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气透平第一级叶片燃气侧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燃气透平第一级叶片燃气侧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燃气透平第一级叶片燃气侧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燃气透平第一级叶片燃气侧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换热器特性与用途及优缺点评析

换热器特性与用途及优缺点评析 换热器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 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热量交换中常有一些腐蚀性、氧化性很强的物料,因此,要求制造换热器的材料具有抗强腐蚀性能。换热器的分类比较广泛:反应釜压力容器冷凝器反应锅螺旋板式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列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汽水换热器换热机组石墨换热器空气换热器钛换热器换热设备,要求制造换热器的材料具有抗强腐蚀性能。它可以用石墨、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以及不锈钢、钛、钽、锆等金属材料制成。但是用石墨、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有易碎、体积大、导热差等缺点,用钛、钽、锆等稀有金属制成的换热器价格过于昂贵,不锈钢则难耐许多腐蚀性介质,并产生晶间腐蚀。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这些过程均和热量传递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均可以通过换热器来完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2)结构安全可靠; (3)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 (4)经济上合理。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壳体和管束对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张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和壳体之间不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能容易的插入或抽出壳体。(也可设计成不可拆的)。这样为检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该换热器结构较复杂,而且浮动端小盖在操作时无法知道泄露情况。因此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其密封。 浮头换热器的浮头部分结构,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安装和清洗的方便。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浮头管板的外径Do。该外径应小于壳体内径Di,一般推荐浮头管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b1=3~5mm。这样,当浮头出的钩圈拆除后,即可将管束从壳体内抽出。

燃气轮机叶片

燃气轮机叶片加工与控制 一.燃气轮机的结构与组成 燃气涡轮发动机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和涡轮三大部件以及燃油系统、滑油系统、空气系统、电器系统、进排气边系统及轴承传力系统等组成。三大部件中除燃烧外的压气机与涡轮都是由转子和静子构成,静子由内、外机匣和导向(整流)叶片构成;转子由叶片盘、轴及轴承构成,其中叶片数量最多。 二.燃气轮机工作原理及热处理过程 工作原理:发动机将大量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势能给涡轮导向器斜切口膨胀产生大量的动能,其一部分转换成机械功驱动压气机和附件,剩余能由尾喷管膨胀加速产生推力。 三.燃气轮机叶片 1.在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叶片无论是压气机叶片还是涡轮叶片,它们的数量最多,而发动机就是依靠这众多的叶片完成对气体的压缩和膨胀以及以最高的效率产生强大的动力来推动飞机前进的工作。叶片是一种特殊的零件,它的数量多,形状复杂,要求高,加工难度大,而且是故障多发的零件,一直以来各发动机厂的生产的关键,因此对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大的,而且国内外发动机厂家正以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叶片的性能,生产能力及质量满足需要。 在流道中,由于在不同的半径上,圆周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半径基元级中,气流的攻角相差极大,在叶尖、由于圆周速度最大,造成很大的正攻角,结果使叶型叶背产生严重的气流分离;在叶根,由于圆周速度最小,造成很大的负攻角,结果使叶型的叶盆产生严重的气流分离。因此,对于直叶片来说。除了最近中径处的一部分还能工作之外,其余部分都会产生严重的气流分离,也就是说,用直叶片工作的压气机或涡轮,其效率极其低劣的,甚至会达到根本无法运转的地步。叶片的工作条件。 压气机叶片含风扇叶片属于冷端部件的零件,除最后几级由于高压下与气体的摩擦产生熵增而使温度升高到约600K(327°C),其余温度不高,进口处在高空还需防结冰。工作前面几级由于叶片长以离心负荷为主,后面几级由于温度以热负荷为主。总之压气机叶片使用寿命较长。叶片的使用的材料一般为铝合金、钛合金、铁基不锈钢等材料。 涡轮是在燃烧室后面的一个高温部件,燃烧室排出的高温高压燃气流经流道流过涡轮,所有叶片恰好都是暴露在流道中必须承受约1000°C的高温1Mpa 的以上高压燃气的冲刷下能正常工作。因此叶片应有足够的耐高温和高压的强度。涡轮叶片的使用寿命远低于压气机叶片约2500h。 转子叶片,静子叶片只承受热应力及弯曲应力,没有离心应力。叶片使用的材料一般为高温铸造合金如K403、K424等、和高温合金如GH4133等,温下高强度材料。 2.叶片加工与控制 (1)加工 叶片的加工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叶片型面加工,一部分为榫头加工及缘板加工:压气机工作叶片的型面是用高能高速热挤压成型后经抛光而成;整流叶片是由冷轧成型经抛光而成。涡轮叶片的叶型,无论是工作叶片

具有对流换热条件的伸展体传热特性试验

五.具有对流换热条件的伸展体传热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传热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了解伸展体传热的特性和求解具有对流换热条件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与设备 1. 设备的组装 将位于箱体风道中部的伸展体试验的封头取下,将图4所示的伸展体试件按铜管表面的刻线贴好热电偶(用单独的热电偶组)后插入风道,并使热电偶在背风处,如图16所示。将单独一组10对的热电偶接入热电偶组(一)接口,将伸展体试件的加热导线接入位于面板最右端的接线柱。 图16 伸展体试件安装于风道内 2. 实验原理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一圆紫铜管,其外径0d =19mm ,内径1d =17mm ,长度L=260mm ,具有对流换热的等截面伸展体(常物性),如图17所示,取导热微分方程为: 图17 等截面伸展体对流换热示意图

0222=-θ?m dx d (1) 式中:m ——系数,c A hp m λ=, (m 1) θ——过余温度,f t t -=θ, (℃); t ——伸展体温度, (℃); f t ——伸展体周围介质温度, (℃); h ——空气对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c m W ο?2); p ——横截面的周长,0d p π=,(m ); λ——空气的导热系数,(m.℃) c A ——伸展体横截面面积,4) (10d d A c -=π,(2 m ); 伸展体内的温度分布规律取决于边界条件和m 值得大小。本实验采用的试件两端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即: f w f w t t L x t t x -===-===2211,,0???? ; (2) 由此,试件内的温度分布规律为式(3),伸展体在壁面1和壁面2的热流量分别用式(4)和式(5)计算。伸展体表面和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量用式(6)计算。 )()] ([)(12mL sh x L m sh mx sh -+=??? (3) ) (])([)(2101mL sh mL ch m A dx d A c x c θ?λθλφ-=== (4) ) ()]([)(212mL sh mL ch m A dx d A c L x c θ?λθλφ-=== (5) )(]1)()[(2121mL sh mL ch m A c --=-=θ?λφφφ (6) 根据0=dx d θ,可寻求过余温度最低值处的位置m in x })(/]/)([{12min m mL sh mL ch arcth x θθ-= (7) 3. 实验过程、数据的测量和整理

燃气轮机结构-涡轮

第四章涡轮 涡轮概述 一:涡轮功用 把来自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中的部分热能和压力能转换成机械功,用以带动压气机、附件和外负荷。 二:按燃气流动方向分类 轴流式径流式(离心式、向心式) 三:涡轮工作条件 高温、高转速、频繁剧烈热冲击、不均匀加热及由于转子不平衡和燃气压力、流量脉动造成的不平衡负荷的作用。 四:船舶燃气轮机涡轮 船舶燃气轮机多应用轴流式涡轮。其特点是功率大、燃气温度高、转速高、效率高。 燃气发生器涡轮(增压涡轮):用来带动压气机和附件; 动力涡轮:用来带动减速器-螺旋桨或其他负荷,输出功率 五:涡轮通流形式 平的 扩张型:等中径通流等内径通流等外径通流

涡轮转子 一:涡轮转子组成 涡轮盘、涡轮轴、工作叶片、连接零件 二:盘与轴的连接 1.不可拆卸式结构:销钉连接整体结构或焊接 2.可拆卸式结构:螺钉连接短螺栓连接

三:盘与盘的连接 盘与盘地连接也分为不可拆卸和可拆卸两种结构,如下为典型连接: 不可拆卸式的径向销钉连接用长螺栓连接的可拆卸结构用短螺栓连接的可拆卸结构四:工作叶片及其与轮盘的连接 1:工作叶片工作环境: 离心力、气动力、振动负荷、受到燃气腐蚀、冷热疲劳 第一级工作叶片工作条件最恶劣,决定燃气初温选择,直接影响燃气轮机性能和可靠性 2:工作叶片组成 叶身、中间叶根、榫头(有些叶尖带有叶冠) 3:中间叶根作用 可以减少向轮盘传热,改善榫头应力分布不均匀;可以通冷却空气,降温,减少热应力,减轻轮盘质量。 4:榫头 叶片用枞树形榫头连接,承受负荷、离心力大、高温下工作。 故需满足:a.允许榫头受热后自由膨胀 b.传热性能好,叶片热量容易带走5:工作叶片的固定: 涡轮静子 一:涡轮静子组成 涡轮外环、导向器、涡轮支撑、传力系统 二:涡轮机匣 1:结构特点 一般采用整体式,且采用与燃机轴线垂直的分开面,将外环分成几部分 也有用于纵向剖分面的分开式结构的机匣,但多用于多级涡轮的情况 : 2:径向周向定位 通常采用圆柱表面实施,也有用几个不等距的精密配合的销钉作为定位件,再用精配螺栓附加定位

换热器的特点(1)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1 传热效率高 板片波纹的设计以高度的薄膜导热系数为目标,板片波纹所形成的特殊流道,使流体在极低的流速下即可发生强烈的扰动流(湍流),扰动流又有自净效应以防止污垢生成因而传热效率很高。 一般地说,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值在3000~6000W/m2.oC范围内。这就表明,板式换热器只需要管壳式换热器面积的1/2~1/4 即可达到同样的换热效果。 2 使用安全可靠 在板片之间的密封装置上设计了2道密封,同时又设有信号孔,一旦发生泄漏,可将其排出热换器外部,即防止了二种介质相混,又起到了安全报警的作用。 3 占地小,易维护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极为紧凑,在传热量相等的条件下,所占空间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2~1/3。并且不象管壳式那样需要预留出很大得空间用来拉出管束检修。而板式换热器只需要松开夹紧螺杆,即可在原空间范围内100%地接触倒换热板的表面,且拆装很方便。 4 随机应变 由于换热板容易拆卸,通过调节换热板的数目或者变更

流程就可以得到最合适的传热效果和容量。只要利用换热器中间架,换热板部件就可有多种独特的机能。这样就为用户提供了随时可变更处理量和改变传热系数K值或者增加新机能的可能。 5 有利于低温热源的利用 由于两种介质几乎是全逆流流动,以及高的传热效果,板式换热器两种介质的最小温差可达到1oC。用它来回收低温余热或利用低温热源都是最理想的设备。在相同传热系数的条件下,板式换热器通过合理的选择流速,阻力损失可控制在管壳式换热器的1/3范围内。 6 阻力损失少 因结构紧凑和体积小,换热器的外表面积也很小,因而热损失也很小,通常设备不再需要保温。 7 冷却水量小 板式换热器由于其流道的几何形状所致,以及二种液体都又很高的热效率,故可使冷却水用量大为降低。反过来又降低了管道,阀门和泵的安装费用。 8 在投资效率低 相同传热量的前提下,板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较,由于换热面积,占地面积,流体阻力,冷却水用量等项目数值的减少,使得设备投资、基建投资、动力消耗等费用大大降低,特别是当需要采用昂贵的材料时,由于效率高和

燃气涡轮发动机

燃气涡轮发动机 1.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称为燃气发生器,燃气发生器又称为核心机。 2.发动机压力比EPR:低压涡轮出口总压与低压压气机进口总压之比,同气流通过发动机的 加速成比例。表征推力。 发动机涵道比:指涡扇发动机通过外涵的空气质量流量与通过内涵的空气质量流量之比。 涵道比为1左右是低涵道比,2~3左右是中涵道比,4以上的高涵道比。低涵道比发动机产生推力是热排气高温高压。高涵道产生推力是风扇。 风扇转速n1:对于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由于风扇产生的推力占绝大部分,风扇转速也是推力表征参数。 3.总推力是指当飞机静止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包括由排气动量产生的推力和喷口静压和环 境空气静压之差产生的附加推力。 4.当量轴功率ESHP:计算总的功率输出时,轴功率加上喷气推力的影响。 5.进气道的流量损失用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σi表示:σi = p1*/ p0* (进气道出口截面 总压 / 进气道前方来流总压) <1 6.喘振:压气机喘振是气流沿压气机轴线方向发生的低频率、高振幅的振荡现象。喘振的根 本原因是由于气流攻角过大,使气流在叶背处发生分离,而且这种气流分离严重扩展至整个叶栅通道。 7.VSV偏开导致高压压气机流量系数变大,气流在压气机叶盆会发生偏离,形成涡流状态; 高压压气机会变轻,高压压气机转速上升,由于高压压气机出现涡轮状态,导致压气机进气量下降,此时风扇的流量系数下降,会在风扇和低压压气机叶片背处出现分离,发生喘振现象,之后风扇和低压压气机所需的功率上升,低压转子呈减速降低趋势。为保证发动机风扇的转速不变,发动机控制系统就会增加燃油流量,t3*与EGT上升,涡轮做功能力上升,保证风扇转速n1不变,n2上升。 8.防喘措施:防止压气机失速和喘振的方法常用:放气活门、压气机静止叶片可调和采用多 转子。 9.压气机结构的核心是转子组件和机匣。

图说燃气轮机的原理与结构

图说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原理与结构 曹连芃 摘要:文章介绍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对燃气轮机的主要部件轴流式压气机、环管形燃烧室、轴流式涡轮分别进行了原理与结构介绍;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整体结构也进行了介绍。 关键字: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轴流式压气机,燃烧室,轴流式涡轮 1.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燃气涡轮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的原理与中国的走马灯相同,据传走马灯在唐宋时期甚是流行。走马灯的上方有一个叶轮,就像风车一样,当灯点燃时,灯内空气被加热,热气流上升推动灯上面的叶轮旋转,带动下面的小马一同旋转。燃气轮机是靠燃烧室产生的高压高速气体推动燃气叶轮旋转,见图1。 图1-走马灯与燃气涡轮 燃气轮机属热机,空气是工作介质,空气中的氧气是助燃剂,燃料燃烧使空气膨胀做功,也就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图2是一台燃气轮机原理模型剖面,通过它来了解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 从外观看燃气轮机模型:整个外壳是个大气缸,在前端是空气进入口;在中部有燃料入口,在后端是排气口(燃气出口)。 燃气轮机主要由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大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压气机,有进气口,左边四排叶片构成压气机的四个叶轮,把进入的空气压缩为高压空气;中间部分是燃烧器段(燃烧室),内有燃烧器,把燃料与空气混合进行燃烧;右边是涡轮(透平),是空气膨胀做功的部件;右侧是燃气排出口。

图2-模型燃气轮机结构 在图3中表示了燃气轮机的简单工作过程:空气从空气入口进入燃气轮机,高速旋转的压气机把空气压缩为高压空气,其流向见浅蓝色箭头线;燃料在燃烧室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空气;高温高压空气膨胀推动涡轮旋转做功;做功后的气体从排气口排出,其流向见红色箭头线。 图3-燃气轮机工作过程 在燃气轮机中压气机是由涡轮带动旋转,压气机的叶轮与涡轮安装在同一根主轴上组成燃气轮机转子,如图4所示。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杨海明朱魁章张继宇杨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合肥230043) 摘要:通过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结合流动、传热特性的相关准则,得出了雷诺数Re-摩擦系数f,雷诺数Re、普郎特数Pr-努谢尔特数Nu间关系的实验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流动特性;传热特性;实验模型 1引言 通道式换热器是利用传热学原理将热量从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冷热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过,热流体的热量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传给冷流体。由于它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效果好,已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电子设备、生物医疗等工程领域的冷却中。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被冷却的器件、设备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小,结构趋于复杂化,散热要求越来越苛刻,迫使采用通道式换热器的制冷器件向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半导体激光器、T/R收发组件、微电子集成器件等电子仪器、设备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于是微通道换热器(特别是微型节流制冷器MMR)的研制开发已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所谓微通道换热器即是采用拉丝或光刻等技术在金属、玻璃等基材上刻出几十至几百微米的细微槽道来构成换热器的壁面,再采用焊接或胶粘等方式形成封闭腔体来进行冷热流体的热交换,达到制冷的目的。国外对微通道换热特性的研究较多,但主要是进行直线微通道换热器特性的研究,早期关于其流动问题的研究是在微型Joule-Thomson制冷技术中完成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特尔(W.A. Little)教授发明,采用现代半导体光刻加工技术, 在微晶玻璃薄片上刻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细微直线槽道,并采用胶粘技术构成气流的微型换热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从而获得了一种结构新颖的微型平面节流制冷技术以及一定的成果和专利。目前已经开发成微型制冷器,用于低温电子器件的冷却,产品照片如图3所示。 2流动、传热特性的相关准则

微通道换热器的特性分析及应用

苏尚美,张亚男,成方园(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250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及换热特性,通过换热器火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微通道具有高传热系数,高表面积—体积比,低传热温差,低流动阻力等特点.微通道换热器火用效率高,性能优于常规换热器.本文还讨论了工质的选择,微通道结构的优化及加工方法,分析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流动及换热;火用效率;结构 引言2O 世纪5O 年代末,著名的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 曾预言微型化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换热器作为化工过程机械的典型产品,是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单元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动力, 核能,冶金,船舶,交通,制冷,食品及制药等工业部门及国防工程中.其材料及动力消耗占整个工艺设备的30%左右,在化工机械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换热器的紧凑度,以达到在单位体积上传递更多的热量,一直是换热器研究和发展应用的目标.器件装置微型化(Miniaturization)的强大发展趋势推动了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更加高效,更加小型化的微通道换热器(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的诞生. 1 微通道发展简史 所谓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热传递的三维结构单元.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行,直观的分类是由Mehendale.s.s 提出的按其水力当量直径的尺寸来划分.通常含有将水力当量直径小于1mm 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学者Tuckerman 和Pease 报道了一种如图 1 所示的微通道(Micro-channel) 换热结构.该结构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如硅)构成,其换热过程为在底面加上的热量经过通道壁传至通道内,其换热性能得到超过传统换热手段所能达到的水平,成功地解决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化所带来的"热障"问题. .随后Wu 和Little,Pfahler 等,Choi 等都对通道中的单相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于1985 年由Swift 研制出来,研究表明,其微通道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可高达几十.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研究所(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于9O 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燃烧/气化一体化的微型装置以及微型热泵等.卡尔斯鲁研究中心(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rabH) 也在利用经过成型工具超精细车削加工的器件,将其彼此连接形成错流和逆流的微换热器. 图一微通道的基本结构 2 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特征尺度在微米到亚毫米尺度范围内,使它不仅涉及空间尺度的微小化,还涉及更为复杂的尺度效应. 2.1 微尺度效应 对于气体单相流动,当通道直径当小于200 时,即努森数≥0.001 时(其中为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为水力当量直径) ,流动和传热将受到气体的稀薄效应的影响. 对于液体单相流动,当微通道直径为381 时,宏观理论公式已不适用于微通道摩阻及努塞尔数已经不能按传统宏观理论公式来计算.以矩形截面通道为例,微通道换热器的最高达到了9.20,而传统宏观矩形通道的努塞尔数最高为8.23, 说明微通道换热已具有微尺度效应(表面效应) . 对于两相流,微尺度通道内界面现象表面张力的影响显著,导致流型分布及转换准则发生变化.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流动中不存在非球形泡沫.表面张力对微流动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两相微流动的初始阶段,随着混合程度的增加以及同壁面的接触角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在逐步减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期末考试知识点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记住华氏度与摄氏度之间的关系:Tf=32+9/5Tc 记住P21的公式1-72,p23的公式1-79,1-80 ,p29的公式1-85以及p33的公式1-99。 第二章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的工作原理 1.燃气涡轮发动机是将燃油释放出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的装置。它既是热机又是推进器。 2.燃气涡轮发动机分为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其中涡轮风扇发动机是由进气道,风扇。低压压气机,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和喷管组成。涡轮风扇发动机是由两个涵道的。 3.外涵流量与内涵流量的比值,称为涵道比,B=Qm1/Qm2. 4.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具有推力大,推进效率高,噪音低等特点。 5.单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是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喷管五大部件组成的。 其中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称为燃气发生器,也叫核心机。

6.涡轮前燃气总温用符号T3*来表示,它是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个参数,也是受限制的一个参数。 7.发动机的排气温度T4*,用符号EGT表示。 8.发动机的压力比简称为发动机压比,用符号EPR表示。 9.要会画书本p48页的图2-9的布莱顿循环并且要知道每一个过程表示什么意思。 10.要知道推力的分布并且要掌握推力公式的推导过程。(简答题或者综合题会涉及到。自己看书本p5到P56)。

11.了解几个喷气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推力,单位推力,推重比,迎面推力,燃油消耗率。

第三章进气道 1.进气道的作用:在各种状态下,将足够量的空气,以最小的流动损失,顺利的引入压气机;当压气机进口处的气流马赫数小于飞行马赫数时,通过冲压压缩空气,以提高空气的

外掠管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外掠管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比较传统且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应用十分普及的换热器,其流动本质为热流体外掠圆管进行流动、换热。本文对流体在换热管束中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考察不同管束排布方式、管束结构参数、操作条件等对其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管排的强化传热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管束进行流固耦合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管排中圆管的平均努赛尔数Nu与单圆管相比提高了 37%,传热强化较为明显。 通过改变管束结构参数,计算了不同纵向节径比(SL/D)和横向节径比(ST/D)对顺排管排传递特征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了其传热强化效果。结果显示,增大纵向节径比和横向节径比均能提高Nu数,但同时阻力系数也随之增大。综合传热能力对横向节径比更为敏感,当ST/D=2.5,SL/D=2.7时综合传热能力最优。 此外,考察了雷诺数对顺排管束涡脱落的影响,并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管排斯特劳哈尔数St与雷诺数Re的关系,结果表明管排结构可以对涡脱落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小涡脱落频率。在相同工况下,对流体在叉排管束中的流动及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叉排管束和顺排管束的流场分布和Nu数分布,可以发现叉排管束的换热强化能力优于顺排管束。 运用场协同理论分析管束结构对传热强化的机理,发现叉排管束中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协同程度较好,强化传热能力更强。对换热管束进行单向流固耦合研究,分析了雷诺数、纵向节径比和不同管排结构下换热管束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雷诺数对顺排管束应力分布影响不大,但其应力强度对其排布方式较为敏感。 增大SL/D,顺排管束应力最大值先增大后减小。与顺排管束相比,叉排管束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蒸汽冷却技术现状

科研探索 知识创新 与。显然,燃气轮机透平进口温度已经 远远超过了金属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燃气轮机透平高温部件,尤其是透平叶片必须采用冷却技术,保证叶片本身温度低于材料的许可值而安全工作。总结历年来燃气透平进口温度及材料的允许温度变化趋势。燃气透平进口温度平均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而金属耐热温度平均每年增加 8℃,其余的温升则得益于冷却技术的进步。 冷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燃气透平进口初温和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而且使叶片表面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降低了叶片内部热应力,提高叶片寿命。然而,随着燃气透平初温的提高,为了冷却高温部件,从压气机抽出的冷却空气量逐渐增加,这不仅消耗了压气机中的高压空气,而且冷空气在透平中与主流燃气的搀混也导致透平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系统的效率。蒸汽的导热性能大于空气且热容较大,采用蒸汽冷却方式可以使需要的冷却剂流量大大减少,较好地弥补了空气冷却的缺点。1蒸汽冷却技术的工业应用 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一些燃气轮机生产厂家,如GE 、三菱等已经将蒸汽冷却技术投入实际生产,制造出进口温度更高的燃气轮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1美国GE 公司的H 系列燃机 H 系列燃气轮机包括50Hz 的MS9001H 燃气轮机和60Hz 的MS7001H 燃气轮机。以MS9001H 为基础部件组成的STAG 109H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将成为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其净效率达到60%,功率输出为480MW , 而此前最高的联合循环效率仅为55%左右 。 在冷却叶片设计方面:H 系列燃机采用了航空技术的4级 涡轮,要求对第1、2级喷嘴及动叶进行蒸汽冷却。其中第1级使用单晶叶片,镍基合金并带有隔热涂层;第3级喷嘴及动叶是空气冷却;第4级不进行冷却。1.2西门子先进的大功率燃气轮机 西门子W501G 机型253MW 是目前60Hz 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商用燃气轮机之一。其透平的进口温度达到1420℃,在简单循环下的效率为39%,联合循环的效率为58%。第一台机组的运行小时己超过12500小时,有5台运行超过8000小时,总累计运行小时超过6.5万小时,己积累了在商业环境下的运行经验。W501G 系列机组的可靠性是98.7%,设备可用率己超过95.7%。初步统计,目前有约16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W501G 燃气轮机在较高负载运行期间,透平采用外置的闭环蒸汽冷却器;但是在启动和部分负载运行期间,使用空气冷却器。较低负载期间的空气冷却器能力己足够,不需要依赖辅助蒸汽源。在较高的燃气轮机负载下,热交换器冷却需要的蒸汽由蒸汽循环提供,温度较低的冷却蒸汽进入各热交换器的内壁冷却回路,通过冷却壁后,被加热的蒸汽收集在排出集管内,通过导管从燃机中输出,增大联合循环的高温再热蒸汽。 使用闭环蒸汽回路冷却器,即可以减少燃气轮机的压缩空气和NOx 的排放;又可以使蒸汽循环获得额外的热量,提高联合循环的性能。 1.3日本三菱公司的M701G2燃气轮机

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

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专题学习报告 一、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基础 冯强教授就《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与服役损伤》给我们做了报告。讲座中,冯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先进航空发动机在国防和民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指出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主要是在高压涡轮叶片材料方面。 燃气涡轮是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为使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在尺寸小、重量轻的情况下获得高性能,主要的措施是采用更高的燃气温度。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 100 ℃,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 10%左右,国外现役最先进第四代推重比 10 一级发动机的涡轮进口平均温度已经到了 1600 ℃左右,预计未来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有望达到 1800 ℃左右。 表1 各代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包括涡轮工作叶片和导向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中承受 温度载荷最剧烈和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之一,在高温下要承受很大、很复杂的应力,因而对其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 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最初普遍采用变形高温合金。随着材料研制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铸造高温合金逐渐成为涡轮叶片的候选材料。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铸造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前苏联在60年代中期应用了铸造涡轮叶片,英国于70年代初采用了铸造涡轮叶片。而航空发动机不断追求高推重比,使得变形高温合金和铸造高温合金难以满足其越来越高的温度及性能要求,因而国外自70年代以来纷纷开始研制新型高温合金,先后研制了定向凝固高温合

金、单晶高温合金等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新材料;单晶高温合金已经发展到了第3代。80年代,又开始研制了陶瓷叶片材料,在叶片上开始采用防腐、隔热涂层等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涡轮叶片用材料的使用温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涡轮叶片用材料也从变形高温合金发展到了单晶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合金,其使用温度从700℃提高到了1100-1150℃。 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代表性文献分析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向凝固和单晶精铸 定向凝固和单晶精铸技术已经成为推重比10以上高性能发动机关键制造技术之一。单晶叶片是基于定向凝固技术发展出的一种沿叶身方向完全消除晶界织构的叶片。作为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必须具有优良的高温抗蠕变、抗热机械疲劳、抗氧化腐蚀性能和较高的承温能力,它也是衡量一种型号发动机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 国外已批量生产叶身无余量的各种尺寸的叶片精锻件和定向及单晶合金空心叶片精铸件,现役发动机已普遍采用的精铸单晶空心叶片和超塑性锻造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美国Howmet公司已生产100多种100多万件精铸单晶叶片。此外,国外还在研究尺寸达2000毫米的精铸件和已研究成功复杂内腔的单晶叶片与双性能涡轮盘。 (2)精密锻造 高推重比发动机的锻件占结构重量55%以上。精密锻造技术已经成为高性能发动机的关键制造技术。目前,国外已批量生产投影面积1.2~3.5平方米的各种材料的大型模锻件,并已研究成功投影面积5.16平方米的钛合金模锻件。另外,正在研发的有:用等温锻造技术制造带叶片的压气机整体叶盘转子;用粉末冶金超塑热等静压和等温锻造精化技术制造具有无偏析超细晶粒及难以成形的锻件毛坯,材料利用率可提高4倍。精密锻造精度和质量主要依靠计算机对锻造过程进行控制,以获取最佳的锻件精度和质量。 (3)热障涂层技术 高推重比发动机结构中将大量采用以热障涂层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涂层技术。热端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本知识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意义: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是讲授建筑给排水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该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建筑给排水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1-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1.本节教学内容和要求: 1.1本节教学内容: 流体的4个主要物理性质。 1.2教学要求: (1)掌握并理解流体的几个主要物理性质 (2)应用流体的几个物理性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1.3教学难点和重点: 难点:流体的粘滞性和粘滞力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2.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 2.1 易流动性 (1)基本概念:易流动性——流体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切力抵抗剪切变形的性质称易流动性。 流体也被认为是只能抵抗压力而不能抵抗拉力。 易流动性为流体区别与固体的特性 2.2密度和重度 (1)基本概念: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即: M ρ = V M——流体的质量,kg ; V——流体的体积,m3。 常温,一个标准大气压下Ρ水=1×103kg/ m3

Ρ水银=13.6×103kg/ m3 基本概念:重度:单位体积的重量,称为流体的重度。重度也称为容重。 G γ = V G——流体的重量,N ; V——流体的体积,m3。 ∵G=mg ∴γ=ρg 常温,一个标准大气压下γ水=9.8×103kg/ m3 γ水银=133.28×103kg/ m3密度和重度随外界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液体的密度随压强和温度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而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压强变化较大。 2..3 粘滞性 (1)粘滞性的表象 基本概念:流体在运动时抵抗剪切变形的性质称为粘滞性。当某一流层对相邻流层发生位移而引起体积变形时,在流体中产生的切力就是这一性质的表 现。 为了说明粘滞性由流体在管道中的运动速度实验加以分析说明。用流速仪测出管道中某一断面的流速分布如图一所示 设某一流层的速度为u,则与其相邻的流层为u+du,du为相邻流层的速度增值,设相邻流层的厚度为dy,则du/dy叫速度梯度。 由于各流层之间的速度不同,相邻流层间有相对运动,便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相互作用的剪切力,这个力叫做流体的内摩擦力,或粘滞力。 平板实验 (2)牛顿内摩擦定律 基本概念:牛顿在平板实验的基础上于1867年在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流体内摩擦力的假说——牛顿内摩擦定律: 当切应力一定时,粘性越大,剪切变形的速度越小,所以粘性又可定义为流体

流体力学 基本概念

**流函数:由连续性方程导出的、其值沿流线保持不变的标量函数。**粘性:在运动状态下,流体内部质点间或流层间因相对运动而产生内摩擦力以抵抗剪切变形,这种性质叫做粘性。粘性的大小用黏度表示,是用来表征液体性质相关的阻力因子。粘度又分为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条件粘度。 **内摩擦力:流体内部不同流速层之间的黏性力。 **牛顿流体: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性关系的流体(水,空气)。 **非牛顿流体: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油漆,高分子溶液)。 **表面张力:1.表面张力作用于液体的自由表面上。2.气体不存在表面张力。3.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吸引力的宏观表现。4.表面张力沿表面切向并与界线垂直。5.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所受的张力。6.用σ 表示,单位为N/m。 **流线:表示某瞬时流动方向的曲线,曲线上各质点的流速矢量皆与该曲线相切。性质:a、同一时刻的不同流线,不能相交。b、流线不能是折线,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c、流线簇的疏密反映了速度的大小。 **过流断面:与元流或总流的流向相垂直的横断面称为过流断面。(元流:在微小流管内所有流体质点所形成的流动称为元流。总流:若流管的壁面是流动区域的周界,将流管内所有流体质点所形成的流动称为总流。)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流断面的流体体积称为该过流断面的体积流量,简称流量。 **控制体:被流体所流过的,相对于某个坐标系来说,固定不变的任何体积称之为控制体。控制体的边界面,称之为控制面。控制面总是封闭表面。占据控制体的诸流体质点随着时间而改变。 **边界层:水和空气等黏度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动时,黏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而在这一薄层外黏性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薄层称为边界层。 **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内、外区域并没有明显的分界面,一般将壁面流速为零与流速达到来流速度的99%处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边界层厚度。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1) 与物体的特征长度相比,边界层的厚度很小。(2) 边界层内沿厚度方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3) 边界层厚度沿流体流动方向是增加的,由于边界层内流体质点受到黏性力的作用,流动速度降低,所以要达到外部势流速度,边界层厚度必然逐渐增加。(4) 由于边界层很薄,可以近似认为边界层中各截面上的压强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强值。(5) 在边界层内,黏性力与惯性力同一数量级。(6) 边界层内的流态,也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滞止参数:设想某断面的流速以等熵过程减小到零,此断面的参数称为滞止参数。

流体的主要力学性质

一、 班名: 二、 授课内容:引言 三、 时间:60分钟 四、 重点 流体的密度与重度、流体的压缩性与膨胀性、流体的粘滞性。 五、 难点 流体的粘滞性及牛顿内摩擦定律。 六、 课程性质:综合课 七、 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使学院对流体有更为具体和量化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的展开奠定基础。 八、 教学目标 理解流体密度、压缩性和膨胀性、粘滞性;应用粘滞性来分析实际问题。 九、 所需教具 黑板、粉笔、板擦、计算机和投影仪。 十、 教学过程 首先组织教学,把学员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一)回顾上一讲内容(启发式教学,用时5分钟) 1、什么是流体? 流体是易于流动的物质;它包括气体、液体及分散状的固体微粒的集合体。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空气、燃气等都是流体。 2、什么是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以及流体与固体壁面间作用力的一门科学。 3、流体力学的任务 (1)流体力学主要研究大量流体分子的宏观运动特性。 (2)流体力学学科的分类 流体力学根据研究的重点与方法不同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根据流体性质不同分为:水力学、空气动力学以及两相流体力学。

(3)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 本课程主要以流体在容器和管道内的特性为研究内容。 (二)本节内容 首先向大家说明一个基本问题。流体不同于固体的基本特征是流体的流动性。 一般而言,流体的流动性与其分子间距d 成正比。 1、密度、比容及重度(直观式教学,用时10分钟) (1)密度 密度是一般物质的基本属性,对于均匀流体而言,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 /m V ρ= ρ——流体的密度,kg/m 3; m ——流体的质量,kg ; V ——该质量流体的体积,m 3。 (2)比容 也叫做比体积;表示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占的体积;简单来说就是密度的倒数。 在燃气行业中,比容是应用较多的定义之一。因为燃气在输送过程中其体积和密度是随着压力级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但其总质量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质量是守恒的。 (3)重度 流体和固体一样也受到地球的引力而产生重力。对于均匀质流体,作用于单位体积流体上的重力称为重度。 需要向大家强调一点:流体的密度与重度是随着外界压力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有时由于温度和压力变化所引起的流体密度变化不大时,可以认为流体的密度和重度是恒定的。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般都认为水的密度为1000kg/m 3。但是实际上水的密度是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不知各位有没有观察过用“热得快”在暖瓶中烧水。即使你在灌水时灌得不满,在加热过程中也会

民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推力,燃油消耗率计算

民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航空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序言 (1) 一.热力计算的目的和作用---------------------------------2 二.单轴涡喷发动机热力计算------------------------------3 三.分别排气双轴涡扇发动机设计点热力计算-------7 四.结果分析---------------------------------------------------14 五.我的亮点-----------------------------------------------------18 序言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是现代飞机与直升机的主要动力,为飞机提供推力,为直升机提供转动旋翼的功率。飞机或直升机在飞行中,一旦发动机损坏而停车,就会由于失去推力而丧失速度与高度,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极为严重的事故。因此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与否,直接影响到飞行的安全,故称发动机为飞机的心脏。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充分利用Matlab 在数值计算上的强 大功能,运用polyfit 函数对a h 2*,a h 3* 进行数值拟合,拟合的结果R=1,相 关性非常的好。其中空气的低压比热容与温度有关,使用与温度有关的经验公式,减小了误差。 热力计算的目的和作用

发动机的设计点热力计算是指在给定的飞行和大气条件(飞行高度、马赫数和大气温度、压力),选定满足单位性能参数要求(单位推力和耗油率)的发动机工作过程参数,根据推力(功率)要求确定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和特征尺寸(涡轮导向器和尾喷管喉部尺寸)。 设计点热力计算的目的:对选定的发动机工作过程参数和部件效率或损失系数,计算发动机各界面的气流参数以获得发动机的单位性能参数。 发动机设计点热力计算的已知条件: 1)给定飞行条件和大气条件:飞行高度和飞行马赫数,大气温度和压力。 2)在给定的飞行条件和大气条件下,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如推力、单 位推力和耗油率的具体值。 3)根据发动机的类型不同,选择一组工作过程参数:内涵压气机增压比、 外涵风扇增压比、涵道比、燃烧室出口总温等。 4)预计的发动机各部件效率和损失系数等。 一台新发动机的最终设计不可能仅取决设计点的性能,而且还决定于飞行包线内非设计点的性能。但发动机的热力计算有如下重要作用: 1.只有先经过设计点的热力计算,确定发动机特征尺寸后进行非设计点的 热力计算以确定非设计点的性能。 2.设计点的热力计算可初步确定满足飞行任务的发动机设计参数选择的 大致范围。 单轴涡喷发动机热力计算

民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简介

《民航概论》课程作业 民用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各部件简 介及其工作原理 姓名:*** 学院(系):民航(飞行)学院 专业:************* 班级:0710103 学号:******* *********** 二О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民用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各部件简介及其工作原理 民用航空自开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各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国家均争相发展自己的航空航天产业,民用航空则是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20年开通第一条航线以来,民航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无论是投入还是硬件设施,足以与发达国家相聘美。然而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一直是遏制民航发展的一个瓶颈。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学习了民航概论,飞行原理等课程后,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书籍,我在这仅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即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薄认知。 民用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核心,关系着整架飞机的运行及安全。喷气涡轮发动机共由五部分组成: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尾喷管。每一个部分各自发挥着作用,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进气道 在民用航空中发动机一般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进气道也几乎与机身有一定间隔,并非作为一体化设计,当然也有将发动机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一般在军用飞机中较为常见。进气道作为发动机的起始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台发动机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进气道出问题,整台发动机都不能工作甚至毁坏。 进气道的作用大致为:在各种状态下,将足量的空气以最小的流动损失,顺利地引入压气机;当压气机进口处的气流马赫数小于飞行马赫数时,通过冲压压缩空气,提高空气的压力;在所有飞行条件和发动机工作状态下,进气道的增压过程避免过大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气流不均匀性,以减少风扇或压气机喘振和叶片振动的危险;进气道的外阻力应尽可能小。 进气道有两种,分别是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在民用航空中,安全始终是放在首要地位,因此绝大部分民用客机是工作在亚音速阶段。据我所知, 目前只有协和号作为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