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而个人的公

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移情。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情绪。人处于愉快的境况下,或感到内疚时,容易做出助人行为其他个人因素。即身份特点。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女性不如男性容易助人,年龄大的比年轻的要少助人的行为。三、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存在:客观因素主要是他人在场起到旁观者效应。具体表现为:他人起到观众的作用,让救助者有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心理;他人榜样作用的误导;他人存在起责任分散作用。后又发现还有其他的客观因素,例如被害者的特征;旁观者与被害者的关系,相似性效应,等(相似性效应是指人们更多地受到相似的人的影响,当相似的其他人面对紧急情况无动于衷时,人们也就按兵不动)主观因素主要是救助者对干涉代价的分析,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救助等后还发现,当时的情境,受害者的求助是否锁定某一特定对象,求助者的受伤害严重性,都会对助人行为产生影响四,利他行为的发展利他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七个阶段:自我中心。此阶段的人是自我中心和自私的,利他是为了奖励或逃避惩罚。

互补性的利他主义。此阶段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工具性手段,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个人利益。如果人们尝试去帮助处于困难的人,难他们也回期望自己遇到同样困境时,能得到这些人的帮助首属群体的利他行为。即在家庭,朋友,社团,公司等首属群体内的成员共同分享兴趣,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甚至财产。此阶段的人愿意为自己人作出很大牺牲,作出一些利他行为,但对于外人,就不大愿意了。规范性的利他行为。即社会要求的那些助人的行为。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即当个人与大多数人发生了利益冲突,为了遵守社会契约和规范,作出的利他行为,甚至会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自然的利他行为。即依照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利他行为。他们不会接受自我牺牲论者所强调的“为最多数谋取最大幸福”的原则,所以不会因为大多数人而牺牲自己。圣人式的利他行为。此阶段的人做出的利他行为有时甚至超越了公正的原则,他们放弃了自己对公义的基本要求,凭着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为其他人甚至动物作出牺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