褐色粉。茎上染病多发于节的附近。 防治方法:预防褐斑病主要注意选种耐病品种,并实行 3 年 以上轮作,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肥要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四至五叶期追施苗肥,可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 150?225 kg/hm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四至五片叶期,用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1 000 ?1 500 倍液喷雾。 1.3弯孢霉叶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全生育期各叶均可感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25?35 C)。抽雄期易感病,普遍表现为褪绿水清小点,后扩为卵圆、椭圆形,中白周褐色。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结合褐斑病用药,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 000 ? 1 500 倍液,另加 5%代森锰锌,每隔 7 d 用药 1 次,连续用药 2? 3 次。 1.4茎腐病 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在玉米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骨部空松,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玉米各自交系类群及其特点概述

常见玉米各自交系类群及其特点概述(据老师课堂讲课内容总结,出处不知) 一、Reid群 1.该类群特点:多为美国杂交种系,遗传基础较丰富,植株叶片较上冲,抗病抗倒性较好,果穗较长,略粗,籽粒长,马齿形,多中熟,配合力高,但近年来该类群感染锈病、弯胞菌叶斑病和粗缩病较多。 2.包括的自交系:掖478,郑58(该类群代表自交系),郑32, 8112,7922,郑653,黄C,L105,新白503,琼42,济223,掖107,沈219-1, 52106, 独321,3184,郑13, 153等 二、唐四平头群 1.该类群特点:该类群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抗倒性中等,果穗中长,较粗,籽粒中长,硬粒或半硬粒型,早熟或中早熟,多为浅黄色,易感锈病、弯胞菌叶斑病、青枯病和病毒病。 2.包括的自交系:黄早四,昌七-2(该类群代表自交系),安152,京7,K12,黄选522,浚152,获选A60, 5237等 三、旅大红骨群 1.该类群特点:叶片较宽,上冲,抗病性好,抗倒性中等,果穗中长,较粗,马齿或半马齿型,生育期较长,易感锈病、弯胞菌叶斑病、青枯、病毒病和黑穗病等 2.包括的自交系:E28,丹340(该类群代表自交系),360选,郑22,8340,选4-1, 340-5,F349, 53,选3, 868,811等 四、Lancaster群 1.该类群特点:植株较高,叶片平展或中间型,抗病性较好,抗倒性中等,果穗长,中粗,籽粒长,马齿或半马齿型,中熟,株型松散,根系欠发达,易感条锈病,近年来育种应用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2.包括的自交系:Mo17(该类群代表自交系),商27-263,维矮141,许052,漯12,HZ32 五、P78599群(简称P群或78599群) 1.该类群特点:该群含热带和亚热带种质,遗传基础十分丰富,具有高产、优质和抗倒的特点,茎叶青绿,保绿度好,活秆成熟,秆强不倒,抗叶斑病和茎腐病等 2.包括的自交系:P178,P138,丹599,丹3130,齐319, 89-1, 87-1,599-3,齐318,济533,丹598,早318等 六、综合群 1.该类群特点:不大明显 2.包括的自交系:综3,综31,N808, 374等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 2 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 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着,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 5 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 倍液喷雾。(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 2、黏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 收。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 内取食嫩叶叶肉,3 龄食叶成缺刻,5 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

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 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 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 15~45 克对水50 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 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 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 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 。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 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 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 0.1%~ 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 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 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 从而避免xx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16955009.html,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作者:夏桂梅 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预防玉米病虫害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但是玉米在实际的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就会为确保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防治病虫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doczj.com/doc/7f16955009.html,ki.jlny.2016.19.0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对于玉米经常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不断的研究新品种,研制高产品种来提升玉米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特性的玉米种子,与传统的玉米种类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虫的侵害,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玉米病虫害对于推动玉米产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与防治 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表现症状是在叶片上,有的时候也会侵害到叶鞘和苞叶,如果侵害到了叶鞘和苞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叶片枯萎而死。针对这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方法可用药剂对感病的玉米进行处理,一般会选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0倍液,然后进行喷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1]。 1.2玉米丝黑穗病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1.3玉米青枯病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精品】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针对不同生育时期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减产可达15%~30%[1]。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迟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时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最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发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2]。其他病虫害还有玉米绣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虫等。 2防治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用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1播期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h或50℃温水浸泡6~8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三是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的播种面积,推迟夏

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n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年后仍5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1000~2000,稀释限点℃55~60致死温度. 具侵染能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 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 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丰单l号,中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丰三1号,陇单1号,天单1号,武105,东泉11、1 2、13号,张单25l,中玉5号,冀单29号等。 2、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可减少传毒寄主,减轻发病。 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5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玉米生长各阶段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一、出苗期 这一阶段基本没有病害,但为了防止出现“老小苗”的现象,达到促根壮苗的目的,主要的措施有: 1、早间定苗。应在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缺苗断垄较重地段,可留生长一致的双株,确保密度。 2、中耕除草。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喷施新高脂膜,疏松土壤,防止病菌侵染,保护禾苗茁壮成长,消灭杂草,促根深扎。 3、追肥浇水。追肥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要根据植保要求施肥并喷施壮穗灵,有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苗期的浇水次数可掌握在1~2次。苗期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并及时中耕,以便还苗。 4、防治病虫。玉米苗期害虫主要为粘虫、蓟马,防治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提高药效,防止病毒病复生。 二、穗期阶段 1、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探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探索 摘要: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等。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1主要病害 1.1玉米大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1]。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③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d 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1.2玉米小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锤形,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高于25℃和多雨天气发病重。 (3)防治方法。同玉米大斑病。 1.3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0.1%~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从而避免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堆前后,即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达2。蹦时,开始喷药。一般用50%多菌灵町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加水稀释成5。。倍液喷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