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化学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化学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化学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化学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化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共52分)

17、(共11分)

(1) 2Fe2++ H2O2+2H+ = 2Fe3++ 2H2O(2分)

(2)取少量E,加入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

若试纸变蓝的则证明存在铵根离子(2分)(或用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若有白烟也可证明,合理即可)

(3)2.7(3分);

(4) -1185(2分)

(5) c ( Na+)> c(HCO3-)> c(CO32-)>c(OH-)>c(H+) (2分)

18、(共14分,每空2分)

⑴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答对一个点给1分

)

⑵①硬质玻璃管

②将装置内空气排尽

③将A中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赶入B中,防止产生实验误差

④(NH4)2Cr2O7 = Cr2O3+N2↑+4H2O

⑶①偏小

②8.00%

19、(共12分,每空2分)

(1)MnO2 + e- + H2O = MnOOH + OH--

(2)MnO2+CuS +2H2SO4 =MnSO4 + CuSO4 + S + 2H2O

(3)Cu2++Zn = Cu+ Zn2+

(4)bd

(5)>

(6)5

20、(共15分)

(1) 2NO(g) N2O2(g) △H = -(E3-E4) kJ/ mol (2分)

(2) 反应② (1分) 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②,温度升高后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造成

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反应②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

反应②速率变慢。(2分)

(3) ① 0.0875 (2分) ②8(2分)③k正/k逆(2分) < (2分)

(4)10-3.70(2分)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附答案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 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 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备课组 一、高三化学复习思路与原则 1.熟悉《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进一步阅读,不断地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2.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卷,了解试卷的变化: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重点研究一下近几年全国、上海、广东等地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调整相应的复习计划。近几年试卷愈来愈坚持遵循《考试说明》规定的测试内容和要求,考查内容覆盖各模块的主干知识,注重考查化学”四基”和应用能力,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3.合理筛选复习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大纲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络信息等。宜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教师应认真收集高考信息资料、试题,分析筛选。 4.处理好几对关系,加强复习教学的实效: 1)回归教本、处理好教本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复习资料只能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方法,处理好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每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本出发点,但试题的呈现往往灵活多变。如果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是浮于表必须做到两点:①透彻,那一定是经不起考验的。学好化学双基,面的”死”知识. 理解基础知识与技能。②通过适当的化学问题与练习,检验、修正对双基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做到”会”,这才是理解,这样才能灵活应用双基去分析解决化学问题。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化学高考在关注双基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有关科学原理、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备考中要注重方法、改进教法,从而解决如下问题:①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②如何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试题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理综试题 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3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细菌、噬菌体、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等 C.叶绿体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结构,其中含有少量DNA和RNA D.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增强 2.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卡尔文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萨克斯通过对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葡萄糖 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大分子物质才能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B.同种离子进出所有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C.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根部细胞转运某些离子的速率 D.当植物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4.某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男孩同时患上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24 B.1/44 C.1/88 D.7/2200 5.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推进教育改革,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决定组织实施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第二条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旨在搭建教育科学研究平台,面向全省,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活动,着力打造研究精品。 第三条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重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规范课题立项、中期管理和成果鉴定及优秀成果评选。 第二章组织 第四条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全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工作,制定研究规划、课题实施办法,发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评审立项、成果鉴定、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部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部门,依据实施办法对立项课题进行日常管理。 组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专家库,课题专家库成员参与并负责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成果鉴定,提供学术指导和专业咨询。 第三章选题 第五条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要内容,加强理论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实践研究,体现地方特色。 1.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发布研究规划和课题指南,课题申报原则上应根据安徽省教育研究课题指南选题,在相关领域内选择、设计、申报研究课题。 2.选题分为三类:学科类课题、综合类课题和管理类课题。其中学科类课题包括中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各学科课程研究及教学研究;综合类课题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或多学科整合等研究;管理类课题包括课程与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育教学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工作等。 3.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将选择对全局性工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重要学术意义的研究课题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 第四章申报 第六条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按年度实施,每年发布年度课题指南并组织课题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课题指南原则上每年2月份发布,4月底前申报,5月底前公布评审结果。原则上每年立项课题不超过100项。 第七条申请人应根据课题申报书的要求,认真填写《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书。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对课题负责人的政治表现、业务及学术能力等进行全面审核,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签署意见。 第八条课题实行“双负责人制”。申请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应符合以下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 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 N N N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 + 6O 2 = 6CO 2 + 6H 2O 12.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沸点: 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册教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整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活动1 获取管理照片 设计摘要 设计者尹延山 所选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学学段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家庭相册我来做 活动主题活动 1 获取管理照片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数码相机和数码照片应该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应用,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这些应用的接触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可能比较熟悉,有些则非常陌生。对于经常接触数码产品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本次活动的时候,难度不是很大,只需稍加引导就可以;但对于根本没有接触过数码产品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有条件的则可以用实物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 学活动任务与目标活 动 分 析 活 动 内 容 本节课是本书第一单元活动1的内容。主要使用数据连接线将计 算机与数码相机连接在一起,并对照片进行简单管理。活动分2 个阶段进行: ⑴获取照片:将数码相机与计算机连接,并将其中的照片传输到 计算机中进行浏览。 ⑵管理照片:利用专门的看图软件,浏览照片,简单管理照片。 重点 本活动重点有:一是将数码相机中的照片传输到计算机中,让学 生了解数码相机的照片传输方法;二是掌握照片的简单管理,即 看图软件的使用、照片的分类等。 难 点 照片的分类管理。 教 学 目 知识 与 技能 ⑴了解数码相机与计算机的连接方法。⑵能将数码相机中照片传 输到计算机中。⑶会用看图软件浏览照片。⑷会用看图软件分类 管理照片。⑸能对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批量处理。

标过程 与方法⑴体验数码照片的传输及整理过程。 ⑵掌握利用看图软件分类批量处理照片。 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⑵通过照片的分类和批量处理,培养分类及高效管理信息的习惯。 活动组织自主 学习 随机进入,引导学生在集体合作基础上进行个人探究。 协作 学习 以问题(任务)驱动方式,在完成本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 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诤友”方式互评的学习任务。 活动设计用演示文稿和课本中的示范案例来让学生研究信息的含义、特征以及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激发他们参与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学 环境 硬件环境:局域网环境的计算机机房。 软件环境:教师机具备电子教室的演示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看图软件ACDSee Pro。 资源课件、案例库 说明:课件是教学过程衔接的支撑点,案例库是为教学 和学生需要服务的。 情境创设情境 类型 真实情境、虚拟情境。 情境 设计 ⑴通过对电子相册作品的欣赏,唤起学生对电子相册制作的渴望和向往。 ⑵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有条件的学 生熟悉数码相机的使用。 2、为从未使用过数码产品的学生提供条 件,让他们了解数码相机的功能及使用方 法。 1、预习课本。 2、熟悉数码相 机的使用。 1、培养学生熟悉信息 工具的使用,为新课做 好知识储备。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提高对信息工

2015高考全国卷2 理综(含答案)--高清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卷面分值: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地区: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 注意事项: 1.答题前,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线;再猜告知、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I 27 P 31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Zn 65 Br 80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7.食品千操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复习必须高度重视教材,回归教材。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一、第一轮复习之策略: 1、重视教材,狠抓双基 课本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在第一轮复习中,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重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能准确、科学、全面地理解、使用和描述化学知识。 2 、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 化学原理如元素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的一般规律,要重点回顾。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在学习能力层次上属于综合应用,此内容在高考考试中约占30%-40%。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PH值及各种守恒关系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复习中着重对"两平衡、三守恒"即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进行分析,列举典型例题进行

分类练习和变式练习。 3、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今年高考化学以实验为主线的命题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所占分数也明显高于往年。 4、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应考实战能力 (1)、加强题型训练。根据章节内容和要求,结合高考真题,透彻理解知识点,切实打好基础。加强章节题型训练,举一反三。 (2)、第一轮复习中也要适当穿插综合模拟训练。 (3)、把规范训练落实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化学用语规范、语言表达规范、计算题解答规范,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等。 (4)、注重做题的质量,提高解题速度。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能力的大小的甄别都是靠考试做题来体现的,所以解答化学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目能巩固知识,熟练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做题中要建立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平衡三段式计算、框图题题眼突破和猜想验证等),做题后注意总结反思(反思知识、反思方法和技巧、反思解题步骤、反思出题构思、反思解题规范等),长期坚持限时训练,这三点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5、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同时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也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6、高度重视新教材中新增内容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001]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B.血红蛋白中含有大量元素Fe C.Na+在细胞内的含量比细胞外液中低D.不同组织细胞中mRNA的种类相同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OVID-19的遗传物质中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COVID-19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 C.人体细胞能为COVID-19的繁殖提供模板、原料和能量等 D.COVID-19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3.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①的数量倍增发生于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 B.具有单层膜的结构②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C.RNA和RNA聚合酶穿过结构③的方向相同 D.④、⑤部位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去向不同 4.某植物细胞能利用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细胞内的H+泵出,使细胞外H+浓度高于细胞内。H+-蔗糖载体依靠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运入细胞的同时,将蔗糖分子逆浓度一同 运入细胞(如右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质子泵运输H+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利用H+-蔗糖载体运输蔗糖不消耗ATP C.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没有特异性 D.O2浓度对该植物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无影响 5.下列有关细胞中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 B.ATP中的“A”与构成核酸中的碱基“A”表示的物质相同 C.A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某些酶分子的单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既能合成酶又能合成ATP 6.用等体积的黑、白玻璃瓶从某池塘水深0.5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密封后再置于原来的水层中。一昼夜后取出,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量,结果如下表(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白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在一昼夜后,白瓶中水样的pH比黑瓶中的低 C.在一昼夜内,黑瓶中的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8mg D.在一昼夜内,白瓶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约为1.8mg 7.下图是某实验的操作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A是梨,B为水,则得到的滤液C可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 B.若A是梨,B为水,则得到的滤液C密封保存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酒精产生 C.若A是菠菜叶,B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C是用滤纸过滤的 D.若A是菠菜叶,B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C经层析后可能不会出现4条色素带8.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C.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加快 B.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合成的蛋白质有变化 C.细胞衰老,相关基因活动加强,多种酶活性降低 D.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基因发生突变 10.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他们将S型菌破碎,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或 适用范围 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 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 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 报告”课 题组 教育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 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 社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 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 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教育经济与管 理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 实验研究 论文心理学报 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研究 报告 大中小学校 8 教育经济与管 理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9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 10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廖哲勋 田慧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 展史 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 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 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 研究 研究 报告 军委、各总部 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 报告 总部机关、军事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1卷)(word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 理科综合试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 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 a+的增加 D.输入的N 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离子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熔化后的液态铝滴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地理试题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命题人:卢大亮鲍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A.高档时装业B.电子装配业C.高端制造业D.现代服务业2.与上海相比,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安徽省具有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①生态环境②人才技术③产业配套④能源矿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 A.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B.促进各城市等级提高 C.提升长三角国际地位D.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 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特征以提升原有道路等级、扩大通行能力与提高行车速度为主。该区域中心城市相对较少,县城短时交通圈服务范围的变化,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图1为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县城交通圈面积比例与覆盖乡镇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图1

2015年全国卷1理综化学试题和答案

2015年 全国卷1理综化学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 .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8.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 g D 2O 和18 g 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 .2 L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 离子数为2 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 .密闭容器中2 mol NO 与1 mol 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A .1:1 B .2:3 C .3:2 D .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 2+6H 2O 12.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l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沸点:W > 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W > 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 Z D .X 与Y 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13.浓度均为0.10 mol·L - 1、体积均为V 0的MOH 和ROH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 , pH 随lg V V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MOH 的碱性强于ROH 的碱性 B .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a 点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 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 氧化为Fe 3 + B . 将铜粉加入1.0 mol·L - 1Fe 2(SO 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 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 将0.1 mol·L - 1MgSO 4溶液滴入NaOH 溶液 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 -1 CuSO 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 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 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 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 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 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 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 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 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 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 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 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 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 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 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 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 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 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 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