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由材料引发的历史启发式教学课堂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案例设计

潘筠

●案例背景

今年十二月份,为响应学校进行与外国语学校进行同体异构评优课比赛,我在本校的初二年级开设了一节历史同体异构。在开课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同仁们的帮助,从中获益颇多。

●开课班级现状

此次开课的年级是在初二1班的外国语班,所以我所面对是比较熟悉的班级和学生环境。该班学生对历史书本知识兴趣一般,但对书外知识比较好奇,上课脑子转的快,内容有趣的话会比较“活跃”。学生爱表现,但历史语言的组织和归纳概括能力还是有限,会说,但说的不够好。本次评优课的主题是这本书的最后一课,讲的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分析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最后一课。其中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本课的内容很好的与八年级下册现代史相衔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仅限于一些笼统的了解,对战争中的战略战术以及军事地图的运用更是陌生。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介绍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在学习三大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情况。

(2)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2.能力培养:

(1)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2)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导入,讲述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六)历史前置性问题设置:

前置性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二的历史不能大量占用其课外时间,所以我以学案的方式设计课前基础知识的填空(三道题),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题,以及课后的练习题。对于比较简单的填空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生只要阅读书本就可找到答案。至于较难的探究题,我要求学生分组回家先思考,再通过课堂的教学来完成。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表,回答问题:1946.8-1948年中,国共两党兵力发展了什么样的变化?

虽然国共两党兵力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但当时中共无论在兵力还是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和国民党有一定差距的。那么为什么在1948年9月要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决战?为什么中共有如此大的自信预言胜利女神是站在自己一边呢,它到底有何优势呢,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一起来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一.国共两党战前形势

提供课件史料:《国共两党战前形势对比表》请阅读回答:此时,中共认为决战时机成熟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军队机动兵力,后方,战斗形式,士兵斗志的角度去思考,归纳出:天时地利任何,决战时机成熟了。一场战阵胜利的关键是否仅仅是兵力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呢。二.三大战役的概况:

1、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和问题,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战役名称时间作战军

指挥员

歼敌人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由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整体感知本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尝试记忆。

2、辽沈战役:

(1)观察地图以及阅读材料谈论回答:为什么中共中央战略的决策人,会选择东北解放区作为首战场呢?(请结合材料以及屏幕显示地图与表格展开讨论)

材料一:

名称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

解放军70万20万42万20万7万

国民党55万55万60万75万30万

理由1:中共兵力在东北战场上超过国民党的兵力。

材料二:

东北解放区广大军民经过近三年的艰苦斗争,解放区已经连成了一片。面积占东北的百分之九十七,人口占八十三。东北解放区工业发达,占解放区经济首位。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少数几个据点。

理由2:中共在东北地区控制面积占据绝对优势。东北地区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

材料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派出部队约11万人和干部2万余人到东北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并相继建立各级政权。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部队迅速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武装,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理由3:东北解放区的群众基础好。

(2)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在给林彪,罗荣桓有关“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报告中指出这场战役中首攻锦州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地图思考后回答:辽沈战役中中共中央为何选择了先攻打锦州?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看看锦州位于东北的什么位置后回答。(连接东北和华北的要害,可切断东北敌军的退路。)

(3)在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后,再来观察辽沈战役的作战地图。

分析战略战术: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3. 淮海战役:

(1)再次把眼光投向三大战役的形势图,思考辽沈战役后为什么先打淮海战役而不是平津战役?注意三大战场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是指挥官你会作何选择?

(2)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时间来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在地图上上找出“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三个地名的位置,分析战略战术:中间突破,肢解敌人。

(3)观看一段视屏,请说出淮海战役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引用陈毅的一段话来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 (1)观察地图,分析战略战术: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 阅读书本内容,分析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也为了减轻人民战争的痛苦。 5.以表格形式,总结回顾三大战役的重要知识点: 作战方针战役

名称指挥者参战部队结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林、罗刘、陈

邓、粟谭

林、罗聂东北解放军

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东北、华

北解放军关门打狗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解放东北全境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华北全境解放

展示战役后的战场形势图,归纳三大战役的影响:三大战役共歼敌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基本

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背景:阅读材料思考

357万人300万人280万人共产党204万人290万人365万人国民党

1948.4

渡江战役前1948.11辽沈战役后1948.6

内战第三年国共时间人数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前后国共兵力消长表请问:在三大战役以后,国内的形势发生

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国共兵力出现了逆转的情况下,毛泽东、朱德发表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共乘胜追击,发起了渡江战役。

2. 百万雄师过大江(视频展示后,关注渡江战役示意图 ) 指出战线的起止地点:东起江阴西至湖口。

3.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垮台(1949年4月23日)

四.思考讨论: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提示:从力量对比 、士气民心、政权

性质、战争指挥、历史发展趋势 这几方面考虑) 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对学

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然后教师归纳胜利原因: 1、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共产党指挥得当;

3、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4、共产党顺应了历史潮流。

五.课堂小结:辽沈淮海平津战,基本歼灭敌主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庆胜利。战略决战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六.板书:

华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推翻

国民

政府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

敌军主力

三大战役胜利解放东北解放华北

解放徐淮地区

进军江南

解放南京

奠基战

略决战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被书本的重难点,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探究式材料阅读在初中课堂上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调动兴趣做了推动。同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科学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采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取一切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去探索。然而,本课的材料有点过多过杂,以至于最后一个探讨问题来不及,另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太少。

八年级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 一、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并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3、回顾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 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回顾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地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理解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利用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片断,使学生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感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word教案 (3)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以及向全国进军等基本史实。理解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理解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二、预习指导 1、阅读“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目,回答:1949年初,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共中央的态度如何?北京谈判的结果如何? 2、阅读“百万雄师过大江”,简述渡江战役,尝试分析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3、阅读“向全国进军”一目,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西南、和华南进军的基本情况。 三、预习成果检测 1.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南京解放 C.国民党败逃台湾D.新中国成立 2.2006年4月23日是南京解放()年纪念日。 A.55 B.56 C.57 D.58 3.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向西北、西南和()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力量。 A.华东B.东北C.华南D.华北 4.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据此回答: (1)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平津战役尚未结束B.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2)下列对“大江”沿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江入海口已形成大城市带 B.沿线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有: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万家寨水利枢纽 C.沿线有我国一大直辖市 D.沿线有以能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基地 5.指挥渡江作战的是() A.朱德B.邓小平C.刘伯承D.彭德怀 6、1949年,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提出的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不包括 A、惩办战争罪犯 B、废除伪宪法 C、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D、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正权的合法地位 7、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发生在什么时间?(具体到年月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 (2)发展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时间: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 (2)发展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______________”。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时间:一战后到解放前。 (2)曲折发展的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摧残。 5.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_____”的道路。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6.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知识点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方便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 2.下表显示,到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4.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A.①②③④B.②⑤⑦ C.③⑤⑥⑦D.①③⑤ 5.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7.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的变革③教育的变革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强”和“求富”的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到了263 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案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1-11-26 审核: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及国民党政权覆灭 【学习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自主学习】请A 、B 、C 三组同学逐目阅读教材内容, 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大决战,填下表: 【共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1.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2.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归纳整理】(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本课讲述了哪些战役?这些战役有什么意义? 【拓展练习】 1.右边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由此判断,该同学的探究题目应是( ) A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 .北平和平解放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 .国民党政权垮台 2.决战东北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战略。这里的“门”指的是 ( ) A .长春 B .营口 C .锦州 D .沈阳 3.下列哪次战役结束以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 )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天津战役 D .孟良崮战役 4.“大军合力战淮海。”这里的“大军”包括( )①西北野战军 ②中原野战军 ③华北野战军 ④华东野战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西北野战部队在_______的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知识。当时在陕甘宁指挥部队同敌人英勇作战的是彭德怀。 答案:彭德怀 2. __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析: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答案:千里跃进大别山 3.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是在() A.1949年4月20日 B.1949年4月21日 C.1949年4月22日 D.1949年4月23日 解析: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是在哪一战役后()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辽沈战役歼灭敌人47万多人,从此,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A 2.三大战役中,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的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解析:辽沈战役的战略战术是“关门打狗,各个击破”。淮海战役的战略战术是“中间突破,肢解敌人”。平津战役的战略战术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而渡江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答案:A 3.国民党政府被彻底打垮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之后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而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答案:D 4.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的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是() A.杜聿明 B.傅作义 C.李宗仁 D.卫立煌 解析: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而李宗仁主要指挥的是徐州会战;卫立煌是辽沈战役中国民党的重要将领。由此确定,答案是B项。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标要求】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

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案例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江苏省兴化市城东镇初级中学高学宽 【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简介】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一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中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是国共两党的决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四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辽沈战役小组、淮海战役小组、平津战役小组、渡江战役小组),分别准备资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个人展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多媒体展示动感地图,提高识图能力。 分析、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查阅材料、处理材料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这段历史。潜移默化地体味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英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本课重点】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本课难点】 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①解放战争何时全面爆发? ②国共双方在战争之初情况如何? ③进入第二年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温故知新,也为本节课预热增温,情感蓄势。) 二、本课内容呈现 1、战略决战 ①“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河北人民)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同步练习 1.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如下战役中,属于战略决战阶段的是() A. 百团大战 B. 挺进中原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3.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A. 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的积极支持 D. 解放军武器先进 4.“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

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5.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垮台。其标志是() A. 北平的解放 B. 天津的解放 C. 上海的解放 D. 南京的解放 6.中国诗词大赛上有一道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 A. 红军赤水出奇兵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三军过后尽开颜 D. 弥天大勇诚堪格 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A. 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B.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C.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北京完成于北京,北京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双十协定》的签订 ③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④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的城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0.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多次重大战役都围绕着徐州展开。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此有关的重大战役分别是() A. 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 B. 台儿庄战役和淮海战役 C. 平型关大捷和平津战役 D. 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第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课题: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历史冀教版八年级下册唐山市第中学主备人: 课程标准:列举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重点:渡江战役及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渡江战役后向全国进军的大规模战役。难点:将革命进行到底与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关系。 学习过程:教学环节 :导——学——展——练 一、导:由几大战役导入 二、学:自主预习: 1、阅读“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目,回答:1949年初,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共中央的态度如何?北京谈判的结果如何? 2、阅读“百万雄师过大江”,简述渡江战役,尝试分析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3、阅读“向全国进军”一目,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西南、和华南进军的基本情况。 4、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 时间?(具体到年月日) (2)这一事件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展:讨论探究,巩固提高 1、有人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共产党迅速 “壮大”,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由国民党首先提出的,企图都是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政治斗争中争取主动 C、国共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D、争取时间准备或继续打内战 四、练:练习反馈: 1.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是针对() A.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尚存B.蒋介石宣告“引退” C.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划江而治”D.美苏干涉中国内政针对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决定对国民党予以彻底的打击。据此回答2~4题。 2.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3.“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线是() A.西起江苏江阴,东到江西湖口B.西起江苏江阴,东到江西湖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1)背景 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拓展思维】 东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二十四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北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 案解析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49年4月,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垮台。与这事件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解放的是( )

A、天津 B、北平 C、张家口 D、南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今天南京古城墙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③中共“七大”的召开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北平 B、南京 C、沈阳 D、天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展开战略反攻 B、实施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2020秋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由材料引发的历史启发式教学课堂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案例设计 潘筠 ●案例背景 今年十二月份,为响应学校进行与外国语学校进行同体异构评优课比赛,我在本校的初二年级开设了一节历史同体异构。在开课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同仁们的帮助,从中获益颇多。 ●开课班级现状 此次开课的年级是在初二1班的外国语班,所以我所面对是比较熟悉的班级和学生环境。该班学生对历史书本知识兴趣一般,但对书外知识比较好奇,上课脑子转的快,内容有趣的话会比较“活跃”。学生爱表现,但历史语言的组织和归纳概括能力还是有限,会说,但说的不够好。本次评优课的主题是这本书的最后一课,讲的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分析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的最后一课。其中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阶段。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本课的内容很好的与八年级下册现代史相衔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仅限于一些笼统的了解,对战争中的战略战术以及军事地图的运用更是陌生。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介绍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在学习三大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情况。 (2)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2.能力培养: (1)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2)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教案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二、难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的资料。 【授课类型】新课。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村,它位于河北省平山县。 其实它并不平凡。有人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怎样崩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多媒体显示课题: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讲授新课: 一、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教师引导) 自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来,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于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全国性战略反攻。到1948年初,战争形势又有新的发展。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如何呢? (多媒体展示) 1948年初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内容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熔炉,四五个工人。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但是,它制造的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班的耶松船厂吞并。”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民族工业在起步时期资金少,规模小②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③民族工业行业、地区分布不均匀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⑤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剥削。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居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4.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描述反映民国时期发生改变的一项社会习俗是() A.剪发辫 B.易服饰 C.废缠足 D.改称谓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C.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6.“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提出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7.在中国近代,有一位考取状元,却毅然弃官从商的著名实业家。他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周学熙 D.张謇 8.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9.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出行能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任集中心学校义教八年级历史(上)编制:范长林 审核:---- 审批:----评价:------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学导案) 【学导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重点) 2、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难点) 【学法指导】 1.课前充分预习课本,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标记出疑点,以备集中讨论。 2.组长要对成员课本预习情况和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与等级评价。 3.课上小组长组织好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其他同学要用双色笔迅速的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落实。 4.课后组长迅速收齐学案交学科班长,老师批阅完下发后要进行分类保存,以备复习。 5、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自学质疑】(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一、自主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3页到128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测评提升】(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Ⅰ、基础测评 1、(2010·山东聊城)右边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 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该同学的探究题目应是( ) A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 .北平和平解放 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 .国民党政权垮台 2、(2010·浙江嘉兴)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时间: 年 月 日, 、 向人民解放军 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战线: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 ,东到 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结果意义: 年 月 日占领,宣告了延续 年 的国民党政权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导学案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请同学们逐目阅读教材内容,分步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大决战,填下表: 歼敌___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2.为什么北平的解放能采取和平方式?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 本课讲述了哪些战役?这些战役有什么意义?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山东聊城)右边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该同学的探究题目应是( ) A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B .北平和平解放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时间: 年 月 日, 、 向人民解放军 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战线:解放军百万雄师,从西起 ,东到 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 结果意义: 年 月 日占领,宣告了延续 年 的国民党政权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国民党政权垮台 2.(2010·浙江嘉兴)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0·山东日照)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开始时间指挥者结果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2010·山东菏泽)下列影视资料中不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渡江侦察记》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大决战》 5.(2010·江苏南京)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初二某班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请你所学知识,帮助完成图中配制的解说词。 https://www.doczj.com/doc/804330972.html, 图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图一场景发生在__①__(事件)以后,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__②__。 图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 图二场景发生在_③_年的辛亥革命后,这场革命的领导人_④_建立了_⑤_(国家)名称。 图三中国地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图三场景发生在__⑥_年,日本侵略者曾在此地屠杀中国人_⑦__以上,现在,终于低下了头。_⑧__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图四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图四场景发生在_⑨__(战役名称)以后,_⑩__(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