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解析

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解析

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解析
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解析

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解析

字数:2831 字号:【大中小】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化产业是以儿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儿童为受众,以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的行业。儿童文化产业要以儿童研究为基础,打造产业链,追求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要处理好文化安全和道德问题,在产业和文化、商业运作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文化产业;儿童文化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01-05

文化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7月23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分支之一——儿童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尝试论述文化产业和儿童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与儿童文化产业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研究者探讨儿童文化产业问题。

一、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的定义

由于其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要想给“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例举一些现有的定义。大卫·赫斯蒙德夫(2002)认为“文化产业通常指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电视(含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无线电广播、电影、书报刊出版、影音作品的录制与出版、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我国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刘启宇和刘红红(2007)则认为文化产业可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按照工业化方式和贸易手段生产、再生产、存储、传播和分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产业活动主体”。

大卫·赫斯蒙德夫(2002)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变化显著:(1)在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涉及更多领域。(2)文化产业公司的所有权与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传统的电影制片厂只拍电影、唱片公司只出唱片不同,今天的大型文化公司开始跨行业运作。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3)文化产品在各国之间的流通加快。(4)新兴媒体,如网络等发展迅速。(5)文化政策和文化规则日益变化,重要决策的制定日益国际化。(6)企业在广告上的花费急剧增长。(7)受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惯日益复杂化。(8)文本(text)经历了根本转型,已经成为囊括各种类型文化产品的集合名词,如影像、书籍、杂志、报纸等。

大卫·赫斯蒙德夫(2002)认为核心文化产业包括:(1)广告与营销。(2)无线电广播与电视产业:包括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数字电视等。(3)电影产业:包括以录像、DVD和其他形式为载体的电影的发行,以及在电视上的播放。(4)音乐产业:唱片(当然也包括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的记录,但音乐是主要内容)、出版(不仅是唱片的灌制,也涉及产权及对音乐作品的控制权)以及现场演出。(5)网络产业:包括网站建立、门户服务。(6)印刷与电子出版:包括图书、在线数据库、信息服务、杂志、报纸等。(7)视频与电脑游戏。[5]国家统计局则将下列领域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2文化产业的特征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与当前信息科技,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化产业天然地具有信息科技的某些特征,如高风险、高回报。大卫·赫斯蒙德夫(2002)据此认为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生产成本和低复制成本、准公共物品等特征。顾江(2007)指出,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主,和其他产业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1)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具有内生的收益递增发展机制。(2)产品开发的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3)产业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4)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确定程度高。(5)产业追求目标的多元化。(6)消费网络效应强,具有需求规模经济性。(7)产业内部关联紧密,具有范围经济性。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面极为广泛,本身又是两种相距较远、性质完全不同的对象的结合体,因此天然地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满争议。

3对文化产业的理论思考

与传统产业不同,文化产业的实践远远走在理论前面。尽管理论探索薄弱,但我们依然不能放弃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从术语来源看,文化产业在英语中有一个从单数走向复数的过程,代表了文化产业研究的现代转向。上世纪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西奥多邛可多诺(Theodor Adomo)和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们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最早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时,使用的是单数形式"Cultural Industry”。译为“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的一个特殊用语,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产的商品化和标准化。法兰克福学派将在美国兴起的大众文化作为批判对象,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以单一的工业化的方式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文化,给予大众以虚幻的满足。“大众文化之所以被公众接受。是因为工业经济导致公众缺乏理解比较复杂的文化的精力或意愿。大众文化反映了经济精英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一种社会控制形式。”丹尼尔·贝尔指出:“文化(在严肃的领域)已被颠覆资产阶级生活的现代主义原则所支配。而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被享乐主义所支配。享乐主义又摧毁了作为社会道德基础的新教伦理。然而,社会秩序既缺乏作为生命力的象征性表现的文化。又缺乏作为动机或聚合力量的道德因素,那么,靠什么才能够把社会凝聚成一体呢?”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从法国开始,欧洲各国开始在积极意义上使用复数的“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ies)”一词,我国则将之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被“用来描述一系列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生产、传播、消费文本和符号的活动,这些活动并非遵循单一工业逻辑,而是存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领域,遵循了不同的逻辑。既对文化的发展带来商业化的消极影响,又开辟了创新性的方向。”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的批判与警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在欢呼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文化产业背后隐藏的“先天不足”和巨大悖论。

二、儿童文化产业及其相关问题

1儿童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的定义已经众说纷纭。儿童文化产业的定义更是扑朔迷离,甚至有许多人质疑究竟应不应该有儿童文化产业这一说。这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超前,二是理论滞后。对于文化产业这类新生事物而言,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坐等理论的成熟。因此,笔者在分析相

漫、图书、网络、食品、玩具一体化的儿童文化创意产业链。

目前我国的儿童文化产业链尚处于初建阶段。以婴童产业为例。“整个产业现状是产业结构不健全,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多,但真正强势者少;战略模糊者多,清晰者少;特别是健康和益智产品方面模仿者多,自主创新者少。这样的情况造成产品系列不全,价格体系不合理,渠道拓展似乎总是处于发展期,服务项目尚未得到开拓。这些原因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婴童产业规模效益的实现……因此行业整合成为必要,虽然整合的难度很大,但本土企业国际化和外资企业本土化整合的进程必须加快。”需要说明的是,婴童产业与儿童文化产业并不等同,但儿童文化产业也存在与婴童产业一样的产业链发展不明晰的问题。

(3)儿童文化产业与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不同。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通常出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美国的硅谷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产业集群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地理接近,产业集群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

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第一个把婴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杭州市政府牵头打造包括儿童食品、动漫、玩具、服装等儿童产品研发与婴童产业博览会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集群。广东省澄海市的玩具业也是玩具产业集群的代表。如果按照产业集群的标准衡量,目前我国儿童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度还相当低。但我们要看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儿童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化趋势已日益显现。

(4)儿童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

“‘文化’和‘安全’本来是两个相安无事的概念,但全球化的语境建构了两者关系的想像空间。”儿童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至少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儿童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安全的问题,二是儿童文化产业与国家(或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儿童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化安全的问题就是看儿童文化产业是否会作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威胁儿童文化安全,儿童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实现方式是否会威胁儿童文化安全,儿童文化产业提供的内容是否适合成长中的儿童,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尼尔·波兹曼指出,“如今现代媒体向我们提供的所谓信息中,绝大部分都是对于我们当下生活毫无意

义的垃圾”。对于辨别力较弱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此外,当今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对儿童的影响也迫切需要有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

儿童文化产业与国家(或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其紧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印度社会活动家梵塔那·瓦把这种现象称作‘心灵的单一文化’。在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支配下,在消费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驱动下,以大规模生产的美国娱乐文化产品为载体,全球文化的单一化或标准化正在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国家的文化部长提出,如果不加以抵抗,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被压路机一般的美国文化轧个粉碎。越来越多的国家指责美国文化的洪水把全球文化市场变成了一片沼泽,扼杀、窒息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特别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是单向的。“这种全球化其实是一种西方主导的与现代化同步的过程,全球化实质上也可以视为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从一定程度上看,全球化就是‘西化’。” 毋庸置疑。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断侵蚀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如果说50后、60后、70后是唱着经典童谣,玩着传统玩具长大的,那么80后、90后则是看着《天线宝宝》《猫和老鼠》《奥特曼》等外来动画片长大的,他们对本土的、传统的儿童文化兴趣不大,也知之甚少。这一巨大转变意味着什么?背后的含义需要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解读和诠释,也迫切需要

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我国儿童文化产业的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儿童文化产业的道德问题

任何产业都存在道德问题,文化产业也概莫能外。震惊国人的三鹿奶粉事件揭示了某些企业疯狂追求利润,罔顾道德和法律底线,给广大消费者,包括嗷嗷待哺的婴儿带来了巨大伤害。毫无疑问,有关部门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作为法人和生产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儿童文化产业由于受众对象的特殊性,从业人更应秉承人性良知和道德准则。

我们也许应对儿童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某种审慎的乐观态度。例如,目前动漫行业推出衍生产品的做法就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可能借此获得丰厚盈利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可能由于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好攀比、好模仿等,无意中形成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行为倾向。

总之,作为迅速崛起的新生事物,儿童文化产业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包括产业与文化,特别是与儿童文化的矛盾;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其中,产业与文化,特别是与儿童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广受关注。事实上早在30年前尼尔·波兹曼就说过,“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他甚至惊呼:“童年正在消逝!”在他看来,导致童年消逝的原因是电视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儿童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成人的秘密。从而使儿童与成人的信息来源趋同,等等。就现在的事实而言,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并非耸人听闻。因此,儿童文化产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此外,就我国而言,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们拥有极为丰富的儿童文化遗产,如大量的童谣、儿童诗、儿童游戏、儿童玩具等。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本土的儿童文化资源,继承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捍卫一种自然、朴实的儿童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需要研究的既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生产的新型市场经济规律,也是一种迥然有别于传统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儿童文化产业如何在产业和文化,在商业运作和社会责任(即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儿童文化产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儿童文化产业是否能健康发展。我国的儿童文化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或言萌芽时期,我们期待这棵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