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一、单选题

1.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改变师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由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环节的构成是()

A.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D.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年考点)

2.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A.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D.一切为了学生

3.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A.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教科书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D.超前性

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为必考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区县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考试并不涉及专业知识,如昆明教师招考中,仅有个别区县开考专业知识的内容。我们对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已经做了详细解析,并配套教材详解、同步练习题、真题(含学前教育),提供给广大考生作为复习资料下载。

5.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②知识经济初见端倪③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⑤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A.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⑥

6.《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这体现在了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注重()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继承与创新

C.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而且生动有趣

D.弹性与开放性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年考点)

7.《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体现出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注重()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继承与创新

C.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而且生动有趣

D.弹性与开放性

8.一位教师喜欢用画来设置情境,因此,上戴望舒的《雨巷》,便给学生展示一幅雨景图;读王维的诗,教师就挂出一幅山水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就以各种秋景画为新课导入,有黄山的秋、泰山的秋、长城的秋……这犯了()

A.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 B.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C.情境创设忽视了学科性特点 D.情境创设游离于教学内容

9.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10.下列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是()

A.博物馆 B.校本教材

C.图书馆 D.辅导用书

11.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是()

A.课程包括教材 B.教材就是课程

C.教材包括课程 D.课程不包括教材

12.下列属于按课程的组织方式的课程类型是()A.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

C.经验课程 D.研究型课程

1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杜威 B.斯腾伯格

C.斯腾豪斯 D.赫尔巴特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情境——陶冶式

C.探究发现式 D.示范——模仿式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3年考点)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都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17.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8.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校长

C.教师 D.学校

19.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教师 B.教材

C.学生 D.校长

20.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A.综合化 B.整体化

C.个性化 D.习惯性

21.学科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需要

C.学习目的 D.学习方式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2年考点)

2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A.教学做合一 B.社会即学校

C.生活即教育 D.实践即认知

23.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

A.生活教育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C.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

D.注重人的创造性培养

24.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A.民主化 B.实践与思考

C.因材施教 D.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5.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加强德育工作 B.设计课程体系

C.确立教育目的 D.选择教学方法

26.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兴趣、发现、研讨

C.学习、讨论、创新 D.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27.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知识性 B.逻辑性

C.针对性 D.创造性

2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需要分析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

2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5年考点)

30.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31.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师生的交往互动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32.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①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②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③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④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多选题

1.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包括()

A.讨论法 B.角色扮演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E.谈话法

2.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活动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核心课程 E.广域课程

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A.博物馆 B.网络资源 C.校外图书馆

D.科技馆 E.教材

4.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正逐渐由“配角”转变为“主角”

B.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创设情境,获取与保持大量知识 C.提供的友好接口和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E.能按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5.新教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A.视听教材 B.电子教材 C.教科书

D.参考书 E.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资源

6.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包括()

A.强调学科联系,促进课程优化整合

B.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C.控制内容问题,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D.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E.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年考点)

7.新教材的功能包括()

A.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B.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

C.思想教育功能

D.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

8.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

A.关爱自然 B.个性发展 C.民育民主

D.回归生活 E.关注分数

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D.教师能力要求方面的变革

10.体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的有()A.教育方法不同 B.评价标准不同 C.教育内容不同

D.教育目的不同 E.教育对象不同

11.小学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包括哪些? ()

①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②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③强调科际联系,促进课程优化整合④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⑤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⑥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⑦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⑧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⑨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⑩注重训练操作技能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⑨

D.③④⑦⑩ E.③④⑤⑧⑨

12.新教材的功能是什么? ()A.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

B.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C.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

D.思想教育功能

E.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功能。

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D.学生的评价尝试实行学分制

三、填空题

1.新教材的功能包括功能、培养学生的功能、培育学生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

2.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

3.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注:关于2016年普岗教师(事业单位教师)、特岗教师真题解析、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特岗教师招聘相关问题解答》、《特岗教师招聘相关问题解答》、《特岗教师是什么工资待遇如何》、《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科目?》、《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大纲?》、《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材?》、《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趋势?》、《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合订本)》、《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预测?》、《学前教育市级特岗、中央特岗真题》等资料请关注育萃官方媒体(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相关链接、或到育萃办公室查阅。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独编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育萃专家解析】可设置简答和教学设计题。A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划分,大体分为5个阶段。D属于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

2.A【育萃专家解析】略。

3.A【育萃专家解析】略。

4.B【育萃专家解析】略。

5.B【育萃专家解析】略。

6.A【育萃专家解析】略。

7.C【育萃专家解析】略。

8.C【育萃专家解析】略。

9.B【育萃专家解析】略。

10.A【育萃专家解析】略。

11.A【育萃专家解析】略。

12.A【育萃专家解析】略。

13.C【育萃专家解析】略。

14.D【育萃专家解析】略。

15.A【育萃专家解析】略。

16.A【育萃专家解析】略。

17.C【育萃专家解析】略。

18.D【育萃专家解析】略。

19.A【育萃专家解析】略。

20.C【育萃专家解析】略。

21.D【育萃专家解析】略。

22.C【育萃专家解析】略。

23.C【育萃专家解析】略。

24.A【育萃专家解析】略。

25.C【育萃专家解析】略。

26.D【育萃专家解析】略。

27.C【育萃专家解析】略。

28.D【育萃专家解析】略。

29.B【育萃专家解析】略。

30.D【育萃专家解析】略。

31.B【育萃专家解析】略。

32.A【育萃专家解析】略。

二、多选题

1.ABCDE【育萃专家解析】略。

2.BDE【育萃专家解析】略。

3.ABCD【育萃专家解析】略。

4.BCDE【育萃专家解析】略。

5.ABCDE【育萃专家解析】略。

6.ABCDE【育萃专家解析】略。

7.ABCD【育萃专家解析】略。

8.ABCD【育萃专家解析】略。

9.ABC【育萃专家解析】略。

10.ABCDE【育萃专家解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

11.AB【育萃专家解析】⑨、⑩不包含在此列,可以直接排除。小学新教材的指导思想

包括(1)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2)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3)强调科际联系,促进课程优化整合;(4)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5)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6)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7)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8)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12.ABCD【育萃专家解析】新教材的功能是(1)思想教育功能。(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3)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4)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

13.AB【育萃专家解析】略。

三、填空题

1.【育萃专家解析】思想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

2.【育萃专家解析】社会家庭

3.【育萃专家解析】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方案(定稿)

大祥区面铺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学科教学的改革上。因此,应尽快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对教师、班级学生的评价系统。 改革的目标是:在三年时间内使学校成为大祥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先进学校,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及全省范围内的知名度,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特色建设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显著的优势,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提出“打造提供优质服务的精品学校”的策略,完善以质量为中心的学校质量管理机构,形成对质量负责的学校运行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一、改革的进程与任务 (一)逐步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本学期和下学期,结合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请专家辅导讲座、交流学习体会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教师尽快形成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观念。 1、改变过去唯本唯上、以课本为中心的教材观,树立“材料式”的教材观。长期以来,教材做为师生教与学的唯一标准和依据,被赋于了绝对权威,甚至被当成训练学生记忆的工具,直接导致了教师上课时呆板、机械地照本宣科,成为既有教材的“传递者”,扼杀了师生本有的灵性、活力、挑战性、智慧和人格。新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在实践中学习,将教材视为师生间进行探讨、对话的“文本”和“材料”,教材所选编的部分内容,只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材料”之一,形成“材料式”教学观。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和批判性的使用,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或者补充必要的材料;同时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这样必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其主体性和批判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_1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味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仔细学习钻研,别仅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制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味总结如下。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特别有权威的。教师怎么样教学生就怎么样学。学生依照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能够有别同的教法,但别管如何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受像小河,有的说感受像小路,有的说感受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依照想象去练习,很多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别到的有制造性的生动的画面。如此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考虑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且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舞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制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觉到成功的欢跃和自豪感。并且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挑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挑选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挑选学习制作办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办法之后,并别限定学生用哪一种办法,而是鼓舞学生依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挑选办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别同的办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脚感。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很难想象一具可不能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怎么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别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怎么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如此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味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如此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明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别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如此使学生清楚地感觉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什么原因?学生很快发觉,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并且,他们发觉,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觉咨询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五、在观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在新课程“观赏·评述”学习领域,观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赏同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名 词解释汇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5、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6、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容、手段)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篇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新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群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8.★★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

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29道简答题(附答案)

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29道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的八条要求。 答:教师职业道德规的八条要求: (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要求。 答:“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容: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 (6)学位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 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精品文档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 3.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4. 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 这即是良好测验的可信度。 5.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课程标准。 6. 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7.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9.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10.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11. 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 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 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2.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4.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5. 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6. 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7. 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8. 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9.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10. 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1欢迎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

人物、著作、主张 1.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 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2.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3.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 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P20 4.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P20 5.亚里士多德,①《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P20 ②《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P250 6.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教育家 P21 ②《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 部教学法论著 ③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 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P161

主要教学观点: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P21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④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⑤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P152、系统性 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性等。 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①《爱弥儿》《忏悔录》;P21 ②“教育上的哥白尼”; 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个人本位论P56(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⑤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 主要观点:①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②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 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 者;②《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③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

教招考点新课程改革概述及案例分析题》

教招考点|新课程改革概述及案例分析题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从上述对当前时代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渎、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doc

学习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念,应用新型的教育评价方法,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一一课堂,如何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呢?教学中的交流式课堂评价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用充满爱心、饱含真诚的声音,和学生们互动交流;用智慧的语言、适时的点评启迪学生的心智, 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勃勃生机。这样的课堂, 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爱,才能有效地交流,才能构建出和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显示出来的智慧方面不一样而已。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与不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个性特征时常会显露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发现者,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做岀正确的价值判断,继而适时地对学生有益的内在潜能和外

在表现进行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特点、特长产生特定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积极的情感倾向。对存在不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实施纵向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激励性评价对其进行鼓舞,让学生产生“我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内部归因。这种评价效能的优势是其他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 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特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适时、适度、适人地对他们的特长、爱好以及不足用激励性评价鼓励,促进其个性的张扬和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按照评价的功能区分,课堂评价可分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发生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的评价,往往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进行的评价。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分析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考查出学生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行为表现及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形成。例如:师生在共同探究问题时,当学生思维开放,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用更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点拨,归纳总结,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再就是当学生们合作探究时,同学们思维灵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学生们的合作表现也各有不同,我们就要及时点评,不仅对学业目标,也要对学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题题库(最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C )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D.自我控制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B )A.女优于男B.大致相等

D.男优于女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 ) A.概念学习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发展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D ) A.一般化 B.具体化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C )A.操作模仿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C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D ) A.生活焦虑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D.考试焦虑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增强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 本知识讲解依照考试大纲要求,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符合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特点,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旨在为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教师类考试时间比较分散,科目设置较为灵活,面试方式各异,有的考试为网上报名,有的为现场报名,考生务必高度留意招考公告,切莫错过考试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新课改实施的背景条件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显露的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混乱;2.课程内容庞杂;3.课程观念陈旧;4.课程形式呆板; 5.实施方法落后;6.课程评价扭曲。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新课改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1.新课改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每一门课程都相应地提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 2.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3.新课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4.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 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还注意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注重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采取多样化,不仅重视量的评价,而且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则由侧重甄别筛选功能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此外,还特别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不仅重视对学生显性结论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其缄默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新课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l.新课改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倡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 2.新课改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 课程改革力求建立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3.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 教师由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重构者,要求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育资源,冲破教材的束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对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处理,并向编订者反映,直接参与教材的修订工作。 (三)新课改要重建学校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同时,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功能实现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

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