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6 h~48 h。偶尔长达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4789.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出血性大肠

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 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2.1.1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潜伏期为1 d~3 d,最短10 h~12 h。

2.1.2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潜伏期为1 d~3 d,最短10 h~18 h。

2.1.3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潜伏期为1 d~6 d,最短12 h~36 h。

2.1.4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潜伏长,3 d~10 d,平均为4 d。

2.1.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 主要症状

2.2.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2 周~18 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 2 d~3 d 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2.2.3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

3.1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 d~2 d 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 2 d~9 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2.4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水样性腹泻2 次/d~5 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

2.2.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病程较短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14 d,发热(>38℃)、呕吐、血便。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3.2 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3 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4 倍以

上升高。

3.4 检验方法

3.4.1 按GB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3.4.2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按GB/T4789.3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O157:H7/NM 检验》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4.3 其它情况按GB14938.1 执行。

附录1-3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 月~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志贺氏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1.3 致病食品:主要有是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熟肉、生食蔬菜、瓜果或未煮熟食品。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发病急,潜伏期最短半小时,一般1 d~3 d,最长7 d。

2.2 典型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腹泻。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可出现带黏液的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伴有高热。一般持续数天至数月。食源性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或抵抗力下降或耐药等原因可导致慢性志贺氏菌病。约2~3%病人可出现并发症(红斑性结节、脾肿大、关节膜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

2.3 临床分型:

2.3.1 轻型:不发热或低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3~5 次,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2.3.2 普通型: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每日10 次至数十次,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2.3.3 中毒型:多见于老人、儿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较轻。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

3.3 按GB4789.5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4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型

1.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1.2 感染型

1.2.1 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1.2.2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

2.1 中毒型

2.1.1 潜伏期:一般为12 h~36 h,短者2 h,长者8 h~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但患者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2.2 感染型

2.2.1 潜伏期:潜伏期不明确。

2.2.2 主要症状和体征:初期婴儿突发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肌肉张力减弱。啼哭声和吮乳力减弱、面乏表情、吞咽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分泌物增多且潴留,对光、腱、催吐等反应减弱,颈软而无力支撑头部。血压、心跳、肤色变化且不稳定,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2 由患者血清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

3.3 由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4 按GB 4789.12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患者血清、患者粪便/肛拭任意样品中检出A、B、E、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毒素,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继而进行的抗毒素治疗有效,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和(或)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A、B、E、

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梭菌,可作为参考。

4.4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5 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1.2 中毒原因: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葡萄球菌的污染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后,于20℃~37℃,经4~8h 产生肠毒素。经口食入葡萄球菌肠毒素可引起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3 中毒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鸡肉和蛋类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是最常见中毒食品。

2 临床表现

2.1 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6h,最短1h,最长8h。

2.2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恶心、反复呕吐,可伴有上腹部绞痛,有时伴有腹泻。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烧。多次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虚脱、肠痉挛和严重失水。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病程一般较短,1~2d 内即可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3 实验室检验

3.1 按GB4789.10 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直接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2 按GB4789.10 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再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

3.3 按GB4789.10 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再检测菌株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为同一型别。

3.4 按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 cfu/g(mL)。

3.5 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呈阳性,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可确诊。

4.4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

cfu/g (mL),可确诊。

4.5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6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主要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所有人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发病急,多数在4 h~28 h 左右发病,短者2 h,长者30 h。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之后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预后一般良好,大多 1 d~2 d 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cfu/g(或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

3.2 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3 由加工器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4 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

3.5 按GB 4789.7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粪便/肛拭样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cfu/g(或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即使患者粪便/肛拭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4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5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 以上,也可确诊。

4.6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7 食源性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源性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及梅雨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而变质。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1.4易感人群:可引起各年龄段的感染,无明显的年龄组和性别差异。

2临床表现

2.1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1 h~12 h,少数长达1 d~2 d 以上。

2.2主要症状和体征: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3.2从病人呕吐物、粪便/肛拭等生物标本、可疑食物或菌株培养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

3.3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

3.4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和米酵菌酸分别按GB 4789.29 和GB/T 5009.189 进行检验。

4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或/和患者生物标本中检出米酵菌酸,可确诊。4.2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经培养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培养物中检出米酵菌酸或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8 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常年均有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或产生肠毒素,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食入含大量蜡样芽胞杆菌或肠毒素的食物而导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1.3 原因食品:主要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年老体弱者多发。

2 临床表现

2.1 临床表现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型兼有。病程一般在8 h~36 h,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

2.2 呕吐型:潜伏期短(一般为30 min~5 h)以恶心、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和腹泻、发热。

2.3 腹泻型: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 h~16 h)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和呕吐、发热。

3 实验室检验

3.1 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菌数测定,食品中应≥105cfu/g(mL)

3.2 中毒病人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与可疑食品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或血清型相同。

3.3 检验方法按GB4789.14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并且含量≥105cfu/g(mL)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中毒患者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

胞杆菌与中毒食品检出的菌株的生化分型相同。

附录1-9 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的主要食品以家禽肉为主,尤其是鸡肉。污染途径为食用未煮熟的鸡肉或其他食品受到生鲜鸡肉的交叉污染。此外,未进行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饮用水也可导致空肠弯曲菌感染。

1.4 易感人群:暴发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散发的病例中,小儿较成人多。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为1 d~11 d,一般为2 d ~5 d。

2.2 初期症状多为腹泻,腹绞痛、呕吐、发热38 ℃~40 ℃,腹泻多为水样便,奇臭。严重者腹泻可为血性便。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壮年。病程一般为 2 d~10 d。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中检出空肠弯曲菌。

3.2 从不同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

3.2 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 以上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

3.3 检验方法按GB 4789.9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中均未分离出空肠弯曲菌,但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 以上,也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0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能发生。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乳与乳制品、海产品及即食食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4 d~21 d,最短3 d,最长70 d。

2.2 主要症状为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2 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3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4 由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5 按GB 4789.30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使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以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1 食源性变形杆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变形杆菌病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以水产类和熟肉制品为多见,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污染途径为制作食品过程中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或受污染的熟食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后食用引起。

1.4 易感人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为3 h~20 h。

2.2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周或上腹部刀绞样疼痛、腹泻、发热约38℃左右。大便多为水样便,有恶臭,无脓血。中毒患者一般于 1 d~2 d 内自愈。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子中分离出生物学型别或血清型相同的变形杆菌。

3.2 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变形杆菌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 以上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

3.3 检验方法见附录A。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的优势菌为变形杆菌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分离出生物学特性或血清型一致的变形杆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中均未分离出变形杆菌,但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变形杆菌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 以上,也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A变形杆菌检验方法

A1 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GN 肉汤,36±1℃培养24 h。

A2 分离平版: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 平板,36±1℃培养24 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 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膜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A4 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1、2、3、4。

表 1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生化反应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

西蒙氏柠檬酸盐

硫化氢

尿氨酸脱羧酶

明胶

脂酶(玉米油)

D.E 露醇

蔓延生长V

V

注:+阳性。-阴性。V 不定。

表 2 变形杆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表

生化反应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

粘化变形杆

潘纳氏变形杆

1 2

靛基质++---尿氨酸脱羧酶--+--麦芽糖++-++木糖+++-+水杨苷+----七叶苷水解+----

表 3 摩根氏菌属两个生化群的鉴别生化反应摩根氏菌生化Ⅰ群

硫化氢-V 赖氨酸脱氢酶-+动力+-

甘油-+

表 4 普罗菲登斯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

生化反应

碱化

普罗菲登斯菌

路斯太坚氏

普罗菲登斯菌

司徒氏

普罗菲登斯菌

雷极氏

普罗菲登斯菌

尿素酶--V +肌醇--++

侧金盏花醇+--+

阿拉伯糖醇---+

蕈糖----

半乳糖-+++

A5 血清学凝集分型试验

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 抗原为49 个,H 抗原为19 个,见表5。

表5 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

O 抗原群H 抗原O 抗原群H 抗原

1 1(1) 26 2(2),3(2),6(1)

2 1(1) 27 2(2),3(2)

3 2(2),2(2) 28 2(2),3(2)

4 1(1),8(1),16(1) 29 13(2)

5 1(2),3(2) 30 1(2),2(2),4(2),13(2),15(

2)

6 1(2),2(2),3(2) 31 1(1),2(2)

7 1(2),3(2),4(2) 32 1(1),3(2),5(1)

8 1(1) 33 3(2)

9 1(2),2(2) 34 6(1)

10 1(2),2(2),3(2),4(2),5(2)35 2(2)

11 1(2),2(2),4(2),6(2)36 3(2),7(1)

12 1(2),2(2) 37 17(1)

13 1(2),2(2),3(2),4(2) 38 1(1),2(2)

14 1(2),3(2) 39 18(1)

15 1(2),7(1) 40 4(2)

16 1(2),9(2),14(2) 41 1(1),2(2)

17 1(2),10(1) 42 1(1)

18 1(2) 43 2(2)

19 1(1),3(2),11(1) 44 11(1),19(1)

20 1(2),2(2) 45 11(1)

21 1(1) 46 17(1)

22 1(1)47 1(1)

23 1(2),2(2),3(2),12(2)48 1(2)

24 1(2),2(2),3(2),13(2) 48 2(2)

25 1(1)

表中H 抗原后面括号内数字表示:(1)普通变形杆菌。(2)奇异变形杆菌。

A6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A6.1 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2~3 天)和恢复期血清(12~15 天)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对照。

A6.1.1 稀释血清: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清,1:4,1:8 倍比稀释到1:640,每管0.5mL,同时做一盐水对照。每个血清稀释两列。

A6.1.2 将不同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营养琼脂斜面36±1℃培养18~24h ,用盐水洗下,

制成H 和O 抗原,H 抗原在菌液中加入0.2%甲醛,O 抗原系将浓菌加入等量的95%酒精,于36±1℃过夜,两种抗原分别经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其沉淀物用盐水稀释成含10 亿菌/mL。

A6.1.3 在每管0.5mL 的稀释血清中一列加H 抗原,一列加入O 抗原各加0.5mL,振荡摇匀,置36±1℃18~24h,观察结果。

A6.1.4 凝集反应呈“++”的最后一管,为其效价滴度。

A7 交互吸收试验:取不同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交互吸收试验。

A7.1 抗原制备:将菌株接种营养琼脂36±1℃18~24h,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含菌量为100 亿~2000 亿/mL,按0.5%的浓度加入甲醛,杀菌,置36±1℃18~24h。

A7.2 免疫血清制备:选择体重2 公斤左右的健康家兔,从耳静脉接种上述抗原第一次 2.5 亿个,第二次5 亿菌,第三次10 亿菌,第四次20 亿菌体,每次间隔 5 天,在最后一次7~10 天从耳静脉取血做效价测定。一般效价在1:6400 以上,即可从颈动脉或心脏取血。

A7.3 交互吸收

A7.3.1 吸收菌制备:将菌株接种于克氏瓶中营养琼脂,置36±1℃培养24h,用少许盐水洗下。制成浓厚菌液,每毫升含500 亿菌体。加入2%甲醛,36±1℃2~3 天杀菌,经做无菌试验合格后使用。

A7.3.2 吸收试验:血清用1:10000 硫柳汞的生理盐水稀释成1:5 或1:10,每毫升血清中加入吸收菌

0.2~0.8g,振摇混匀,置36±1℃3h,并经常摇动,离心沉淀,分出血清与制备免疫血清的抗原细菌做玻片凝集试验,如还有凝集,继续吸收,直至物凝集。再与吸收菌做凝集试验,如不凝集证实为同一型别,反之则认为不是同一型别的变形杆菌。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无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阪崎肠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婴儿配方中极微量的阪崎肠杆菌污染就有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受阪崎肠杆菌污染的调制配方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喂食时间较长等都可导致阪崎肠杆菌有机会生长繁殖,增加患病的危险性。

1.3致病食品:主要为婴儿配方粉。另外,配方粉冲调、放置和喂食过程中不卫生的调制器皿和环境、配方粉冲调过程中添加的其他成分(如淀粉或糖)或食用其他食物也可能成为一种其他类型的污染源。

1.4易感人群:阪崎肠杆菌可引起各年龄段的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是婴儿(0~12 月龄)和新生儿(0d~28 d),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或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性最高。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不明确。

2.2主要症状:感染主要引起婴儿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2.1脑膜炎:早期症状主要是吮奶无力或不吃奶,体温不稳(多数病儿有发热,少数全身发凉,体温不升),呼吸窘迫,黄疸,呼吸暂停,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如嗜睡,惊厥(特别是局灶性),呕吐,激惹]更特异性地提示脑膜炎。25%的病例有囟门的隆起或饱满,仅15%的病例有颈项强直,也可发现颅神经异常(特别是涉及第3,6,7 对颅神经)。该菌引起的脑膜炎常引起脑梗塞、脑脓肿、囊肿形成和脑室炎等并发症,并且可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脑水肿、四肢瘫痪和发育障碍等。

2.2.2败血症:早期体征通常是非典型的和轻微的。自发性活动减少,吸吮无力,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体温不稳(过高或过低)最常见。其他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窘迫,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和烦躁不安),黄疸,呕吐,腹泻和腹胀。

2.2.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婴儿可表现为腹胀的肠梗阻,胃胆汁性残留(在喂养后)可逐渐发生呕吐胆汁,或肉眼或镜下血便,败血症可表现为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发作的增多和代谢性酸中毒。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品中检出阪崎肠杆菌。

3.2从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血液、脑脊液等生物标本中检出阪崎肠杆菌。

3.3对从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生物标本的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获得相同的指纹图谱。

3.4按GB 4789.40 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生物标本相同指纹图谱的阪崎肠杆菌,可确诊。

4.2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如无可疑食物,但从2 个或2 个以上患者生物标本中分离到相同指纹图谱的阪崎肠杆菌,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均能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的6~10 月份。

1.2 发病原因:经口摄入受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1.3 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对本菌均普遍易感,但受胃酸及免疫力的影响,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1 d~3 d,短者数小时,长者7 d。

2.2 临床分型

2.2.1 轻型

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 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2.2.2 中型

腹泻次数一日10~20 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2.2.3 重型

腹泻次数一日20 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 kPa(50 mmHg),成人<9.33 kPa(70 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 mL 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2.2.4 中毒型(干性霍乱)

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患者的呕吐物、粪便/肛拭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O1 群或/和O139 群霍乱弧菌。

3.2 从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 检测阳性。

3.3 从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O1 群或/和O139 群霍乱弧菌。

3.4 引用GB 15984。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患者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和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O1群或O139 群霍乱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 检测阳性,和/或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同型O1 群或O139 群霍乱弧菌时,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对患者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 4 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 倍以上增长者,也可确诊。

4.4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4 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秋、冬及早春季节多见。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通常为25-30d,最短15d,最长50d。

2.2 食欲下降、发热、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继发肝损害症状(排出深色尿、灰白便),部分病例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等黄疸症状。轻症状者数周恢复,严重者则需数月。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个别病人(尤其是老人)可出现肝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分如下三型:

2.2.1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通常表现为近1周左右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2.2 瘀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黄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明显病理学改变。

2.2.3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一般既往无肝病史,表现为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肝脏迅速缩小。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显著病理学改变。

亚急性重型则表现为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 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显著病理学改变。

3 实验室检验

3.1 发病早期,检测病人血清抗HAV-IgM抗体呈阳性。

3.2 检测病人血清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3.3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4 患者食用的可疑食物或粪便/肛拭检测甲型肝炎病毒PCR呈阳性,可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在发病早期,病人血清抗HAV-IgM抗体呈阳性,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典型临床表现且半月前有生食贝类史,可疑似。

4.4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5 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高发,有时在夏季也会出现发病的小高峰。

1.2 发病原因: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物品、空气等传播。

1.3 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1.4 易感人群: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主要分布在学校、家庭、医院、军队、幼儿园、旅游区等,多在集体机构以暴发形式出现。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24 h~48 h,少数在18 h 内或72 h 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仅10 h 左右。

2.2 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4h 内腹泻4~8 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2.3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病例。脱水是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主要死因。

3 实验室检验

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可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患者可疑食品或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排除常见细菌和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确诊。

4.2 其他情况,按GB14938.1 执行。

附录2常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2-1 食源性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没有季节性及地区性中毒特征。

1.2 中毒原因及食品:有摄入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污染的食物史,或误将氨基甲酸酯农药作为食物或调料等摄入。

1.3 易感人群:摄食者均易发生中毒。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

2.2 轻度中毒

短期密切接触氨基甲酸酯农药后,出现较轻的毒蕈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流涎、多汗、瞳孔缩小等,有的可伴有肌束震颤等烟碱样症状,一般在24h 以内恢复正常。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往往在70%以下。

2.3 重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肺水肿;

b.昏迷或脑水肿;

c.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

3 实验室检验

3.1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按GBZ52-2002 附录方法测定。

3.2 可疑食物中氨基甲酸酯农药含量的测定:植物性食物按GB/T5009.145 执行,动物性食物按GB/T5009.162 执行。

3.3 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氨基甲酸酯农药含量的测定:按GB/T5009.163 执行。

4 诊断

4.1 符合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确认中毒由食物引起,在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氨基甲酸酯农药,即可确诊。

4.2 硫代(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无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不能采用本标准判定。

4.3 其他情况,按照GB 14938.1 执行。

附录2-2 食源性钡盐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全年均可发生,无地区性差异。

1.2 中毒原因:误将白色粉末状钡盐当作食盐、发酵粉、碱面、小苏打、明矾等使用,如误将氯化钡当作明矾加入面中炸油条,碳酸钡当作发酵粉或碱面制作面食引起中毒等。

1.3 中毒食品:受氯化钡、碳酸钡等钡盐污染的食品。

1.4 易感人群:无明显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30min 至2h,短者10min,长者达48h。

2.2 主要症状与体征:突出表现是肌肉麻痹、心血管损害及低钾血症。

2.2.1 中毒的分级

根据进食钡盐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肌力的降低,进行综合分析。

2.2.2 急性轻度中毒

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胸闷、麻木或无力,肢体运动力弱,肌力Ⅳ级,心电图有早期低钾所见或血清钾稍低。

2.2.3 急性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肌力Ⅱ~Ⅲ级肌张力降低,心电图、血清钾呈现低钾表现。

3.3 急性重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四肢弛张性瘫痪,肌力0~Ⅰ级甚至呼吸肌麻痹,心电图及血清钾显示明显低钾现象,多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3 实验室检验

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钡的测定,按附录 A 规定进行。

4 诊断

4.1 有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即可确诊。

4.2 有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未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可确诊。

4.3 无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可确诊。

4.4 其它情况,按照GB14938.1 执行。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线正常。 (六)肺炎 确定肺炎诊断 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然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线检查可鉴别。其次,应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炎常须与下列疾病鉴别:.肺结核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以确诊。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裕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作、、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以免贻误诊断。 .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二聚体、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非感染性肺部浸润还需排除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不张、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血管炎等。 (二)评估严重程度 如果肺炎的诊断成立,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决定在门诊或人院治疗甚或治疗至关重要。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重症肺炎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诊断标准,如果肺炎患者需要通气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气

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XXXX答题纸 (20XX—20XX学年第X 学期) 课号:XXXXXXXX 课程名称:XXXXXXXXX 改卷教师:XXXX 学号:XXXXXX 姓名:XXXXXXXX 得分:XXXX 健康与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更具体的说,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一、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定义 1、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种,是健康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

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心健康的人都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身心健康的标准大体分为以下十项: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化;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概括地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①认知功能正常;②情绪反应适度;③意志品质健全;④自我意识客观;⑤个性结构完整;⑥人际关系协调; ⑦社会适应良好;⑧人生态度积极;⑨行为表现规范;⑩活动效能吻龄。 通常,身心健康的人都表现出性格温和,意志坚定,乐观开朗,幽默风趣,而且胃口好,对事物不挑剔,排泄轻松自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心肺功能正常,整个人都精力充沛而且旺盛。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病,是由于内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水肿,导致内淋巴腔扩大以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所致。临床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为3个主征。眩晕可

关于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6 h~48 h。偶尔长达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4789.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内科常见病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公式?共同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包块 1、急、慢性胃炎=饮食不洁或刺激物+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胃食管反流病=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红色条样糜烂带(烧心、反酸、返食) 3。消化性溃疡病 胃溃疡=慢性规律性上腹痛(饱餐后痛)+呕血黑便 十二指肠溃疡=饥饿时痛(餐后4小时以上)或夜间痛+呕血黑便?消化性溃疡穿孔=突发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既往肝病史?5、细菌性痢疾=不洁饮食+腹痛+ 6。溃疡性结肠炎=左下腹痛+粘液脓血便+(便意、便后缓解)+抗生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素无效?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 7.急性胰腺炎(水肿型)=暴饮暴食/慢性胆道病史+持续上腹疼痛+弯腰疼痛减轻+淀粉酶检测?急性胰腺炎(出血坏死型)=水肿型症状+腰腹部或脐周紫斑+腹穿洗肉水样液体+血糖高+血钙低?出血坏死型:血尿淀粉酶值不一定高,有时反而会下降、确诊时选CT 8、幽门梗阻=呕吐宿食+振水音? 9。肝硬化=肝炎病一周内测血淀粉酶,超过一周测脂肪酶? 10.胆囊炎=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史+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蜘蛛痣)+超声(肝脏缩小)? 征阳性+恶心呕吐 11、胆石症=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B超强回声光团、声影 1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下柯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休克表现+精神症状(如神情淡漠、昏迷)五联征 13。急腹症?(1)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胀痛、闷痛)+WBC升高?(2)肠梗阻:腹痛+吐+胀+闭+X线(香蕉/液平) 病因:机械性与动力性 血运:单纯性与绞窄性?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 部位:高位与低位 (3)消化道穿孔=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游离气体?(4)异位妊娠=阴道出血+停经史+下腹剧痛(宫颈举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5)卵巢囊肿蒂扭转=体位变化+突发腹痛+囊性肿物 14.消(6)急性盆腔炎=刮宫手术史+白带异常+下腹痛+下腹剧痛(宫颈举痛)+脓性分泌物? 化系统肿瘤?(1)胃癌=老年人+黑便+龛影+慢性溃疡疼痛规律改变+上腹痛+腹部包块+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中晚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早期)+进食哽咽感(早期)?(3)肝癌:肝炎病史+肝区疼痛+AFP升高+肝大质硬+腹水黄疸+B超占位?(4)直肠癌=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带血+脓血便+消瘦+大便变形 (5)胰腺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老年人+无痛进行性加重黄疸+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6)结肠癌:老年人+消瘦+排便习惯改变+CEA+腹部肿块 15、肛门、直肠良性病变 (1)内痔=无痛性血便+便带鲜血+静脉样团块 (2)外痔=肛门疼痛+便鲜血+肛门口触痛肿物 16。腹部闭合性损伤?肾损伤=腰部损伤+血尿(3)肛裂=便时便后肛门剧痛+肛门裂口? 肝破裂=右腹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 脾破裂=左腹部外伤+全腹痛+腹腔内出血?肠破裂=腹中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穿刺淡黄色液体?17。腹外疝(斜疝)=老年男性+腹压增加+右下腹肿物+进入阴囊

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骨质增生的诊断和治 1、临床表现:反复腰骶部疼痛,站立和久坐后加重或伴有头晕头痛等。 2、鉴别诊断:肾结石、肾囊肿、肾炎等 3、辅助检查:血尿Rt、X片(腰椎正侧位)B超(排除肾脏疾病) 4、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5、治疗:对症、理疗、抗炎 口服药:俞伤灵胶囊、舒筋活血片、芬必得(饭后)、万通筋骨片。 液体治疗: 1、0.9%NS 150ml 皮试头曲 3.0g 2、5%GS 150ml 复方丹参20ml 3、0.9%NS 100ml 皮试AmpNc 5.0g 4、5%GS 100ml 雷尼替丁0.15g 地米5mg

一、临床表现:1、明显下腹胀痛;肛门坠胀感。 2、白带增多有异味,月经量增多 3、偶有发热和恶寒 二、辅助检查:血尿Rt可见WBC增高, B超可见子宫直肠陷凹积液 三、诊断: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四、鉴别诊断:输尿管结石、阑尾炎、及其他急性下腹部病 五、治疗:1、安痛定2ml im st! 2、阿托品0.5 | im 非那根25mg |im 左氧氟沙星100ml ivgtt 0.9%NS 250ml 克林0.9g ivgtt 5%GS 250ml 654—2 20mg ivgtt 5%GS 250ml Vc 3.0 VB6 0.3肌苷0.4 ATP40mg Co-A100u ivgtt 左氧氟沙星100ml ivgtt

患者男1岁2个月 一、临床表现:受凉后出现阵性咳嗽、发热T:38.5度 血Rt WBC增高 二、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支气管炎、婴幼儿肺炎 四、治疗原则:抗炎、抗感染、对症治疗 五、治疗:安痛定1/3 im 0.9%NS 100ml 头曲1.0g ivgtt 0.9NS 100ml VC 0.5 地米5mg ivgtt 10%GS 100ml 病毒唑0.3 VB6 0.05 ivgtt 0.9%NS 100ml 新青Ⅱ1.0 ivgtt 口服药:头孢克污25mg Tid 非那根颗粒1/2Tid 小儿止咳化痰颗粒1/2Tid 枇杷止咳颗粒1/2包Tid 雾化:0.9%NS 50ml 庆大16万u 病毒唑0.2 地米5mg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阻塞性肺气肿 一、临床表现: 症状: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体征: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 二、实验室检查: 1.X线: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2.呼吸功能检查:FEV1/FVC%<60% ,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三、并发症: 1.自发性气胸 2.肺部急性感染 3.慢性肺心病 四、诊断: 1.气肿型:隐袭起病,病程漫长,常发生过度通气,呈喘息外貌 2.支气管炎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3.混合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肺血管疾病 二、发病机理: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2)解剖学因素:肺小动脉血管炎甚至完全闭塞,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毁损,肺血管收缩与肺血管的重构。(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使醛固酮增加、肾小动脉收缩,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2.心脏病变和心衰 3.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慢阻肺的表现。肺气肿征,呼吸音减弱,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心音遥远,P2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心脏搏动,颈静脉充盈,肝上界及下缘明显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衰心衰 四、实验室检查: 1.X线: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 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肥大征 2.心电图:电轴右偏,重度顺时针向转位,RV1+SV5>=1.05mv,肺性

妇科五大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2.腹部包块: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逐渐增大,突向腹腔,当增大》3月妊娠大小时, 于耻骨联合上可触及硬且活动的肿块,清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易扪及。 3.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宫体下段前壁的肌瘤,压迫膀胱,影响 膀胱充盈而发生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肌瘤生长于子宫后壁,特别位于 子宫体下段或宫颈,可以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 4.不孕。 5.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发贫血。 6.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规则,结节状突起。 7.B超检查:最常见,声像图显示肌瘤区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低回声、等回声或中回声, 中间常有稀疏光点。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 1、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1)随访观察: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但需定期随访,可期3-6个月复查1次,随访中如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适应症: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2 月妊娠子宫大小;近绝经年 龄,肌瘤较小,症状轻;全身情况差,不能胜任手术者。 主要药物: (1)雄激素: 常用药物:丙酸睾丸酮25mg 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肌注,每日一次, 共3次,总量小于300mg。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 适应症:术前辅助治疗;子宫肌瘤合并不孕者;有合并症暂不能接受手术者;更年 期或近绝经患者。 用法:LHRHa 150 ug,肌肉注射,每月一次,连续用3-6个月。 (3)孕三烯酮: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连服3~6个月。用药期间注意肝 功能情况,每月查肝功一次,若异常则停药。 (4)抗雌激素制剂|:三苯氧胺 10mg Bid×3-6月;或米非司酮12.5-25mg口服,每日一次,共3个月。 2、手术治疗: ⑴肌瘤切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术式:经腹或腹腔镜下切除肌瘤;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或宫腔镜切除。 ⑵子宫切除术(全宫或次全宫,筋膜内子宫切除):适用于患者无生育要求,子宫≥2.5月妊娠大小,月经多伴失血性贫血,肌瘤生长较快,有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失败或肌瘤切除后复发。 术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 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若患者已绝经,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若患者不愿意切除也可保留。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全集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 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断项目

欢迎共阅 妇产科常见疾病诊断项目 (一) 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 预测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 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简称HDN )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存在与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IgG 型),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而发生HDN ,并伴随一系列病理性损害,症状轻微者,胎儿出生后仅发生轻微黄疸,很快治愈;严重者可发生流产、死胎或出生后即有水肿、逐渐加深的黄疸、严重贫血、肝脾肿大,并可能发展成核黄疸或死亡,引起ABO 不第一胎,接受过Rh HDN ABO 包括: 2、孕妇不规则抗体筛选; 3、不规则抗体鉴定及效价测定; 4、IgG 抗A (B )效价测定; 5、溶血素效价测定。 五、参考值 IgG 抗A (B )效价≥128;Rh 抗体效价≥32有临床意义。溶血素效价≥8有参考价值。

六、检测时间: 每周二、四检验,周三、五出报告。 (二)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最新推出优生优育检验项目 TORCH(包括五种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 TORCH(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II型)均是广泛传播的病原体,育龄妇女由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改变,易发生原发性感染,并可通过胎盘、产道或母乳侵袭胎儿或新生儿,导致早产、流产、胎儿畸形甚至死产,并可使感染的新生儿几年后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后果相当严重。IgM抗体的出现是早期感染的指标。因此,对育龄妇女在孕前及孕后检测以上病原体的IgM抗体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从而可以采取措施早期治 疗, 1、 2、 斑丘疹。失明、 3、 人类 CMV 4、 HSV 5、 HSV-II的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的疱疹,分娩时婴儿经产道可受传染,引起婴儿疱疹。 三、标本留取方法: 新鲜血液标本,如需保存,可于2~8℃冷藏48小时或-20℃冷冻4周。 四、收费: 全套五项:276.00元。 五、检测时间: 每周一、三、五检验,二、四、六出报告。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 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 5?10月)高发。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 h ?48 h 。偶尔长达 4 d 。 主要症状及体征 胃肠炎型:最常见。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 d ?7 d 。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进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 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 EPEC)、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 EHEC卜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 病。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0种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常见病临床诊疗规范 目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1-13 三、慢性支气管炎┅┅┅┅┅┅┅┅┅┅┅┅┅┅14-16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17-22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28 六、急性胃炎┅┅┅┅┅┅┅┅┅┅┅┅┅┅┅┅29-30 七、慢性胃炎┅┅┅┅┅┅┅┅┅┅┅┅┅┅┅┅31-34 八、糖尿病┅┅┅┅┅┅┅┅┅┅┅┅┅┅┅┅┅35-38 九、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39-40 十、阴道炎┅┅┅┅┅┅┅┅┅┅┅┅┅┅┅┅┅41-47 十一、盆腔炎┅┅┅┅┅┅┅┅┅┅┅┅┅┅┅┅48-52 十二、下尿路感染┅┅┅┅┅┅┅┅┅┅┅┅┅┅53-55 十三、急性扁桃体炎┅┅┅┅┅┅┅┅┅┅┅┅┅56 十四、结膜炎┅┅┅┅┅┅┅┅┅┅┅┅┅┅┅┅57-66 十五、风湿热┅┅┅┅┅┅┅┅┅┅┅┅┅┅┅┅67-72 十六、软组织损伤康复┅┅┅┅┅┅┅┅┅┅┅┅73-74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75-78 十八、肾结石┅┅┅┅┅┅┅┅┅┅┅┅┅┅┅┅79-81 十九、颈椎病┅┅┅┅┅┅┅┅┅┅┅┅┅┅┅┅82-84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85-87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家禽常见疾病及诊断要点.doc

家禽常见疾病及诊断要点 我国禽病的发生特点: ●禽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高 ●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部分病原出现新变化以及疫情发生呈非典型化 ●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1、病毒+病毒:如新城疫+传支;2、病毒+ 细菌:如传支+大肠杆菌等;3、病毒+寄生虫:如新城疫+球虫等;4、细菌+寄生虫:大肠杆菌+球虫等;5、遗传因素+饲养管理:如呼吸系统疾病等;6、病原微生物+营养代谢障碍:细菌感染+肉鸡腹水综合征等;7、病原微生物+饲养管理+营养代谢障碍:矮小综合征等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加 腹泻 1、黄白色稀便 雏鸡白痢多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雏鸡,小鸡卷缩如球、肛门粘白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粘结。剖检卵黄吸收不全,肝脏表面有白色坏死小点。 大肠杆菌病出拉稀外,鸡站立不稳定、不食,剖检见肝脏铜绿色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肠道有出血。 急性禽霍病出拉稀外,临床上出现口流粘液,呼吸困难。剖检见全身粘膜出血,肝脏肿大,具有白色坏死点,心脏表面脂肪出血,小肠中以卵黄蒂以上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粪便如水恶臭,鸡群不愿动蹲伏常啄肛门。剖检见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者如紫红色葡萄样。 尿酸盐沉积除拉水样便外,鸡饮水量加大,腿关节肿胀,剖检见内脏表面有白色尿酸盐沉积。询问病史时有饲喂高蛋白质饲料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为尿酸盐沉积。 饲养缺陷或饲养管理不当常发生于使用劣质饲料如发霉变质以及育雏时温度高低不稳。2、绿色稀粪便 急性鸡瘟除拉绿色粪便外,临床上出现嗉囊倒流出粘液,鸡站立不稳、蹲伏、不愿走动。 剖检可见腺喂粘膜与肌肉交界处、腺乳头出血出血。小肠粘膜,盲肠扁桃体出 血。 传染性喉气管炎除拉绿色稀便外,鸡咳嗽时带有血液的粘液、鸡出现伸颈张口呼吸。剖检可见到喉、气管粘膜出血性粘液。 急性副伤寒拉绿色或白色稀便,鸡不愿活动,呈直立企鹅样姿势。剖检见肝脏肿大发红。传染性滑膜炎拉绿色稀便,还见鸡出现渐渐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行走困难。关节肿胀、不愿活动。剖检见胶东样渗出物。 3、水样稀便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精神不振,持续排白色或水样粪便,饮水量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20日龄~35日龄的雏鸡,60~90日龄成鸡死亡率较低。剖检出现大花肾,肿大, 其他内脏无典型变化 食盐中毒拉稀的同时伴有饮水量增加,口流粘液,严重者出现转圈,抽搐,死亡很快,成堆死亡。 副伤寒开始为稀粥样,后呈水样,肛门有粪便污染。剖检见肝脾淤血肿大,盲肠有干酪样

肾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版详解

血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血尿的定位诊断 (一)肾小球与非肾小球血尿的判断 1.管型尿:如能发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更是肾小球血尿的的特征,但尿沉渣中红细胞管型数量不多,普通显微镜检查容易遗漏,如能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则较易观察到管型。 2.尿蛋白测定:血尿伴有明显的蛋白尿常是肾小球血尿。若肉眼血尿,而其尿蛋白>1g/24h,或定性>++,则提示肾小球疾病。但必须指出,有些肾小球疾病可无蛋白尿,而仅表现血尿。 3.尿红细胞形态:用位相显微镜(PCM)观察尿沉渣,是确定肾小球性血尿的主要方法,肾性血尿畸形红细胞率>80%。1982年,Fairley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形态,以鉴别血尿的来源,Fairley诊断标准如下: (1)尿红细胞:①5个/H.P为“+”;②6~20个/H.P为“++”; ③21~50个/H.P为“+++”;④51以上/H.P为“++++”。 (2)均一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 (3)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等,外形呈2种以上的多样变化。 (4)混合形血尿:正常、变形红细胞均在“+”以上,以偏多的一种为诊断依据。 (5)判断结果:变形红细胞血尿,或以其为主的混合形血尿,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均一红细胞或以均一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形血尿

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4.尿红细胞平均容积和分布曲线分析:采用自动血细胞计算仪测定新鲜尿标本红细胞平均容积和分布曲线,如平均容积≤72fl,且分布曲线呈小细胞分布,则说明血尿多源于肾小球。 (二)上尿路与下尿路出血 1.上尿路出血:多呈暗棕色尿,无膀胱刺激征,有时可见蠕虫样血块;有时伴肾绞痛;有血块者通常不是肾小球疾患,而是输尿管、肾盂出血或肾肿瘤出血。 2.下尿路出血:尿三杯试验对诊断下尿路出血特别有帮助。嘱病人排尿于3个玻璃杯中,不要间断,第1杯10~15ml,第3杯10~30ml,其余排入第2杯中,作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检查。如第1杯细胞增多(初段血尿)则为前尿道出血;第3杯红细胞增多(终末血尿),则多为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3杯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程血尿),则为膀胱颈以上的出血。 二、血尿的根底疾病诊断 (一)肾小球疾病:已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者,再进一步作相关的筛选性检查,分清其为原发或继发,例如检查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补体等,以排除狼疮性肾炎等,从而最后明确其根底疾病。肾活检可提供组织学的诊断,对40岁以下血尿病人的诊断尤有价值。随着肾组织形态学检查技术的完善与精确,已使更多的所谓原因未明的血尿得以明确为肾小球疾病。 (二)非肾小球疾病:若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是肾

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脑囊虫病:血清学检测方面,相关寄生虫感染血清学筛查结果呈阳性,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环形强化,幕上结节性强化,靶征; 脑结核:脑脊液相关指标,PPD皮试,结核抗体检测,胸部增强CT检查; 多发性硬化:经典的(虽然并非总是)复发-缓解,脑脊液IgG合成率正常,寡克隆带(—),抗水通道蛋白-4 IgG抗体(—),脱髓鞘活动期典型的环形强化征和开环强化征(open ring sign),幕上尤其是侧脑室周围纵轴与侧脑室垂直的典型脱髓鞘病灶。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为一种血管中心性、血管破坏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主要累及肺,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大多中年发病,男性多见。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作为首发表现。其病变组织中主要为异型T淋巴细胞,近年来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确认为是与EBV相关,可发展为的富含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治疗免疫抑制剂。病理学检查通常可见血管周围大异型B淋巴细胞(large atypical B cells)浸润、伴反应性T淋巴细胞浸润。 激素敏感性慢性淋巴细胞炎性浸润伴桥脑血管周围强化(CLIPPERS) 是新近提出的一个疾病实体,以桥脑为中心的免疫炎性疾病。突出的影象特点是桥脑、桥臂、小脑等胡椒粉样点状强化病灶。早期即可出现桥脑、小脑萎缩。也有报道可表现认知障碍及大脑皮层萎缩。免役治疗有效,但停用激素后可以复发。CLIPPERS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综合征,如何分类,目前还未明确。由于累及桥脑、小脑,有人建议把该病的定义修订为“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pontocerebellar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 ”,激素敏感性慢性淋巴细胞炎性浸润伴桥脑小脑血管周围强化. 进行脑活检后:未发现血管坏死、血管壁浸润及破坏(血管炎表现);未发现朗格汉斯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未发现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巨细胞(神经结节病);未发现异型性B淋巴细胞、且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未发现EBV(+)的B淋巴细胞(大B细胞型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未发现髓鞘脱失(脱髓鞘性疾病)。 所有8例CLIPPERS患者中,5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5.5岁(发病年龄范围:16岁~86岁)。 所有8例患者均出现了亚急性起病的步态共济失调和复视。 其中7例患者随后还出现了构音障碍(主要呈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但伴有一些痉挛性构音障碍的特点)。 其中5例患者还存在面部或头皮的感觉异常或麻刺感。 其它症状包括:非特异性头晕、恶心、味觉障碍、假性球麻痹性情感(病理性强哭或强笑)、耳鸣、震颤、眼震、截瘫、感觉丧失、痉挛。 所有8例患者均无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亦均无体重减轻、发热、脑膜刺激征、淋巴结肿大、烦渴多饮/多尿或下丘脑功能障碍的其它症状、葡萄膜炎、口腔溃疡和/或生殖器溃疡。 (1)所有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存在认知障碍;这4例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中,又有3例患者存在大脑萎缩; (2)MRI病灶的分布不仅只限于脑桥,小脑中脚及小脑具有MRI病灶分布;病程后期,小脑和小脑中脚出现了严重萎缩; (3)病理学检查发现,小动脉和小静脉周围均可见以CD4+ 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但仅可见少量的B淋巴细胞;此外病理学检查还可见神经轴索损伤,但无血管炎的病理学证据(血管壁破坏、纤维素样坏死)。 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诊断性特点包括:嗜睡或昏迷,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皮质脊髓束征象;绝大多数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是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发病的,且呈单相性病程、预后较好。仅少数(10%~31%)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可以出现MRI异常;而且,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的MRI异常通常表现为均匀的非强化性病灶。因此,Bickerstaff

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窒息 一、概述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障碍,本质是组织的缺氧与灌注不良. 二、诊断要点 ⑴有影响母体与胎儿气血交换的各种原因; ⑵胎儿心率增快>160 次/分,或<100 次/分,持续一分钟以上;或胎心监护表现为晚期减速.羊水混胎便; ⑶Apgar 评分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 ⑷器官功能障碍. 注: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有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早产儿等,Apgar 评分常不能反映窒息的程度. 重要的辅助检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功能的评价,血常规. 窒息的复要点: 1.正确复; 严格按ABCDE复方案进行复;心电监护; 2.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羊水胎粪污染,HR<100/min,无自主呼吸; ②气囊—面罩通气后,HR<100/min,发绀不缓解。(注:气管插管麻醉科医师协助插管)。 3 复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①肾上腺素:指征,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后,心率< 60 次/min: (注意: 充分的通气建立之前不要用肾上腺素) . 剂量:1/10,000,0.1-0.3ml/kg/次,据情况3-5 分钟可重复,可经气管插管滴入或静脉注射; ②扩容指征:给氧后仍苍白,脉搏微弱,低血压/低灌注,对复反应不佳.可应用生理盐水,10ml/kg;或白蛋白1g/kg;或血浆10ml/kg. 应在充分建立有效的通气基础上。 ③碳酸氢钠,怀疑有酸中毒时使用。 ④纳络酮,对于分娩前 4 小时母亲应用过各种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在有效的通气基础上应用.剂量,0.1mg/kg,气管滴入, 或静脉注射,或皮下或肌肉注射. 复后新生儿应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生理生化指标.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一、腹泻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2、急性细菌性痢疾: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3、溃疡性结肠炎: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1)受累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 (1)结肠肠管4、伪膜性肠炎: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正常菌群,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是最主要的症状,腹5、大,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

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 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的演变有明显关系, 一旦肿瘤切除即消失, 如有转移或复发,腹泻再次出现。甲状腺髓样癌分泌降钙素, 但临床上不出现低血钙,可能是由于甲状旁腺代偿的结果。8、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二、腹痛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与胃酸接触的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肠-%的消化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 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约故又分别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和节律性。病程中常出现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胃溃疡疼痛开始,至下一次餐前消失,周而复始。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1~3须进餐来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