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知识点整理

实验诊断知识点整理

实验诊断知识点整理
实验诊断知识点整理

血液一般检查

人群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L)

成年男性 4.3~5.8 130~175

成年女性 3.8~5.1 115~150

新生儿 6.0~7.0 170~200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利尿药。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或非代偿增多所致。

EPO代偿性增高:缺氧引起。生理—高原地区居民、胎儿、新生儿。病理—严重慢性心肺疾病(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心)、氧亲和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EPO非代偿性增高:与肿瘤和肾疾病有关。还由药物(雄激素、皮质激素、外源性红细胞生成素)引起。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急慢性失血

根据形态学分类: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改变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胞质直径<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大红细胞:胞质直径>10μm,见于失血性贫血、部分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肝病、脾切除术后

巨红细胞:胞质直径>15μm,见于长期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直径相差1倍以上。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中度以上增生性贫血形态改变:

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直径>2.9μ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某些化学药物中毒。涂片这种细胞占20%以上才有参考价值。

椭圆形红细胞:呈椭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形。

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弥散性血管性内凝血DIC。

靶形红细胞:中心着色较深,外周为浅染区,细胞边缘深染,形似射击中的标靶。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低色素性贫血。

形成原因是血红蛋白充盈异常所致红细胞过薄或血红蛋白分布不均。

镰形红细胞:镰状细胞贫血

泪滴性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若干个刺状突起。见于严重肝病、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后、尿毒症

裂细胞:各种明显变形。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瓣膜性溶血性贫血、转移癌、急进型高血压、感染、严重烧伤、巨大血管瘤、急性肾小球肾炎、移植物排斥。

缗钱状形成:串状重叠排列。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染色反应的异常

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部分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

嗜多色性(多染色性):见于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溶血性贫血

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有灰蓝色点状颗粒,见于铅汞铯中毒,偶见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有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增生性贫血、脾切除术

卡波环:环形丝状淡紫色物质,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白血病、铅中毒

有核红细胞:见于部分贫血(溶血性、巨幼、珠障)、肿瘤性疾病(红白血病、急慢性白血病、其他肿瘤骨髓转移)、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

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相关参数

血细胞比容:男0.40~0.50;女0.35~0.45

增高:见于各种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

红细胞数绝对性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2~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6~354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的参数,常用变异系数(RDW-CV)表示。

RDW-CV 11.5%~14.5%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成人(3.5~9.5)*10 ^9/L;新生儿(15~20)*10 ^9/L;6个月至2岁(11~12)*10 ^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心粒细胞N

增多:急性感染(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及严重的血管内淤血、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减少:感染(病毒、寄生虫)、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物化因素损伤(苯铅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核象改变:左移—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类白血病右移—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

形态改变: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见于猩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大面积烧伤、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多叶性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棒状小体—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

与遗传相关—Peleger-Huet畸形(常显,核分叶功能减退);

Chediak-Higashi畸形(常隐,白细胞异常色素减退综合征,影响粒细胞功能,易出现严重感染);

Alder-Reilly畸形(常隐,有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伴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May-Hegglin畸形(常隐,有淡蓝色斑块,似杜勒小体,较大且圆,为聚集的RNA所致)

嗜酸性细胞E

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哮、药物过敏、坏死性血管炎、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花粉症寄生虫感染--吸虫、蛔虫、丝虫、钩虫、囊尾蚴病

部分皮肤病—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银屑病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某些恶性肿瘤—肿瘤转移、坏死灶的恶性肿瘤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

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减少:

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B

增多: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荨麻疹、药物、食物、吸入物、溃疡性结肠炎

血液病—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其他—某些转移癌、脾切除术后、糖尿病、传染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

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

增多:

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

肿瘤性疾病—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其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组织或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可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异型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浆细胞性);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Ⅲ型(幼稚型、幼淋巴细胞型)

增多—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原虫感过敏性疾病、接触电离辐射

单核细胞M

增多:

部分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慢性感染(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布鲁杆菌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活动性疾病(严重的浸润型和粟粒型肺结核)

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动脉炎

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胰腺癌

胃肠道疾病—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回肠炎、口炎性腹泻

其他—化疗后骨髓恢复期、骨髓移植术、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治疗后、烷化剂中毒

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见于感染及恶性肿瘤最为多见。急性中毒、休克、急性溶血、出血、外伤、大面积烧伤、过敏、电离辐射

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计数PLT:(125~350)*10 ^9/L

血小板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自身抗体抑制巨核细胞系造血干细胞、电离辐射、药物抑制作用损伤造血功能多种感

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进行体外循环、药物过敏、新生儿血小

板减小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

消耗性增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布异常:脾大、banti综合征

乙二胺四乙酸EDTA致敏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

反应性增多:急性炎症、急性失血、溶血、大手术后、某些癌症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11fL

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性良好者,如ITP ;

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妊娠晚期、血栓病、巨幼细胞贫血。

减低: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如再障、白血病化学治疗期;

急性感染性疾病,败血症

MPV随血小板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见于骨髓纤维化、肿瘤细胞浸润骨髓、艾滋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17%

增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术后

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大小变化:

巨型>20μm—ITP、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MDS、脾切除后

小血小板<2μm—缺铁性贫血、再障

形态变化:

蓝色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

无颗粒型血小板—MDS、毛细胞白血病

网织红细胞检查

百分数0.5%~1.5%,绝对值(24~84)*10 ^9/L

判断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情况

增多: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减少:再障、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白血病与化学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作为贫血疗效的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后,网织红细胞数增加是治疗有效,说明骨髓增生功能良好;反之,障碍。

红细胞沉降率

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

血沉增快

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

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梗

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形症血沉不加快

其他—原发性胆固醇血症、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水肿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数量增多时,以及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及镰状细胞贫血)

红细胞直方图体积分布曲线的显示范围:24~360fL

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者,结合病史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考虑为溶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短期内在血管内大量溶血,起病骤急,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

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

慢性可能有脾大。

长期高胆红素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骨髓细胞学检查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有蓝黑颗粒。

单核细胞系统:大多阴性

其他:红、淋巴、巨核、浆细胞系统均为阴性;成熟型网织红细胞、巨噬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细胞分化好时,原粒细胞阳性颗粒多、粗大,呈局限性分布;

分化差时,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AML-M0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原粒细胞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性颗粒粗大密集,充满整个胞核。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原始细胞多阳性,难区分原粒细胞和原单核细胞,进一步做酯酶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原、幼单核细胞弱阳性或阴性,单核细胞弱阳性,阳性颗粒细小稀疏,弥散分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幼淋巴细胞均阴性,虽可见阳性的原始细胞,但阳性率<3%,属于残存原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缺陷症:有遗传缺陷者,纯合子呈阴性,杂合子弱阳性。

髓系细胞白血病,如部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提示POX获得性缺陷。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酸性α-乙酸萘酚酯酶ANAE染色:正常人外周血阳性反应63%~70%

α-乙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大多细胞较强阳性,且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多原粒细胞呈阴性,个别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阴性,T细胞型~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系细胞阴性至阳性,阳不被抑制,单核细胞系细胞呈阳性,被抑制。

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AE染色:同上

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敏感性不如α-NAE,特异性高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系细胞呈阳性,被抑制;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呈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阴性;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白血病细胞阳性,部分阴性。

特异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辅佐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几乎均阴性,个别弱阳性;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阳性或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阴性;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原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主要存在成熟中性粒细胞

(-)0分:胞质内无阳性颗粒;(+)1分:少量颗粒或呈弥漫浅色;

(++)2分:中等量颗粒或弥漫深色;(+++)3分:较多颗粒或弥漫较深色;

(++++)4分:充满粗大颗粒或弥漫更深色。正性阳性率<40%,NAP积分值7~51。

临床意义:

鉴别感染性疾病类型:细菌性感染时NAP积分值增高,病毒性一般无变化。

某些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明显降低,常为0,病情缓解上升至正常;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积分值降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阳性率和积分值均升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降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增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无明显变化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协助诊断毛细胞白血病:阳性,抗L-酒石酸抑制;淋巴瘤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阳性,但可被抑制;

鉴别T、B淋巴细胞白血病:T阳性,颗粒粗大密集,局限性块状分布;B阴性、弱阳性-稀疏细小颗粒;

鉴别戈谢病与尼曼-皮克病: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糖原染色:又称碘酸希夫PAS

鉴别红血病、红白血病及贫血类型:

强阳性--红血病、红白血病、缺铁性贫血、重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阴性、弱阳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

阴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注意事项:局灶性、活检

适应症:

出现原因不明的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形态异常

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出现原因不明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其他,骨髓活检、造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培养、寄生虫检查

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不宜做,严重血友病禁忌;晚期妊娠妇女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标本采集:患者锐痛,黄色骨髓小体

部位:骨髓腔中红细胞丰富;浅表、便于定位;避开重要脏器。(髂后上棘)

采集:不超过0.2ml

骨髓涂片:未凝液迅速推片3~5张后迅速挥干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常见疾病

增生极度活跃1:1 各种白血病

明显活跃10:1 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活跃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减低50:1 慢性再障、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

极度减低500:1 急性再障

正常骨髓象:粒红比值M/E:(2~4)/1

M/E增加:

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及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红细胞减少—幼红细胞增生受抑制,纯红细胞再障

M/E正常:

正常骨髓象;粒红平行增加—红白血病;粒红平行减少—再障;

粒红基本不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M/E减低:

幼红细胞增多—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40%~60% 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15%,嗜酸<5%,嗜碱<1%

粒细胞增多:

原粒—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中幼粒--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慢粒白血病、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汞、洋地黄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嗜酸粒中毒—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嗜酸粒白血病、家族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皮肤疾病

嗜碱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嗜碱粒白血病、放射性照射反应

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再障、急性造血停滞

红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15%~25% 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有核红细胞增多:

原红、早幼红—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

中晚期幼红—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铅中毒、红白血病

巨幼红、巨幼样变幼红—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化疗、

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粒幼红--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有核红细胞减少:纯红再障、急性粒细胞败絮吧未分化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慢粒白血病、化疗后淋巴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20%~25% 均为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

以原淋巴、幼淋巴增生为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粒白血病急淋变、淋巴瘤白血病、慢淋白血病急性期

以成熟淋巴增多为主:慢淋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再障、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病毒感染、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

单核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4% 均为单核细胞,原单核细胞罕见,幼单核细胞偶见

以原及幼单核增多为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粒白血病急单变、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以成熟单核增多为主:慢单核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某些感染

浆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2% 成浆细胞罕见,幼浆细胞偶见

增多: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再障、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恶性淋巴瘤、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寄生虫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慢性细菌性感染

巨核细胞系统 1.5*3cm血膜有7~35个原0~5%,幼0~10%,颗粒型10~50%,产血小板型20~70%,裸核型0~30%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粒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急性大出血、急性巨核细胞增多症、全髓系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Evans综合征、急性血管内溶血

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慢中性粒白血病、化疗后

其他细胞:组织细胞、成骨细胞、吞噬细胞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组织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形态: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均正常

出血和凝血

血管壁筛查实验

出血时间BT

BT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特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质量缺陷—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血管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药物影响—服双嘧达莫

BT缩短:临床意义不大,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5cm直径的圆圈内新的出血点,成年男性<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10个。>10个为异常。

血小板检测筛查试验

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见于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肿大

血小板增多:PLT>350*10^9/L,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感染

凝血因子检测筛查试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普通肝素应用:首选监测指标

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中抗凝物含量增高、纤溶亢进、肝疾病、DIC APTT缩短: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早期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INR作为口服抗凝药实验室监测的首选指标,2~4为宜

PT延长: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PT缩短:先天性FⅤ增多、DIC早期(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病理性抗凝物质筛查试验

血浆凝血酶时间TT:16~18s,超过3s为异常

TT延长:DIC时纤维蛋白原消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肝病变、肝素增多TT缩短:无临床意义

纤溶活性检测诊断试验

血浆D-二聚体:血清或血浆0~1mg/L

胶乳凝集法—阴性;ELISA法—0~256μg/L

血块形成的出血,阳性或升高,但陈旧性血栓患者并不高。

鉴别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检测溶栓治疗是否有效。

蛋白质代谢检查

血清总蛋白STP和清蛋白ALB、球蛋白G比例测定:肝合成

区间

正常人血清蛋白65~85g/L,清蛋白40~55 g/L,球蛋白20~40 g/L,A/G为(1.2~2.4):1

临床意义

STP、ALB增高:休克、严重脱水、饮水量不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STP、ALB降低:

·肝损害—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营养不良—蛋白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

·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重症结核病、甲亢

·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静脉补充过多晶体溶液

STP、G增高:

·慢性肝疾病—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慢性血吸虫病

G降低:生理性减少—3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A/G倒置:慢性肝疾病、结缔组织病

血清蛋白电泳

区间

清蛋白:62%--71%;α1 球蛋白:3%--4%;α2 球蛋白:6%~10%;β 球蛋白:7%~11%;γ球蛋白:9%--18% 临床意义:

血清前清蛋白PA测定:肝合成

区间

1岁:100mg/L;1~3岁:168~281 mg/L;成年人:280~360 mg/L

临床意义:

预后监测

慢性肝炎:前清蛋白持续降低—预后不良;前清蛋白增高—预后较好

肝移植病人:反映移植肝的合成功能

减低

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

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

增高

合成增多—摄入外源性皮质激素或促合成类固醇、非甾体消炎药物

分解代谢减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损伤

脂质代谢检查

血清脂质: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游离脂肪酸

血液中胆固醇及磷脂来自肝。

血浆脂质测定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区间

成人:2.86~5.98mmol/L;儿童3.12~5.20 mmol/L

合适<5.18 mmol/L;边缘:5.18~6.19 mmol/L;升高:6.22 mmol/L

增高:冠心病危险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复合型高脂血症;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减、胆道梗阻、饮酒过量。

减低:<3.1 mmol/L

肝细胞受损、肝硬化、暴发性肝衰;营养不良、甲亢、严重贫血、急性感染

三酰甘油TAG测定

区间

合适水平:≤1.69mmol/L;临界范围:1.69~2.25 mmol/L;增高:≥2.26 mmol/L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合适区间”:0.56~1.70 mmol/L

临床意义:TAG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增高: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减、肝胆疾病、痛风、肥胖症

减低:先天β脂蛋白血症、肝功能严重障碍、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磷脂PL测定

区间:1.3~3.2 m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区间:0.2~0.6mmol/L,肥胖人稍高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药物注射肾上腺、去甲肾、生长激素;未经治疗的糖尿病

减低:甲减;阿司匹林、氯贝丁脂、普纳洛尔;胰岛素瘤、垂体功能减退;饥饿、情绪激动、运动

血浆脂蛋白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抑制动脉硬化

密度最高、体积最小的颗粒。预防动脉硬化的预防因子。

区间:0.94~2.0mmol/L

增高:(>1.55mmol/L,即600mg/L),CHD的负危险因素

减低:严重营养不良、肥胖、吸烟、糖尿病、慢性肾衰、肝炎、肝硬化

影响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区间:2.07~3.12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原发性增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复合型高脂血症

继发性增高—糖尿病、甲减、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产生LDL的肝细胞癌

药物影响—睾酮、黄体酮、噻嗪类利尿药、环孢素、他克莫司

减低:甲亢、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测定

区间:0.21~0.78mmol/L

脂蛋白(a):增高与动硬、冠心、中风、心梗冠脉搭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密切联系

脂蛋白电泳LPEP

载脂蛋白测定

载脂蛋白AⅠ:Apo AⅠ直接反映HDL含量

区间:ELISA法:男(1.42±0.17)g/L;女(1.45±0.14)g/L

减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见于CHD、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活动性肝炎、肝功能减退

缺乏症(Tangier病):常隐,中年后患CHD者多见

载脂蛋白B:Apo B直接反映HDL含量

区间:ELISA法:男(1.01±0.21)g/L;女(1.07±0.23)g/L

临床意义:

增高: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见于CHD、未控制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活动性肝炎、肝功能减退

减低:低β脂蛋白血症、Apo B缺血征、恶性肿瘤、甲亢

糖代谢检查

糖代谢失调的检测

空腹血糖FBG

区间:3.9~6.1mmol/L;

危急值:空腹血糖<2.5 mmol/L或>22.2 mmol/L

增高:FBG>6.1 mmol/L

糖尿病—各型;

内分泌疾病—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

应激性高血压—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脑卒中、心梗;

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影响;

肝源性血糖增高—严重肝病变;

胰腺病变—胰腺炎、胰腺癌、胰外伤、胰大部切除;

其他病理性--妊娠呕吐、脱水、缺氧、窒息、麻醉;

生理性--餐后1~2h、高糖饮食、情绪激动;

医源性--大量服用激素

减低:FBG<3.9 mmol/L;<2.8低血糖症;<3.8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B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癌、口服降糖药

对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

肝糖原储存缺乏: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长期营养不良、急性酒精中毒

生理性低血糖:饥饿、剧烈运动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方法:

·实验前三天正常饮食,停用影响血糖浓度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胰岛素

·试验前禁食10~16h,空腹取血,留尿(排空膀胱)

·5min内,成年人口服葡萄糖粉75g(儿童1.75g/kg,总量≤75g)用250ml水冲服,以后0.5h、1h、2h、3h各采血一次,抽血同时留取尿液标本,做血糖定量、尿糖定量试验。试验期间禁食。

·将各次血糖测定结果,绘成糖耐量曲线。

·有时用馒头餐代替葡萄糖液

区间:空腹:3.9~6.1mmol/L;服糖后0.5~1h:7.8~9.0;服糖后2h:<7.8;;服糖后3h:血糖恢复至空腹时临床意义:

诊断糖尿病:空腹≥7.0;峰值≥11.1;2h≥11.2;如无症状另一天重新检测证实。

判断糖调节异常IGR:空腹血糖受损IFG(FBG>6.1,2hPG<7.8);糖耐量降低IGF(FBG<7.0,2hPG7.8~11.1)用于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血清胰岛素检测

区间:空腹:3.0~25.5μU/mL(18~153pmol/L);餐后1h:35~210μU/mL(210~1260pmol/L)

临床意义:糖尿病分型诊断和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糖尿病:1型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后释放曲线低平;

2型空腹胰岛素可正常、稍高、减低,口服葡萄糖呈延迟释放反应。

胰岛B细胞瘤:常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呈高水平曲线,但血糖降低。

其他:增高--肥胖、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减低—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饥饿

血清C肽检测

区间:空腹:0.3~1.3nmol/L;口服葡萄糖30min至1h出现高峰,其峰值为空腹的5~6倍

临床意义:糖尿病分型诊断,指导临床应用胰岛素的量的调整

评估空腹低血糖:某些胰岛B细胞瘤患者,尤其是间歇性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胰岛素可正常,但C肽升高评估胰岛素的分泌:鉴别1型和2型糖尿病。

检测基础或刺激性空腹血清C肽水平,可评估胰岛素分泌功能和分泌速度。

胰高血糖素刺激后,C肽>1.8ng/ml,可能2型;<0.5 ng/ml,可能1型。

监测胰腺手术效果:在全腺切除术后,检测不到血清C肽;在胰腺或胰岛细胞移植成功后,C肽浓度应增加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区间:4.1%~6.8%(按糖化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计算)

临床意义:

监测和评估糖尿病控制程度;预测并发症;区分糖尿病和应激性;诊断糖尿病—GhbA1c水平增高

糖尿病临床诊断

有糖尿病+下列任一项,OGTT-2hPG≥11.1mmol/L

·任意时间的静脉血清血糖≥11.1mmol/L

·无糖尿病症状,FBG≥7.0mmol/L

·HbA1c≥6.8%

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TB测定:TB是血红素分解最终产物

区间:成年人:3.4~17.1μmol/L

临床意义:

黄疸:

TB检查值黄疸程度

17.1~34.2 隐性黄疸

34.2~171 轻度黄疸

171~342 中度黄疸

>342 高度黄疸

胆红素生成过多:肝前性,如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生成无效、感染、输血反应、烧伤、大血肿的吸收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降低:如感染或毒性导致肝实质性损伤、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转移

胆红素排泄障碍:阻塞性,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TB减低,临床应用少

直接胆红素DB测定

区间:0~6.8μmol/L

临床意义:升高

肝细胞黄疸—感染性、中毒性、代谢性肝损害,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酒精肝、药物化学品肝损害;阻塞性黄疸—肝内外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结合胆红素增高的高胆红素血症

间接胆红素IBD测定

区间:1.7~10.2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

肝前性黄疸--最常见病因是溶血性黄疸、红细胞无效生成、感染、输血反应、烧伤、较大血肿的吸收

药物性黄疸--利福平、丙磺舒所致

非蛋白氮类化合物检查

尿素氮测定:尿素在肝中合成

区间:成人:3.2~7.1mmol/L;儿童:1.8~6.5mmol/L

增高:

肾前性因素—失水引起的血液浓缩、肾血流降低,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

肾性因素—肾功能恶化、急慢性肾衰、肾小管坏死、肾血流量下降时,导致尿素排泄障碍

肾后性因素—肾结石、膀胱癌、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等泌尿系梗阻

减低:见于低蛋白质饮食及严重肝功能障碍

肌酐Cr测定

区间: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衰、心力衰竭、高血压、脱水、痛风

减低:见于肌病和截瘫

尿液检查

尿液标本:空腹晨尿、随机尿、餐后尿、定时尿(24h尿)、微生物检查尿保存

尿液理学检查

尿量:

区间: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昼夜尿量比(3~4):1。

临床意义:

多尿:24h尿量>2500ml。

见于尿崩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糖尿;某些肾疾病;

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失钾性肾病、高血钙性肾病

少尿或无尿:少尿--24h尿量<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

肾前性少尿—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衰、肾动脉栓塞、肿瘤压迫

肾性少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疾病所致的肾衰肾后性少尿—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

尿量外观

临床意义:

血尿:泌尿系统炎症、结核、肿瘤、结石、外伤、严重肾小球疾病;

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

血红蛋白尿: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血尿、血型不合的输血该尿液隐血试验呈阳性。

脓尿: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肾结核

胆红素尿: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服用大剂量熊胆粉、牛黄类药物也可使尿液呈深黄色乳糜尿:丝虫病、肿瘤、肾周围淋巴管阻塞

尿相对密度SG

区间:1.015~1.025,最大波动范围1.003~1.03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衰、高热、脱水、周围循环衰竭

减低:慢性肾炎

尿液化学检查

尿液酸碱度测定:

区间:pH约6.5,最大范围为4.5~8.0

临床意义:

降低:酸中毒、发热、服用氯化铵,糖尿病、痛风、白血病

增高: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蛋白定量检查

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

生理性:剧烈运动、体位、高热、受寒、紧张。一过性尿蛋白,不超过“1+”,0.5g/24h

病理性:存在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质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

肾小管性蛋白尿—以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质为主—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盐、中药等中毒;肾移植排斥反应

混合性蛋白尿—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组织性蛋白尿—尿路感染

溢出性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凝溶蛋白增高-多发性骨髓瘤)

偶然性蛋白尿—泌尿系统炎症、出血、尿中混入阴道分泌物

尿液本周蛋白BJP定性检查

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尿液血红蛋白定性检查(隐血试验)

区间:阴性

临床意义:

血型不合的输血、广泛性烧伤、恶性疟疾、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伤寒、丹毒)、溶血性中毒症等呈阳性;

遗传性或继发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呈阳性。

尿液葡萄糖定性检查

区间:阴性,正常人尿中血糖0.56~5mmol/24h,超过肾糖域(8.88)或肾小管吸收能力下降为阳性。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内分泌病(甲亢、胰亢、嗜铬细胞瘤)、肝功能不全、胰腺炎

血糖正常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暂时性糖尿:超过肾糖域值得生理性糖尿;应急性糖尿;精神性糖尿

其他:肝硬化、妇女哺乳期

尿液酮体KET定性检查

区间:阴性;0.34~0.85mmol/24h

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非糖尿病性酮尿—严重妊娠反应、妊娠呕吐

尿胆红素Bil定性检查

区间:阴性;≤2mg/L

临床意义:肝细胞黄疸;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Uro定性检查

区间:阴性或弱阳性;≤10mg/L

临床意义:溶血性黄疸;完全阻塞性黄疸—阴性

尿液沉渣检查

红细胞:均一型、非均一型、混合型血尿

区间:未离心尿:0~偶见/Hp;离心尿:0~3个/Hp

临床意义:

泌尿系统自身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结核

其他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再障、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

白细胞

区间:离心尿:0~5个/Hp

临床意义:

泌尿系统炎症—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

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白细胞增多;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肾盂肾炎活动期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可见闪光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

尿中有嗜酸性粒细胞,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及变态反应性泌尿系统炎症。

吞噬细胞: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慢性充血

移行上皮细胞—背覆于肾盂、输尿管、膀胱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前段及引导表面

管型

透明管型:剧烈运动、高热、全身麻醉、心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病变(肾小球肾炎);肾炎晚期,异常粗大管型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与血尿同时存在;

白细胞管型—上尿路感染标志,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

混合管型—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主的管型,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颗粒管型:有大量由变性蛋白颗粒沉淀物、脂肪、类脂质等组成的颗粒,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

颗粒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单位淤滞。

细颗粒管型—细小稀疏的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粗颗粒管型—粗大浓密颗粒,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脂肪管型:管型基质中有特别多的脂肪小滴。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病情严重

腊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性,偶见肾移植急慢性排斥反应。表示肾有严重变性坏死。

肾衰竭管型:见于急性肾衰多尿期。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结晶

生理性结晶: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晶体尿酸盐,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

胱氨酸结晶:肾结石、膀胱结石

胆红素结晶: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磷中毒、氯仿中毒

胆固醇结晶:肾淀粉样变、尿路感染、乳糜尿

磺胺结晶:药物所致,如伴红细胞出现,提示药物性损伤

肾小管功能检查

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酚红排泌试验PSP:

区间

·成年人注射后15min内PSP排出量>25%,平均35%;2h排出总量>55%,平均70%。

·小儿15min内PSP排出量为25%~45%;2h排出总量—2~8岁60%~75%,8~12岁50%~75%。

·老年人排出量略低。

增高:

·肝胆病变时对酚红排泌功能障碍,尿中排出酚红增多,2h排泌量可高达85%以上。

·血浆清蛋白过低时,酚红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减少,可增高酚红排出速度,使排泌量也增高。

·甲亢时,血液循环加快,其排泌量可增加。

肾性因素—近端肾小管病、所有肾血流量减低的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急性肾炎

肾前因素—心衰、休克(肾血液循环障碍)、显著水肿

肾后因素—尿路梗阻、膀胱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留尿必须准时,尿必须排尽,15min尿量不少于30ml

·试验前及试验中不能饮浓茶、咖啡,酚酞、大黄、山道年,阿司匹林、青霉素、宝泰松

·尿路必须通畅,不能有梗阻或膀胱潴留

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TmG

区间

男:30~50mg/(min·1.73m 2);女:25~35mg/(min·1.73m 2)

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糖阴性。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等致肾小球闭塞或肾小管缺血或损伤时,影响葡萄糖葡萄糖滤过和重吸收,可出现TmG值降低。

肾小管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泄量PAH

区间

成年人:69.6~92.2mg/(min·1.73m 2)

临床意义:反映有功能的肾小管的数量和质量

TmG减低见于: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盂肾炎

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昼夜尿相对密度试验(莫氏试验)

方法

受试者正常进食(停用利尿药),每餐饮水量控制在500~600mL,不再进液体。8点排空膀胱后至20点,每2h收集尿一次,共6次,20点至次日8点为第7次,分别测定每次尿量及尿相对密度。

区间

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昼夜尿量比(3~4):1,夜尿<750,

尿液最高尿相对密度>1.018,最高与最低尿相对密度之差>0.009。

临床意义

夜尿>750,昼夜尿量比值降低,尿相对密度正常,多为肾浓缩功能受损早期改变或有水肿;

最高尿相对<0.18、夜尿增多、尿相对密度之差<0.09,提示肾浓缩功能明显障碍;

当尿相对密度固定在0.010时,成为等张尿,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

3h尿相对密度试验(基氏试验)

方法

干化学试带法、尿相对密度计、比密折射仪法

原理

在保持日常饮食和活动的情况下,8点排空膀胱后,每3h收集1次尿液,至次日8点止,共8次。分别测定每次尿量及尿相对密度。

参考区间

成年人24h尿量1~2L,昼夜尿量比(3~4):1,其中至少1次尿相对密度>1.020,一次<1.003。

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对肾小管稀释功能的影响,似莫氏试验

浓缩试验

前一天晚餐饮水量控制在200ml以内,试验前不再饮水和进食,就餐前完全排尿。次日起床留取第1次尿,以后每隔1h留尿1次,共三次。测定每次尿量及尿相对密度。

参考区间

3次尿量标本至少有1次的尿相对密度>1.025。

临床意义

3次尿相对密度<1.020,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尿相对密度固定在0.010左右。见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积水、高血压后期、肾小管酸中毒、尿崩症、水肿、妊娠、慢性肝炎、Addison病、长期低蛋白质低盐饮食。

稀释试验

参考区间

健康人其4h尿量应达饮水量的75%以上,留取4h的尿液,每30min留取一次,共8次,最低尿相对密度低至1.003以下。

临床意义

功能低下: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尿毒症;肝病、心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浓缩稀释试验

方法

正常进食,每餐含水量500ml左右,不再另进液体。

8点将尿排出,10、12、14、16、18、20点及次日8点留尿1次,测定每次尿量及尿相对密度。

参考区间

12h尿量不超过750ml,尿量最高相对密度在1.018以上,昼夜尿量比(3~4):1,尿量最高与最低相对密度之差不<0.009。

临床意义:

夜尿>750ml,提示肾浓缩功能不全;尿量最高相对密度<1.018,尿量最高与最低相对密度之差降至0.001~0.002,尿相对密度恒定在0.010左右,说明肾丧失浓缩能力。

Tamm-Horsfall(TH)蛋白

参考区间

血清:108~210mg/Ml

尿液:14~210mg/24h

随机尿:1~10μg/mL

临床意义

增高:血尿都增高,见于肾小管损伤、脱水、少尿、肾结石、蛋白尿酸中毒

减低:见于肾小管肾炎、肾功能减退、肾衰、多囊肾、反流性肾病

电解质代谢检查

血清钾

区间:3.5~5.3mmol/L

增高:

细胞内钾外移增多: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缺氧和酸中毒;

药物作用;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摄入过多:饮食、静脉注射、输入大量库存血液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一.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锥形瓶 (1)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对比不同点及其原因; (2)对比滴定管和量筒刻度的不同。 二.实验操作: (1)查:检查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洗净后用指定的酸和碱液润洗。(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净即可) (3)盛、调:用烧杯沿漏斗注入滴定管中,放出液体,赶气泡、调起点。 (4)取:将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 (5)滴定:操作要点及滴定终点的观察。 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或挤压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变色,半分钟内不褪色) (6)记和算: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求出酸的浓度。计算时可用公式: c(H+)= c[(OH-)×V(碱)÷V(酸)求。 [原理:c(H+)×V(酸)= c[(OH-)×V(碱)] 三、练习: 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某浓度的浓硫酸,其实验步骤如下: 1.配制稀硫酸溶液100mL,操作方法是:在____里盛适量蒸馏水,用____滴定管取1mL 浓硫酸,使其缓缓沿烧杯内壁注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____中,并用____搅拌,以达____的目的。将____后的溶液沿____注入____中,用蒸馏水洗涤____和____2~3次,洗液都注入____中,振荡摇匀后,将水注入____,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处,改用____加水至____。盖好瓶塞,振荡摇匀后,转移至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 2.滴定:用酸式滴定管取10mL稀硫酸,注入____中,滴入3至5滴酚酞并摇匀后,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直到加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刚好使溶液____,即达滴定终点。 3.记录和计算:求:稀释前后硫酸物质的量的浓度。 4.讨论: ①碱式滴定管在盛氢氧化钠溶液前要先用____洗净再用____润洗,盛待测硫酸溶液的容器是____,容器在盛稀硫酸前,要用____洗。 ②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碱溶液洗,只用水洗,立即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使测定的稀硫酸浓度____(偏高、偏低、不受影响,下同)。 ③滴定前,盛稀硫酸的容器水洗后,用稀硫酸润洗,再盛稀硫酸10mL,再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将会使测定硫酸溶液的浓度结果____。 ④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内无气泡,后因操作不当进了气泡,测定结果,使稀硫酸的浓度_。 ⑤盛稀硫酸的容器内盛10mL稀硫酸后,再加入10mL水后滴定,则测定结果,硫酸溶液浓度将____。 ⑥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并记录读数,测得的硫酸溶液浓度将____。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逊: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三、化学键 1、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的相互作用 K2S CaCl2 NaOH NH4Cl Na2O 3、共价键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NH3 H2 Cl22 CO2 4、金属键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强作用力 六、元素周期表 4、画出梯字区位置:铝 5、半导体材料:梯字区两边元素 农药、化肥:周期表右上角元素 强电解质有哪些:强酸(H2SO4、HNO3、HCl、HBr、HI等)、强碱(KOH、NaOH、Ba(OH)2、Ca(OH)2)和绝大部分的盐。 弱电解质有哪些:弱酸、弱碱、水 4、电离方程式: H2SO4→ 2H+ + SO42- NaOH → Na+ + OH- Ba(OH)2→ Ba2+ + 2OH- HCl → H+ + Cl- NaClNa++Cl-

CH3COOHCH3COO-+H+ NH3·H2O NH4+ + OH- NH4Cl → NH4+ + Cl- CH3COONa → Na+ + CH3COO- H2CO3H++HCO3- HCO3-H++CO32- H2O H++OH- 7、PH计算式:pH=-lg{c(H+)} 8、水的离积常数及影响因素:K w=c(H+)×c(OH-)=10-14 9、溶液酸碱性判断依据:酸性c(H+)>c(OH-);25℃时,pH<7 中性c(H+)=c(OH-);25℃时,pH=7 碱性c(H+)7 11、常用指示剂及指示剂变色围:酚酞:无色8—粉红—10红色 石蕊:红色5—紫色—8蓝色 甲基橙:红3.1—橙色——4.4黄色 12、离子方程式书写方式:只拆强酸强碱,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13、离子共存概念:能形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NO3—、Fe2+)的离子不能共存 14、盐类酸碱性判断: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15、盐类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两强相遇显中性 16、盐类水解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2、氯气的物理性质: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 2H2O 实验室制备 Cl2 3、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与水、与碱、置换反应) 2Fe + 3Cl2—点燃→ 2FeCl3褐色烟,溶于水后得棕黄色溶液 H2 + Cl2—点燃或光照→ 2HCl 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下则爆炸。白雾。 Cl2 + H2O HCl + HCl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l2 + 2NaBr —→ 2NaCl + Br2 卤素间相互置换,可用 CCl4萃取 Cl2 + 2KI —→ 2KCl + I2 Br2— CCl4橙红色 Br2 + 2KI —→ 2KBr + I2 I2— CCl4紫红色 H2S + Cl2—→ S↓ + 2HCl Cl2的强氧化性 4、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和性质:分子:Cl2、HClO、H2O;离子: Cl-、H+、ClO-、OH- 久制氯水中的微粒:Cl-、H+、H2O 次氯酸的性质:漂白性、不稳定性2HClO—→2HCl+O2↑ 5、氯碱工业: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Cl2↑ + H2↑ 实验室制HCl:NaCl(S) + H2SO4(浓)—△→ NaHSO4(浓) + HCl↑ 6、漂粉精的制备: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 CaCl2+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漂粉精工作原理: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漂粉精在空气中失效: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7、卤素单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8、通常情况下Br2、I2的颜色与状态、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9、卤素单质的递变性(半径、氧化性、非金属性): 10、卤素离子检验:药品AgNO3(反应和现象)

高考化学知识点讲解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 1.复习重点 1、 理解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滴定的正确步骤,了解所用仪器的结构(两种滴定管)。 3、 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和终点颜色变化判定。 4、 学会误差分析及成因 2.难点聚焦 一、中和反应及中和滴定原理 1、中和反应:酸+碱 正盐+水 如:①Hcl+NaOH===NaCl+H 2O ②H 2SO 4+2NaOH====Na 2SO 4+2H 2O ③N 3PO 4+3NaOH====Na 3PO 4+3H 2O 注意:①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由生成的盐性质而定。 ②由于所用指示剂变色范围的限制,滴定至终点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时,但 应尽量减少误差。 2、中和滴定原理 由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反应物间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基于此,可用滴定的方法确定未知酸或碱的浓度。 对于反应: HA + BOH====BA+H 2O 1mol 1mol C (HA).V (HA) C (BOH).V (BOH) 即可得 C (HA).V (HA)=== C (BOH).V (BOH) ) HA () BOH ()BOH ()HA (V V .C C = 若取一定量的HA 溶液(V 足),用标准液BOH[已知准确浓度C (标)]来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可读出(V 读)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得C (HA ) 定 读标V V .C C )HA (= 若酸滴定碱,与此同理 若酸为多元酸, HnA + nBOH===BnA+nH 2O 1mol nmol C (HA).V (HA) C (BOH).V (BOH) 则有关系:) HB () HA ()BOH ()HA (V .n V .C C = 3、滴定方法的关键 (1)准确测定两种反应物的溶液体积 (2)确保标准液、待测液浓度的准确 (3)滴定终点的准确判定(包括指示剂的合理选用) 4、滴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操作要点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带铁架台)、锥形瓶(或烧杯+玻棒)、

高中化学7大类102个实验知识点整理!高考实验设计题必备!

一、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I?)。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水中的I?。 6.溶解法:Fe粉(Al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CO):通过热的CuO;CO?(SO?):通过NaHCO?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O?):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Fe(OH)?:先加NaOH溶液把Al(OH)?溶解,过滤,除去Fe(OH)?,再加酸让NaAlO?转化成A1(OH)?。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四、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CO?中的NaHCO?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高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总结 高三新学期大家要学习很多化学知识点,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化学知 识点比较琐碎,因此在课下多进行复习巩固,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三化 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学好高三化学知识有帮助。 1.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 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 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 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注意:使用pH 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

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C),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C腋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 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合作者日期 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NaOH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盐酸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用品: 1.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滴管、烧杯 2.所用试剂:0.1000mol/LNaOH溶液、待测盐酸、酚酞 三、实验原理:c(标)×V(标)= 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 【本实验具体为:c(H+)×V(酸)= c(OH-)×V(碱)】 四、实验操作: (1)查:检查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洗净后用指定的酸和碱液润洗。(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净即可) (3)盛、调:用烧杯沿漏斗注入滴定管中,放出液体,赶气泡、调起点。 (4)取: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将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 (5)滴定:操作要点及滴定终点的观察。 左手挤压碱式滴定管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指示剂变色,半分钟内不褪色)(6)记和算:数据记录和处理,求出酸的浓度 C(盐酸)= 五.常见误差分析:[根据:c(H+)×V(酸)= c[(OH-)×V(碱)分析]

六、练习 1. 刻度“0”在上方的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 A. 滴定管 B. 量筒 C. 移液管 D. 量杯 2. 要准确量取25.00 mL稀盐酸,可用的仪器是( ) A. 25 mL碱式滴定管 B. 25 mL量筒 C. 25 mL酸式滴定管 3. 中和滴定时,用于量取待测液体积的仪器是( ) A. 胶头滴管 B. 量筒 C. 滴定管 D. 移液管 4. 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洗涤的仪器是( ) A. 酸式滴定管 B. 碱式滴定管 C. 锥形瓶 D. 移液管 5. 在25mL的碱式滴定管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20mL刻度处,现将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出,流入量筒内,所得溶液的体积为() A. 5mL B. 20mL C. 大于5mL D. 小于5mL 6. 准确量取25.00mL KMnO4溶液可以选用的仪器是() A. 50mL量筒 B. 10mL量筒 C. 50mL酸式滴定管 D. 50mL碱式滴定管 7. 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在滴定操作时,盐酸() A. 只能盛在锥形瓶中 B. 只能盛在酸式滴定管中 C. 也可用碱式滴定管取放 D. 既可盛在锥形瓶中,也可盛在酸式滴定管中 8. 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若用甲基红为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A. 由黄色变成红色 B. 由黄色变为橙色 C. 由橙色变成红色 D. 由红色变为橙色 9. 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使用酚酞做为指示剂,下列叙述中说明恰好达到滴定终点的是() A. 由红色变为深红色 B. 由无色变为深红色 C. 由浅红色变成深红色 D. 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10. 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待测盐酸,若用甲基橙代替酚酞作指示剂,此时盐酸浓度的测定值与酚酞作指示剂的测定值相比较是()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无法判断

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复习总结(新)

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 【专题1】1、海带灰化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呈气体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所用仪器有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 2、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两种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使用前须 检查旋塞及玻璃塞处是否漏水。 分液时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目的是与大气相通,使液体顺利流下。 能用CCl4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I2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3、纸层析法作为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它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 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请写出Fe3+、Cu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NH3·H2O==Fe(OH)3↓+3NH4+、Cu2++4NH3·H2O==Cu(NH3)42++4H2O 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蓝色,下方呈棕黄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3+和Cu2+得到了分离。由此可以得出Fe3+和Cu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 在用纸层法进行层析操作时,为什么不能让滤纸上的试样点接触展开剂?如接触,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4、要制备颗粒较大的硝酸钾晶体,应选择的结晶条件是减慢溶液的冷却速度。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如何操作使晶体析出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浓缩NaNO3和KCl的混合液时,为什么NaCl先析出?NaNO3、KCl、KNO3在高温时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温度降低时,NaNO3、KCl的溶解度明显减小,而KNO3的溶解度则急剧下降;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趁热过滤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KNO3结晶析出如何趁热过滤 用已预热过的布氏漏斗进行抽滤,过滤装置如图1—8所示,采用这种装置 过滤的主要目的是过滤速度较快;可以得到比较干燥的沉淀。 这种装置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导致装置内部的压强 降低,使过滤的速度加快。 这种装置要有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等仪器组成,其 安全瓶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导管应短进长出。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与吸 滤瓶的支管口相对,以便于吸滤。吸滤完毕时,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皮管,然后关闭水龙头。 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欲将KNO3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__重结晶。具体操作是按粗产品∶水=2∶1(质量比)的比例,将粗产品溶于蒸馏水中。加热、搅拌、待晶体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若溶液沸腾时,晶体还未全部溶解,可再加极少量蒸馏水使其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抽滤。 为什么选用这方法可使产品获得较高的纯度?可以除去晶体中微量的杂质 【专题2】5.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方法有①用砂纸擦②用NaOH溶液③用稀酸浸泡设计一实验证明铝表面氧化膜已被破坏将一片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增强铝表面氧化膜保护的方法有放入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浸泡。 设计一实验证明将一片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中浸泡后,洗净放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无红色物质析出。 6、使苯酚晶体变成苯酚液体的方法有用乙醚或用热水浴加热融化 实验室制乙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乙醇中慢加浓硫酸,混合液温度迅速上升到170℃ 7、检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否为CaCO3,宜选用的试剂是盐酸与石灰水,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 CO2↑。 检验牙膏中的保湿剂是否为甘油,宜选用的试剂是新制的氢氧化铜,实验现象为出现绛蓝色溶液

化学实验知识点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1:常见仪器I.考试要求 了解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II.主要内容

4.组装操作顺序 (1)仪器组装:自下而上:酒精灯位置→铁架台→铁圈位置→石棉网→烧瓶位置;自左至右:发生装置→洗气装置→性质实验装置→集气装置→吸收装置。 (2)药品放置:先固后液。 (3)实验操作:查漏→排空→加热→验纯→收集。 1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2:基本操作 I.考试要求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

3.溶解与稀释 ①固体:用烧杯、试管溶解,振荡、搅拌、粉碎、一般升温等方法可加快溶解速度。 ②液体:注意浓HSO的稀释。当混合浓HNO和浓HSO时,也类似于浓HSO的4344222稀释,即必须把浓H SO慢慢地注入浓HNO中。342③气体的溶解 a.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l、HS、SO) b.易溶于水的气体(HCl、HBr、NH) 3222 4.试纸的使用 试纸的种类很多,如:石蕊试纸(红、蓝)、醋酸铅试纸(检验HS存在)、淀粉碘化钾试2纸、pH 试纸等,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除pH试纸外,其余试纸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润湿; ②用试纸检验溶液性质时,要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中部,不可将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 ③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将试纸湿润后粘在玻璃棒的一端,把试纸放于待测气体的试管口或集

气瓶口附近。 5.仪器的洗涤 ①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2 ②若附着不易用水洗净的物质时,应选不同的“洗涤剂”区别对待。 7.气密性检验 凡是有导气的实验装置,装配好后均需检查气密性。 简单装置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用双手捂住烧瓶或试管,导管伸入水中,借手的热量使容器内的空气膨胀(或用酒精灯加热),容器内的空气则从导管口形成气泡冒出,把手(酒精灯)拿开。过一会,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注意:若欲检气密装置是一个非气密性装置。先把装置处理成一个密闭系统,再检验。 8.过滤 适用范围:不溶性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之间分离 主要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指滤纸边缘比漏斗口稍低0.5cm,液面低于滤纸边缘0.5cm左右;“三靠”指漏斗下端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玻璃棒末端斜靠滤纸三层那一边,容器口(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中上部。

酸碱中和滴定习题

酸碱中和滴定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目标要求]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 1.酸碱中和滴定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原理:n 元酸与n ′元碱恰好完全中和时:nc 酸V 酸=n ′c 碱V 碱。如果用A 代表一元酸,用B 代表一元碱,可以利用下列关系式来计算未知碱 (或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c A V A V B 。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以及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3.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实验仪器:pH 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滴定管夹、量筒、铁架台。 实验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实验步骤: (1)查:检查两滴定管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先用蒸馏水洗涤两滴定管,然后用所要盛装的酸碱润洗2~3遍; (3)盛、调:分别将酸、碱溶液注入酸、碱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3厘米处,并将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然后赶走滴定管内部气泡,调节滴定管中液面高度处于某一刻度,并记下读数。 (4)取: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 mL 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将锥形瓶置于酸式滴定管下方,并在瓶底衬一张白纸。 (5)滴定: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活塞,右手拿住锥形瓶瓶颈,边滴入盐酸,边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意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6)记:当看到加一滴盐酸时,锥形瓶中溶液红色突变为无色时,停止滴定,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准确记下盐酸读数,并准确求得滴定用去的盐酸体积。 (7)算:整理数据进行计算。 根据c B =c A V A V B 计算。 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 式分析,c 待测=c 标准·V 标准V 待测 ,当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待测碱溶液时,c 标准、V 待测均为定值,c 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 标准的大小。 下列为不正确操作导致的实验结果偏差: (1)仪器洗涤 ①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偏高);②酸式滴定管水洗后,误用待测液润洗(偏高);③碱式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偏低);④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液润洗(偏高)。 (2)量器读数 ①滴定前俯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平视(偏高); ② 滴定前仰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俯视(偏低)如图所示; ③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褪去(偏低)。 (3)操作不当 ①酸式滴定管漏液(偏高);②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变小(偏高);③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溶液溅出(偏低);④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加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⑤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时,溶液由橙色变红色时停止滴定(偏高);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变橙色,5 s 后又褪去(偏低)。 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考题(含答案)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填空题(共10题,题分合计29分) 1.测定钢铁中的含硫量,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使燃烧产物全部溶于水,再用标准0.100 mol/L I 2水滴定。这一方法中,选用的指示剂为____,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颜色由_______色变为_______色,滴入碘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准确称取10.00 g 钢样,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将燃烧产物溶于水制成200 mL 溶液,从中取出20.0 mL ,用0.100 mol/LI 2水滴定,到滴定终点时,用去碘水12.5 mL ,则此种钢样含硫量为__________。

2.体积和pH都相同的Na2CO3、Na2S溶液,用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它们反应,当反应完全时,消耗稀盐酸的量是否相同?其理由是__________。 3.用标准NaOH溶液(浓度为0.120 mol/L)滴定20.00 mL待测盐酸,应选用的指示剂是________,当指示剂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时,且在_____分钟内颜色不再变化,耗用NaOH溶液21.02 mL。重复滴定操作,第二次耗用相同标准液体积为21.10 mL,则待测HCl的浓度为___________mol/L。 4.为测定某种工业烧碱的纯度,准确称取m g样品,溶于水制成V1mL溶液,从中取出1/10放出锥形瓶中,用浓度为C mol/L的盐酸滴定,在到终点时,消耗盐酸V2mL,则此工业烧碱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 5.完全中和某一定量的一元强酸,需用去一定量NaOH,若改用与NaOH质量相同的KOH,则反应后溶液呈 ______性;若改用与NaOH物质的理相同的Ba(OH)2,则反应后的溶液呈_____性。 6.m g的纯碳酸钠恰好与20 mL盐酸完全反应,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7.用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某强酸溶液.若改用与氢氧化钠质量相同的氢氧化钡来中和,反应后溶液显____________性;若改用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氧化钡来中和,反应后溶液显____________性。 8.中和20mL0.1mol/L NaOH需要0.05mol/L H2SO4____________mL。 9.为了中和0.5mol OH-,已加入50mL 5mol/L盐酸,还需加入____________mL 2.5mol/L盐酸。 10.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的准确浓度,到达终点时,指示剂颜色的突变(从什么颜色变为什么颜色)是___________。滴定过程中,应该用________手来控制滴定管的旋塞,用已知准确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常以酚酞为指示剂,则滴定终点的正确判定是_________________,滴定前,若所用碱式滴定管的下端有气泡,可将其橡皮管向上弯曲,并稍稍用力捏挤______所在处,利用从尖嘴喷出的溶液排出气泡。 二、单选题(共15题,题分合计45分)

初中化学必记的知识点完整版

初中化学必记 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氢气碳氮气氧气磷硫氯气(非金属单质) H2 C N2 O2 P S Cl2 钠镁铝钾钙铁锌铜钡钨汞(金属单质) Na Mg Al K Ga Fe Zn Cu Ba W Hg 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氧化钠二氧化氮二氧化硅 H2O CO CO2 P2O5 Na2O NO2 SiO2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氮氧化镁氧化铜氧化钡氧化亚铜 SO2 SO3 NO MgO CuO BaO Cu2O 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铁红)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铝三氧化钨 FeO Fe2O3 Fe3O4 Al2O3 WO3 氧化银氧化铅二氧化锰 (常见氧化物) Ag2O PbO MnO2 氯化钾氯化钠(食盐) 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钡氯化铝KCl NaCl MgCl2 CaCl2 CuCl2 ZnCl2 BaCl2 AlCl3 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银(氯化物/盐酸盐) FeCl2 FeCl3 AgCl 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硫化氢溴化氢碳酸(常见的酸) H2SO4 HCl HNO3 H3PO4 H2S HBr H2CO3 硫酸铜硫酸钡硫酸钙硫酸钾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铁 CuSO4 BaSO4 CaSO4 KSO4 MgSO4 FeSO4 Fe2 (SO4)3 硫酸铝硫酸氢钠硫酸氢钾亚硫酸钠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银 Al2(SO4)3 NaHSO4 KHSO4 NaSO3 NaNO3 KNO3 AgNO3 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钙亚硝酸钠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镁 MgNO3 Cu(NO3)2 Ca(NO3)2 NaNO3 Na2CO3 CaCO3 MgCO3 碳酸钾(常见的盐) K2CO3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钾氢氧化铝NaOH Ca(OH)2 Ba(OH)2 Mg(OH)2 Cu(OH)2 KOH Al(OH)3 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常见的碱) Fe(OH)3 Fe(OH)2 甲烷乙炔甲醇乙醇乙酸 (常见有机物) CH4 C2H2 CH3OH C2H5OH CH3COOH 碱式碳酸铜石膏熟石膏明矾绿矾 Cu2(OH)2CO3 CaSO4?2H2O 2 CaSO4?H2O KAl(SO4)2?12H2O FeSO4?7H2O 蓝矾碳酸钠晶体(常见结晶水合物) CuSO4?5H2O Na2CO3?10H2O 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常见化肥) CO(NH2)2 NH4NO3 (NH4)2SO4 NH4HCO3 KH2PO4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_高中化学实验有哪些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_高中化学实验有哪些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1=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热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

实验——酸碱中和滴定知识点和练习

实验——酸碱中和滴定 【学习目标】 ①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反应实质。 ②学会酸碱中和滴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指示剂的选择。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和特点、对仪器洗涤的要求。 ③能正确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误差 【知识回顾】 【知识点1】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2.实质:中和反应。 3.关键:①准确测定标准液和待测溶液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反应的终点。 【知识点2】滴定管 ①酸式滴定管——酸性或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碱式滴定管——碱性或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②精确度——0.01ml ③洗涤——滴定管在使用前经检查后要进行洗涤,须先用蒸馏水,然后再用待盛液润洗2~3次。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能再用待盛液润洗,否则将会引起误差。 【知识点3】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药品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知识点4】指示剂的选择: 变色要灵敏、明显, 一般强酸滴定强碱用指示剂选用酚酞。 中和滴定,肯定不用石蕊 【知识点4】中和滴定的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NaOH为例) 1.准备:①洗涤②查漏③润洗④装液体⑤排气泡 ⑥调整液面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 ③重复操作三次④计算 【注意】 ①滴定时在瓶底垫一张白纸; ②滴定时左手控制旋钮、右手振荡锥形瓶、目光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③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④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 ⑤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3cm处,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知识点5】滴定终点判断 当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即为滴定终点。 【知识点6】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1原理:c(待)=, 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V(标)大,则c(待)大,V(标)小,则c(待)小。 【练习】 1.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 ③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④滴定⑤洗涤 A.⑤①②③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⑤④2.现用0.10 mol·L-1的盐酸滴定10 mL 0.05 mol·L-1的NaOH溶液,若酸式滴定管未润洗,达到终点时所用盐酸的体积应是() A.10 mL B.5 mL C.大于5 mL D.小于5 mL 3.某稀NaOH溶液的浓度大约在0.07—0.08 mol·L-1之间,实验室现有①0.1 mol·L-1②1.0 mol·L-1③5.0 mol·L-1的三种标准盐酸,若要通过中和滴定法确定氢氧化钠的准确浓度,则应选用的标准盐酸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均可 4.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在装酸液前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3次 B.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 C.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橙色时,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D.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2—3次 5.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某Na2CO3溶液的浓度时,若配制Na2CO3溶液时所用Na2CO3中分别含有:①NaOH ②NaCl ③NaHCO3④K2CO3杂质,所测结果偏低的是() A.仅① B.仅② C.②③ D.②③④ 6.有①②③三瓶体积相等、浓度都是1 mol·L-1的HCl溶液,将①加热蒸发至体积减少一半,在②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加入后溶液仍呈强酸性),③不作改变,然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上述三种溶液,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7.右图是滴定前后液面所处的刻度,则消耗溶液的体积为A.V1 mL B.V2mL C.(V2-V1)mL D.(V1- V2) mL 8.图10-2为1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x,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y滴定的图示,依图示推出x和y的物质的 量浓度正确的是( 向其中加入足量草酸铵(NH4)2C2O4晶体,反应生成CaC2O4沉淀。将沉淀用稀硫酸处理得H2C2O4后,再用KMnO4某酸性溶液滴定,氧化产物为CO2,还原产物为Mn2+,若终点时用去20.0 mL 1.0×10-4mol· L-1的KMnO4溶液。 (1)写出用KMnO4滴定H2C2O4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

2010年高考苏教版《实验化学》必记知识点总结 【专题1】1、海带灰化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呈气体逸散,待测的金属或非金属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所用仪器有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泥三角 2、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两种溶液时,注意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旋塞及玻璃塞处是否漏水。分液时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目的是 与大气相通,使液体顺利流下。能用CCl4萃取碘的原因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I2在CCl4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3、一种物质分离的简单方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它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附着在纸上的水是固定相,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又称展开剂),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分离。为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实验中采用氨熏显色。请写出Fe3+、Cu2+分别与足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4+Cu2++4NH3·H2O==Cu(NH3)42++4H2O 显色反应结果是滤纸上方颜色呈棕黄色,下方呈蓝色(均在原点之上),说明Fe3+和Cu2+得到了分离。由此可以得出Fe3+和Cu2+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情况是Fe3+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Cu2+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在用纸层法进行层析操作时,为什么不能让滤纸上的试样点接触展开剂?如接触,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4、要制备颗粒较大的硝酸钾晶体,应选择的结晶条件是减慢溶液的冷却速度。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如何操作使晶体析出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的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浓缩NaNO3和KCl的混合液时,为什么NaCl先析出?NaNO3、KCl、KNO3在高温时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温度降低时,NaNO3、KCl的溶解度明显减小,而KNO3的溶解度则急剧下降;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趁热过滤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KNO3结晶析出如何趁热过滤用已预热过的布氏漏斗进行抽 滤,过滤装置如图1—8所示,采用这种装置过滤的主要目的是过滤速度较快;可以得到比较 干燥的沉淀。这种装置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抽气泵给吸滤瓶减压,导致装置内部的压强降低, 使过滤的速度加快。这种装置要有布氏漏斗、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等仪器组成,其安 全瓶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导管应短进长出。布氏漏斗的颈口斜面与吸滤瓶的支管口相 对,以便于吸滤。吸滤完毕时,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皮管,然后关闭水龙头。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沉淀或颗粒太小的沉淀欲将KNO3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__重结晶。具体操作是按粗产品∶水=2∶1(质量比)的比例,将粗产品溶于蒸馏水中。加热、搅拌、待晶体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若溶液沸腾时,晶体还未全部溶解,可再加极少量蒸馏水使其溶解。)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抽滤。 为什么选用这方法可使产品获得较高的纯度?可以除去晶体中微量的杂质 【专题2】5.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方法有①用砂纸擦②用NaOH溶液③用稀酸浸泡设计一实验证明铝表面氧化膜已被破坏将铝片放入CuSO4溶液中,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1析出。增强铝表面氧化膜保护的方法有放入冷的浓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