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ight Guide导光技术

Light Guide导光技术

Light Guide导光技术
Light Guide导光技术

Light Guide Techniques导光技术

Using LED Lamps使用LED光源

Application Brief I-003

导光柱是什么?

导光柱就是将光以最小的损耗从一个光源传输到距离该光源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点的装置。

光线是依靠全内反射在导光柱内部传输的。

导光柱通常是采用光学材料制成,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玻璃。

导光柱可以用来将PCB上LED的光传输到产品面板上来显示相关的状态,也可以聚集和指引光线用做LCD显示屏的背光,同时也可以用来照亮在透过式窗口上的图案。

这篇文章论述了简单的导光柱的设计方法以适应这样或那样的应用。

基本原理

Snell定律:当光线入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的交界面时,例如塑料和空气,光线会在通过这个交界面时产生折射,如图1所示。光线射入这个交界面的角度叫做入射角φi,光线离开交界面的角度叫折射角φf

Snell定律:ni*sinφi = nf*sinφf

图1 图2

Snell定律规定:

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ni乘以入射角φi的正弦值,等于第二种介质的折射率nf乘以折射角φf的正弦值。

镜面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定律是这样定义的,光线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如图2所示,镜面反射光线是没有损耗的。Fresnel Loss 菲涅耳损耗: 当光线通过交界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因为在交界面上产生反射而产生损耗,如图2所示。这种损耗称作菲涅耳损耗,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光线从塑料射入空气和从玻璃射入空气这两种情况下菲涅耳损耗都是4%

当光线从折射率低的介质进入折射率高的介质时,折射角φf会小于入射角φi,相反,折射角φf会大于入射角φi,如图3所示光线穿过一个表面平行的塑料(玻璃)板。

图3

图4

完全内反射:当折射角等于90°时,入射光将会折射并沿着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传播,如图4所示。

这时sin φf (90°) = 1.0,因此Snell定律就简化成ni*sin φi = nf.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产生完全内反射的临界入射角φc:

空气的折射率为1.0,所以上式中的nf = 1.0,因此只要知道导光柱所采用的介质的折射率就能够迅速计算出这种介质内产生完全内反射的临界入射角。

对于绝大多数的塑料和玻璃,它们的折射率约为1.50,

因此,对于采用这两种材质制成的导光柱的完全内反射临界角约为42°

导光柱内部与外界空气的交界面上产生的镜面反射可以用来帮助在导光柱内传输光线。

当光线在导光柱内与导光柱表面的入射角达到或大于42°时,将会在导光柱内部完全反射。

临界角小于45°的材料都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导光柱,因为用这种材料可以制作成45°角反射面的导光柱。

光线跟踪法:光线跟踪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跟踪光线进入、穿过和射出一个导光柱的路径。Snell定律、菲涅耳损耗和镜面反射定律可以应用在所有导光柱表面的光线传播方向的分析上。

这篇文章中应用光线追踪法来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导光柱的设计。

线辐射角与导光柱的光线接收角相匹配的情况下耦合效率才会较高。因此很难做到高效的光耦合,绝大部分LED产生的光都会损失掉。

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只有小于10%的光通量能被耦合进导光柱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个凸透镜将LED输出的光线进行聚焦后耦合到导光柱内,如图6所示,并且聚焦后的光线刚好与导光柱输入端相匹配的话,光线捕获率可以达到80%。但是这样的设计需要能够精确控制透镜与LED和导光柱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正确的焦距,无疑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导光柱设计

在进行导光柱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3个问题:

1)有效的光通量耦合,以保证LED灯发射出的光线以最小的损耗进入导光柱内部

2)如何将光线通过导光柱传输到输出端

3)如何让光线以最小的损耗从输出端射出

将LED光线耦合进导光柱内:

在保证LED射出的光线有效的被传输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保证它被有效的耦合进导光柱的进入端,光线应当以最小的损耗被导光柱所捕获。

通常情况下,如果LED在导光柱的外部,并且与导光柱之间有空气间隙时光线的耦合和捕获效率是较低的,相反,如果LED处于导光柱表面空气的交界面内部时,效率是最高的。

当LED在导光柱外部时,如图5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LED指示灯的光

图5

图6

导光柱最佳最有效的设计就是将LED固定到导光柱的内部,如图7a所示。在这种结构中LED是植入导光柱内部的,LED发出的所有光线全部会被导光柱所捕获,考虑到LED与导光柱之间存在空气间隙而产生的菲涅耳损耗,光线捕获率可以达到92%。这种设计推荐应用在圆顶封装的LED如T-13/4、T-1和微型LED上。

如果将LED用光学环氧胶粘合到导光柱内部,如图7b所示,LED与导光柱之间将没有空气间隙因此也就没有菲涅耳损耗,光线捕获率将会达到100%。在绝大部分导光柱的应用中,这种方法既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

本篇文章中所有推荐的导光柱设计都是以假设LED与导光柱之间存在空气间隙为前提的。

图7a LED定位在导光柱内部以获得最高的光线捕获率

图7b

图8 导光柱的基本特征,图中是一个从圆形输入端渐变到方形输出端的导光柱

导光柱的物理特质:

导光柱外表面的光滑是导光柱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证,如图8所示。

导光柱平行于光线传播方向的侧壁应当非常光滑,像镜子一样,这样光线才能够在其表面产生完全内反射。

导光柱的侧壁可以涂上白色反光涂料以反射角度小于临界角的光线,否则这些光线将会从导光柱侧壁逃逸到空气中造成损耗。导光柱的入口应当光滑并与LED外形匹配以保证高效的捕获LED的光线,保证光线以最小的反射和散射进入导光柱内部。

导光柱的出口应当是散射的,一个散射的出口端在其表面具遍布随机的临界角以保证光线可以从导光柱内部逃逸出来,同时将光线以极宽的角度散射出去,这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导光柱的出口端都是亮的。

导光柱可以制作成任何形状,圆柱形、方形、锥形(尺寸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增加)或任何特殊形状(箭头、星型、半月形等等)

对于矩形和特殊形状的导光柱,其拐角必须是圆角,半径不小于0.5mm,不能有尖角,以保证拐角处的照明。

导光柱的形状应当沿着其长度逐渐变化,例如从入口处与LED相匹配的圆形到出口处的正方形应当如图8所示逐渐变化。适应不同种类LED的导光柱入口:

导光柱的入口应当光滑并且平坦或者内凹并匹配LED的外形以保证高效的耦合和捕获光线。

对于贴片LED其发光区域是平坦的表面,导光柱的输入端应当做成光滑的与LED表面平行的平面,导光柱输入端贴近LED以提高光通量耦合效率,如图9所示。导光柱的输入端需要比LED的发光面略大以保证捕获92%的光线。

图9 贴片LED导光柱图10 光滑内凹输入端的导光柱将提高光线捕获能力贴片LED的封装一般是立方体,光线是发散的,既从顶部射出也从侧面射出。只有40%的光是从LED顶部射出的,另外60%的光是从LED侧面射出的。因此,对于这种输入端是平面的导光柱来说只有40%的光可以被导光柱捕获,其余的光通量就损失掉了。

一个具有光滑内凹输入端的导光柱将有效提高光通量的捕获率,如图10所示。

大约70%-80%的光量可以被导光柱捕获,光量的损失减小到20%至30%。

这种内凹的设计可以应用于任何导光柱与LED的组合以提高光通的耦合率和光线捕获能力。

在图11中,这种下沉式贴片LED是设计用来将光照射至PCB板的反面的。这种LED定位在PCB上的孔中央,相比于表面贴片LED,内凹的导光柱可以捕获更多的光量。

图11 图12 T-1 3/4 LED插入导光柱输入端以获得更高的光通量耦合对于T-1 3/4的彩色扩散LED,LED插入导光柱输入端的最小深度应当保证LED反光杯以上的部分全部插入导光柱的输入端内,以保证光通量的耦合效率,如图12所示。这样可以保证92%的耦合效率。如果想获得最佳的耦合效率,推荐将整个LED从底面以上全部插入导光柱内部。

对于T-1 3/4 LED,导光柱输入端孔径应当在5.33mm至5.59mm,孔的末端应当是光滑的球型穹面。最小孔深5.33mm 以保证LED的最小插入深度,最小孔深8.31mm以保证LED完全插入导光柱内。

对于T-1 LED,孔径应当在3.30mm至3.43mm。这种LED必须完全插入导光柱内才能获得较高的光通量耦合,导光柱最小孔深2.165mm。

对于长条形的LED也可以作为导光柱的光源,这种LED具有较大面积的平面发光区域。因此,为保证最佳的耦合效率,导光柱的输入端也应当是光滑的平面,并且靠近和覆盖光源的整个发光表面,如图13所示。

导光柱的输入端面积应当比光源面积略大,以保证92%的光能够被捕获。

导光柱的散射输出端:

散射的输出端能够使导光柱内的光线以随机的角度入射到导光柱与空气的交界面上,以保证光线在这个面上能够较容易的逃脱出去。

从这个表面逃逸的光线以随机的角度射出从而形成一个宽角度的照射范围,如图14所示。

图13 条形LED光源的导光柱

图14 导光柱的散射表面

光导照明系统的缺点

光导照明系统的缺点 导光管采光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节能照明工具,白天照明不用电,安全节能,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产品。要说这个产品目前最大的缺点,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价格比较贵。那么为什么光导照明系统价格比普通灯具要贵?今天心日源小编就跟大家解释下这个问题。 光导照明系统健康节能 无需电力,利用自然光照明,同时系统中空密封,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不会给室内带来热负荷效应。室内为漫射自然光,无频闪,不会对人眼造成伤害。同时表面带有 UV 涂层的采光装置会隔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少量的紫外线进入室内,可以清除室内霉气,抑制微生物生长,促进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吸收,改善居住环境。普通日光灯的供电频率50 赫兹,表示发光时每秒亮暗 100 次,属于低频率的频闪光,会导致人眼视觉疲劳,从而加速眼睛近视。 维护成本低 索乐图光导照明系统使用年限≥ 25 年(电力照明灯具的使用年限最大10 年左右,LED照明)。另外根据大多数照明灯具的常规寿命,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室内照明效果,灯具平均每隔几个月就需要进行定期维护,每隔3年左右则需要更换一次,因此,也就是说,人们使用灯具照明的过程中,除了要支付购买灯具的费用与安装成本外,还需要支付因维护与更换灯具而产生的费用,但是,像这种后期维护成本的投入并非是一次性,而是循环不断,并且维护的成本也不是一成不变,往往会受当时市场状况的影响而出现价格上的浮动。也许,第一次所需花费的后期维护成本为:荧光灯照明设备约为0.8万/年,LED灯具约为1.2万/年,而第二次需要投入的后期维护成本可能就不止这个价钱,若是再将每次投入的后期维护成本累计,相信也不会是个小数目。 相比之下,导光管照明技术就没有了后期维护成本大的经济烦恼。导光管照明从安装使用开始就已经是属于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的优质照明方案,它不像传统的电灯照明那样需要每隔3年一换,而是仅仅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常规的清洁保养维护即可,并且导光管照明的使用寿命也比电灯照明的要长出十几倍,正常情况下的使用,保守估计导光管照明可支持长达25年-30年的使用期。

导光问题解决办法

导光问题解决办法 灯光效果要均匀漂亮,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 光源的选择: B. 导光材料的选择: C. 光源的空间布置: D. 光的颜色及分配: E. 光的反射和折射处理: 1.导光材料的选择:一般有PC,PMMA,PS,半透明ABS等,导光效果最好的是PMMA和 PC,效率能达到92%以上, 2.导光结构:一般最简单的电源类指示灯结构,就是在导光柱底部加一LED灯形成。但是 对大面积的透光指示效果就比较难处理,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背部加多LED,比如常见的光圈效果,在背部做咬花或磨砂效果,表面也可做 0.3*0.3锯齿面防止透光,电火花规格为粗电火花纹建议用VDI27,材料最好选用半透 明的,注意导光柱与LED间的距离,不可太靠近,否则散光效果不好,LED灯要选用散射角度大点的, (2)在导光柱背面做咬花、磨砂、或雾面处理和凸点结构,然后从侧面照LED结构方式,注意点与上面一样, (3)在导光柱和光源之间加一块半透明的矽胶垫可得到较均匀的导光效果 (4)CD机导光板常用PMMA,厚度为3~5MM,背部有圆弧,光从侧面打入,表面贴散光纸,固定导光板的支架用白色,表面光滑,防止漏光, (5)距离LED较近。用反光就行,PCB上贴白纸,或用白油,导光柱设计与前面一样,(6)手机上的发光件:PC+色粉,做成半透明的即可, 发的光均匀,又不刺眼 3.导光结构实例说明: 市场上的导光材料都是PMMA,光学的东西理论性很强,导光原理一般都是利用全反射原理,一般要效果好的话,利用45度斜角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也有弧形,和角度较小的情况先上图说明一种导光柱,发光部分有一定的长度,要求发光部分发光比较均匀,见下图。除了表面光洁度比较重要之外,各个面之间的角度也比较重要,另外要选择发光亮度和角度合适的LED,当然模具结构也要考虑,因为PMMA必须留较大的脱模斜度,如果光学方面不允许留斜度的地方,只有走行位了。

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研究资料

地下停车空间自然采光研究 杨铁夫 摘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提出明确要求,而被动式自然采光是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首选。本研究采用软件模拟方法,选取常见的地下被动式采光方式:顶部采光和侧墙采光,通过关键要素的变化模拟,总结地下空间采光系数、采光面积和采光构筑物形状、位置、材质等的关联,总结规律,用于指导具体项目建筑设计。 关键词:采光系数采光井侧墙采光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的增长中,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多越多的人选择小汽车出行,停车日益成为严峻的问题。在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中,越来越普遍的采用建筑附建地下室、半地下室或者独立地下室作为停车库使用。 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有效的解决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空间拥挤和绿地缺乏等问题,但是地下车库或者半地下车库位于地面以下,存在着采光、通风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导致人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因此应尽可能的采用综合对策和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内部空间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到“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并且明确了评价量化指标,“地下空间采用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措施。并且5%的地下一层空间采光系数达到0.5%以上。” 本文拟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分析被动式采光构筑物各要素对于住区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影响。 二、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必要性 在地下空间中,天然采光的设计对改善地下空间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满足照明和节能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1、照明和节能要求 19

采光是地下空间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缺少垂直方向的开口,并且在多层地下空间中通过顶部和侧向直接采光受到限制,人工采光被普遍认为是合理的解决方式,然而,将天然光引入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供满足功能要求的照度,在节约能源上面也有很大优势。 2、方位感 空间方位感是指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相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判断而形成的对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人们通过这种自我定位过程,可以在个人外部世界概括的环境意向中产生全局的联系。空间的方位感和空间的封闭性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封闭部分,增加开敞部分,实现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融合与流通,使两者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消除人们在地下环境中的隔绝感,从而增加对其所在位置的判断力。 3、心理要求 在地下空间中,自然光线能满足人们对阳光、阴晴变化、季节轮回、等自然信息感知的心理需求,由于在封闭的空间中,没有阳光和外部景观,人们难以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和环境变迁形成时间观念,容易使人产生幽闭、不安等负面情绪。 三、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方式 地下空间获得自然采光的有效措施包括被动式自然采光和主动式自然采光。 被动式自然采光,即不依赖设备,只通过建筑自身特性(如建筑形式、采光口布置、材料反射率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比如顶部天窗采光、庭院侧窗采光、地下中庭采光等。 主动式采光是利用光控、电控设备,通过孔道、导管、光纤等将自然光传递到地下空间,包括镜面反射采光、导光管采光和棱镜传光采光等。 被动式自然采光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优化构造措施达到地下空间获得自然光线的目的。本文以被动式采光为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的、方法 1、目的:以绿色建筑评价条款为依据,分析顶部采光和侧向采光各要素变化对采光系数和采光面积的影响,总结规律,指导建设项目中地下室采光设计。 19

国内光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光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发展成就 中投顾问在《2017-2021 年光通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2011-2015 年,我国光电线缆及光器件行业企业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截止十二五末,行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同比增加26%。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达900.07 亿。行业31 家上市公司的总销售规模达到2205.78 亿人民币。占整个产业比例41.3%。产业资本边界清晰,以民营+上市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器件、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的同轴电缆、数据电缆、铁路信号电缆、高频电子线缆组件等五大产业格局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产品,光纤预制棒十二五末打破国外垄断国产化率由不到30%提高至约80%,预制棒技术实现了群体突破,国内总的预制棒产能超过5000 吨。已成功开发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制造设备。总规模已达935 亿人民币。光纤、光缆产能充足,供应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光纤、光缆的产能分别是2.4 亿公里和2.8 亿芯公里。企业总数达150 家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光缆企业在40 家左右,能同时生产光纤、光缆的企业在20 家左右,光纤预制棒、光纤及光缆一体化的企业有10 家左右。已经成为全球光纤光缆第一产能大国,同时一些领军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实现了光纤拉丝成套设备国产化,而且部分光纤拉丝成套设备开始销售到海外。生产OPGW、OPPC 和海光缆等光单元用的焊管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该产业集群十二五未共完成销售收入1330.63 亿人民币,占

建筑采光与导光系统

建筑采光与导光系统 摘要:本文从目前国内老社区采光不足的现状出发,简要介绍利用天然光的导光系统。从导光系统的原理、分类、组成来阐述导光系统的优与弊。从国外的发展走向来分析导光系统的发展重点和未来趋势,并且与老社区的现实情况结合,希望能对老社区的采光改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老社区、采光、导光系统 1.老社区采光现状分析 1.1现状:在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多见缝 插针,比较多见的是新建住宅附属于相应的 单位,导致建筑局部密度过大,间距过窄, 建筑采光困难。又由于城市中心各种城市职 能相对集中,居住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如商 业、娱乐等设施混合,以致此类社区人口密 集、居住环境较差。 在重庆,这种80年代的旧住宅数分布广泛 且数量颇多,广泛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目 前有 400 余万平方米。在这样的基数之上, 如需全部拆建需要耗费大量资源。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用电紧张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照明用电在电能消耗中占有相当比重, 根据统计表明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2 % , 2004 年北京市照明用电为49 亿千瓦小时, 也占到全市用电总量的11 %。因此照明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开发节能产品、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无疑是解决能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1.2天然光:天然光作为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宝贵财富, 是一种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绿色能源, 同时也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最为适应的光源,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被人忽视。伴随着近年来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不断出现, 才日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而导光管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人们合理利用天然光资源开辟出新的途径, 特别是近十几年伴随着导光管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量具有可推广性的导光管产品不断涌现, 使得导光管在居室、商

导光管采光施工工法

自然导光照明系统施工工法 容材料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1.前言 (4) 2.工法特点 (4) 3.适用围 (5) 4.工艺原理 (5)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7) 6.材料与设备 (19) 7.质量控制 (20) 8.安全措施 (22) 9.环保措施 (23) 10.效益分析 (23) 11.应用实例 (25)

自然导光照明系统施工工法 1.前言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同时在利用新技术方面也不惜余力。人工照明在现代照明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全世界的平均照明用电已占总发电量的10%~20%。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日益增长,用电紧问题凸显,而照明用电又占有很大比重,根据统计表明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0%~12%。 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采用被动式采光技术无疑是降低照明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导光管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自然采光装置正在全国围迅速普及应用。自然采光就是引用户外的天然光进入室进行照明的过程。太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但是通过门窗等进入室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人们研究出许多新技术,光导管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光导管系统引入的是自然光,不需要消耗非可再生资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够节约20%~30%的建筑用电,对节能有着重要意义。 地区多云天气较多,尤其是冬季。通过合理设计,积极采用导光管技术为各类难以直接使用自然光的建筑空间提供照明,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工法经多个工程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节能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工法特点 2.1、导光管结构简单、重量轻、耐腐蚀、反射率高,材料可回收利用,安装拆卸简便灵活,无需后期维护,降低了人工维护和设备更新成本。使用寿命长,

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光纤通信是我国高新技术中与国际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光纤通信由于其具有的一系列特点, 使其在传输平台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移动通信, 甚至卫星移动通信的热浪再现高波,但 Telecom99的展示说明,光纤通信仍然是最主要的传输手段。在北美,信息量的 80%以上是通过光纤网来传输的。在我国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全国通信网的传输光纤化比例已高达 8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基本达到国际同类水平,自主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也比较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但实验室的研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扼要回顾我国光通信走过的历程, 并从光纤光缆、光器件、光传输设备和系统等几方面介绍光通信的研发、应用现状, 展望光通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将激励我们为振兴我国光通信民族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我国光通信历程的回顾 我国的光通信起步较早, 70年代初就开始了大气传输光通信的研究,随之又进行光纤和光电器件的研究,自 1977年初,研制出第一根石英光纤起,跨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如今回顾起来,所经历的“里程碑”依然历历在目: 1977年,第一根短波长 (0. 85mm 阶跃型石英光纤问世,长度为 17m ,衰减系数为300dB/km。 研制出 Si-APD 。 1978年,阶跃光纤的衰减降至 5dB/km。 研制出短波长多模梯度光纤,即 G .651光纤。 研制出 GaAs-LD 。 1979年,研制出多模长波长光纤,衰减为 1dB/km。 建成 5.7km 、 8Mb/s光通信系统试验段。

1980年, 1300nm 窗口衰减降至 0.48dB/km, 1550nm 窗口衰减 为 0.29dB/km。 研制出短波长用的 GaAlAs-LD 。 1981年,研制出长波长用的 InGaAsP-LD 和 PIN 探测器。 多模光纤活动连接器进入实用。 研制出 34Mb/s光传输设备。 1982年,研制成功长波长用的激光器组件和探测器组件 (PIN-FET。 研制出光合波分波器、光耦合器、光衰减器、滤光器等无源器件。 研制出 140Mb/s光传输设备。 1984年,武汉、天津 34Mb/s市话中继光传输系统工程建成 (多模。 1985年,研制出 1300nm 单模光纤,衰减达 0.40dB/km。 1986年,研制出动态单纵模激光器。 1988年,全长 245km 的武汉椌V輻沙市 34Mb/s多模光缆通信系统工程通过邮电部鉴定验收。 扬州——高邮 4Mb/s单模光缆通信系统工程通过邮电部鉴定验收。 1989年,汉阳——汉南 40Mb/s单模光传输系统工程通过邮电部鉴定验收。 1990年, 研制出 G .652标准单模光纤, 最小衰减达 0.35dB/km。到 1992年降至0.26dB/km。成功地研制出 1550nm 分布反馈激光器 (DFB-LD。 1991年,研制出 G .653色散位移光纤。最小衰减达 0.22dB/km。

导光管采光施工工法

自然导光照明系统施工工法 内容材料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1.前言 (3) 2.工法特点 (4) 3.适用范围 (4) 4.工艺原理 (4)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7) 6.材料与设备 (18) 7.质量控制 (19) 8.安全措施 (20) 9.环保措施 (21) 10.效益分析 (22) 11.应用实例 (24)

自然导光照明系统施工工法 1.前言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同时在利用新技术方面也不惜余力。人工照明在现代照明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全世界的平均照明用电已占总发电量的10%~20%。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日益增长,用电紧张问题凸显,而照明用电又占有很大比重,根据统计表明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0%~12%。 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采用被动式采光技术无疑是降低照明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导光管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自然采光装置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应用。自然采光就是引用户外的天然光进入室内进行照明的过程。太阳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但是通过门窗等进入室内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人们研究出许多新技术,光导管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光导管系统引入的是自然光,不需要消耗非可再生资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够节约20%~30%的建筑用电,对节能有着重要意义。 重庆地区多云天气较多,尤其是冬季。通过合理设计,积极采用导光管技术为各类难以直接使用自然光的建筑空间提供照明,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工法经多个工程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节能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工法特点 2.1、导光管结构简单、重量轻、耐腐蚀、反射率高,材料可回收利用,安装拆卸简便灵活,无需后期维护,降低了人工维护和设备更新成本。使用寿命长,

How to Design Light Pipes(导光柱设计实例精讲-外文资料)

Learn by Example: How to Design Light Pipes Ligh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of many hardware products. Often, they are both decorative and functional. Indicator lights are the most minimal user interface: They tell you whether the device is turned on, low on battery, or “thinking” really hard. On modern electronics, the light’s source is almost always an LED. However, you rarely see exposed LED components on the exterior of a device. What you do see is the exit surface of a light pipe (also known as a light guide). Light pipes can focus, diffuse, or redirect light; most light pipes do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Design considerations include: ?Minimizing loss during transmission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LEDs needed (they are power-hungry components that destroy battery life) ?Maximizing color mixing for RGB LEDs In our teardowns, we’ve seen many light pipes—they’re one of our favorite types of components because each one is so unique. Today, we want to dig deeper into some unique light pipe applications and explain the principles behind each design. Application 1: Extending Light’s Reach As I mentioned, LEDs are power-hungry components. So for portable electronics, you should only use the light when the user is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device, and you’ll want to minimize the number of LEDs needed. Light pipes can be used to extend the reach of LEDs so you can use fewer to achieve the same illumination effect. Here are two examples of how light pipes illuminate logos and thumb pads.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关键词:光纤通信传输发展 引言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自光纤通信问世以来,整个通信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它使高速率、大容量的通信成为可能。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而备受业内人士的青睐,发展非常迅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从1980~2000年2O年间增加了近10000倍,传输速度在过去的1O年中提高了约100倍。目前我国长途传输网的光纤化比例已超过80%,预计到2010年,全国光缆建设总长度将再增加约105km,并且将有11个大城市铺设10G以上的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 1.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人l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用1个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的复用方式。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1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DWDM系统除了波长数和传输容量不断增加外,光传输距离也从约600km大幅扩展至2000km 以上。 1.2 宽带放大器技术 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碲化物光纤放大器、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DFA组合、拉曼光纤放大器。 1.3 色散补偿技术 对高速信道来说,在1 5 5 0 n m 波段约18p s ( mmok m) 的色散将导致冲展宽而引起误码, 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 i t / s 系统来说,色散限制仅仅为5 0 k m。因此,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1.4 孤子WDM传输技术 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因而可以显著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 1.5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信息传输的高速化,满足大众的需求,

导光管采光系统与传统采光天窗对比

导光管与传统采光天窗可比性 一、导光管采光系统优缺点对比 优点:①导光管采光系统是在无需用电的情况下解决室内的照明,节省全天8-10个小时的白天照明用电量。 ②使用寿命25年,那么作为一个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节能产品,超长的寿命在它在回收期上得到充分的保证。 ③导光管采光技术引用到室内的光线,属于自然光,全光谱。且经过漫射器的散射,光线分布均匀,无眩光,无频闪,光线柔和而不刺眼。 ④隔热、防水,全封闭式。隔离室外热量,隔热系数K值为1.5,东方光以在导光管行业十年之久,防水问题完全无需担心。导光管属于全封闭式,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⑤导光管的室内照度与室外的照明相对应,折射率为98%,最低折射率为89%(根据管道长度),室内的照度与室外亮度大致相同。一套标准的导光管采 光系统(DS530)在底下车库的照亮面积为70-80㎡/一套。 ⑥不阻碍地面交通的平板导光管,承载地面上高达40吨的重物, 可以很好的利用节省地面空间。 缺点:①管道最大长度为18米,由于导光管管道长度会导致导光管内收集室外光的折射率衰减从而使室内的照明亮度相对减少,所以导光管试用范围大多仅限于单层建筑、顶层建筑,工业厂房,底下车库等等。 ②导光管造价相对普通灯泡、LED灯等要高,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导光管前期的价格,但是作为一个节能产品,我们不能单单看导光管的价格,导光管规范回收期为2-3年,而导光管的时候寿命为25年,后期且无需维护。

③作为一个前期工程需要开孔的作物,防水问题是导光管行业的一大困扰,国内东方风光防水处理做的较好,贴别正对平板式导光管的试用更加有难度。 二、采光天窗 优点:①这种天窗是在屋面直接开洞,铺上透光材料(如钢化玻璃、夹丝平板玻璃玻、璃钢塑料等)。由于不需安装天窗架,降低了建筑高度,简化结构,施工方便。它的造价仅为矩形天窗的21%~31%。平天窗不但采光效率搞,而且布置时没有天窗架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布置,因而更易获得均匀照度。优点是开启面积大,通风好,密封性好,隔音、保温、抗渗性能优良。内开式的擦窗方便;外开式的开启时不占空间. ②优质的设计理念,给建筑添加不一样的特色和风采。 缺点:窗幅小,视野不开阔。外开窗开启要占用墙外的一块空间,刮大风时易受损;而内开窗更是要占去室内的部分空间,使用纱窗也不方便,开窗时使用纱窗、窗帘等也不方便,如质量不过关,还可能渗雨。 三、分析对比 综上所述,两种同为采光的产品,导光管隔绝热量,而采光天窗不能。导光管节省地面上空间,采光天窗占大部分外部空间。导光管要比采光天窗前期投入高,导光管的试用寿命为25年,且平板系列能承受40吨的重量。

光通信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光通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06007235 方云龙光通信的历史: 原始形式的光通信是通过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报警,欧洲人用旗语传送信息。1880年,美国人贝尔(Bell)发明了用光波作载波传送话音的“光电话”。贝尔光电话是现代光通信的雏型。 1960年,美国人梅曼(Maiman)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光器的发明和应用,使沉睡了80年的光通信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Optical Fiber)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奠定了现代光通信——光纤通信的基础。通过“原材料的提纯制造出适合于长距离通信使用的低损耗光纤”这一发展方向。 1970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研制成功损耗20dB/km的石英光纤。把光纤通信的研究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1973 年,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的光纤损耗降低到2.5dB/km。1974 年降低到1.1dB/km。 1976 年,日本电报电话(NTT)公司将光纤损耗降低到0.47 dB/km(波长1.2μm)。在以后的10 年中,波长为1.55 μm的光纤损耗:1979 年是0.20 dB/km,1984年是0.157 dB/km,1986 年是0.154 dB/km,接近了光纤最低损耗的理论极限。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日本电气公司(NEC)和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镓铝砷(GaAlAs)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短波长)。虽然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但它为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7 年,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达到10万小时。1979年美国电报电话(AT&T)公司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成功发射波长为1.55 μm的连续振荡半导体激光器。 1976 年,美国在亚特兰大(Atlanta)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1980 年,美国标准化FT - 3光纤通信系统投入商业应用。 1976 年和1978 年,日本先后进行了速率为34 Mb/s的突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以及速率为100 Mb/s的渐变型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1983年敷设了纵贯日本南北的光缆长途干线。 随后,由美、日、英、法发起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TAT-8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8年建成。第一条横跨太平洋TPC-3/HAW-4 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9年建成。从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展开,促进了全球通信网的发展。 现状: 目前国内光纤光缆的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特种光纤如FTTH(光纤到户)用光纤仍需进口,但总量不大,国内生产光纤光缆价格与国际市场没有差别,成本无法再降,已经是零利润,在国际市场没有太强竞争力,出口量很小。二十年来的光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和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这两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今天,40Gbps的光通信系统得到广泛商用。作为新一代光网络的领军技术,40G商用大门的开启,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同时,还为ROADM、先进光调制技术、超强EFC等新技术的应用赢得了市场发展空间,并为全光网的演进、升级创造了条件。不过,这只是40Gbps的一个开始,要承担起未来传输主力的重任,40G还需要很多路要走。现在对40Gbps,乃至更高速率的100Gbps而言,光学硬件的发展是关键,同时还必须与其他光通讯技术协同发展,包括复杂的调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并行接口、主动追踪和补偿技术,这些条件

太阳能光导管采光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_王凡

[文章编号]100228528(2008)0820109205 太阳能光导管采光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王 凡1 ,龙惟定 2 (1.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在大力倡导绿色照明的今天,光导管系统作为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自然采光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 在讨论当前能源现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光导管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光导管的优异性能和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将来的发展趋势,总结得出光导管系统和其它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该系统照明节能的优势。 [关键词]光导管;绿色照明;自然采光;照明节能[中图分类号]T U113.5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 olar Lighting Vessel T echnology WANG Fan 1 ,LONG Wei 2ding 2 (1.College o 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 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2.Sino 2G erman College o f Applied Sciences ,Tongji Univer 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In today πs w orld ,green lighting is strongly prom oted.As a developing natural lighting technology ,the s olar lighting vessel had been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energy res ource statu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 olar lighting vessel were briefly introduced.And th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system 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ls 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was discussed.I 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yste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the lighting energy 2saving. [K eyw ords ]s olar lighting vessel ,green lighting ,natural lighting ,lighting energy 2saving [收稿日期]2008207207[作者简介]王 凡(1982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into 2rain @https://www.doczj.com/doc/8310493789.html, 1 引 言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升级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同时在利用新技术方面也不惜余力。人工照明在现代照明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全世界的平均照明用电已占总发电量的10%~20%,而我国照明用电也已经占到了总发电量的10%~12%。2001年,我国的总发电量为1433215亿kWh ,年照明耗电达1433125亿kWh ,是建设中的三峡水力发电工程投产应用后发电能力(840亿kWh )的大约2倍。因此,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电力设施的投资,这不但增加了用电成本还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为大部分地区都是火力发电,使用燃煤不仅加快了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C O 2,S O 2和NO x 等有害气体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 响,“温室效应”和“酸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同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同样会污染环境并对人们的正 常生活构成威胁[1] 。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1月,美国环保局(EPA )首先提出了旨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照明质量的“绿色照明”概念。1993年11月,我国国家经贸委开始启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1995年11月16日召集8家单位研讨“中国绿色照明实施规划”,其中有1条就是倡导自然采光,这说明自然采光是绿色照明的重要方面。 自然采光就是引用户外的天然光进入室内进行照明的过程。太阳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但是通过门窗等进入室内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人们研究出许多新技术,光导管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光导管系统引入的是自然光,不需要消耗非可再生资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够节约20%~30%的建筑用电,对节能有着重要意义。 第24卷第8期 2008年8月 建 筑 科 学 BUI LDI NG SCIE NCE V ol 124,N o 18Aug.2008

光导照明系统的介绍

光导照明系统的介绍 4、1什么是光导照明 光导照明即利用室外自然光为室内提供照明,又称自然光照明。 4、2光导照明工作原理 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装置聚集室外的自然光线并导入系统内部,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装置强化与高效传输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线均匀导入到室内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如图4-1所示。 图4-1 4.3光导照明系统的组成 光导照明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采光罩、光导管和漫射器,如图4-2所示。 ①采光器②防雨装置③光导管④弯管⑤延长管⑥固定环⑦漫射器⑧装饰环

图4-2 4.4光导照明系统的安装方式,图4-3。 图4-3 光导照明系统安装示意图 4.5光导照明的应用场所 光导照明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建筑场所,但现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大跨度的厂房、场馆、办公、地下空间等采光不好及白天需要照明的场所,都用于单层及顶层建筑。 5、光导照明系统说明 光导照明系统的光线传输原理是光线的反射与漫射,其光线的反射(传输)介质是系统内

部的光导管(高反射材料),所以对光导管的反射率要求很高(图5-1)。 图5-1 材料反射率与系统总反射率的关系曲线图(10次反射) 说明:由上图可以看出,系统的效率与反射材料反射率的n次方成正比。所以光导管的反射率不宜低于95%。否则利用光导管导光价值不大。 光导照明系统的发光效率还与光导管的直径大小和管道的长短有关,如图5-2和图5-3所示。 说明:上图所示,导光管长度为3米,采光罩透光率为88%,室内漫射器透光率为86%,光导管反射率为95%。

说明:上图所示,导光管直径为0.53米,采光罩透光率为88%,室内漫射器透光率为86%,光导管反射率为95%。 综上所述,光导管直径越大,管道长度越短,系统发光效率越高。 此外,光导管的放置方式和弯转次数也对系统的发光效率有影响,上述光导管为竖直放置 光线在水平光导管内反射次数增加,光损加大,系统发光效率降低,所以水平管道传输不宜超过3.0m。 另根据实验,系统每增加一个弯头,其光效降低10-15%,所以光导管弯头不宜超过2个。光导照明各系统照度参考值:

TracePro官方例子中文版(翻译)---导光管

TracePro Lambda Research Corporation TracePro TracePro https://www.doczj.com/doc/8310493789.html,/name05 TracePro TracePro TracePro TracePro3.0

1LED 2 3LightPipe Tutorial

LED LED Tutorial TracePro LC TacePro TracePro Expert

LED LED LWT676 LED TracePro Crate a Thin Sheet

1TracePro File New 2View Profiles XY XY 3Insert Primative Solid Thin Sheet 4mm Insert 5Zoom All View Zoom All Selecting a Surface TracePro 1Insert Primitive Solid 2View Profiles YZ YZ 3Edit Select Surface()() - Use Sweep to form a solid 4Edit Surface Sweep 1Edit Surface Sweep 20.9mm4 3Apply Z(User Sweep Direction Z Z Z=1)

Complete the Solid 1Surface4 20.2mm draft=0 3Surface8 40.9mm draft=-4 Creat a conical hole LED Cone Reflector Cone(Boolean Subtract operation) 1Insert Primitive Solid Cylinder cone 2Insert Subtract the Cone from the package Boolean Operations Body Tools Package Cone

光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光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前言:光通信是以光导纤维(即光纤)为传输媒质,以光波作为载波的一种通信方式。光通信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光器件、光传输、光信号处理、光交换技术、光网络技术以及光网络的融合技术等等。光通信正朝着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光通信技术现今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目前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密集播分复用技术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简称DWDM,是光纤数据的一种传输技术,该种技术是利用激光的波长,按照比特位并行传输或字符串行传输方式在光纤内传送数据。DWDM是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IP协议、ATM和同步光纤网络、同步数字序列协议下承载的电子邮件、视频、多媒体、数据和语音等数据都通过统一的光纤层传输。在被开发后,基于其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光纤系统对于信息数据的传输量,而被广泛关注与应用。 1.2光纤接入网技术

光纤接入网,指的是在接入网过程中,利用光纤为核心的传输媒质,以此来实现用户数据信息传递的形式。光纤接入网并不是传统意义方面光纤传输系统,实际上是针对接入网环境中,所设计的较为特殊的光纤传输网络。光纤接入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网络覆盖范围一般较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需要中继器,基于众多用户的信息数据共享光纤,导致光功率及波长的配比,存在需要利用光纤放大器来进行功率补偿的状况。其二是满足各种宽带业务的传输,并且传输质量好、数据信息传递的可靠性较高。其三是光纤接入网所应用的范围较为广阔。其四是,该项技术投放使用的过程中投资成本大,在网络管理方面较为复杂,在远端供电方面较难。 1.3 EDFA技术 EDFA是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缩写,是对数据信号光放大的有源光器件。基于EDFA工作时的波长为1550nm,与光纤的较低损耗波段较为一致,并且该种技术研发至今比较成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掺铒光纤就是EDFA的核心元件,掺铒光纤主要将石英光纤当做基质材料,在其纤芯当中融入了相应比例稀土原素铒离子。在一定的泵浦光注入到掺铒光纤中时,铒离子从低能级直接被激发到高能级,基于铒离子在高能级时寿命较短,这就使得较快以非辐射跃迁的状态,直接到较高能级上,与此同时在该能级以及低能级间迅速形成粒

无电照明导管管采光系统项目方案

无电照明导光管采光系统 方 案 书

一、导光管采光系统 1.1技术简介 导光管采光系统是一种新型照明装置,其系统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日勺导光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日勺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日勺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线日勺地方,得到由自然光带来日勺特殊照明效果. 1.2技术背景 自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日勺生活环境.自然光是最为经济、极为宜人日勺光源.利用自然采光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充分日勺体现可持续发展日勺生态设计理念. 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能创造出丰富日勺空间效果和光影变化,给人立体日勺感觉、层次日勺感觉、开敞日勺感觉以及温暖日勺感觉.首先,自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日勺生活环境.各种光源日勺视觉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照度日勺条件下,天然光日勺辨认能力优于人工光,有利于人们生活和保护视力.其次,自然光具有一定日勺杀菌力,可以预防肺炎和其他疾病,还可以调节人体日勺生物节奏.自然光对人日勺心理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采光口是视觉与外界环境交流日勺渠道,长期在没有自然光日勺环境中生活,容易烦躁、忧郁、沮丧和紧张不安,严重日勺还可能患上幽闭恐惧症. 不仅如此,建筑自然采光还是照明节能日勺重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日勺时候,建筑中可再生能源日勺应用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利用自然光照明,能够节约照明所消耗日勺电能和改善室内日勺生态环境,对降低建筑能耗和建设节约型城市具有非常重要日勺意义. 1.3设计依据 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3、《导光管采光系统技术规程》(JGJ/T374-20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