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中国外交专题

初中历史:中国外交专题

初中历史:中国外交专题
初中历史:中国外交专题

专题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发展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对未来的国际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的出色表现为新中国赢得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天地。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登上了国际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4、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己对外交问题作出判断。

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认清国际局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辅相成,国力的愈加强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然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在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即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发展,而和平的环境主要靠外交手段来创设,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还要先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讲起。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

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年代初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祝月云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所学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取得成就原因分析三个方面入手。 二、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授课对象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基本内容和影响;二是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原因。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图表归纳法、比较学习法、竞赛教学法等。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

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

现代中国外交

现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面临的相同的国际环境: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不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采取“另起炉灶”等方针取得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给帝国主义沉重打击。民国政府为换取列强承认,承认列强与华不平等条约,实行屈辱外交。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社会性质不同:一个取得民族独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个未取得独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力量不同:一个共产党代表群众意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一个资产阶级领导,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脱离群众,没有独立自主的基础。 外交政策本质上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受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1、1949-1955年初期外交特点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 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誉,粉碎了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 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系统,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有效提问便是其中一种,它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难易适中,兼顾主体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是初中历史朝代学习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讲课中我重点选择一些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学习第一部分“夏朝的兴衰”时,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兴衰,下面谁能告诉我,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仔细阅读了教材内容,并在相互讨论后给出了答案。在讲解整节课文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性?”由于这个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同时也能够以问题锻炼自身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分析和总结过程也为有效记忆夯实了基础。有效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兼顾主体,即结合

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问题的设置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同时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问题简单而索然无味。 二、适时切入,激活思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主要内容是宋朝南方的各项经济的繁荣景象。针对经济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常常心不在焉,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鉴于此,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课上会向学生实时提出问题,如在讲解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会针对南方商业繁荣景象让学生进行总结,如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总结出宋代的繁荣景象和国内外的经济往来。”接着我又会继续提问:“同学们,这些经济往来说明在当时,南方的哪些产业比较发达?为什么会发达?”通过将问题适时地切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加上问题难度适中,学生便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尤其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形成缜密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适时切入提问,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 一、50年代历程 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二、60年代历程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 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 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 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6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7 至今成就,

15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doc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内容标准】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5.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试说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建交;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点解读】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重返联合国的经过 ①美国“双重代表权”方案的破产。 ②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直接)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方面: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②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 ③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最敏感问题:历史问题)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影响(根本)②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③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 ①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9月②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3)阻碍中日关系的问题 ①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②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③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④慰安妇问题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的改善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②、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2019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五:中国的外交成就 专题概述: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外交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知识网络: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4.13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原卷版)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考纲要求】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 3.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落实】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背景 (1) 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____________ 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 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 内容 (1) “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_______________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 “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 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____ 地位。 2. 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①____ 年12月,周恩来接见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⑵过程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 系的基本原则。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共十七个专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 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高祖纪》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能力训练】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 “广东十三行” (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 (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执笔:银川市第十二中学杨芹 一、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师生对话是完成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有资料表明,多达 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发展。可见,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但现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提问充满了整个课堂,而却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研究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极其迫切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但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实践性研究还较少。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现状,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提出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有,但如何使其有效、高效,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认识不到位。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历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对他们终身有用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这些提问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研究意义:

1(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领会本质、可以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生这种思维品质上的收获,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自课改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形式有,但实效性差。有些教师一问到底不求问题的质量;有些教师提问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自己的教……;这些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已成为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课堂提问作用、方法和效果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让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在研究中改进课堂,使自己在课题的不断研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分析。找出追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 2、促进追问发挥良好作用和效果的行动研究。探索出能达到良好追问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法。调查、分析提问作用和效果不同的原因。

专题2018年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0255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故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国家利益出发处理外交关系,与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无关,B项错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随意改变,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D项错误。 2.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的“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一致,故选C。“和平共处”是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声明不一致,故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声明不一致,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不一致,D项错误。 3.“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发布:杨芹时间:2013/5/21 10:26:32 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89讨论: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执笔:银川市第十二中学杨芹 一、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师生对话是完成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有资料表明,多达 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教师一个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能够有效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发展。可见,教学有效性的实 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但现在课堂中的提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提问充满了 整个课堂,而却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研究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极其迫切的。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较为深入,但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实践性 研究还较少。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现状,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提出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有,但如何使其有效、高效,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认识不到位。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历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对他们终身有用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这些提问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研究意义: 1.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领会本质、可以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根据课堂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