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章語法(下)

第四節古代漢語的語序及省略

一、古代漢語的語序

“語序”也叫“詞序”,即語言中詞語組合的先後次序,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之一。漢語的語序一般不能隨意變化,如果語序變化了,句子的意義往往也要隨之變化。

漢語的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主語—謂語—賓語”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序,一般情況下,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從甲骨文開始就是這樣。不過,在上古文獻當中,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獻當中,也存在一些與基本語序不一致的情況。古代漢語的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謂語前置、定語後置等。

(一)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在一定的語法條件下,賓語可以從謂語中心語的後面移至謂語中心語的前面,這種現象叫做“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應放在謂語之前,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賓語用代詞複指前置;強調介詞的賓語前置;無標誌的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作賓語,無論是作動詞的賓語還是作介詞的賓語,一般都要前置。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焉、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

(1)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如:

①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②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

③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國策·齊策》)

④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紂在上曷.損?(《荀子?榮辱》)

⑤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孟子·盡心》)

⑥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⑦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⑧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又稱“助動詞”),疑問代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如:

①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左傳·成公三年》)

②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注意:如果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時,遇到動詞前面還有副詞作狀語,那麼前置的賓語要放在副詞的

後面和動詞的前面。

①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②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遊》)

(2)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前置,應放在介詞之前。例如:

①王誰.與為鄰?(《莊子·山水》)

②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③胡.為至今不朝也?(《戰國策·齊策》)

④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⑤許子奚.爲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秦策》)

⑦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

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後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如: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③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

(3)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條件

賓語前置條件:全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賓語是疑問代詞。例如:

①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②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③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這種賓語前置在上古時期比較嚴格,很少例外。

2.否定代詞作賓語前置

在否定句裏,指示代詞或者人稱代詞作賓語時,一般要前置。只有動詞的賓語是指示代詞或者人稱代詞時,才能前置,而介詞的賓語是指示代詞或者人稱代詞時,不能夠前置。

(1)否定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否定詞包括否定副詞、否定代詞和表示否定意義的動詞。否定副詞“弗”“勿”一般都與及物動詞搭配;“不”、“毋(無)”、“未”以及否定代詞“莫”不限於與及物動詞搭配。當否定詞與及物動詞搭配的時候,該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古代漢語裏,用“不”、“毋”、“無”、“未”、“莫”等否定詞的否定句有一個特點: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否定詞的後面。例如: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②僂句不余.欺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③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④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⑤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禮記·禮運》)

⑥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⑦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毋是.翦棄。(《左傳·襄公十四年》)

⑧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禮記·禮器》)

⑨勿之.有悔焉耳矣。(《禮記·檀弓上》)

在第一個例子裏,“吾”是“知”的賓語,放在“知”的前面,現代漢語卻只能說“不知道我”(不了解我)。第三個例句“毋吾以也”中的“吾”是動詞“以”的賓語,放在“以”的前面;但按現代漢語的結構,“吾”必須放在“以”的後面。其餘由此類推。有人把上面所舉的這類句子叫做倒裝句,那是不對的。在上古漢語裏,這是最正常的結構,而不是“倒裝”。這個規律在用否定詞“未”“莫”的句子裏最為嚴格,很少例外。至於用“弗”“勿”“非”“無”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就不能運用這種結構了,這是因為“弗”“勿”所限制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非”字是否定整個謂語的,而“無”字本身就是動詞。從賓語來看,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這種結構。“君”“子”一類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詞,也不能用這種結構。

上古時期“莫”字有時也用作否定副詞,相當於“不”。例如:

①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②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如:

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②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注意:句子中一定要有否定副詞或者否定性無定代詞,而且賓語一定只能是指示代詞或者人稱代詞。

①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魏風·園有桃》)

②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③舜喪於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

④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人稱代詞作賓語分佈在動詞前面,都是直接前置;指示代詞作賓語前置則可以加結構助詞“之”標記。

當指示代詞賓語前置加標記助詞“之”時,總是位於否定詞之前。例如:

①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②親逐爾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十七年》)

直到後代,由於仿古的關係,古文家仍然運用這一類結構,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例如:

①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②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④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2)否定代詞作賓語前置條件

賓語前置條件: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賓語必須是代詞。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②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③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

④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⑤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如:

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③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④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

3.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

為了強調賓語,用代詞“是”、“之”或者“實”等複指賓語,把賓語前置,這是在古代漢語中十分普遍的。句子格式為:賓語+是(之)+謂語動詞。例如:

①豈不穀

....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是為?先君之好

②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③姜氏何厭

..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④《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

..之謂矣。(《左傳·襄公三年》)

(1)用代詞“是”複指的賓語前置

①秉國之均,四方

..是維。(《詩·小雅·節南山》)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③豈不穀

....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是為?先君之好

④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⑤寡人其君

..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

⑥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賓語用代詞複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的固定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①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④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

...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⑤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現代還說“唯你.是問”、“唯利.是圖”,就是這種語法的殘留。

(2)用代詞“之”複指的賓語前置

①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滕文公上》)

②晉居深山,戎狄

..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

③君亡

..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④“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⑤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⑥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⑦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

賓語用代詞複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之……”的固定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①父母唯其疾

..之憂。(《論語·為政》)

②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

③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構短語,那麽複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如:

①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

..之有?(《國語·越語》)

②姜氏何厭

..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③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

...之有?(《論語·子張》)

④夫子居之,何厭

..之有?(《論語·子罕》)

⑤宋何罪

..之有?(《墨子·公輸》)

⑥前世不同教,何古

..之循?(《商君書·更法》)

..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

⑦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

..之能知也?(《列子·説符》)

⑧孔子曰:“何陋

..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注意:如果賓語本身就是代詞,那麼,複指的代詞,只能是“之”,而不能是“是”。例如:

①《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②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

③《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見,用代詞“是”字或“之”字複指提前的賓語,是古代漢語變更動賓語序的一種語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賓語本身是代詞,也並不排斥這種語法手段。但是,現代漢語沒有這種句法了,因此這類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時是無需把這種“是”字或“之”字直譯出來的。

(3)用其他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

用“斯”“茲”“焉”“彼”等作標記。例如:

①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

..斯得。(《尚書·金縢》)

②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

③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

..彼視。(《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

④此以知上賢無益也,其亡.茲適。(《管子·侈靡》)

(4)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條件

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條件:用代詞“是”、“之”等複指賓語。例如:

①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②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③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

...之問。(《論語·先進》)

4.強調介詞的賓語前置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在強調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

(1)強調介詞“以”的賓語

古代漢語中強調介詞“以”的賓語時,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以”之前。例如:

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衛風·氓》)

②《詩》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③楚國方城

..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以爲城,漢水

④秋陽

..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以暴之,江漢

⑤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⑥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⑦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

⑧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

(1)強調“自”“於”等其他介詞的賓語

除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如:

①日居月諸,東方

..自出。(《詩·邶風·日月》)

②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③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④鳥獸

..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

5.無標誌的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賓語,沒有以上的前置條件,也可以直接將賓語移至謂語中心語之前,這種現象叫做“無標誌的賓語前置”。直接把代詞賓語“是”或者名詞賓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能夠突出賓語,或者舒緩語氣。“是”在《詩經》中作賓語共57例,全部前置;《左傳》《國語》裏也不少,戰國晚期以後就基本上見不到了。例如:

①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小雅·節南山》)

②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周南·葛覃》)

③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④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⑤若夫窮辱之事

....,臣不敢畏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死亡之患

(二)謂語前置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常規句式。為了突出謂語的感嘆或者疑問的語氣,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前置的現象。古代漢語的一些句子,謂語在主語之前,我們叫做謂語前置,又稱主語後置。通過謂語前置的倒裝,能夠加強語勢,調和音節,錯綜句法。第一是表示疑問的句子,第二是表示感歎的句子。這些句子謂語綴以語氣詞而前置,倒裝的主語大多也綴以語氣詞或者助詞。

1.表示感嘆語氣

①大.哉,堯之為君!(《論語·泰伯》)

②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③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④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呂氏春秋·去私》)

⑤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⑥亦太甚

...矣,先生之言也!(《史記·魯仲連列傳》)

⑦美.哉,論焉!(《禮記·檀弓》)

⑧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⑨敗.矣,子所使求馬者!(《列子·說符》)

⑩來.,尸蟲!(柳宗元《罵尸蟲文》)

2.表示疑問語氣

①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②何.哉,君所謂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③子.邪,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

④誰.與,哭者?(《禮記·檀弓》)

(三)定語後置

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有時為了讓語言更流暢,就將定語後置。

1.名詞及體詞性成分作定語後置

古今漢語的通常語序是:在偏正結構中,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就是說,“小名”或“別名”(種概念)在前,“大名”或“共名”(屬概念)在後。古漢語中有一種偏正結構語序與此相反,這就是所謂

“大名冠小名”的格式。《經義述聞》卷十四《禮記上》“蝗蟲”條云:“此言‘蟲蝗’猶上言‘蟲螟’,亦猶《禮》言‘草茅’,《傳》言‘鳥烏’,《荀子》言‘禽犢’,今人言‘蟲蟻’耳。”①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大名冠小名”條說:“乃古人之文,則有舉大名而合之於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禮記》言‘魚鮪’,魚其大名,鮪其小名也。《左傳》言‘鳥烏’,鳥其大名,烏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犢’,禽其大名,犢其小名也。”②

①都官有秩吏及離官嗇夫,養各一人,其佐、史與共養;十人,車牛.一兩,見牛者一人。(《睡虎地秦墓竹簡》)

②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戒。(《史記·天官書》)

③元封中,星孛.於河戍。(《漢書·天文志》)

④按柏之性,不生蟲蠹.,四時皆得,無選焉。(《齊民要術》卷五)

“車牛”即牛車。“星孛”即孛星,後世稱彗星。“星茀”即“茀星”。“蟲蠹”即“蠹蟲”。

古漢語中作為定語後置的並不限於單音節名詞,有時還可以是名詞性的短語。例如:

①今官之師旅

..,無乃實有所闕。(《左傳·襄公十四年》)

②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冷道縣祠下,得笙白玉管

...,舜時西王母獻。(劉敬叔《異苑》)

2.“者”字結構作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者”字結構的功能相當於一個名詞。“者”字結構作定語也可後置。例如:

①他小渠披山通道者

.....,不可勝言。(《史記·河渠書》)

②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

.....,以為楚中尉。(《史記·淮陰侯列傳》)

③群臣諫而死者

....以十數。(《漢書?鄒陽傳》)

④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

......,蓋亦眾也。(《後漢書·獨行傳》)

⑤其收黃初中諸奏植罪狀,公卿已下議尚書

....、大鴻臚者

....,皆削除之。(《三國志·魏

..、秘書

..、中書三府

志·陳思王傳》)

⑥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干寶《搜神記》卷十九)

⑦人馬燒溺死者

....甚衆。(《資治通鑑·漢紀·赤壁之戰》)

在特殊語境下,為了某種表達的需要,此類結構只有按原文語序對譯,才會讓人感到更確切、更傳神。例如:

①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39頁。參王鍈《古漢語定語後置問題的再探討》,《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又參萬獻初《“木桃”、“木李”新證》,《長江學術》第3輯,2002年10月。

②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52頁。

①使吏召諸民當償者

...,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②萊莒之民降者

..十分之七。(《管子?輕重戊》)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群臣後應者

...,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

⑤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

........,與此案同!”(《三國志·吳志·孫權傳》)

⑥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

.....,自崖州來,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⑦其兩膝相比者

...,各隱卷底衣褶中。(魏学洢《核舟記》)

定語後置結構理解時,語序可以甚或必須調整。語序調整後,去掉煞尾的助詞“者”。

第一、定語與中心語的輕重主次是很明顯的。第二、後置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多屬同位關係,它使中心詞成為有定的,所指為單一的特定的事物。

同普通名詞一樣,“者”字結構作定語可以後置,自然也可以前置。兩種結構之間可以轉換。例如:

①有卷者

...阿,飄風自南。(《詩·大雅·烝民》)

②漢有善騎射者

....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③封故楚、趙傅相前死事者

....四人子。(《漢書·景帝紀》)

④詔以譴責兢,抵主者

..吏罪。(《後漢書·班固傳》)

⑤問去者

..處士第幾?往何處?(杜光庭《虯髯客傳》)

“者”字結構作後置定語是比較後起的現象。《詞詮》所舉首例為《戰國策·楚策》,這是經過劉向整理的,只能當作漢代的語料。其餘例證均在秦漢以後。這種句法結構產生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受上古漢語名詞作定語後置的影響;二是語言表達日趨精密化的需要。當一個複雜的偏正結構帶有多層定語時,部分定語挪後,以避免整個句子過於冗長累贅。呂叔湘《文言虛字》“者”字條第三義說:“但此種句式為文言所獨有,大率是(不一定是)因為加詞不便放在端詞之上(加詞太長,或已有其他加詞,或兩加詞共一端詞,所以移在下面,用一‘者’煞豬。”①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第十三章“後附的性狀形容詞”也指出:“形容語越長越要後附,這實在是國語的特別習慣。”②王力《漢語語法史》第五章論“者”字時說:“‘者’字又可以用於複指。複指有三種情況:第一、‘者’字結構等於後置的修飾語。例如: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史記·河渠書》)(等於說:其他披山通道的小渠不可勝言)……這種句法一直沿用到後代,但是後來在口語裏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式,就是‘的’字。例如:因明宗名作嗣源的在鎮州守德勝城。(《五代史平話·晉史》)有妻兄柴守禮的孩兒名榮的,郭威養以為子。(同上《周史》)”③

還有一種“中心詞+而+後置定語+者”。例如:

①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

....,國人盡服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①呂叔湘《文言虛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第16頁。

②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73頁。

③王力《漢語語法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96頁。

②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

.......乎?”(《論語?衛靈公》)

3.形容詞及謂詞性成分作定語後置

①月正.元日,舜格於元祖。(《書·舜典》)

②菀彼桑柔.,其下侯旬。(《詩·大雅·桑柔》)

③迅雷風烈.必變。(《論語·鄉黨》)

④牛大牝

..十,其六毋子,貲嗇夫、佐各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簡》)

⑤可謂“無券而害”?亡校券右.為害。(《睡虎地秦墓竹簡》)

⑥弓善.反,弓惡.反;善馬狠,惡馬狠。(揚雄《太玄·止次八》)

⑦擇降人壯健

..,刺手給糧,以為戰兵,得二千餘人。(司馬光《涑水紀聞》)

“月正”即“正月”。”“桑柔”即“柔桑”。“風烈”即“烈風”。“牛大牝”即“大牝牛”。“券右”即“右券”。《古書疑義舉例》云:“弓善弓惡,即善弓惡弓,與善馬惡馬同義。”①“降人壯健”是“壯健降人”之倒置。

還有一種是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在《詩經》和《楚辭》中,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後置時,其前面往往加一“之”字,構成前正後偏的偏正結構。例如:

①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詩·周南·桃夭》)

②氓之蚩蚩

..,抱布貿絲。(《詩·衛風·氓》)

③鶉之奔奔

..。(《詩·庸風·鶉之奔奔》)

..,鵲之疆疆

④帶長鋏之陸離

..。(《楚辭?涉江》)

..兮,冠切雲之崔巍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楚辭·漁父》)

..,受物之汶汶

⑥駕八龍之蜿蜿

..。(《楚辭·離騷》)

..兮,載雲旗之委蛇

⑦凌陽侯之氾濫

..兮。(《楚辭·哀郢》)

⑧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勸學》)

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桃之夭夭”即“夭夭之桃”,“氓之蚩蚩”即“蚩蚩之氓”。句中的“桃”“氓”等人或物都是有定的,並非泛指,它們和它們的修飾或限定成分一起,共同做句子的話題或主語。這類前正後偏的結構在

①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8頁。

一定條件下可轉換為前偏後正的結構。可比較:“涓涓者蠋,烝在桑野。”(《詩·豳風·東山》)“皇皇者華,於彼原隰。”其中“者”字與“之”的用法略同。

“者”字結構作定語借助“之”字而後置並不限於形容詞。例如:

①不如鄉人之善者

..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論語?子路》)

②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

...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下》)

③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

...。(《左傳?襄公三十年》)

④物之已至者

...,人祆則可畏也。(《荀子·天論》)

⑤玉人之所患者,患石之似玉者

...。(《吕氏春秋·疑似》)

⑥會天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

...十二三。(《史記?匈奴列傳》)

⑦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一石。(韓愈《馬說》)

⑧其石之突怒偃蹇

....,負土而出

.....,殆不可數。(柳宗元《鈷姆潭西小丘記》)

....,爭為奇狀者

⑨於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而詔之。(《清稗類鈔·馮婉貞》)

不僅形容詞和它所構成的短語可充當後置定語,其他類型的謂詞性短語作定語時也可後置。例如:

①毛公易朕文考臣自厥工

...。(《盂鼎》)

②易女田於寒山

...。(《大克鼎》)

③易女……人鬲自馭至於庶人

......六百又五十有九夫。(《大盂鼎》)

④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

........,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左傳·成公十年》)

⑤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史記·秦始皇本紀》)

⑥擇羌人可使

..使罕。(《漢書·路充國傳》)

例1、2為介詞短語,其餘各例為動詞短語。

4.數量結構作定語後置

數量結構作定語,在上古漢語中以後置為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分歧好像不大。例如:

①王易金百鋝

..。(《禽簋》)

②用賚爾櫃鬯一卣

..。(《書·文侯之命》)

③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

...兮。(《詩·魏風·伐檀》)

④余既滋蘭之九畹

..。(《楚辭·離騷》)

..兮,又樹慧之百畝

⑤小城旦、隸臣作者,月禾一石半石

....。(《睡虎地秦墓竹簡》)

《漢語史稿》指出:“就名詞、數詞、單位詞三者的結合方式來說,有一種發展情況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那就是,在先秦時代,數詞兼帶天然單位詞或度量衡單位詞的時候,位置是在名詞的後面。殷墟卜辭也沒有例外……先秦只說‘馬十匹’,不說‘十匹馬’;只說‘幄幕九張’,不說‘九張幄幕’。後代沿用先秦這個規則,情況非常普遍。”①同時又指出:“就在先秦時代,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的位置已經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舉例有“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一杯水,一車薪”(《孟子·告子上》),“一尺布,一斗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等。②

數量結構位於名詞前的例子,先秦屈指可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日益增多,所占比重加大。定語後置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原始漢藏語的語序在漢語中留下的殘跡。俞敏《倒句探源》等對此有過論述。

這類句子有三個特點:一是先行詞與無定代詞之間具有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二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是直接用來說明該無定代詞所代表的對象的,即“或/莫+動詞”構成主謂關係,三是先行詞作句子的話題主語,是後面主謂短語陳述或說明的對象。

①以乘韋先,牛十二

..犒師。(《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②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史記?蕭相國世家》)

③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卒數萬人。(《史記·陳涉世家》)

....,騎千餘

二、古代漢語的省略

省略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現象,經常省略在上文中已經出現的成分或下文中將要出現的成分的情況。省略在上文已經出現的成分叫做承前省略,省略在下文將要出現的成分叫做蒙後省略,省略對話中的成分叫做對話省略,省略不具體的泛指成分叫做泛指省略。句子的主語、賓語、謂語等可以承前省略、蒙後省略、對話省略或者泛指省略,其中又以承前省略最為常見。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語的省略

古代漢語的主語省略,數量上是遠遠地超過現代漢語。

(1)承前省略主語

在複句中,第一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後面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分句相同,那麼,後面幾個分句的主語可以省略。另外,主語也可以承接前文中的賓語省略,例如:

①陽貨

..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遇諸塗。(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陽貨)歸孔子豚。孔子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論語·陽貨》)③

②孟子

..見梁襄王,(孟子)出,(孟子)語人曰……。(《孟子·梁惠王上》)

③禹.八年於外,(禹)三過其門而不入,(禹)雖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

④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丈人)以杖荷蓧。(《論語·微子》)

有時相連的兩個句子的主語不同,而又分別承前省略,這種情況需要認真分辨。例如:

①楚人

..及之,(楚人)奔,(吳人)食而從之。(《左傳·定公四年》)

..為食,吳人

①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79頁到280頁。

②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80頁。

③省略的部分已經用括弧進行補充,下同。

②小國

..也,(大國)德,則(小國)其人也;(大國)不德,則(小國)其鹿也。(《左傳·文..之事大國

公十七年》)

(2)蒙後省略主語

古代漢語主語不僅可以承前省略,而且可以蒙後省略。例如:

①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戶,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詩·豳風·七月》)

②(孟子)語人曰:“(吾)望之不似人君,(吾)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

‘定於一。’”(《孟子·梁惠王上》)

③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史記·項羽本紀》)

(3)對話省略主語

主語省略在對話中最為常見,有時需要仔細分辨才能搞清楚對話中的言語主體。例如:

①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此)忠之屬也,(公)可以一戰,(公)戰則(我)請從。”(《左傳·莊公十年》)

這段話是魯國國君與曹劌的對話,第一個屬於對話中的承前省略,省略了“此”或者“是”,代指上文中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第二個、第三個屬於對話中的對指省略,省略了“公”,第四個屬於對話中的自指省略,省略了“我”。

②(陽貨)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孔子)曰:“不可。”(陽貨曰:)“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孔子)曰:“不可。”(陽貨曰:)“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這段話是陽貨與孔子的問答,其中第一個“曰”前省略的主語是“陽貨”,而第二第三個“曰”字的主語都是“孔子”。“好從事”句和“日月”句前面不僅省略了主語“陽貨”,而且省略了謂語“曰”。

省略雖然主要是承上省略和探下省略,但不僅僅是這兩種情形。有時在交際的具體時空環境中一些事物是不言自明的,也可以省去不說。王力《中國現代語法》:“有時候,主語非但不是顯然可知的,而且恰恰相反,它是不可知的。咱們只純粹地敘述某一事件,或陳說一種真理,謂語盡夠用了,縱使要說出主語也無從說起,或雖可勉強補出主語,也很不自然。”①高名凱《漢語語法論》:“漢語卻有一部分句子並不是把主語省略掉,而是根本上沒有或不需要主語的,這種句子我們叫做絕對句。”②例如: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

實而長寇讎,(國)亡無日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例中“亡無日矣”省略了主語,這句話是先軫對晉襄公說的,主語顯然是國家,是不言自明的。

(4)泛指省略主語

下舉例句中括號部分明顯因為泛指而省略,這種省略就無法補充。例如:

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2.賓語省略

①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35頁。

②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02頁。

古代漢語賓語的省略,數量上是遠遠地超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動詞以及介詞經常省略它們的賓語。

(1)承前省略賓語

賓語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略。例如:

①齊王好衣紫

..,齊人皆好(衣紫)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②《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父母)而娶(妻),何也?(《孟子·萬章上》)

③人皆有兄弟

..,我獨無(兄弟)。(《論語·顏淵》)

④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之)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介詞“以”“與”“為”的賓語省略比較常見。例如:

①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請以(之)遺之。(《左傳·隱公元年》)

②曰:“牛.何之?”對曰:“將以(牛)釁鐘。”(《孟子·梁惠王上》)

③豎子

..不足與(豎子)謀。(《史記·項羽本紀》)

④項羽

..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項羽)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使”“令”等使令動詞的賓語也往往省略。例如:

①請京,使(共叔段)居之。(《左傳·隱公元年》)

②令荊人

..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荊人)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韓非子·初見秦》)

(2)蒙後省略賓語

賓語省略也有蒙後省略的。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子.曰:“隱者也。”(《論語·微子》)

(3)其他情況省略賓語

初,鄭武公娶(妻)於申,曰武姜。(《左傳·隱公元年》)

3.謂語省略

謂語省略不如主語和賓語省略那麼常見,有時謂語連同其賓語一起省略。

(1)承前省略謂語

①且告.以族,不(告)以名。(《左傳·宣公十年》)

②君若以德綏諸侯

...,誰敢不服?君若以力(綏諸侯),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③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於響者,不(治)於響,(治)於聲;善影者,不(治)影,(治)於形;為天下者,不(治)於天下,(治)於身。(《呂氏春秋·先己》)

④王曰:“騁而左右,何也

..?”曰:“召軍吏也。”“皆聚於中軍矣,(何也)?”曰:“合謀也。”“張幕矣,(何也)?”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何也)?”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何也)?”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何也)?”曰:“聽誓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⑤為客治.飯,而自(治)藜藿。(《淮南子·說林訓》)

(2)蒙後省略謂語

①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②韓魏自外(擊智伯),趙氏自內擊智伯

...,大敗之。(《墨子·非攻》)

③單子從阪道(伐尹),劉子從尹道伐尹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④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列子·說符》)

(3)其他情況省略謂語

①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至)。(《詩·大雅·卷阿》)

②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出)。(《詩·小雅·正月》)

4.體詞向心結構中中心語的省略

體詞向心結構有時會保留定語而將中心語省略掉。

(1)承前省略中心語

①魏惠王為臼裏之盟,將復立於天子。彭喜謂鄭君曰:“君勿聽。大國

..惡有天子,小國利之。若君與大(國)不聽,魏焉能與小(國)立之?”(《韓非子·說林上》)

②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珠)之重哉!(《莊子·讓王》)

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之後,整個結構就變成了一個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相類同的結構,所以這種結構將“之”及其後面的成分省略掉,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省略中心語是一樣的。例如:

丹之治水

..也,愈於禹(之治水)。(《孟子·告子下》)

此例意思是“我(丹)治理洪水比禹治理洪水更出色”,全句本應是“丹之治水也,愈於禹之治水”,“禹”後省略了“之治水”三個字。

(2)蒙後省略中心語

夏後氏五十(畝)而貢,殷人七十(畝)而助,周人百畝.

而徹。(《孟子·滕文公上》)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外,省略有時可以同時省略多個成分。例如:

大都不過...三國.

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小(都)(不過)九(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此例後兩個句子都同時省略了中心語“都”“國”和謂語“不過”。

(二)介詞的省略

古代漢語中,介詞“於(于)”和“以”往往省略。

1.介詞“於(于)”省略

①趙人飾美女八人,納之(於)太宰嚭。(《國語·越語》)

②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陬邑。(《史記·孔子世家》)

③冬十二月,襄公遊(於)姑棼,遂獵(於)沛丘。見彘,從者曰:“彭生。”公怒,射之,彘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失屨。《史記·齊太公世家》)

2.介詞“以”省略

①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况生馬乎?(《戰國策·燕策》)

②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莊子·逍遙遊》)

(三)句子的省略

句子的省略指省略複句的一個分句。多表假設關係,承前省略。例如:

①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

,(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墨子·尚賢中》)

②人君毋聽寢兵...

,(聽寢兵)則群臣賓語莫敢言兵。(《管子·立政》) ③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

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言子之志於公)是我傷公之心也。”(《禮記·檀弓》)

④毋妄言??,(若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

⑤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將軍.........

,(若得廉頗、李牧為將軍)吾豈憂匈奴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四)其他省略

①三年春,(天)不雨;夏六月,(天)雨。(《左傳·僖公三年》)

②庚辰,(天)大雨雪。(《左傳·隱公九年》)

③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④東西(左右)植松柏,(東西)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省略的方式雖然不止一種,但是大都能從上下文的語境中看出來所省略的成分是什麼。表示格言性或真理性內容的句子或者以使令動詞開頭的假設句看上去有成分缺損,但從語境中卻看不出來所缺損的是什麼,那麼就不能視為省略。例如:

①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③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④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⑤令臣以外為制於內,則是君人者亡也。(《韓非子·八奸》)

思考題

1.古代漢語的語序有哪些特殊的情況?形成這種結構的條件是什麼?

2.舉例簡述賓語前置的類型及其前置的條件。

3.賓語前置的原因是什麼?

4.討論謂語前置的類型及前置的條件。

5.討論定語後置的類型

6.舉例簡要說明省略的情況。

第五節古代漢語幾種表達方式

一、數量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數量表示法包括名詞數量表示法與行為數量表示法。古代漢語表示名詞數量,一般是把數詞放在名詞的後面,較少使用名量詞。古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一般是把數詞放在動詞的前面,較少使用動量詞。

(一)一般的方法

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之前作定語表示數量。例如:

①王賓文武丁伐十.人。(《甲骨文合集》35355)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③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④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數量短語放在名詞前作定語,表示數量。例如:

①與之一簞

..珠。(《左傳·哀公二十年》)

②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

..雛,則為無力人矣。(《孟子·告子下》)

③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鈞

..金與一輿

..羽之謂哉?(《孟子·告子下》)

將數詞直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行為數量。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的句法。在上古漢語裏,表示行為數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例如:

①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

②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左傳·宣公二年》)

③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⑤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現代漢語動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比如“九合”,現代漢語則說“會合九次”(“九”在這裏只表示多次,不是實數),不但用了動量詞,而且詞序也變動了。從句子成份看,古代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量的數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

(二)特殊的方法

古代漢語數詞或數量詞短語修飾名詞時,除可以放在名詞之前,還可以放在名詞之後。這兩種分佈位置在甲骨文裏就有。例如:

①獲虎一.、鹿四十

....。(《甲骨文合集》)10198)

..、狐二百六十四

.....、麂百五十九

②俘人十有六人

....。(《甲骨文合集》137反)

③黑貂之裘獘,黃金百斤

..盡。(《戰國策·秦策》)

④舜有大功二十

..而為天子。(《左傳·文公十八年》)

⑤宋人以兵車百乘

..、文馬百駟

..以贖華元於鄭。(《左傳·宣公二年》)

(二)強調的方法

在表示動作的詞語後加“者”,將數詞置於句尾作謂語表示行為數量。假如說話人要強調某一行為的數量,可以改變句法: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並在這個數詞的前面用“者”字,讓它同前面的詞語隔開,這樣,“者”字前面的詞語就充當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詞就上升為全句的謂語。

①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國策·趙策》)

②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表示動量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的狀語的位置上升到全句的謂語的位置,自然就顯得突出而重要了。和現代漢語比較,“魯仲連辭讓者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雖然可以譯作“魯仲連辭讓了多次”、“把佩帶的玉玦舉起多次來向他示意”,但是語法結構是大不相同的。

二、實詞和虛詞的互相轉化

文言中的“虛詞”與今天所說虛詞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加以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在“余自齊安身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而然“適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詞,譯為“恰好”。

實詞和虛詞會因為一定的條件轉化,即實詞轉化為虛詞,虛詞轉化為實詞。

(一)動詞轉化為介詞等

由實詞——動詞或代詞,轉化為虛詞——介詞、連詞或助詞以及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中心詞和從屬成分的成員互相轉化。

介詞和某些連詞是由動詞轉化的,但是轉化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沒有轉化的條件,那末原來是動詞或代詞的詞就不能轉化為介詞、連詞或助詞。

1.以

“以”是動詞,意為“用”、“拿”、“使”等。例如:

①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不可以”的“以”是動詞,意為“使”。“不可以無主”是複雜謂語;“以”是第一中心詞,對主語“曲沃”和“蒲”、“屈”來說,主語表示“被動”,“不可”是“以”的修飾語;“無”是這個複雜謂語的第二中心詞,“主”是賓語。後面一句的“可以”的“以”也是動詞,意為“被依靠”。“可以威民”也是複雜謂語;“以”是第一中心詞,對省略的主語,即對上一分句所說的這種措施來說,主語也表示“被動”,“可”是“以”的修飾語;“威”是這個複雜謂語的第二中心詞,“民”是賓語。“而”和“且”都是連詞。“懼戎”、“旌君伐”,意為“可以懼戎”、“可以旌君伐”。“若使……則……”是連接兩個分句的連詞。這兩句中沒有什麼轉化的。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这部份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 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 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容。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语法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研究句子。目前一般认为,句子和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句组(又叫句群),现在有的学者把语法分析的围扩大到句组。本书则仍采取传统的作法,把句子作为语法研究中最大的结构单位。当把句子作为最大的语法单位进行研究时,我们就既要作向上的研究,又要作向下的研究。在作向上研究时,是把各种句子作为一个要素,研究它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作用,这通常可以认为是语用的研究(关于语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介绍)。根据句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区分出的类别,或者说根据语用研究区分出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类”。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是四种常见的句类。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免费下载】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语法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或者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在学习它们的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很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又不容易记忆。特别是汉语的文言文语法,更是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研究对象,通常被作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在英语课和语文课内进行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一向被同学视为不相干,被作为孤立的两个学习内容来学习。 有没有学习这两种语法的好方法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略微有趣一些呢?通过平时学习时无意中的初步比较,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相同或相似性的。如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学习,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目的就是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近的地方来帮助学习。运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当然,这也是“创新”,希望这些新的东西能够提起大家学习语法的兴趣。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找出只有古代汉语和英语才共有的相似部分。因为我做课题的目的是突出用古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学习相对用现代汉语和以上两种语法比较学习有它的独特之处和一定优势。 以下是经过选材、比较和归纳后整理的成果——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注:只列出两种语法中的相似或相同处,所列出的语法点不涵盖两种语法的全部。所给出的例句中,古代汉语部分选自课内和课外的语篇,英语部分是造句,无出处。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在此不分年代,一并整理。) 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和语意的前提下(即被省略的部分能够肯定地补出),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 省略可以是主语、谓语、介词等。其中,主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相似,故不列出与英语作比较,在此,只讲谓语和介词的省略。 I.古代汉语 省略的两个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II.英语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得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语意的前提下,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英语中的省略范围较广。 一、省略谓语 I.古代汉语 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相对省略主语较少。 1.承前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古代汉语(语法)复习整理 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 一、虚词 1.《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2.《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3.《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4.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 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 古代汉语, 王力, 语法, 笔记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古代汉语语法教案

第一章词类活用 一概说 (一)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 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三)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 二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年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年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

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代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宾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一、课程简介: 作为对外汉语的专业选修课,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是在系统学习语言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该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词汇专题和语法专题。词汇方面主要介绍义素分析法,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和变化,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语法方面主要介绍虚词词类的来源,判断句、被动句、动补结构的发展变化等。在我们掌握丰富的古代汉语材料的基础上,老师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介绍最新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综合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二、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相关资料的阅读,我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发展变化的历程,能够融会贯通进行比较性学习,同时能够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溯源分析。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1)对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2)对词义的发展变化、常用词的历史演变、实词虚化、句式演变等问题,有了系统而有效地研究步骤与分析方法;(3)对一些问题——例如“反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写了读书报告;(4)对古代汉语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的一点看法。 (一)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 1、“一字多词”与“一词多义”: 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而研究古汉语词汇要以词为单位。字和词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字记录一词;一字记录多词;两字记录一词;多字记录一词。在区分是一字多词还是一词多义时,主要依据音和义,同时参考字形。其基本规律是:音义相同,即使字形不同也是一个词;音同而义不同,就是两个同音词;义同而音不同,就是两个同义词。例如:“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分列为三个词: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光亮,明亮;清楚,明白;副词徒然;白2:(字音或字形)错误;白3:说明,告诉,陈述;戏曲中唱词之外说的话。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这个字就包含了三个词,而“白1”这个词又有4种不同的意义。 2、“义素”和“义位”: 义位一般对应词典中的义项,只有属于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才是词的义位;我们要特别注意“同一个词”这个限定要素。同样,以上面的“白”为例,“白1”这个词有4个义项,这4个义项就对应于“白1”的4个义位,与下面的“白2”、“白3”都没有关系。 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是分解义位得到的词义的区别特征,义素反映的是该类对象与相关对象在不同层面上的区别。如“白1”的第一个义位是“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那么在颜色场中,通过义素分析法,就可以分解得到两个义素:颜色、与黑相对。 3、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 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即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方面则不一定相同的词。一般说来,古书中两个词能够互训的,就是同义词。如《说文》:“吾,我也”,“我,吾也”;“邦,国也”,“国,邦也”等。 等义词也称“绝对同义词”,指除社会意义略有不同外,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互换的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 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 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词类研究 一、虚词 《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 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二、动词、形容词 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 《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 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古人还接触到动词及物、不及物的问题。 《诗·周颂·赉》:“我徂维求定。”郑笺:“今我往以此求定。”孔疏:“往者,自己及物之辞。” 《小雅·甫田》:“我取其陈。”疏:“且取者,自此及彼之辞耳。 孔颖达曾提出“动义”这个术语。《易·颐·疏》:“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谓之朵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