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新城市空间

上海新城市空间

上海新城市空间
上海新城市空间

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8-0058-06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凌,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研究方 向为城市公共空间; 支文军,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建筑评论 与传媒、 国外当代建筑。
上海新城市空间
New City Space in Shanghai
刘凌 支文军
LIU Lin ZHI Wen-Jun
1 上海城市公共生活的复兴
汉普尔认为[1],人, “ 城市的人是公共 空间最重要的因子”公共空间的形状和 。 建筑只是生活的一个载体, 由于人们对 多样性体验的渴望, 才聚集到公共空间 来, 到庭院中、 街道上、 广场上和林阴大 道上去体验和享受城市生活的魅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上海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一批批新型城市空 间迅速涌现。 如南京路、 吴江路步行街, 静安寺广场, 浦东滨江大道、 苏州河两岸 滨水空间, 世纪大道、 延中绿地建设等 等, 为市民参与公共生活、 增进日常交往 提供舞台, 推动了公共生活的复兴。 这些新兴城市空间与以往的城市公 共空间相比, 更注重对城市中普通人日 常生活的关怀, 鼓励所有人都能方便使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用。 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与城市文化发展 相结合, 不仅有每年一届的上海狂欢节、 上海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不仅有传 统豫园老街与新天地西式酒吧文化, 不 仅有景观大道和滨江旅游观光处, 更有 与大众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街头广场、 公共绿地、 特色小街等, 休闲娱乐活动成 为市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公共生 活重新变得丰富多彩, 更多的人参与到 公共生活中来。 与西方国家许多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相反, 上海具有独特的城市活力和吸引 力。 由于人口与居住方式的高密度, 城市 公共空间如步行街、 市民广场、 公共绿地、 滨水空间等从早到晚 “人气” 很足, 城市公 共生活具有 “高密度” 的特征 (图1) 。
58 [城市设计]


2 3 4
1 2 3 4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生活高密度的特征 (南京路步行街) 多层次、 立体化滨水空间 上层观景平台上的星巴克(Starbucks) 浦江潮起, 水漫平台
2 上海新城市空间的主要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 有多种方法, 包括广义与狭义。 无论哪种分法, 城市广 场与街道都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 空间, 是最具活力的场所。 综观上海近几 年来新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 本文把它 们归为四大类: (1) 滨水空间; (2) 城市中心区广场; (3) 商业街 (区) ; (4) 景观大道; 2.1 滨水空间 属于自然、 连续、 线性的开放空间, 最 能体现地域特色。 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 滨水空间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未来, 体现着城市独特的魅力。 实例: 浦东滨江大道。 滨江大道地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
区, 与著名的外滩、 繁华的南京路隔江相 望。 南起东昌路轮渡码头, 沿黄浦江岸经 “东方明珠” 至泰同栈码头, 全长2500m。 滨江大道集防汛墙体、 江边大道、 亲水平 台、 音乐喷泉、 游艇码头于一体, 被称为浦 东 “新外滩” 。 滨江大道采用了多层次的立体设 计。 当浦江潮落时, 游人可凭黑色的铸铁 栏杆在亲水平台尽情欣赏两岸风景; 浦 江潮起时, 可以踏着一级级伸向水面的 台阶踩水, 去亲近浦江, 感受大自然的情 趣。 在亲水平台一侧逐渐升高的坡地上, 花、 灌木镶嵌在翠绿的草丛之中, 高大乔 木和茂密的灌木给人们创造了一种远离 大都市的安逸、 恬静的气氛。 在铺满鲜花 绿草的坡地顶部, 人们可以站在较宽敞 的平台上一览浦西外滩气度非凡的美 景。
特点: (1) 滨水空间多层次、 立体化的设计 手法。 设置不同标高的观景平台, 平台之 间有自然倾斜的草坡, 作为辅助座位, 满 足观赏、 休憩功能。 (2) 保护原有空间特征, 塑造场所感。 造船厂旧址改造成休闲亲水平台, 矗立 的大铁锚暗示此处的历史。 亲水平台与上层观景平台都设有室 外休息咖啡座, 可从不同角度欣赏浦江 景致与外滩建筑群。 星巴克 (Starbucks) 等 为公共生活提供方便和支持 (图2、 4) 3、 2.2 城市中心区广场 城市中心区广场涉及5 种亚空间类 型: (1) 交通集散广场 方便公共交通与乘客换乘, 兼有商
2005(8)
业、 娱乐与休闲功能。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59

实例: 静安寺广场, 1999年10月建成。 (2) 街道广场 紧邻人行道并和街道相接, 只占公 共开放空间的一小部分。 实例: 淮海公园前的小广场。 (3) 街道作为广场 街道禁止车辆通过, 就扮演着广场 的角色, 成为一处漫步、 闲坐、 品尝美食及 观察身边活动的场所。 实例: 南京东路步行商业街, 1999年 9月建成一期;
5 吴江路——立体化步行街
能。 2.3 商业街 (区) 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城市中充满活 力的公共空间。 或不断更新外部空间, 紧 跟时尚; 或恢复老街韵味, 让人留连; 或两 者结合, 空间尺度与建筑外表保留中式风 貌, 而融入最时尚的西式生活, 带有舞台 布景的味道。 实例: (1) 南京西路是城市主要商业街, 南 京西路上一系列新城市空间各具特色, 多 姿多彩, 形成丰富的城市生活场景; (2) 上海老街系统保留了老街历史风 貌; (3) 新天地, 首先是商业空间, 其次才 是休闲娱乐与文化场所。 是房地产开发与 旧城改造相结合的成功实例。 2.4 景观大道 上海新出现的城市空间类型, 兼具 景观大道与交通大道双重功能, 同时提供 公共活动与休憩的街道建筑小品。 实例: 世纪大道。 世纪大道始于联系浦西和浦东的地 下通道出口, 从陆家嘴一直延伸到世纪公 园, 将金融贸易区的金融、 商业、 商贸、 行 政文化等4大功能区串成一线。 大道红线 范围100m, 布置有6排行道树, 8座180m 长、 20m宽的中华植物园, 分别取名为柳 园、 水杉园、 樱桃园、 紫薇园、 玉兰园、 茶花 园、 紫荆园和栾树园, 主题突出、 各具特 色, 被誉为 “东方香榭丽舍大街” 图6) ( 。 特点: (1) 不对称布置。 为了充分利用阳光, 北面步行道加宽, 有利于公共活动, 并产 生空间的趣味性。 (2) 系列环境小品体现了整体性和高 技术风格。 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和造 型简洁的小品, 成为景观大道的标志 (图
吴江路, 作为特色小街、 立体步行街, 2000年建成 (图5) 。 (4) 依附高层建筑的小广场 多为建筑入口广场, 与建筑功能使 用联系紧密, 对公众开放。 实例: 浦东汇丰银行前小广场 浦东金融区汇丰银行前的两个小空 间, 各具特色。 主入口前的小广场向阳, 高 差不大, 尺度亲切宜人; 同时门厅一侧面 对室外有一小咖啡吧, 落地玻璃, 与室外 视线通透, 中午时分入口附近空间成为 职员与客户们闲聊、 小坐的场所。 主楼侧 面有一个相对幽静的小空间, 设置花岗 石坐凳, 许多人在此读书、 闲聊、 品尝美 食。 (5) 城市绿洲 植被面积占较大比重的广场, 形式 上比较像花园或公园, 同街道部分隔离, 具有安静、 引人反思的特性。 近两年上海 建成了大量开放公共绿地, 弥补了城市 中心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 改善了生 态环境。 2000年建成 实例: 延中绿地, 23hm2, 一期7.4hm , 2001年二期建成; 四川北路公园, 4.2hm2, 2002年建成, 兼具休闲娱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

6 世纪大道意象
60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7 8 9 10 11 12
7 8 9 10 11 12
人行道边的小坡道 上海市2005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慕尼黑S-Bahn和U-Bahn, 欧洲最好的地铁网络之一 延中绿地景观之一 陆家嘴中心绿地 太平桥绿地
7) 。
加以完善。 期望在自行车交通、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之外, 上海同时 成为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 (图8) 。 (2) 滨水空间与生态绿地系统 重视城市滨水区, 依照开放、 亲水、 生 态原则, 营造滨江、 滨水空间。 黄浦江两岸 公共开放空间统一规划, 系统建设, 构筑 沿江绿廊, 丰富市民生活与保持城市生 态融为一体。 苏州河河流综合治理初见 成效, 通过沿河工厂、 仓库等土地置换, 建 设滨水公共空间带, 形成城市生态景观 轴。 结合旧区改造, 建立绿化网络, 绿地、 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逐渐实现市区 绿地分布均衡性, 便利市民游憩和连续 绿色景观的形成, 构筑城市绿地生态系 统。 陆家嘴中心绿地、 延中绿地、 太平桥绿 地等各具特色 (图10、 12) 11、 。 3.2 步行化、 人性化——通向人性场所 “ ‘为所有人的城市’ 是联合国人居中 心1999年 ‘世界人居日’ 的主题, 它旨在强 调市民有平等地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 特别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应该在城市 规划建设中得到格外的关注和厚爱。[3] ” 步行化、 人性化,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城
市空间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上海南京西路上一系列人性化的外 部公共空间, 以梅陇镇广场——中信泰 富——恒隆广场——上海商城的一系列 室外公共空间为代表, 关注步行活动, 激 发公共生活, 体现着人文关怀的新趋势。 南京西路上从梅陇镇广场到上海商 城的一系列室外公共空间多样而各有特 色。 梅陇镇广场建筑退道路红线较少, 室 外空间的高差处理不设踏步, 而是用极 缓的坡道把室外环境连成一体, 增强公 共空间可达性、 易接近的人性化关怀, 也
[4] 体现了 “通用设计”的理念。 即强调通过
3 上海新城市空间的特点与进步 趋势
3.1 前瞻、 系统、 生态——城市公共空 间发展策略
[2] (1)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
 2002年6月, 国内首部以政府名义 发表的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照顾慢 , 行交通, 发展轨道交通, 其核心是上海 6340 km2的市域面积一体化交通战略。 长 远目标的规划期为2020年, 近期目标和措 施的计划期为2005年。 根据规划, 2005年以前上海市要逐步 建成自行车通道网络, 同时引导长距离的 自行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 发挥自行车 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 另一方 面, 上海将在3年内建成10条、 总长200多 km的轨道交通网络, 中心城区绝大多数 居民的出行可在1小时之内完成, 显现了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少有的人性化色彩。 《白皮书》 对2005年以后的 “慢行交 通” 规划可谓周全到位, 并且将步行系统 作为一体化交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精心设计, 不仅应满足残疾人特殊要求, 同时能为其他人使用。 中信泰富广场前的室外空间较开 阔, 沿街绿化与灯具经过整体统一的设 计, 体现了步行连续性。 下沉广场尺度小 巧, 除了满足建筑地下一层采光、 疏散的 功能需求, 更提供了各式餐饮、 休息功能, 成为城市生活的支持。 下沉广场与地面 上的公共空间互相渗透, 直接或间接地 介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吸引人们来此喝 咖啡、 品尝美食、 聊天、 小坐, 激发着室外
2005(8)
空间的活力。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1

13 14 15
13 14 15
富有现代感的白色弧形金属座椅 静安寺广场俯视 四川北路公园立体景观
恒隆广场前通过高差处理, 分成人 行道一侧的交通空间和紧邻建筑的小广 场两个亚空间。 建筑入口切去一角, 通过 平缓大坡道连接人行道与建筑前的广场 空间, 过渡自然。 广场上设有简洁现代的 休息座椅, 并用绿化带、 雕塑与人行道隔 开来。 室外铺装精美, 灯具、 座椅、 广告标 识处处透出高雅品位。 上海商城前的广场与人行道连成一 体, 自然、 亲切, 成为街道空间的扩展, 造 型新颖、 简洁现代的座椅、 灯具等街道建 筑小品, 使公共空间充满个性。 浓密的法 桐下, 坐在白色的弧形金属椅上看看报、 聊聊天、 赏赏街景, 望望街对面熟悉的展 览中心, 感受着日常平凡城市生活的惬 意, 体验时光的流逝 (图13) 。 3.3 开放、 综合、 立体、 高效——公共空 间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 为适应不断发 展需要, 欧美、 日本的许多城市公共空间 建设中都出现了综合化、 立体化的思路, 特别是城市中心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上海出现了如静安寺广场这样体现着 开放、 综合、 高效的新城市空间, 成为城市 生活的立体舞台; 也出现了像四川北路 公园这样位于主要商业街区中, 与城市
2005(8)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生活紧密相连的休闲空间。 静安寺广场促 成地面与地下空间相互融合、 渗透, 四川 北路公园则把商业娱乐及休闲活动结合 起来, 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充满魅力。 静安寺广场结合地铁2 号线静安寺 站的建设, 并与静安公园连成一体, 形成 优美的城市环境。 广场合理组织交通人 流, 将交通集散、 商业购物、 文化观演和旅 游观光等功能结合起来, 通过踏步、 绿化、 灯具小品的合理配置, 形成从地面到下沉 广场的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 丰富城市生 活。 半圆型露天剧场可举行室外演出, 看 台踏步亦是市民休息、 室外用餐的场所。 “重要的不在于塑造怎样的形式, 而在于 塑造怎样的生活。 新的公共生活催生 ” 新型广场文化 (图14) 。 四川北路公园位于四川北路商业街 中段, 2002年建成, 结合休闲娱乐与商业 功能, 运用立体造景手法, 利用地形起伏, 沿水边布置两层店面, 屋顶为公园绿地, 商业、 娱乐各得其所, 提升了商业街区的 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公园的建 成, 为商业街增加了休闲、 娱乐、 文化氛 围, 园内环境设计与小品均有特色, 如沿 街的弧形条凳, 吸引众多市民小坐 (图 15 ) 。
[5]
3.4 新城市空间, “ 新公共生活” ——公 共生活转移, 场所精神重塑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通过修缮和 再利用, 维持仍有活力的城市结构和建 筑, 这不仅出于节省开支, 而且还可以加 强公共空间领域的重要性, 使之富有纪 念性, 成为历史文化的结果”[6] 。 上海飞速发展变化中, 城市旧区改 造更新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新天地改 造把历史街区中的石库门住宅改建成一 个内容丰富、 品位高雅的文化休闲去处, 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同时, 引入咖啡酒吧 等外来休闲方式, 形成新的中西合璧的 时尚场所特征。 新天地位于淮海中路南面, 紧邻中 共一大会址,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整个地 块分为南、 北两部分, 设计者在新天地北 里弄基本保留原有里弄结构和建筑外 观, 并梳理出主要公共空间, 南里弄则过 渡到高20m左右完全现代的商业娱乐建
[7 筑, “新旧对比而存在” ] 的设计理 体现
念。 新天地的公共空间因保留下来的里 弄建筑而平添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加之 精心设计的露天广场、 咖啡座、 专卖店、 艺 术展廊、 中外餐厅等, 形成多彩的公共生
62

活, 塑造了具有独特地域性而又不失时代 感和当代公共生活特色的新型城市空间。 穿梭的人流, 老式的建筑, 小巧的空间和 尺度营造着宜人的氛围, 在这城市中心一 隅, 传递着交错的时空感受 (图16) 。
[7]宋照青.昨天, 明天, 相会于今天——简谈上 海旧城改建项目 “新天地” 设计[J].建筑学报, 2001,(8):32-35. [8]Jan Gehl & Lars Gemzoe. New City Space [M]. 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 2001. [9]葛红兵主编. 城市批评 上海卷[M].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10][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台 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1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 (1840~1949)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摘要: 1990年代以来, 上海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产 生大量的新城市空间实例, 对城市环境和公共 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本文介绍上海新城市空间 的发展, 包括背景分析、 新城市空间主要类型 及特点, 并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城市 空间典型实例深入评析。 本文的目的在于: 首先, 努力寻找通向人性化 公共空间之路; 其次,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 于 新城市空间领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 新城市空间; 公共空间策略; 公共生活; 人性场 所
结语
(1) 可以在新城市空间形成、 发展过 程中, 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策略至 关重要, 可以鼓励、 促进美好的、 人性化的 公共空间形成。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 的发表, 体现了政府的决心, 向把上海建 成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迈出了一大步。 (2) 城市空间中公共活动的多样选择 性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才是城市中最 具魅力的部分, 最能体现城市性。 只有关 注日常户外活动, 激发多彩的公共生活, 城市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宜人的场所。 (3) 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离不开 创造性, 特别是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相结 合, 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 回味无穷的城 市公共空间实例。 设计来源于生活, 城市 公共空间设计更是如此, 只有创造性的设 计, 才能激发真正多样化、 个性化的公共 生活, 使城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安德烈斯.G .汉普尔.关于柏林的公共空间 [J].王晓京译.建筑学报, 2002,(2):11-13. [2]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Z]. [3]新周刊(网络版), http://www.neweekly. com.cn/. [4]克莱尔 库珀 马库斯, ? ? 卡罗琳 弗朗西斯.人 ? 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俞孔 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2001.6. [5] “城市游戏” ——佩卡姆图书馆, 艾尔索普建 筑师事务所访谈[J].世界建筑, 2002,(6):90- 95. [6]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委员会.优化 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研究[Z].2000.35.
Abstract: Shanghai experiences a dramatic prosperity in the creation of new city spaces since 1990, with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ity environment and public life, the city evolution of Shanghai comes to a new ag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ity space in Shanghai, ranging from backgrounds, topology, characteristics to the analysis of particular examples that best serve the everyday needs of city communities. The primary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 Firstly, to try to find a way leading to the humanized public space. Secondly, to inspire the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in the area of new city spac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new city space; category of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strategy; public life; humanized public space
2005(8)
16 新天地广场规划与原来地块上 的旧建筑的关系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63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探索——以滨海新区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探索——以滨海新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8-07-16T15:36:06.7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范杰 [导读]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城市实体空间的精华所在,着重体现城市的建设水平和环境,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2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城市实体空间的精华所在,着重体现城市的建设水平和环境,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对其管理机制的运行和完善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依法;体系建立 1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每个国家都有不相同的起因和相应的立法授权的方式,但相同的是规划行政权力都来自于立法授权。 1.1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体系是规划行政的依据,包括下列内容: 1、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 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 5、城市规划相关法规法律 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7、城市规划文本 1.2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相关法律地位以及成果表现 控制性详细规划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来更好的控制开发用地的性质、建设开发强度和公共空间,来作为行政管理的相关依据。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不同,因为它不仅仅需要有空间使用功能、还融入了工厂技术相关内容以及还要考虑空间环境如何更好的进行艺术处理。我们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规划、建筑设计等等工程之间短缺相应的衔接环节,致使城市内部空间环境产生了某些不良的东西,这就需要由城市设计来做。但是城市设计本身又不具备相对应的法律效力,这就造成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困难。 1.3滨海新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体制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对于项目设计、以及后期的建设就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开发商为了保障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切实的数据资料作为投资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对公共空间建设的明确要求,政府很难做到强制实施,因此,《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可以作为开发商投资决策的唯一的依据。 2因地制宜合理且灵活的组织模式 2.1加强多部门合作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版将旧版中的“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这一规定进行了更改和拓展,拓展了参与决策城市规划的组织和部门,使得决策更公开透明,通过专家组的指导,也使决策和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其中也具体规定了“专家组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应该在什么阶段、什么内容上落实,进而从程序上、制度上和确保了城市规划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滨海新区,要以政府为主导逐步形成多元化管理监督模式,在对我们的城市发展监管中协调各方面利益,疏通各个环节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推进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建设环境。故而努力完善并将公共空间的相关设计构思付诸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存在价值。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对城市来说是一项集合了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工作,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各个方面的内容。 2.2合理且可行的管理组织模式 城市公共空间运作管理的组织模式,是将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关的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大的建设管理当中来。它的组织与运作方式方法同样具有灵活性,凡是有助于公共空间在建设中变成现实的,就可以有多种组合模式的存在。 由于管理主体不同,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组织模式分为三类:政府组织模式、第三方组织模式和多方组织模式。 对于不同要求的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组织的模式会相对不同,各有特色。通常,对于必须严格要求的城市中心区、古建筑保护区等,必须由政府面负责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实行严格全面的控制与引导;而对于那些以发展为主导目标的开发区域,可以较灵活的采用公私结合或者第三方组织的模式等等。 3如何健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 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组织,对于城市和各项目都要有针对性组织管理方法的同时,也要具备对公共空间进行管理的组织方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且积极的管理大环境。 3.1完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法律条文 法律法规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权利保障和制度基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随着全体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关注度的提高,立法对于公共空间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国内国外拟定了关于城市和建筑的各种法律和执行标准,去实现公共空间规划与管治。 第二、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法规中存在那些问题。 1)城市规划法缺少对市民利益的相关维护。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等级考试题)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1.(2018·浦东·一模)土地利用效益随着距市中心远近而变化。从市中心向郊区,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2018·黄浦·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C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3.(2018·虹口·一模)右图为某城市地价变化 图。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 现了两个峰值。该区可能建设了B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8·闵行·二模)右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 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 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B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5.(2018·青浦·一模)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 可能位于C A.市中心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汇处D.城市绿地 6.(2018·普陀·二模)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 综合表现。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 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C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万向空气质量较好 7.(2018·崇明·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B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8·奉贤·一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位于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上海新天地 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占地52公顷的太平桥改造项目的第一期计划,座落在市中心淮河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三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每个人都能体会新天地独特的魅力: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是代表了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上海新天地是由香港瑞安集团牵头开发的项目,瑞安占有新天地项目的百分之九十七权益,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占其余的百分之三。瑞安集团早在一九九七年就提出了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美元,于一九九九年初动工,第一期的新天地广场于二零零一年底建成。由于新天地概念超前,一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开发初期遇到重重障碍,遭到很多反对声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但由于上海新天地的主要投资商瑞安集团的管理层对这个项目信心坚定,新天地终于顺利地在二零零一年中诞生,而且迅速成为上海的潮流热点,并吸引了国际注视。这背后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其具代表性和反映历史文化的建筑,并已成为举世知名的旅游点。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而新天地正好提供了一个让上海把自己的历史、文化、旧建筑物保留下来的方案。 新天地开发借鉴了国外经验,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这一做法在上海甚至是全国尚属首创。如果把“新天地”视作一个单一的大型楼盘项目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港人的思路了,即实施保留--改造--联动--拓展四步曲,解读新天地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主要有五方面: 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新天地广场既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一个旧建筑保护项目。地块中原有的旧式里弄建筑建造质量差,经过七八十年来的年久失修,基层下沉,地层潮湿,上下水道东修西补,所有木构均不同程度的腐朽,这就需要花比重新建筑大得多的力量和资金保留并修复这些石库门建筑的外皮。通过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使之适应办公、商业、展示、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经过修复的旧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旧建筑的历史感也大大提升了广场的品位和魅力,这种开发项目带了商机,所以说这一项目具有保护和开发双重特征。 二、经济与文化相促进。新天地广场原有旧石库门里弄由于年久老化,为了保留里弄格局和建筑外观所进行的保护性改造,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投资超过万元,所以修复后就不能再作为住宅之用。更重要的是,新天地紧临淮海中路,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将其开发后功能转向公共性的商业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地段的潜在价值,并以石库门建筑文化为淮海路锦上添花,与淮海路产生互动作用。 三、明天与昨天相辉映。按照上海1996年制定的太平桥地区规划,太平桥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新天地是其中的历史保护区,起着延续人文历史脉络,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太平桥的规划一方面注重保留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强调新的太平桥地区要达到新世纪的国际水平,除了历史保护区、商务区和住宅区外,地区中心还修建了一个大型人工湖,使这块“新天地”的品质和价值大大提升,形成一个新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区域,太平桥地区也成为了上海一处新景观。而新天地广场由于旧建筑外观历史感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夏建中 【内容提要】产生于70年代的新城市社会学是对传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派的反动。新学派主要由三个流派组成,其中,法国的卡斯泰尔和美国的哈维是该学派的奠基者和中坚人物。他们借鉴马克思的知识传统,以集体消费为基石,解说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城市并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城市本身和城市生活方式都是更广泛的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曼努尔·卡斯泰尔不但是法国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旗手。他1942年生于西班牙,196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70-1979年在巴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任教;1979年起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在国际社会学协会中领导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思路》(1972)、《城市、阶级与权力》(1978)、《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1980)、《城市与百姓》(1983)、《高技术、空间与社会》(1988)和《信息城市》(1989)等。 卡斯泰尔的思想深受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的影响,196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存在‘城市社会学’吗?”的论文,质疑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科学性。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象”和“真实对象”都不确定,“城市”无确切定义,故缺乏特定的真实对象;“城市性”、“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上的明辨性特征,故没有特定的理论对象。他还认为,沃思在城市空间与城市性之间制造了一种“伪相关”,因为被沃思看作“城市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并不是由城市环境造成,而是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产物”(M.Castells,1976)。所以在卡斯泰尔看来,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更干脆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其代表作,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城市问题》中,卡斯泰尔明确地表示他力图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被思想,而是被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系统所决定;经济系统本身由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资本家三要素构成。 在卡斯泰尔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消费。他认为,劳动者起初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私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如休息、休养、生殖、学习等);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个人为自己提供食品、衣物、房屋、出行手段以及其他所需的大部分东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B)治理就是一个过程√ ?C)治理就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就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就是控制,而就是协调√ ?B)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就是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就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就是一整套规则,而就是一个过程√ 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与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与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C)社会化的功能√ ?D)经济发展的功能 ?E)社会融合的功能√ 10(5分) 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 ?A)选择型√ ?B)隔离型√ ?C)多元型√ ?D)融合型√ ?E)融入型√ 11(5分) 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浅谈城市私有公共空间

浅谈城市私有公共空间 浅谈城市私有公共空间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科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空间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私有的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的类型。文章试图对私有公共空间的演变过程、特征、生产机制等做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私有公共空间的管理及其对于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私有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Abstract: City public space is a traditional research field of city sc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the space form of city public space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changes, private and public spaces began to appear,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types of 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ivate space evolu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mechanism, mak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private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public space system perfect sense to do a study. Key words: private and public space; public participation; city public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P4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与演变 1.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与演变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学科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一般而言,公共空间应该是由公共机构提供的、供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和使用的城市空间(Madanipour,199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含义和主要空间表现形式有了新的演变方向。首先是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虚拟化,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练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狂刷小题夯基础]——— 练基础小题 上海市某区原大菜市场建设于1991年,蔬菜年交易量约40万吨、肉类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以批零同售、价格优惠著称。2013年3月1日,该大菜市场关闭,原商户大都分散到该大菜市场周边的7个标准化菜市场。如图为原大菜市场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中数据为各标准化菜市场与附近小区的距离(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工业用地D.绿化用地 2.原大菜市场关闭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营不善,亏损较严重 B.基础设施简陋,影响生活环境 C.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 D.建设标准市场,增加市政收入 3.标准化菜市场分散经营最主要的好处是() A.更接近消费者B.降低运输成本 C.降低商品价格D.增加销售收入 如图为纽约市曼哈顿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②高层建筑出现③追求生活质量④互联网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D.丁为工业区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7.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 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 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凯文林奇 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 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 1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