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10T12:07:19.8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苏琬琦

[导读] 所谓临床中药学,就是以临床重要使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型科学。

航天中心医院 10014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医疗产业规模还是医疗技术,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给予患者更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要求。临床中药学是在中药基本理论和中医药理论基础上,保障临床重要使用安全、有效,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需要,进行中药加工及调配的应用性科学。中药分析则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分析中药各组分内容的操作方法。加强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对于推动中药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即从临床中药学入手,就中药分析的实际应用,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药分析;临床中药学;应用

所谓临床中药学,就是以临床重要使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型科学,其核心是对中药治疗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科学控制,对于减少中药治疗不良反应、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临床中药学就是在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学的中医药理论,探讨中医药安全使用原则、评价重要多成分作用、以及中药疗效追踪的科学。就临床中药学而言,加强中药分析的引入和应用,可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中药内的各类组分,进而促进临床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本文即围绕临床重要学,就中药分析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一、临床中药学概述

(一)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临床中药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中医药理论的科学运用,促使中药使用与临床治疗相互融合,确保中药在病患体内可以发挥最优化的疾病防治作用,并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技术,针对中药治疗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不断实现更加合理、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的目的。具体来说,发展临床中药学可进一步降低不同中药间的不良反应,提高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避免药品资源的不合理浪费,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还能避免发生药源性疾病问题,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临床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目前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包含中药成分分析、中药疗效分析、中药治疗机制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复杂性特征。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药理学、药物分析、流行病学、生物学、毒理学、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临床中药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临床中药学发展必须从中药药效、中药毒副作用以及中药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入手研究,相应提高了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实际要求,只有不断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才能确保临床中药学研究目标的科学实现。

二、中药分析及相关技术概述

中药分析是发展现代化中药研究的核心技术,尤其近几年我国中药行业及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带动了中药分析领域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得以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中药色谱分析方法概述

目前,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检测的分析方法,主要由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及毛细管电泳色谱法等几类,根据检测器差异又可分为紫外、氮化学发光、电雾式、以及荧光等几类。以上检测方法在中药分析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凭借其分离分析技术优势,超越其他检测方法,在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领域,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应用,并逐渐成为中药分析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另外,近几年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分析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二)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概述

所谓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在DNA指纹图谱概念基础上发展得到的一种新型概念,借助这一概念可针对药材种属进行鉴定,是中药信息表达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在植物分类及品质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中药普遍具有成分复杂、多变的特点,对于中药来说,任何单一的活性成分,都不能完全地反映出中药治疗的整体疗效,而指纹图谱的提出可有效解决这一复杂性问题。(三)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关于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以通过组分分析技术完成,具体包括代谢组学、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等。其中,基因芯片是目前最常见的主流组学分析技术,借助该技术可以有效发现中药中新的有效成分。三、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随着中药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临床中药学研究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近几年的临床中药学发展来看,HPCE法的应用相对较多,我国学者许平波使用该方法,对川芎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居玲玲等则使用固相萃取HPLC法对六味地黄方中莫罗苷与马钱素的血药浓度及配伍变化进行了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中药分析相关的技术、方法,在临床中药学质量控制、中药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研究、以及药物作者用机制等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并在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相关人员必须全面提高对中药分析技术的重视和应用,从既有的几类中药分析技术入手,结合临床中药学实际需求,加强中药分析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基础组分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从而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桓娜,于俊生,刘玉萍.乌药的中药学及临床应用文献综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09).

[2]黎薇.中药临床应用现状下如何开展临床中药学[J].现代养生B,2015,(11).

最新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培训参考大纲 (中成药部分) (一)目的 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熟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中成药”各类药物及其各品种在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方面的内容。掌握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辩证用药,提高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应用水平,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为使社区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掌握”是指本课程中需重点讲解的内容;“熟悉”是指本课程一般讲解的内容;“了解”可略讲或安排自学。 (二)授课学时及重点内容(24学时) 1.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中成药”(种类、品种等)的说明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用药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使用方法;掌握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辩证用药;熟悉中成药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品种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内容。(4学时) 2.(1)内科用药: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2学时) 掌握:九味羌活丸(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柴胡注射液、银翘解毒丸(颗粒、片)、防风通圣丸(颗粒)、藿香正气水、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熟悉:玉屏风颗粒、保济丸。 了解:十滴水。 3.(1)内科用药:清热剂(2学时) 掌握: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板蓝根颗粒、茵栀黄颗粒(口服液)、护肝片 (胶囊、颗粒)。 熟悉: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银黄颗粒(片)、复方黄连素片。 4.(1)内科用药: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2学时)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

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2.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3.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4.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考试试题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考试试题 单位姓名 一填空题 1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才(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范的剂型。 2 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等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功效。按辩证要点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三类。 3滋补性中成药应在------ 饭前------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应在-----饭后----------服用,驱虫药最后---空腹------------服用,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应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4十九畏中,丁香畏----郁金----,芒硝畏----硫磺----------。 5《内经》中早已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二简单题 1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⑴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⑵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⑶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

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⑷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2不良反应的预防包括哪些方面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药证相符,合理用药 严控剂量,规范用法 特殊人群,尤须重视 加强监控,合理用药 3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 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 5个技术指导原则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临床试验是指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科学地考察和评价兽药治疗或预防靶动物特定疾病或证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充分、可靠的临床研究数据是证明所申报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的研制过程,与西兽药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殊性。首先,中药新药的发现或立题,多来源于临床的直接观察及经验获得的提示;其次,中药内在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致使其药学、药效及毒理的研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者,影响研究结论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临床试验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为了保证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结论的确实可靠,规范临床研究行为,根据《兽药注册办法》和《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旨在阐述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一般性原则及关键性问题,为兽用中药、天然药物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二、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内容 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试验一般包括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申请注册新兽药时,应根据注册分类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进行一项或多项临床试验。 (一)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是观察不同剂量受试兽药作用于靶动物后从有效作用到毒性作用,甚至到致死作用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该试验旨在考察受试兽药使用于靶动物的安全性及安全剂量范围,为进一步临床试验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实验性临床试验 实验性临床试验是以符合目标适应证的自然病例或人工发病的试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确证受试兽药对靶动物目标适应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为扩大临床试验合理给药剂量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实验性临床试验的目的在于对新兽药临床疗效进行确证,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扩大临床试验 扩大临床试验是对受试兽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验证,一般应以自然发病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三、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的共性要求 (一)以中兽医学理论为指导 中药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及提高生产性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学的整体观,中兽医学对疾病的治疗通常立足于通过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等机能建立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活动的有序性,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中药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整体调节",这与化学药品“对抗疗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中评定治疗结局指标的确立,不应只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出发,仅着眼于外来致病因子,或生物学发病机理的微观改变和局部征象,而应从整体水平上选择与功能状态、证候相关的多维结局指标。在中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将治疗效能定位于对病因或某一疾病环节的直接对抗,或仅仅对用药后短期内的死亡率等极少指标的考察,显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业务学习培训2016年3月25日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中药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山海经》载药数为 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 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 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 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 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 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 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 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 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朱震亨E.忽思慧 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 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 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 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 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原》21.《本草求真》的作者是 A.黄宫绣B.赵学敏C.吴仪洛D.江昂E.张璐 22.《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844种D.183种E.245种 (三)X型题 1.成书于隋唐五代的本草著作有。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药性论》D.《食疗本草》E.《海药本草》 2.成书于唐至五代的本草著作有_。 A.《食疗本草》B.《日华子本草》C.《药性论》D.《蜀本草》E.《海药本草》 3.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有_。 A.《本草衍义》B.《嘉祐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折衷》E.《证类本草》 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A.《开宝本草》B.《本草图经》C.《大观本草》D.《政和本草》E.《绍兴本草》 5.明代由私人撰写的本草著作是_。 A.《本草蒙筌》B.《本草原始》C.《炮炙大法》D.《滇南本草》E.《本草纲目》 6.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有_。 A.《素问药注》B.《珍珠囊》C .《用药心法》D.《汤液本草》E.《本草行义补遗》二、填空题 1.《山海经》载药余种。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考试试题(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考试试题(二)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范的剂型。 2.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等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等功效。按辩证要点可分为: 、、三类。 3.滋补性中成药应在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应在服用,驱虫药最后服用,呕吐者应服用。调经药应服用。 4.十九畏中,丁香畏,芒硝畏。 5.《内经》中早已提出: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 二、简单题 1、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2、不良反应的预防包括哪些方面 3、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4、简述中成药的剂型。(5种以上) 5、中成药的使用注意有几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考试试题(二) 答案: 1.中药才(饮片) 2. 发汗解肌透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 3. 饭前,饭后,空腹,少量多次,临近经期前数日, 4. 郁金,硫磺。 5. 热者寒之,实者泻之 二、简答题: 1. ⑴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⑵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⑶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⑷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2.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药证相符,合理用药 严控剂量,规范用法 特殊人群,尤须重视 加强监控,合理用药 3.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全部内容。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sQNstOTGSzeUAWwYz16- 4t5uZWyvgsynf9Ae6RVHjsOdTQmtG1JSsxlIixbWXeFKrEOyDVC6qeX_ CT6Jvz—7k0OUPe21CGzj7NQQ4DnZwq” l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gsQNstOTGSzeUAWwYz16— 4t5uZWyvgsynf9Ae6RVHjsOdTQmtG1JSsxlIixbWXeFKrEOyDVC6qeX_ CT6Jvz—7k0OUPe21CGzj7NQQ4DnZwq” 一、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 【摘要】中药学的形成时间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自从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神农尝百草”,发现某些“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发现,大面积普及应用并没有得到推广,原因有三:1.那时的人还并不完全开化,对中药还处于一种恐慌状态;2.信息传播速度慢,一些有用草药得不到迅速推广;3.由于某一些草药具有剧毒,有一些人勿食而死。所以有了神农尝白草的典故,他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激励着勤劳的华夏子女。在其后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无数的优秀中药师,凭着他们对中药的热爱,抱着一颗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投入研究之中,并起得可惜的成绩,如南北朝时的贾思勰,明朝时代的李时珍,他编撰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中药史上的瑰宝!在以后的历史中,我们的先辈从未放弃对中药的研究,并获得可人的成果!特别是解放后,更起得飞速的发展。源于国家对名族产业的支持,到了21世纪的现在,更形成一条产业链,进入世界市场,为世界所接纳!但是作为我们的名族特色,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药改何去何从,被西医同化?还是坚持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思考!!!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是我国医药经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有很大的潜在国际市场,当今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各种变化及21世纪医药市

场的发展趋势,在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中药学的发展方向 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更有中药博大精深,待研究价值不可估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仪器的发明及投入其中的应用,研究根本是立足于中药,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我们不能忘根,她是我们祖先打下的基础,我们不能抛弃,不能被同化,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国际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立足于根本才是我们最大的根本!我们始终我们要记住这一点,中药发源于中国,当然也是以国民的利益为先!!!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不可否认,西药疗效快,减轻病人痛楚来得快,且易于吸收,但是西药大都指标不治本;中药大多是口服,草药嘛!当然不是那么好滋味,多为苦涩,难咽!这可能是中药难于被人们所接受的基本原因吧!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而且中药治本!这就是最好的疗效!但还是在中国,中药只能作“配角”,这是我们的遗憾!但我相信随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镇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6-7 田寮社康中心谢俊生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一、中成药的剂型 二、中成药分类 三、中成药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各论 一、解表剂 二、泻下剂 三、和解剂 四、清热剂 五、祛暑剂 六、温里剂 七、表里双解剂 八、补益剂 九、安神剂 十、开窍剂 十一、固涩剂 十二、理气剂 十三、理血剂 十四、治风剂 十五、治燥剂 十六、祛湿剂 十七、祛痰剂 十八、止咳平喘剂

十九、消导化积剂 二十、杀虫剂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