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2008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章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

一、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3月,武夷岩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文化部授予的“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典藏国家博物馆;2008年9月,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9月,“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省著名商标。

二、农业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492个村民小组、1398个自然村;至2007年底,全市总户数62458户、总人口22.37万人,其中农户41516户、农业人口15.76万人;耕地面积3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9.97万亩,旱地面积0.9538万亩;林地面积318.2万亩,其中竹山面积57.8万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转为以茶、竹、烟、优质稻、食用菌为主导产业,花卉、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新趋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安定繁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地貌、土壤、气候、溪流和林业资源等情况

全境地貌为山地丘陵区,东、西、北区域是千山万壑,地势险峻,群山环抱,峰谷连绵,溪流迂回;中部、南部地势平坦,河谷山涧盆地众多,构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有38座,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最低为兴田镇南岸村,海拔仅165米。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2 %,海拔500--800米的低山面积占46%,海拔250--500米的高丘面积占30.6%,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面积占11.40%。

全市基岩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等岩类39种之多,其中酸性岩类13种,中性岩类5种,砂质岩类16种,泥砂岩类10种。全市土壤有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4个土类;黄红壤有9个亚类24个土属。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60--800米,黄红壤分布海拔800--1900米,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158米的区域内。

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全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月气温27.5℃,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33.3℃,极端最高气温41.2℃;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8.1℃,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916.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28日,终霜日期平均在2月22日。

全市内水系密布,长短不一的溪河纵横贯穿,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八条河流分别是东溪、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汀浒溪、潭溪、崇阳溪和梅溪,其总长度为374.55公里,流域总面积达2931.0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124.33平方公里。

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闽浙赣山地常绿种类,半常绿栎类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3%。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

四、茶叶生长环境情况

武夷岩茶主产区分布于境内以风景区为核心的周边乡镇;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产区则位于千峰崔嵬,万木葱茏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因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武夷山西北面高拔的地势,群峰阻挡北部寒流,岩茶主产区内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寒暑界限不分明。崇阳、九曲、黄柏等溪流环绕罗织于峰岩、丘陵间,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山间常年云遮雾绕,空气湿润。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与谷底岩壑之中,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以山为屏,日照较短,多雾而形成大量散射光,既无冻害,又无风害,少虫害,是喜温湿的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武夷山茶品质优良的有力保证,更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茶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茶发源地。武夷山产茶的历史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到了元朝大德六年(即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俗称“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贡品。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废贡茶制度,御茶园经历了255年。明朝中期武夷茶逐步从蒸青团饼茶改为散茶制法,后改进为炒青绿茶;明朝后期,武夷山桐木、星村一带制作出了红茶。到清朝初期(1717年),武夷山茶农又创新了一种新型制茶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清时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

民国时期,赤石、星村是武夷茶的主要集散地,仅赤石就有茶庄、茶行30多家。民国前期,武夷茶有所发展,茶叶产量约5000多担,红茶出口量约3000多担。民国后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交通受阻,武夷茶产量减少,外销受阻。茶叶产量仅130多担,红茶产量更少。从总体上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产、销售虽然不景气,但是在科研上却得以机遇。原先设在沿海福安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由于躲避沿海南下日寇的侵扰,于1938年10月,迁往崇安县的赤石,更名为“示范茶厂”,由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厂长。1942年7

月崇安示范茶厂被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任所长。1946年又改由国民政府农林部接管,改名“农林部中央实验所

茶叶试验场”,又由张天福任场长,至新中国成立。此外,蒋芸生、叶作舟、汤成、王泽农、庄任、陈舜年、俞庸器、林馥泉等一批专家孜孜不倦地奉献,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建立品种园、无性剪穗扦插、茶叶成份分析、揉茶机试制、桐木村红茶生产合作组织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茶叶产量达3000担。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茶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茶叶产量缓慢增加,至1978年底,全市茶山面积只有24600亩,总产量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称为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由于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使“菜茶”形成了许多形态及品质特征等各异的茶叶名丛(品种)。据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结果,武夷山有名丛(品种)千余种,仅当时武夷慧苑岩茶厂就记录了茶树花名280种。新中国成立后,经我市几代茶叶科技工作的辛勤工作,现在还较好地保存了70多个名丛(品种)。在现代茶叶品种科研上,科技工作者多年反复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育实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成功,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确认其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现广为种植,成为了武夷

山当家品种。武夷肉桂也繁育成功,由名丛上升为品种,品质优异,也成为武夷山的当家品种。我市在保护和发展本地优良名丛(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良且适宜当地的外来品种,逐步改善品种结构。

二、茶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持续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良性发展。至2007年底,全市茶山面积115473亩,各乡(镇)、街道、场都有种植、加工茶叶,种茶的行政村有86个,占行政村数的74.78%;有种茶农户4398户,占农户数的10.59%;种茶农户比例数为2位数的乡镇有星村、武夷和洋庄(详见武夷山市种茶村、农户情况统计汇总表)。有茶企业305家(在工商部门注册25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为南平市级龙头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闽北知名商标26个(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加工企业(含家庭作坊)基本情况汇总表)。年总产量5161吨,出口1580多吨,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产值4.15亿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及会员店36家,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600多个。

第四章茶业资源普查成果

第一节全市茶业资源总体情况

通过普查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茶山115473亩,其中大红袍32636亩,占总面积的28%;肉桂24210亩,占总面积的21%;水仙48805亩,占总面积的42%;奇种9822亩,占总面积的9%。

一、从面积分布看

从品种面积分布看:大红袍、肉桂和水仙三大品种主要分布于星村镇、武夷街道和兴田镇三个产茶大乡镇,即星村镇47591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武夷街道31433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7%)、兴田镇1861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6%);奇种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

区和全市其它乡镇的老茶园内,仅桐木村就有3626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37%(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品种面积汇总表和星村镇茶叶品种面积汇总表)。

从茶类面积分布看:全市乌龙茶(青茶)106658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2.4%,分布全市各乡镇;红茶680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9%,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星村镇桐木村和保护区开发种植的茶山);绿茶2009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于兴田镇行政区域内(武夷山监狱开发种植的茶山)。

二、从种植年限看

全市茶山115473亩,1至5年的幼龄茶18129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15.7%;6至20年的壮龄茶75866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65.7%;20年以上的老龄茶21478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18.6%。老龄茶占的比例比幼龄茶大,因此,在我市还有可开发茶园资源的情况下,近年来茶农扩种茶叶,符合我市茶产业发展规律(根据武夷山市茶叶品种年限面积情况汇总表[农户自报]分析)。各品种具体表现为:

(一)大红袍品种大多处幼、壮龄期,由于近年来茶农注重品种结构优化(即茶树品种搭配),茶园新种和改良大多选植大红袍品种。即 1至5年的幼龄大红袍10444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32%;6至20年的壮龄大红袍18929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58%;20

年以上的老龄大红袍3263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10%。

(二)肉桂、水仙两个品种大多处于壮龄期,近年来有少量新种。即肉桂品种方面:1至5年的幼龄肉桂1452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6%;6至20年的壮龄肉桂20821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86%;20年以上的老龄肉桂1937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8%。水仙品种方面:1至5年的幼龄水仙5857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12%;6至20年的壮龄水仙34163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70%;20年以上的老龄水仙8785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18%。

(三)奇种品种大多处于老化衰退期,近些年几乎没有新种发展。即1至5年的幼龄奇种786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8%;6至20年的壮龄奇种3241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33%;20年以上的老龄奇种5795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59%。

三、从品种的特性看

从品种的发芽时间看:我市的肉桂、水仙、奇种都为迟芽品种,占全市茶山面积的70%以上(即肉桂22.25%、水仙37.36%、奇种12.14%),加上大红袍品种中还有一定的比例的迟芽品种,所以说全市茶叶品种迟芽种偏多,早、中芽品种偏少,优化品种结构势在必行。

从品种的单产情况看:全市大红袍平均亩产茶青700斤,肉桂平均亩产茶青913斤,水仙平均亩产茶青1027斤,奇种平均亩产茶青400斤,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平均亩产最高的都在兴田镇等茶区,分别为900斤、1100斤、1200斤、600斤;大红袍、肉桂、水仙平均亩产最低的都在景区内,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奇种平均亩产最低的在岚谷岭乡阳村,平均亩产只有47斤。

四、从产量和加工能力看

全市年茶青总产量45887吨,茶青产量主要集中于星村镇、武夷街道和兴田镇三个产茶大乡镇,即星村镇年茶青产量16713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36.4%)、武夷街道13212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29%)、兴田镇9830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21.4%)。全市茶青平均亩产795斤,平均亩产最高的是华侨农场(平均亩产1226斤),其次是兴田镇(平均亩产1200斤);最低的是岚谷乡(平均亩产241斤)。

加工能力方面,全市年加工干毛茶10294.1吨,其中星村镇加工量最大,武夷街道其次,这两个乡镇除加工本乡镇的茶叶外,还加工其它乡镇的茶叶,兴田镇虽然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但不能加工完本乡镇的全部茶叶,有些茶青流到武夷街道和星村镇等地加工。具体表现为:

星村镇:有茶叶加工企业101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33%;茶叶加工作坊287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37%;年加工干毛茶4617.55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44.9%;年加工产值16630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40%。

武夷街道:茶叶加工企业136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45%;茶叶加工作坊371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48%;年加工干毛茶2561.05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24.9%;年加工产值15919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38.4%。

兴田镇:茶叶加工企业32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10%;茶叶加工作坊12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2%;年加工干毛茶1231.2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12%;年加工产值3655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8.8%。

五、从加工企业(作坊)具体情况看

(一)企业、作坊多规模小

至2007年底,全市有茶企业305家,茶叶作坊769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企业255家、个体茶叶工商户370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三家,即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一般纳税人企业只有16家;已办理QS 认证127家。

(二)品牌少

至2007年底,全市茶企业和茶叶加工作坊加起来有1000多家,还有茶叶商店(本市内)近400家,只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只有6个,闽北知名商标也只有26个,目前还没有全国驰名商标。

(三)纳税额总量小

至2007年底,全市茶企业、茶叶加工作坊以及茶业商店,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只有145家,缴纳税款431.56万元,只占当年增值税收入的5.75%。

(点击下面表格可放大看)

第四章茶业资源普查成果

第二节各乡(镇)、街道、场茶业资源情况

一、崇安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街道茶山面积1378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2%。其中大红袍906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6%;肉桂202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5%;水仙27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9%。全街道有种茶的村4个,占行政村数的57. 14%;有种茶农户44户,占总农户数的1.9%;茶叶主要种植于城南村,全村1121亩,占全街道面积的81%以上;品种主要是大红袍,占其它品种的65.74%;年茶青产量649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1.4%。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1.6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0.1%;年加工产值31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0.1%。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城南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121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81.4%,其中大红袍822亩、肉桂69亩、水仙230亩。有种茶农户36户,茶叶主要种植于小武夷岩后垄山场。

城西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4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22亩、水仙12亩。种茶农户1户,有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1.6吨,年加工产值31万元。崩埂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3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9.9%,其中大红袍4亩、肉桂133亩。有种茶农户5户,茶叶主要种植于姐妹桥和造纸厂山场。

松凹村

全村茶山面积86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2%,其中大红袍58亩、水仙28亩,有种茶农户2户。

二、武夷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街道茶山面积31433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27.2%。其中大红袍9041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9%;肉桂6375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0%;水仙15954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51%;奇种63亩。全街道的行政村都有种茶,有种茶农户1216户,占农户数的23.88%;茶叶主要种植于黄柏、天心、柘洋、樟树、公馆和赤石等村,即黄柏9419亩、天心7179亩、柘洋4393亩、樟树3947亩、公馆2087亩、赤石1448亩;品种主要为大红袍、肉桂和水仙三大品种,以水仙面积最大,占其它品种面积的50%以上;年茶青产量13212

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29%。茶叶加工企业136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45%;茶叶加工作坊371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48%;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落户于该街道。全街道年加工干毛茶2561.05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24.9%;年加工产值15919万元,占全市茶叶加工产值的38.4%。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黄柏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9419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30%,其中大红袍2208亩、肉桂1958亩、水仙5253亩。有种茶农户367户,占农户数的66%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加工作坊18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基地就座落在该村九龙山,是我市最大的产茶村。年加工干毛茶785.1吨,年加工产值7351万元。

天心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179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2.8%,其中大红袍1002亩、肉桂2244亩、水仙3870亩、奇种63亩。有种茶农户246户,占农户数的4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3家,茶叶加工作坊107家,是我市著名的岩茶村。年加工干毛茶692.1吨,年加工产值4782万元。

高苏坂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39户,占农户数的15.42%。茶叶加工企业13家,茶叶加工作坊5家,年加工干毛茶762.7吨,年加工产值2917万元。

柘洋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4393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4%,其中大红袍875亩、肉桂638亩、水仙2880亩,水仙面积最大,占其它品种面积的65.56%以上。有种茶农户234户,占农户数的64%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家,茶叶加工作坊56家,年加工干毛茶155.85吨,年加工产值455万元。

角亭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13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3%,其中大红袍247亩、肉桂20亩、水仙446亩。有种茶农户34户,占农户数的7%。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21.75吨,年加工产值66万元。

公馆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80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6%,其中大红袍327亩、肉桂678亩、水仙1082亩。有种茶农户64户,占农户数的13%以上。茶叶加工作坊15家,

年加工干毛茶21.15吨,年加工产值56万元。

下梅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9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370亩、肉桂138亩、水仙282亩。有种茶农户26户,占农户数的5%。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3家,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村。年加工干毛茶22.35吨,年加工产值54万元。吴齐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8户,茶山面积41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3%,其中大红袍48亩、肉桂121亩、水仙241亩。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29吨,年加工产值70万元。

溪洲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802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453亩、肉桂86亩、水仙263亩。有种茶农户18户,占农户数的3.7%。茶叶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干毛茶71.05吨,年加工产值168万元。

樟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94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2.6%,其中大红袍2474亩、肉桂286亩、水仙1187亩。有种茶农户146户,占农户数的26%以上。年茶青产量约150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赤石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448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4.6%,其中大红袍937亩、肉桂206亩、水仙305亩。有种茶农户18户,占农户数的6%以上。年茶青产量约57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大布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45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0.8%,其中大红袍100亩、水仙145亩。有种茶农户16户,占农户数的5.9%以上。茶青产量约9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三、星村镇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镇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镇茶山面积47591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41.2%。其中大红袍1621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4%;肉桂1021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1%;水仙15947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4%;奇种5215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1%。全镇各行政村都有种植加工茶叶,有种茶农户2128户,占农户数的39.15%;茶叶主要种植于曹墩、桐木、黄村、星村和红星等村,即曹墩7561亩、桐木6806亩、黄村6053亩、星村5316亩、红星5020亩;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四大品种面积都较大;年茶青产量16713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36.4%。茶叶加工企业101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33%;茶叶加工作坊287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37%;省级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落于该镇,是我市乌龙茶和红茶的著名产区。全镇年加工干毛茶(含红茶)4617.55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44.9%;年加工产值16630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40%。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黎前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684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4%,其中大红袍171亩、肉桂159亩、水仙354亩。有种茶农户246户,占农户数的8%。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24.35吨,年加工产值61万元。

黎新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95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其中大红袍175亩、肉桂141亩、水仙602亩、奇种35亩。有种茶农户104户,占农户数的33%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6.1吨,年加工产值15万元。

黎源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0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5%,其中大红袍134亩、肉桂232亩、水仙334亩。有种茶农户31户,占农户数的10%。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30.45吨,年加工产值75万元。

前兰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99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1%,其中大红袍201亩、肉桂586亩、水仙211亩。有种茶农户57户,占农户数的42%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作坊9家,年加工干毛茶46.9吨,年加工产值159万元。

星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531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1.2%,其中大红袍1148亩、肉桂2124亩、水仙1441亩、奇种603亩。有种茶农户161户,占农户数的17%以上;茶叶加

工企业36家,茶叶加工作坊6家,南平市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落于该村。全村年加工干毛茶1655.1吨,年加工产值5613万元。

巨口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54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2%,其中大红袍448亩、肉桂293亩、水仙548亩、奇种257亩。有种茶农户96户,占农户数的26%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4家,年加工干毛茶62.1吨,年加工产值166万元。

井水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26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7%,其中大红袍249亩、肉桂449亩、水仙158亩、奇种410亩。有种茶农户51户,占农户数的25%。茶叶加工作坊5家,年加工干毛茶25.9吨,年加工产值72万元。

曹墩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56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5.9%,其中大红袍2972亩、肉桂2407亩、水仙2131亩、奇种51亩。有种茶农户258户,占农户数的64%。茶叶加工企业13家,茶叶加工作坊55家,年加工干毛茶1152.5吨,年加工产值3231万元。

程墩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772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7.9%,其中大红袍260亩、肉桂260亩、水仙3145亩、奇种107亩。有种茶农户197户,占农户数的86%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加工作坊63家,年加工干毛茶333.45吨,年加工产值1432万元。

洲头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434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5.1%,其中大红袍1512亩、肉桂525亩、水仙397亩。有种茶农户136户,占农户数的59%。茶叶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作坊9家,年加工干毛茶70.75吨,年加工产值156万元。

黄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605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2.7%,其中大红袍3664亩、肉桂1573亩、水仙816亩。有种茶农户273户,占农户数的43%。茶叶加工企业21家,茶叶加工作坊24家,年加工干毛茶711.8吨,年加工产值1984万元。

红星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502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0.5%,其中大红袍2900亩、肉桂646亩、水仙1474亩。种茶农户227户,占农户数的62%。茶叶加工作坊13家,年加工干毛茶84.2吨,年加工产值279万元。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319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7%,其中大红袍1949亩、肉桂598亩、水仙673亩、奇种99亩。有种茶农户149户,占农户数的63%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1家,茶叶加工作坊6家,年加工干毛茶78.45吨,年加工产值193万元。

桐木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680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4.3%,其中肉桂7亩、水仙3146亩、奇种3653亩。有种茶农户347户,占农户数的8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加工作坊92家,是我市著名的正山小种红茶村,省级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落于该村。全村年加工干毛茶(红茶)295.6吨,年加工产值3015万元。

四、兴田镇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镇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镇茶山面积18616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6.1%。其中大红袍239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3%;肉桂551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9%;水仙8149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44%;奇种2564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4%。全镇的行政村都有种茶,有种茶农户523户,占农户数的8.63%;茶叶主要种植于南岸、仙店、城村、黄土、枫坡和南源岭等村,即南岸4500亩、仙店2272亩、城村1448亩、黄土1421亩、枫坡1250亩和南源岭1198亩;年茶青产量9830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21.4%。茶叶加工企业32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10%;茶叶加工作坊12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2%。全镇年加工干毛茶(含绿茶)1231.2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12%;年加工产值3655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8.8%。(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兴田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25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9%,其中大红袍85亩、肉桂338亩、水仙248亩、奇种54亩。有种茶农户28户,占农户数的4%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干毛茶31.9吨,年加工产值73万元。

枫坡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25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6.7%,其中大红袍143亩、肉桂485亩、水仙386亩、奇种236亩。有种茶农户35户,占农户数的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11.6吨,年加工产值33万元。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7户,茶山面积24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8%,其中肉桂90亩、水仙103亩、奇种50亩。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7.4吨,年加工产值51万元。

黄土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42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7.9%,其中大红袍215亩、肉桂678亩、水仙446亩、奇种82亩。有种茶农户38户,占农户数的9%。茶叶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作坊4家,年加工干毛茶118.9吨,年加工产值325万元。

仙店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272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3.8%,其中大红袍488亩、肉桂342亩、水仙1442亩。有种茶农户54户,占农户数的11%以上。茶叶加工企业5家,茶叶加工作坊3家,年加工干毛茶131.95吨,年加工产值416万元。

南源岭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19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6.9%,其中大红袍221亩、肉桂466亩、水仙509亩、奇种2亩。有种茶农户55户,占农户数的32%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干毛茶101.8吨,年加工产值289万元。

南岸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450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4.2%,其中大红袍653亩、肉桂1444亩、水仙2403亩。有种茶农户214户,占农户数的52%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1家,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629.3吨,年加工产值2015万元。

南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899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4.8%,其中大红袍110亩、肉桂386亩、水仙403亩。有种茶农户32户,占农户数的6%。茶叶加工作坊2家,年加工干毛茶23.2吨,年加工产值58万元。

城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44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3.6%,其中大红袍41亩、肉桂718亩、水仙689亩、奇种63亩。有种茶农户24户,占农户数的4%以上。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4.5吨,年加工产值36万元。

汀浒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43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3%,其中肉桂236亩、水仙139亩、奇种56亩。有种茶农户14户,占农户数的3%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干毛茶43.5吨,年加工产值92万元。

双西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3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8%,其中大红袍100亩、肉桂119亩、水仙111亩。有种茶农户5户,占农户数的2%。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36.1吨,年加工产值95万元。

汀前村

至2007年底,全村种茶农户6户,茶山面积5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0.3%,其中肉桂53亩。

虹桥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03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6%,其中大红袍35亩、肉桂64亩、水仙173亩、奇种31亩。有种茶农户7户,占农户数的2%以上。

大渚村

至2007年底,全村只有1户农民种茶,茶山面积7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0.4%,其中大红袍42亩、水仙36亩。

五、五夫镇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镇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镇茶山面积1579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4%。其中大红袍24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5%;肉桂242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6%;水仙445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8%;奇种652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41%。全镇各行政村都有种茶,有种茶农户66户,占农户数的1.72%;茶叶主要种植于五夫、古亭、田尾、大将、汀溪和溪尾等村,各村面积都不大;年茶青产量490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1.1%。茶叶加工企业3家,茶叶加工作坊4家,全镇年加工干毛茶157.3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1.5%;年加工产值372万元,占全市茶叶加工产值的0.9%。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五夫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8户,茶山面积362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2.9%,其中大

红袍153亩、肉桂28亩、水仙181亩。茶叶加工企业2家,茶叶加工作坊3家,年加工干毛茶119.6吨,年加工产值266万元。

五一村

至2007年底,全村只有1户农民种茶,茶山面积65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6.1%,其中肉桂62亩、水仙3亩。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29吨,年加工产值84万元。

大将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3户,茶山面积18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1.8%,其中大红袍18亩、肉桂26亩、水仙25亩、奇种117亩。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8.7吨,年加工产值22万元。

毛厂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15户,茶山面积84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5.3%,其中肉桂11亩、水仙73亩。

溪尾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4户,茶山面积14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8.9%,其中大红袍18亩、肉桂80亩、水仙27亩、奇种16亩。

田尾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2户,茶山面积97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6.7%,其中肉桂97亩、水仙9亩。

典村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3户,茶山面积60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8%,全为水仙。翁墩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1户,茶山面积5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3%,全为大红袍。

古亭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7户,茶山面积326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0.72%,其中水仙8亩、奇种318亩。

澄溪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22户,茶山面积19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12.5%,全为奇种。

六、上梅乡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乡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乡茶山面积1775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5%。其中大红袍403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23%;肉桂145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8%;水仙912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52%;奇种295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17%。全乡只有上梅、下阳、翁屯和荷墩4个村有种茶,占行政村数的36.36%;全乡有种茶农户38户,只占农户数的1%;年茶青产量308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0.7%。茶叶加工作坊5家,全乡年加工干毛茶76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0.8%;年加工产值183万元,占全市茶叶加工产值的0.4%。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上梅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13户,茶山面积471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26.8%,其中大红袍103亩、肉桂40亩、水仙300亩、奇种28亩。茶叶加工作坊2家,年加工干毛茶8.7吨,年加工产值20万元。

下阳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7户,茶山面积199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11.4%,其中肉桂30亩、水仙120亩、奇种49亩。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10.75吨,年加工产值33万元。

翁屯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5户,茶山面积765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43.6%,其中大红袍246亩、肉桂75亩、水仙300亩、奇种144亩。茶叶加工作坊2家,年加工干毛茶56.55吨,年加工产值130万元。

荷墩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13户,茶山面积320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18.2%,其中大红袍54亩、水仙192亩、奇种74亩。

七、吴屯乡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乡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乡茶山面积1486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3%。其中大红袍452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31%;肉桂433亩,占全乡茶叶面积的29%;水仙390亩,占全乡茶叶面积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武夷山的茶文化 福建武夷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从唐代开始就被大量种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 为贡茶。 此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艺方面的知识外,在游览武夷山的过程中刘媛媛还积极的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采风收集素材。武夷山当地盛产800多种 岩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出名,已经被国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是 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顶级奢侈品。 此次来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识茶、品茶、懂茶,对修习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义,人就应 该像一杯茶一样,不仅外表光鲜,丰富的内涵及品性才是一个人本 质的体现!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丽风景等等对我在新歌创作上面有很大的启迪,让我更加了 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这些养分才能孕育的。 相传乾隆帝好饮茶,大臣曾献一茶,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乾隆帝 《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五) 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对花的香气有独特的研究,曾 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词》,从不同的花香特质给予拟人格的不 同称呼,其中他称菊为“傲士”,因为菊的香是“冷香”。 事实上,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研究菊花的话,相信初次闻它的香气,不会令人感觉到可亲可爱人。它是一种冷艳、不向世俗讨好的香气,凛凛然像剑士所发出的森冷剑气,令人敬畏。

不同的菊花会散发不同的香气,菊花作为香料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有相当的经济价值的,特此举例如下: 万寿菊:也叫金盏草,可提炼香精油,具有浓厚的水果气味,稀释之后,类似苹果香。 大波斯菊: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秋樱,原产于墨西哥,有淡淡的甜香。 茵陈蒿:在我国江南所产的茵陈蒿气味极其芬芳,俗名“龙脑薄荷”,而产于荷兰、匈牙利、北美的茵陈蒿则具有强烈的茴香气味,可作食品或化妆品香料。 苦艾:苦艾分布于北美、南亚洲,叶及花穗具有草质性特异香气,可用蒸馏法获得从暗绿色香油。 罗马甘菊花:分布于比利时、匈牙利、英国,具有独特的芳香,可蒸馏得淡蓝色精油,作为医疗、洋酒、化妆品等的香料。 德国甘菊花:分布于德国、匈牙利、捷克、俄国、北美,精油可作药用及沐浴香料,可防止皮肤发炎。 其实菊花除了香气之外,它的美是令人难以形容的,在日本世界文化社所出版的《茶花历.菊、照叶》一书中,菊花的风姿各异,有 着让人不敢轻视、凛然的气韵。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誉为“国茶”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 攀升。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载记 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发出 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下面一起来看看武夷山大红袍的做法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武夷山大红袍的特点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 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 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 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 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 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

茶、外山茶。 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 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 入口水仙,佳味清纯。 “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 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 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 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赵勇后来相继在唐代的文籍中确定了这两样藏品的出处和用途,这说明,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事就已初显繁荣。 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

福建自然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福建简称闽,省会为福州市。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在沿海地区,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 气候特点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一月5℃-13℃,七月25℃-30℃。福建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土、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沿海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 2.水力资源: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3.森林资源:福建又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 4.水产资源: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旅游资源 福建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风光名胜和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湄洲岛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上杭古田会址、昙石山古文化遗址、宁德白水洋奇观等八大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福州市还拥有马尾船政文化、石鼓名山、三坊七巷、西禅寺、森林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国家旅游渡假区2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已建成国家优秀旅游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个,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境界。 历史概况 第一节历史沿革 福建简称"闽",因闽江为境内最大河流、古为闽越族居住地而得名。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置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北宋置福建路,南宋设1府5州2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又称"八闽"。明清置福建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置福建省。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专业年级:_________ 国际经济与贸易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11月25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看好武夷山产业茶发展的前景,通过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SWO分析,从而寻找出更有利于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使武夷山茶产业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健康长远化方向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茶叶总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趋势,目前亚洲产量仍然以绝对优 势领先于其他各洲。中国茶叶产量的提升在世界总产量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并且在大主产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中居于首位。但是作为茶叶主产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将茶叶生产作为本国优势农产品进行开发,越南等新兴产茶国的产量也不断提高,而世界茶叶的总消费量相对稳定,短期内茶叶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⑺。 2国内研究现状 2006年度,全国茶叶种植面积为2070万亩,比2005年的2028万亩增长2.1%,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t大关,达到了102万t,比2005年的93.4万t增长了9.2%,继2005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后,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首次超过100万t,继续排名世界第一[8]。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24.8元/kg,比2005年上涨5.9%,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为248亿元,比2005年的219.2亿元增加13.1%。其中,名优茶产量由2005年的28万t增加到39万t,产值由147亿元增加到186亿元,增长26%有机茶面积由上年的49万亩增加到66万亩,增长36% 2006年是我国茶叶出口跌宕起伏的一年,经历了日本、欧盟修订提高茶叶 农残检测标准、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200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仍然稳中有升。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茶叶出口量仍 达28.7万t,与2005年基本持平,但出口额首次突破5亿美元,达到5.4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3%2]。 武夷山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丰富的山地资源,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茶区。茶产业也成为了武夷山特色农产品主要产业,2006年,武夷山茶产业持续强劲发展,全市茶区面积达到24万亩,居全省第 二位,比2000年扩大46.2万亩,扩大了23.8%;全省茶叶产量为20万t,比2000年增加7.4万t,增长58.7%;毛茶产值42.7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涉茶行业产值近20 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2006年名优茶产量达6.9万t,产值34.4亿元,产量虽占总产量的34.5%,但产值却占总产值的80.5%。 2006年,全省茶叶出口1.74万t,同比增长4.2%;出口创汇4850万美元,同比增长

关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6月18日) 为学习借鉴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先进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5月24-27日,省委农办组织省农业厅、有关省辖市的同志和部分专家,对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先后参观了福州市茶叶批发集贸市场、武夷山生态茶园、武夷星茶叶公司、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厦门茶叶市场等地,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茶叶生产企业、茶商进行了座谈交流,走访了基地茶农。所到之处,总的感到,福建省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茶农、从政府到涉茶企业,都积极在茶字上做文章,到处产茶,人人饮茶,人人知茶,确实无愧是茶的故乡。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省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只要突出优势,差异竞争,就可铸造河南茶叶新的辉煌。 一、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是茶叶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其中武夷岩茶、铁观音、福鼎白茶、永春佛手茶、福建茉莉花茶誉满海内外,尤其乌龙茶和白茶更是福建特有的优势茶类。近年 来,福建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9年,福建省茶园

面积发展到25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6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5左右,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0%;涉茶总产值超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在许多地方,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福建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推动,实现了向茶产业强省的转变。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福建省各级都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茶叶生产、科研、宣传的扶持力度,建立成规模的茶叶交易平台,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促进不同范围内的茶叶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宣传和打造品牌。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武委[2010]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品牌营销推广实施意见》 (武委[2008]76号),指导当地茶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福建省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培育、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0-300万元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全市茶叶的品牌营销推广、市场质量监管、茶文化宣传等工作。 三是整合品牌资源。为凸显千年茶树“大红袍”的品牌资源优势,武夷山市将“大红袍”资源进行整合,对外大力宣传推介“大红袍”品牌,从而将品牌放大做强,将资源优势转化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章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 一、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 级旅游区。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浅谈福建茶文化的发展 赖英斌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关键字:福建茶文化武夷岩茶安溪茶客家擂茶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1、茶文化之历史渊源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山水交融的八闽大地,遍植被茶圣陆羽誉为“南方嘉木”的茶树。饮茶始于神农,品茗盛于中唐。福建历史与嘉木一起成长,八闽农耕与茶品一起芬芳。这些都足以证明事茶、饮茶自古就是我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类繁多。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还有花茶。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佳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和红茶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天山绿茶,福鼎白毫银针,福州茉莉花茶等,形态色泽各有别,甘苦滑涩皆不同,构成了福建茶品的多彩多姿。由于茶与人们生活之息息相关,制茶工艺之神奇有趣,茶汤滋味之丰富多彩,以及茶于健康之特殊功效,因此,茶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载体。辞书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谓之文化。千百年的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茶文化。 2、茶文化之福建名茶文化 茶文化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唐陆羽《茶经》载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又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明了闽北和闽东一带皆为茶文化肇始之重要地域。福州腊面贡茶和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闻名遐迩尤其是后者“初露于唐季,发展于南唐,盛于北宋”更是茶中极品。福建茶文化闻名于世,

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摘要: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所以像般红茶温和不会刺激人的肠胃,同时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不仅如此武夷岩茶还与理学,佛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武夷岩茶、理学、佛教、道教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此句是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概括,她 除了向人们诉说着,武夷山是集儒、佛、道三教与一体外,还点出独具武夷特色 的山水茶。然而儒释道三教还与独具特色的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武 夷岩茶的外表并不能让人一见倾心,但是却有着非常独特的韵味,并且包含着丰 富的武夷文化。因此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份,菩萨的 心肠”。 武夷岩茶与理学 理学家朱熹爱武夷山,更爱武夷茶,并且精于茶道,他在武夷山水帘洞三贤 祠前有朱子楹联一副:“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表现朱熹隐居武夷时 以茶待客的日常生活起居。宋代文人在款待宾客时,一改唐人的饮酒,以茶当酒。 宋代流行“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礼法。这副楹联曾留下过一则《水帘洞三 贤品茗》的茶苑佳话。 朱熹在一首茶诗中吟道:“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 目。”通过诗中所描绘饮茶神清气爽、尘虑顿消的感觉,可以愉悦心灵,豁然领悟 茶道的真谛。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儒家关于人的人生价 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 崇高品格。”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 一武夷岩茶历史 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最早的茶名。 二鼎盛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敬。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 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三朝贡珍品 宋时,由于地主官员的争宠,武夷岩茶名声日高,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 它前后经历255年。它的兴废,引起了后人的深深喟汉。编纂《武夷山志》的清人董天工在《贡茶有感》中写道:”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夸。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御茶园精制贡茶,取悦天子,源于进献贡茶的北宋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其造成加重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抨击。但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使武夷岩茶品质益精,影响日大,独秀于茶坛,称雄于建州,为世人青睐,被皇帝天子所确认,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其客观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武夷岩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记载。宋代,武夷茶已成为皇室贡品。元代开始,朝廷在武夷山创办御茶园,督制贡茶。十七世纪,武夷岩茶开始远销欧美,受到上层社会的宠爱。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氏在《植物种类》中,就把“武夷种”(VAR BOHEA)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的茶事活动,不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关系

武夷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10046,严瑛) 摘要:地处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而武夷山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呢?这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键字:自然,经济,旅游业,茶业 1 研究区域概况: 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以丹霞地貌为主。从纬度上很容易看出,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据统计境内1957~1980年,24年平均气温17.0~18.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 7.7℃。平均年温差15.8~20.9℃。城关点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不大,最高为1961年1 8.4℃,最低为1976年的17.2℃,相差仅1.2℃。极端最低气温-8.1℃,出现在1973年12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 40.4℃,出现在1971年7月25日。在武夷山屏障作用下,隆冬的武夷山市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约高2℃。在武夷山市境内海拔400~700米之间,由于逆温作用在冬季形成一条“暖带”,使这一地带冻害较轻。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形成各地气温差异很大。中、南部河谷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7.9~18.1℃之间,中山区、黄冈山年平均气温仅8.4℃。温度垂直递减率为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减低0.49℃。从降水上看,区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早霜10月份,终霜3月份,无霜期253-273天,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照日数递增率为21.3小时/百米,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加之丘陵为主的地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夷山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由于保护工作得当,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350m-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m-1700m,山地黄红壤),温带针叶林带(11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m-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m-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河岩生性植被群落。 武夷山的交通很便捷,航空、铁路、公路都较发达,这得益于武夷山风景。 2 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0.2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比2005年的31.9亿元增长1.5倍;人均GDP达20321元,年均增长14%;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区。全市出口总值达32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2005—

茶叶国际市场调研报告

茶叶国际市场调研报告 学习目标:了解茶叶的主产地、主要销售市场、主要生产厂商、主要进口商的情况,对市场整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使用网络调研的方法与工具,获得相应的信息。 武夷山金骏眉。 调研工具:搜索引擎、阿里巴巴、速卖通、中国商品交易网、茶博网等。 调研对象:武夷山正山小种金骏眉 内容:金骏眉红茶是首创于2005年,是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创新工艺研发的高端红茶,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市场无高端红茶的空白,其名寓意:希冀金贵之茶犹如骏马奔腾般发展。金骏眉原料产自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方圆565平方公里的原生态茶山,手工采摘后由茶师精心制作,每500 克金骏眉约需6~8万颗芽尖。

国际市场机会:金骏眉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品质,而品质的核心保障就是绝对优良的产地和成熟创新的工艺。这是其获得市场认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本。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风险:从2008年开始,金骏眉在市场上不断升温,“红”遍大江南北。然而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催生了一大批的仿冒者,使得这个刚刚诞生不久的茶叶新品即陷入了“品牌”泛滥的困境。在巨大市场利润诱惑下,各地许多产茶区都转向金骏眉的生产,大量冠名“金骏眉”的茶叶潮水般涌向茶叶市场,使得金骏眉市场异常混乱。单芽就可以做金骏眉所以现在市面上所有单芽的人家都可以叫金骏眉,而没有标准的金骏眉,才是导致市场乱象的真正原因。市场太滥了就没落了,就没有一个品质。最主要百来块也可以当金骏眉本身金骏眉是高端的你100多块也当金骏眉那当然就会没落。 调研公司: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岩茶品种

武夷山岩茶品种 茶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的东西,每天餐前饭后饮一杯沁人心扉的茶,那么一天都过得很舒适,茶叶比较出名的还是武夷山岩茶,很多人知道武夷山的岩茶是很好的茶叶,要买好茶叶得选这种,但是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武夷山的岩茶分为了不同的茶,包含了很多种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武夷山岩茶有哪些品种吧。 武夷山岩茶品种主要可分为7类。 1、以茶树生产环境而命名 如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等。 2、以茶树叶形而命名 如金瓜子、金钱、金柳条、倒叶柳、佛手、雀舌 3、以茶树形态而命名 矮脚乌龙、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 4、以茶树发芽迟早而命名 如不知春 5、以茶树叶色而命名 如紫红袍、白鸡冠等 6、以成品茶香而命名 如肉桂、白瑞香、夜来香、金丁香 7、以神话传说而命名

如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 除了上述这些划分标准之外,还有一些标准,也可以用于岩茶的种类划分。 依地域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 依制茶时间季节分有:头春茶、二春茶、三春茶、冬片。 依茶品种又可分别制成: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腰、水金龟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茶树的演变,有一些品种已经渐渐淡出了岩茶江湖,现留下了五大系列。 岩茶五大系列盘点。 系列一、大红袍 是名枞系列的一种,但因为其知名度最高,故单独列出一个系列。 系列二、肉桂 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肉桂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之一。 系列三、水仙 现有的当家花旦之一,武夷岩茶的老丛水仙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之一。 系列四、名丛 指的是从“菜茶”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成,自然品质优异,具有典型的岩茶岩韵特征的有命名的茶树单丛名丛、 典型的有十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牡丹,金桂,金锁匙,北斗,白瑞香。 系列五、奇种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管理 112金佳商雪青许婷婷沈晓兵章炬烽 1.引言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审美的回归与品位的提升 ,是深化旅游开发的必然要求。武夷山是世界 " 自然与文化 " 双遗产地 ,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 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观光旅游一直是主体 ,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气候。武夷山旅 游业要有所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握文化旅游的价值取向 ,深入挖掘文化旅游 的内涵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观光 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相比,更突出旅游经历中 的文化体验[1]。 2.理论研究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2];东部山与水完美结 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 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 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 70 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 貌,发育典型的丹霞单面山、块状山,柱状山临水而立,千姿百态。“三三秀水清 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古代中国的李商隐、 范仲淹、朱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各自的墨宝。从历史 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 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 3、5 标准[3]。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 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 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 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 处;有朱 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 35 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 库的历代摩崖石刻 450 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 13 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 60 余处。武夷山是道教名山 ,道教文化资源丰富。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 道院和庵堂故址[4]。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 ,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开发道教旅游产品 , 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 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可 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 ,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 育 ,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5]。 鉴于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于1999 年12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实证

武夷山地质地貌概况

武夷山地质地貌概况 武夷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 在中生代晚期,本区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其后,武夷山地区发育了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成为研究我国东部侏罗~白垩系地层及时代划分的典型剖面。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第四纪以来,武夷山西部的黄岗山大幅度上升了1000M。,而东部崇安~武夷宫盆地上升幅度缓慢,使武夷山地区在30km的范围内,高度相差1950m,平均坡降6.5%.发育了从中山到丘陵盆地的系列地貌类型和从西到东的2100m~2200。、1800rn~1900m、1100m~1200m、700m~800m、500m~550m和400m左右等六级夷平面。受地质构造的严格控制,西部发育了长达几十公里岩壁陡峭的深大断裂谷和断块山脊,如黄岗山~大竹岚的断层深谷川W和FW向断裂谷与NNE、NW断裂构成了典型的格子状构造地貌。东部地区因受NNEJW和EW断裂构造的控制,发育了曲折多弯的溪流和柱状、锥状、悬崖等丹霞地貌,形成山水相融的九曲溪风光。EW和SN向断裂构造产生了风景似画的章堂涧、倒水坑至牛栏坑、九龙窠和流香润的“王”字型断裂谷系。告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也很明显,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我国同类地貌中山体最秀、类型最多、景观最集中、山十结合最好、视域景观最佳,可入性最强的自然景观区,为此,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特殊地位。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旅游管理112 金佳商雪青许婷婷沈晓兵章炬烽 1.引言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审美的回归与品位的提升,是深化旅游开发的必然要求。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观光旅游一直是主体,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气候。武夷山旅游业要有所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文化旅游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相比,更突出旅游经历中的文化体验[1]。 2.理论研究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2];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发育典型的丹霞单面山、块状山,柱状山临水而立,千姿百态。“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古代中国的李商隐、范仲淹、朱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各自的墨宝。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3、5标准[3]。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资源丰富。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4]。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道教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5]。 鉴于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实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