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技术导论

遥感技术导论

遥感技术导论
遥感技术导论

第1章绪论

1. 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4.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5. 简述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2章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

1. 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

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中的高频波段,如宇宙射线到大部分紫外线,粒子性特征明显;低频波段,如大部分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特征明显;处于中间波段的可见光和部分紫外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2. 电磁辐射是如何产生的?

3.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遥感的本质是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体或现象反射、发射的电磁辐射信息,进而转变成数据或影像

4. 什么是黑体?简述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5. 遥感辐射源主要有哪些?

6. 什么是地物波谱特性?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7. 简述岩石、水体、植被和土壤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

8. 大气对电磁辐射有何影响? 对遥感有何影响?

9. 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第3章彩色基本原理

1. 彩色的三特性是什么?

2. 简述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的基本原理。

3. 孟塞尔颜色系统是如何对颜色进行表示和度量的?

4.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是如何对颜色进行表示和度量的?它与孟塞尔颜色系统有何区别?

第5章摄影成像

1. 简述摄影成像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2. 什么是感光特性曲线?简述感光特性曲线的分段特性。

3. 比较反差,景物反差,光学影像反差,胶片影像反差的区别。

4. 什么是感色性?根据感色性可以把胶片分为那几类?

5. 什么是多波段遥感?

6. 简述彩色影像获得的基本原理。

7. 简述彩色胶片负片和正片色彩形成过程并绘图表示。

8. 联系色彩合成相关理论分析彩红外影像上的色彩特征。

第6章扫描成像

1. 扫描探测器主要有哪些?

2. 简述电子扫描成像的基本过程。

3. 简述光机扫描仪的成像过程。

4. 简述瞬时视场角、像点、地面分辨率、扫描角、总视场角的概念。

5. 简述固体自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7章航空遥感及其航测知识

1. 简述航空摄影基本过程。

2. 简述航摄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方法。

3. 航空摄影资料主要有哪些?

4. 什么是中心投影?简述中心投影的构像规律。

5. 航摄像片上的特征点、线有哪些?

6.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7. 简述投影误差产生原理并分析其误差规律。

8. 简述倾斜误差产生原理并分析其误差规律。

9. 简述航片立体观察的条件、方法和效应。

10.简述航摄像片立体两侧的原理与方法。

11. 简述航摄像片的纠正与转绘方法。

12.何谓航空像片的比例尺、平均比例尺?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8章卫星遥感及其影像

1. 卫星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几个子系统?

2. 简述Landsat的运行特征。

3. 陆地卫星4/5数据是目前利用得最多的遥感数据,请简要说明tm 各波段的光谱特性及其适用领域。

4. 简述Spot的成像方式及其光谱特性。

5. 简述中巴资源卫星的传感器类型及其特性。

6. 论述气象卫星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7. 简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性能及数据特点。

第9章高光谱遥感

1. 什么是高光谱遥感?

2. 简述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3. 什么是多角度遥感?

4. 简述双向反射的概念及双向反射模型的种类。

5. 简述微波遥感成像原理。

7. 简述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及影像特征。

第10章遥感影像的分析解译

1. 简述遥感影像的解译原理。

2. 遥感资料的种类有哪些?

3. 简述遥感影像的几何分辨率。

4. 简述遥感数字图像的概念及特点。

5. 多波段数字图像常用的数据格式有哪三种?

6. 简述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并说明解译标志的可变性及其应对方法。

7. 简述目视解译的原则和方法。

8. 简述目视解译的程序。

遥感

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

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其中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是决定遥感技术应用成败的三个主要技术因素

遥感平台

在遥感中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成为平台或载体,它既是遥感仪器赖以工作的场所,又是遥感中“遥”字的具体表现

传感器

在遥感中,收集、记录和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成为传感器,它是遥感的核心,“感”字的体现

像元

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元,像元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像元具有空间特性和属性特性。

一个像元内只包含一种地物的像元称为正像元(如水体),像元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元(如出苗不久的麦田,包含麦苗和土壤的光谱特性)

多波段数字图像三种数据格式:

BSQ: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

BIP: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

BIL: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

彩色三要素

彩色三要素:色别,饱和度,明度

色别也叫色调,指彩色的类别,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洁性,它表示一种彩色的浓淡程度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决定于发光体的辐射强度和物体表

面对光反射率的高低

反射

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就称为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混合反射

反射波谱

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散射

散射是指电磁辐射与结构不均匀的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辐射无干涉抵消,而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现象,它实质是反射、折射和衍射的综合反映

大气散射

散射是指电磁辐射与结构不均匀的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辐射无干涉抵消,而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现象,它实质是反射、折射和衍射的综合反映

瑞利散射

当r<<λ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它的散射强度与入射辐

射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米氏散射

当r=λ是,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其散射程度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粗粒散射

当λ<

大气透射

透射是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的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是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灰度分辨率

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地面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是用来表征传感器获得的影像反映地表景物细节能力的指标,亦称空间分辨率,定义为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所代表的地面距离的大小

频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电磁波谱

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一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主动遥感

是指使用人工辐射源从平台上先向目标发射电磁辐射,然后接收和记录目标物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的遥感

被动遥感

指不利用人工辐射源,而是直接接收与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或者目标物本身发射的热辐射和微波遥感

图像方式遥感

图像方式遥感是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分布以图像色调深浅来表示

非图像方式遥感

非图像方式遥感是记录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最后资料为数据或曲线图

监督分类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元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非监督分类

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达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像片重叠度

像片重叠是指相邻像片相同影响的重叠。其中同一航线上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航向重叠,相邻航线之间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旁向重叠

几何校正

遥感成像时,由于飞行器姿态(侧滚、俯仰、偏航)、高度、速度,地球自转等因素而造成图像相对于地面目标而发生几何畸变,畸变表现为像元相对于地面目标实际位置发生挤压、扭曲、伸展和偏移等,针对几何畸变进行的误差校正称几何校正

图像几何校正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像像元空间位置的变换,另一个是像元灰度值的内插。故遥感图像几何纠正分为两步,第一步作空间变换,第二步作像元灰度值内插

大气校正

大气会引起太阳光的吸收、散射,也会引起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及散射光的吸收、散射,入射到传感器的除目标物的反射光外,还有大气引起的散射光(光路辐射),消除并校正这些影响的处理过程叫大气校正

本影

本影是地物本身电磁辐射较弱而形成的阴影。在可见光影像上,就是地物背光面的影像,它与地物受光面的色调有显著差别,本影的特点表现在受光面向背光面过渡及两者所占的比例关系

落影

在可见光影像上落影是指地物投落在地面上的阴影所成的影像,

它的特点是可显示地面物体纵断面形状,根据落影长度测定地物的高度

消色物体

消色物体也称非彩色物体,它对入射的白光没有分解能力,呈无选择吸收和反射,当吸收少,反射多时呈白色,吸收多反射少时呈黑色,中间状态时为各种灰色

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解译就是根据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性质,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出物体或现象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根据图像特征来识别它们所代表的物体或现象的性质

黑体

所谓黑体是指一个完全的辐射吸收和辐射发射体,即在任何温度下,对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都能够完全吸收,同时能够在热力学定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热能变成辐射能的理想辐射体

伪彩色合成

把单波段灰度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按特定的函数关系变换为彩色,然后进行彩色图像显示的方法,主要通过密度分割方法来实现

假彩色摄影

一些多波段摄影,所得到的影像彩色与原景物彩色不同,被称为假彩色摄影和假彩色像片

假彩色影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彩色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滤色镜不配套,或者是胶片感光层中感光乳剂的感光性与成色剂不是互补关系

假彩色合成

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三个波段的图像,分别赋予红(R),绿(G),蓝(B)三种原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常用红绿蓝(RGB)颜色系统表达,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生成的合成色往往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也叫做假彩色合成

正射投影

当一束通过空间点的平行光线垂直相交于一平面时,其交点成为空间点的正射投影,或者垂直投影,该平面称投影面

中心投影

若空间任意点与某一固定点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被一平面所截,则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称为空间点的中心投影

目视解译的原则

1.目视解译要基于影像特征

2.解译专业的分类要基于影像解译的可能性

3.充分利用影像的信息特征和处理技术

4.严格遵循目视解译程序

目视解译的方法

1.直判法

2.邻比法

3.对比法

4.逻辑推理法

5.历史对比法

目视解译的程序

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和处理

2.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

初步解译阶段的工作包括路线踏勘,制订解译对象的专业分类系统和建立解译标志

3.室内解译

严格遵循一定的解译原则和步骤,充分运用各种解译方法,依据

建立的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按专业目的和精度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译

4.野外验证

野外验证包括解译结果校核检查,样品采集和调绘补测

5.成果整理

成果整理包括编绘成图,资料整理和文字总结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像复原、图像增强和图像分类

图像复原。图像复原是指借助某些方法,改正成像过程中因仪器性能弱点和大气干扰等因素所导致的误差,并期望使图像失真缩小到最低程度,图像复原主要进行几何校正、大气校正、辐射校正、扫描线脱落和错位校正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指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改变图像的表现形式和影像特征,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可判,目标物更加突出易辨。图像增强包括: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直方图修改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则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对遥感图像上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类型划分,直接得到解译结果

微波遥感的特点。

1.全天时工作,不受时间限制,即使在夜间也能工作。

2.全天候工作,不受云、雾和小雨的影响。

3.对某些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取隐伏的信息。

4.微波遥感器的天线方向可调整,这样可增多所获地表特征。

5.微波传感器接收到的微波信息与物质组成、结构有关,能反映出

被探测物体在微波波段表现的特征,这是同在可见光、红外、紫外波段所表现的特征完全不同的。

6.微波传感器可采用多种频率、多种极化方式、多个视角进行工作,

来获取目标的空间关系、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对称性和复介电特性等方面的信息。

弱点:

1.不能记录与颜色有关的信息,人们解译识别较为困难

2.设备大二复杂,价格昂贵,相应的微波遥感资料高品化程度低,

获取较为困难

3.图像有特有的畸变,校正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

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1)空间特性: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范围广)

(2)时相特性:动态监测,更新快(动态性)

(3)光谱特性:技术手段多样,信息量大(信息量大)

(4)应用特性: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领域多)

在遥感影像生成过程中,真彩色片和假彩色片有什么不同?

真彩色片:由自然景物反射来的彩色光分别通过红、绿、蓝三个滤光片成为单光色,分别使曝光,产生黑白负片。由负片在产生黑白透明正片,影像上的灰度变化分别反映了景物的红、绿、蓝光谱辐射强弱变化。

假彩色片:只是滤光片更换成绿、红、近红外滤光片,投射出的分光辐射经过光学处理形成四幅黑白负片。负片上灰度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波段辐射的强弱变化,光强处密度低,透过率高,发白;光弱处密度高,透过率低,发黑。

摄影类型传感器与扫描类型传感器工作原理有何差异?

摄影类型的传感器原理:有物镜收集电磁波,并聚焦到感光胶片上,通过感光材料的探测与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留下目标的潜像,然后经过摄影处理,得到可见的影像。

扫描类型传感器原理: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热敏原件(探测器)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

第4章 遥感技术系统

目录 第4章遥感技术系统 (1) §4.1遥感平台 (1) 4.1.1 地面平台 (1) 4.1.2 航空平台 (2) 4.1.3 航天平台 (2) §4.2遥感传感器 (4) 4.2.1 传感器组成 (4) 4.2.2 传感器的分类 (7) 4.2.3 传感器的性能 (8) §4.3遥感数据的接收记录与处理系统 (10) 4.3.1 地面接收站 (10) 4.3.2 遥感数据处理中心 (11) 4.3.3 遥感基础研究与应用中心 (12)

第4章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和遥感数据的接收、记录与处理系统组成。 §4.1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Platform)是指装载遥感传感器的运载工具。遥感平台的种类很多,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上,可以获得不同面积、不同分辨率、不同特点、不同用途的遥感图像数据。在遥感应用中,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组成立体遥感观察网。常见遥感平台见表4-1。 表4-1可应用的遥感平台 4.1.1 地面平台 置于地面上和水上的装载传感器的固定的或可移动的装置叫做地面遥感平台,包括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主要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和摄取供试验研究用的地物细节影像,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通常三角架的放置高度在0.75m~2.0m之间,在三角架上放置地物波谱仪、辐射计、分光光度计等地物光谱测试仪器,用以测定各类地物的野外波谱曲线;遥感车、遥感塔上的悬臂常安置在6~10m甚至更高的高度上,在这样的高度上对各类地物进行波谱测试,可测出地物的综合波谱特性。为了便于研究波谱特性与遥感影像之间的关系,也可将成像传感器置于同高度的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精品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 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 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2、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3、 2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a) 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5、b) 地形起伏的影响 6、c) 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7、d) 大气折射的影响 8、e) 地球自转的影响 9、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a)丰富的信息量 11、b)直观性强 12、c)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13、d)现实性强 14、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5、a)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 16、b)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7、(1)大气状况的影响 18、(2)下垫面的影响 19、(3)其他因素的影响 20、5、简要回答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 21、a)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 22、b)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 23、c)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 24、d)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 25、e)地理地图与遥感影像的复合 26、f)符号注记层的生成 27、g)影像地图图面配置 28、h)影像地图的制作与印刷 29、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5分) 30、(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31、(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2、(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33、(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 34、(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35、2、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6、6分) 37、丰富的信息量;直观性强;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现实性强 38、3、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9、6分) 40、直接解译标志:形状、颜色、图形、纹理、大小、阴影;间接解译标 志:相关关系。 41、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2、6分)

遥感导论试题集

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之间。 2、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____________,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____________。 3、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像片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25㎝2,?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 4、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60度时,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为_________km。 5、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10km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100m,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 6、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植物叶子含水量的增加,将使整个光谱反射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比较,在近红外遥感影像上前者比后者__________(填浅或深)。 8、差值植被指数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译(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遥感 2、扫描成像 3、多源信息复合 4、最小距离判别法 5、图像区域分割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要说明微波遥感的特点。 2、简述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方法。 3、分析TM与SPOT影像复合的优越性,说明复合方法。 4、简述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过程。 5、简述线状地物信息检测技术 四、计算题(12分) 1、X射线的波长范围约5×10-9~1×10-11m,其对应的频率范围是多少?(4分) 2、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天文单位,太阳的线半径约6.96×105km; (1)通过太阳常数I0,计算太阳总的辐射通量E;(4分) (2)由太阳的总辐射通量计算太阳的辐射出射度M。(4分)

浅谈对遥感学科、专业、遥感应用与发展的认识

浅谈对遥感学科、专业、遥感应用与发展的认识 摘要 遥感技术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电子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等新的技术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具有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与完善,服务领域因之而不断扩展,受到普遍重视,显示出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遥感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应用范围 引言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遥感技术及其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GIS提供全天候的实时的遥感影像,之后GIS便拿这些数据进行利用和分析。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1、遥感学科发展回顾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萌芽时期 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1839年第一张摄影像片。 初期发展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6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二、培养目标及特色(300字以内)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知识,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应急等领域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首都建设和学校土木建筑类学科优势,培养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专业人才。适应摄影测量与遥感高新科技发展,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突出城市遥感特色,培养摄影测量与遥感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能力,满足城乡建设、古建筑保护、智慧城市等遥感人才需求。 三、主干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四、主干课程 1.主干基础课程 专业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C语言与数据结构、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2.主干专业课程 遥感原理(双语)、航空航天数据获取、摄影测量基础、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城市遥感、数字摄影测量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航空数据获取、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综合实习、4D产品综合摄影测量实习、遥感原理实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实习、自然地理地貌及遥感图像解译实习、(近景与激光雷达、移动测量、微波遥感)新技术综合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毕业设计。 六、毕业学分要求 参照北京建筑大学本科学生学业修读管理规定及学士学位授予细则,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应达到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8学分。 七、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学分比例学时学分课程属性课程类别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完整版)遥感导论试题库_超级完整版.doc

遥感复习题库24. 垂直摄影 25. 倾斜摄影 一、名词解译26. 光机扫描成像 1. 遥感27. 固体自扫描成像 2. 高光谱遥感28. 影像变形 3. 遥感图象解译29. 几何校正 4. 遥感影像地图30. 航天平台 5. 主动遥感31. 电磁波 6. 被动遥感32. 电磁辐射 7. 扫描成像33. 感光度 8. 多源信息复合34. 三基色 9. 最小距离判别法35. 分辨率 10. 图像区域分割36. 黑体 11. 多波段遥感37. 亮度系数 12. 维恩位移定律38. 辐射出射度 13. 瑞利散射39. 假彩色 14. 米氏散射40. 真彩色 15. 大气窗口41. 3S 16.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42. 数字图像 17. 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43. 领域处理 18. 平滑与锐化二、填空题 19. 多光谱变换 1. 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 20. 监督分类探测波段在 ___________之间。 21. 非监督分类 2.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 22. 遥感技术系统____________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23.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是 ____________。

3. 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 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是,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 像片的比例尺为 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25 ㎝2, ?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14. 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 4. 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 60 度时,扫描带为、、 对应的地面宽度为 _________km。、、。 5. 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 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 10km 15.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 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 100m,其它条件不变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 的情况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 6. 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16. Landsat 的轨道是轨道, SPOT卫星较7. 植物叶子含水量的增加,将使整个光谱反射率________( 填升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 高或降低 ) ,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比较,在近红外遥感影像上前者比到。 后者 __________( 填浅或深 ) 。17. 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 8. 差值植被指数公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 9. 陆地卫星的轨道是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方面都比 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为平方公里。 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18.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 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19. 光学图像是量,是函数;数字图像是 的,可分为和两种。量,是函数。 11.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20. 常用的锐化有、、、。即、、2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 。有、、。 12. 全球定位系统在 3S 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22. 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即。有、、、 13. 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 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23. 遥感摄影像片包括、、、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并不被普通人所熟知,本文阐述了现今遥感卫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同时展望未来遥感卫星应用前景,由此引出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的问题,于是重点分析讨论了当前遥感卫星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并且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促进遥感卫星商业化尽快实现的指导理念和主要措施以及预测遥感卫星商业化的可能发展趋势。 前言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 卫星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了多年艰苦探索与攀登的道路。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经起步并正在走向成熟和辉煌。 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发展,如何使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成为实用化、产业化的技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当好先行,是当前业界人士关注的热门焦点。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一)、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 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 1、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 2、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 3、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二)、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前景 国际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十五年把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由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协同,高、中、低分辨率相弥补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6、X 7、√8、√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遥感与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传感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研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技能,能在在测绘、地质、城市、矿山、海洋、资源、环境、电力、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国防、军工和文物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生产设计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在学习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自然地理与地质学、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地图学原理、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学、微波遥感与干涉测量、高光谱遥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计算机地图制图、空间数据库基础等专业课程,接受实践技能、资源与环境遥感、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培养特色 本专业注重遥感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公共必修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自大学三年级开始分矿山环境与灾害遥感、高分遥感地图制图两大培养方向,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测绘制图、矿区与城市地表形变微波干涉测量、土地与环境遥感、矿产资源遥感探测、环境污染遥感监测、自然灾害遥感测量与评估等培养特色。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就业深造 我校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该学科所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2006年以来,历年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均超过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40%。 完成本科生学业后,可以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矿山空间信息学与沉陷控制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攻读硕士学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 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遥感技术,了解其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遥感技术现状趋势商业化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其农业应用。 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 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信息源即波谱特征 spectrum feature、信息的获取 Information obtain、信息的接收 Receive、信息的处理 Processing(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信息的应用 applying 空间信息获取系统 地球表面地物目标空间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遥感平台 (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 ) 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遥感器 ( Remote Sensor) 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目前常用的遥感器包括遥感摄影机、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成像雷达。按其特点,遥感器分为摄影、扫描、雷达等几种类型。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 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从遥感卫星向地面接收站传输的空间数据中,除了卫星获取的图像数据以外,还包括卫星轨道参数、遥感器等辅助数据。这些数据通常用数字信号传送。遥感图像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时,经常采用二进制脉冲编码的 PCM 式( 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冲编码调制)。由于传送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 HDDT(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高密度磁带) 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到 CCT(computer compatible tape ,计算机兼容磁带 ) 、光盘、盒式磁带等其他载体上。 CCT 、光盘、盒式磁带等是记录、保存、分发卫星数据等最常用的载体。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遥感图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