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本书引介了1995年国际上32位权威研究者的舆论学成果,涉猎中外274部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

当今舆论导向已成为大众媒介编辑部,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首要话题。本书的另一半内容,即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6条对策建议。对于广大宣传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这本书会带来许多关于老话题的新认识。

作者简介······

陈力丹,1951年生,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该校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7年起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独编著38部,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本书为他的代表作之一,1999年初版。本社出版的他的《世界新闻传播史》(2002年初版/2007年再版),也是其代表之一。

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精神交往论》(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2012年韩文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2003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认识舆论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

传统社会的舆论

现代社会的舆论与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

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 拍睢⑻ 取⒁饧 颓樾鞅硐值淖芎

······(收起)

舆论导向是一门科学——读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最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科院新闻所陈力丹研究员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该书是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受到新闻界的重视。笔者通读全书,感到此书有这样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首先,这本专著从舆论学的角度,通过对舆论要素的解析、舆论的形成和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等方面的论述,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 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共识。作者指出,把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对于大众传媒作用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舆论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避免和克服某些消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其次,该书博采众长,围绕着舆论导向这个中心议题,全面介绍了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中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西方学者提出的媒介“拷贝世界”论、“议程设置”论、“沉默的螺旋”论等各种假说、模型、图式等等,在国外风行一时,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予以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述评,使人看到,西方学者为探求媒介发挥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导向作用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对有关的规律性现象确实有所发现,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该书的主要关注点仍在国内,仍在现实。作者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不同层面的对策性建议达46条。例如对媒介导向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作者归纳有“认识偏差”、“追求轰动效应”、“利益诱惑”等等,对克服利益诱惑造成的偏差,作者指出:“当大众媒介以社会公共机构的身份引导舆论时,绝不能以其在市场的利益为导向,而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这些对策性建议对于新闻媒介及其领导部门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第四,全书篇幅不大,但是引用资料十分丰富而新鲜。据统计,全书仅直接引证的中外论著就达274部 篇,收集各类报刊剪报资料2000种以上,可以说是高度浓缩地凝聚了关于舆论导向的世界研究成果。对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一书在手,全貌在胸,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入门参考书。对于媒介工作者和一般读者,也可以起到拓展眼界和思路的作用。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笔记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国内舆论学方面相对信息量较大的著作。“涉猎中外274部(篇)论著,努力建立起理论上较新,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以较强的舆论学学术架构面对(舆论导向)这个话题”,采用普及性的叙述方式,提供了系统的关于舆论导向的理性认识,并以各种引导方式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共计45条对策建议”。(封底)

□卢梭的“众意”与“公意”:

卢梭同时义将舆论分为“公意”与“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是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人民的考虑并非永远正确,人民也会被腐蚀,也会受骗。(卢梭,1987,《社会契约论》,1762,商务印书馆,

P39) P4

这其中,卢梭的理论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漏洞:首先,他无法实际说明(实际上回避)公意从何而来。公意从众意中的产生过程十分神秘,但却要求公意高于众意,甚至对立于众意,然而最终又能为众意接受……P4 他关于舆论的认识存在着悖论,他的出发点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同时又想克服舆论中某些代表私利的成份。然而,截然区分“公意”和“众意”的设想,

只能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旦贯彻他的理论,则可能导致以“公意”的名义对舆论的钳制,……P4

不过,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卢梭一个人无意中同时表达了舆论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观点(或主要倾向),即对舆论作用的肯定和对舆论作用的怀疑否定。P5 从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N)、洛克(Locker,J)、休谟(Hume,D)、尼科〔Necker, J〕、边沁(Bentham, J)、杰弗逊(Jefferson, T)到马克思,主要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以较多的肯定;而从霍布斯(Hobes,T)、黑格尔(Hegel,G)、汉米尔顿(Hamilton,A)、麦迪逊(Madison,J)到李普曼,主要从社会管理、理智决策的角度,对舆论的自发性、混杂和非理性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孟小平,1989,97—104,《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 P5

□给舆论做定义的特点:

由于观察舆论的角度不同,关于舆论的定义有时差距较大: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定义着重点在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心理学注重公众意见表达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注重舆论的社会化产生过程、社会心理学则从知觉、感触舆论来界定舆论。P10

□陈对孟小平舆论概念的增加(并依此分析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P11

(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不是叠加,而是过程);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P11-23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前七个是必要要素,质量不是P23 此外,非必要要素有很多,如空间、民族或种族特征、表现方式、文化含量、信息含量等等。P25)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注意潜舆论甚为重要。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P16

□舆论的数量:

应用数学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得出的计算结果,便是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的“0.618”,一般地说,当在整体“1”中达到0.618,就能够产生对整体的决定性的、全面的影响;而达到临界点的另一半,即达到0.382.则可以使整体感觉到一种重要影响的存在。依据这个临界点来考察舆论的数量(一致性),则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有38.2%(约三分之一多)的人持某种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这一范围内具有了相当的(但尚不能影响全局)影响力;而若有61.8%的人持某种意见,则这种意见在这—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舆论的数量起点, 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这时,这种意见可称为“舆论”。P18 在保证总体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舆论的不一律本来就是正常的,也是社会精神生态平衡所必需的。P18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正相关)P19 现在所说的“舆论导向”,不仅只对于不够正确的舆论给予引导,也应包括对于舆论强度的适当控制,避免过度的舆论趋同,带来舆论震荡。P20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P22

□无论引导者对具体舆论的判断如何,深切地理解各种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以固定、单一的理想化模式苛求舆论,是引导舆论成功的首要前提。P23 □什么不是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P26 (各种把大众传播媒介、宣传行为等同于舆论的说法,容易误把媒介的意见、上级的意见简单视为公众的意见,妨碍对舆论的确切把

握。这里有个例外,就是“国际舆论”、“世界舆论”这两个通用的概念,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介上的言论,而不是指世界范围内的舆论。P26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P27 (“舆论诉诸的是人民的声音,来自平民的明确而直率的意见。”(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P3)P27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P27

随意的“舆论认为……”P28

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P28

□舆论研究的理性主义视角:

在这种关于舆论的认识中,显然精英人物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被看得举足轻重,而且舆论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也被看得极为重要,……P32

□……传统的舆论学,虽然会有不同的派别,甚至基本政治观点是对立的,但侧重的都是:问题出现——社会讨论(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形成强大舆论——以舆论的名义促进让会改革或民主化近程。P33

□舆论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对舆论形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说明个体意见形成的心理要素,有助于理解人的情绪、意见等外在表达的内在结构,进而更多地理解舆论的深层结构。但是舆论毕竟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思考过程千差万别,非常复杂,单纯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考察舆论,对于全面研究舆论的形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P34

□舆论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中)七个重要的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因素,现在已经成为研究中通常的主要参考依据,即社会阶层(或地位)、种族(或民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居住地(孟小平,1989,《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P46;王石番,1995,《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P115) P35

□舆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

社会心理学关注意见形成中的社会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影响的科学,它企图了解、解释和预测另一个人、—群人和诸种因素的存在如何影响某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时蓉华主编,1989,P12,《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年代以来,不断地有人以时间的纵断法来说明舆论的形成,这也是—种社会心理的分析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58年戴维森(Davison, W)提出的10个阶段:1. 当话题从一个人传到另——些人时,话题萌芽。2. 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开始议论,话题形成。3. 热心人士参与或社会团体关心这个话题。4. 政党领袖谈论这个话题。5. 大众媒介或专业机构加入。6. 这个话题被简单化地加以概述。7.个话题引起广泛的注意。舆论开始形成。8.更多人虽然相互不认识,但议论时抱有相同的看法。这时舆论完全形成。9.公众开始面对面地讨论,并在自身体验、团体影响、固有信念、个人的期望的综合作用下诉诸行动。10.舆论涉及的问题消失,或舆论已经变成立法、蔚为风尚和社会规范, 新的话题出现。(王石番,1995,P102,《民意理论与实务》,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P38-39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潜在危险:

利用现实的或虚幻的多数人的舆论压力,从而进—步形成的更为广泛的舆论,带有意见的表面性质,……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引导”,也许可以获得表面的令人陶醉的效果,但同时也可能埋藏下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因为这种引导在改变深层次的舆论(信念)方面,作用是有限的。P40

□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潘忠党、麦利德(Mcleod,J)1991年“联系的四种模型架构”——“相当动态地从宏观上

立体地说明了舆论的形成”(Glasser, T. & Salmon. C. (Eds), 1995,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P60)

所谓“四种联系”,是指1.社会系统层次的过去(或现实)舆论向现实(或未来)舆论的发展变化;2.个人层次的过去(或现实)的意见向现实(或未来)意见的发展变化;3.过去(或现实)的个人意见与过去(或现实)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4.现实(或未来)的个人意见与现实(或未来)的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P43

□“舆论导向”首先是个全局性的话题,需要从整体卜考察舆论的形成;否则,也许局部实行的导向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在全局上却是有害的。P44

□陈关于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P51-57

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的积蓄期,人们的议论或情绪与对环境的觉察同步,他们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意见倾向尚不稳定。若这时能够给予较多的真实信息,同时辅以较多的解释性说明,容易形成有利于公众自身发展的健康舆论,也有利于社会在发生重大变化时保持相对的稳态。P52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文化与道德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沙莲香提出的“拷贝世界”(类似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突出了它的复制特征。“由大众传播形成的拷贝世界——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感性世界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沙莲香主编,1987,P59,《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66

由于个人或群体直接接触的感性世界是很有限的,因而,意见或舆论除了受到直接现实变动的激发而产生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拷贝世界的反应,拷贝世界对于人的知觉来说,不同于感性世界。它需要通过人的感官去知觉,但产生的不是实际体验,而是心理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拷贝世界对个人意见或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P66

□对于舆论导向来说,这个问题(拷贝世界、拟态环境、信息环境)便是如何使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保持在一种适当的状态,既能够使舆论保持自然的不一律,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既要给予公众独立思想和选择的空间,又要保障社会主流思想在舆论中居主导地位……P68 社会学家库利(Cooley,C)于1902年提出的“镜中我”(looking glassself)(北川隆古主编,《现代社会学》(19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P129,)之说,虽然讲的是人以社会(他人)为了解自己之镜,但后来被传播学引证来说明大众媒介的意义构成(德弗勒、鲍尔-洛基奇,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1989年5版,284—285)。P68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P78-

议程设置论;社会化和见解影响理论;沉默的螺旋;影响不一理论;交往行动理论;

(媒介传递着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组织和人物类型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媒介从这个角度间接对个人意见,进而对舆论形成的影响,被称为“社会期待论”。P82

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所要说明的是:大众媒介在社会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方面,对个人意见和群体舆论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它对舆论导向研究的启示是:不仅需要即时的对舆论的引导,还需要在社会整体发展和以“代”为时间阶段的时空之中考虑长远的对舆论的引导。P83

“媒介与受众之间有些‘东西’——一此‘缓冲体’(buffers)或‘过滤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释、扭曲、压抑,信息一旦到达受众身上,已经和原来面目不同了。”(李金铨,1987:111,《大众传播理论》,三民书局第三版)

□交往行为理论P87

□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

管理导向(administrative orientation)考虑的是如付增进对舆论的社会控制,理性化其作为,以达到“协调、居间媒引、设法稳定、追求扣谐、避免批评”的目的。市场导向(marketing orientation),……受商业机构委托的研究者,只考虑如何扩大媒介对消费的影响力,而不顾及媒介的社会责任和文化结构上可能造成的问题(张锦华,1995:62,《传播批判理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P88-89

□潜舆论的纯真性:

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真。P91-92

□显舆论中的自我防卫成份:

公众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利益的划分,出于自我防卫的目的.不少公开表达的意见是含糊的,或者回避关键问题。当群体内外出现某种威胁时,公开表达的意见往往首先服务于保护自身的目的。这时的某些舆论带有一定的蹬昧性质,与另一些可以从公开意见中得到好处的明确意见形成对照。P94-95

□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信息形态,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舆论,那么有多少种社会信息的表现形态,就有多少种舆论的表现形态。P97 (信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流言、)

□产生流言的“特殊的社会状况”:

……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P103

根据沙莲香和西布塔尼(Shibutani T)的各自分析,可以包括四种状况: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沙蓬香,1987,324-315,《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持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激件因素(竹内郁郎编,1987,《大众传播社会学》,1989:184,复旦大学出版社译本),这些情况不是社会的常态,所以,由这些情况引发的流言,是一种特殊的,或者说畸变的信息形态的舆论。P103

□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

麦克利德(Mcleod)等:“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是作为(1)渠道或联系者,(2)变动的代言人和(3)认识方法发挥作用的。”(Glasser,1995:73,Glasser,T. & Salmon. C. Eds,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the Guilford Press, NY) P104

□陈提供的“引导”:

对情绪型舆论:煤介的冷静与理智;P105

引导讯息形态舆沦: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P107

为观念形态的舆论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P109

面对艺术形态舆论:防众舆论公振(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件作品(节目)、一二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问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P111

引导行为舆论: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P112

□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文学接受理论的理论前提之一:

一般人认为,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就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亦是文艺作品。接受理论首先区分了二者,指出: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P150 这种观点与—般的信息社会效果论的不同点,在于效果论中的传播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主动的,而接受者是被动的;而接受理论认为,不应局限于读者群如何受作品影响,许多审美效果是读者自己创造的,这种效果—定程度上要由读者自己负责。P150-151

格林(Grimm, G)的公式:

S = A + R

S 指文本的意义结构,A 指作者赋予的意义,R 指接受者所领会、赋予的意义。其中A 是恒量,R 是变量,随读者的不同水平而变化,在S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格林,1985,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摘要译文,《文艺理论研究》第2期)P151

区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目的是强调文艺作品与—般的讯息作品影响舆论的差别,强调读者与本文的交流。P151

□本文的召唤结构(die Appellstruktur):

召唤结构既激发了读者的再创造性.同时又限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本文的潜在含义。

P153 (有点借鉴完形心理学的意思。)

接受理论与舆论学何干:

对读者已有的信念、态度,或者社会流行的观念、习俗规范,以文艺本文特有的形式予以适当的否定,给读者既定的观念造成—种思想的冲击,这即是所谓本文的否定结构。它造就了一种观念上的暂时不协调,于是激发起读者参与其中,追求心理平衡。P155

□陈根据文艺理论提供的“引导”(2):

一、构造又艺本文的召唤结构、无形中促成舆论的转变P166 (很虚,很玄。)

二、减少文艺本文的教诲意味,用艺本魅力感染人P168

三、利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融入引导舆论的正面内容P170

□理斯曼“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的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

传统引导类型:“火炉旁的媒介作用”,“传统引导的社会利用讲家史、神话、传说、唱歌等形式传播其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孤独的人群》(1948),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85-86,)P186 ……这种引导具有明显的既成性P187

内部引导类型:不同形式的由书刊为主的对人观念的引导。这是一种文字对人思想的影响,……读者需要自己思考之后才能接受。P187

他人引导类型:P189

□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是显著的,它建立在公众对自身经验以外事物无法直接体验的基础上。P207

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表现出一种很大的描绘社会实际情况的权力,这种描绘若长期与实际差距过大,这在信息化时代将可能引发舆论的混乱,因为人们还有其他更为快捷的信息渠道,只是目前接触这样的渠道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P208

□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置研究:

首先,引导舆论要避免“推定效果”。P209 (仅仅根据媒介的内容就推定一定会发生某种效果)

第二,媒介引导效果的最佳时间问题P201 (陈感觉这个问题总体上欠缺深度研究)

第三,主观的舆论导向与客观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统一问题P211

□舆论环境:业已存在的舆论环境对于形成新的舆论,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P214

□陈:针对不同区域舆论的特点,采取的引导方式也需要有所不同

引导北方人:保持直爽和热情,多些市场经济意识P303

引导上海人:保持市场的理性意识,多些大度与高些的精神追求P306

引导广东人:保持变通精神,加大文化含量,培养长远眼光P308

总体感觉:

旁征博引,像一篇大的文献综述,信息量大,写得扎实,学术规范严密,但自己的创新偏少;后半部分有点灌水的意思,或者说像中宣部的发言稿。

The end.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读书笔记

该书在一版序中写道:纪录片的制作就如恋爱和做生意一样,是要经过尝试与失败,在实践中学会的,而并不是书力所能及的。 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纪录片编导与制作(第三版) 【美】Alan Rosenthal 著张文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制作与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杰出成就,以创作理念为主线,配以经典和翔实的实例,全面阐述和探讨了纪录片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如纪录片创意与选题、项目建议书的编写要领、调研内容与方法、片子架构、导演的职责、采访、实地拍摄、解说词的写作、编辑方法与复杂性、预算分析、制片与筹资途径、问题与挑战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与技法;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且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编导与制作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材,同时也是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从业人员及专业人士的难得的、高水准的参考手册与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 Alan Rosenthal,生于英格兰,曾就读牛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制作过六十余部影视片,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著作包括《感受一下耶路撒冷:一位犹太影片制作者的回忆录》(Jerusalem,Take One:Memoirs of a Jewish Filmmaker)、《为什么是文献片?》(Why Ducudrama?)和《纪录片的新挑战》(New Challeges for Documentary)等。曾获皮博迪新闻奖和国际纪录片协会学术成就奖。曾在斯坦福大学、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讯学院的资深教授。近期进行的项目主要是在耶路撒冷、伦敦、纽约等。最新的影片是《阿道夫〃艾希曼:绝密回忆录》(Adolf Eichmann:The Secret Memoirs)。 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译者序 第1章引言 第一部分从创意到初稿 第2章准备 第3章开始工作 第4章建议书的写作 第5章调研 第6章片子构架 第7章开始初稿写作 第8章初稿的完成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陈力丹老师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第二页中的内容提要写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由于我的论文主要研究舆论引导力,所以读书笔记以书中的舆论引导内容为主。 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P98 作者在第四章中指出舆论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喻国明)。潜舆论虽然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但有时比显舆论更能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显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倾向更复杂,常常不能代表舆论;行为舆论是一种综合性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说明了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要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同时作者从信息形态对舆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舆论处于讯息形态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观念形态的舆论表达或是简单或是情绪化的,较为抽象;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 对于不同形态的舆论,作者给出了大众媒介引导办法,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要保持冷静理智,抓住时机,越早引导越好;引导讯息形态舆论,要以准确的讯息应对模糊的信息;引导观念形态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要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P119 作者在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中,从公众心态和社群分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舆论特征,并指出这些舆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吸取近几年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给出一些宏观引导思路。 一、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 1、提供正面价值观拒绝媒体生造,假大空,要具体、实在并且能够估计原有的信念和现实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 (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 (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 (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 (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 (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 (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 (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 (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管理学读书笔记(叶国灿)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各级管理者有效地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整合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维护特定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三)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管理制度,并以金钱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麦格雷戈提出两种相对的管理理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实际上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如下: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听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该当负担起管理的责任。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如下: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可以不负责任,只重视任务而不考虑感情,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这种管理被称为任务型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 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还包括同事之间的接纳和喜爱,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人”的报酬更激励工人。 管理方式: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20千字,六次以上印刷。2012年6月该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版,255千字。这次再版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只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增补了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的本意”。鉴于书出版于13年前,需要讨论十几年以来传播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舆论问题,书前添加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导言一主要阐述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阐述了web2.0条件下的流言、意见的流通。添加的一小节: “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增补】 由于近年来传播学被大力引入,一些传播学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传媒“主动设置议程”,就被视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简单移植,需要对理论本身理解正确,防止产生谬误。 任何学术的、专业的话语,其能够成立,均有一定的条件或限定的使用范围,否则便成为谬误。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表述越简单的信息,越能够被传播。某一学术的或专业的话语被普及,常常会被省略掉必要的条件或忽略它得以成立的环境要求,于是产生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专业”的现象。我国强调大众传媒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于是新闻传播学科内的一些同行想到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既然传媒可以对公众的议程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主动设置议程”,不就能够影响到公众想什么和说什么了吗!于是,“主动设置议程”就成为很多论述引导舆论文章的理论依据。 “议程设置论”指的是什么?我们重申一下,郭镇之教授在很早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个理论假设论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的传播功能。一旦把传媒的议程设置视为人为的和有计划的、想设置什么就设置什么、想怎样设置就怎样设置,就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的初衷相悖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Maxwell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读书笔记 《任正非传》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传奇精彩的一生。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迄今为止,任正非一生真实讲述,不保留,不回避。追寻任正非创业至今一路心迹,娓娓道理,知无不言。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历时十年,数十次深入华为,采访华为和任正非历程中各个关键人物,几度增删,创作成此书。全书展现了任正非从出生至今70多年的人生画卷,从入伍到退役进国企,从艰难创业到开拓海外市场,囊括其人生道路上各个关键点,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引言

凡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人物,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闪光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特质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在任正非的身上,我想这一点更加明显。 第一部分:坚持 坚持,是任正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坚持这个词,褒义的讲叫执着,贬义的讲叫固执。纵观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坚持是必须条件。“坚持就是胜利”,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我有一段时间也将此句奉为座右铭,贴在墙上。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任正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今天,尽管很多员工说他是独裁者,说他是军阀,但不可否认是他把华为带到世界通信行业的霸主之林。突然又想到毛泽东,前几天去北京,还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仪容,就是这个时代伟人,一样有着变态执着的精神,取得了旷古功绩,也犯了严重错误。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管理中时刻都渗透着毛主席的思想。所以他也一样的会犯错,但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华为的进步和发展。说到现在我似乎有一点理解,何谓坚持,在大方向上的坚持,再变态也不为过,前提是符合历史的进程,这就是就是个人眼光和时代的要求,两者有匹配,靠的是智慧和机遇!任正非阴差阳错搞了通讯,并且变态的坚持,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所以他成功了,盖茨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坚持,所以也成功了,如果他们做汽车的,会不会如此成功呢,不一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 一、概念题 1.宣传[复旦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②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这七个环节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2.宣传者[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3.传者 答:传者又称为传播者,它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知识的生产者、

制作者和传播者,又包括使信息知识广为传播成为可能的人、组织、机构等,如广告主、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等。 4.把关人 答:“把关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播的组织或是组织化了的人。出版者实际上就是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出版者受到信息知识、传者、传播目的、受者、媒介等差异性的影响,从而赋予了自己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 5.受众 答:受众在出版中可以称之为读者、消费者或用户。读者主要是指书报刊等传统媒介的阅读者;消费者更多是指人们不仅作为媒介内容的阅读者,而且也是媒介中所承载广告产品的购买者;用户主要是指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者。这些概念所强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 6.潜在受众[辽宁大学2006年研] 答:潜在受众是指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对新闻传播媒介而言,可将接触某种新闻传播媒介而不接触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视为其他媒介的潜在受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潜在受众是该新闻传播媒介尚待开发的受众市场,媒介应该进行充分的、深入的调查,有针对性地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切实改进工作,努力使潜在受众不断地转化为现实受众。 7.现实受众[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比尔·尼克尔斯(美) 时间: 对纪录片这一影片制作形式的概述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纪录片的道德、定义、内容、形式、种类、政治等论点 第一章: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制作很重要?探究了关于纪录片伦理道德一些方面,并提出了他们与故事片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各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纪录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并考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采取的多种互为补充的方式。侧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出现的影片性质和状况。 第三章:什么赋予了纪录片电影属于自己的嗓音?介绍了从修辞学引入的概念,以展示纪录片如何是在受惠于修辞传统,以及纪录片制作者如何来表达那些要求社会舆论关注和解决的议题。 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为纪录片提供内容或者主题的那些议题的某些特点,特别是那些由纪录片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回避了科学上的或者纯逻辑上的解释。 第五章:纪录片是如何起步的?对20世纪20 年代以来构成纪录片惯例的四种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识别分析。 第六章: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纪录片的六种不同的模式或种类,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制作者。典型的影片、制度支持和观众期待的形式。 第七章: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与第四、第五一样,从历史角度切入,探讨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国家名族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政治身份问题、多元化主义问题等。 第八章:如何写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评论?提出了一些组织论文结构的基本步骤。 内容: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 对于每一部纪录片而言,至少包含来自三方面的相互关联的故事:制作者的故事、影片本身的故事和观众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全部内容。 要分析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影片如何创作以及为什么创作?一部影片与其制作者以往作品和一直以来倾心关注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制作者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拍摄的意图或创作动机?这些想法如何与影片制作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对于制作者和作品所处语境的回溯是帮助我们探讨一部影片到底表现什么的方式之一。 另一个内容就是电影文本本身的故事,以及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我们所关注的是影片本身所揭示的内容,即一部纪录片中,电影制作者、被拍摄主体以及影片向我们揭示的我们所身处的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最后是观众的故事。每一位接触新体验的观众都会带着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的某种观点或动机。 对于一部影片(特别是纪录片)的视线的摄像和期望,会对我们接受该影片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想知道“纪录片究竟表现什么”时,这些假设和期望便是我们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所表现的概念和议题”其本身是无形和隐含的,作为非虚构电影的纪录片,其价值在于它把影片的主题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影片的主题本来只是我们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出来的概念。摄像摄影不会向我们提供概念,它们提供的是实例,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纪录片需要依靠解说词去指导观众了解其影像含义“正确”解释的原因。纪录片向观众提供了以这种方式组织声音和影像结合的感官体验,它们想传达的不仅是感官的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旨意,代表着更为抽象的本质特征或概念。 纪录片是经过组织的有机镜头序列,从而使这些镜头和影片有了概念性和抽象性。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2.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3.舆论的测量方法?(1)民意调查(2)焦点小组讨论 (3)控制实验(4)内容分析 4.舆论的存在形态?(1)潜舆论(2)显舆论(3)行为舆论 (1)讯息形态的舆论(2)观念形态的舆论 (3)艺术形态的舆论 5.影响我国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2)舆论环境 (3)中国舆论场(4)舆论波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2.公民新闻 3.宣传者 4.客观性报道 5.新闻框架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泼咖啡”事件。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 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 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 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 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三、隐性问题: 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 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 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 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 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 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 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概念题 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 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

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②以五个w报道;③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5.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6.新闻的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

我学舆论学

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 第一章认识舆论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 1、舆论是能够感觉到而个人难于把握的存在物。 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舆论的总和称为“舆论环境”。 2、传统社会的舆论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 3、现代舆论 其滞后性似乎消失了,成为可现代社会变动的先兆。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与“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性的或者公共事务方面的意见,即“舆论”。他充分肯定了舆论的强大力量,认为它是正规法律以外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我说的就是风俗、习惯,而尤其是舆论” 卢梭将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指人们最初自由结为共同体时的协议、约定、公共意愿,它是“普遍的意志”和“有机结合的意志”,他认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结论:公意和众意的设想,只是一种理论上说得通的乌托邦。 捷克作家昆德拉:个人通常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思潮中,而把自己真实的意见隐藏起来,这种现象他称为“媚俗”。我们中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味着生活在谎言之中。4、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 ·黑格尔: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所以决不能把它们任何一个看做的确认真的东西。 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 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 ·丹纳:真理越辩越明。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形成的过程可能会集中社会的理智,因而舆论应当得到尊重,这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 1、舆论定义: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 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 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 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 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 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 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 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 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思考的利器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读书笔记

《思考的利器: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读书笔记 日文原版中文版[日]加藤昌治著王瑶芬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简介 加藤昌治,日本广告界第二大公司博报堂创意高手,信息咨询专家。现供职于日本顶尖的广告公司博报堂,以改善信息环境、提高客户的商品价值为使命,从营销及管理两方面来制定信息战略及企划。 各界赞誉 《思考的利器》,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用”的。因为它的确是一件上好的利器。 ———叶茂中,资深营销策划人、品牌管理专家 创意人的心情,经常徘徊在天堂与地狱间,不断地追求那种创新的快感,唯有掌握自己的考具,才能永保点子源源不绝,乐在工作。 ———邱高生,“东方线上”消费研究总监 不必花很贵的费用参加虚有其表的思考训练课程;不必每天为了摄取DHA而吃一大堆深海鱼。你只稍用心读完本书,就像把“生长激素”打进脑子,脑细胞个个变成活力旺盛的英雄好汉。 ———黄文博“就是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 思维需要训练———习惯成自然;创意来自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 ———丁俊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初拿书稿,首先是对“考具”一词不理解、纳闷。通读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创造性思维

训练的绝佳工具书。非常值得广告创意、企划人员及专业学生阅读、使用。 ———徐智明,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董事长 《思考的利器》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作者从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产生点子、如何将点子整合成企划、如何将考具运用自如等四个方面入手,为我们提供了21个迸发灵感的考具,所谓考具指“能帮助思考的工具”。这些考具对于我们搜集素材、然后在既有素材上进行扩散———集中———扩散的思维活动很有帮助,引导我们在收集资料、思维发散、思维聚合这些捕捉灵感的必要环节中撞击到一个启动按钮,由此进入联动思考的状态,令思维的跨度大大延展。 这些考具中有的是以前我们没有尝试过的,如色彩浴、九宫格、心智绘图等,一试,很妙!有的是有意无意时常应用着的,如隔墙有耳、七色鹦哥、影像阅读法、联想游戏等,只是没成为定式加以有效应用,以后知道善用了;有的可能已天天在用,如小小备忘录、点子素描、联想游戏、脑力激荡等,不过再看一遍,又会有新的体会。 这些贯穿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没有场合限制的方法,其中最有帮助的部分就是提醒我们平常要学会存储各种稍纵即逝的独一无二的有聊无聊信息于脑中、于纸上,这点很重要,也很简单,但我们往往难持之以恒,由此损失了不少素材;另外就是帮助我们把原本有限的思维网链尽量地朝各种维度发散、延展,大大增加了灵感产生的机会。 让信息进入大脑 考具之1色彩浴———收集颜色、触发灵感 早上起床后先确定“今天的幸运色”。红色?黄色?蓝色?什么颜色都可以。例如今天是“红色”。不知道为什么,各种红色事物便会不断映入眼帘,红色的笔、红色的书封面、红色的袜子、红色的电脑磁碟片盒子。走到外面也是满街的红色事物,红色的汽车、红色的户外广告、行人的红洋装、红色手提包、红色的围巾。商店街的看板也以红色居多……这就是色彩浴的效果。 如何使用色彩浴?采用这一方法时,首先要决定一项意识物,“颜色”或是其他主题如“形状”“位置”“声音”等均可,然后将平时看似无关之物自然地联结在一起。你会发现,眼前出现了许多能激发灵感的事物。这些信息不论好坏、不管是否有意义,请全盘接受,不用理会是否能用,那是下一阶段的事,目前只管收集信息。 借由强迫自己决定一个颜色或其他主题的方式,使自己的注意力脱离平时思考的方向,是运用色彩浴的最大好处。“色彩浴考具”让我们将注目的焦点放在异于平时的细节或事物上,扩大新发现的范围。 考具之2隔墙有耳———间接的街头访问,将心声变成素材 我们坐电车时,总会觉得有些人讲话很大声。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真想捂住耳朵大叫“吵死了”,但是下次请你敞开胸怀,倾耳听听他们在说什么,这就是所谓的“间接访谈”,能听就听,随时竖起耳朵接受信息。 举目四望、竖耳倾听,使用“耳朵”这个考具,收集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最近有什么热门话题,还可以与他人分享他的成功经验,从而扩大思考范围。 考具之3小小备忘录———人是健忘的,想到什么就记下来 人是很健忘的,很多事一转眼就忘记。今天早上做的梦,出门上班时已经完全忘光了。从眼睛、耳朵、鼻子……获得的想法,除非是高度紧急事件,否则通常一转身就忘记了。怎么办呢?请将它记下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