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写好学术论文

怎样写好学术论文

怎样写好学术论文
怎样写好学术论文

一、学术论文的概述: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三、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四、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是:

一、选题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哲学。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

(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缺或空白的填补;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

(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

还应说明的是,在选题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确定之前,要查阅文献资料。目的在于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在本学科中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以便弄清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就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年鉴等工具书。另外,还要做文献目录卡片。这种卡片可以先从最近发表的新的文献资料调查开始,按年一项项写出来。卡片的写法是,记上作者、标题、杂志名、页码。若是单行本,要写上出版单位,报纸要写上发行的年月日。

2、发挥想象力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查阅文献资料、做目录卡和对目录卡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就已经开始工作。论文作者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分类、组合、加减、反逆、类推等等),对文献资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缺少它就得不到新的题目。在阅读资料、进行思考的同时,既要注意资料的记录,更要注意思考的记录,尤其是对突然来临、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记录。

(二)研究科学研究从选题、确定课题时已经开始。这里指的研究,是指选题确定之后集中攻关的研究。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1、搜集资料。凡是与课题有关的资料都应昼搜集齐全。2、整理资料。使散乱的资料条理化,具有可用性。3、调查材料。材料是科研的基础,除了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外,有时还要进行调查。调查分为实地调查和书信调查两种,实地调查可用开会、查勘、个别访问等方法进行。

在调查中要注意搜集原始材料,有时要绘图,或者摄影,或者录音,或者翻印。4、观察实验。这主要是自然科学使用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的某些学科也要用到。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取得重要的数据和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5、思维创造。这是研究中的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它是由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着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高级的理性认识。这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就是辩证逻辑。

李景隆主编的《应用写作》把上述创造性思维称为“创造工艺”,并介绍了对写作论文很有参考价值的“创造工艺”方法——KJ法。具体方法是:先准备下列必要的用品:①铅笔、钢笔;②红、蓝等色铅笔;③曲别针;④橡皮;⑤卡片;⑥图解用的对开大白纸。此外,还必须有能摊开卡片的场所(大的桌子,或者是床)。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步骤:①写卡片;②对卡片进行分类、编成卡片群;③排列卡片群,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④文章化。

这种方法进行的过程是:

第一,搜集材料。

第二,把搜集的材料(包括:经过作者发散思维想出来的材料,文献资料,以及从调查、观察、实验中得到的材料)制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这样就便于材料的分类、综合、比较、追加和剔除。每张卡片都要加上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的标题。若将这些卡片加上序码则更为方便。

第三,把这些卡片象扑克牌那样摆到桌子或床上。

第四,边读,边思考,把内容相关的卡片调到一起。这时要注意,常常会思考出新的问题来,应该立刻写成卡片放到里边去。

第五,这样便会得到若干个卡片群。对这些卡片群要依次细读,琢磨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到一起,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简要概括地写出一张卡片,放在每群卡片的最上边。为了表明各群卡片内容是不相同的,要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分别标出符号。然后,把每个卡片群用曲别针别好。

第六,上面编成的是小的卡片群,下一步要编中的卡片群。编中的卡片群与上述编小的卡片群的方法一样,也要写出一张新的卡片,概括出这一群卡片的要点,放在最上边。也要用颜色铅笔标出共同的符号,以与其他卡片群相区别。

第七,以相同的方法,对中卡片群进行编组,最后编出大卡片群。

第八,这样就逐步地把卡片小、中、大地集团化。在这个卡片群的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卡片群想做得好,就不能把另一群中的任何一张卡片随意抽出来插入到这一群里。每个卡片群无论大小,都是紧紧绕着一个中心、一个观点组成的。还要注意:编卡片群,必须这么由小到大来编。有些人卡片分类往往先做大的划分,把大类分出之后再分小类。这样由大到小的分类方法不好,因为这么做,是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固定分类标准出发的。如果循着旧的观点分类,就不可能产生创见。卡片群只有从原始材料出发,不抱任何成见,不带任何框框,由小到大地编制才可能产生出新意。

第九,开始排列大卡片群,以图解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先把每个大卡片群中的第一张“观点”卡片抽出来摆在桌子上进行空间排列,看这些大的“观点”卡片之间有何意义上的联系,怎样排列能富有逻辑效果,能更鲜明、有力地表达出论文论述的主题。考虑好后,画到大白纸上。

第十,再这样排列中、小集团的卡片群。卡片的分类是

本篇文章来源于“863建筑工程资讯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12826625.html,/transportation/transportroad/200609/2478.html

由小的到大的,是由编出小的卡片群开始,然后再汇集编成中的,到大的卡片群。而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与此刚好相反,要先从大的卡片群开始,也就是先把文章结构上的几个大的部分先安排出来。然后再考虑每个大的部分中几个观点的安排,这就是中卡片群的排列。最后是小的卡片群的排列,把一张张卡片排列好,这样就有条理地集中说明了一个个小的观点。这些都要画在大白纸上,小的卡片群可以只写出观点,一张张所使用的材料卡片,可以用序码标明先后次序,在白纸的图解上加索引说明。

第十一,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要按图用嘴试着说一遍,如果通顺、流畅,言之成理,表达得清楚,那是好的图解。如果说得别扭,意思不清或者缺乏逻辑效果,那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修改。

第十二,有了满意的图解,就可以按图解的顺序开始写文章了。

以上就是“KJ法”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首先,拟制论文写作提纲。其方法是:

(1)写作短小的文章可以用“打腹稿”的办法,而写作学术论文则要通过拟制提纲,使论文骨架、轮廓视觉化,便于研究全篇文章的论点、材料的组合关系,局部与整体的逻辑构成是否均衡、严谨。

(2)论文写作提纲应包括以下项目: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论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1、小项目(段中一个个材料)

(3)每个项目的写法可选用:一、标题写法。以简要的语言,用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二、句子写法。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起来。

(4)拟制提纲的顺序:

①先拟标题。或提示论点,或提示课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

②以论点句写出论文基本论点。

③选择论文构成的基本型,确定全篇逻辑构成的骨架。④写出层次与段落的先后顺序。⑤资料、卡片按构思的顺序标上序码备用。

⑥全面检查,修改提纲。其次,根据论文提纲执笔起草。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提纲排列的顺序从绪论写起,接着写本论、结论。二是从本论入手,写好本论、结论后,再写绪论。

起草时,较短的论文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对于长篇论文,可以先分成几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写,然后合成一篇。

在执笔写作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以下的方法:(1)从已知的到未知的;(2)从亲近的到较疏远的;(3)从简单的到复杂的;(4)从预备知识到本题论旨;(5)从概说到分论;(6)从具体到抽象;(7)从读者容易赞成的到不大同意的;(8)从与读者有关的到关系不大的;(9)从读者兴趣浓厚的到兴趣淡薄的;(10)语言尽量写得简洁、精炼;避免烦冗、罗嗦;(11)表和图的运用有助于论文的变化,增强表达效果;(12)引文尽量要少,引时不可断章取义,要核对无误;引文的出处要加注,方法有夹注、脚注、章(节)附注、尾注。

最后,推敲修改,誊清定稿。论文的初稿写成之后,还要再三推敲,反复修改,认真誊清。论文的修改,一般包括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删,结构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润色等几个方面。修改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1、要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2、要再查阅、再研究,然后动笔修改;3、要“冷处理”,即把初稿搁上若干天,然后广泛地浏览有关的资料,让头脑冷静下来,再行修改。这样修改,往往容易突破原来的框框,发现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就可以使论文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本篇文章来源于“863建筑工程资讯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12826625.html,/transportation/transportroad/200609/2478_2.html

我的学生以及师弟师妹们经常问我说,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论文?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怎么思考过,自己也说不上什么?我就告诉他们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有一个“骨髓”和“皮囊”(参见《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骨髓和皮囊对我们的学术论文非常重要。在我国目前学术界的许多学术论文中,大部分论文要么只有骨髓,而没有皮囊,要么只有皮囊而没有骨髓,同时具有骨髓和皮囊的学术论文实在少见。该文中所提到的“骨髓”,其实就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和思想,而“皮囊”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资料以及语言表达。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写出一

篇既有骨髓和皮囊的学术论文呢?这是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写作的经历和体验,随便说说。

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术论文的撰写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我们就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在学术论文思考中,主要有两个思考方式:一个是具体问题的思考;另外一个是体系性思考。这两种思考方式对于撰写学术论文同等重要,因为你要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必须搞清楚整个体系,学会从体系中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出路,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出路与整个体系不协调,要么说明思考具体问题的方式不对头,要么可能整个体系不科学。而体系性思考也同样离不开具体问题的回答,如果一个体系不能回答一个具体问题,那么这个体系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可以说,解决具体问题是检验一个体系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那么,如何才能有问题意识,并进行具体问题的思考和体系性思考呢?这个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境界,需要作者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只有在阅读大量的相关学科的专著或者学术论文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

这些问题对作者而言可能是新问题,但也可能是老问题,可能是大问题,也可能是小问题。对于新问题,前人研究的成果很少,没有什么学术资料可供借鉴,需要作者开拓自己的思路,展开自己的联想,但比较容易出学术成果。对于老问题,前人研究很多,积攒的学术成果也非常多,比较容易写作,但是要突破前人研究的框架和思想非常困难,我们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后人留下一点学术研究的史料而已。

在大问题与小问题之间,我们经常说的大题小作,小题大做。在目前学术研究中,大题小作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见了,除非你能够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见解,否则,大部分人是不会选择大题小作的。现在学术界分工越来越细致,研究题目越来越小,以往的许多标题,现在都可以写出几本书来了,现在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写作都朝着小题目的方向发展,已经发展到三级标题、四级标题了。例如,在80年代的中国刑法学界,由于学术研究还比较粗糙,还没有象今天这么精致。当时陈兴良教授就以《共同犯罪论》为题,写出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同期的赵秉志教授也以《犯罪主体论》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现在如果再有学者选择这类题目,在开题报告首先就通不过,而且可能会被当成“笑话”对待。

因此,现在的博士论文都是小题大做,以共同犯罪为例,现在已经研究到共谋共同正犯、承继共同正犯以及教唆犯的属性、同时犯、片面共犯、共犯的竞合,在不作为犯罪中,以往可以《不作为犯罪研究》为题来写博士论文,但现在已经深入到了里面非常细致的问题,如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判断标准等。在刑法教科书中,只有一小段或者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现在都可以写成博士论文了。可见,现在的学术研究是越来越精致、细致,我们如果没有阅读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很难有什么新发现,也就难以养成问题意识,更不要说进行学术研究了。

二、要尽可能穷尽一切研究资料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许多人感慨怎么找不到资料啊。其实,这是懒惰的表现,不是没有资料,而是没有用功去找资料。以刑法学研究为例,在刑法学研究中,几乎每个问题,每个角落都有人研究,前人都为我们积累了许多相关研究的史料,只要我们能够勤奋去找资料,就不怕找不到资料。因此,在

学术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作者就要想方设法穷尽一些研究资料,找到前人研究的成果,否则,学术研究只能算半吊子,很难有什么成就的。在大陆找不到资料,就要找台湾的资料,在台湾的资料中找不到,就应该去找日本的资料,日本资料再找不到,那只好去找法律的源头――德文资料了,德文资料没有,那只能再去学习拉丁文,去古罗马那里看看了。

因此,在学术研究上,要想做大做强,只有懂英语还不行的,还必须掌握另外一门语言,日语或者德语或者拉丁文,尤其是在刑法学的研究上,由于我们基本上是延续了德日刑法那套传统,英语的学习基本上用不了,英语只有在研究犯罪学或者刑事政策学中才能派上场。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学术研究比较成功的学者,大部分都是有留学背景的“海龟”,象我们这种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土鳖”早晚会被淘汰的,早晚会退出学术研究的舞台的。当然,这些人还可以去学习文言文,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法律史。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要引用别人的学术观点,赞成也好,批评也好,都要注明出处,而且在引用的时候,最好能够找到原始出处,实在找不到原始出处,也一定要注明转引出处。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肯定要有注释的,如果没有注释,即使内容非常有思想,文笔也很流畅,但还不能称之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现在没有注释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要有注释?当然,主要是增加我们文章的说服力,就如我们讲道理的时候,我们也是经常引用别人曾经说过的话,例如,某人曾说过,根据什么什么,等等。因此,学术论文要有注释,注释要注明出处,这不仅表现了我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作者的学术背景,注释还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涵养和阅读面积,还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态度是否严谨。现在许多有经验的编辑在审稿的时候,首先不看你的正文写得好不好,而是现看你的注释有多少,注释规范不规范,如果没有注释或者注释很不规范,文章就很可能很快被扔到废纸篓里去。可想而知,当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撰写的学术论文很不幸被扔进垃圾堆的那种感觉是多么的难受啊!

总之,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注释的内容和规范。没有注释的学术论文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学科研究那么细致,社会分工那么具体,你想象贝卡利亚那样,洋洋洒洒写出6万多字的《论犯罪与刑罚》经典著作,而又没有注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三、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次在阅读那些好文章的时候,我总有感觉,他说的我都懂,而且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就是表达不出来,尤其是不能用长大几万字的论文表达出来。

其实,写学术论文和讲道理是一样的,同样一个道理,能讲的人就会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激情四射,吸引了不少听众,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而不会讲的人,当然就没有人听,也就没有什么市场了。例如,什么是正义,正义要有那些标准?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也是一些常识性问题,你如果把这些问题拿去问农民,农民也能给你说上一二三四,一套一套的。但是,为什么农民就不会做学问,我们就能做学问呢?为什么农民写不出如罗尔斯那样的巨著《正义论》,而罗尔斯就可以写出来呢?

这关键原因在于,学术研究有一套专门的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即学术话语或者精英话语),或者说,这就是精英分子说话与老百姓说话不一样的地方,学者写文章更多的是用一种精确、简练的语言,而老百姓说话更多是一种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在法学研究中,你如果不会用法言法语来进行表达,那么,你的论文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浮,没有一点学术分量或者说学术厚重感。一个高手写的文章,会让你感觉非常有灵性和悟性,而不会是平白直铺。以刑法学研究为例,张明楷教授和冯军教授的文章就很有学术分量,就很有一种学术厚重感,由于他们懂日语或者德语,能够阅读大量的德文资料或者日文资料,他们学会了日本或者德国刑法学者的那种非常细致的表达,每一句话读出来都很有哲学的韵味和学术的味道。而我们这些很普通的学人,就很难有这种学术厚重感,虽然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你也明白,也曾经想过,但是,你不会这样去布局、思考以及表达。

当然,我一直坚信,精确语言的表达背后仍然是思维的缜密和逻辑的顺畅。我曾经和吴振兴教授交谈过,我说我们刑法学研究与台湾、日本相比,至少落后三十年,他说可能还不止,至少有50年,尤其与日本学者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我阅读日本学者研究的刑法论文中,我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非常的细致,语言的表达非常的到位,许多小问题,他们都能研究出一大堆道理来。

因此,我也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能想得这么细?这除了长时间的学术传统积淀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以刑法研究为例,我发现,他们很多问题的表达都非常的周全,这也许与他们的刑法典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的刑法典以及刑法教科书撰写中,总是充满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很多问题的表达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思考,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学术和政治交织在一起,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这是我国特有的学术现象。还有,他们的刑事司法实践几乎没有什么司法解释,许多司法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留给学者去思考和解决。而我们国家,由于有过度的司法解释,使得许多问题的研究无法展开,窒息了学者研究刑法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因此,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个好的表达形式,而这其中,语言表达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学术厚重感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达到的境界。

可以说,一篇文章的学术观点或者中心思想就如一个人的内功,而语言表达就是招式,光有内功,而不懂招式,还是使不出劲来。当然,光有招式,没有内功,那是唬人的,很容易被对手识破。我们可以看看金庸小说中的虚竹,这个家伙从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那里得到了许多内功,但是,由于不懂武功的招式,一开始也是很难打败对手,只是后来学了一些招式,才能把内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绝顶武功的境界。

四、要拟好文章的题目和整体结构

一篇好的文章,题目非常重要,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中心思想的总表达。这个题目不仅要简明扼要,还要能让读者看出你思考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文章的标题上,经常出现什么若干问题研究之类的,这种题目不能让读者看到你到底在研究什么,文章也没有一个中心命题和思想,这种题目最好不要用。在题目的选择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很喜欢副标题,但是,有些副标题是必要的,可以限定你研究的范围或者让读者明白你文章的切入点,但是,有些副标题纯属多余,影响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选一个好的题目,这个题目最好能马上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好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另外,文章的整体布局也很重要,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不是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而是应该四平八稳,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最好能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每个问题的论述篇幅最

好能大体相当,让读者看出你的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不是一头雾水。因此,在一篇文章重,虽然有一个好的题目,也有一个好的观点,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但如果在文章整体布局结构上不协调、不匀称,仍然不能说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当然,好文章也是改出来的,一篇好的文章没有花上一年半载是没有高质量的,因此,许多高手都是把文章写出来之后,放在电脑里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头去慢慢修改,不断思考,不断的修改,质量就会不断的上升。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最好能与你的同学朋友一起探讨,许多东西没有说出来,好像已经明白了,但是,一旦要让你去说,你就会顿时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因此,好文章不仅要自己想明白,也要自己能说明白,如果说不明白,读者或者听众那就更不明白了。建议大家一起研究探讨,这样,许多问题就会越辩越明白,多向老师学长请教,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营养的思想成分。

总之,一句话,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就应该象一个健康、聪明、标准、漂亮的人(男人要帅气,有涵养,女人要漂亮,有气质)。其中,标题就如一个人的脸蛋,一看就会产生美感,中心思想就如一个人的灵魂和神经,只有看了才能知道,材料或者资料就如一个人的血肉,语言表达就如一个人穿着一件好衣裳或者有一身的好皮肤,而结构布局就如一个人的身体器官或者部位,要协调比例,最好符合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一个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一看就会喜欢,就有产生和他/她交往的冲动和喜悦,文章也是一样,只有符合上述这些标准,才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一旦读下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精神上的一种沟通,要让沟通进行下去,首先作者的文章要很优秀,否则,就会出现沟通障碍。(当然,读者的学术涵养也很重要,否则,再好的文章在读者心中很难产生共鸣!)

说了那么多,我自己也难以做到,只是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呵呵!

2008-5-22 草草写于武汉大学珞珈山

三赵和平讲稿

一、什么叫学术论文?

主要有三个方面:

1.将个人的研究心得及研究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称为学术论文。请注意“学术”二字。

2.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及规范性。

<1>科学性。

主要有两点(或者说是“两新”):即新材料(资料)、新观点

下面举几个“两新”的例子。

A.新材料:指别人未运用过的,新出现的资料,其使用方法有三种:a.以新材料说明新问题;

b.以新材料证实老(旧)问题;

c.以新材料反对传统的老结论。

B.新观点:运用大家习见的资料(即老或旧资料),对传统做出新的解释或提出新的观点、看法。

<2>规范性。

写出来的学术论文是供别人阅读、参考,要在全校、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通行,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这犹如度量衡统一于公制。论文的行文、用语、标点、引文、注释等,必须合乎学术规范。尤其是行文、用语,避免口语化,要用语体文。

3. 学术论文必须公开发表

写出论文,锁在抽屉里,叫“稿”英文的manuscript,不能叫论文。

<1>宣读。在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上宣读或散发,别人可以引用。

<2>在书、报、刊物上公开登载出来,不管是在什么国家或地区,也不管用什么语种。所以,学术论文就要符合规范,用规范的语言、格式表达作者新观点、新看法。

二、写论文前的必要准备

1. 多读书,既要“专精”又要“博通”。

对大学生来说,读书是必须,但如何读则是一个大问题,这里主要谈对写论文来说如何读书的问题。

要写好论文,就要读两个方面的书(或者说从两个方面入手)。

<1>基本书。有关本学科或本学科研究方向的一些基本书籍,一定要多读、熟读。如果是学法律的,除去如法理学、刑法、民法、刑诉、民诉、商法、国际法等教材外,一些基本的书籍,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论自由》,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法国的《拿破仑法典》;《罗马法》等,主要是体会法律的原意及立法的基本原则,当然,中国的《宪法》、《刑法》等也要十分熟悉,这是对本学科了解和掌握的基础。

<2>与所撰论文有关的书,选好论文题目,就要熟读相关的专门书及论文。例如,你做刑法方面的论文,就要对有关的书及论文加以“精读”,除书之外,做法律方面论文还要熟悉相关案例。

总之,<1>说的是基础;<2>说的“专精”,二者不可偏废。

2.搜集相关动态。

<1>首先要了解本学科学术动态,特别是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动态。要学会利用各种目录,了解国内、国际关于某个课题的既有研究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一方面便于选择论文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要查找专业目录,如网上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

<2>另一方面,要向教师及专业人员咨询,特别是对你要研究的方向熟悉的老师和专家,也可以查看专业书籍后所附引书及引论文目录。

3.写作水平的训练

论文要用文字表达,就要提高写作水平;“我手写我口”,首先是要有清楚的思路,但心里清楚也要能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水平。要把平时的写信、写总结、写计划、答论述题等方面的写作做为练写作的方法,谋篇布局、遣词用句、语法语韵都要注意在平时加以训练。要学会谋篇(即主题突出、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学会行文遣词(精确、生动);好论文要能读(当然是高水平的)。只有平常多训练,正式写起论文来才不会太困难。

三、论文题目的选择

一般可分为主动及被动两大类。主动类:根据爱好,或资料搜集的情况;或遇见新材料,主动去选题研究,这是一般较成熟的研究者阶段才可以做的。被动类: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

<1>完全由别人指定题目,就某一问题研究;

<2>划定某一范围,在此范围内由自己去拟题;

<3>提出一系列(一组)题目,由学生根据爱好和掌握资料的情况去选择。大学生(含硕士生)的学术不出上面被动类的三种情况。

对专门研究者来说,回答别人对自己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批评或商榷也可以归入被动类论文;也有在某一范围内征文或约稿,也可以看做被动类。

对大学生及研究生来说,选题目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尽量选小题目。大题看似容易,实际上较难,必须有宽厚基础及极聪明之头脑,不易做好;大题目一般也有人做过,出新意很难,大学生、研究生最好不做。小题目就是比较专,范围较小,涉及领域窄,动态易摸清,资料容易找,行文也好把握。关键是要“小中见大”,见基础、见功力。

2. 尽量选自己熟悉的题目。平常比较熟悉,下功夫多,读相关书籍多,动态较熟的题目,包括外文(英、日、俄等);选这一课题外文资料你能使用的。

3. 尽量选有新材料、有新观点的题目。在待选题目中,你若了解某一个(或某一类)题目范围内有新材料,可以毫不犹豫的去选;你有新看法、新观点在某一题目上,也可以选。这是奠基在对专业及动态的熟悉上。

四、论文的撰写与修改

1.必须中心明确,即论文要解决或阐明什么问题;

2.必须摸清与所撰写论文有关的学术动态:

<1>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专著等)。

<2>新出现的资料(含数字、案例等)。

<3>学术界的最新观点

可能的话,在写论文之前,先整理出一份海内外研究成果的目录供参考。

3.要有一个详细的提纲。实际撰写时肯定会有调整,但必须要有提纲。

4.将资料搜集齐全(第一手及第二手资料都要搜集好的资料应按提纲的顺序排好备用。

5.撰写(一般分为二种方法)

<1>一气呵成:即万把字的论文一气写成。

<2>积木式,一段一段写好,然后串联起来。

写做过程中,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

不要轻易否定前人结论,“说有易,说无难”;绝对否定别人的结论,十分困难,所以不轻易说“No”,一定要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不能也不要回避。

6.修改。论文写完后要反复阅读、修改;自己改过后请指导教师、有关专家去审读;提出意见后再改。对论文要“有空必钻,有缝必弥”。“钻”就发现新问题出新意,“弥”是让论文少出或不出错。

五、论文的正规格式与安排

1.学术论文,必须合乎规范,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所以,“八股”的要求是必须遵守的。

<1>题目用词准确、明晰,不能含糊或模糊。

<2>开门见山提出命题;肯定前人研究或已有水平;将你选择此题目的目的及要论证的必要性提出。

<3>层层深入论述。形式逻辑:分析、归纳、综合等;辩证逻辑:利用辩证法(一分为二,重点论等)反复申论。

<4>结论(结尾)明确表达你的观点,不要太啰嗦。但可以留下本文未解决的问题,但要明确指出什么问题尚未解决。

2.用语规范、语言合乎标准、准确使用标点。学术论文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生造的字句;尤其是法学类论文,绝不能“自撰”,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其他学科论文也一样)。

3.引文必须注明出处,这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要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等,可以在行文中加括弧;可以在本页下注,也可以在全文末尾统一注;这要看要求了。引外文资料必须注出外文原名(书名、作者、出版社)。引外文,尽量查外文原书,不要转引;引中文,必须找原书,不要转引。

写论文,绝对不能抄袭和剽窃,这像偷别人东西一样,重要成果若伪造,要负法律责任。

4. 对别人给自己的帮助,在行文中或文章末尾指出,并表示谢意。

5. 格式的规范。题目、摘要(中、英文)、小标题、空行、标点、引文、外文、年代注文等要完全规范化的做好。如果不清楚,可以找几本权威核心期刊的论文做参考,看看别人是怎么做论文的。

学术论文是一件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笔者现在就在忙活一篇1000+的英文哲学作文,想想就让笔者头皮发麻。不得不说,长篇论文是学生的心头大患。当你选定好一个论题后,就得长篇大论几多页,不知让多少学生望而生畏。最近几个博客都翻译了https://www.doczj.com/doc/812826625.html,上对于学生的如何写好研究论文的建议文章。笔者在加上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后,把它们串在一起,在这里做个总结,希望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帮助。

论文破题技巧

?提出强有力的主题。你的主题表明了你的意图:你打算在论文里阐述或证明什么。以下一些类型的主题可能会抓住你的(以及教授的)注意:

o挑战某个误解。挑战某一普遍被接受的理论或其它类似于“人人都认为是如此”的东西,证明它其实并非如此。

o找隐蔽的联系。比方说用科学理念来解释文学概念,反之亦然。举例说明:波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分析为观察哈姆雷特与这出戏次要人物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这个主意是为了帮助

你在观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时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让人惊讶的道路。

o为“坏人”正名。为被普遍认为是“坏人”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正名,著名生物学家史蒂夫杰古尔德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大师,他撰文表示:拉马克,罗马主教八世——大多数人将他描述为科

学进程上的阻碍者,实际上他是当时外科科学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读者不公平对待或被恶意

诽谤的人物或行为(提示:我会避免用这种方式对待希特勒,不管你写得多好,没人会欣赏你

为此作的努力,并把希特勒当好人看的)。

o时代技术、社会结构和文化解构经典作品。灰姑娘和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在今天的合作社会会成为怎样的女人?牛顿和朱利叶斯·凯撒会如何使用苹果笔记本呢?

o古时的技术、社会或文化传统思考现今社会。朱利叶斯·凯撒会怎样想杰克·韦尔或比尔·盖茨?

简·奥斯汀会如何思考当今的职业女性呢?

?利用自己的经验作为资源。使用个人经验可以让你的论文既生动又明确——还能让你更投入到写作当中(谁不爱谈论自己呢?)

?心中要有目标读者。绝对不要为了你的教授而写。想像你在对朋友或家人解释你的观点;想像这篇文章将成为《时代》的封面文章,或者在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为自己塑造一个目标读者,你就是在为他而写。论文很容易沦为让人觉得无趣和厌烦的文章,不仅仅是对你的教授,更可能是对你。只有这样你的写作才不会使人昏昏入睡,也使得文章目的更加明确,以及对内容提高了审核标准(扪心自问:“我这样解释,读者是否还有疑问呢?”)。

[延伸阅读:Angelived中文翻译上的《研究论文如何破题》]

做好研究调查

?围绕主题,制定计划。你需要弄清自己要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研究调查。你要先写一份计划书,其中应当包括整个研究的进展步骤和要需要完成的任务(比方说:9月20日前找到10份资料,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使用维基百科。维基是非常有用的百科全书,适合于快速查找事实,对某一主题增加粗略的了解。所以在开始研究前,为什么不Wikipedia一下?但是要注意的是,维基并不真正适合作为学院水平论文的参考资源,因为它缺少对学科课题方面细节的详细阐述。所以维基只适合作为你开始论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学科论文的组成的核心是远远深于和广于维基所能提供的。

?一次只处理一个论点。不要试图一次把你的主题搞定。对整个主题有一个大概的感觉,为你需要了解的东西建立一份大纲。之后每次处理一个论点,在完成初稿之后,你就不难发现论点之间的联系。

?整理好使用的参考书目和资源。这条是笔者自己添加的。你所参考的书目和资源都应该整理存放好,第一是为了方便再次查阅;第二是论文结束时写参考资料时不再需要重复去找这些资源。

?询问导师和图书管理员。除了网上找不完的资料,你可不要忽略身边能利用的人力资源。你的导师,可能在办公室里花时间等待,便是希望某位学生能够闯进来提出一个值得他们花长时间与你讨论的问题。

友好的图书管理员,多数的图书管理员很高兴帮助你去找和你的项目相关的资料. 一些图书管理员甚至能将那些很难找到的信息定位到具体的一卷书中。所以不要浪费了哦~当然,也不要忘记向周围的学生们寻求指点帮助,说不定他知道的正好和你的主题相关。

[延伸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812826625.html,翻译的《如何做好研究》]

解决论文写作

?提前开始。很多人却总拖到最后期限才着急起来,却常常不以为然。学期开学,教授就开始布置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有充裕的时间去计划、研究、写作和检查论文。如果你有效利用了这段时间,不仅可以写出更好的论文,还能减少压力,也不至于在截止日期前要熬通宵或不能出去玩。所以开学之初,你就应该制定好计划,如两星期研究,两星期写作,两星期定初稿,剩下一些日子审稿和校对。写作期间,你可以设定每天完成的字数量(五百字是可行的,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就能完成——一篇博客短文也差不多这个字数),设定结束的部分——当天停笔的位置应该是你第二天开始写的时候容易重拾思绪的地方,以免线索中断。

?文章大纲。文章大纲可以说是你的思维导图,是你的文章将涉及的一系列要点,是你论述的目的,是你完成作品的大致面貌——甚至,如果你思路清晰,文章的第一段也可作为大纲将中心内容揭示,并看出写作脉络。不管是以哪种形式,一个有效的提纲能帮到你很多。写的时候它能作为检测进度的尺子,能作为提醒,帮你确定文章是不是已涵盖了在列提纲时你想要表达的那几点,当你思绪凌乱时,它还可以提示你。一个好的提纲让你写作更加灵活,不用拘泥于从头写到尾,如果你的思绪到那了,而且研究充分,可以先写你已经准备好的要点,比总考虑类似第七页还没决定写什么呢,我就不能先写第六页的问题要强多了。最后,手头上有个计划能帮你锁定目标,实现写作目的,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以至不知所云了”,这正是许多学生正在做的事情。

?从中间开始。不同作家写作时面临的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想不出来如何开头。与其盯着一个空屏幕看到视网膜脱落,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充满敬畏激情和意义深远的开篇,还不如跳过开头的介绍,直接进入第二段。当你完成后面部分,你随时可以回来写出一段放在第一段——不过接着,你可能发现其实没必要这么谨慎,你会发现,第一段往往是文章最弱的部分,相较于其它有意义的功能,它更常作为进入主题的暖身。

?不要剽窃。剽窃不仅仅指从网上摘抄文章——剽窃是指从维基百科或其它网页复制段落而不标注出处或将引用部分用引号括起来,是指摘要别人的论点或使用别人的数据而不表明来源,是指任何出现在你文章没有标示来处,不属于你原创思想的一切。请你避免用任何方式使用其他人的作品,甚至说它本来就是你的。即使是正确的引用,你也应尽量减少使用别人的作品。一篇有一系列论点和对论点阐述的论文如果缺少自己的语言,那绝不会是一篇好论文,就算你的论点和阐述来自于已具有完美形式的参考文章或书目,也是没有意义的。

?避免使用维基百科。维基并不真正适合作为学院水平论文的参考资源,因为它缺少对学科课题方面细节的详细阐述。所以维基只适合作为你开始论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学科论文的组成的核心是远远深于和广于维基所能提供的。

?集中于与你文章的目的交流。重审你的文章至少一次,注意力集中在核查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实现了你预设的目的,你期待读者从文章里读到什么,产生怎样的感情,你的每句话可以帮你实现吗,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吗。每句话都应指引读者的思维奔向你的结论。

?校对校对。校对是一项完全与重审分离的工作,而且是你在明确文章“结束”之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这时你该好好注意语法了——明确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动词,而且搭配正确。更正所有的拼写错误,特别是文字处理器检测不出来的。充分利用文字处理器,但在校对过程中这只是开始,而不是最后步骤。

一个很好的技巧是从后往前校对——先看最后一个单词,接着是倒数第二个,然后倒数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可强迫你的大脑脱离原先的文章顺序注意每个单词,意味着不受你记忆中想象的该写什么的干扰,看到你真正写下的东西。

?做点总结。别把“总结”和“摘要”混为一谈。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两段应是你的论点最出彩的地方,千万不要老调重弹,只是重复文中的观点。你可以解释你的研究发现,提出你对文中数据的理解,描绘未来研究的前景,或指出在你文中出现的事实的意义及重要性。结论应是论文的最强音,而不是软弱的摘要重述。

5著名编辑谈科技论文写作

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

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

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正文):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唸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语意重复,用词囉嗦,不善运用代词。⑶“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唸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

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