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

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

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

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个。6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

2)城乡整体发展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9个知识点共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

规划思想多元化:东周

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1859人组成

的大社会。戈定2000-1500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829。傅立叶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

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5个特征。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2).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共11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

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5、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国发2002 13号文: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却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6、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7、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8、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

调和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9、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2016年上海《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的规律考试试题

封面 作者:PanHongliang 仅供个人学习2016 年上海《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的规律考

试试卷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指控制______ A :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B:大城市的城市功能的发展 C:市区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无限制扩展 D:城市用地的无限制扩展 2、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都有密切联系,那 么,工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_____ A:推动力 B:原始动力 C:后续动力 D:根本动力 3、按照《公路法》规定,公路按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______ 和乡道。 A :市道 B:县道 C:市县道 D:镇道 4、军事没施改作民用的,军事机场、港口、码头实行军民合用的,需经______ 批准。 A :军区 B:军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 D:军区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5、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有关行政许可的审查和决定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A :对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审查,均应由行政机关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B: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和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均应采用书面形式 C: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后,均应向申请人颁发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行政许可证件 D:所有的行政许可均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6、假如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盛行风时,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那么工业用 地和居民用地应分别位于____ 方向比较合适。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B:最小风频之下风向。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C:最大风频之下风向。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最小风频之上风向。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7、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审核的内容不包括_____ A: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 B:确定建设用地范围 C: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和监督 D: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的要求 8、对违法占地行为的处罚方式不包括_____ A :限期拆除或者没收 B:责令停止建设 C:责令限期改正 D:判刑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您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与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含答案)04-12

深圳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城市规划原理 一、填空: 1.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的意义。 2. 3.田园城市理论由霍华德提出。 4.卫星城镇理论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 5. 6.1977年12。 7.20世纪20 8. 9.有机疏散理论是 生态系统 16.有机疏散理论是由沙里宁提出的。 17.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由查尔斯?摩尔设计的。

18.带型城市的设想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马塔提出的。 19.霍华德撰写的《明天: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对现代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拉·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的西北。 21.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22.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提出了 城市布局模式。 23. 划。 24. 25. 26. 27. 详细规划。 35.苏州在宋代曾是平江府府。 36.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提出功能分区,发展城

市商业与手工业,是一部革命性的重要著作,书名管子。 37.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威尼斯宪章,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 筑的第一个宪章。 38.1898年,Ebenezer Howard 卫星城城市规划思想就是起源于此理论。 39.居住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0. 50-200米。 41.1986年国务院审批的设市条件:应满足以下( C ) A.非农人口1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镇 B.非农人口1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C.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D.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以上的镇 42.第三代新城是独立的卫星城,其代表城市是( B ) A.Vallinby,Harlow B.Milton-Keynes,日本多摩新城 C. Vallinby, Milton-Keynes D. Harlow,日本多摩新城 43.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对城市以定性为主要规划目标的是:( B ) 1)城市规划纲要 2)总体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 4)分区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 A.1),3) B.1),2) C.1),5) D.2),5) 44.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 ) A.居住用地:18.0-28.0m2∕人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最新整理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

1997 城市规划原理(30+10+5+55=100) 一、名词解释(5×6=30) 城市规划纲要 净空限制区 Suburbanization (城市发展的)economic base theory Build-up area f) Accessibility 二、用图示表示以下规划内容(2×5=10) 公路及站场在大城市中的布置方案 一个理想的沿江城市的组团式结构 三、 从下游到上游写出10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5) 四、问答题 论述城市规划的防震措施。(10) 论述造成我国城镇工业布局极其分散的原因和弊端。(15)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20)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0) 1998 一、名词解释(4×5=20) 卧城 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劳动构成 二、作图题(10×2=20) 用图表示我国九十年代一个典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一个典型矿业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问答题(20×2=40) 举例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何要确定城市规模?当前推断城市人口规模的最常用的有哪些办法?它与传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产业和例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四、读图分析题用文字简要描述下图某城市的布局特征;假定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请你在原图的基础上为其补充新的部分。 1999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 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必答题(每题15 分): 1.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 题中任选2 题,每题15 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 (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 (2)以静风为主; (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4.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 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200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问答题(每题20 分,任选3 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 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 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 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 分)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京大学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铁路编组站 三块板的道路断面(用图表示) 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最小风频原则(用图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二、选择正确答案 关于城市郊区化,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 城市郊区 l) 交通运输业化就是郊区城市化。 c) 城市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d) 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与离心性的郊区化相矛盾。 e) 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所以郊区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 f) 和西方自发的郊区化不一样,我国的郊区化基本上是被动的。 g)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的离心发展,城市化水平要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 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 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 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