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20XXA108)

作者简介:刘竞(1988-),女,湖北鄂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刘竞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

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XX)04-0072-0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

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一)培养方式

1.单一形式

单一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大类或专业试点形式为主。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在试点班或实验区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科大类形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化学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班);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大化工类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实学创新实验班,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学实验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南京理工大学机

械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培优班等都是采取这种培养方式。

2.复合形式

跨学科复合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突破单一学科专业限制,学生通过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不仅具备单一学科领域知识,还能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采取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有:浙江大学“计算机—竺院共建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增“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5个试点专业,实施多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中南大学新增“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专业等。

(二)时间安排

采取“第一课堂”模式的高校,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后期则进入专业培养。具体时间段的划分各有不同:“2+2”,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山东大学泰山学堂等;“1+3”,如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长江大学等;“3+1”,如华南理工大学核电、广日电梯创新班等;“2.5+1.5”,如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创新班、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等;“1.5+2.5”,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等。

国内不少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三学期制”,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林业学院等。把传统的两学期压缩几周,把这些时间与暑假的部分时间结合起来,组成暑期学期。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则实施一学年四学期制。

二“第二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实质为常规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程”模式独立于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突破其拓展度不高及参与度不深的限制,通过课外参与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实践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参与的培养模式是以实际项目作为牵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我国在借鉴国外大学的暑期项目与企业或组织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

实验计划”等形式多样的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立项,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20XX年创建的“DIAn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其团队成员既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经过递进式孵化的正式成员都具有永久编号;其新老队员相连、横跨文理工科,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星形”结构,良性循环的新项目引进方式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1]。华中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等也采取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赛

竞赛参与模式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校内外各项竞赛为载体,经过个人努力及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参赛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选拔学生参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等国际赛事,形成了迥异于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

层层择优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拔尖智力群体”,在榜样辐射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合作精神,使拔尖创新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材建设及课堂研究等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过程[2]。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大学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

三联合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企业中的“联盟”观念也逐渐被引入高校,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

(一)校际合作(“第二校园经历”)

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

短期学术交流等。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1.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

20XX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20XX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施交换生项目、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共建教材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项目。

2.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采取“2+2”或“3+1”的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前2或3年在哈工大学习,达到国外高校入学标准即可申请留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继续申请。清华大学每年选送2名优秀“姚班”学生赴mIT就读一学期。华中科技大学与韩国仁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也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

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开拓视野、丰富学习过程;对高校而言,校际联盟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国教育教学改革等[4]。

(二)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

产学研式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基地或科技园为平台,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打造成贯通的链条,具体措施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模拟生产环境,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等。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岗位、创业孵化基地;江汉大学创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6个创新实践基地;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联动”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方式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等。

“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奖学金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科技开发、提供典型案例、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等。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实施“订单式”培养;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xilinx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一流的嵌入式系统专项实验室、项目实习基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专业与19家企业共同办学等。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分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涉及教学环节,但又不限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鲜见于高校,我国高校通常根据学校实际,有侧重地选择组合多种模式,形成各显特色、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模式。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落实程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XX(5):4-10.

[2]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XX(7):10-12.

[3]薛萍,张明平。个性化培养催生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n]。中国教育报,20XX-10-17(01)。

[4]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9):119-120.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xxxx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

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大学承担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两重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从我国目前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出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完善有利于创业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条件,使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缺陷 Abstract:The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dual task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China's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urrent view,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ol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better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os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w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 mode;college education;defect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

关于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实际,学校决定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又称“华博计划”),现就该计划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总体目标 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和完善“3+2+4”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和“2+4”硕博连读制度,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三、生源遴选 逐步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逐级选拔、优中选优、动态遴选的生源遴选机制。 (一)遴选对象及名额 1.本科阶段 遴选对象为校内非师范专业本科生,主要面向“基地班”、交叉试验班、英才班和入选“博雅计划”的学生进行选拔,与推免工作接轨,研究生院会同教务处提前在本科第六学期末进行,实行本硕博连读。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 每年从优势专业中,招收一批优秀本科新生,提前与华博计划对接。实施“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2.硕士阶段 (1)遴选对象为来自“985”、“211”高校的推免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与硕士生推免招生工作同步进行。

(2)遴选对象为我校录取的来自“985”、“211”高校的统考新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3)遴选对象为我校当年硕博连读入选硕士生。 3.博士阶段 遴选对象为其他在读一年级博士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4.各培养单位不同层次华博计划名额由研究生院统筹分配;入选的本科生应同意接受本硕博连读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将根据国家政策变化情况另行统筹安排。 (二)选拔标准及方式 选拔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各培养单位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制订遴选办法和具体标准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对不同生源群体在不同时点,按照相应标准分阶段组织实施本单位的选拔工作。培养单位按学校分配指标和部署确定推荐名单,报学校审核批准。 四、培养措施 (一)提高奖助学金标准 华博计划入选学生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直接享受学校设立的一等学业奖学金,在此基础上: 本科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导师补助500元和学校专项资助5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学制对应,每年按12个月发放。 硕士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600元、导师补助500元和学校专项资助5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硕士段学制对应,国家助学金每年按10个月发放,导师补助和学校专项资助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博士阶段的奖助学金为:每人每月发放国家助学金1500元、导师补助1000元、学校专项资助1000元,资助时间年限与博士段学制对应,国家助学金每年按10个月发放,导师补助和学校专项资助每年按12个月发放。 华博计划入选者参加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评选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二)配备高水平导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厦门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本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若干基础学科动态选拔特别拔尖的本科生,通过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制度、国际合用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改革,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渠道,使受项目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本计划面向基础学科特别拔尖优秀本科学生,每年计划总规模控制在240人左右。2011本科计划启动8个项目。 申请单位请填写“厦门大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立项书”一书四份。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 本计划选择若干学科专业,通过直接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引进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以及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和选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者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一批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

以此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要求进入计划的学科专业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主要核心课程(16-20门左右)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由留学回国的高水平教师为学生开课,或者直接聘任境外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开课。 2011年本科计划启动6个项目。申请单位填写“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立项书一式4份。 三、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 本计划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活动、大学生学业竞赛活动。计划通过资助学生科研课题、课外创新活动以及覆盖面大的学业竞赛,推动学生特别是拔尖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课外创新活动。通过计划实施,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愿望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建立一个学生创新实践的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一批有份量的学生科研创新成果。 计划面向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拔尖学生。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100项。(因本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工作已结束,本次不再重复立项)。2011年,同时立项若干项大学生学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专项。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2007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学校 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示范高中。 二、总体设想 (奋斗目标) 我校围绕“特色就是灵魂”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各办公室在教育部的工作精神指示下、在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意见指行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特色创建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班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向小平 副组长:陈大志何道瑞李吉年杨国才 成员:文丰兵张森林周发树李果李兰英杨帆丁文见 三、具体纲要(实施途径) 柳中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决心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于是制定了分三版块走的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努力培养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苗子,初中为本校高中培养优质学生。 第二:探索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之路。 第三: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清晰的思路,引领学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正确的思路,还离不开周全的策略。 分三个板块,分述如下: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的 发展规划 (一)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德,对国家、社会有害无益,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德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原则,我校的德育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谐;以活动为载体,追求生动;以习惯为重点,追求实效;以机制为保障,追求规范。”我们的德育核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04782457.html,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学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32期 摘要:指出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即:以生为本,培养创新人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建设创造型师资队伍;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营造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课外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05-01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_5

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20年起开始实施“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计算机专业类和电子信息类培养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组织管理 成立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组长:张问银李洪杰 成员:颜骁辛沂彭洪君李英奎韩维同 2.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小组 组长:张问银 副组长:颜骁李英奎辛沂 成员:王守志王九如杨中华刘印峰王瑾王海峰何淑庆刘夫江柏圣华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批准。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信息学院各专业大二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学生进入“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宁缺勿滥。入选学生要求必须参加未来的研究生考试,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参加拔尖人才班的同学未来在考研时由学院出具相应的证明予以推荐。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指导教师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计划内学生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吸收计划外优秀学生(包括从其他专业转入的学生)加入其中。最终确定合适的学生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班(共20人) 拔尖人才计划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华师教【2011】57号 一、目的 为使优秀本科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的重点培养,学校决定在保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营造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优秀人才的氛围,培养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心态平和的优秀人才,特在部分院系非师范本科生中实施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 二、选拔标准、比例与流程 (一)思想上和政治上表现良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谦虚谨慎,作风正派,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业上有强烈的进取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专业学习成绩优良,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专业学习成绩优异者或在所学专业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或业余科研和创作成果较显著,或在某一学科表现出特殊才能并得到认同。 (四)体现少而精的选拔原则,选拔比例一般不超过本专业年级学生总数的3%。 (五)选拔工作按照学年度实施。选拔对象为即将进入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同时对在册学生进行年度考核,实行淘汰机制。 (六)各院系教学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遴选机制,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尤其要注重挖掘有特殊学术专长和有突出培养潜质的学生,使最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七)院系推荐名单确定后,上报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工作小组进行考核面试,最终确定入选“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名单并公示。 三、培养措施 (一)入选名单经学校考核确认后,将采取学校、院系联合管理的 培养方式。 (二)各院系在学生培养中应体现高层次原则,为入选学生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授担任指导教师,鼓励院系成立优秀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小组,特别提倡跨学科的多元导师小组。努力使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将来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跻身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学校对优秀指导教师实施奖励。 (三)有条件的学生,经过导师认可,可由院系及导师根据其兴趣和特长为其制定一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四)根据学习的需要,经导师提议、教学主管院长(系主任)同意,可允许学生免听本专业部分课程;给予学生一年的优先选课权,满足学生修读跨年级、跨专业课程的修读需求。 (五)提供一次选修外籍教授讲授课程的机会,同时学校聘请知名教授作为专职学业导师或开设讲座和专题研讨课程班等。 (六)在按学分收费的情况下,学生本科在读期间,所修学分超过其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应修学分10个以内者,超出学分免费。 (七)参加一轮导师课题组研讨的机会。 (八)为其提供一次完整的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机会;实施高年级入选学生暑期科研计划,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训练。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高水平大学间学生研讨交流活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一、当前社会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认知 (2)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的概念 (2) (二)目前社会状况下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 (2)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3)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3)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 (3)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4) (一)教育制度和模式不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二)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创新的基本素质而无法适应社会选择 (5)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4)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 (6) (二)建立创新教育机制 (7)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能力则又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就不可能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今,人类在步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之后更加呼唤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高校教育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利于促使创新人才更有效地融入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达成双方愿景。 【关键词】创新;人才;环境;高校培养 Talk about a becoming of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Abstract Innov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have been mankind community shape of main melody.The rivalry in 21th century is the talented person's rivalry, but innovates nowadays capability then is again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If don't innovate, the mankind weren't likely to drink the savage age of blood in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titude from the Ru hair flourishing of modern community.At present, the mankind call a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more after follow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for age.This text deveolps the request to the talented person to set out from the age first and point out development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s meaning,Analyzed currentl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existent scarcity and the question in creative type's the progress that the talented person fosters, inquire into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t promote the creative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develops amid should adopt of concrete measure, with benefit in make the creative talented person more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草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数学学科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初步确定具体方案如下: 1.组织管理 成立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负责。成员为分党委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分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各系系主任组成。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包括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秘书为本科教务员。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数学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必要时提交教代会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 必要时设立院长助理,负责入选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全校数学类专业大一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数学、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或数学应用的学生进入“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苏步青数学精英班”(名字暂定),人数为30人到40人,宁缺勿滥。入选学生享受高于普通学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为两类。第一类作为作为拔尖人才计划人员,人数与国家计划的指标相符,其余同学编入第二类,其奖学金档次适当降低(但仍然高于普通班级的奖学金),作为入选拔尖人才的候补人员。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专家组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