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电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直流输电的输送距离远、容量大、可控性等特点,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在很多输电工程中担任主要的送电任务,在今后我国电网建设中,必须做好直流输电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本文在我国直流输电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直流输电的现状和规划,对我国今后直流输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直流输电发展趋势 HVDC

0 引言

高压直流(HVDC)技术,自50年代兴起后,以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成为一项日渐成熟的技术,至2002年,世界上已成功投运的HVDC工程已达82项,预计至2020年,世界还将有约50项HVDC工程投入运行。

80年代,随着可控硅技术以及世界电网技术发展;HVDC技术得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其一,由于联网的要求,背靠背工程有14项,约占新建工程的一半;其二,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直流线路。1700KM的扎伊尔英加-沙巴工程以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巴西伊泰普工程。90年代世界上第一复杂的三端HVDC工程(魁北克-新英格兰工程)完成,并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海缆HVDC工程(瑞典-德国的BALTIC工程)。

1 我国直流输电的发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60年代在电科院建立起汞弧阀模拟装置。70年代在上海,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利用报废的交流电缆线路,建立起31kV直流试验线路,开始了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的运用。

(1)已经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

1)舟山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项跨海直流输电试验工程,额定电压100kV,功率50MW。1987年12月投入试运行,主要用于向舟山群岛供电。

2)葛上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第一项大型直流工程。该工程的设计、设备制造由瑞士ABB(瑞士BBC)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包。1987年底建成单极500 kV,输送电力600MW;1998年建成双极±500 kV,输送电力1200MW。

3)天广直流输电工程额定直流电压±500 kV,额定输送功率1800MW。三广直流的建成,使南方电网成为我国第一个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天广线采用的直流输电新技术有直流有源滤波器、直流电流光检测元件、脉冲回声检测装置以准确定位故障位置、实时多处理控制保护系统(西门子公司的SINSDYND系统)、局域网控制系统、运行人员操作工作站和GPS技术。

4)嵊泗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自己制造的另一项小功率跨海直流输电试验工程。该工程采用双极海水回路,额定直流电压±50 kV,额定输送功率双极60MW。2003年正式投入运行,主要用于向嵊泗岛宝钢矿石码头供电。(2)在建的直流输电工程

1)三常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在建的输电容量最大的直流工程之一。该工程从2000年开始建设,2002年底已建成单极500 kV,输送电力1500MW ;2003年5月建成双极±500 kV,输送电力3000MW,输电线路全长890km。采用的新技术有实时多处理控制保护系统(瑞典ABB公司的MSRCH2系统)、光纤通信、运行人员操作工作站的GPS技术。

2)三广直流输电工程,从2001年开始建设,计划2003年底建成单极500 kV,输送电力1500MW;2004年上半年建成双极±500 kV,输送是力3000MW,是华中——南方两大电网联络线。也采用了ABB的MSRCH2实时多处理器控制保护系统、光纤通信和检测、 GPS等多项新技术。

3)贵广直流输电工程,从2001年开始建设,计划2004年建成单极500 kV,输送电力1500MW;2005年建成双极±500 kV,输送电力3000MW,输电线路全长900km,是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第2条直流线路。采用了西门子公司的SINADYND实时多处理器控制保系统、GPS 直流电流光检测元件和光纤通信等新技术。

4)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将西北与华中联网。从2003年开始建设,计划2005年建成,双极±120 kV,输送电力360MW,该直流工程设备完全国产化。

(3)规划中的直流输电工程在2020年前计划建设的直流输电工程有:

1)小湾、糯扎渡送广东的300万kW工程。

2)奚落渡、向家坝向华中、华东送电1600万kW。

3)西南水电送江西、福建的300万kW项目。

4)广东与海南用直流电缆联网,输送容量为100万kW。2008年将投运三峡右一练塘,±500 kV,300万kW直流工程;开远一江门,±600 kV,300 kW万直流工程;糯扎渡一湛江市,±600 kV,350万kW,向海南送电。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运用,集中了当代电力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通过在直流输电系统的应用,也得到了有断的完善和发展。

2 我国直流输电的规划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电力工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据相关部门的预测,到2020年时,我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将会达到9.5亿Kw,而将电能从发电站安全、稳定、经济的输送到指定地区,是电网建设的主要目的,而直流输电的方式,由于其优越的特点,必然会在未来的电网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建设的西电东输工程,输电的距离很远,输电的容量较大,直流输电方式更加适合,尤其是超高压交流输电的电压等级有限,采用直流输电目前是最佳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越来越多,将一定区域内的电网联合起来,在某个电网缺失功率时,另一个电网可以支援,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而交流输电的方式,由于同步范围的延伸,某个电网发生故障时,通常会造成其他的电网也产生故障,影响正常的输电。直流输电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将不同的电网隔绝开,把故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多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工程,如三常直流输电工程、贵广直流输电工程等,输送的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送电容量都在300万Kw。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直流输电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国已建、在建和计划建设的直流输电工程有很多,输送电容量和输电距离都在逐渐的提高,如金沙江等水电站输送到华东电网等工程,输送距离可以达到2000公里左右,全国联网工程中,在逐步的实现直流背靠背互联。随着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高压输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人们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发直流特高压输电,如我国的金沙江送出工程等,已经开始直流特高压输电的实践,根据我国的计划,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与俄罗斯和中亚等国家合作,在我国建设超过10条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并打造世界上容量最大、电压最高、距离最长、技术最先进的直流特高压样板工程。

3 我国直流输电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电力资源开发的深入,巨型水电站和火电站的建设,输电的距离越来越远,输送电容量越来越大,对输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直流输电技术要想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不断的提高额定电压等级和额定输送容量,目前我国的直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大多为±500KV左右,这个电压等级能够满足输电距离1000公里,对于更远距离的输电,电压等级应该提升到±600KV左右,甚至更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直流输电工程在投入运行的早期,可靠性和稳定性较低,经常会出现单极故障和双极故障,需要1年多的磨合时间,因此提高直流输电工程的稳定性,减少故障发生的几率,是未来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直流输电换相的失败几率较大,在换相失败后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直流输电要想更好的应用,必须优化控制的方法和测量,提高直流输电的动态性能,将直流输电的调制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减少交流谐波的干扰,避免直流对交流系统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电网的覆盖范围也很大,交流、直流并联运行的电网有很多,经过了多年的运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近些年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交直流并联运行系统必然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研究交直流并联系统的结构和更好的运行方案,提高整个输电系统的稳定性,是直流输电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起点多回直流送出和同落点多回直流馈入是直流输电运行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的增加,逐渐在

电网运行中显现,如何在工程建设和试验阶段,把这些问题解决,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也是直流输电发展的重要内容。

4直流输电的优点

①输送相同功率时,直流输电所用线材仅为交流输电的2/3~l/2,直流输电采用两线制,以大地或海水作回线,与采用三线制三相交流输电相比,在输电线载面积相同和电流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即使不考虑趋肤效应,也可以输送相同的电功率,而输电线和绝缘材料可节约1/3。如果考虑到趋肤效应和各种损耗(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磁感应的涡流损耗、架空线的电晕损耗等),输送同样功率交流电所用导线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直流输电所用导线的截面积的1.33倍.因此,直流输电所用的线材几乎只有交流输电的一半.同时,直流输电杆塔结构也比同容量的三相交流输电简单,线路走廊占地面积也少。

②在电缆输电线路中,直流输电没有电容电流产生,而交流输电线路存在电容电流,引起损耗。在一些特殊场合,必须用电缆输电.例如高压输电线经过大城市时,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经过海峡时,要用海底电缆.由于电缆芯线与大地之间构成同轴电容器,在交流高压输线路中,空载电容电流极为可观.一条200kV 的电缆,每千米的电容约为0.2μF,每千米需供给充电功率约3×103kw,在每千米输电线路上,每年就要耗电 2.6×107kw·h.而在直流输电中,由于电压波动很小,基本上没有电容电流加在电缆上。

③直流输电时,其两侧交流系统不需同步运行,而交流输电必须同步运行.交流远距离输电时,电流的相位在交流输电系统的两端会产生显著的相位差;并网的各系统交流电的频率虽然规定统一为50HZ,但实际上常产生波动.这两种因素引起交流系统不能同步运行,需要用复杂庞大的补偿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加以调整,否则就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损坏设备,或造成不同步运行的停电事故.在技术不发达的国家里,交流输电距离一般不超过300km而直流输电线路互连时,它两端的交流电网可以用各自的频率和相位运行,不需进行同步调整。

④直流输电发生故障的损失比交流输电小。两个交流系统若用交流线路互连,则当一侧系统发生短路时,另一侧要向故障一侧输送短路电流.因此使两侧系统原有开关切断短路电流的能力受到威胁,需要更换开关.而直流输电中,由于采用可控硅装置,电路功率能迅速、方便地进行调节,直流输电线路上基本上不向发生短路的交流系统输送短路电流,故障侧交流系统的短路电流与没有互连时一样.因此不必更换两侧原有开关及载流设备。

5 结语

直流输电在我国电网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近些年直流输电优势越来越明显,加强我国直流输电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设备制造和输电技术,结合我国现有的电网结构和控制保护技术,提高直流输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

未来输电技术的发展,必然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等特点,直流输电技术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相关的设备和技术都趋于成熟,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输电电压等级、减少故障几率方面,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我国直流输电技术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魏广民,曹云东,富强.中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的展望[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50-52.

[2] 张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技术及换流新技术[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8(02):123-125.

[3] 郭毅军.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概述[J].中国西部科技. 2008(15):12-13.

[4]浙江大学直流输电教研组,直流输电[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5] 李欣源编著.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和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 袁清云.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05,14

[7]刘泽洪,高理迎,余军.±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J].电力建设,2007(10).

[8]程江.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9]舒印彪,刘泽洪,高理迎,王绍武.±800kV 6400MW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J].电网技术,2006(01).

[10]叶昌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前景探讨[J].东方电气评论,1996(02)..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市) 【摘要】直流输电是目前世界上电力大国解决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送电和电网互联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特点,问题,必要性,发展前景 0.引言 特高压电网是指由特高压骨干网架、超高压、高压输电网、配电网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共同构成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的大电网。其中,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指由1000kV级交流输电网和±600kV级以上直流输电系统构成的电网。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瑞典Chalmers 大学1966 年开始研究±750kV 导线。1966 年后前苏联、巴西等国家也先后开展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研究工作,20 世纪80 年代曾一度形成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热潮。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均在80 年代末得出结论:根据已有技术和运行经验,±800kV 是合适的直流输电电压等级,2002 年Cigre又重申了这一观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和负荷中心的分布特点使得超远距离、超大容量的电力传输成为必然,为减少输电线路的损耗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一种经济高效的输电方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恰好迎合了这一要求。 1.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 1.1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组成形式与超高压直流输电相同,但单桥个数、输送容量、电气一次设备的容量及绝缘水平等相差很大。换流站主接线的典型方式为每极2组12脉动换流单元串联,也可用每极2组12脉动换流单元并联。特高压直流输电采用对称双极结构,即每12脉动换流器的额定电压均为400kV,这样的接线方式使运行灵活性可靠性大为提高。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方式有:双极运行方式、双极混合电压运行方式、单击运行方式和单极半压运行方式等。换流阀采用二重阀,空气绝缘,水冷却;控制角为整流器触发角15°;逆变器熄弧角17°。换流变压器形式为单相双绕组,油浸式;短路阻抗16%-18%;有载调压开关共29档,每档1.25%。换流站平面布置为高、低压阀厅及其换流变压器采用面对面布置方式,高压阀厅布置在两侧,低压阀厅布置在中间。 1.2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主要特点 (1)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间不落点,可点对点、大功率、远距离直接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在送受关系明确的情况下,采用特高压直流输电,实现交直流并联输电或非同步联网,电网结构比较松散、清晰。 (2)特高压直流输电可以减少或避免大量过网潮流,按照送受两端运行方式变化而改变潮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潮流方向和大小均能方便地进行控制。 (3)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电压高、输送容量大、线路走廊窄,适合大功率、远距离输电。 (4)在交直流并联输电的情况下,利用直流有功功率调制,可以有效抑制与其并列的交流线路的功率振荡,包括区域性低频振荡,明显提高交流的暂态、动态稳定性能。 (5)大功率直流输电,当发生直流系统闭锁时,两端交流系统将承受大的功率冲击。 1.3 与超高压直流输电比较 和±600千伏级及600千伏以下超高压

近年建筑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1)

近年建筑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调查 报告(1) 摘要:建筑工作最初是归入农民家庭劳动范围以内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使建筑工人变为按照消费者订货而工作的专门的手艺人。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趋势 列宁曾指出,建筑工作最初是归入农民家庭劳动范围以内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使建筑工人变为按照消费者订货而工作的专门的手艺人。手艺人通常保持着同土地的联系,为范围极其狭小的消费者工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保持这种工作制度就不可能了。商业、工厂、城市、铁路的发展提出了对完全不同建筑的需要,这些建筑在建筑样式与规模上与家长制时代的旧式建筑是不一样的。新式建筑需要各种各样的贵重材料,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专门技术的工人的合作,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它们建设在大城市里或市近郊,建设在没有居民的地方以及铁路沿线等等,这就是建筑业的形成。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围绕最终建筑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制造出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各类房屋和构筑物,并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积累资金。到了今日,建筑业在自己的产品生产上与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1、建筑产品在生产上的发展状况 在产品的生产上,国求产品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地区建筑不同型式的多种多样的房屋和构筑物,每一个建筑产品,都需要一个建筑的单独设计图纸,而在建造时,根据各地区的施工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就是采用同一种设计图纸重复建造的建筑产品,由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交通、材料资源等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建造时,往往也需要对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等作相应的改变,所以建筑业的每个产品都具有其个性化。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严格的施工顺序,必然带来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使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经常流动转移,要从一个施工段到另一个施工段,从房屋这个部位转到那个部位,工程完工后,还应从一个施工地转到另一个工地。在建筑生产过程中要涉及到很多单位,如: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和安装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单位及运输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要将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组织起来,围绕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来进行评价。在建筑产品的每个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不可间断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设计的变更、地质情况的变化、资金和物质供应条件、专业化协作状况、效能与环境因素,但影响最大还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为施工是在露天进行的,气候的好坏就直接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小的是美的,大的是强的,两者差不多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富裕,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源于那个国家中小企业的进展程度。 一、中小企业的地位 1、中小企业差不多情形 截止2006年底,中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香港、台湾不包括在内),个体工商户口424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中95%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制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出口创汇占68、3%,上缴税收占48、2%,占社会销售额58、9%,解决了75%城镇就业机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66%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差不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2004年近50%的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 2、中小企业的作用 一是振兴区域经济,缓解区域经济进展不平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固进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中小企业满足了人民多种多样的需求,扩大了内需,增加了购买力,搞活了城乡市场,加快了生产力的进展。 三是中小企业的进展使产权分散化、社会化、普遍化,显现了大量创业者,增加了社会资本,提升了人的素养,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四是中小企业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同样是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是中小企业的进展解决了众多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为社会的稳固做出了奉献。

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我国建筑业及其发展历程 1.1建筑业的概念 建筑业是以建筑产品生产为对象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并没有公认的明确的概念表述,对建筑业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业是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等;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等行业。狭义的建筑业从行业特性及统计的可操作性出发,目的在于进行统计分析,通常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采用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采用广义建筑业的概念。本文以广义的建筑业为概念,讨论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2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史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建筑业经历了形成和成长、停滞和徘徊、恢复和发展这样几个上下波动的阶段,各个阶段发展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一)产业的形成和成长阶段(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957年为我国建筑业的形成和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建筑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可用表1所述一系列事件为标志。

(二)体滞和徘徊阶段(1958?1976) 该阶段我国建筑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 (1)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思想干扰,建筑业被错误的认定为消费部门而得不到重视,有一段时期建筑业甚至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沦为仅仅是实现基本建设的一种手段,其发展严重受阻。 (2)在发展过程中,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建筑业的发展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而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将建筑设计、科研和大专院校等单位纷纷撤消,已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被批判,建筑<业的管理陷人瘫痪状态。同时,用非经济手段取代了经济管理。 (3)上述因素造成了建筑企业管理和施工生产的极度混乱,建筑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建筑业创造的国民收人仅占国民总收入的2.2%,跌至最低点。施工企业由1958年的高度膨胀到六十年代初期的髙度压缩,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1957年的3.1%减少为1965年的2.0%。在工程造价提高近一倍的同时,工程质量普遍下降,工程事故之多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三)恢复阶段(1977?1983) 1977年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我国建筑业以此为契机开始摸索自身的改革之路,进行了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并在全行业推广招标投标制。这些措施为建筑业的改革探索了道路,大大提高了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加大,1983年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53亿元,净产值259亿元,分别比1976年增长了1.4倍和1.2倍;建筑业总产值和净产值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分别由1975年的8.1%和4.5%上升到9.5%和5.5%,建筑业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四)发展阶段(1984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建筑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1)引人了建筑工程竞争机制。在1983年全行业推行招标投标制的基础上,工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投标,1984年我国招标投标面积占当年施工面积的4.8%,1985年上升为13%,1986年为15%,1987年为18%,1988年为21.7%,1989年为24%,1990年为29.5%,1993年为40.6%,1995年为46%,1996年为54%^。我国建筑业的这一变革对世界建筑工程市场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建立了新的劳动工资机制。经过了恢复阶段改革建筑业劳动工资制度的探索后,1984.年国务院在《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国有企业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职工。这一政策加快了用工制度改革。在工资分配上,1984年国有建筑业企业普遍推行了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办法,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3)加快了管理体制改革。1984年国家把建筑业的改革作为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任务分配开始走向市场调节下的招标投标的轨道,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项目法施工和实施资质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 , 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 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 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 狭义建筑业” 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 广义建筑业” 的概念。“ 广义建筑业” 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 , 在 WTO 中《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3年 5月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 , 而高于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随着入世过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国内外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2018)

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支持7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年6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宣言”全面阐述了2013~2020年期间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日本新IT国家战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日本著名的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度日本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兆日元。 在重视发展科技的印度,大数据技术也已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目前,不仅印度的小公司纷纷涉足大数据市场淘金,一些外包行业巨头也开始进军大数据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2016年,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预计,印度大数据行业规模在3年内将到12亿美元,是当前规模的6倍,同时还是全球大数据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印度毫无疑问是美国亦步亦趋的好学生。在数据开放方面,印度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制定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数据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f5878715.html,.in,把政府收集的所有非涉密数据集中起来,包括全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信息。 我国大数据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大数据企业所获融资数量不断上涨,二级市场表现优于大盘,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市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有到无,克服了先天不足和发展基础薄弱的缺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现有阶段汇集民间资本、促进就业、加快城镇化脚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 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上的阻碍,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得重要推动力量

2.民营经济产业的分布趋势 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和采掘业转移的倾向,但还未形成气候。第二产业中的民营经济成分增长速度虽不算低,但比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中国经济从低收入迅速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及民营企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 第三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不高,注册资本金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 因此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不仅立足国内,而且已经走出国门。 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融资困难是目前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地方小银行数量少,存贷业务比例也比较低。三是融资成本过高,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论通过贷款还是民间借贷融资,都要付出过高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沉重负担。 财税政策有差异,税费负担过重 一是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导致企业负担过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降到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税负,但企业所得税只是企业税费负担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税负是增值税,企业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02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其获取的利润根本抵不了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依然偏高。同时小企业大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这导致一些小企业的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外费用支出税人。二是收费名目繁多,比较大,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环保费等,不胜枚举。据调查,有的民营企业每天要对付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等事项,实际支出费用很多,而且收费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民营企业的创业积极性受到打击。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与展望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特高压直流输电大多用于长距离输电,例如海底电缆、大型发电站输电等,在我国,其是指通过1000kV级交流电网和±600kV级以上直流电网要求构成 的电网系统。放眼现在,直流输电在电力传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尤其在结合计 算机等技术后,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整体调控更加可靠。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以及探究今后发展的展望,讨论特高压直流输电如何在 个别恶劣环境中进行应用的问题。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输电;现状;展望 1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 1.1 发展速度快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部分发达国家需要向部分地区进行远距离、大 容量输电的需求,开始了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从开始阶段的不到一千公里,五十万千伏直流输电电压,输电功率六百万千瓦,到如今的上千公里,八十万千 伏直流输电电压,其中的发展速度无疑是飞快的。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科技更为 发达,再加上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地检测,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调节方面 的优化,可谓是跨越了一大步。此外,相较于以往的电线,光纤的使用也使得特 高压直流输电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大大提高了其输电效率。并且,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增,不再局限于几个发达国家。 1.2 效率更高 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方面,相较于交流输电,或者是超高压输电方式,特高 压直流输电通常会是更好的选择,其在经济投资、能源损耗以及工程规模方面都 要优于交流输电和超高压输电。例如,在特高压和超高压两种方式之间,面对相 同的输电工程,姑且定为10GW的输送功率,2千米的输送距离,超高压输电需 要240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有将近1.15GW的损耗,其工程规模为135米,而特高压输电只需要200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只有1GW的损耗,工程规 模也只有120米;而相等电压等级情况下的交流输电方式,需要315亿元的投资,在输电过程中更是有1.7GW的线损,工程规模也远远大于前面两种方案。所以, 在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过程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输电效率更好。 1.3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尝试建设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即葛洲坝直流 输电工程,虽然开始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这些年的技术积累,我国现已 具备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并于2010年,完全通过我国自主研发, 成功建造了在当时而言,技术领先全球、输电能力最大的±800kV的向家坝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在今后3~5年中,我国还将在其他地区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将会达到二十个左右。 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 2.1 技术性能更加稳定 直流输电技术基本不存在系统稳定的问题,可以实现电网的非同期互联。简 单来说,就是指直流输电在连接连两个交流系统时,可以在非同步时期运行,在 效果方面,通过交变直,直变交,将两个直流系统隔离,使得两边能够独立运行。除此之外,在运行期间,如果线路发生短路,直流输电能够及时地进行调节,恢 复时间也很短,例如直流输电单极故障的恢复时间一般不超过0.4秒,除此之外,还可以抑制振荡阻尼和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建筑设计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二篇:2014年1月-2015年1月建筑设计服务活动指数---------------------------------------------- 2 第三篇:未来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方向分析-------------------------------------------------------------- 2 1、节约资源 -------------------------------------------------------------------------------------------------------------- 3 2、节能能源 -------------------------------------------------------------------------------------------------------------- 3 3、回归自然 -------------------------------------------------------------------------------------------------------------- 3 第四篇:我国建筑设计市场市场规模庞大创新能力欠缺 ------------------------------------------------ 3 第五篇:2014年建筑设计行业分析与前景-------------------------------------------------------------------- 4 第六篇:建筑设计行业创新多元化发展趋势 ----------------------------------------------------------------- 5 第七篇: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6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篇:2012年1月-2015年1月日本季调后建筑设计服务活动指数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大数据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朱孔村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石油”资源,如何利用好这种“新石油”资源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文章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发展历程,概括了当前国内外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大数据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9)01-0115-04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Abstract: Data is the “new petroleum” re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new petroleum” resource needs the suppor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big data;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1 大数据技术概述 1.1大数据技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社会的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全球已经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人类需要不停的面对来自数据的挑战。为满足商业结构化数据存储的需求而产生了关系型数据库,为满足互联网时代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需求而产生了NoSQL技术,而大数据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大型数据集分析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各行各业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总体而言,其关键在于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维基百科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将大数据定义为一个超大的、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国际数据公司(IDC)给出的报告指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1]。 少量的数据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一种规律和秩序。大数据的价值就在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最终为辅助决策服务。《大数据时代》的作者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他指出大数据将带来巨大的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商业模式,影响人们的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等各个层面。 1.2大数据发展历程 1.2.1萌芽阶段 20世纪90年代,“大数据”这个术语开始出现。1998年SGI首席科学家John Masey在USENIX大会上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他当时发表了一篇名为Big Data and the Next Wave of Infrastress的论文,使用了大数据来描述数据爆炸的现象。但是那时的大数据只表示“大量的数据或数据集”这样的字面含义,还没有涵盖到相关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应用等技术方法与特征内涵 1.2.2发展阶段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大数据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中大数据逐渐为学术界的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的定义、内涵、特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2003至2006年,Google 发布的GFS、MapReduce和BigTable三篇论文对大数据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6至2009年,大数据技术形成并行运算与分布式系统。2009年,Jeff Dean在BigTable基础上开发了Spanner数据库。随着数据挖掘理论和数据库技术的逐步成熟,一批商业智能工具和知识管理技术如数据仓库、专家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开始被应用。 1.2.3成熟阶段 2011年至今,是大数据发展的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大数据的认识从技术概念丰富到了信息资产与思维变革等多个维度,一些国家、社会组织、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上升为 总第21卷233期大众科技Vol.21 No.1 2019年1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January 2019 【收稿日期】2018-11-06 【作者简介】朱孔村(1985-),男,山东临沂人,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 - 11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