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青花瓷赏析

元明青花瓷赏析

班级:土木—091

学号:09043107

姓名:郭军

日期:2011.4.29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

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

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

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有的底有“火

石红”色,有的砂底涂刷铁红色,色较浓重,瓶与罐类体部有几道接痕。而小型器胎质细腻洁白,釉面一般厚而温润,有的达到玉质效果。釉色有两种,一种为青白色,青色较浓,也有淡青色和白色的;另一种为卵白色,不透亮,釉厚光润。这两种釉与元代的青白瓷釉与枢府瓷釉有联系。青花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钻料,靛青中泛紫或青翠色,绘画纹饰呈色浓艳,整个画面浓淡不一,有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斑点上还呈现“锡光”;另一种为国

产钻料,其青花呈色灰蓝,有的蓝中略略泛点紫,而黑褐色的斑点较少。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

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

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

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

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以上的花卉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也有的作为边饰或辅助纹饰。常见作为边饰或辅助

纹饰的还有变形莲瓣纹、蕉叶纹、卷草纹、海浪纹等,在鉴别时不能忽视。

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

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

位。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

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

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

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

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211549021.html,

soso问问https://www.doczj.com/doc/8211549021.html,

华名网https://www.doczj.com/doc/8211549021.html,

新浪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8211549021.html,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

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学院:专业:姓名:张月学号: 摘要:本文选取了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作品《青花瓷》,主要从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对其歌词进行解读,从而把握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魅力,体悟词作者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青花瓷》方文山歌词积极修辞 随着周杰伦等歌手的走红,作为台湾著名词人的方文山也越来越为广大公众所熟悉和喜爱,他近年来创作的许多歌词作品都赢得了歌迷的极大赞誉。除了拥有独特的歌词创作方式外,在艺术风格上,方文山也一改华语流行词坛固守的传统创作方式,转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和个人化的精神进行探索。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隐喻出多种意象的文学意境,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修辞艺术。 方文山的代表作《青花瓷》一经传唱,更是将“中国风”演绎到了巅峰之至。这首歌词主要是以宋代稀贵的艺术品“青花瓷”为总体意象而铺展开去,词风清婉淡雅又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当代人唱给古典美人的恋歌, 也可以说是当代人追寻古典的爱情”。①细细品读其中的歌词,可以发现词作者有意或无意中运用了许多积极修辞手段,从而使歌词琅琅上口而富有旋律美,并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②方文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多种修辞方法使歌词愈加形象生动地传情达意,婉转细腻而又韵味别生,从而达到了非常理想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从方文山的歌词作品《青花瓷》入手,探讨其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的语言现象,进而把握歌词中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从而体味方文山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一、歌词中的音律美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史爱平) 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 一、出现的突然性。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

青花瓷说课稿

《青花瓷》说课稿 桂溪小学陶兰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青花瓷》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板书五个板块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基于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学习的要求,本课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花瓷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青花瓷的文化有所了解,感受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之美,提高审美修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第2课《家乡的古建筑》、第6课《水墨动物》第10课《水墨风景画》第11课《皮影》都是承载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价值的选材,着重于对学生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中国艺术之美,让学生热爱并且积极参与到传承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活动中来。 3、教学目标

依据:基于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学习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与认识青花瓷的悠久历史与工艺的高度成就,多角度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和人文美,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青花瓷的色彩、器型与纹饰的特点,通过折、剪、画等一定的方法绘制纹样。 情感与价值观:热爱中国青花瓷艺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花瓷的悠久历史、工艺的特征及青花瓷色彩、器型与纹饰的特点,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运用折、剪、画等方法,设计出美丽的青花瓷作品。 二、说学情 1、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较好的绘画造型能力。 2、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非常有兴趣,以前学过的剪纸、水墨、皮影都能积极地参与,在课堂上,欣赏和文化素养的渗透上可以多一些,技法讲解适当少一点。 三、说教法 (一)教法:

明青花赏析

明朝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Array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 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 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 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 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 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 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 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 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

大班数学青花瓷教案

大班数学青花瓷教案 【篇一:青花瓷教案】 青花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瓷器及青花瓷器的特点。 3、学习用蓝色水笔画青花瓷器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了解青花瓷的悠久历史和青花瓷色彩、器型与纹饰的特点,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 运用折、剪、画等方法,设计出美丽的青花瓷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让学生猜歌名。 2、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嬴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独具文化内涵的青花瓷世界吧。 3、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抽生读。 2、带着这些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42-p43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青花瓷因何而得名? (2)在书上找出有关青花瓷色彩、器型和纹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总结特点。 3、抽生汇报自学情况。 4、师小结。 三、合作共进: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1)青花瓷的器型有哪些? (2)青花瓷的纹饰题材有哪些? 2、抽小组汇报,师总结。 3、步骤:折、剪、画 四、自主创作:

1、要求:选择一种瓶式,将对折后的轮廓描绘在对折的硬卡纸上,沿边剪下后展开,再选择喜爱的图文临摹到合适的位置上。 2、生创作,师指导。 五、展示评价: 1、生自评、互评、师点评。 2、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传统的青花花纹如今已运用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篇二:大班美术青花瓷盘教案】 大班美术:青花瓷盘 设计意图: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盘”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盘切入,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盘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以线描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纸盘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民间工艺特色的青花瓷盘,从中感受青花瓷盘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欣赏青花瓷盘的花纹和图案,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2、尝试运用烘托主题的方法装饰青花瓷盘,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3、丰富幼儿词汇,学习词语: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等。 活动准备: 1、《青花瓷盘》课件,青花瓷纯伴奏音乐 2、一次性纸圆盘、蓝色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青花瓷盘照片,发现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1、出示青花瓷盘照片,初步感受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师:请仔细看一看这些青花瓷盘,你觉得这些瓷盘上的装饰花纹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欣赏青花瓷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师:这两只青花瓷盘上的装饰花纹、色彩怎样? 师小结:这两只瓷盘上的花纹是用同一种青蓝颜色绘制出来的。这些白底蓝花的图案称为青花,绘制在白瓷上就被称为青花瓷。青花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学院:电气学院 班级:电气12-18 姓名:王通 学号:311208001825 日期:2013/10/24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论文摘要: 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中晚明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中国瓷器青花瓷苏麻离青永宣青花工艺品文物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人们认识了解了青花瓷,听到了爱情的缠绵和凄婉,见到了雨打芭蕉的丽色江南,看到了农家姑娘小家碧玉楚楚动人,也让青花瓷多了一分神秘感。明代永宣青花瓷大气磅礴,有些官窑大器更有一股无法仿造的霸气。可以说永宣青花是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其优秀的典型器具有高山大川似的震撼力。而且目前元代青花在拍卖市场上的价位高不可攀。主要就是缘于其年代久远,存世稀少,以及著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石破天惊。永宣青花美得大气磅礴,万马奔腾。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当仁不让。 青花瓷滥觞于唐宋,成熟于元朝。而永宣的青花则登峰造极,如日中天。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事实上,科技越进步,手工业就越落后,因此,现代或将来的科学技术再高超,也复制不出永宣青花的那分厚重和美艳。 永乐皇帝朱棣是个干大事的人,很有霸气。他将建文帝赶下台后,亲率铁军平定天下,拓展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使当时的中国与西南亚和非洲建立加强了联系,并带回了呈色艳丽的钴料“苏麻离青”;修《永乐大典》,使世界诞生了首部大百科全书。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青花瓷美得磅礴,与永乐皇帝一样很大气。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庭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这正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础。 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来说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挑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顺治青花 造型:多与明末相仿,直统式香炉及一统瓶为该期特色。 青花:用“石子青”料,色调青灰,取平涂法,线条较粗,器物口沿为黄色、酱色。 胎釉:胎体厚重,比明末更为细腻;釉层肥厚,白里泛青,光泽强。 圈足:有高圈足、矮圈足、双圈足三种,并渐向“泥鳅背”形态过渡。圈足平底不施釉,足边微向内凹。 装饰纹样:口底处有暗刻花边。 款识:有青花六字、四字楷款,及常见的干支年款、题记宽、堂名款、图记款等。 康熙青花 造型:造型众多,形制齐备,一器多种样式,古拙、凝重、质朴,“大器”雄伟浑厚,“小器” 娇小玲珑。 青花:用云南珠明料和浙料,技法突破平涂,用分水法和皴法,有“青花五色”之称。 胎釉:胎土精细,有“糯米胎”之称。手感重,内壁刮痕清晰、自然、生辣;白釉细腻、紧密、润泽,厚薄适中,有青白釉、粉白釉两种。 圈足:有双圈足、宽圈足、一般圈足、璧形底圈足、平底(无釉砂底)等五种。 装饰纹样:有各种纹样,如龙凤、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应有尽有。 款识:最为丰富,以青花六字楷款为主,也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还有仿明款以及各种堂名款、图记、花押、双圈等。 雍正青花 造型:体积略小,造型圆润秀丽,有曲线之美。 青花:色调浑暗有晕散现象,着色时,有意识用笔重点,色深沉,渲染层次不明显。 胎釉:胎质洁白细腻,修胎讲究,胎体匀薄轻盈,制作规整;白釉多纯白和白中闪青,有橘皮纹特征,釉质莹润,呈云雾状。 圈足:多为“泥鳅背”,圆足,光滑细润,亦有无釉砂底以及环形足。 装饰纹样:图案题材比康熙朝相对柔弱,布局疏朗,以仿明永乐、宣德朝题材为多。 款识:多为青花六字二排楷书双圈款,亦有篆书宽、仿大明成化款,以及堂名款、豆腐干款。 乾隆青花 造型:制作规范,庄重稳健,大件器物增多。 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浑厚沉着。 胎釉:早期胎釉细腻洁净,厚薄适度,晚期相对粗糙;白釉色有粉白、青白两种,但粉白不如康熙朝柔和,青白不如雍正朝肥腴。 圈足:保持“泥鳅背”特征。 装饰纹样:图案严谨,纹饰缜密,有“繁缛”之感。图案中龙凤呈祥等祝福题材占较大比例。款识:以篆书款为主,少量楷书款;官窑的字体规整,民窑的字体草率,堂名款较多。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青花瓷教案

《青花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 2、认识瓷器及青花瓷器的特点。 3、学习用蓝色水笔画青花瓷花纹。 教学重点:感受瓷器及青花瓷器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设计青花瓷器花纹图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博物馆吗?那你知道博物馆里都有些什么东西? 今天故宫博物馆有个古代瓷器展,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参观一下?(听音乐,看图片) 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么?(青花瓷)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和四大发明相提并论,中国被称为瓷国,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美丽的青花瓷世界。 二、新授 1、青花瓷历史这么悠久,这么伟大,想了解它么? 博物馆的馆长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份挑战书,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小组长拿出挑战书,小组合作完成挑战任务。 (1)观察瓷器的图案,想想图案颜色、线条的特点。 (2)找找瓷器上的不同类型的图案,它们分别在瓷器的什么部位? 颜色:白底蓝花单色清丽雅致 线条:有粗有细,粗细结合 图案:有排列有序的连续纹样,有突出主题的单独纹样。 位置:连续性的纹样多出现在在瓷器颈、口、底的部位;而单独纹样多出现在肚的部位。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恭喜大家,挑战成功! 3、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叫连续排列的图案?是哪一个基本图形在连续排列? (每组请一个学生上来画一画)

古人还喜欢用这些图案来排列(1、波浪2、变体莲瓣3、回纹4、卷草纹5、钱纹6、菱形7、蕉叶8、如意云头等) 4、刚才这些连续排列的图案我们可以把它安排在口、颈、底边的位置,就好像给瓶子戴上花环、项链,穿上漂亮的鞋子,那瓶身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哪种图案设计? 点、线、块及基本形的组合; 动物(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 植物(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 人物故事、景物等。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些图案呢? 画、剪贴 三、创作 今天我们就用画的方法来设计青花瓷,你知道怎么画吗?先画一个地方的花纹,还是先总体设计,安排好瓶口画什么瓶身画什么,再画花纹? 设计时应该先安排好图案的大概位置,再进一步画具体的花纹。 博物馆的馆长说想让我们小朋友帮他设计一些优秀的作品带回去展览,你们愿意吗? 四、展示 说说你设计中的亮点和你还想如何做的更好 五、拓展 一种颜色,几笔花纹,成就了青花瓷的传世美名,也让我们惊叹古人这流传千年的艺术,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寻找青花瓷器不同朝代的图案特点,并做好记录,我们下次再来研究这美丽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2009-01-29 08:43:54) 转载▼ 标签: 分类: 青花瓷收藏 文化 在决定学习青花瓷后,除有机会跑市场外,主要是反复攻读有关书籍.当时能搞到的,后来证明也不错的,主要有三套书:1.<<明清瓷器纹饰鉴定>>,2.<<明清民窑瓷器鉴定>>,3.<<元明清瓷器鉴定>>.回想当年勤奋的情景,自己都感动不已.每天清晨上班前看二个小时,上班时间挤二个小时,晚上再用二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利用,整整持续了一个年头.终于使自己的头脑里,大致建立了元明清瓷器纹饰的初步印象. xx纹饰特征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xx。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xx纹的画法为“海水xx”。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xx”“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xx工艺特点 1、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 2、元代梅瓶均为“梯形口”,而洪武则为上下一致的“直口”,并稍稍翻唇。 3、除民窑粗瓷外,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底足齐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为主,少数灰青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开片,质精者口沿为酱色釉。 5、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6、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1)洪武(1368—1402A·D·) 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 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触摸不到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青花瓷”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青花瓷”主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小题。 青花瓷瓶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噢,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明中期青花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211549021.html, 明中期青花瓷 作者:陈平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5期 青花瓷是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最为重要的类别,其色料主要采用优质国产青料陂塘青(也称平等青),景德镇匠人凭着聪明才智,研制出了同样出色的国产青料提炼及使用办法。陂塘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成为明代中期青花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故此期所产青花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青花瓷器。明中期五十多年的青花瓷,有其总体特征,细细探讨,各朝还是有各自的特点。 成化朝(1465~1487年) 成化朝代有早期青花及典型青花之别。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相似,有浓淡分明的层次。典型青花青料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清丽明快。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从传世品来看,成化帝涉及瓷器制造比前朝更甚,成化瓷器中手中赏玩类很多,并且制作无不精致得体,体现了成化帝多情、善感、缺乏大气魄的性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成化青花瓷器胎薄釉润,且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和盖罐等器。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上佛道相关图案明显增多,如罗汉图、高士图、梵文、及八宝等被广泛应用。典型成化青花器的图案花纹,常见云龙、飞凤、梵文、波涛海兽、团龙、团凤、团花、莲花八宝、十字金刚杵、庭院婴戏、三友、花草、花蝶和花鸟纹等。成化时梵文由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组成立体文字图案,此风格影响到弘治朝。成化青花瓷有一个特征,即器物胫部双边线近圈足深浓。此外,成化朝的民窑青花瓷也有很精细的制作,胎质洁白细腻,釉薄色白而莹亮,青花色调淡雅,但大部分青花青中偏灰,制作较粗。琢器往往底部跳刀痕明显。其梅瓶等器,以携琴访友及庭院树石多见。成化青花的云中夔龙,口中衔花颇有特点。 明代中期瓶、壶和罐一类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其他器物的胎体处理大多较细致。民窑器上往往也出现整齐的修坯细旋痕。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使用的瓷土产于浮梁 新正都麻仓山,故名“麻仓土”。官窑瓷器均取用麻仓山的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和低路坡等处瓷土制瓷。因而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瓷质纯洁细润,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始于成化朝。成化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或单行横书款,六字二行款有外加双方框和双圈两种。成化款有“大底小款,小底大款”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成化官窑青花器,除有无款者,亦有不少署永乐、宣德等前朝款器物。前人总结有所谓“成化款肥”、“弘治款秀”及“正德款恭”和“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的成化款鉴定口诀。明代中期器物纵有款识,而晚清、民国,特别是当代,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辨识。唯用放大镜照视款识,真品可见青花颜色深厚下沉,仿品则涣散,飘浮。

《青花瓷》教学设计

《青花瓷》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青花瓷》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青花瓷》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这种瓷器是在洁白的瓷体上辅以蓝色的纹饰,蓝白相映,素雅清新,怡然成趣。本课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花瓷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青花瓷的文化有所了解,感受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之美,提高审美修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侧重于赏析青花瓷,第二部分侧重于技法表现,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对青花瓷纹饰进行临摹创作,了解青花瓷器型、纹饰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学习活动一的学习内容是利用硬卡纸剪青花瓷外形,并临摹青花瓷器纹饰。此活动力求让学生加强对青花瓷器型的认识,通过对折剪形的方式掌握对称形裁剪技巧,了解瓶型特点,然后,将纹饰装饰在剪好的瓶型上,使作业有一定的呈现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认识青花瓷的悠久历史与工艺的高度成就,多角度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和人文美,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2、了解青花瓷器型与纹样的特点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尝试绘制纹样。 3、热爱中国青花瓷艺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青花瓷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青花瓷与中华艺术的内涵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蓝色画笔、白色卡纸、剪好的辅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前放松,播放歌曲《青花瓷》,学生倾听。 2、导入:一曲周杰伦的《青花瓷》欣赏完了,这首歌就和它的名字一样,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那么青花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对青花瓷有多少了解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青花瓷,了解青花瓷,并尝试绘制青花纹样。板书课题:青花瓷。 二、民主导学 (课前收集关于青花瓷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一)任务一:走近青花瓷,了解青花瓷。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1、小组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小组汇报。 请同学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交流你对青花瓷的认识。 (从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器型、花纹、艺术价值等方面) 3、教师总结: 1、认识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在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 元青花的历史: 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