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

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

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

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

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

2)O’Malley(1987)

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

3)Oxford的分类(1990)

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

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

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调节论认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最近发展区:指一些语言知识或技能学习者还不能独立运用,但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掌握。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言语发展在开始阶段是社会性的,接着经历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在接下来就是内部言语阶段。

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把外部社会和个人内部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实现。

意义:

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讲,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6、如何看待“习得”与“学习”这两个过程的关系?

“习得”与“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二者彼此独立,两种类型的知识也是相互独立的。

7、什么是自动化处理和控制性处理?

控制性处理:具有能量有限的特征,需要注意参与,并且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被灵活运用,处理较慢,以序列方式运作是临时性的。

自动化处理:不受能量有限的影响,不需要注意参与,一旦学会就很难纠正,处理迅速,大都收到分散的注意,以并行处理方式运作,缺乏灵活性。

8、什么是歧义容忍度?什么是移情?什么是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由Penfield提出,关键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的习得一门语言。Lenneberg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意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

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感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10、可教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学习者是无法跨越学习阶段的:只有当学习者在心理上“准备就绪”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现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正式的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 论初创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 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的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与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三)Oxford 的分类 学习策略直接策略记忆/认知/补偿策略 简介策略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 Ellis认为Oxford的分类是最好理解的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2.简介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

2019年《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六年四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 ML TL chiglish target language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循序渐进(Graduality) Palmer ( 帕默) "Snowball" 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 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 "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 “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 “13”is the critical age 1、印度狼孩 2、非洲黑猩猩孩 3、辽宁猪孩 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 第四讲:

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 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点如下(弊端) 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①按语法的体系来编教材 ②用演绎法教语法 ③充分利用本族语,翻译为课堂主要活动。 ④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不足:课堂80%在讨论语言,20%操练;消极活动占85%,积极活动占15%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s) 始于19世纪末,源于欧洲。它的背景是移民、商业发达等。其特点如下: 1、帕默的"snowball" 循序渐进 2、AA制"Ask -Answer"制 直接法作为科学外语教学的开端 (三)、听说法(Auduiolingual Methods)源于二战 20世纪40-60年代源于美国,20世纪70-90年代在中国盛行。其产生背景是珍珠港事件(Bloomfield布龙菲尔德)。其特点如下: 1、听读领先 2、句型操练(听说法的核心) 过程:①耳听会意 ②模仿(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记忆) ③重复(检查) ④变换操练(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交际练习) 3、缺点:①脱离了内容和环境,学生无话可说。 ②无法交际。 ③忽视了读写。 思考题: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第五讲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例如"Family Albumn" 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又称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例如Follow Me 2、特点:①整体感知(Global Senses).它包括音、形、义、词、句、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 3、关键期假设127 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 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 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 指在语言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 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本来源。 9、输入假说192 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

语言。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水平的项目。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 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输出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在于,与输入相比,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加工,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更负责地学习。 11、语境化输入209 指把给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放到它合适的语境中去,使学生既接触到要输入的语言,同时还感受这些材料出现的合适语境。 12、强式对比分析230 对比分析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Wardhaugh根据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把它分成强式对比分析和弱式两种。强式对比分析认为,(1)造成外语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2)困难的产生完全是由两种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3)差异愈大,学习的困难就愈严重;(4)有必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对比,并运用由此产生的结果来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5)教师所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内容就是对比分析所确立的两种语言间各方面差异的总和。 13、弱式对比分析231 弱式对比分析是针对强式假设提出来的。虽然弱式对比分析仍然认为语际干扰和语际差异即为学习困难之所在,但它不再声称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预测,转而强调对错误出事以后的事后分析解释,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从而对这些错误加以诊治、纠正。 14、错误分析251 错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吕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15、中介语287 根据Selinker1972年的说法,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定义题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整理成简答或填空)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2. Textual function 3. The London School of Linguistics 4. Surface structure 5.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6.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7. Innateness hypothesis III.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Applied linguistics 2. Interlanguage 3. Contrastive analysis 4. face validity 5. Error Analysis 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briefly.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behaviorist approach innateness approac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language aptitude: field dependence field independence learning strategies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Interlanguage 2. Universal Grammar 3. contrastive analysis 4. Error Analysis 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briefly.. applied linguistics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esting achievement test validity reliability proficiency test subjective test objective test language aptitude test diagnostic test backwash effect II.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applied linguistics 2.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3. the direct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IV.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is a Swiss linguist who is often described as “father of modern linguistics”. The great work,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which was based on his lecture note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linguistics. Saussure’s idea on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sign, one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linguistic units, on the distinction of langue and parole and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linguistics, etc. pushed linguistics into a brand new stage. 2. Textual function: The textual func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language is composed of. I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has mechanisms to make any stretch of spoken or written

二语习得

从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输入、吸收、输出方面来研究二语 习得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实际上,语言是人类大脑在人类实践中思维与活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二语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环节的研究然而,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多的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在反馈中使学习者发现与目标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感知理解语言输入,提高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可能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学习者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语码加工,这一语码加工的过程就包括了语码的输入、吸收和输出。很多,且大都集中在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方面,讨论它们对于外语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儿童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认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语言学习也就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之间的联结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强化”的概念。它认为。学习中的强化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可以是儿童的自我强化。强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儿童能够从某种活动中获得愉悦感受,这种愉悦的感受会增加他进行类似活动的频率;当儿童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他也会学习着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因此,儿童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语言来学习语言。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心理学形成潮流.呈三个阶段发展:

在70年代以前.以认知结构论为主。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使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他们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情景,使有内在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就有了真正的意义。70年代以后,信息加工论盛行。该理论通过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分析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植入一编码一加工一贮存一提取一输出应用的过程。研究重心由低级认知能力转移到高级认知活动上,研究范围扩展到认知结构、认知表征、认知图式、认知过程的发生机制等领域。同时研究方法也向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语言学家们也纷纷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习得。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而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大部分理论来源于Gass.Gas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认知机制习得语言的流程图。

二语习得复习汇总

A General Review Ⅰ. Short & Long answers 1.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o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ifferencese between mono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re due in part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language and learning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mpetence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nonative speakers includ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linguisitc system, different rules for usage in writing or conversation, and even somewhat divergent meanings for the “same” lexical forms. Further, a multilingual speaker’s tot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iffers from that of a monolingual in including knowledge of rules for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language and for switching between languages, given a particular social context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 2.what are the micro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SLA? a)L2 variation b) input and interaction c) interaction as the genesis of language 3.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guistic competence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C)? Linguistic competence- It was defined in 1965 by Chomsky as a speaker's underlying ability to produce grammatically correct expressions.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knowledge of languag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primarily studies linguistic competence: knowledge of a language possessed by “an ideal speak-listene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t is a term in linguistics which refers to “what a speaker needs to know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with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community”, such as a language user's grammatical knowledge of syntax , morphology , phonology and the like, as well as social knowledge about how and when to use utterances appropriately. 4.Why is CC in L1 different from L2? L1 learning for childre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sociolization into their native language community. L2 learning may be part of second culture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of SLA to social and cultural learning differs greatly with circumstances. 5.What is Accommodation Theory? How does this explain L2 vari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 Speakers (usually unconsciously) change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even the grammatical complexity of sentences they use to sound more like whomever they are talking to. This accounts in part for why native speakers tend to simply their language when they are talking to a L2 learner who is not fluent, and why L2 learners may acquire somewhat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hen they have different friends. 6.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input & interaction for L2 learning. How could this affect the feedback provided to students? . 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pproaches: (1) behaviorist: they consider input to form the necessary stimuli and feedback which learners respond to and imitate; (2) Universal Grammar: they consider exposure to input a necessary trigger for activating internal mechanisms; (3) Monitor Model: consider comprehensible input not only 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in itself to account for SLA; 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1) IP framework: consider input which is attended to as essential data for all stage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2) connectionist framework: consider the quantity or frequency of input structures to largely determine acquisitional sequencing;

SLA 二语习得重要问题总结

S L A期末考试提纲 Week 9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T ONE: Definition: 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2.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https://www.doczj.com/doc/8017622831.html,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4.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A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naturally in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because it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child’s family.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language. 5.Second language (L2): In its general sense, this term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its specific sense, this term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 The more specific sense contras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 language, auxiliary (帮助的,辅助的) language, an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6.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7.Foreign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but rather one that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one that might be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8.Libr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and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 L1. 9.Auxili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sociopolitical setting. Or that they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 10.L 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speakers/hearers have of a language. 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rom linguistic performance. 11.L 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分析化学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 2. 定性分析的对象包括:样本,分析物 3. 按样本大小可分为:常量分析(固:>100mg ,液:>10mL ),半微量分析(固:10~100mg ,液:1~10mL ),微量分析(固:0.1~10mg ,液:0.01~1mL ) 4. 按分析物在样品中所占含量可分为:主要(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 误差: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 绝对误差:E=T X - 3. 相对误差:Er= ?-T T X 100% 4. 准确度: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表示。误差小,准确度高。 5. 偏差: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6. 绝对偏差:di =Xi-X 7. 相对偏差:dr = ?-X X Xi 100% 8. 相对平均偏差:??-= ∑X n X Xi dr 100% 9. (样本)标准偏差:s= () 1 -n X -Xi n 1 i 2 ∑= 10.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值相互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大小表 示。 11. 实验结果首先要求精密度高,才能保证有准确的结果,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有高的准确度。(如无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12. 校正系统误差(准确度,误差)的方法:改进方法,校正仪器,对照实验,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 13. 校正随机(偶然)误差(精密度,偏差)的方法:增加测定次数 14. 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不一定大 15. 可疑值的取舍:G 检验(书p17)(G= s X X i -,s :标准偏差),Q 检验(p18) 16.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p14):n s t X ?± =μ(t :查表可得,n ;测定次数)

二语习得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bou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at can influence effec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is has arisen more attention of both researchers and linguist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some renowned theories at first; then will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finally will illustrate with my own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tudies on the age did not produce the same result, and even produced some contradictory result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children are the bes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hile some think adults are the best because of their hard work. And some believe that adolescents are the best learner. Owing to researchers have no consistent conclusion, we should first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ages, so at last find the best learning age to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 In the end, we could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make learning easier and more easily.

二语习得复习

二语习得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着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第一语言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语言。 答案:错 2、按照克拉申的观点,习得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答案:潜意识 3、“中介语”这一概念是首先提出来的。 答案:塞林格 4、“石化”是指中介语形式没有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永久性停滞状态,常指“语言”的长久停滞状态。 答案:偏误形式 5、“迁移”概念最早是由学者提出来的。 答案:拉多 第2章单元测试 1、第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

到60年代,人们开始系统研究二语习得,其标志是___。 答案: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学习者语言获得了同自然语言相同的地位,人们开始转向对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其标志是和两种理论的提出。 答案:中介语理论、克拉申系列假说 3、偏误分析理论重新复苏的时代是。 答案: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4、第二语言研究学者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偏误分析也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答案:科德 5、中介语也称为“语际语”或“过渡语”,是非本族语者产出的语言,是学习者形成的有关的系统化知识。 答案:目的语 第3章单元测试 1、普遍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答案:乔姆斯基

2、乔姆斯基建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标志是1957年出版的《》一书。 答案:《句法结构》 3、乔姆斯基的《》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答案:《生成语法》 4、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UG”的概念,“UG”就是。 答案:普遍语法 5、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LAD”的概念,“LAD”就是。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 第4章单元测试 1、句子“*老师,你媳妇工作在哪儿?”主要涉及到下面哪些范畴? 答案:准确性、得体性 2、迁移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将本族语言文化中的渗透到外国语言文化中去的二语习得现象。 答案:功能、分布、形式、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