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领队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我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与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空间分布规律;

2)学习与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

3)学习与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及旅游人地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学会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的能力;

2)学会各类专题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技能;

3)学会区域旅游设计(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

4)各地旅游资源解说课件及讲解技能。

5)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互联网、视频)及纸质(书本、报刊)介质上旅游地理知识的技巧。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旅游欣赏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实践环节

1.实践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2)旅游线路设计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2.实践教学形式与考核方法

本课程常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幻灯片)、投影、录像、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开放在本课程网站),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有关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学校和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相关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本课程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项目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

总评 = 过程评价60 % + 期终评价40%

其中过程评价包括:平时考勤20% + 项目完成态度10% + 项目成果3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本课程教材知识架构合理,具有较好的权威性。

项目1:主要采用刘振礼与王兵编写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并参考了石高俊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中国旅游资源》。

项目2:主要参考了王瑜王勇主编的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旅游地理》。

项目3-14:主要采用杨宇主编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

此外还编制了技能训练项目指导书及评分标准。

参考资料:网络课程资料、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资料

八、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讲授和练习相结合,将旅游地理知识与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熟悉不同区域旅游特色及主要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区域旅游设计。在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际、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基本方法的导入上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方法的学习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模拟练习、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进行区域旅游设计的基本技能。

中国旅游地理 习题

项目一:旅游地理学认知和旅游资源 1.即使对旅游资源的概念这一旅游学的最基本问题,迄今还存在不同见解,这是否正常? 2.为什么旅游资源的范畴会不断扩大?旅游从业者在其中负有何种责任? 3.旅游审美有何特点? 4.以你所熟悉的旅游点为例,分析其美感。 项目二:自然旅游资源 1.为什么说“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2.何以中山和低山会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 3.举例说明花岗岩、丹霞、熔岩、岩溶和海岸地貌的特点。 4.五岳为何如此著名? 5.何以称水为“风景的血脉”? 6.举例分析中国著名的海滨、江河、湖泊、涌泉、瀑布的旅游价值。 7.游人应当怎样选择温泉疗养地点? 8.为什么旅游者多选择植被状况良好的旅游地? 9.利用动植物资源可以开展哪些旅游项目? 10.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1.气象、气候对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2.为什么将气候旅游资源分布的普遍性称为背景旅游资源? 13.运用案例中提供的气候资料进行气候旅游资源评价的练习。 14.简述各种自然奇观出现的条件及分布规律。

项目三:京津冀旅游区线路设计 1.结合个人所学知识和旅游经验,分析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对天津旅游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吗?如果有,这些负面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 在国内,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导致旅游发展的案例还有哪些?2.为什么许多国家都修筑有长城?2.简述中国长城的基本结构。应当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长城? 3.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泰国王宫等何以都成为著名旅游点? 4.分析北京故宫的建筑思想和艺术成就。 5.分析北京天坛的建筑思想和艺术成就。 项目四:东北旅游区线路设计 1.结合本章所描述的东北冰雪景观运动避暑旅游区的特点及本案例 材料,试分析本区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2.就本区内地质地貌为主体的景观进行归纳。 3.吉林省湖泊型的旅游景区有哪些? 4.分析长白山旅游区域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整合发展。 项目五:中原旅游区线路设计 1.中原旅游区内5A级景区有哪些?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2.说明陵寝的旅游价值。 3.中原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项目六:西北旅游区线路设计 1.西北旅游区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如何在缺乏水资源的条件下开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2013、3———2013、7) 南涧职中 余江娥 2013、3

新学期快开始,接受新的班级,面对新的面孔、新的课程,开始了新的教学。为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特作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学期教学班级为跳菜班,共有学生64人,女生少男生多,总体上学生基础都很差,因此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维持课堂纪律就成了最难的事;其次备课也必须具有针对性;最后须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接触和交流,以便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课程分析 本学期所教科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旅游服务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本内容既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必要的技能训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强化技能训练、 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概况。 2、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3、熟练掌握书写导游词的方法以及数据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阅历。 (三)、教材分析本书共分为18章 为全年教材 第一学期学习了前九章 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第三

章:旅游资源赏析;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第六章: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第七章: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第八章:中国旅游区划;第九章:东北旅游区。其中第一章有一节内容;第二章四节;第三章三节;第四章三节,第五章四节,第六章两节,第七章两节,第八章两节,第九章四节。内容比较多。根据每周3节的课时,拟定以下教学计划。下学期按计划学习教材的后八章 最后两张为自学内容。第九章介绍了东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章介绍了华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一章介绍了华东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二章介绍了华中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三章介绍了华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四章介绍了西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五章介绍了西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六章介绍了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掌握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掌握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3、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掌握主要旅游交通方式;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构成)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1. 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是( B ) A.曾母暗沙 B漠河 C乌苏镇 D喀什乌恰 2. 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是( D ) A.颐和园 B 避暑山庄 C中山公园 D北海 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B ) A颐和园 B避暑山庄 C北海 D豫园 4. 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C ) A九寨沟 B黄龙 C青山沟 D张家界 5. 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 B ) A乌鲁木齐 B西安 C银川 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B ) A恒山 B太行山 C燕山 D五台山 7.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D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8.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是( B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 B ) A大相国寺 B白马寺 C大理寺 D五华寺 10. 我国最早的古塔是( A ) A四门塔 B 白塔 C六和塔 D崇圣寺三塔 11. 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是( C )A辽宁大连 B江苏南通 C山东烟台 D广西北海 12. 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是( B ) A上海外滩 B青岛的八大关 C哈尔滨 D浦东开发区13. 古人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是( B ) A玄武湖 B莫愁湖 C太湖 D东湖 14. “中国的比萨斜塔”是( D )A小雁塔 B应县木塔 C 曼飞龙佛塔 D虎丘塔 15. 马可波罗盛赞的“全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 B ) A大都 B杭州 C苏州 D南京 16.自古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是( A ) A雁荡山 B武夷山 C越秀山 D武陵源 17.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是( D) A天山天池 B卡拉库里湖 C达里诺尔湖 D纳木错 18. 古人称之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是( B ) A蓬莱阁 B崂山 C泰山 D普陀山 19. 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的是( C ) A香炉湾 B大东海 C牙龙湾 D北部湾 20. 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坐佛是( C ) A乐山大佛 B灵山大佛 C天坛大佛 D卢舍那大佛 二.多项选择:(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ABCD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E衡山 F五台山2. 关外三陵是指( ABCDEF ) A昭陵 B福陵 C永陵 D北陵 E东陵 F兴京陵 3. 宁夏最有名的特产是( ABDEF ) A枸杞子 B甘草 C夜光杯 D滩羊皮 E发菜 F 贺兰砚4. 在陇海铁路线上的历史古都有( BCE ) A安阳 B洛阳 C开封 D郑州 E西安 F商丘 5.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ACE ) A大成殿 B大政殿 C太和殿 D崇政殿 E天贶殿 F金殿6. 长江沿岸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有( ACE ) A南京 B长沙 C重庆市 D上海 E武汉 F九江7. 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景点有( ACDE ) A二十四桥 B浔阳楼 C小金山 D烟雨楼 E五亭桥 F金山8.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的是( ACE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18春西南大学[1191]《中国旅游地理》作业标准答案

18春西南大学[1191]《中国旅游地理》作业标准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阿房宫、唐长安、宋汴梁、清圆明园等都是因为( 遭受的破坏。 1.现实需求与保护的矛盾 2.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破坏 3.自然因素影响 4.战争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2、下列哪些因素不属于气象气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的是( 1.决定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方向; 2.决定各地旅游淡旺季交替变化的周期规律; 3.决定旅游客流的流动方向及强度。 4.决定旅游地的地质地貌和骨架。 3、下列哪个功能不属于泉涌旅游资源的是( 1.医药功能 2.审美功能 3.品茗酿造 4.建筑功能 4、秦阿房宫、唐长安、宋汴梁、清圆明园等资源遭受的破成的。() 1.自然因素影响 2.战争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3.现实需求与保护的矛盾 4.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破坏 5、()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人造景观相继 1. 20世纪80年代 2. 20世纪70年代 3. 20世纪60年代 4. 20世纪50年代 6、下列哪个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主持建筑的呢? 1.都江堰 2.灵渠 3.京杭大运河 4.坎儿井 7、下列属于人造景观(主题公园等)等主要集中地是( 1.黄河流域 2.川鄂地区 3.长江下游 4.近代商业城市 8、下列哪个因素()不是早期人类选择自己

12、最早的索道于1894年建于下列哪个国家( 1.意大利 2.法国 3.美国 4.日本 13、颐和园按性质来划分,属于以下哪类园林(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宗教园林 4.岭南园林 14、属于小尺度空间性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称为( 1.面状空间行为 2.点状空间行为 3.线状空间行为 4.条状空间行为 15、北京故宫的前朝有太和殿、保和殿和()。 1.中和殿 2.乾清殿 3.交泰殿 4.坤宁宫 16、钱塘观潮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 学时: 64 制(修)订时间: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 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 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

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 (三)能力目标 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 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 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模块教学知识要求重点及难点知识和能力目标学时 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和集中性、季节性、互补性、文化 性、悠远性、奇特性) 重点: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 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 征 难点:无 考核方式:笔试 1、掌握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 背景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答) 2、能运用所学旅游资源形成地理 背景知识分析相关案例,辨析旅游 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背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案例分析) 3、应用“职业道德与企业理论”’ 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分析企业行为 的善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案例分析) 第1周 (4课时)

西南大学19春在线作业[1191]中国旅游地理-答案

判断题 1、旅游业可以为引进外来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1. A.√ 2. B.× 2、中间交通,是指从旅游中心城市到各景区的交通,属于中、短距离的空间位移。 1. A.√ 2. B.× 3、旅游承载力系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值。 1. A.√ 2. B.× 4、现代旅游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四种。 1. A.√ 2. B.× 5、旅游人均最低空间标准因旅游资源性质和旅游活动方式不同而各不相同,甚至相差很大。 1. A.√ 2. B.× 6、在较大的旅游景区内,游人往往要陆续游览其若干个基本旅游空间,处于稳定状况。 1. A.√ 2. B.× 7、形式美虽然主要通过线条、色彩、形体、力度与空间布局作用于人的感官,但更需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1. A.√

2. B.× 8、各种旅游场所的基本空间标准需根据经验数据来确定。 1. A.√ 2. B.× 9、对于大多数旅游地,旅游超载主要出现于旅游淡季和部分景点、景区。 1. A.√ 2. B.× 10、旅游交通由于服务对象的专一性和特殊性,使之在功能上与通用交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A.√ 2. B.× 11、在中国园林构景中更是有意识地利用观赏位置变化以制造特殊效果,其各种造景手法都包含着对观赏位置 1. A.√ 2. B.× 12、内部交通,即景区内的交通,基本是景点间的短距离空间位移。 1. A.√ 2. B.× 13、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了解。 1. A.√ 2. B.× 14、航空交通的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线地面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 1. A.√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

6、华南旅游区开发旅游业的优势是什么? 7、桂林山水如何形成的?其景观特色是什么? 8、简述港澳特别行政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9、简述西南旅游区的主要动植物旅游资源。 10、青藏旅游区自然景观具有哪些特点? 11、试以表格形式列出黄河中下游旅游区著名的山地风景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12、介绍西安、洛阳和开封作为古都的主要旅游资源。 13、东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14、结合东北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15、京津冀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16、结合京津冀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17、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18、结合黄河中下游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19、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20、结合西北、内蒙古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21、华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22、结合华南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23、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24、结合西南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25、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26、结合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27、青藏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有何特征? 28、结合青藏旅游区各旅游省旅游资源与环境状况,分别谈谈各旅游省应如何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分区?

第二章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及答案.讲述

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景色。 A庐山B武夷山C武当山D阿里山 2、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碧水丹山指的是________的主要风景。 A武当山B黄山C雁荡山D武夷山3、大红袍是________的特产。 A千山B阿里山C三清山D武夷山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是________。 A瞿塘峡B巫峡C西陵峡D龙门峡5、湖水清澄,碧波荡漾,指的是黄河中________段的景色。 A三门峡B郑州C开封D洛阳6、江作青带,山如碧玉簪,指的是________的风光。 A珠江B长江C漓江D松花江7、按成因分,滇池,天池,西湖,五大连池分别属于________。 A溶蚀湖,冰川湖,泻湖,火山堰塞湖B构造湖,火山堰塞湖,泻湖,火山口湖 C构造湖,火山口湖,泻湖,火山堰塞湖 D风成湖,火山口湖,泻湖,河成湖8、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________,最高的淡水湖是________,最低的湖泊是________,最深的湖泊是________,最大的堰塞湖是________。 A青海湖B艾丁湖C天池D纳木错湖E镜泊湖 9、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描述的是________的风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指的是________,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描写的是________。 A玄武湖B大明湖C滇池D瘦西湖 10、中国最大的瀑布群是________,最宽的瀑布是________,最高的瀑布是________,水流量最大的瀑布是________。 A黄果树B诺日朗C蛟龙D壶口 11、以山,海,礁,岛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是________,以青山,碧海,绿树,红墙为特色的是________,以滩缓,沙细,浪小,潮平著称的是________,有不是夏威夷之誉的是________。 A、亚龙湾 B、青岛海滨 C、北戴河海滨 D、大连海滨 12、至2002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名城的城市共有________座,至2004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________处。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中国旅游地理大作业

题目:我的家乡—法门寺Array成绩 院 (系):机电工程系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专业班级:机制****班 学号: ********** 姓名: *** 上课时间: **********

我的家乡—法门寺 我的家乡在扶风县,那里没有巍峨的大山,也没有汹涌的大河,不过在我的家乡,却又很多地方所不具有的特色文化—中国佛教文化法门文化。 法门寺简介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坐落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距离宝鸡市约100公里,西安市约120公里。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帝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故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美誉。据记载所言,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舍利,印度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三佛舍利于世界各地,凡得舍利处皆要建塔供养。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在隋以前叫“阿育王

寺”,在北魏时期,在当时社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隋文帝改名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正式敕建并更名为“法门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开坛就地瞻礼舍利。法门寺塔原俗名“圣冢”,后改建为四级木塔,唐高宗显庆年间扩建瑰宁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到了宋代,当朝皇帝将法门寺建筑规模扩充到历史之最,宋徽宗曾亲手手书“皇帝佛国”可见当时法门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明代法门寺塔因年久而损坏,后由地方富绅集资,历时三十年,修建了八棱十三级砖塔,在此以后,法门寺逐渐没落。 民国二十八年,在爱国志士朱子乔先生的主张下,法门寺进行了自明清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以生命保护了埋藏在法门寺地下的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中央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也是在这一年,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法门寺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舍利重返人间!地宫出土的大量稀世珍宝,无论在中国历史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及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方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其他代表三百多人参加可法会。二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历届方丈澄观法师、净一法师的主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大批仿唐式建筑。 法门寺的主要建筑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与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省第2-3节【教学目标】 1.了解省概况 2.掌握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中国旅游地理》作业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91 学年学季: 20182 单项选择题 1、()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人造景观相继问世。 . . . . 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 2、下列哪个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主持建筑的呢? . . . . 都江堰 灵渠 京杭大运河坎儿井 3、下列哪个因素()不是早期人类选择自己的政治中心的原因? . . . 自然条件优越区位良好 交通便利 . 百姓生活的要求 4、滇池、抚仙湖属于哪种湖泊。()

. 河迹湖

. . . 构造湖堰塞湖海迹湖 5、湖南武陵源属于下列哪种地质地貌?() . . . . 花岗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流纹岩地貌景观熔岩地貌景观 6、除了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之外,还属于我国三大瀑布的有哪个?() . . . 吊水楼瀑布大龙湫瀑布海螺沟瀑布 . 从化温泉 7、滑竿、轿子、溜索、羊皮筏、牛皮船、桦皮船、乌篷船等属于下列哪种旅游交通? . . . . 民俗型特种交通工具原始型特种交通工具仿古型特种交通工具现代型特种交通工具 8、导致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当大的部分倒流了回去是旅游发展的哪个时期()

. 旅游业发展期

. . . 旅游业成熟期 旅游业萌动期 旅游业发展的衰落期 9、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灾难,如气象、地质等灾害带来的旅游危机属于下列哪个危机?() . . . . 自然生态危机 社会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政治危机 10、工业旅游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地区()? . . . 德国鲁尔矿区及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澳大利亚造币厂 美国废弃的金矿 . 日本汽车制造厂 11、湖南武陵源是哪类地质地貌的典型区域()。 . . . . 丹霞地貌景观花岗岩地貌景观熔岩地貌景观湿地地貌景观 判断题

中国旅游地理习题【1】

《中国旅游地理》练习题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一、填空: 1、按照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游开发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开发人文资源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三、简答: 1、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3、影响旅游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一章 一、填空: 1、我国国土面积___________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位。 2、我国大陆海岸线自北而南按其自然条件划分为__________、黄海、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大海域。 3、我国沿海分布5000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 4、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和______________。 5、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准噶尔盆地。 6、我国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华北平原和______________。 7、从成因为主要依据,我国的泰山、桂林芦笛岩和福建武夷山分别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丹霞山地。 8、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的__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普陀山和四川的__________。 9、长江是我国第______大长河,世界第______长河。_________是我国第二大长河。 10、珠江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水系会合而成,以_________水系为主流。 11、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云南“三江并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_____,次之是___________;最大的咸水湖是____________。 13、按湖水的成因,湖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澙湖和岩溶湖等;按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____________、咸水湖和_________。 14、素有“泉城”之称的是_________。 15、我国第一名瀑是______________。 16、经测定,气温在15-18摄氏度时,能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即所谓的______________。 17、被称为我国植物中三大“活化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被称为国花的是_________。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最新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内容

厦门安防科技学院教师教案编写规范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对教案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要点》,制定本教案编写规范。 一、教案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教学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消化、吸收别人的经验,精心编写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案。 3. 艺术性原则。就是巧妙构思自己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4. 操作性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学思路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二、教案编写的要求 1. 教案编写应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出符合教师个人独特风格的教案。 2.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教学进度表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与教学进度表相一致。 三、教案编写的内容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授课内容和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的需要,教师要清楚写出通过教学最终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形成何种技能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学重点,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明确写出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时不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哪部分是难点,并通过怎样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3. 教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要通盘考虑教学总学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各章具体教学时数。 4. 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与过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过程,抓住重点与难点,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式、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