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学习知识生态环境学名词解释

基础学习知识生态环境学名词解释

基础学习知识生态环境学名词解释
基础学习知识生态环境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换羽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的建成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大意义。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温带、寒温带地区。萝卜。

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热带、亚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玉米。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少数热带植物。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蒲公英、番茄。

*植物光周期在弄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1、使花期不同的植物同时开花,以便杂交;2、采用短日照处理使植物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南种北种,延迟开花,促进营养生长。

*为什么光周期会成为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相比,是地球上最稳定最规律的变化,通过长期的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发育?温度(生物学零度):它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训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锻炼,代谢产热水平比在温暖环境中高。此变化由实验诱导,为驯化;自然界中产生,为自然驯化。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內温动物。

*內温动物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在环境温度过低时,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过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冻死。

适应性低体温:內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温现象。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1)植物适应温度及水的年周期变化,形成了春季发芽生长,下级开花结果,秋季落叶,随即进入休眠的伸张发育节律;动物对季节性变温产生冬眠或夏眠的适应。

(2)动物换毛换羽、迁徙、春夏繁殖均是对年周期温度节律的适应性调节。(3)鱼类的生长随水温的季节变化加快或减慢,鳞片具“年轮”。

大气湿度:用饱和差表示,是指某温度下的饱和水汽量与实际水汽量之差。

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土壤是其主要的水来源。土壤空隙抗重力所积蓄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

非腐殖质:是死亡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

盐碱土植物/沙生植物: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

第二部分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统计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周期限、内禀增长率。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生命表: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或生活态级出生率、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表。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分布及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记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

*成群分布为常见的分布类型的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集群行为。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殖价是衡量种群内个体繁殖力和存活力的一个综合指标。

*逻辑斯谛曲线的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器、转折期、减速器、饱和期。

*逻辑斯谛两个种群都有超过种群密度平衡值的时期的原因:

密度对r的作用有一个时滞,在简单的逻辑斯谛方程中这一点没有考虑。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波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消亡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种群的衰落: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选择的作用,种群的消亡是一个自然过程。

最小可存活种群: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由人类导致的生物种在一适宜生境中迅速扩展的现象)。

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遗传瓶颈: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同样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又会出现的现象。

*经历遗传瓶颈的种群有什么特点?

1、如果种群一直很小,遗传漂变,遗传变异迅速降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

2、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可能恢复。

建立者效应:在新建同类群的时候,由于抽样引起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分裂选择。

但应注意适应性并不是创造出“最好”的表型,因为自然选择只是对现有的表现型的选择,而现有表现型不一定包括最好的。另外,环境和种群基因库经常变化,所以任何适应也都是想对的。

*自然选择还可能有的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配子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物种形成的方式: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

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考虑问题:

1、能量分配与权衡;

2、体型效应;

3、生殖对策;

4、生境分类

5、生殖价:当前繁殖输出 + 未来繁殖输出

(*生殖价的特点:如果未来生命期望低,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高,而如果剩下的预期寿命很长,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较低。)个体的生殖价必然会在出生后升高,并随年龄老化降低。

*生活史对策的类型:竞争对策、耐逆境对策、杂草对策、极端对策。

*种间不连续性的根本原因:生殖隔离。

*生物种的特点:

1、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物种是真实存在的。

2、个体可随时间进化而改变,生殖隔离和进化是表型分异的原因;而物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使不同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

3、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多态现象:eg.一朵花常可出现多种颜色。这是因为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

?渐变群:地理变异反映了物种种群对环境选择压力空间变化的反应。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作渐变群。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它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体型大小与寿命成正相关的原因:

1、体型大,食物需求量随提体型增大而增加,但是单位质量能量需求减小;

体型小,单位质量代谢率升高,能耗大,寿命短;反过来生命周期缩短,必将导致生殖时期不足,只有增加內禀增长率加以补偿。生态适应幅度大,进化快。

2、体积大,被捕食几率减小,更可能保持调节功能不变,种内种间竞争力更强。

3、寿命更长,后代存活更长,影响自然选择。

* r选择与K选择

r选择:高生育、低育幼;恶劣环境;不可预测;与密度无关。

K选择:低生育、高育幼;优越环境;可预测;;与密度有关,接近K值。

休眠与滞育:如果当前环境苛刻,未来环境预期会更好,生物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休眠;昆虫的休眠,称作滞育。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生态学、领域行为、社会等级、

合作与利他行为、他感作用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资源分布是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

他感作用: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

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竞争关系: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

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性状替换: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

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无影响。这时限制猎物种群的主要因素不是捕食者数量,而是其他因素。*种内竞争的利与弊:

从个体看,种内竞争可能是有害的,但是从整个种群看,淘汰了较弱个体,保存了较强个体,种内竞争有利于种群的进化与繁荣。

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社会性寄生物: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

*集群的意义:有利于取食、御敌、育幼、迁徙、改变小气候条件。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则称为“共建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

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有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有两种含义:物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物种的均匀度。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分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生活型谱:统计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的种的数目和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渡带: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生态过渡带的特点:

(1)生态多样性高;

(2)抗干扰能力弱,对外阻抗想对低;

(3)生态环境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同资源团:一同种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竞争激烈,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若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代它。*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由于投入不同,性选择使得雄性具有进攻型,雌性具有挑剔性。

*群落形成的条件;迁移、定居、竞争

*群落波动的特征:

(1)不同类型波动不同(木本>草本,常绿>落叶)

(2)定性与定量波动不同

(3)不同气候带波动不同

(4)波动不完全可逆

*控制演替的几种因素:

(1)环境变化、植物繁殖

(2)植物之间相互作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有新的植物分类单位产生(3)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方向:

进展演替:成分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充分到不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高、群落发展中生化、群落对环境改造加强。

逆行演替: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幔、群落旱生化、对环境改造轻微。

*演替的类型:

(1)按时间进程: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

(2)按主导因素:群落发生演替、内因动态演替、外因动态演替

*演替的系列:

(1)水生演替: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2)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分类:对实体或其属性所反应的相似关系把它们分成组,使同组内的成员尽量相似,而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

*群落的主要分类单位:植被型、群系、群丛

?植被型:植被型租内,把建种群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演替机制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

?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相通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丛: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10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荒漠、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响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导致局部地区或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

生产量: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生物量:特定时刻调查的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

*初级生产力特点:

(1)不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不同

(2)陆地生态系统比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总量大

(3)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随纬度增加有降低趋势(净生产量存在三个高峰)(4)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呈垂直分布(陆地地下部分反映同样的规律,水体不再水面达到最大,而是在数深米没有阳光直射处最高,并随清晰度变化)(5)随着群落演替生产力改变

(6)初级生产力随季节波动

*初级生产力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氧气测定法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循环,代表了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

*物质循环氛围两类:短循环和长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氛围三大类:水循环、气体行循环、沉积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动,并都依托于水循环。

气体循环:大气和海洋是主要储存库,有气体分子参与,如O2、CO2、N2;

沉积循环:没有气体形态,通过岩石风化、沉积物分解成生态系统可利用物质,如P、Ca、Na、Mg等。

*气体型循环:

碳循环:○1生物同化异化○2大气海洋交换○3沉淀作用

氮循环: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意义:平衡反硝化、缺氮环境、大气氮气进入生物循环磷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不完全循环

硫循环:既属于沉积型也属于气体型

*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1)热带雨林:种类丰富,终年生长发育。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广。

(3)夏绿阔叶林:季相变化显著、群落结构清晰。

(4)北方针叶林: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群落结构简单。

(5)草原:旱生结构明显、季相变化明显、动物区系丰富。

(6)荒漠:植被稀疏、种类贫乏、旱生明显、循环慢

(7)冻原:组成简单、结构简单、极其耐寒、多年生、动物种类很少。

(8)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1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大陆性强,旱生性显著;

○3植被带宽广;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总体。【取决于气候(水热组合)土壤】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建筑环境学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两部分组成,即 直接 辐射和 间接 辐射。 2、 风速 和 风向 是描述风特征的两个要素。 3、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内扰和外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 室外气候参数 和 邻室的空气温湿度 。 4、 人体的能量代谢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肌肉活动强度 、 环境温度 、性 别、年龄、神经紧张程度、进食后时间长短。 5、 热感觉投票的选项有热、暖、 中性 、 稍热 、稍凉、凉和冷。 6、 室内空气污染按其污染物特性可分为化学污染、 物理 污染和 微生物 污染。 7、 空气净化的主要方法有: 过滤器过滤 、 吸附净化法 、纳米光催化降解VOCs 和紫外线照射法等。 8、 机械通风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三类:稀释法、 置换法 、 局部保障法 。 9、 换气效率定义为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 活塞 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换气效率越 高 ,说明房间的通风效果越好。 10、 声压级的定义式为 Lp=20lg(p/p0) ,其中参考声压等于 2*10-5 Pa 。 11、 累积分布声级 L 10=60dB 表示整个测量时间内有10%的测量时间,噪声都超过60dB 。通常在噪声评价中多用L 10、L 50 、 L 90 。 12、 舒适的光环境应当具有以下四个要素:适当的照度水平、 舒适的亮度分布 、 适宜的 色表与色温、 避免眩光干扰 。 13、 亮度对比不变时,视角越小,需要的照度越 大 。在相同的亮度对比条件下,识别相同的视角作业所需要的天然光照度要明显 低于 人工光的照度。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 C )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A .1 B. 1.2 C. 1.5 D. 2 2、 普通玻璃能够有效地阻隔( C )。 A .可见光 B. 近红外线 C.长波红外线 3、 以下选项中,( D )是评价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 A .PMV B. 有效温度 C. 热损失率HDR D. 适应性模型 4、 下列污染物中,( D )不是有机挥发物VOCs 。 A. 甲醛 B. 甲苯 C. 四氯化碳 D. 氨 5、 房间容积V 与通风量Q 的比值V/Q 定义为( C )。 A. 换气次数 B. 换气效率 C. 名义时间常数 D. 排空时间 6、 在理想活塞流通风条件下,等于房间的名义时间常数的是:( B )。 A. 房间入口处的空气龄 B.空气微团的驻留时间 C. 房间的平均空气龄 D. 空气微团的残留时间 7、 两个数值相等的声压级叠加后,声压级比原来增加( A )。 A. 3dB B. 4dB C. 5dB D. 6dB 8、 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的是( A )。 A. 照度 B. 光通量 C. 明度 D. 亮度 9、 湿黑球温度适用于( D )。 A. 室内中等环境 B. 室内偏热环境 C. 室外寒冷环境 D. 室外炎热环境 10、 夏季服装的热阻一般为( A )。 A. 0.5clo B.1.5clo C. 2.0clo D. 4.0clo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是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2. 热岛现象 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 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到岛现象。 3. 操作温度 反映环境空气温度ta 和平均辐射温度tr 的综合作用。 To=(hr*tr+hc*ta)/(hr+hc) 4. 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 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4、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5、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6、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7、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8、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9、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11、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12、三基点温度: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13、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14、生物种: 形态相似的个体集合 15、种的性状:基因型和表型 16、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17、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18、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20、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中的实有的个体数 21、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22、构件生物:指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23、种群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24、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25、生长:生物物质增加、细胞数量增加。 26、发育:伴随生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至成体的转变过程。 27、绝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28、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29、繁殖: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 30、扩散: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一种行为。分为主动扩散与被动扩散。 31、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32、繁殖价值(RV):是指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33、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建筑环境学》复习题(专升本) 一、填空题 1.围护结构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深,吸收率。 2.采用两种积分变换法,得到和两种冷负荷计算方法。 3.对人体的能量代谢率M起绝对影响的是。 4.建筑物必须满足美观性、安全性和、四个要求。 5.冬季的太阳高度角 越小,则其日射强度越。 6.夜间辐射包括与长波辐射、与长波辐射、与周围建筑和其它物体外表面的长波 辐射。 7.声速是声波振动状态的传递,与媒介的弹性、和有关。 8.按灯具布局情况可分为照明、照明、照明和照明四种照明 方式。 9.不好的室内空气品质除了引起人的不舒适外,还会 和。 10.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中暴露水平评价属于评价指标。(选填“主观、客观”) 11.高激发的热环境适合做的脑力工作。(选填“简单”或“复杂”) 12.室内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三类。 13.某点的空气龄越小,说明该点的空气品质越。 14.确定太阳位置常用的两个角度是和。 15.普通平板玻璃对太阳辐射能中的是高透过。 16.服装吸收了汗液后,热阻,会使人。 17.根据消声原理,可把消声器分为:、和消声器。 18.人工光源分为光源、光源和LED光源三大类。 19.获得自然通风压力差ΔΡ的途径有和。 20.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 Hz~ Hz。 二、判断题(对选“√”,错选“×”) 1.温度波在向地层深处传递时有衰减和延迟。() 2.空气对长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 3.常规的送风空调去除的冷负荷包括室内其他各表面向空调的辐射热量。()

4.热中性就是热舒适。() 5.吸烟是世界公认的肺癌的第二大诱因。() 6.物理吸附对所吸附的气体选择性弱。() 7.共振吸声结构主要用于吸收高频声波。() 8.在暗环境中,人眼能看清物体的颜色,但无法分辩物体的细节。() 9.我国气候分区有两种: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区划。() 10.在天气晴朗的白天,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波辐射可以忽略不计。() 11.当室内外温差平均值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可用稳态法计算建筑冷热负荷。 () 12.人的热感觉最初由人体皮肤温度决定、最终由核心温度决定。() 13.送风可及性与送风中指示剂浓度有关。() 14.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中,下送上回形式的余热利用效率最高。() 15.在办公室内,可以用CO 2浓度作为衡量室内空气品质的指标,其原因是 CO 2 浓度易测;并 且 CO 2 浓度能够反映了室内人体代谢污染物的总体水平。() 16.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都适用于稳态热环境。() 三、名词解释 1.建筑环境学: 2.得热: 3.空气龄: 4.(声音)掩蔽效应: 5.空气温度: 6.热负荷: 7.平均辐射温度: 8.光通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人体与外界热交换的因素。 2.简述室内得热途径。 3.简述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建筑环境学填空题

一填空题: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2、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3、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 察数据。 4、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5、城市气候的特点是:风场与远郊不同、热岛现象、云量不同。 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用性质、当地的气候条件。 7、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和热源的特性。 8、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 9、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 10、室内空气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 11、、表征过滤器的主要指标有:过滤效率、压力损失和容尘量。 12、建筑通风的方法从实现机理上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13、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 美观性。 14风分可以分为人类环境;和地方风。 15从日照角度,建筑最好的体型和朝向正方形和长方形、 朝向为东南和西南 16得热量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衰减与延迟的关系。 17、做脑力工作的能力在有效温度高于:33 度以上开始下降。 18、表征过滤器有效指标的过滤效率、压力訊失和容尘量。 19、照成室内空气低劣的主要原因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牛物污染三部 分组成。 20、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计质浓度、计量浓度组成。 21 .声音产牛与传播过程包过的三个基本要素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选择题: 1、太阳与地球平面的夹角为。(D)

A 公转角 B 太阳方位角 C 太阳高度角 D 赤纬度 2、大气透明度一般取。(C ) A 0.85-0.95 B 0.75-0.85 C 0.65-0.75 D 0.55-0.65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两者无法比较 4、热平衡方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 A 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B 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5、热舒适投票常用那个字母表示。(C ) A MRT B TSV C TCV D PMV &室内污染物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全面通风量不取决于 A 室内污染物允许浓度 B 室外污染物允许浓度 C 室内污染物发生量 D 室内污染物浓度 7、一裸露的白炽灯,加上一灯罩后。(B ) A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不变 B 光通量不变发光强度改变 C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不变 D 光通量改变发光强度改变 8、对于点声源来说,当声源以稳定的功率辐射时,传播距离加倍,声压 9、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不包括有。 A 10 B 50 C 100 D 500 11下面哪一项不是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之一? A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B 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 C 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 D 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2、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 3、任一时刻房间瞬时的热量总和 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D ) C 人体蓄热 热传导形式散发的热量 级和声强级要衰减 dBo (D ) A 赤纬 B 时角 C 纬度 D 经度 10、下面哪个频率是常用倍頻程的中心频率。 (D) A)o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升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合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1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建筑环境学 名词解释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赤纬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3、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I0=1353 W/ ㎡。 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分为年风向频率图和月风向频率图。它的优点是特别直观。 6、气温的日较差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通常用它来表示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取决于地表温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7、热岛现象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且市内各区的温度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称为“热岛现象”。热岛强度会随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非周期变化。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 1、得热量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得热量包括:显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和潜热,它有正负之分,主要来源是:室内外温差传热、太阳辐射进入热量、室内照明、人员、设备散热等。 2、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3、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4、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为组织(无组织)的通风。原因是由于建筑存在各种门、窗和其他类型的开口,室外空气有可能进入房间,从而给房间空气直接带入热量和湿量,并即刻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计算负荷时仅考虑渗入空气。目前常用方法是基于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估算方法,即: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 第七章建筑声环境 1、声功率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单位为W。 2、声强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单位W/m2。人耳能听到的下限声强为10-12W/m2,上限声强为1W/m2。人耳的容许声强范围为1万亿倍。 3、分贝分贝:所谓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声压级LP=20lg(P/P0)。 4、A声级参考40方等响曲线,对500Hz以下的声音有较大的衰减,以模拟人耳对低频不敏感的特性。 5、等效连续A声级某一时间间隔内A计权声压级的能量平均意义上的等效声级,简称等效声级。在对不稳态噪声的大量调查中,已证明等效连续A声级与人的主观反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我国使用该量作为噪声评价指标。 6、统计声级累计分布声级就是用声级出现的累计概率来表示这类噪声的大小。累计分布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