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3)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3)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3)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3)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三)

怎样查字典辞书

0?0 本讲主要给大家介绍几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查阅的字典辞书,并结合这些字典辞书的特点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学习工具。

0?1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困难,我们介绍以下三类工具书,(1)、字典;(2)、辞典,主要是语文性辞典;(3)、文言虚词词典。

1?0 字典

1?1《新华字典》1953年第一版收8000余字

这是一本现代汉语字典,但对学习古代汉语很有帮助。

(一)从字音上讲,它根据普通话注音,能给我们提供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在注音上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左轮朱殷。”这里“殷”读yin1,指黑红色,我们查《新华字典》就能找到这个读音及其相应的意义。对于古汉语中的字音,《新华字典》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举例如下:

dun1 敦〔二〕dui4:古时的一种器具。

fu1夫〔二〕fu2:文言发语词或文言助词。《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jin3 仅〔二〕jin4:文言副词,指近。杜甫《泊岳阳城下》:“山城仅百层。”

《新华字典》共收8000多字,我们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字,如果不知道读音,查这本字典可以基本上满足要求。

(二)从字形上讲,它注意标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对我们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是属于减少繁体字的笔画成为简体字,有些则属于把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形比较简单的字。《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都兼顾到了。举例来说:

间()〔一〕jian1〔二〕jian4“”又xian2,见462页“闲”

闲(①②)xian2“”又jian1,见195页“间”,又jina4

从《新华字典》的上述说明我们可以知道“间”、“闲”和“”这三个字形有关系。在秦汉以前,只有“”和“闲”两个字形,“闲”指木栅栏;防御。“”的音义关系比较复杂,从《新华字典》我们知道它有三种读音:A、读xian2,指闲暇,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写作“闲”,例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忧念惶惶,未有宁。”这个意义的“”在汉字简化的时候并入“闲”,而“闲”本来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用了。B、读jian1,本义指门缝。例如《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而窥其夫。”这个意义的“”后来简化为“间”。C、读jian4,隔开,离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信秦之。”这个意义上的“”后来也简化为间。

上述“”的A、B、C三个意义和读音归纳如下:

jian1门缝→中间→量词jian1→间

缝隙→人与人关系上的缝隙→制造缝隙、不和jian4

两段时间中间的间隔,做两件事情之间的间隔→空闲xian2→闲

闲xian2栅栏;防御

(三)从字义上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新华字典》的释义作为参照来学习古代汉语。例如“摄”有三个义项:①拿取;②保养;③代理。这些意义上的“摄”在现代汉语中均不能单独使用,但是却都可以用来构词,如①摄影,摄取(营养);②摄养;③摄政。了解了“摄”的上述义项,我们应该联想到,在古代汉语中这些意

义上的“摄”都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当我们读古文遇到“请摄饮焉”(《左传?成公16年》)时,我们不难理解“摄饮”就是取水;而《老子》中“善摄生者”意思是善于养生的人。《新华字典》还比较注意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如“标”的第①个义项是“树木的末端”,下面列出引申义项“表面的,非根本的”,这里义项①就是“标”的本义,《说文解字》:“标,木杪(miao3)也,末也。”

1?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第一版1993年修订版

这是专门供学习古代汉语使用的小型字典,共收古汉语常用字4100多个,另外〈难字表〉中收难字2800多个,共收字6900多个。这部字典的主要特点有三方面:

(一)收常用字、常用义,部头不大,但具有实用性和精确性。汉字的总数,据《康熙字典》所收有47000多字,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单字56000多字。但是如果除去冷僻字和异体字,常用汉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人统计了十三经的用字,结果十三经共使用单字6500多,与该字典反映的古书用字情况基本相符合。可以说,该字典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筛选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常用义方面,我们拿该字典跟其它大型字典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该字典所收的义项对于使用者来说非常实用方便。

(二)特别注意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问题。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词义,该字典一般先列本义,然后依次列出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

朝chao2①zhao1 早晨。②朝见。③朝廷。④拜见。⑤官府的大堂。代。⑦〔朝歌〕在《巫山?巫峡》一课中,我们曾结合“朝”的字形讲了“朝”本来的意思是“早晨”。古代一般在早晨举行早朝仪式,大臣到朝廷上拜见君主,请示安排一天的工作,故“朝”由“早晨”一义引申出“早朝”义,这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造成的引申。古书上说:“旦见君曰朝。”由“朝见”进一步引申,拜见一般人也叫“朝”,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缪miu4,装作)。”朝见的地方也可以叫“朝”,即朝廷。朝廷在古代是一朝统治者的象征,如果改换了朝廷,就意味着旧的朝代结束,而新的朝代开始了,所以又引申出“朝代”的意思。同时,朝廷是最高级别的官府大堂,后来一般官府的大堂也可以称作“朝”。由此,我们可以把“朝”的各个义项串联起来,表示如下:

朝:①早晨(zhao1)→②朝见→④拜见

\③朝廷→⑥朝代

\⑤官府的大堂

因此我们在使用这本字典的时候,可以经常做一些这类串联,这样可以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理解掌握,对学习古代汉语大有帮助。

(三)注意词义的辨析。包括几个方面:

A、注意词义异同的辨析。举例如下:

但①只,仅。②徒然。【注意】在古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但是”的意义用“然”或“而”来表示。

作者在一些古今词义差别比较细微,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这样的说明,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们很有帮助。

B、对一些容易混同的字加以辨析。举例如下:

(p238阙下)【辨】阙,缺。“阙”的本义是宫阙,“缺”的本义是器破。宫阙不能写作“阙”。阙、缺两字虽然都有“缺点、过错”的意义,但在古代习惯上常写作“阙”,不写作“缺”。“阙”和“缺”两个字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读了这一段说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巫山?巫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我们说“阙,通缺。”就是依据两个字的使用特点而确定的。

C、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举例如下:

(p40赤下)【辨】赤,朱,丹,绛,红。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

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D、对那些音简化字而造成的易混的形义关系加以辨析说明。举例如下:

(p273台下)【辨】,台。本是两个字。“”是土筑的高坛,又表示古代官署名。如“楼”、“省”,古代不写作“楼台”、“台省”。“台”有两读。读yi2(移)时有“我”、“何”、“愉快”等意义,读tai2(台)时是星宿名。古代都不写作“”。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特点之外,该字典还经常利用现代汉语的成语来说明某些义项。如“别”字条在义项③“另,另外”之后说明“成语有‘又当别论’、‘别有用心’。”最后还标出注意事项:“古代没有‘另’,‘另’的意义写成‘别’。”这样做既加深了我们对词义的理解,同时也对我们提高语文修养大有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别”的这个义项,就可以举一反三,弄明白由该意义上的“别”构成的词汇:“别称”就是在正式名称之外另外的名称,如“鲁是山东的别称。”;“别墅”就是在住宅之外另外在风景区建筑的房舍,古代又称别馆。而最后标出的注意事项是对初学古代汉语的人有针对性的提示,也是很有意义的。

1?3《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朝时编成的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也是第一次使用“字典”这个词。该字典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收字多。共收47035字。一般不容易查到的字,可以从这本字典中查到。

(二)资料丰富。就字音说罗列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反切材料;就而言列出了所有的异体字,例如“农”字列了九个异体字。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讲到孔乙己考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该字典中就可以查到:

关于《康熙字典》的详细介绍,可以自己阅读教材。

1?4《汉语大字典》

就汉语楷书字典的编写来说,《汉语大字典》应该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了。该字典收录了56000多单字,当然这还不能说是把所有的汉字单字都收录进去了。它的特点大致有如下三条:

(一)注意反映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该字典在楷书单字条目下列举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且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演变。

(二)搜罗数据非常丰富,包括历代字书辞书和各种书证,尽量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三)在义项的确立上带有明显的随文释义的倾向。

2 辞典

2?1《辞海》和《辞源》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遇到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以及人名地名等需要查辞典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使用《辞海》和《辞源》,这两部书在过去都有旧版,旧版的《辞海》和《辞源》没有明确的区别。1958年以后出的修订版使这两部辞典成为性质不同的辞典。我们在使用这两部辞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等。

《辞源》是一部古汉语的专门辞典。

2?2《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1711年

这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大型辞书,正集444卷,拾遗112卷。全书依照平水韵106韵分类,根据词语的最末尾的单字归韵,先简单地给单字注音释义,然后列举由这个单字组成的两字词语、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并分别注明出处,用双行小字列在各条词语之下。如卷一上平声一东韵“东”字条,在注音释义之后,列“南东、自东、在东”等三百多条词语,每条词语的后面只列出处。以“南东”为例:

南东〔诗〕~~其亩〔李孝先诗〕余其归老兮,沂水~~〔邵宝诗〕楚帆连日阳南东

这部辞典的优点是收录的词语比较多,材料比较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该辞典去查检一些词语的出处。

一般人对108韵不熟悉,所以查这部辞典有困难。商务“万有文库”影印本的后面附有一册四角号码索引,另外还附了“首字部首索引”。

2?3《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编印1921年第1版

这是一部专供查检中国历史人名的工具书,以经书中的重要人名和二十四史有传的人名为主,参考其它著作中出现的人名,共收中国历史人名四万多。对每位历史人物,列出朝代、籍贯和主要事迹;如果是姓名相重的人物,在同一人名下分项加以介绍。该书后面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姓氏考略”(考证姓氏的来源)、“异名表”(列举一些重要人物常用的字号和谥法等,共收五千余条,如“荆公”是王安石的封号。)

2?4《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开明书店编印1935年第1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

查此书可以帮助我们详细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

2?5《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此书共收录古今地名四万余条,对每一地名,扼要地指出它的地理位置和大致沿革。2?6其它

另外,要想知道古人的生卒年月,可以查阅姜亮夫编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录》;若要推算阴历和阳历日期的对应关系,可以查薛仲三、欧阳颐编的《两千年西历对照表》。

3 古汉语虚词词典

文言虚词的问题实际上是语法问题。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法著作,古人对语法的认识一般表现为对虚词用法的重视。这是因为虚词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古今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虚词的变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在虚词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几本着作。

3?1《词诠》杨树达着1928年出版

该词典共收古汉语常见虚词500多个。其特点有三:

A、收录虚词比较多。

B、分析比较精细。

C、例句充分,能帮助我们通过大量例证来反复体味虚词的意义。

3?2《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王克仲等编1985年出版

这本书的前身是《文言虚词浅释》,在〈浅释〉的基础上,综合前人关于虚词研究的成果编写成〈通释〉。〈通释〉共收录古汉语虚词639个,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文言虚词专着。

前类著作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对个文言虚词的分析过于琐碎,概括程度不高。有时一个虚词可以列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对初学者来说就比较难于掌握。实际上,从现代语言学的观念来讲,分析过于琐碎,是因为没有真正从语法功能上和语义特征上把握住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而是随文释义,这样的分析说明是对一个虚词在实际语境中所具体表达的内容的解释,甚至是从翻译的角度加以解释。比如在前面学习的几篇文选中我们多次接触到连词“而”,按照随文释义的做法,就有可能根据“而”所在的每个句子列出若干个不同的义项,如通常所说的“表转折”、“表因果”、“表方式”、“表状态”、“表时间”、“表强调”等等,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感觉到,连词“而”在语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一般不能连接名词性成分,“而”字连接的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可以是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并非由“而”表示。这样概括“而”的用法科学而简明。所以我们在参考使用各种文言虚词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著作存在的缺陷。

3?3特殊词语方面

唐诗、宋词、元曲当中有很多比较特殊的词汇,

A、《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编着1953年出版

这是一部解释唐、宋、元、明时代的诗、词、曲中比较特殊的语词的专着,“语词”即口语词。该辞典共收语词六百多条,主要特点是分析精细,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我们在阅读诗、词、曲的时候遇到难以索解的问题,就可以去查这本辞典。

B、《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着1959年第一版

这是一部解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着,但所引资料广泛涉及唐宋诗词和笔记小说等。此书对词语的解释突破了传统训诂学同义词相训的释义方式,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从重多用例中概括词义,说明一些词语的通假、音转以及虚词的语法作用,因而其结论比较允当科学。

4 如何充分利用字典辞书

学会查字典和词典,善于充分利用字典和词典,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去查工具书是很自然的,但是,一定不能忽略了常用的字词。例如《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道豫南,达于江阴”,其中“且”、“险”、“阴”都是非常熟悉的字,往往容易忽略,其实,这三个字并不容易理解,“且”是个副词,将近,“年且九十”就不能理解成九十多岁了,而只能理解成“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险”是名词,指不平坦的道路,不好走的险要地方,理解为“危险”自然就错了,而理解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也不对,古代汉语里的“险”就是名词,跟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的用法不同;“阴”是指山北水南,“汉阴”是说汉水的南边,不能理解成汉水的阴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一定要改变对字典辞书在认识上的偏差:我们不能仅仅在遇到生字难字的时候才想起利用字典辞书,而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字典辞书各个方面的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学好古代汉语。因此,平时应该养成细心敏感的习惯,多查多翻字典辞书,不要轻易放过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

另外,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有内部联系,因此通过查字典、词典要从整体上注意一个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从而完整准确地掌握一个汉字的用法。如“难”有nan2和nan4两个读音,读nan2是形容词,困难,读nan4是动词,责难,非难,《孟子》:“于禽兽又何难焉。”意思是对于禽兽又责难什么呢?这里就应该把“难”的音义结合在一起理解。又如“哑”又读e4,表示笑的样子,所以“哑然失笑”里的“哑”应该读e4。

5 关于检字法

目前常用的检字法有三种: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这三种检字法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例如音序检字法,通过汉语拼音检字,速度很快,科学方便,但是如果根本不知道字的读音,也就根本无法查检;部首检字法比较容易学,可以用来查检不认识的生字,但是速度慢,许多汉字的部首也不容易辨认;四角号码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号码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大家尽量多掌握几种检字法,特别是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要做到比较精通,这样以音序检字法为主,辅以部首检字法,大体上可以解决在字典辞书中查检字词的问题。

【四角号码检字法】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号码0 1 2 3 4 5 6 7 8 9

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

笔形广丨丿十扌囗

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

上述笔形与号码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号码,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号码,再以代表号码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不取“”。〈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作1111。〈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如“中”作5000。〈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如“问”作7760,“因”作6043。〈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7〉同号的字太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号码,如“唐”作00267。

古今词义的异同

0?0本讲我们主要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

三种类型:1、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方式:〈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

词义的转移。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3、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讲古今词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语的词汇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词消亡。比如上古表示“窗户”这个意义有三个词,“向”指朝北的窗户,“牖”指墙上开的窗户,“窗”屋顶上开的用来取明的天窗,后来“向”和“牖”都消亡了,只保留下“窗”这个词。〈二〉新词产生。社会不断进步,不断产生新事物、新概念,这就需要语言中不断有新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不作举例说明。〈三〉词义的发展变化。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所有的词义古今都有差异,比如以最简单的“人”为例,古今所指虽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们今天观念中的“人”肯定会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坐”,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现在是双脚垂地,臀部着物。我们所讲的词义的变化,一般不包括这种概念上的差别。由以上三点可知,我们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只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情况。我们讲的词义异同,是指同一个词,它所指的意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0 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演变总是既有变化发展,又有保留继承,这样才能保证语言在某一时代平面上的稳定性,使社会交际得以正常进行。词义的演变同样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1 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象“天地人、马牛羊、日月星辰、风雨雹霜、东南西北、上下大小、轻重长短”等等。这部分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对我们学习古汉语不构成困难。

1?2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主要是指一些词古今形体相同而意义毫无关系,实际上是同一个形体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词,即所谓的同音同形词。例如“豆”在古代汉语里指一种高脚的盘子,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豆”指一种植物,古今词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又如“绸”在古代是“缠绕”的意思,《九歌?湘君》:“薜(bi4)荔拍(附着)兮惠绸。”王逸注:“绸,缚束也。”现在“绸”作“绸缎”的“绸”,跟古义没有联系。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现在“该”表示“应该”的意思。上述词实际上是假借义取代了本义,严格说来,都应该看作旧词的消亡。

1?3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即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

之处。语言中多义词占多数。一个词,从本义发展出若干引申义,成为多义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可能一部分古代义项消失了,而代之以后起的意义,这样就造成了古今义之间的差异。由于古今义有联系,有相同的方面,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同的方面。因此这部分词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关于这种有同有异的情况,我们列为第二部分加以详细说明。

2?0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也就是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1 词义范围的差异

所谓词义范围的差异,是指古今词义所概括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一般分为三种情况。2?1?1 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说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课本所举的“菜”,古代专指蔬菜,现在既可以指蔬菜,又可以指肉类、蛋类等副食品。“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在则不管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说是“睡”。另外,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江”与“河”都泛指一切江河,由专有名词扩大为普通名词。又如“皮”,古代专指带毛的兽皮,人的皮肤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现在去毛的兽皮可以称“皮”,如“皮鞋”、“皮夹克”之类,人的皮肤也可以称“皮”,如皮科、植皮等。2?1?2 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例如课本所举的“宫”,在上古时代泛指所有的房屋,我们读先秦时代的作品,看到“宫”,一般都可以理解为“房屋”的意思。后来“宫”只能指帝王居住的宫殿。又如“瓦”,古代泛指烧制的各种陶器,古人称人家生女孩叫弄瓦之喜,这个瓦是指纺锤;现在“瓦”主要指盖屋顶用的一种建筑材料。“金”在古代本是所有金属的总称,《说文》里的一些释义可以证明:“银,白金。”“铜,赤金。”“铁,黑金。”等等。汉代以后,“金”专指黄金。又如“亲戚”在古代指自己家庭的所有成员以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意思是说,父母亡故之后,即使想尽孝,又去向谁尽孝呢?后来“亲戚”不能指自己家庭的成员,只能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

2?1?3 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具体地说,一个词在产生了新义以后,旧义就不存在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不能看作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课本举“暂”为例。“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汉代以后表示不久、短暂的意思,到了现代汉语里,“暂”表示暂时。从古至今,“暂”的词义范围发生了两次变化,这三个意义之间既不是词义的扩大又不属于词义的缩小,而且三个意义都是表示时间范畴,相互之间有联系,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转移。下面再看课本举的另一个例子,“汤”在古代表示热水,到现代汉语里表示菜汤、米汤,古今词义所指称的对象不同,但是古今词义之间有联系,属于词义的转移。我们再补充两个例子。“脚”在古代指小腿,《说文》:“脚,胫也。”《庄子?徐无鬼》:“乳间股脚。”“股脚”即大腿和小腿。中古以后,“脚”开始指踝骨以下的部分,并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足”,我们说“脚”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坟”,本义是指大土堆,后来引申出两个意思,一是指河堤,如《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意思是说,登上江边的大堤向远方眺望。《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意思是沿着那汝水边的大堤走。二是指在墓上堆土,如《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又《史记?文帝纪》:“不治坟,欲为省。”本来堆土只是作为一种标记,后来成为惯例,“坟”就发展出“坟墓”的意思。《说文》:“坟,墓也。”“坟墓”这个意义产生之后,以前的意义都不再使用,我们就说“坟”这个词的词义范围发生了转移。

现在我们将词义范围发展变化的三种情况图示如下:

我们要求大家掌握词义演变的这三种主要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三种方式去分析说明具体的语言材料。请看下面的例子:

理:治玉→治理(扩大)官:官府→官员(转移)

替:废弃、衰微→代替(转移)玺:印章→皇帝的印章(缩小)

2?1?4 词义的转移往往与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有联系,因为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并不是凭空跳过去的,而是经历了引申的过程。例如“坟”由大土堆引申为坟堆,属于词义缩小,只是由于坟墓的意思产生以后,原来的其它各义项都不再使用,所以我们还是看作词义转移。当然也有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却又无法用扩大或缩小去概括,于是便归入词义转移这一类。

2?2 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词的褒贬意义古今不同;二是词义的轻重古今有变化。下面分别说明。

2?2?1 词的褒贬意义的变化

A古汉语里的褒义词到现代汉语中变为贬义词:

【复辟】〈古〉恢复君位。辟:君主。

〈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

【爪牙】〈古〉得力帮手。

〈今〉走狗,帮凶。

B古汉语里的贬义词到现代汉语里变为褒义词:

【锻炼】〈古〉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今〉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

C古代汉语里的中性词到现代汉语里变为贬义词:

【谤】〈古〉背后批评议论。

〈今〉诽谤,毁谤。背后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

2?2?2 词义轻重的变化

A古义轻,今义重的例子:

【诛】〈古〉责备。

〈今〉杀掉。

B古义重,今义轻的例子:

【感激】〈古〉激奋。

〈今〉感谢。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以后,应该说词义范围一般也发生变化,例如“复辟”,词义扩大了;“锻炼”,词义范围发生了转移。但是,象“爪牙”之类的词,主要是褒贬色彩改变了,而词义范围则很难说是发生了扩大还是缩小或是转移。

2?3 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古汉语里一些词的词义基本上没有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这主要是指古代的一些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使用,而成为构词成分,即语素。例如“济”这个词,在古代单独使用,主要有三个义项:〈1〉渡河。《左传?文3》:“秦伯伐晋,济河焚舟。”〈2〉成功。《左传?僖22》:“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3〉帮助。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成寺升公清风亭》:“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济”的这三个意义现在都还使用,不过不是作为独立的词,而是作为语素存在于成语或复合词中,如“同舟共济”(渡河),“济事”(成事,如“人少了不济事。”),“救济”、“杀富济贫”(帮助),等等。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今词义继承发展的一面,同时

也有助于我们掌握和理解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并自觉利用我们熟知的现代汉语的词来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绪论〉里作过说明,这里不再重复。需要强调指出,事实上,古汉语里的许多词,我们看起来很陌生,很困难,这往往就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语并没有真正理解,或习焉不察。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做到联系古今,比较分析,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0 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主要指古与今是相对而言的,对汉代而言,先秦是古,而对唐代而言,汉代又成为古。因此,不能绝对地理解古今,应该认识到,词义从古到今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个词,在先秦,在两汉,在魏晋,在唐宋,直到今天,在不同的时代层面上,可能意义并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词义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层次中去考察。举例来说,“币”在先秦指一种丝织品,汉代产生了“货币”的意思,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把先秦文献里的“币”理解成货币固然不对,而把汉代文献里的“币”

然理解为“丝织品”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懂得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在阅读不同时期作家的作品时,对其中的词语就应该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是指古今词义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古代不少词义,在现代汉语里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消失了,但是,有可能仍然存在于方言中。例如古代“镬”和“鼎”都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早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锅”为“鼎”,都是保留了古词语。因此我们讲古今词义的异同,这个“今”实际上只是就现代普通话而言的。

4?0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4?1 首先,古今词义异同对我们构成困难的,不在于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因为我们对此容易引起注意,并通过各种工具书加以识别。我们真正感到困难的,是那些差别不太大或不太明显的情况,因为我们对此往往容易忽略而造成误解,比如“羹”,古代指用肉或菜做成的添加佐料的一种有汁的食物,“菜羹”就是指煮熟的菜,《史记?项羽本纪》:“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这种地方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理解成肉汤。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需要在细微的地方多下功夫,做到细致准确,绝不能笼统含混地理解大意。4?2 其次,考察古今词义的不同,要注意词义异同的系列性,不要个别地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搭配问题。古代汉语中互为同义词的一组词,到现代汉语中可能不再是同义词,而古代汉语中互相并不构成同义词的一组词,到现代汉语中却可能可以构成同义词,反义词也是如此。这种古今搭配的差别,往往反映出词义的古今变化。例如现代汉语中“穷”跟“富”构成反义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富”只能跟“贫”构成反义关系,“穷”是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不是“富”,而是“达”,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穷”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上失意,在官场上遭受打击,这个时候只能“独善其身”;“达”则是指一个人仕途得意,掌握了权势,这时自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去“兼济天下”。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对“穷”这个词古今词义的不同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4?3 在考察古今词义的不同时,需要注意词与概念的对应问题。一个概念,可以使用一个词来表达,也可以使用一个词组来表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我们举一组例子:

今:洗头发洗身子洗手洗脸洗脚

古:沐浴澡洗

洗身体的不同部位,古代都用专门的词来表达,而现代汉语则通过同一个动词“洗”跟不同的名词搭配,构成动宾词组来表示。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这种差异值得注意,因为古代汉语中有时两个词连用,从形式上看很

象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这时就要特别小心,不能轻率地按照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去理解,否则就会出错,例如“睡觉→睡醒了”,“消息→消亡生长”,另外如文选中经常出现的“所以”、“然而”、“因为”等等。

4?4 词义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某些词义的变化,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去分析,才能得到更好的说明。比如“庙”,在先秦汉语中“庙”是指奉祀祖先的地方,东汉产生了道教,又从印度输入了佛教,这时“庙”又指供奉神佛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庙”的词义扩大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在前面的讲课中曾经多次接触过,例如在解释“逐”、“朝”、“因”等字词的时候,我们说明了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在这一讲中,我们将系统地讲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怎样掌握本义?怎样分析引申义?

1?0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1 语言中的词大部分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若干个义项。例如“解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了八个义项:①分割动物肢体。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③分解;融化。④和解,排解,调解。⑤消除。⑥解释。⑦理解,懂得。⑧松弛,懈怠。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多意义,纷繁复杂。但是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词义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上。下面我们就以“解”为例加以分析说明。“解”的八个义项中,义项①是基本的,是从字形上表现出来的最早的意义。从字形上看,“解”从角,从牛,从刀,是一个会意字,用刀分解牛角。我们可以说,义项①跟“解”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相符合。再从“解”在古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在现存的古书中找到义项①的例证,如“庖丁解牛”就是庖丁分割牛的肢体。我们把词的这种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称为本义。本义,就是本来的意义,这种本义是由汉字的造字结构以及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掌握这一定义应该注意五个问题:

〈1〉词的本义和字的本义不是一回事。古代汉语中字和词往往是一致的,即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这时,字和词的本义相同。但有时候字与词并不一致,如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词,通假字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可能并不相同。

〈2〉造字的本义未必是词的本义,因为文字产生以前早已有汉语,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只是我们无法考证罢了。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将“本义”定义为“词义引申的出发点。”这一定义比起“词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更为确切科学。

〈3〉词的本义需要有文献资料作为证据,而不能仅仅根据字形作出判断。因为根据字形作出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猜测,必须有文献数据的证明才能最终成立。

〈4〉古汉语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因此词的本义主要是指单音词的本义。复音词也有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不过比较复杂,我们暂时不予讨论。

〈5〉并非所有的词都是多义词,古汉语中有些词是单义的,如“淮”自先秦即指淮水,“劓”指一种割掉鼻子的酷刑,“”指古代在军队驻地举行祭祀活动。这些词的意义都是单义的,不过这类词在古汉语常用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1?2 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引”是“拉”的意思,“申”是“伸展”的意思,因为这个字后来写成“伸”,所以引申义又可以写成引伸义。上面所举“解”的其它七个义项都是引申义,不过这七个义项跟本义的关系有远有近,义项②③由本义直接引申而来,我

们称之为直接引申义,义项④⑤⑥⑦⑧是由义项②引申而来,对于本义来讲,是间接引申,我们称之为间接引申义。

解:①分割动物肢体→分解,融化(对动物一方)

\把系着的东西解开(对人一方)→消除

从本义到引申义,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来,词义由指具体的事物到指抽象的事物,由指个别的的事物到指一般的事物。如“解”,本义“分割动物肢体”是一种具体行为,引申义“理解”则是抽象的;而分解、解体这一义项用于指一般的事物,如《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

2?0 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从它的必要性,二是从它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帮助。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分别讨论。

2?1 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词义相对比较单纯。古代汉语则不然,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而单音词中大部分又是多义词,一个往往有若干个义项。正因为古代汉语的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如果不对这种现象作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起来就如同一盘散沙,感觉非常困难。前面我们对“解”的分析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词汇,不能凭死记硬背,而应该自觉地去分析研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样学习才会觉得有趣味,学习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正是为大家提供了分析研究词义的工具。

2?2 具体说起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以下几点帮助。2?2?1 使我们对每一个词的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例如“题”,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来指事物的前端。《孟子?尽心下》:“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意思是说,殿堂的基础有两三丈高,屋檐的椽头有几尺长。这里“题”指椽子的前端。又如古代有“题凑”,这是指贵族死后,椁室用厚木堆积而成,厚木都是顶端内向,称“题凑”,这里“题”指木头的顶端,“凑”指聚合。《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汉宣帝赐给他“黄肠题凑”,就是用比较贵重的黄肠木给霍光做题凑,以表示恩宠。我们仅仅记住“题”可以指事物的前端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深究一下,这一意义是怎么来的。分析“题”的形态构造,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形声字,从页是声。前面讲到过,古代从“页”的字都跟头有关系,“题”的本义正是“额头”,如《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意思是额头上雕刻着花纹,染黑牙齿,这是古代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由表示人的额头引申指一般事物的前端。明白了“题”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掌握“题”这个词的意义,同时,对现代汉语中“题词”、“题目”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另外,词义的引申往往具有时代性,即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如“下风”,本是指风向的下方,古代引申指地位低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引申呢?因为古代军队在野外发布命令时,需要借助风力使声音传送得比较远。所以发令者居上风,听命者居下方,由此引申出指地位低下的意思。象这样的引申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才能理解和掌握。2?2?2 可以帮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在一个词的意义非常纷繁的情况下,我们抓住本义,并进而正确地分析它的引申义,这就如同抓住了网的纲,可以很容易地带动和掌握住一张网一样,既简便省力,而又条理清楚。我们仍然以“解”为例。懂得了“解”的本义之后,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引申义,一是从动物一方看,动物被肢解以后,结果是整个地解体了,分解了,引申指一般事物,就有了“分解”、“解体”的意义;再从分解动物肢体

这一行为本身来看,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是同一类行为,这时仍然是指具体的行为,进一步引申指到一般的、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和解”、“调解”的意思,因为之所以要和解,是由于两个人在思想上感情上有了纠纷,有了疙瘩。同样,把对方不明白的事情分解清楚也可以叫做“解”,这就是解释;再从上述行为的结果看,把系着的东西解开之后,原来的结就消除了;和解、调解的结果是消除了隔阂和矛盾,因此解又产生了消除的意义。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对“解”这个词的意义一目了然,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而且我们在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阅读古书遇到比较生疏的用法,也可以从引申关系的角度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我们读宋代欧阳修的《銭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粉箨春苞解,红榴夏实初。”这里“解”就是“开、开放”的意思。

2?2?3 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词义的发展变化,分辨古今词义的本义,例如“时”,本义指四时,也就是季节,春夏秋冬四季古代称四时,由此引申出“时候”、“时间”的意思,引申出“时代”的意思,引申出“时机”、“机会”的意思。汉代以后,历法不断完善,一天划

为十二时,“时”进一步引申指“时辰”,当时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两小时。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方历法传入中国以后,一天划分为二十四时,这种西方的时比中国原来的时短,就称之为小时。懂得了这种发展关系,我们对“时”古今义的差别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2?2?4 分析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例如冕、冠、弁三个词,都是指帽子,但它们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差别。冕是古代最为尊贵的帽后来只有皇帝才能戴,由此产生了“加冕”这个词,意思就是皇帝登基。冠是古代的一种礼帽,有两个特点:一是成年人戴这种帽子,古代贵族家的子弟到二十岁要举行隆重的冠礼,戴上冠之后,就表示开始作为成年人正式步入社会。因此,“冠子”指成年人,而所谓“弱冠”,则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因为年轻,所以似乎还不能戴住冠。“冠”的另一个特点是做官的人戴它,因此不做官了就称“挂冠”,而准备去做官就叫“弹冠”,因为很久不做官了,冠挂在一边,有了灰尘。成语有“弹冠相庆”。另外,冠还引申指名次最高的,如冠军。弁也是一种礼帽,其中有一种皮弁是武官所戴,因此武官称弁、武弁、将弁。清代以后,弁指低级军官,如马弁,马弁就是给指挥官在前面牵马的人,所以“弁”在后来又引申指最前面的,如“弁言”,指文章或著作前面的序言或前言。这三个词本义不同,引申义发展的方向也各不相同,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这三个近义词的异同就了解得比较清楚了。

3?0 如何掌握本义?怎样分析引申义?

掌握本义是我们掌握词义的基础。关于如何掌握本义,我们在“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讲里已经谈了很多,在这里我们再重申一点:我们分析一个词的本义,应该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但是最终还要归结到这个词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实际使用上来,换句话说,我们分析出来的本义一定要有语言材料的证明。

关于如何分析引申义,我们简单谈一点看法。

首先,引申义有远近之分,其中直接引申义是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容易辨认,也容易掌握。大家第一步就要学会分析这一类引申义。

至于说由本义发展出引申义有无明确的规律性或固定的模式,由于目前的研究所限,我们还无法回答。由本义发展出引申义,情况多种多样,我们也只能一字一字地作具体分析,尽量多接触一些前人已经作出的精辟分析,特别是教材“词义分析举例”部分“词的本义探求例”和“引申义分析例”的分析,对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细心揣摩,互相印证,加深理解,那么对词义的引申发展规律就一定会有心得。如有兴趣,还可以选读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最后,应该明确,探求本义与引申义的发展联系是作为掌握古汉语词义系统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应该注意把这一讲的内容我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有目的、联系实际地学习,才会学得有趣,记得住。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三)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 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什么是被动句?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讲过的篇目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 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80)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 8.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9、要了解《十三经注疏》的大体内容。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A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B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授流传 C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D与故事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崇古之风。 2、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3.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35629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35629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学习资料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 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