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鉴赏与陶瓷艺术

陶瓷鉴赏与陶瓷艺术

陶瓷鉴赏与陶瓷艺术(二)
--------------------------------------------------------------------------------

2010-12-15
三、瓷器发展和作品欣赏:

1、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

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见图《南朝覆莲小罐》,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釉是指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用一些矿物材料和化工原料组成,磨成釉浆,涂在陶瓷表面,经一定温度烧制而成,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或不透明,光滑或粗糙。有的还在釉上或下上色彩,称为是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是指在釉上彩绘,然后再入窑烧,具有装饰简单的特点,但光亮度教差,长久使用容易变色。釉下彩是先彩绘,然后在上面施釉,象我们现代的青漆,透出底色,釉色晶莹明澈,由于有釉的保护,所以不易磨损,但色彩不如釉上彩丰富多彩。

2、隋唐时期:白瓷、青瓷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白瓷,见《白瓷龙柄双腹瓶》造型奇特,洁白光亮。唐代以越窑(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青瓷最为著名。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现存的青釉风首壶便是唐代初期青瓷的精品。整个壶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釉色美丽。

3、繁荣在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在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处河南省的钧窑,采用厂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瓷盘》,是优美的天青色,制作时,由于在天青色的釉下加氧化铜,高温起化学变化,铜还原为红色斑纹,和天青色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艳丽漂亮。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色彩柔和,像玉一样,1921年,日本人茧JIAN山从北京琉璃瓶厂买了一件宋代龙泉窑的香

炉,兴奋异常,遂把他在东京开设的古玩字号"会仙堂"改名为"龙泉堂"。1923年,东京大地震,地动山摇,茧山置万贯家财而不顾,只身抱着龙泉香炉跑出震区,真是视瓷如命。

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黑瓷似乎除黑而外难以创造特色,但宋代的匠师却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见《建窑星点乌金釉茶碗》,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表面,在高温的釉层里流动,形成条纹和星点。

地处浙汀省的哥窑的青瓷器,器身满布断纹(专业术语称作"开片"或"纹片"),以此作为釉面装饰,本来"开片"乃是上艺上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过大而出现的一种裂纹,是一种缺陷。而哥窑的匠师们却通过工艺的调整,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作为瓷器装饰的一种特殊手段,有意追求一种缺陷美。见《哥窑贯耳炉》,巧妙的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我们现代所说的龟裂纹就是这种纹饰。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对我国陶瓷美学的一大贡献。

4、元、明两代: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斗彩和五彩

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器。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般化钴料绘纹饰,再卜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地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画面静中有动,体现高度水平。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现存元代《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中的精晶。它色泽鲜明,纹饰丰富。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五彩镂空云风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清楚,且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红艳夺目,十分绚丽。1999年4月,香港苏富比把拳头一般大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到2900万港币,创世界瓷器之最高纪录;2000年,苏富比把嘉靖五彩盖罐拍到4400万港币,又破了世界纪录,令全球震惊。这两件瓷器都被欧洲人拍走,可见欧洲人的中国瓷器情结延续至今。

5、清代:珐琅彩瓷器、粉彩

清代,特别

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艺达到厂顶峰。这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极其名贵的珐琅彩瓷器,在这基础上又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艳、层次更丰富、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的粉彩瓷器。现存的康熙时的《郎窑红瓶》、雍正时的〈〈粉彩八桃过枝盘〉〉、乾隆时的《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从不同方面显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新成就和新特色。《郎窑红瓶》釉色艳丽,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之誉;《粉彩八桃过枝盘》胎质薄,釉色匀润,盘内外均以果实累累的八桃过枝作装饰,色彩浓淡适宜,淡雅柔和,其画面如同一幅极富艺术魅力的没骨花卉画;〈〈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是清代珐琅彩瓷器最珍贵的传世精品,原属宫廷御器,装饰色彩丰富,画面立体感强,色彩效果富丽堂皇。是我国国内藏瓷之冠,及其名贵。

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瓷器,更知道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尊崇和膜拜,是国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就像19世纪中期,美国的摩根女士花费巨资从中国买到一件康熙豇豆红三弦瓶,一下子轰动了西方世界,学者们遂将这种瓶子命名为"摩根瓶",就象哈雷发现卫星而被命名那样的隆重和热烈。因此中国古代瓷器的声誉是属于世界性的,它的文物与艺术价值,自十六、七世纪中国外销瓷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宫廷开始,当时欧洲的宫廷贵族,都以来中国定购瓷器、收藏和摆设中国瓷器为荣,并使这种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他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艺术地位,自然不仅仅在于手工技术先进、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瓷器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个最能感受古代历史形态的鲜活的无与伦比的标本。因此我要说,全世界俱仰慕中国古代瓷器,其实是想了解古代华夏人民的生产能力、社会风俗、美学倾向。中华文明发展史由文字与实物组成,但瓷器等古代艺术品作为一种可亲、可触、可感的实物,比文献更具有说服力和想象力

四、陶瓷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汉代釉陶的鉴定 

(一)、釉陶的发展

釉陶即指在普通陶器上施釉。釉陶上的釉和瓷器上的釉有本质差别,它是一种含铅量很高的低温釉,一般只需要700至900摄氏度就以烧成。釉面光光这润滑,不沾油污,显示出美丽的颜色。由于在普通瓦器上施釉,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宽广,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汉代生活的历史面貌。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具,有仿青铜礼器,为生活服务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模型各阶层的人物形

象,表现人们精神信仰、祭祀祖先的器具、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人们饲养的家禽,家畜等形象,有的以雕塑形象出,有的则在器物的装饰上表现出来,活生生地再现汉代社会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图一至四)。中国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工艺最为发达,制陶工艺有深厚的基础,战国中期以后遭到战争的破坏,釉陶生产停顿。汉朝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中原、关中在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又走在全国的前头,釉陶又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长安地区一座汉武帝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釉陶艺术品,也是壶罐一类作品,根据考古资料统计,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的武帝至宣帝期间,釉陶产量仍然不多。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即公元一世纪)期间,釉陶生产数量增加,壶、罐

生产较多,还增加了樽、盒、勺、碗、盘、杯(羽觞)等。汉中期以后是釉陶工艺迅速发展的时代,除大量生产各类生活用具以外,还生产出反映庄园经济的猪圈、鸡笼、狗舍和相关动物形象,并灶模型,反映豪强大族的高门甲第、坞堡建筑、住宅庭园,役吏奴仆和豪华奢侈生活场面的巨型雕塑等(图三、四)。东汉末年,豪强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结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加上饥荒、瘟疫、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釉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逐渐衰落下去。

汉代釉陶的釉色甚为复杂,从墓葬出土品到各博物馆的传世品,可以看出绿釉陶器数量最多,也最复杂。有浅绿、深绿、翠绿、黄绿等色。黄釉陶器也很多,有浅黄褐釉、深黄褐釉、赭褐釉,其他也还有黑褐釉。大多数器物都不纯净,有的器物为多种釉色混杂期间。战国至汉代早期以或浅或深的黄褐釉为主。黄色釉的呈色剂为铁的氧化物,这类物质容易取得。汉宣帝到王莽时期就有了黄色、赭色、绿色、褐色的复色釉。大约从汉成帝时期开始,绿釉陶器多了起来,东汉时期绿釉陶器始终占多数,绿色釉的呈色剂为铅的氧化物。在各种釉色的陶器中,黄釉、黄褐釉或赭褐釉、黑釉釉面的光这度都不佳,表现为釉层薄,在红陶胎上颜色涩而不亮。只有大多数绿釉陶比较凝厚、润泽明这。以前古董界称的一种银釉陶器,其实就是在绿釉陶上出现一层银白色的光亮层,是绿釉表面的沉积物引起的(图三)。绿釉主要呈色剂是铜的氧化物,在还原火焰焙烧下釉色呈绿色,但配釉的原料成分很复杂,除铜以外有铅、硅、铝、镁、钙、铁,以及微量元素银、钛、铍、砷等物质,在地下

水的浸泡和腐蚀下,这些物质游离出来附着在釉层表面,附着的层次有多有少,有的能达到20多层。这些沉积物能发出银色光泽,层次越多银光越强越漂亮。并不是用银作主要呈色剂。银的氧化物是黑色,不是银色,所以银釉的说法不准确。

(二)、釉陶的艺术成就和收藏价值

汉代釉陶艺术是中国实现大一统之后第一个文化高潮的产物。它的气魄宏伟,造型端庄,线条简洁,没有复杂的结构强调实用,只在腹部两个铺首,雄伟高雅不次于青铜器,而莹润明亮的釉层,华美的釉色则是它独有的。把历代优美的生活用具结构和本时代的需要融为一体,作出富有时代气质的新器形。青铜器、漆吕的各种造型、如樽、魁、羽觞、奁、熊形灯、浮雕狩猎纹壶等都做得敦实端庄,没有丝毫轻飘之感。用陶塑手段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塑造出来,尤其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刻划很生动。这些艺术作品使泥土富有生命,一切生灵都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工匠们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十分清苦,他们经过长期操劳,潜心创作,练就了高超的技巧。能抓住汉代社会的现实,大胆想象,以夸张、浪温的手法充分表现社会现实,一些高层楼廊上美酒歌舞,表现的是从中央政府到县乡各级官吏所崇尚的奢侈、浮华、腐朽的生活。汉代百戏内容也在釉陶艺术中有所表现。所以釉陶作品是研究汉代制陶工艺、社会历史的形象资料,是珍贵的艺术品,民是汉代历史文物中不可缺少的珍品,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三)、汉代釉陶赝品的种类和特征

中国大陆文物市场冒出的釉陶赝品,目前所见主要是绿釉陶壶、罐、樽、盘一类作品。赝品和真品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品绿釉陶壶、陶罐、樽、盘等作品都是红陶胎,颜色成浅红色,比较粗松,质地较软。露胎部分由于表层的粉化,底部成型时出现的轮旋纹理看得见,但不够清楚。用指甲抠划,胎体上会出现划痕。赝品就完全不同了,赝品有两种,一种为灰胎,一种为红胎。灰胎像优质细泥灰砖,坚硬如石头,敲起来像瓷胎一样。红胎赝品质地也很细,火度高,叩之声音清脆。这两种情况汉代釉陶绝对达不到,因为原料不同,火度相度很多。由于胎体硬度大,用指甲刻划器物胎体,不留丝毫痕迹只能马甲磨出白茬。

2、造型不像汉代器物,如赝品银釉罐,罐体离只有13.5厘米。造型为侈口平唇,颈部长1.5厘米。丰肩,上腹鼓出,下腹收得很厉害,有一个长长的束胫,&127;底部外侈。这种造型完全背离了汉代各类釉陶罐的造型特点,不知其依据什么样本作出来的,在文物市场上随处可见,令很多收

藏爱好者受骗。汉代各类罐中的小型罐,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口沿平滑圆润,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条小沟槽。肩部丰满,腹部圆鼓,下腹缓收,平底。从肩部到底都很饱满,线型结构上收放都很缓慢,底部不向外张侈。赝品中有一些绿釉陶壶,颈部做得又长又大,肩不向外张侈。赝品中有一些绿釉陶壶,颈部做得又长又大,肩部做成斜肩,腹下部缓慢鼓出,平底,造底上也不符合真品釉陶壶的造型结构。

3、装饰花纹上的区别,釉陶壶、罐等类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来的狩猎纹。这类纹样也用在其他作品上作装饰,如樽、博山炉等、博山炉等,构图生动活泼,人处于进攻状态,动物上下腾跃,山石树林作陪衬,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完整谐调。和汉画像砖、画像石相比更精细,跃动性更强。赝品则花纹模糊不清,是故意做出来的。各种花纹内容如人、兽、山林没有联系、老虎之类的动物特别显眼,身躯长而宽大,有的兽比人大出几倍,很死板,老虎的头和后爪往往都在边框以外,花纹内容不多但在装饰区间里显得很拥挤,在器物表面凸得比较高,不够协调。

4、釉的差别,假古董主要发生在绿釉陶器上,其它釉的陶器相对少一些,汉代遗留下来的真品绿釉有两种:一种深沉凝厚,釉光莹润悦目,比较暗一点,没有浮光。器物肩部的纹饰猛一看不够清晰,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花纹内容丰富,安排很有间法,能看清楚,釉面不够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分常有窑粘现象,往往釉层被粘掉一块,露出红色陶胎,用放大镜看这个部位,可以看出陶质比较粗,另一种釉层薄,釉光比前一种明亮,釉色略微浅淡,施釉也不够整齐,也有窑粘现象。这两种釉的釉层都有流釉现象,或叫垂釉现象。这个流釉现象秀多都不是从器物口沿流向底足方向,即由上向向下流动,而是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动,即由下向上流动,许多器物底、下腹 部位釉层较薄,口、颈部分釉层料厚,尤其口沿部分常有一些不整齐的滴珠,有盖的器物往盖不严。这与汉代釉入窑焙烧时装烧方法有关。往往是两件相同的作品一上一下扣起来,叫对口烧,这样就出现了上述特征。和唐三彩相比,汉代釉陶的釉层流动性小一些。汉代釉陶因为生产年代久远,在地下水浸泡下常常出现银釉现象,尤其绿釉陶器出现银釉现象更普遍。

相比之下,赝品的特点就很明显,以绿釉为例,釉色翠绿,青翠的成分很突出,平整光滑,釉层较薄。这一类作品赝品的特点就很明显,以绿釉为例,釉色翠绿,青翠的成分很突出,平整光滑,釉层较薄。这一类作品几乎见不到流釉现象。有一

部分深绿釉作品,釉层较厚,有一些流釉现象,流釉的情况是由口沿流向底足,由上而下流动,垂釉现象不明显。两者都光泽明亮,没有任何银釉痕迹。

掌握以上特点,汉代釉陶的真伪鉴别就很清楚了。

三、北朝陶俑和唐三彩的鉴定

东汉末年出现三个强大的割据势力,曹操集团的魏、刘备集团的汉、孙权集团的吴。他们对控制区域的治理,对长期的受大混战、大破坏灾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喘息,是重新发展生产的时期。三国之间的战争与以前的大混战在目的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他们都在努力争取统一全国,有些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各地经济都多少有些恢复。其中黄河流域的北方经济发展最快,优势逐渐显露,不但农业而且手工业、商业贸易也走在汉、呈的前面。到晋武帝司马炎掌权时,以黄河流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司马氏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晋武帝死后,从宫廷爆发出祸乱,导致八王之间的混战,引发包括流民在内的社会大破坏。西北边境地带以匈奴为首的游牧民族武装也长驱直入中原,发动反晋战争,黄河流域的北方陷入苦难的深渊。公元317&127;年西晋灭亡,北方各个武装集团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称为十六国。破败的司马氏集团士族和民众逃到南方,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拥立下建立东晋政权。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但在温长的岁月中,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社会经济都在发展。与人民生活联系很紧密的陶瓷手工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情况。

(一)、北朝陶俑的艺术特色

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为北朝开始。经过几百年恶战的洗礼,在北方建立的各个政权,军队都是决定存亡的关键因素。北魏以来的重要人物,特别是驰聘疆场的武装将领,地位显赫,最为奢侈贪婪,这些人的墓葬出土大批步兵、骑兵、男女侍从、舞乐、镇墓兽、马、骆驼、驴、猪、鸡、狗羊等陶俑形象。例如山西大同石家寨发掘的一座大墓,墓主人是司马金龙,官位为使持节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死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这座墓出土陶俑367件,家畜俑33件。其它还有北齐的娄睿墓、库狄迥洛墓、张肃俗墓、崔昂墓、范粹墓、李云墓、封氏墓群,陕西地区北周的拓拔虎墓、叱罗协墓、王德衡墓、若干云墓、尉迟云墓、王士良墓等大墓的出土陶俑也很多,每座墓的陶俑百多件至几百件不等,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陶俑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制作工艺,绝大部分采用范制,少数用手

捏成型,釉陶占很大比例。有的大墓泥质陶俑占很大比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367&127;件陶俑中有15件女俑为泥质灰褐陶俑,比例很少,只占4.08%。女俑造型梳高鬓,束十字形带,包巾下垂至肩,&127;穿斜领窄袖袍,发巾涂黑,面涂白粉,衣袍涂朱红或涂白粉钩宽红边。

第二,北朝各类武士俑的造型特点:铠甲武士俑,一般头戴尖锥形或平顶形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外罩铠甲。右臂曲举,手握拳,有孔眼。左手有的下垂贴体,有的握拳平举,拳眼向上。有的持盾或抚盾,铠甲上绘白色宽竖条。骑马铠甲武士俑,其武士形象的塑造同前,武士和战马穿马披风俑,人马均不披铁甲,武士戴鸡冠形风帽。风帽俑,戴风帽,穿窄袖长衣,束腰带,左手下垂,右手握拳平举,深目高鼻的胡俑,戴风帽,穿圆窄袖长衣,侧摆开叉,深目高鼻,画黑色胡须,形体高大。双手平举或左手上屈。舞乐俑,姿态不一,皆脆坐,有的双腿跪坐,两手向前平举,有的右腿向前斜跪,有的双手向左侧举起,作拍击状。各类陶俑都塑得剽焊健壮,形体粗短,线条简单,细部雕琢不多,很多只有粗犷的轮廓.

五、古陶瓷鉴定方法: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 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 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 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 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 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 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

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 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 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

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 “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

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