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列治(非那雄胺)与前列腺癌预防相关性研究进展

保列治(非那雄胺)与前列腺癌预防相关性研究进展

保列治(非那雄胺)与前列腺癌预防相关性研究进展

保列治(非那雄胺)与前列腺癌预防相关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21T15:40:05.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何劼芊宋永胜(通讯作者)

[导读]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 110004)相信所有的患者和医生都在期待加以未来时日,会有更好效果的前列腺癌预防药物得到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何劼芊宋永胜(通讯作者)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保列治即非那雄胺,属5α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睾酮转化双氢睾酮,使增大的前列腺一定程度萎缩,且毒副作用较小,现已经多国家地区证实,成为公认的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的非手术治疗或围手术期使用的有效药物之一。其能否对恶性前列腺癌(PC,Prostate Cancer)产生相似预防或者延迟进展作用,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保列治(非那雄胺);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Finasteride correlation with prostate cancer prevention He Jieqian, Song Yongsheng (corresponding author).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4, China

【Abstract】 Finasteride belonging to 5 alpha reductase inhibitors, can inhibits testosterone into dihydrotestosterone, let the enlarged prostate gland atroph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less side effects. Has now been confirmed by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become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drugs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of non-surgical therapy or perioperative use of. Its ability to malignant Prostate Cancer prevention or delay progress,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inasteride; Prostate canc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PC的管理要点为“早发现早治疗”,因该病进展缓慢,预防发生为最理想的手段。保列治(非那雄胺)的诞生缓解了BPH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关注PC预防的专家学者看到了一丝曙光并开始了一系列探索,但研究结果却遗憾的宣告:不支持保列治对预防PC有效的说法。恰恰相反,甚至有可能增加高评分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8分)罹患的风险。

1.临床试验

台湾Kao团队最近研究表明,非那雄胺非但不能减低PC罹患率,反而增加了高评分PC的比例。样本来自当地医保档案室1486名BPH 或PC患者。并得出结论,同属5α还原酶抑制剂的度他雄胺更可能引起肾癌罹患率增加。其他机构的一些随机临床试验对照研究,竟也相似得出这些一致令人沮丧的结论。

Thompson I等人的前列腺癌预防实验(PCPT)随机分配了18882名PSA水平不高于 3.0ng/mL行直肠指诊未见明显异常的55岁以上男性,七年试验期间,给予试验组受试者5mg/d的非那雄胺,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试验组经活检证实的PC比例为18.4%(803/4368),比对照组的24.4%(1147/4696)要低24.8%。试验组出现泌尿系异常症状(如尿频、血尿等)概率同比对照组较低,且psa水平普遍低于对照组,然而并没有明确证据支持试验组PC患者的存活优于对照组。相反,试验组表现的高级别PC(Gleason评分>7)相较对照组要高27%(试验组280/4368;对照组237/ 4692;5.1%)。总体计算,试验组似乎表现出更多性生活方面的副作用,如勃起障碍等。在Andriole GL等人为期4年的“度他雄胺减少前列腺癌发生试验”中(REDUCE) ,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委员会17名委员全票通过:不提倡将非那雄胺或度他雄胺的任何一种用于PC的预防用途。

2.药理学专家观点

Walsh, M.D,一位工作40年以上药理专家,给出了解读:试验中表明非那雄胺并不能降低PC罹患率,但益处在于显著降低受试者的psa水平,给受试者一个乐观情绪体验但是却是错误的心理安慰,掩盖了真实的病情,让受试者低估自己罹患PC的概率,放松复查警惕,这种大意促进了“低psa、高评分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这可能也是试验组有较高的高评分PC罹患率的原因之一。2011年3月,GlaxoSmithKline公司正式宣称停止对用于前列腺癌预防的度他雄胺的全球药品销售,Merck's的改良产品也补充声明:保列治并不被认可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3.医患之间沟通

临床研究结果让医生为难,本期待研究得出预防PC方面是安全有效的结论,但不曾预知这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可能是增加高级别癌症发生风险和对性方面少量副作用。除此外,PC目前也没有找到其他合理的预防性用药,包括得到其他肿瘤认证的维生素E和硒元素在内。世界各地PC治疗指南也并无任一支持使用非那雄胺或度他雄胺应用于PC的预防靶向。

4.对医疗机构使用药物建议

目前的建议是:对有PC高罹患风险或可能,但未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准备使用5α还原酶抑制剂之前,应严格遵照当地的指南,详细告知上述试验的结果,以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特别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有其他罹患前列腺癌易感因素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使用时必须对可能增加高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的风险详细了解,并尽可能不完全依赖非那雄胺类药物,适当将治疗药物转向α受体阻断剂例如坦索罗辛。

相信所有的患者和医生都在期待加以未来时日,会有更好效果的前列腺癌预防药物得到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吴阶平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2013年印.

[2]Rossi A, Cantisani C, Scarno M, et al. Finasteride, 1 mg daily administration on male androgenetic alopecia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10-year follow-up. Dermatol Ther. 2011;24:455-461.

[3]Liang J-A, Sun L-M, Lin M-C,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Taiwan: Use of 5α-reductase inhibitors did not decrease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The Oncologist. 2012;17:986-991.

[4]Thompson IM, Goodman PJ, Tangen C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finasteri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03;349:215-224.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加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局部高危前列腺癌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加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局部 高危前列腺癌 *导读:日前,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联合主办,养生疾病库提供独家网络支持的第二届南粤泌尿男科论坛在广州市顺利举行。论坛上,中山三院泌尿外科主任高新做了关于《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加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报告。…… *高新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查看名医介绍收起名医介绍*中山大学 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泌尿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主研方向: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和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华男性学杂志编委、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和中国内镜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腔镜学组委员。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肾盂成形术;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专家简介:高新,男,主任医师,教授,泌尿外科主任,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主研方向: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和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华男性学杂志编委、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委和中国内镜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腔镜学组委员。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肾盂成形术;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4篇。高新主任说,“根据我院高危前列腺癌

的资料,在712位前列腺癌患者中,有152例术后病理证实局部高危,占20%。”目前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者单纯保守型内分泌治疗是治疗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或淋巴结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并得到广泛认可。但是,高新表示,放疗后10-91%的肿瘤残留率和高达40%的局部进展率对于泌尿外科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巨大挑战。 前列腺癌根治术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策略在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或者淋巴结阳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式不被推荐。高新主任解析,因为这组前列腺癌可能存在一些未发现的潜在转移病灶,使得外科手术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最近研究表明根治性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和放疗相当,且优于单纯内分泌治疗,使得大家开始重新讨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高新主任说,切除原发前列腺病灶后可增加术后辅助性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同时延迟其进展为全身转移性前列腺癌。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新进展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新进展 [摘要] 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晚期前列腺癌首选内分泌治疗,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分泌治疗18到24个月后出现病情进展,成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本文综合文献,介绍HRPC 的诊断标准、分子生物学特点、预测指标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HRPC的研究方向。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宋海珠 [关键词]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一般采用手术或局部放疗,对于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是多年来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内分泌治疗开始阶段,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肿瘤缩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下降,骨痛减轻,尿路梗阻和出血症状缓解,体力状况改善。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分泌治疗2到5年后出现病情进展,前列腺癌从对激素依赖逐渐变为对激素不敏感,成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ormonal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HRPC一旦出现,治疗就比较困难,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HRPC的病因和治疗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1 HRPC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大部分是通过阻断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的结合,达到抑制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因此AR表达的异常是HRPC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多个HRPC 试验模型中,均发现AR基因是唯一持续上调的基因[1],主要表现为AR的表达增加或突变,参与AR 激活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共刺激因子异常等。另外还包括前列腺癌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抑癌基因PTEN(for 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的失活和抗凋亡基因Bcl-2的过表达等[2]。 2 HRPC的诊断 前列腺癌在内分泌治疗后,由激素依赖转为激素抵抗,如何正确判断其转折点,欧洲癌症研究治疗中心(EORTC),美国国家前列腺癌研究计划(NPCP)及美国东部癌症协作研究组(ECOG)等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前列腺体积增大,骨扫描出现新转移灶,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灶,主观症状加重等,也有的将雄激素阻断治疗取得一段时间效果后,血清PSA再次升高作为判断前列腺癌发生激素抵抗的重要信号。公认且较为简便的判断HRPC的标准为:1、连续3次(间歇期至少2周)测得的血PSA大于参考值(0.2ng/dl);2、血睾酮浓度为去势水平;3、停止抗雄激素治疗及二线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后,血PSA值仍不下降甚至反而升高。根据上述指标,可以初步估计前列腺癌患者由激素依赖转为激素抵抗[3]。 3 HRPC的预测指标 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的HRPC均由初始的激素依赖型转为激素抵抗型,约有15%的前列腺癌细胞一开始就不依赖激素生长,从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4]。因而在疾病早期若能检测出HRPC,就可以尽早开始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Hasumi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前列腺癌样本中神经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Neuroserpin的表达水平, 并在57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分析了其表达水平与临床背景和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02例前列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euroserpin,其中包括4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前列腺癌组织比正常前列腺组织表达水平高,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与总体生存率及疾病进展时期呈负相关,并且发现Neuroserpin 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RPC)中表达水平最高[5]。 前列腺癌干细胞主要沿两个途径分化:外分泌途径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在HRPC中,神经内分泌途径为主要途径。嗜铬粒蛋白A(CgA)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蛋白,因此可作为前列腺癌的检测指标。Berruti等研究了108名新诊断的HRPC患者,联合检测血浆中的CgA和其他生化指标,如血清

前列腺癌晚期

百度文库
【前列腺癌晚期】
病理
前列腺癌大多发生于腺体外周带或后叶的腺泡腺管上皮,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占绝大 多数,其次为移行细胞癌,极少数为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鳞癌<3%,常从前列腺导 管末端的移行上皮覆盖处发生,可与腺癌合并。平均发病年龄比腺癌者小 10 岁,酸性磷酸 酶常正常,对放射及内分泌治疗亦无反应,预后极差。
镜下鉴别诊断
前列腺炎尤其是异物肉芽肿可引起前列腺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易导致误诊。 低分化的 腺癌易误诊为肉瘤或淋巴瘤。在做出病理诊断时应对这些疾病给予充分注意。
病理分级
前列腺癌主要有 4 种病理分级系统,包括 Gleason 系统、Gaeta 系统、Mayo Clinic 系统 及 Mostofi 系统,而以 Gleason 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Gleason 系统以肿瘤腺体的分化程度及腺体基质的生长方式为依据,细胞学特点对分级 无影响。它将主要原发病变区分为 l-5 级,将次要的病变区也分为 l-5 级,l 级分化最好,5 级分化最差,两者级数相加就是组织学评分所得分数,应为 2-10 分。评分为 2-4 分属高分 化,5-6 分为中分化,7-10 分为低分化。评分越高,肿瘤恶性度越高,预后越差。 潜伏癌或偶发癌 常是在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 潜伏癌或偶发 癌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为 3.5%-21%。 其他病理类型 (1)导管癌早期被称为 “男性子宫内膜癌” 因为这种肿瘤起源于与子宫内膜相似的前 , 列腺囊,具有前列腺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并非起源于 Wolff 管。 (2)肉瘤非上皮性肿瘤在前列腺恶性肿瘤中仅占不到 0.1%。 研究显示, 幼儿及年轻人
1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论文

D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5.06.025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曾蜀雄、许传亮、孙颖浩);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泌尿外科(林建水)通信作者:孙颖浩,Email:sunyh@medmail.com.cn?综述?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曾蜀雄 林建水 许传亮 孙颖浩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1]。虽然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国民生活饮食习惯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 PSA筛查普及,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2]。目前如何治疗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例如如何针对患者选择有效化疗药物,实现个体化用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前列腺癌分子特征的发现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有利于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层和选择个体化治疗[3]。本文将对前列腺癌的分子特点及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实现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综述。 一、高通量测序推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个体化治疗结合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特定的人群是个体化医疗的核心。肿瘤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联合用药,减少临床药物试验的样本量,缩短药物研发周期等有重要的意义[3-6]。目前,癌症种类达200种左右,每年有约1270万新诊断病例,超过750万人死于癌症,提高癌症治疗效果是目前迫切的医疗需求[7]。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各种组学研究促进了生物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生物芯片、新一代测序技术等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检测信息,是个体化医疗能够在临床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5]。 Garnett等[8]与Barretina等[9]基于肿瘤细胞株进行药物基因组学分析,建立了探索肿瘤药物治疗反应相关基因标志物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肿瘤分子分型、靶向药物选择、化疗方案制定以及早期临床药物的设计与开发。该平台开启了临床药物测试和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新时代,发现了如尤因肉瘤细胞中的EWS-FLI1易位与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SLFN11基因表达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伊立替康之间的关系[8-9]。Barretina等[9]还建立了肿瘤细胞系百科大全(CancerCellLineEncyclopedia,CCLE)免费资源库,囊括了947种肿瘤细胞系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改变等信息,以及479种肿瘤细胞系对24种常用化疗药的药物代谢特点,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同一种癌症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致癌基因。未来的癌症一定是以基因突变类型而划分,癌症的治疗也一定是从基因着手[5]。新一代基因测序价格较传统测序技术下降100多倍,正向临床医疗普及,对于肿瘤患者的基因分型有重要意义[10]。Vogelstein等[10]认为,约138种致病基因突变最终需要通过约12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引起细胞增殖、分化改变,可基于信号通路对肿瘤患者实行分类及治疗。总之,基于分子分型实施个体化抗癌药物的选择,将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治疗模式。 二、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基因分型 (一)晚期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 目前临床上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在治疗初期,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表现为肿瘤消退、PSA水平下降、症状缓解。但一般在雄激素阻断治疗18~24个月后,患者均会逐渐发展至CRPC,导致治疗失败[10-12]。尽管多西他赛、恩杂鲁胺、阿比特龙等药物能够延长CRPC患者的生存时间,成为CRPC患者的一线用药,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多为2.8~4.8个月,PSA反应率为29%~54%,有待进一步提高[13-16]。高通量基因测序发现前列腺癌异质性显著,其从高级别上皮样瘤变向CRPC进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的激活,表现出对靶向治疗药物的不同反应[3,17-18]。正因如此,Beltran和 Rubin[18]以及Roychowdhury和Chinnaiyan[3]提出了以基因突变为分型依据的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图1),根据基因突变对前列腺癌进行分型,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常见基因突变 ETS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0%[19],尚无直接的治疗方法。Brenner等[20]发现ETS融合基因阳性的前列腺癌对PARP抑制剂的反应明显强于阴性者,提示ETS融合基因是PAPR 抑制剂有效性的标志物。 图1 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图。PARPi表示PARP信号通路抑制剂,其余表示以此类推

PSA筛查前列腺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PSA筛查前列腺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高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二位[1];而在我国,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生活结构的改变,以及人们对前列腺癌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检出率逐年增加。其早期的检测方法包括直肠指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直肠指检,是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传统方式,但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评估测试。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PSA筛选试验到临床实践中,直肠指检不再是通常单独使用。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由前列腺管和腺泡上的上皮细胞分泌,它是一种精蛋白,可使精囊特异蛋白变成几个小分子质量蛋白而起液化精液的作用。正常人PSA主要存在于精液中,血液中含量极低且较稳定,当肿瘤发生时,前列腺和淋巴系统间组织屏障破坏,使PSA大量扩散进入基质,并通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才使外周血中PSA水平大幅度升高。因此血清PSA 水平也成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2]。PSA检测已被证明相对直肠指检而言更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特异性[3]。然而,血清PSA 检测具有局限性,用它作为筛查手段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利大于弊[4]。因为使PSA水平升高并不一定是前列腺癌,也可能是前列腺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本文回顾与PSA检测相关文献,回顾其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几大争议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对未来的前列腺癌筛查作出几点思考。

1. 衡量血清PSA检测作为筛查手段的利与弊。 在临床,血清PSA<4.0μg /L为正常,PSA>10μg/L 则罹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早期检查可以根据血清中PSA的数值判断被检验者是否有患前列腺癌的可能。相关研究发现,通过PSA筛查,可以较早地检测出前列腺癌并予以及时的治疗,从而降低其转移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罹患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5];但是,可以影响血清PSA的干扰因素很多,由于损伤或疾病造成的前列腺结构的异常,前列腺增生时前列腺上皮和腺体基质增生且体积增大会导致BPH患者PSA升高[6],肿瘤、前列腺炎等病变也可通过破坏屏障使腺泡内容物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导致外周血PSA水平升高[7][8];此外,BPH 患者的PSA值还可能因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上皮内增生、血尿等因素的影响而增高[9] [10] [11] [12]。不仅如此,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血清PSA水平还与其病理类型相关,以上皮增生为主的腺瘤样型组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其他以平滑肌增生为主的纤维肌型组和纤维肌腺瘤样型组[13] [14]。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以PSA 0-4ng/ml标准筛选前列腺癌时,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59.2%,假阳性率为25.0%,假阴性率为38.0%~48.0%,结果不能令人满意[15]。这说明PSA在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此外,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也影响着PSA的筛查,除了常见的腺癌之外,前列腺癌还包括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鳞癌、未分化癌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肿瘤细胞分泌PSA的能力较差,甚至不分泌PSA[16]。而这些类型的前列腺癌往往恶性程度更高,更早出现进展及远处转移,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前列腺癌放疗

百度文库 【前列腺癌放疗】 一、适应症及治疗原则 放射治疗是局限期和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早期患者(T1-2N0M0)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其局部控制率和10年无病生存率与前列腺癌根治术相似。局部晚期前列腺癌(T3-4N0M0)治疗原则以放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转移性癌可行姑息性放疗,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成为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CT 引导的螺旋断层放疗不但克服了摆位误差,而且减少了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从而提高可以治疗剂量,达到更好的疗效,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可以说,如TOMO精确放疗的先进放疗技术已使早、中、晚期前列腺癌全部摆脱了无可奈何的境地。 二、放射治疗 (一)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 1、定位 患者在定位1小时前饮1000ml水+泛影葡胺20ml,定位前排空直肠。仰卧于腹部平架上,双手上举抱肘置额前,用热塑成型体膜固定下腹部。利用激光灯标记定位中心,在体膜上描记3个“十”字,然后用把3个不透光铅点贴在3个“十”字的中心。 进行模拟CT扫描,扫描范围为真骨盆上下5cm,层间距5mm。 激光灯对准腹部平架上刻度为15的位置,保持患者不动,拿下体膜。在患者体表用皮肤墨水描记激光灯所示的体侧的两个“十”字和体表的前正中线。 将定位CT图像传输到计划系统工作站,登记确认。 2、治疗计划设计 (1)靶区勾画 A、CTV:CTV包括整个前列腺及其包膜。中危或高危患者,CTV还需包括精囊。对于淋

巴结转移可能性>15%,或者T2c-T4期并且Gleason评分≥6的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CTV可以考虑包括盆腔淋巴引流区 B、PTV:前列腺和精囊:CTV外放,后方为5mm,其他方向为10mm。盆腔淋巴引流区:CTV外放,头脚方向为10mm,前后左右为7—10mm。 (2)剂量学要求 A、常规剂量 传统的放射治疗根据分期不同,将照射剂量定位T1a期64Gy,T1b-c期66—70Gy,T2-3期70—72Gy。目前认为,无论对于任何分期患者,根治性放疗剂量至少未66—70Gy。 如盆腔淋巴结需行预防性照射,则盆腔野照射45—50Gy,然后缩野至前列腺区(前列腺±精囊腺),补量20—25Gy,总剂量仍为65—70Gy。 但实践证明,常规剂量照射疗效并不理想。 B、高剂量照射 由于前列腺精确放疗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的适形放疗、调强放疗以及螺旋断层放疗(TOMO放射治疗系统)已经可以在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照射剂量。 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了1127例T1-4N0M0患者采取不同剂量放疗的结果,得出中危性肿瘤的照射剂量和生化控制的关系,发现在65—77Gy剂量范围,肿瘤的生化控制与剂量成直线关系。其前瞻性随机试验得出结论,治疗前PSA>10的患者照射78Gy后局控率高于70Gy组。同时,利用超分割5次*33.5Gy治疗前列腺癌的Ⅰ期临床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周密的治疗计划,每日对靶区进行校对,超分割治疗前列腺癌是可行的,且急性期及晚期泌尿道和胃肠道副反应可以接受,通过增大剂量达到提高生化控制率并降低复发率有可能实现。 总体而言,前列腺的放疗根治量至少为70Gy;低于此剂量,效果明显下降。对于中危肿瘤,照射剂量升高(至少在80Gy水平)具有显著的生化治疗效果。 3、计划评价,确认及报告签字 医师审核剂量分布和DVH图,确保计划达到临床剂量学要求,并予确认。 4、模拟机校位 把扫描的CT图像与计划打印的治疗中心层CT图像进行比较,保证两者是在同一解剖层面。然后测量治疗中心与体表的距离,与治疗计划所得数据比较,保证误差在1mm以内。 5、治疗(加速器)验证 第一次治疗时根据治疗中心摆位,拍摄0°和90°的治疗中心验证片,与治疗计划打印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BRCA1和BRCA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综 述 Zongshu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30期(总第434期)2019年10月- 186 -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7, No.30 October , 2019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8A320078)①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52通信作者:康郑军 BRCA1和BRCA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郑立传① 康郑军① 张英豪① 徐文博① 【摘要】 家族史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为已证实的前列腺癌高危遗传因素。虽然BRCA2和BRCA1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两者均为有害突变基因,与肿瘤的侵袭性和疾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来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病。笔者认为,BRCA 突变中BRCA2突变是主要预测因子之一,本文主要对BRCA1和BRCA2突变在前列腺癌中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BRCA1 BRCA2 前列腺癌 doi:10.14033/https://www.doczj.com/doc/806123507.html,ki.cfmr.2019.30.0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30-0186-03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BRCA1 and BRCA2 Genes in Prostate Cancer/ZHENG Lizhuan, KANG Zhengjun, ZHANG Yinghao, XU Wenbo.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19, 17(30): 186-188 [Abstract] Family history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prostate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 (BRCA2) is a proven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prostate cancer. Although the role of BRCA2 and BRCA1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rostate cancer remains unrevealed, both of them are deleterious mutations genes, which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ve nature of tumors and poor clinical outcomes. The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is on the rise in the world, so new methods to predict the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are urgently needed. We think BRCA2 mutations are one of the main predictive factors in the BRCA muta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studies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prostate cancer. [Key words] BRCA1 BRCA2 Prostate cancer First-author ’s address: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最常见的第二大肿瘤,每年诊断新病例约90万个,不同地区疾病发生率差异很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西欧、北欧国家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而中南亚国家发病率最低[1]。在美国,前列腺癌是导致男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个常见原因,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5万[2]。因此,对预后较差的前列腺癌的预测研究至关重要。 前列腺癌遗传病因学较为复杂且相关研究较少,多种因素均会诱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尽管与前列腺癌风险相关常见遗传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仍不清楚,但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3]。目前国际通用的前列腺癌TNM 分期,肿瘤Gleason 评分和PSA 检测并不能明确哪些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率高,而BRCA 基因尤其是BRCA2突变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领域。本文将对BRCA 基因进行分析,并讨论BRCA 突变与前列腺癌疾病进展间的相关性。1 BRCA基因特点 BRCA 基因包括BRCA1和BRCA2,两者均属于抑癌基因,以常染色显性方式遗传且外显率不完全。这两个基因均在多种细胞途径中编码具备一定作用的大分子蛋白质,BRCA1是细胞控制系统的关键点,参与细胞DNA 损伤修复,转录调控和染色质构建等。两者均通过与机体内其他修复机制及其他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共同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保证人体正常细胞的增 殖与凋亡,在维持正常基因组稳定性和完整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BRCA1和BRCA2突变不仅与女性患乳腺癌,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与男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也密切相关[4]。2 BRCA突变的临床意义 几项关于BRCA 携带者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RCA2突变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而BRCA1基因突变风险较小[5]。在一般人群中,BRCA 基因的种系突变发生率很低,突变率仅为0.07%~0.24%,造成了BRCA 基因突变病例收集的困难。由于三个始祖突变(BRCA1 185delA,BRCA1 5382insC 和BRCA2 6174delT)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关于三个始祖突变的研究更为广泛,并且在犹太人中发病率更高。据估计,犹太人中至少有2%携带一种以上此类突变,但是总体样本量仍低,流行病学结果有时并不一致[6]。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BRCA 突变与前列腺癌发病并无相关性[7]。例如,Tryggvadottir 等[8]认为,BRCA 突变不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而Thorne 等[9]对40例BRCA2突变携带者与97例BRCA 野生型患者进行比较,并未发现两者在发病年龄和发病时PSA 数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RCA 突变可能与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发生相关。Ibrahim 等[10]对102名BRCA1或BRCA2突变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3例(32%)诊断为癌症,在33例癌症患者中有61.2%携带BRCA2突变。因此,相当数量BRCA 突变携带者(主要是BRCA2突变)患有多种癌症,可能对癌症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3 BRCA突变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目

得了前列腺癌还能活多久

得了前列腺癌还能活多久 前列腺癌男科疾病,引起前列腺癌的原因很多,前列腺癌严重危害男性健康,发病率较高,前列腺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你知道前列腺癌分为哪些类型吗?下面我们看下得了前列腺癌还能活多久: 得了前列腺癌还能活多久 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是关系前列腺癌的症状发生后能活多久的最主要因素。对晚期前列腺癌的症状来说,手术切除可能性很小,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前列腺晚期患者的常用放疗方法为前列腺区或转移病变部位的姑息减症放疗,对癌肿有较为直接的杀灭作用,但由于放疗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细胞有损伤,因此,照射强度、照射范围、照射时间应根据全身情况慎重选择。 化疗亦是晚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与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合用,可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晚期前列腺癌的症状出现后常用的内分泌治疗方法有睾丸切除术、雌激素治疗、抗雄激素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中以睾丸切除术最为常用,以消除雄激素源头,再配合硒维康口嚼片、雌激素或抗雄激素等治疗,效果较好,对延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帮助。鉴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可合并中医药治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转移范围广,身体机能弱,已经难以耐受化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可用硒维康进行辅助治疗,虽然短期效果没化疗明显,但远期效果好,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另外,病人身体机能的改善也是关系前列腺癌的症状发生后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因此,提高免疫机能,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极为重要。在饮食上,晚期前列腺癌病人应以低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为饮食原则。也可依靠服用有补脾益肾作用的中药来增强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前列腺癌的症状发生后能活多久因治疗效果及身体机能而异,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积极治疗,均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晚期前列腺癌患

前列腺癌晚期

百度文库 【前列腺癌晚期】 病理 前列腺癌大多发生于腺体外周带或后叶的腺泡腺管上皮,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绝大多数,其次为移行细胞癌,极少数为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鳞癌<3%,常从前列腺导管末端的移行上皮覆盖处发生,可与腺癌合并。平均发病年龄比腺癌者小10岁,酸性磷酸酶常正常,对放射及内分泌治疗亦无反应,预后极差。 镜下鉴别诊断 前列腺炎尤其是异物肉芽肿可引起前列腺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易导致误诊。低分化的腺癌易误诊为肉瘤或淋巴瘤。在做出病理诊断时应对这些疾病给予充分注意。 病理分级 前列腺癌主要有4种病理分级系统,包括Gleason系统、Gaeta系统、Mayo Clinic系统及Mostofi系统,而以Gleason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Gleason系统以肿瘤腺体的分化程度及腺体基质的生长方式为依据,细胞学特点对分级无影响。它将主要原发病变区分为l-5级,将次要的病变区也分为l-5级,l级分化最好,5级分化最差,两者级数相加就是组织学评分所得分数,应为2-10分。评分为2-4分属高分化,5-6分为中分化,7-10分为低分化。评分越高,肿瘤恶性度越高,预后越差。 潜伏癌或偶发癌 常是在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潜伏癌或偶发癌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为3.5%-21%。 其他病理类型 (1)导管癌早期被称为“男性子宫内膜癌”,因为这种肿瘤起源于与子宫内膜相似的前列腺囊,具有前列腺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并非起源于Wolff管。 (2)肉瘤非上皮性肿瘤在前列腺恶性肿瘤中仅占不到0.1%。研究显示,幼儿及年轻人

前列腺内或相邻的肉瘤多具有胚胎性特征或蜂窝状横纹肌肉瘤特征;在儿童及青春期少年中,泌尿生殖系统是横纹肌肉瘤的第二好发部位,仅次于头颈部。而在老年人,大部分肉瘤是平滑肌肉瘤,预后较横纹肌肉瘤好。 (3)癌肉瘤指在肿瘤同一区域同时存在癌与肉瘤。此种肿瘤为高度恶性,预后极差,此类病例报道很少。 (4)前列腺继发肿瘤前列腺很少继发转移性肿瘤,因而此类肿瘤极少见。但有研究报道认为,黑色素瘤常可转移到前列腺,引起前列腺的继发肿瘤。 分期 已有4种不同分期系统应用于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是Jewett-Whitmore-Prout分期系统和国际抗癌协会(UIcc)推荐TNM系统。由美国健康研究院器官系统合作中心(Organs Systems Coordinating Center,OSCC)推荐的OSCC分期系统及超声分期系统应用较少。 (1)Jewett-Whitmore-Prout分期系统 此系统将前列腺癌分为A、B、C、D 4期,具体分期方法如下: A期:指前列腺潜伏癌或偶发癌,多在前列腺增生行手术切除标本,或尸体解剖进行前列腺病理学检查时发现而确诊。 A1期:组织学检查肿瘤在显微镜下≤3个/HP,且为高分化。 A2期:组织学检查肿瘤在显微镜下≤3个/HP,但为中低分化;或>3个/HP。 B期:肿瘤结节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 B1期:单发结节局限于前列腺的一叶之内,结节直径≤l.5 cm。 B2期:多个结节,侵犯的范围大于一叶,或结节直径>1.5 cm。 C期:肿瘤侵犯前列腺被膜或邻近器官。 C1期:肿瘤侵犯前列腺被膜,但未侵犯精囊。 C2期:肿瘤侵犯膀胱颈、三角区或精囊。 D期:肿瘤有区域淋巴结、远处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 D1期:肿瘤侵犯主动脉分叉以下的盆腔淋巴结。 D2期:肿瘤侵犯主动脉分叉以上的淋巴结或有远处脏器的转移。 该分期系统简单实用,易于掌握,但分期较为粗糙,对8期、C期的肿瘤估计常偏低。 (2)TNM分期系统见表20-4所示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可以预见,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前列腺癌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每年应进行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1次的相关检查以监测前列腺癌。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症状早知道,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四期。而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也就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有效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方法是直肠指诊检查加血清PSA浓度测定。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怎么回事?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是骨骼的疼痛。持续的钝痛,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其次,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肿瘤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