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5BJL018)资助。

作者简介关韶峰(1982-),男,上海人,硕士,从事国际金融、证券投资

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5!09!21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模型)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

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出发建立模型。重视技术冲击是大多数RBC模型的特点,但技术冲击并不是RBC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的本质区别。RBC理论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以往宏观经济模型所不具备的。卢卡斯认为内部一致性要求经济模型应该尽可能简练,与已有的经济理论相一致,不涉及一些特殊的假设。RBC模型之所以能够体现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就在于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1RBC模型的意义

Prescott和Kydland建立RBC模型的最初目的是证实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无关,同时最终的模型还对经济周期中的经济波动与市场失效、财政政策、偏好改变、人口变动无关作出较好的解释。

Prescott和Kydland在分析美国1954年一季度至1982年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发现,各经济要素的方差和协方差有如下特征:①消费的方差小于产出,产出的方差小于投资。投资的标准差是产出的3~5倍。耐用品消费的方差与投资相仿。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量的方差比较小,但与产出呈正相关。②劳动时间与产出呈正相关,方差与产出相仿。

③平均产量与产出呈正相关,

但方差只有产出的一半。生产率与产出的相关程度低于劳动时间与产出的相关程度。注意到这些联结宏观、微观经济变量的特征,Prescott

和Kydland选择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建立RBC模型,将真实经济数据的平均值带入模型,校准的结果与以上特征几乎完全相符,说明RBC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以上经济周期特征。

之后,经济学家对RBC模型进行修正,试图解释其他宏观经济现象。Long和Plosser(1983)建立了多元RBC模型,解释产出与其他经济要素(包括各种制造业、零售和批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只有农业例外)同向变动的原因,并检验了短期波动的持久性。Christiano(1988)将存货引入

RBC模型,

解释平均存货的波动虽然很小(只有6%),但存货(季度)的方差却是产出方差的一半。Kydland和Prescott(1988)也对RBC模型进行修正,解释存货行为。

但RBC模型对于某些经济周期的性质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有待于深入研究。首先,名义货币量与实际产出高度相关;这种相关性主要来自于内生货币,而不是外生货币(Barro,1987)

。其次,价格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名义价格不具有周期性。ChristianoandBichenbaum

(1988)发现实际工资不具有周期性,或者说是工资与产出高度正相关,并对此进行研究,认为现有的模型尚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此外,Backus、Kehoe

(1988)和Phillips(1988)发现实际出口、进口、净出口都不具有周期性,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经济周期的特性。

2RBC模型基本内容

2.1RBC模型的假设基本沿用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消费者作为经济体,它必须在工作和闲暇中做出分配选择,消费者的决策受到以这两种选择为变量的效用函数约束,消费者总希望使折现效用的期望值最大化。这个效用函数包含两个状态变量:资本存量(由上一期的产出决定)和生产函数的外生干扰项。

生产者作为经济体,决策受到生产函数约束,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力和资本决定本期的产出,是提高下期资本存量的决定要素。而技术是将劳动和资本转化为产出的媒介。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RBC模型还假设生产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因此生产函数被看作一个随机函数。企业面对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同时不考虑税收、公共产品、外部经济以及其他任何市场限制。

2.2动态一般均衡方法给出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并根据真实的经济数据赋予初始资本存量和一个干扰的随机过程,RBC模型就可以推出决策规则和各内生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便是RBC模型模拟的宏观经济运行路径。最后利用模拟路径的概率分布计算出各参数的方差、协方差及其他统计量与实际的宏观经济路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校对。早期的RBC模型(比如Long和Plosser,1983)

为得到易于解释的结论设定了严格的假设条件,这些假设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解释意义。而后期RBC模型的研究更注重数值分析和参数统计量的拟合。毕竟,数值吻合的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关韶峰,蔡明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金融系,

上海200052)摘要真实经济周期(RBC)理论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出发建立模型。模型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实际

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是理性个体对实际冲击最优选择的结果。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进行综述和评析,介绍了标准RBC模型的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特点以及RBC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关键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参数估计中图分类号F091.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5)12-2418-03ReviewoftheResearchontheRealBusinessCycleTheoryandModernDevelopmentGUANShao!fengetal(Aetna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52)AbstractTheoptimizationofmicro!economicsubjectisthebasisofrealbusinesscycletheory(RBC).Bytheanalysisofstochasticdynamicgeneralequilibrium,RBCheldthattechnologyshockswereamajorsourceofbusinessfluctuations.RBCmodelasthetheorystructure,theexperimentaltestandnewdirectionswassummarizedandreviewedinthispaper.

KeywordsRealbusinesscycletheory;

Productionfunction;Utilityfunction;Preferences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5,33(12):2418-2420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孙红忠

模型比单纯注重解析功能的模型更具有说服力。可以说,RBC模型因为继承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很好地做到了内部一致性,但其外部一致性仍受到质疑。当前RBC模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修正模型的函数和参数,这是RBC模型的发展趋势。

3早期RBC模型的发展和深化

理论上,由于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和外部冲击的随机过程的选择没有约束,经济学家总可以模拟出某种模型,使模型数据的方差和协方差与实际数据相匹配。这样就失去了构造模型的意义(Lawrencesummers)。因此,RBC模型必须找到一些附加条件限制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和外部随机干扰项的选择。这就推动了RBC模型的发展和深化。

Kydland和Prescott(1982)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引入3个值得注意的元素:①建设时滞,投资转变为能够形成产出的设备需要一个时滞;②空闲效用的延迟效应;③不完全的生产率信息。

Hansen(1985)发现人们只能在全职工作和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不存在兼职的选择,即劳动的不可分性。这是帕累托最优的结果。而劳动和失业的最终决定由外生性的抓阄完全随机决定。引入抓阄上岗后,得到的期望效用比较高,使模型结论与实际的工作时间数据更加接近,但与劳动的平均产出数据匹配性较差。同时,Hansen模型模拟的外生技术冲击参数比较小。

Greenwood、Hercowit和Huffman(1988)发现某些冲击不直接影响当期产出,但对于当期投资的期望收益有影响,于是对这种冲击在模型中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冲击不直接导致当期产出的提高;相反,当期产出的提高是经济主体自发的对技术冲击做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冲击提高当期投资(此时替代效应高于财富效应),当期实际劳动供给增高。同时,当期资本利用率提高会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出,最终提高产出。当期空闲的机会成本上升,导致消费者的当期消费上升。财富效应也有使当期消费上升的趋势。以上两种提高当期消费的动力大于来自投资的使当期消费下降的替代效应。消费与劳动供给、产出、投资、资本利用率、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呈正相关。

KydlandandPrescott(1988)认为提高资本利用率的成本就是劳动利用率的增量,于是在模型中引入内生的资本可变利用率,使模型的结果更接近美国GNP的真实数据,对存货方差的拟合度更高。但同先前的模型比,劳动时间的方差变大。

Parkin(1988)则验证偏好、货币冲击不是主要冲击形式。这一结论恰好与先前Benzivinga(1987)和Christiano(1988)得到的偏好是冲击的根源的结论相反。Parkin是这样构造模型的:首先,选择劳动占GNP份额的时间序列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生产函数的变量服从索罗剩余。通过这组时间变量和生产函数来估计技术冲击。然后,假定效用函数为[Ct(1-s)lts]f,式中C为消费,l为空闲,s为空闲的比例,f为时变折现率。将工资、劳动时间、消费、资本的平均租赁价格计算带入效用函数,不断地计算效用的时间序列和折现率,直到通过时间序列和折现率计算出来的产

出、消费等模拟值与观测值拟合为止。当Parkin将模拟的时间序列与实际数据对比时,发现除生产率外,各参数随时间的波动不大,各参数的估计值也没有异常。证实偏好不是主要冲击后,Parkin用同样的方法检验货币供给和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包括当期、提前和延迟),得到了前面提到的结论。偏好和货币是否是冲击来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前景的。

此外,ChristianoandEichenbaum(1988)还在模型中引入政府购买冲击。冲击导致的劳动供给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的非周期性变动。但政府购买不足以抵消这种非周期性运动。

4批判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RBC模型从产生之时起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激励经济学家对RBC模型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充实。4.1经济周期中导致经济颓势的技术冲击RobertHall(1988)试图解释实际产出下降的原因。这是RBC模型遭受的第1次质疑:是否存在负技术冲击?Berndt(1981)证实在1973~1977年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期间,能源冲击(包括石油供给冲击)并不是主要因素。Summers(1986)指出1973~1977年的采矿业和建筑业都出现生产率的负增长,而且经济部门划分越细,生产率负增长的发生就越频繁。

支持RBC模型的经济学家认为,寻找负技术冲击的意义不大,因此该质疑对RBC模型不构成威胁。寻找某个经济部门的负技术冲击,必须从该部门的特殊行业性质入手。而且具体的负技术冲击难以阐明的原因还在于其本身的复杂性,技术冲击往往由众多的因素构成,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目前的RBC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正技术冲击却找不出负技术冲击来源,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可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解释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失调是经济颓势的原因。因此,寻找负技术冲击来源是RBC模型迫切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4.2货币中性货币中性的主要反对者是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价格具有刚性,货币冲击对于实际产出有真实的影响。而且,确实存在大量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成果。面对这一质疑,研究RBC模型的经济学家们内部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应:①认为RBC模型并没有本质错误,而是忽略了货币冲击这一产出波动的重要源泉,原RBC模型的特性和结论必须做出取舍或修正;②认为货币量和产出之间的统计性关联并不等同于货币的外部变动与实际产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原因在于真正与产出联动的不是高能货币,而是银行存款。银行存款的变动有可能是消费者对产出变动的自主反应,也可能是由其他变动引发的。所以,货币量和产出之间的关联不代表货币的非中性。

以上两种思路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或证实。无论货币中性是否正确,这一质疑都推动RBC模型关于货币中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4.3不同国家的冲击形式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RBC模型参数在数值上是有差距的。RBC模型认为不同国家的参数应该存在数值上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可以解释不同

关韶峰等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

33卷12期2419

(上接第2417页)

龙江省哈尔滨市1000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只有19.6%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52.2%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只有口头约定;还有21.1%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既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劳动关系紧张必将降低农民工绩效。

3建议

人力资源价值链为企业认识和改进农民工HRM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企业要日渐重视农民工HRM实践。当前,农民工HRM实践重点应是扩大培训参与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探索长期报酬形式留住和激励农民工提高绩效,依法管理提高农民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奉献精神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力钢,隋鑫.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理论与提升企业绩效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11):8-1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8!03.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8!03.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8!03.

5易为管理咨询机构.东莞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EB/OL].http://biz.163.com/05/0228/11/1DM3NEII00020QDS.html.

国家经济周期的差异。对于不同国家RBC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尚无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是否真的能够解释经济周期的差异同样有待进一步研究。

5国内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注重对西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借鉴是分不开的。正如前述,RBC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脱离早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DGEM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通过对RBC模型发展进程的回顾,不难把握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国内RBC模型引进和研究的介绍,我们发现国内的真实经济周期研究重点集中在模型对中国经济周期的解释能力。虽然,我国学者对RBC模型的重视比较晚,但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国学者对RBC模型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针对RBC模型本身的理论研究,只强调模型的内在一致性,即与西方理论研究保持一致,而忽略了模型的外在一致性。比如:龚刚(2003)认为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理论框架影响RBC模型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的有效性,因为现实的经济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他将原模型中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第2个方向是针对我国经济RBC模型分析的实证研究,即如何更贴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事实。比如,陈昆亭、龚六堂(2004)以中国经济50年(1952~2001年)实际经济数据为背景,在基本RBC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考虑内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形成。内生人力资本利用率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增长波动的内在传播机制。传统的单纯以物质资本利用率为基础解释波动机制的观点不足以充分解释波动的形成。而在引入人力资本及其利用率之后,连同物质资本才能真正解释经济增长波动机制的形成。

从对实际经济指导意义上看,第2个方向的研究动力更大。但国内学者对于RBC模型的研究存在一定问题。5.1中国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框架的构建RBC模型基础框架的构建包括函数的选择和参数的赋值。确定居民户的效用函数和厂商的生产函数是标准RBC的基础。而国内学者往往选择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大多数学者的企业理性函数选择NasonandCogley(1994)、ChristianoandEichenbaum(1995)、EinarssonandMarquis(2001)建立的函数。这些函数能否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体的理性行为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质疑。而参数赋值的争议就更大了。因此,RBC模型基础框架的构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2实证分析的数据选择我国GDP核算方法与国外有较大不同,比如:采用的支出法包括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并没有政府支出一项,而政府预算中的政府支出可能在数据上与固定资产投资有重叠,如何准确地划分尚没有统一的观点,仅采用政府预算中的支出可能低估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将GDP不作处理的带入模型会降低模型的可描述性。

参考文献

1Baxter,JJermann.Householdproductionandtheexcesssensitivityofconsumptiontocurrentinco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4):902-920.

2Campbell,JohnY,GregoryNMankiw.Areoutputfluctuationstransitor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7,102:857-880.3GreenwoodJ,HercowitzZ,HuffmanG.Investment,capacityutilizationandthebusinesscyc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8,78:402-417.

4Hansen,Gary.Indivisiblelaborandthebusinesscycl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5,16:309-327.

5King,Robert,SergioTRebelo.Resuscitatingrealbusinesscycles[A].In:JohnBTaylor,MichaelWoodfordeds.HandbookofMacroeconomics[M].Elsevier:Amsterdam,1999.927-1007.

6Kydland,Finn,EdwardPrescott.Timetobuildandaggregatefluctuations[J].Econometrica,1982,50:1345-1370.

7Kydland,Finn,EdwardPrescott.Businesscycles:Realfactsandamonetarymyth[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apolisQuarterlyReview,1990,14:3-18.

8Lucas,Robert.Econometricpolicyevaluation:Acritique[J].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1976,

(1):19-46.

9Lucas,Robert.Understandingbusinesscycles[J].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1977,

(5):7-46.

10Mankiw,Gregory.Realbusinesscycles:Anewkeynesianperspective[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89,3:79-90.

11Nelson,CharlesR,CharlesIPlosser.Trendsandrandomwalksinmacroeconomictimeseries:Someevidenceandimplication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2,10(September):139-162.

12张巍,维思.周期科学方法论探析理论与改革[J].理论与改革,1999,

(5):20-21.

13张跃进.新经济周期特征假说——

—基于时空变换的思想实验结果[J].当代财经,2001,

(9):12-14.

14龚刚.实际商业周期:理论、检验与争议[J].经济学季刊,2003,

(4):591-593.

15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J].世界经济文汇,2004,

(2):41-42.

16黄险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刘金全,刘志刚.我国GDP增长率序列中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

(5):94-96。

18王新丽,杨立岩.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J].世界经济文汇,2004,

(2):57-59.

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

2420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 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概述

小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这句话表明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基本构成方式起决定的作用。这句话间接证明了经济的重要性。 我们在这篇报告中详细说明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农业,商业,手工业,力图从这些历史冰山一角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是人类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个重要的部分。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人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殖、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还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劳动对象的发展与改变。从先前至民国。历朝历代都出台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国富民强,稳定政权。一个好的经济政策所必需要具备的条件即是适应当下的国情,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间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详细的在报告中已写出,以下是一些总结:

秦朝的经济制度是由商鞅变法打下的基础,其目的是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始终处于政治的控制之下。它的不利影响是因其集中经济力量创造人间奇迹的盲目干预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的不满以及社会的动乱。但他在经济上所做的“同一”模式又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汉袭秦制,自不必详述。 跳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首先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达到了与北方齐肩的程度,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再者,随着唐代与外国的交流日益繁密,中国的两条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往来车马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且,唐代的生产力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的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诸如丝绸,唐三彩也各有发展,还出现了银行的雏形柜坊。 宋代完成了经济中心南移的漫长过程。。在宋朝特别是南宋的统治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经济极其繁荣,不仅在中国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明显地居于前列。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时藏富于民,应当不差。讲到宋代,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的推行最终以失败告终,是因为王安石只是一味的想着扩大政府的收入,从商人地主手中获取利益,在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王安石把改革的内容单纯的依靠理论来建立,有悖实际反而动摇了宋朝的根基。 在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中,强调召军移民开荒屯田的重大经济效益及其对改变全国人口与土地布局和缩小边区与内地经济差距的巨大

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姓名:郝飞飞 学号: 2014822012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涵义 (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1) 二、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1)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二)发展观念的模式的统一 (2) (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统一 (2) 三、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 (一)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二)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三)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四)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3)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一)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3)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4) (三)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5) 参考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当下我国正处于提速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照党的十八大指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伟大部署,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出发构思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即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中级宏观经济学试题-简化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一个简化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假定一个代表性企业在t 期购买劳动t L ,组织生产得到t 期产出 t t t L a Y = 其中t a 为t 期劳动的边际产出(技术是劳动内含的)。工人每期可支配的时间为L ,那么t 期用于闲暇的时间为t L L -。假定工人的效用与消费和闲暇相联系,并可用以下形式描述: βγ )(),(t t t t t L L C L L C U -=- 式中t C 为t 期的消费,并假定0,>βγ。劳动的边际产出消费品满足以下预算约束: ΛΛ+++=+++++++++221121t t t t t t t t t L w L w L w C C C 其中t w 为t 期劳动的工资率,并简化假定利率为零。 当期的闲暇与消费之间的优化要求,即) (1t t t t t L L U w C U -??=??,可以得到: )(/t t t L L w C -=γβ 闲暇的边际效用为 t t t t l L L U L L C MU -=-=-βββγ1)( 人们在当期和下期之间关于闲暇的选择满足: 1 1,,++=t t t l t l w w MU MU 将βγ)(t t t L L C U -=和)(/t t t L L w C -=γβ代入,可以得到: βγγ---++=--111 1)(t t t t w w L L L L 引入持久收入思想,以“*”表示持久量。有***=L w C 。利用)(/t t t L L w C -=γβ,得到: γβ** =-L L L ,即L L γβγ+=*

上式显示,从长期来看,劳动与工资率水平无关,这与实践符合。 技术冲击引起a 变化。假定技术冲击是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a ?%,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工资率也增长相应的幅度。总的产出变化为 L a Y ?+?=?%%% 由βγγ ---++=--1111)(t t t t w w L L L L ,利用x x dx x dx x x d t t t t t t ?-=-=+++%)(111,表示变量增长率的百分变化。闲暇在相反的方向变化: a ?---%11β γγ 由于闲暇的时间大约为劳动时间的3倍,成立以下近似关系: a L ?---?=?%113%β γγ1 产出的总变化为 a Y ??---?+=?%)1131(%β γγ 1 我个人以为这个公式有疑问,是否应该为a L ?---?=?%1131%βγγ?

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第1章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主要载体。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学术界也相当重视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1.1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目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也产生很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分支学说。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1.1.1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区位论在进行区位分析时把空间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认为在此空间内的经济活动都与空间内的某一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相关。伴随着数学规划模型的发展,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者开始建立相关的空间资源配置模型来使得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国外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分析及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 区位理论通常以达到空间均衡为其研究重点。在厂商区位分析方面,达到空间均衡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空间均衡的分析研究重点都放在单个行业的生产均衡上。居住区位分析方面,主要与居住区位的选择和与此相关的迁移模式相联系,尤其是住房市场以及市场中的交易问题。从动态的角度看,包括住房的买卖、出租;从静态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及其居所的分布。公共设施区位研究方面,在西方国家大量的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所受到的公共干预的原因和程度都各不相同。这就涉及到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蒂伯特(1961)、阿诺特(1979)、施韦策(1983)等。在空间均衡分析方面,恩克(1951)在《空间分离市场之间的均衡:电子模拟解》首次把空间均衡理论应用于众多领域;萨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单元经济周期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种类; 2.经济周期的原因; 3.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4.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单项选择 1.经济周期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 b.繁荣和衰退; c.萧条和复苏; d.繁荣和复苏。 2.下列对经济周期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b.复苏,繁荣,萧条,衰退; 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 d.复苏,衰退,萧条,繁荣。 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4.下列哪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c.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5.下列哪种说法没有表达加速原理()。 a.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将导致投资支出的变化; b.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投资支出更大的变化; c.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d.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6.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品,因而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投 资支出的增加; c.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 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地减少。 7.经验统计资料表明,在经济周期里,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a.资本品的生产; 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d.a和c。8.所谓资本形成是指()。 a.净投资; b.总投资; c.更新投资; d.存货的 投资。 9.假定某经济连续两年的国民收入都是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净投资等于()。 a.1200亿美元; b.2400亿美元; c.2000亿美元; d.0。 10.已知某经济某一年的国民收入是1000亿美元,净投资为零;第二年国民收入增至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第二年的净投资()。 a.增加了200亿美元; b.增加了400亿美元; c.仍然为0; d.增加了100亿美元。 11.国民收入会从谷低走向高峰,根据汉森(Hanson)和萨谬尔森(Samuelson)的解释,是因为()。 a.乘数的作用; b.加速数的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d.都不正确。 12.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减少时,它的下降将受到下述因素的限制()。 a.总投资为零; b.失业增加;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都不正确。 13.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会在哪种情况下发生()。 a.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达到最高水平; b.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正在下降; c.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正在增加; d.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保持不变。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